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概论阶段练习二

国际贸易概论阶段练习二

国际贸易概论阶段练习二
国际贸易概论阶段练习二

阶段练习二

一、名词解释

1、H-O模型P34:赫克谢尔--俄林模型是20世纪上半叶由瑞典经济学家E.赫克谢尔和B.俄林提出来的,后者还因此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要素密集度P35:是指生产不同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比率,在这一章中主要指单位商品投入中的资本--劳动比。

3、资本密集型产品P35:是指该种产品生产中资本投入比其他生产要素投入相对较多的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特点是:投资大,容纳的劳动力较少,资本周转较慢,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消耗所占比重较大。

4、H-0-S定理P37:指在特定条件下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不仅仅是一种趋势,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这个命题被称作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因为这一定理是从赫--俄模型中引申出来的,所以称之为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H--O--S)定理。

5、要素密集度逆转P41: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6、人力资本P43: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7、产品生命周期P47:是市场学的概念,是指产品与有生命的物件一样,具有诞生、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8、产业内贸易P50: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同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9、同质产品P51: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

10、技术差异产品P52: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同类产品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业内贸易。

11、水平差异产品P52:是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异性。

12、需求偏好相似P52:在一些情况下,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

二、判断题

1、比较利益理论未能解释产生国际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T

2、H-O模型的假设前提与比较利益理论有重大差异。T

3、劳动密集型产品就是大量使用劳动力要素来生产的产品。T

4、列昂剔夫反论是针对要素禀赋理论的。T

5、列昂剔夫认为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不符合H-O理论的。F

6、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相同。F

7、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贸易主要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进行的现象。F

8、规模经济效应能够解释具有禀赋差异的不同国际间的贸易。F

9、一国经济上的天赋要素不是固定不变的。T

10、发达国家是重要的服务外包业务的承接地。F

三、填空题

1、比较利益理论认为,产生比较利益的因素是国际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及其

(劳动成本差异)。

2、H-O理论认为,生产要素存量比例不同的两国,即使(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3、国际间生产要素相对丰裕程度的不同,导致了(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

4、人力资本投资能够促使一国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5、技术差距贸易理论认为,新产品总是(工业发达国家)最先问世。

6、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源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的可选择性。

7、波特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

8、波特的竞争优势包含一国的(初始化)比较优势和(后发)比较优势。

9、只有当(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真正形成产业竞争力。

10、(业务流程外包)和(信息技术外包)正在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

四、简答题

1、简述H-O模型与比较利益理论的假设条件差异。P34-35

答:(1)、比较利益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H-O模型的假设前提则认为这并不完全,商品靠单一要素是无法生产的,其他要素如资本、土地在生产中也是不可缺的。

(2)、比较利益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互交换的原则不能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应用,而H-O模型则暗含着国内、国际贸易都是不同区域间的商品交换,本质是相同的。

(3)、比较利益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各国间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而H-O模型在论述国际贸易时却把各国在生产中技术一样、生产函数相同、同种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劳动生产率作为论述的前提。

2、简述H-O模型理论的特点。P37-38

答:(1)、H-O模型是建立在三要素基础之上的。

(2)、H-O模型是从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经济出发,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通过考察一个国家经济结构中各基础资源的相对比重来说明贸易的产品结构与地理格局,同时又分析了贸易本身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的客观实际情况。

(3)、H-O模型的某些前提条件是不符合实际的。

(4)、H-O模型在许多情况下并不符合实际,没有能够完全反映出国际贸易的客观运动规律。

(5)、赫-俄模型并未认真分析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

3、要素密集度逆转说是如何解释列昂剔夫反论的?P41

答: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同一种产品属资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或界限。要素密集度逆转的说法在理论上简单明了,但人们用实证的办法进行检验认为,这种说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是普遍现象,只能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解释列昂剔夫反论。

4、人力资本说是如何解释列昂剔夫反论的?P43

答:西方学者认为人力资本的形成可以对列昂剔夫反论做出解释。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通过研究,分析了美国工人身上蕴含着大量资本的因素。美国的劳动密集并非单纯的一般劳动力密集,而是具有高效率、高技术熟练度的技术工人的密集,工人的高度熟练技术则来自对劳动力的高投资。因此,美国的劳动密集

型产品与其他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有着极大的区别。如果把投入到劳动力身上的投资加入到美国资本存量中去,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可能得到提高,从而可以部分地说明反论,也可以表明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出现的新的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

5、简述技术差距贸易理论。P46

答: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先问世,新产品在国内销售之后进入国际市场,创新国便获得了初期的比较利益。这时,其他国家虽想对新产品进行模仿生产,但由于与先进工业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才可能做到,在这段时间内,创新国仍保有在该产品上的技术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对该产品的消费仍需通过进口得到满足,因而技术差距所引起的国际贸易仍然需要。当其他国家可以模仿生产之后,随着模仿规模的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出口下降,最后甚至可能从其他国家廉价进口该产品。

6、简述规模经济所产生的贸易利益。P53-54

答: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源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的可选择性。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比较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规模经济是当代经济重要的内容,它是各国都在追求的利益,而且将规模经济的利益作为产业内贸易利益的来源。

