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腰椎非融合技术Dynesys系统的应用

腰椎非融合技术Dynesys系统的应用

腰椎非融合技术Dynesys系统的应用
腰椎非融合技术Dynesys系统的应用

2010年6月第7卷第17期

·综述·

[作者简介]刘先春(1981-),男,安徽巢湖人,医学硕士在读,住院医师;研究方向:脊柱外科。

腰椎非融合技术Dynesys 系统的应用

刘先春1,蒋国强2,卢斌2

(1.宁波大学医学院,浙江宁波315211;2.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浙江宁波

315020)

[摘要]动力性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是当前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与传统的腰椎融合固定相比,动力性固定

不仅能重新建立退变节段的稳定,并且能保持腰椎间充分的活动性以预防相邻节段的退变。脊柱动态中和固定系统是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能减轻椎间盘的压力,维持脊柱的稳定,恢复脊柱正常的负荷传导和活动节段的正常运动,可治疗腰椎不稳、滑脱等腰椎退变性疾病所致的下腰痛。国外多数临床研究表明,动态中和固定系统疗效优于传统的融合固定,但它主要适用于轻至中度腰椎退变性疾病。[关键词]动力性固定;腰椎;退变性疾病;动态中和固定系统[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b )-010-03腰椎融合固定是治疗腰椎不稳、滑脱等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随着内固定器械和融合方法的发展,临床融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临床疗效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1],并且有学者指出,融合术后加速了相邻节段的退变[2-4]。因此,腰椎退变的理想治疗方式应是退变的节段重新建立稳定,并能保证椎间充分的活动性以预防相邻节段的退变。近十余年来,一些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应用动力固定装置来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近年来动力性固定系统种类发展较快,其中应用较广泛和相关文献报道较多的主要是动态中和固定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 ,Dynesys )。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Dynesys 系统的原理和构造

腰椎及椎间盘退变的过程是自然发生的,是一个无痛的过程,但如果腰椎间稳定性发生改变,就会出现疼痛,并产生相应的症状。理想的治疗应该是腰椎退变的节段重新建立稳定,并能保持椎间良好的活动性以预防相邻节段的退变。因此,理想的固定系统应该能重新建立整个脊柱的生理力学结构,而不会加重相邻节段的病理变化[5-6]。Dynesys 系统在保护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同时提供动态稳定和恢复脊柱力学结构,以正常的解剖学位置为标准稳定1个或多个相邻椎体位置,使导致疼痛的异常活动被限制和控制(但不是完全消除),活动节段被复位至“生理平衡”的位置[7-8]。

1994年,Zimmer 公司(瑞士)推出的Dynesys 系统是由钛合金椎弓根螺钉、聚碳酸酯聚氨酯(PCU )构成的弹性间隔器和多聚脂纤维(PET )绳构成的张力带共同组成的固定系统。为了承受压缩载荷,弹性间隔器被置于两侧椎弓根螺钉头部之间;同样为了承受拉伸力,由穿过中空间隔器的PET 绳固定于椎弓根螺钉头部并被预先拉长。Dynesys 系统作为腰椎退变疾病融合治疗的替代治疗,能使脊柱后部结构恢复到近似正常生理解剖位置,从而保留节段间的活动和降低关节面负荷的承受。Dynesys 装置植入后控制了活动障碍,消除了节段间的机械性不稳,达到机械性中立位,限制了膨出的椎间盘,重建了新的节段间旋转中心,终止了节段间的异常压力,并有可能恢复软骨与椎间盘内环境之间的生理交换。这样在后一阶段能够再次水化,椎间盘的部分组织重生。

Dynesys 系统中和了椎间盘的压力并不会带给小关节额外负荷[9],这就解释了为什么Dynesys 系统能减缓退行性变

的进展或加速,动物模型和有限元分析试验揭示这些压力是造成退行性变进展或加速的原因[10]。生物力学研究证明此装置的弹性系数接近于正常脊柱的弹性系数,Dynesys 系统能恢复受损脊柱的稳定性接近于正常健康脊柱[7]。2Dynesys 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

