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科学的平民化

论科学的平民化

论科学的平民化 精选
已有 2155 次阅读 2014-1-2 21:59 |个人分类:自我感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爱因斯坦 居里夫人 门捷列夫 先驱者 style

我们一说起来科学,立马想到的都是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门捷列夫这样的“先驱者”。他们的献身精神,他们的丰功伟绩,好比神一般,值得我们敬仰的赞美。但是话说回来,科学的本质可不是这么崇高的。

远古时代,在人们吃饱喝足,拥有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的时候,有些人就开始思考。有的人思考为什么会热和冷?有些人思考天空上为什么会有闪亮的星星?有的人思考为什么会下雨?有的人思考为什么我和周围的事物不一样?好奇心驱使着人们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去感知大自然,去发现那些支配着世界的规律。这种发自内心的好奇,才是科学的本源。科学本来就是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但是看看现在的教育,让科学走上了神坛。院士、学者、教授、老师仿佛都是“神授”一般站在讲台上指点江山。而让科学的本质,失去了。所以最终导致我们的教育尽管将科学教育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但是教育出来的人们对科学反而丧失了兴趣,满脑子都是“我再努力也不可能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这样的思想。试问:如此下去,泱泱大国的科技人才何时才能涌现出来?“钱学森之问”如何才能找到答案?

反而看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他们对科学的培养是从探索大自然开始的。从小就开始露营、去博物馆和展览馆、以及动手做科学实验,如果有好的想法还可以去附近的大学或者研究所当中继续从事相应的研究。这样对科学的兴趣,是在不断的与科学接触中产生的,而并非是解决一道专家所出的题目所能达到的。做一个简单的类比,试问:是专家的知识水平高还是大自然的知识水平高?当然是大自然。那么,在专家知识水平上所出的题目,能和在大自然中国寻找到的题目的难度和深度相比么?答案想必是显而易见的吧。

欧美国家对科学的普及程度远远超过了我国。在国外不光有Discovery和National Geographic这样的综合性科普节目,还有PBS这样专门向大众介绍科普的电台。最近几部很火的美剧《生活大爆炸》、《绝命毒师》、《黑名单》、《神探夏洛克》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信息:当一个人拥有更多的科学知识的时候,那么他就拥有了更强的力量和改变世界的权利。而这种权利不是一个体系或者制度所授予你的,而是大自然给你的一种赏赐。你理解了大自然,大自然就自然会为你服务。最后总结的一个小List是列举出了一些我比较欣赏的美剧和英剧,在它们当中运用一个

个真实鲜活的主角,让人们沉浸在连续剧紧张的剧情的同时,也体会着科学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而这些连续剧的背后,也都存在着一个科学家团队来为大众“科普”。只不过这种方式更加隐蔽,也更加有效。因为毕竟,谁都喜欢看紧凑的剧情和绚丽的科技。而且这些连续剧对青年一代的影响力,应该不会比老师要差多少。有多少人看完《数字追凶》对数学重新燃起了兴趣的?有多少人看完《生活大爆炸》后觉得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原来也可以这样有趣?有多少人看完《豪斯医生》后觉得医生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会对人类作出多大的贡献?有多少人看完《绝命毒师》之后赶紧回去翻开自己的化学课本好好研读的?光下几道命令和颁布几个法案是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科普难的问题,那我们不妨问问自己:现在电视节目中播出的抗战片、小三片、古装剧、韩剧。这些除了满足了我们空虚寂寞的内心,让更多的人追求物质而非精神之外,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而且看看这些国外的科学剧,不难发现国外人做事严谨、设备丰富、肯钻研、不畏困难、勇往直前、而且富有娱乐精神,这样的科学家形象,能不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追捧么?如果这样的剧再多一些,那么科学还会是那么的高耸入云,难以理解么?这时的科学研究创造出来的成果才能最大化的普及到社会和市场之中。才能展现出它本身的价值和用途。