7、简述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P56

答:波特认为产业竞争力为“在国际间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或在排除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一起相对于他国更高的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以上4要素构成六边形的六个角,形成一个钻石的形状,即著名的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即波特出口竞争力或竞争力理论的核心。正是这四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模型中的因素是一国创造经济繁荣和竞争环境的主要条件。模型体系中一个方面的因素通常依赖于其他方面因素的状态,任何一个方面因素的弱点都反过来会影响行业的竞争力,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自我增强体系。

8、简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差异。P73-74

答:(1)、服务商品的不可感知性(贸易标的无形性)

(2)、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

(3)、服务贸易的差异性

(4)、服务的不可储存性

(5)、服务产品的营销管理更为复杂

五、论述题

1、H-O模型理论是如何阐述贸易导致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P36-37

答:H-O模型诸多假设前提之一是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在这一假设下,国际商品交换可以使得国内生产要素配置发生变化,因而使要素供求发生变动,最终导致国际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趋势,即国际贸易可以代替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烫平各国间的要素价格差异。

假设A国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确相对稀缺,B国为相反。A国向B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B国向A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通过国际商品交换,生产要素在两国内重新配置,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

2、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阐述国际分工的变化。P47-49

答: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与有生命的物体一样,具有诞生、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国家间比较利益的变化如下:在第一阶段,美国等产品创新国拥有垄断优势,新产品在满足国内消费的同时,出口到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在第二阶段,外国开始仿制,产品创新国出口竞争力逐步下降;在第三阶段,外国厂商开始出口该产品,并在第三国市场逐步取代创新国,经由直接投资创新国进行生产线外移;在第四阶段,产品创新国由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同时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步具备该产品的生产能力。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梯度分工格局。以美国为首的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研制新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对于处在第二阶段的产品,也拥有相对优势;如荷兰、瑞士等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家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范围内的新产品开发。对于工业化低度开发的发展中国家拥有生产处于生命周期第三阶段的产品的优势。

3、试论述科学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格局的影响。P58-61

答:科学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格局的影响:

1、科技革命使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正在下降,原有的比较利益已

开始发生变化;

2、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总之,在静态的贸易格局中,科技革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是不利的:世界贸易量的主要部分是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易;交易产品结构中发展中国家占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比重正在逐步减少,而制成品之间的交易正在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部分;贸易条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好转后,20世纪80年代急剧逆转。这说明发展中国家如不实现工业化,改变自己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科学革命的所有利益将被发达国家独占,两类国家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从动态的贸易格局来看,科技革命意味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特定阶段的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从这种情况出发,科技革命对于发展中国家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通过新技术的扩散、老产业的改造,某些产业的转移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定的经济发展动力。

国际贸易概论期末考 -(1)

国际贸易概论期末考 ● 单选 1.5分*30题=45分 ● 判断 1分*10题=10分 ● 简答题(5选4)5分*4题=20分 ● 计算题5分*2题=10分 ● 案例分析5分*3题15分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发展 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国际贸易额。是为了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能准确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数量,而确立的一个指标。在计算时,一般要选择某一固定年份为基期,以基期计算的报告期出口或进口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出口额或进口额,则得到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这种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额已经排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了国际贸易的实际规模,故称为国际贸易量。 贸易依存度(计算题):贸易依存度又称外贸依存度或对外贸易系数,即一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是指一国货物与服务进口额在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被称为净贸易条件。 ◆ 贸易条件: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贸易比价,即一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 如果贸易条件大于100,说明贸易条件改善了,反之,则贸易条件恶化了;如果贸易条件等于100,说明贸易条件不变。影响一国贸易条件的因素包括出口数量、进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财政政策、伙伴政策、对外贸易政策以及世界经济的周期波动。 %100)本国的(出口额出口依存度=?GNPorGDP %100)(?GNPorGDP 本国的进口额进口依存度=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口%100该国国民生产总值 总额一国货物与服务进口额对外贸易依存度=?%100) 进口价格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贸易条件?m x P P N

国际贸易概论阶段练习1

阶段练习一 一、名词解释 1、净出口:在一定时期里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叫做净出口。 2、贸易差额: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叫贸易差额。 3、国际贸易额: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以价格计算的出口贸易额加总而成。 4、贸易条件:一般指出口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5、复进口:输往国外的商品未经加工又输入本国,叫做复进口或再输入。 6、无形贸易:简称劳务贸易,是指一切不具备物质自然属性的商品或称无形商品的国际贸易活动,如:运输、保险、金融、国际旅游、技术转让等方面各种劳务的提供和接受,以及其他非实物形态的进出口。 7、水平贸易:是指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活动。 8、工艺专业化:是指各国在生产工艺流程中各道工序之间的分工。 9、绝对利益: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10、比较利益: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旨在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其核心思想是:国际分工中若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应集中生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相应地,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要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间的自由交换,在资本和劳动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生产率,节约参与交换的国家的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11、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其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观测的。需求曲线可以以任何形状出现,可以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线只可以是向右下倾斜的。 需求曲线通常以价格为纵轴(y轴),以需求量为横轴(x轴),在一条向右下倾斜、且为直线的需求曲线中,在中央点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一,而以上部份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一,而以下部份的需求价格弹性则小于一。 12、机会成本:是指获得生产一单位追加的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生产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或价值。 13、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物资在不同产品生产中的分配所形成的替代关系,即在一定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不同产品组合的产量。 14、社会无差异曲线:是在既定收入与消费偏好下,消费者所选择不同商品组合可使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情况。

经济学基础课后练习题第二章教学内容

第2章均衡价格理论 思考与练习 一、选择题 1.在某一时期内,彩电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是() A.彩电的价格上升B.消费者对彩电的预期价格下降 C.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D.黑白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2.一个商品价格下降对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平移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 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平移D.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左平移 3.已知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D=30-P,市场供给函数为S=3P-10,如果对该商品实行减税,则减税后的市场均衡价格() A.等于10 B.大于10 C.小于10D.无法确定 4.()反应的是商品需求量变动与其商品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A.需求价格弹性系数B.需求收入弹性C.需求交叉弹性D.供给价格弹性 5.商品供给价格弹性是() A.商品供给量变动的比率与其价格变动的比率B.商品供给量与其价格变动的比率 C.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变动的比率D.商品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比率 6.商品的均衡价格会随着() A.商品需求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B.商品需求的减少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C.商品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的减少而上升D.商品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的减少而下降 7.政府运用限制价格政策,会导致( ) A.产品大量积压B.消费者随时都能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 C.黑市交易D.市场秩序稳定 8.适合于进行薄利多销的商品是()的商品。 A.需求缺乏弹性B.需求富有弹性C.需求有无限弹性D.需求完全无弹性 9.在下列因素中,()的变动会引起商品供给量的变动 A.生产技术 B. 原料价格 C.商品价格 D.居民收入 10.下列组合中,一种商品需求量与另一种商品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的是()A.香蕉和苹果 B.照相机和胶卷C.汽车和收音机 D. 面包和方便面 11.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的商品称为()。

《国际贸易概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国际贸易概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l、普惠制的主要原则是() A、非普遍的、非歧视的和互惠的 B、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 C、非普遍的、非歧视的和互惠的 D、普遍的、歧视的和非互惠的 2. 买方信贷是指() A. 出口方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提供的贷款 B. 出口方银行向外国进口商提供的贷款 C. 进口方银行向外国出口商提供的贷款 D. 进口方银行向本国进口商提供的贷款 3. 与从价税相比,从量税() A. 在商品价格上涨时保护作用更强 B. 在商品价格下降时保护作用更强 C. 能够体现公平税负原则 D. 目前被大多数国家采用 4、中国生产手表需8个工作日,生产自行车需9个工作日,印度生产手表和自行车分别需门和10个工作日、根据比较成本说() A、中国宜生产和出口手表 B、中国宜生产和出口自行车 C、印度立生产和出口手表 D、印度不宜参加国际分工 5、A国规定07年从B国进口打火机数量不得超过100万只,这种贸易限制措施属于( ) A.“自动”出口配额 B.关税配额 C.国别配额 D.全球配额 6.下列本国可对外国进行外汇倾销的情况是()。 A.本国货币贬值10%,国内物价上涨12% B.本国货币贬值10%,外国货币贬值15% C.本国货币贬值10%,国内物价上涨8% D.本国货币贬值10%,外国货币贬值10% 7. 出口补贴作为一种鼓励出口的措施就是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 )优惠待 遇。 A.在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 B.仅在现金补贴上的 C.仅在财政上 D.仅在退还进口税上的 8. 共同市场与完全经济一体化相比,前者未实现()。 A. 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动 B. 统一的对外关税政策 C. 货物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动 D. 统一的对外经济社会政策 9.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成熟期应选择()。 A. 海外直接投资战略 B. 商品出口战略 C. 技术转让战略 D. 海外间接投资战略 10.发达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属于( ) A垂直型分工B互补型分工C水平型分工D混合型分工

国际贸易概论复习题

2014年《国际贸易概论》复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 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大市场理论的提出者是(A)。 A.德纽和西陶斯基 B.范纳 C.李普西 D.巴拉萨 2、因为销售旺季已过,某公司将在国内市场不能售出的“剩余货物”在国外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抛售,这属于(A )。 A、偶然性倾销 B、掠夺性倾销 C、持续性倾销 D 间歇性倾销 3、一国对进出口商品计征关税的规章和对进出口的应税与免税商品加以系统分类的一览表是( C )。A、海关统计 B、海关编码 C、海关税则 D、海关年鉴 4.按照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实行协议分工的国家必须在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C)。A.具有互补性 B.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C.大致相等 D.无要求 5、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将贸易量指数加进来,得到的是(D )。 A、双项因素贸易条件指数 B、单项因素贸易条件指数 C、弹性贸易条件指数 D、收入贸易条件指数 6、某国对纺织品进口实施配额,全年进口额控制在400万美元以内,具体规定:从印度进口不超过160万美元,从南非进口不超过120万美元,从美国进口不超过120万美元。这种配额被称为( C)。

A、自动配额 B全球配额 C国别配额 D 关税配额 7、关税的税收主体是(C )。 A、海关 B 进口货物 C进出口商人 D 出口货物 8、专门贸易体系的统计界限是( C )。 A、一国的国境 B、一国的边境 C、一国的关境 D、一国的沿海 9、目前电子商务应用的主要形式是( B ). A、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电子商务 B、企业与企业之间电子商务 C、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电子商务 D、企业与个人之间电子商务 10、某国对进口摄像机按照货物的价值征收7%的关税,同时另加每台16美元,从征税方法来看,这种税是( D )。 A、从量税 B、从价税 C、滑准关税 D、复合税 11、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国的时间是( A )。 A 、2001年12月 B、2011年12月 C、2010年11月 D、2010年12月 12、最早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是( C )。 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13、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现象作出阐释的较有影响的理论是( B )。