看看我们国家,科学和大众的关系是非常的遥远。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中国的民众开始疯狂的抢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景发生?试问:如果在某一个电视节目当中,演到了相关的场景,并用浸入式的方法让人们知道抢盐的行为是不理智的。多一些这样的“解惑”,我们国家的生活会更美好。最近热闹起来的易中天、于丹、王立群,他们作为中国知识界和大众的第一次碰撞,显示出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仅仅在文学或者史学的层面上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连接。貌似中国的科学家们或者高科技知识分子们不太愿意将自己的所学和所思对大众进行公开?真的是这样的么?我觉得这还需要进步。果壳网、知乎、科学松鼠会这三个网站在大众中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小木虫作为科研第一线学生、老师的交流平台也日益活跃开来。童哲所提出的“one man university”也是顺应了这个时代的潮流,也聚拢了一批的追随者。类似于TED一样的交流大会还不是很成熟,还没有成为气候。但是我相信,从身边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我们会成功的。网络是一个“草根崛起”的时代。在网络上发布知识可以得到很广泛的传播,因此在这里做一个推广:希望看到这

篇博文的读者们帮忙分享一下,让更多知识分子也参与到“知识分享”当中来,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新市场。

知识分子在当代的活法其实是很悲惨的:读完炼狱般的高中三年、考上了大学;读完四年大学到了研究生,研究生5-6年升到博士毕业,之后顺着博士后、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路一步一步往“天台”上爬。脑袋往天上看,眼睛往天上看,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科学界真的只有这一条路么?武侠中有名门正派,也有江湖邪派,都是习武,邪派的武功正派还不一定能赶得上。如果哪一天,我们在攀爬天梯的时候累了,想休息一下,不妨朝你周围看看,看看社会上的人们都在做什么?如何将我所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他们生活的更好?要记住一个科学中最容易令人遗忘的定律:科学,之后分享才能创造价值。因此为什么科学网博客是一个最好的思维碰撞的舞台。而且,各位想想,当民众的科学意识提高了,科幻小说、科学剧、科学实验平台等等的配套设施都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那么作为大自然的探索者的我们,不就拥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了么?关于这个观点更深入的评书,请参阅罗振宇罗胖的《罗辑思维第55期:读书人的新活法》。

科学研究的过程注定是孤独的、寂寞的。但是科学的成果是可以分享的,可以讨论的,可以表演的,可以感受的。我们在承受这份孤独,努力探索这个遮遮掩掩的大自然面纱下的奥妙的时候,也需要和这个社会上渴望科学成果的人们进行有活力的互动,只有这样。中国的科学研究的氛围才能越来越好。科学永远不是一个人活着一小撮人的事情,它是一个社会的事情,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国力体现。

最后,希望大家和我一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比如在教学的时候思考一下基本知识的现实应用,比如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排练一部科学剧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虚拟的场景当中;或者在科学网上写一点自己研究的成果小结;或者给出一下一个定理的通俗化描述;有很多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但是积水成江,慢慢的,一点一滴的,我们就能为科学这个小树苗多提供一些养分和水源,让它在广袤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到那时,我们这些大自然的好奇者和追求者,不也可以分得一杯羹了么?读者们,您说呢?

附录:一个List,里面囊括了我比较喜欢的美剧和英剧(和科学相关的):

l 《数字追凶》:运用数学定理来侦破案件

l 《生活大爆炸》:科学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l 《豪斯医生》:医学和医生的幽默表现

l 《别对我撒谎》:心理学和微表情的应用

l 《绝

命毒师》:一个化学家的堕落,化学知识的重新表达

l 《神探夏洛克》:本质不是科学,但是里面对于科学态度的表达令人感到敬佩

l 《性爱大师》:讲述了一个“边缘科学”是如何登上大雅之堂的

l 《IT狂人》:两个计算机Geek的生活

l 《神秘博士(DoctorWho)》:尽管是科幻剧,但是里面的材料、时空穿梭这些物理学中很令人向往的问题,都有了视觉化的体现

l 《神盾局特工》:里面Fitz-Simmons的欢乐表现也为科学家形象提供了新的参照物

祝大家科研顺利,科普欢乐!2014马不停蹄,马到成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