公共管理学(2014版)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 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祉与公共利益。 2.市场失灵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理论上的假设前提条件过于苛刻,现实中是不可能全部满足的。由于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和在公共物品领域,仅仅依靠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无法实现效率—帕累托最优,即市场失灵就是巿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3.非政府公共组织 国外有称之为“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等,是指承担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提供、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除政府组织以外的其他所有公共组织,主要类型有公共事业组织、公共企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民间自治组织。 4.电子政府 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电子政府的精髓在于利用现代信息和技术,构建一个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政府服务体。 二、简述题 1.公共管理部门存在的原因。 公共管理部门是在社会公共物品与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基本职责与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一体。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职能存在的意义有:(1)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职能体系的存在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客观需求。公共管理职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与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必然要求。(2)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职能体系的存在也是当代各国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市场机制自身并不足以实现所有的经济职能,离开公共部门的市场将无法正常运行。(3)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职能体系的存在,尤其是其存在状况还与特定社会的自治能力密切相关。在现代国家,社会自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公共权力组织的职能社会化进程以及非正式的公共组织的发达程度。 2.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的关系。 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者或公共组织影响其他个体或组织的能力。公共责任是指公共组织的管理者所承担的责任。公共责任是伴随公共权力产生和存在的,在赋予公共权力时,实际上对公共权力的作用目标、作用范围、作用方式、作用内容都有较具体的规定,这就是与公共权力相对应的公共责任。公共责任与公共权力相对应,即拥有多大的权力必须相应课以多大的责任。公共管理者应该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公共责任,否则将失去公共权力或受到相应的处罚。

国际贸易概论A卷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浏阳校区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国际贸易概论 考试试卷 试卷类型: A 考试时量: 90 分钟 拟题人梁青海 审题人 葛花 适用班级: 大专47、54、56班 注意: 1、本试卷仅为试题本。 2、题目应在相应的答题纸上作答,在试题本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5分,共20题,1.5×20=30分) 1、一国在同类产品上如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称为( )。 A 、贸易顺差 B 、净出口 C 、贸易逆差 D 、净进口 2、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指( ) A 、要素禀赋理论 B 、相互需求理论 C 、贸易差额理论 D 、中心-外围论 3、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自然条件 B 、上层建筑 C 、生产力发展水平 D 、资本移动 4、证券投资和借贷资本输出属于( )。 A 、 直接投资 B 、 间接投资 C 、长期投资 D 、短期投资 5、关税的主体是( )。 A 、本国的进出口商人 B 、进出口货物 C 、外国的进出口商人 D 、消费者 6、与从价税相比,从量税( )。 A.在商品价格上涨时保护作用更强 B.在商品价格下降时保护作用更强 C.能够体现公平税负原则 D.目前被大多数国家采用 7、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数额,达到这个数额后,就不能进口,它是( ) A 、关税配额 B 、自主配额 C 、国别配额 D 、绝对配额 8、进口押金制是通过( )的方式来达到限制进口目的的。 A 、限制进口数量 B 、加大进口商资金负担 C 、加大出口商资金负担 D 、提高进口关税率 9、通过出口国实施的限制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是( )。 A 、进口配额制 B 、“自动”出口配额制 C 、进口许可证 D 、出口配额 10、在下列四种情况下,本国可对外国进行外汇倾销的是 ( ) A 、本国货币贬值10%,国内物价上涨12% ¦ ¦ ¦ ¦ ¦ 专¦ 业¦ :¦ ¦ ¦ ¦ ¦ ¦ 年¦ 级¦ 及¦ 班¦ 级¦ :¦ ¦ ¦ ¦ ¦ ¦ 学¦ 号¦ :¦ ¦ ¦ ¦ ¦ 姓¦ 名¦ :¦ ¦ ¦ ¦ ¦ ¦ ¦ ¦

《国际贸易概论》练习题完整

《国际贸易概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政府采购协议》,政府应遵守非歧视国民待遇原则采购()。 A、武器 B、军用物资 C、办公设备 D 国家安全所需物资 2、首次确立有关服务贸易规则和原则的多边框架,以便在透明和渐进自由化的条件下扩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协定是()。 A、服务贸易多边框架协议草案 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C、关贸总协定 D、服务贸易总协定 3、一国对进出口商品计征关税的规章和对进出口的应税与免税商品加以系统分类的一览表是()。 A、海关税则 B、海关编码 C、海关统计 D、海关年鉴 4、按照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实行协议分工的国家必须在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 A、具有互补性 B、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C、大致相等 D 无要求 5、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新议题是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 A、热带产品 B、服务贸易 C、农产品 D、补贴和反补贴措施 25、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新议题包括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服务贸易和_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___。 6、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订与修改是由()进行的。 A、国家行政机构 B、海关 C、国家执法机构 D、国家立法机构 7、1993年11月1日获得所有成员国批准生效并标志欧洲联盟正式成立的条约是()。 A、《罗马条约》 B、《布鲁塞尔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D、《欧洲单一文件》 8、1979年以来我国先后在深圳、珠海、汕头等地设立的经济特区属于() A、综合型经济特区 B、自由边境区 C、过境区 D、科学工业园区 9、阐述协议国际分工理论的著作是() A、《国富沦》 B、《对外贸易论》 C、《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D、《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24、日本教授小岛清在其著作__《对外贸易论》__中提出了协议国际分工理论。 10、歧视性政府采购一般是指政府优先购买()。 A、外国产品 B、合资产品 C、名牌产品 D、本国产品 11、《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的时间是()。 A、1992年8月12日 B、1989年1月1日 C、1994年1月1日 D、1996年11月18日 12、承租人选定机器设备,由出租人购置后出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按期支付租金。这种租赁方式是() A、金融租赁 B、服务性租赁 C、杠杆租赁 D、转租

公共管理学阶段练习三

第三部分(第7~8章) 一、名词解释 1、政府投资——各级政府用于形成资本性资产的专门性投资,它包括固定资产的新建、扩建或改建。 2、财政贴息——投资者在政府鼓励的基础产业和公共部门进行投资而获得的利息补贴和投资补贴,补助金从中央财政支付。 3、财政投融资——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有偿的手段广泛地筹集资金并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投资,而产生的有关资金集中和资金运用的活动。 4、政策性金融——以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的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的金融制度、体系及其相应的业务活动。 5、项目融资——以项目本身的资产和项目未来的收益作抵押来筹措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是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或贷款。 6、BOT开发模式——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在规定的特许期内,授权项目发起人为特许权的项目设立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设、管理、经营和维护。特许期满,项目公司将特许项目的设施无偿归还国家。 7、社会机会成本——因这部分资源由微观经济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导致的微观经济部门的效益损失。 8、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政府用于增加社会福利的某些支出项目可以减少公众有关的支出,从而使得公众实际可支配的收入趋于增加。 9、公共支出的收入效应——政府给社会某些成员以补贴,用于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但不改变任何商品的价格,从而直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10、公共支出的替代效应——政府的某项公共支出导致了该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下降,社会成员用于该项的支出会随之减少,从而可以产生支出的节余,并用于其他商品的购买。 11、公共管理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公共管理过程加以判断和评定,并由此对公共管理绩效作出结论的过程。 12、社会指标——观测各部分人口的社会情况与长期变化趋势的统计数字。

《国际贸易概论》期末A卷

《国际贸易概论》A卷开卷考试 一、填空题(20分) 1、跨国公司理论主要有、、和。 2、跨国公司是以为基地,通过形式,在国家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从事生产或经营的企业。 3、国际贸易政策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是世界经济活动中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的体现。 4、贸易自由化是指各国通过多边或双边的贸易条约和协定,,减少或撤销 ,使世界贸易较地进行,促使世界货物和服务的交换与生产。 5、关税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征收的税,具备税收的三个基本属性,即、、 。 6、普惠制的主要原则是、、。 7、在国际贸易条约和协定中,通常适用的主要法律待遇条款是和 。 8、世贸组织的只要特点表现为其协定的、机构的、管辖内容的、权利与义务的、与有关国际经济组织决策的。 9、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是、、和这四种形式提供服务。 10、国际技术贸易是和相分离的贸易。 二、判断改错题(20分) ()1、内部化理论属于早期跨国公司理论。 改正: ()2、目前跨国公司侧重于用价格手段争夺市场。 改正: ()3、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改正: ()4、新贸易保护主义是相对历史上的自由主义和贸易保护化而言的。 改正: ()5、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海关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 改正: ()6、关税也是一种税收,具备税收的基本属性,因此,与其他税一样,关税也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 改正: ()7、制定和实施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比关税的制定更迅速、更简单。 改正: ()8、歧视性政府采购是一种直接限制进口商品数量的非关税措施。 改正: ()9、关税减让原则是关贸总协定最为重要的原则。 改正: ()10、关贸总协定的历次谈判不仅降低了关税,也约束了非关税壁垒。 改正: 三、选择题(10分) ()1、在结合以往跨国公司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理论是。 A、垄断优势理论 B、内部化理论 C、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下列不属于跨国公司经营特点的是。 A、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 B、外部贸易发展迅速 C、推行综合型多样化经营 D、拥有全面的技术优势 ()3、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 A、重金主义 B、重银主义 C、重铜主义 D、金银主义 ()4、以下哪种税不属于进口附加税? A、反补贴税 B、反倾销税 C、差价税 D、特惠税 ()5、优惠关税的类型不包括。 A、特惠税 B、普遍优惠关税 C、最惠国关税 D、差价税 ()6、下列哪一项措施不是限制数量的非关税措施? A、进口配额制 B、直接限制进口 C、进口许可证制 D、国内税 ()7、关贸总协定生效于。 A、1946年2月 B、1947年4月 C、1947年10月 D、1948年1月 ()8、关贸总协定规定,缔约国原则上应取消。 A、关税手段 B、数量限制 C、单边的 D、双边的 ()9、第一次将非关税壁垒列入关贸总协定谈判的是。 A、日内瓦回合 B、狄龙回合 C、肯尼迪回合 D、乌拉圭回合 1

经济学基础12章习题及答案.doc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D)。 A、资源的绝对有限性; B、资源的充足性; C、资源的稀少性; D、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 )。 A、均衡价格理论; B、消费者行为理论; C、生产者行为理论; D、分配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A )。 A、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B、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D、宏观经济政策; 5、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D)。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6、解决“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C )。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7、以个别居民与厂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A)。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8、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B)。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二、判断题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对) 6、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对) 7、“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错) 9、实证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X) 10、“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 X)

《经济学基础》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粮食制品的均衡价格下降( B ) A、鸡蛋价格上升 B、良好的天气情况 C、牛奶价格上升 D、收入上升 2、下列因素中除哪一项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D) 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消费者偏好变化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变化 D、商品价格变化 3、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汽车的价格上升,将导致( B) A、汽车需求量的增加 B、汽车供给量的增加 C、汽车需求的增加 D、汽车供给的减少 4、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的情况下( C ) A、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都将下降 B、均衡价格将下降,均衡交易量的变化无法确定 C、均衡价格的变化无法确定,均衡交易量将减少 D、均衡价格将上升,均衡交易量将下降 5、粮食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粮食产量因灾害而减少时( B) A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产量下降 B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粮食价格会更大幅度上升 C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 D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不变,因粮食价格上升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相同 6、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C ) A、买者按低价买到了希望购买的商品数量 B、大量积压 C、黑市交易 D、A和C 7、如果价格下降10%能使消费者的购买量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 C) A、富有弹性 B、具有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 D、弹性不能确定

公共管理学-黎明版

公共管理学 第一部分:简答 1、组织理论发展脉络 答:第一阶段: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 泰罗(Frederick W.Taylor)的职能组织理论 法约尔(Henri Fayol)的组织过程理论 厄威克和古利克的组织设计理论 韦伯(Max Weber)的组织结构理论 主要观点: ①、忽视人的主动性研究组织的内部结构、制度规章和设计原则被称为是“图纸设计”,“组织信条”具有静态性 ②、内部取向,忽视组织环境 第二阶段: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 梅奥(E. Mayo)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组织行为动力理论 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组织激励理论 主要观点: ①、关注组织成员的需求,注意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②、关注组织内部的群体及其对组织目标的影响 ③、关注组织目标与成员目标的协调 ④、关注组织管理的伦理性 ⑤、具有一定动态性 第三阶段:科学决策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 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的组织平衡理论 西蒙(Herbert A.Simon)的组织决策理论 主要观点: ①、组织活动包括两部分:决策和作业。而决策又比作业更为基本,因为决策先于作业。传统理论,缺陷就在于忽视决策(或者仅把决策视为高层的行为),专注于作业。 ②、在组织中,各个层次皆有决策。组织运行的实质是通过向其成员提供决定前提来影响成员的决策,使成员都把实现组织目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四阶段:系统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 本尼斯(Warren Bennis)的组织发展理论 费德勒(Fred E.Fiedler)的组织权变控制理论 卡斯特(F.E.Kast)和罗森茨维克(J.E.Rosenzweig)的系统与权变控制理论 主要观点: 关注环境与组织的互动“内适应”与“外适应”结合。 第五阶段:管理文化时期的组织理论

国际贸易概论阶段练习二

阶段练习二 一、名词解释 1、H-O模型P34:赫克谢尔--俄林模型是20世纪上半叶由瑞典经济学家E.赫克谢尔和B.俄林提出来的,后者还因此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要素密集度P35:是指生产不同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比率,在这一章中主要指单位商品投入中的资本--劳动比。 3、资本密集型产品P35:是指该种产品生产中资本投入比其他生产要素投入相对较多的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特点是:投资大,容纳的劳动力较少,资本周转较慢,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消耗所占比重较大。 4、H-0-S定理P37:指在特定条件下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不仅仅是一种趋势,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这个命题被称作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因为这一定理是从赫--俄模型中引申出来的,所以称之为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H--O--S)定理。 5、要素密集度逆转P41: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6、人力资本P43: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7、产品生命周期P47:是市场学的概念,是指产品与有生命的物件一样,具有诞生、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8、产业内贸易P50: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同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9、同质产品P51: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 10、技术差异产品P52: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同类产品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业内贸易。 11、水平差异产品P52:是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异性。 12、需求偏好相似P52:在一些情况下,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需求偏好相似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 二、判断题 1、比较利益理论未能解释产生国际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T 2、H-O模型的假设前提与比较利益理论有重大差异。T 3、劳动密集型产品就是大量使用劳动力要素来生产的产品。T 4、列昂剔夫反论是针对要素禀赋理论的。T 5、列昂剔夫认为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不符合H-O理论的。F 6、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相同。F 7、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贸易主要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进行的现象。F 8、规模经济效应能够解释具有禀赋差异的不同国际间的贸易。F 9、一国经济上的天赋要素不是固定不变的。T 10、发达国家是重要的服务外包业务的承接地。F 三、填空题 1、比较利益理论认为,产生比较利益的因素是国际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及其

公共管理学阶段练习一

公共管理学练习题(网络学院) 第一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事务——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2、公共物品——是指物品和劳务的利益由社会成员共同享有而不能被一个人单独享有。 3、公共管理——是指社会公共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4、公共权力——用于处理公共事务的权力。公共权力是由社会共同需要产生的,其基本目的在于维持、调整和发展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 5、公共管理学——一门研究社会公共组织以及社会其他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原则、规律和方式的科学。 6、实践抽象法——对公共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一些比较稳定、定型化的思考方式和操作程式,加以总结、概括和抽象,形成一定的公共管理理论。 7、实体分析法——从公共管理主体的角度,研究和分析公共管理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它把公共管理主体作为实体来看待,分析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8、政治创租——是指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增加私人企业的利润,人为创造“租”,并诱使私人企业向他们“进贡”作为得到这种“租”的条件。 9、社会问题——是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实状况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它是在社会发展中产生,并与社会公众总体利益相关,需要社会予以重视和解决。 二、简答题 1、公共事务有哪些特征?

答:第一,公益性,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全体公众;第二,非营利性,不以营利为目的;第三,规模性,公共事务对于社会整体而言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公共事务范围叫大,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第四,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要求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满足统治阶级的要求。 2、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公共管理具有五个基本特征:第一,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社会公共组织和社会其他组织。第二,作为公共管理客体的社会公共事务表现不断扩展的趋势。第三,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和增进社会共同利益实现。第四,公共管理的职能是调节和控制。第五,公共管理体制和手段面临创新的迫切任务。 3、公共权力有哪些主要作用? 答:第一,公共权力要维持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第二,随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公共权力对某些变化了的社会基本秩序作出调整,以克服社会内部的一般矛盾与冲突,防止其向对抗方向转化;第三,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公共权力还会推动和引导原有的生活秩序向一定的方向演化。 4、社会问题成为公共管理问题的条件是什么? 答:社会问题只有在属于公共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才成为公共管理的对象。社会问题要成为公共管理问题的五个前提条件是:(1)它首先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无中生有、主观臆想出来的。(2)它必须是一种能察觉的、可认知的状态。若问题是潜在性的,未被人们发觉,尤其是未被决策者所发觉和认识,即使是已经客观存在,也不能作为公共管理的对象。(3)它必须是与一定社区内所有人相关(直接或间接地)的状态。社会问题应是绝大多数人所普遍关注的问题。(4)它是一种有必要在当前或今后加以解决的状态。因为为所有人或大多数人所关注,就必须迟早解决,以维护公共利益和满足公共需要。(5)它的解决将有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或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这样才符合公共管理的目的和宗旨。 5、公共项目有哪些特点? 答:公共项目是依据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过程,具有下列特点:(1)把特定的公共管理活动划分为必要的行为步骤或阶段,以便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2)必须仔细考虑每个步骤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特定的结果之间的关系。(3)明确每一步的实施者和责任者,也即为完成该项目而组织起来的管理人员应当有清楚的分工与责任。(4)有明确的时间表,包括每一步骤所需要的时间及完成期限。(5)经常检查资源分配与预先规划是否相符合。 6、进入20世纪末科层制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公共管理学整理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公民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行政学之研究》的发 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公共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公共行政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威尔逊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方学后来逐步演变为:公共财政学 12.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的提出者:威尔逊 13.威尔逊提出行政研究建立的基础为:管理 14.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韦伯 15.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的基础为:合理---合法型权利 16.韦伯认为,以法律或者升上掌权地位的那些人发布命令的权力为基础的权力属于:合理 ---合法型权力 17.韦伯认为,以古老的传统、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以及对其下属行使权力的人的地位的 合法性为基础的权力属于:传统型权力 18.韦伯认为,以对个人的明确而特殊的尊严、英雄主义或典范的品格的信仰为基础的权力 属于:魅力型权力 19.对科层制组织中的部门划分、职位设计及其相应的权力基础的基本要求是:知识性原则 20.对科层制组织中的行政管理人员资格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职业化原则 21.对公职人员在科层制组织中所从事的活动及其性质的一个基本要求是:非人格化原则 22.对科层制组织中岗位权力的限度以及岗位权力的运用的一个重要规定是:法定管辖范围 原则 23.对科层制组织中各职位之间以及相应权力之间的关系规定的原则是:公职等级制和权力 等级化原则 24.对科层制组织所完成的任务的性质以及能力要求的规定原则是:执行能力原则 25.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古利克认为,行政科学中,不管是公共还是私营,最基本的善就是: 效率 26.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古利克认为,行政大厦得以建立起来的价值基石为:效率 27.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古利克认为,公共行政的目标和标准是:效率 28.在等级制组织中,每位成员都将晋升到自己不能胜任的阶层,此现象称为:彼德现象 29.新公共管理运动肇始于:英国 30.1988年英国出版的《提高政府管理:下一步》报告的核心思想是:政府职能代理化 31.英国公共服务代理化阶段开始的标志是1988年出版的:《提高政府管理:下一步》 32.被视为自1979年开始的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有关公共部门产出和绩效测量与评估工 作高峰的是:《追求卓越》 33.新公共管理范式建立的学科基础是:经济学

国际贸易概论期末复习

国际贸易概论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一、填空 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国与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2、把以国际货币表示的世界所有国家进口货物额或出口货物额相加,即得世界货物贸易额。 3、贸易量是用价格指数调整后的贸易额。 4、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又叫对外贸易系数。 5、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 二、选择 1、在国际服务贸易构成中,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相对下降。 2、就一国而言,国际贸易地理结构是一国对外贸易总值、出口、进口的国别地区分布情况。 3、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 4、出口贸易是将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因外销而运出国境的行为。 5、进口的外国商品未经加工又输出到国外时,称为复出口 三、名词解释 1、过境贸易:从商品生产国购货之后,需要通过第三国的国境才能进入本国市场,对于第三国来说,这就是过境贸易。对第三国来说,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此项交易,但商品要进出该国的国境或关境,并要经过海关统计,从而构成了该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部分。 2、货物贸易:是指物质商品(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进出口。又称有形贸易。比如:汽车、家电产品、服装的进出口。 服务贸易:指劳务或其他非实物商品的进出口而发生的收入与支出。又称无形贸易。比如:广告服务、咨询与调查、教育服务等。 3、服务贸易的跨境交付与境外消费 跨境交付(cross-borger supply):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不构成人员、物资或资金的流动,而是通过电信、邮政或计算机网络实现服务,如国际长途电话服务、金融和信息服务等 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在一国境内向来自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4、专门贸易,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四、简答 1、服务贸易有四个基本特征:(1)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服务是一种具有双向的活动。服务的形成必须包括两个主体:服务的消费着和服务的劳动者。服务的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决定了离开服务提供者,服务的消费就无法进行。同时服务

《国际贸易概论》课后习题与答案

《国际贸易概论》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题 1.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的出现、国家的产生是国 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海外贸易2.一些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的对外贸易常被称为两个组成部分。出口和进口3.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可以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其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的差额就是,也可称为贸易余额。4. 价格计算,进5.大多数国家(地区)在统计有形商品时,出口额以FOB价格 价格计算。价格口额以CIF。6.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计算出来的对外贸易额称为对外贸易量产总值额7.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占该国国内生所占的 比重。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8.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在国际贸易中的构成。 二、单项选择题国际贸易额指用货币表示的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的()的总和。1.A对外贸易额.商品贸易额B..C进口贸易额 D.出口贸易额 2.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是指实际进出 我国()的商品总金额。A.关境 B.保税区 C.自由贸易区国境D.)。3.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交易,对第三国来说这属于( 三边贸易A.B.转口贸易易货贸易C.D.直接贸易。)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4. 本年度进口额高于上年度进口额.AB.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 进口总额小于出口总额C.D.本年度出口额高于上年度出口额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反映 (5. )。 A各国或各地区的出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B各国或各地区的进口贸易额占世界 进口总额的比重.C一国各类出口商品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国的出口商品去向和进口商品来源D. 6.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 A.各种商品在一国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B.各国或各地区的出口贸易额或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的比重 C.各类商品在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D.一国的出口商品去向和进口商品来源 7.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的比重。 A.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 B.出口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 C.对外贸易总额占国际贸易额 D.外商投资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 8.对外贸易量是以()来表示的。 A.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贸易额 B.对外贸易额的增长比例

会展概论期末考试题目

一、理论分析题 1、会展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展览、会展的形成的基础,更是会展组织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展览业脱离不了中世纪后的迈现代会展发展从中可见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通过解析你如何以理论来分析会展的内容,形式,功能以及办展方式等各个方面 答:会展的内容:管理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国际贸易概论、市场营销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市场调查和预测、展览实务、会议组织和管理、展示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场景制作、会展设备管理、会展礼仪、广告学、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会展经济与实务、会展概述、会展文案、会展运营与管理、会展营销等。 功能: 会展的形式:1、实地展览会(传统会展)传统会展最简单,也最易被人所接受。具体包括开幕式、现场展览、闭幕式三部分组成。2、网络展览会。将传统的展览放置于网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展览行业的资源共享和利用。3、展览会论坛。常见的有:产业高峰论坛、专业研讨会、技术交流会、合作洽谈会。4、奖励旅游。借助举办国际会议、研讨会、论坛等会务活动以及各种展览会而开展的旅游形式。 功能:会展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包括联系和交易功能、整合营销功能、调节供需功能、技术扩散功能、产业联动功能、促进经济一体化等。 办展方式: 2、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认识是人的思想,心理和组织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协调等,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人能尽其才,事能尽其人,人事相宜才可以实现会展组织的目标,那么如何能充分发挥人在会展中的作用,请你通过解析运用理论分析会展人力资源管理在各个阶段中来实现完成的会展组织目标 答: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应用科学的方法,协调人下事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使人尽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进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工资福利政策等方面的管理。人力:是指人的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带来收益的资本(投入少,产出多)。组织—分工、劳动分工,工作分工。组织人力—会展人力—策划:脑力劳动、心力(心理压力大)、体力劳动。 3、对于大部分展品,并不要求一定要运回来源地,而且有些展品,如食品等由于受保质期以及温度等条件的限制,运回无疑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展品最佳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就地出售,那么如何能经济合理的组织这些展品的流通同时也要按照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应该有几种情况并说明理由 答:以最小的费用,按用户的要求,将物质资料从供给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其中物质资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商品等,而其主要过程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活动。参展商所在地与会展活动所在地之间,对会展材料设备与会展物品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一整套规划、实施和控制的管理过程。(最少的成本、最便捷的方式)参展商自行负责展品运输,参展商自选会展物流服务商,使用展馆方或会展举办方指定物流服务商,邮寄或快递。在运输过程中必须考虑一些重要因素:运费、运输时间、展品的安全性、到展的绝对及时性、信息反馈、运输手段的选择等。会展运输手段: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集装箱运输、国际联合运输。 4、对会展主体来说,为什么要在我国会展业迅猛发展过程中,不断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同时认识到只有从众多的客户群中去确定有价值的目标客户,才能带动其他有关会展组织工作展开,具体而言,客户在会展活动中能体现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在哪几个方面会给人启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