对脊柱非融合技术来说,综合的生物力学评估是必要的。脊柱动态稳定的目的是恢复脊柱活动节段正常的运动,这不仅包括运动范围,而且包括以瞬时旋转轴的位置和方向为代表的运动模式。过去很少有学者对脊柱的运动模式进行研究,但脊柱的运动模式在小关节面、椎间盘、后纵韧带以及相邻节段的负荷承载和传输方面都有影响。

Dynesys 系统就像一个内部支架装置一样,能在椎体后部结构、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产生张力。它能使后部小关节的接合面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和功能,改善椎间盘缺少黏弹性而导致的活动障碍,并恢复后部结构的张力。这些改变能恢复脊柱节段旋转中心,产生一个改善椎间盘生理的解剖学环境。间隔器的弹性保证了一定程度的活动度并限制了在毗邻节段水平的长期生物力学压力。Dynesys 动态平衡系统适用于在脊柱运动节段退变期间及在动态摄片(屈伸活动)中运动节段明显的过度运动期间治疗椎间盘的失稳。Dynesys 系统既减少前屈又减少后伸,还允许脊柱有限的活动。Schmoelz 等[11]指出,Dynesys 系统在主要3个负荷传输方向上都比椎弓根固定更加具有弹性,但仍比正常脊柱僵硬很多。

在植入Dynesys 系统后,Schmoelz 等[8]在体外试验中发现对连接的椎间盘内压力有影响。在中立无负荷位,受损脊柱和植入Dynesys 系统都对椎间盘静水压有较小影响,但无差异性。与完整状态脊柱相比,受损脊柱植入Dynesys 后在侧屈活动中能减轻连接的椎间盘负荷承受;在轴向旋转中,对椎间盘的负荷承受仅有轻微变化;在前屈活动中能减轻椎间盘内压力的大小,但略低于完整脊柱水平,并对前柱有很好的支撑作用;但与刚性内固定器相比,Dynesys 系统不能在连接的椎间盘内压力上显示明显的差异。

Christina 等[12]在体外试验中对脊柱活动进行综合性分析,认为Dynesys 系统装置间隔器的长度对脊柱运动行为有影响,他们发现,脊柱受损后活动范围明显增大,但在安装Dy -nesys 系统后,各个方向中不管是否存在负荷情况下,植入标准间隔器长度的节段的活动范围都要明显小于完整的脊柱,而增加和减少间隔器的长度分别能使脊柱活动节段的范围增加和减少。

3Dynesys系统的适应证

Dynesys系统自1994年投入临床使用以来,在欧洲临床上该系统应用较广泛。尽管Dynesys系统临床应用已超过10年,但其适应证仍然不十分明确。我们仍需要推断究竟什么样的适应证适用于Dynesys系统。Dynesys系统能保持椎间盘的高度,限制运动节段的过度活动。Husson等[13]和Kirkaldy-Willis[14]在研究中指出,最适宜使用动态平衡固定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为椎间盘突出和由此引发的活动性增加或减少、功能性不稳以及单节段或多节段的狭窄,故适用于可自我恢复的椎间盘不稳性疾病以及椎间盘高度丢失伴有较小的节段间位移或病变椎间盘高度正常但伴有明显滑移者[7]。这些椎间盘不稳性疾病最终形成临床上动态的椎管狭窄。

Dynesys系统的禁忌证为:①退变性脊柱侧凸大于10°;

②滑脱大于Ⅰ度;③肥胖;④以往融合节段;⑤其他:椎间盘间隙狭窄,骨质疏松症。

4Dynesys系统的临床结果

Schnake等[15]在一组26例患者因椎管狭窄和退行性脊柱滑脱使用Dynesys系统动态稳定装置治疗后的2年随访中发现明显的疼痛缓解,62.5%的患者恢复了以前的工作。Bordes-Monmeneu等[16]在另一组94例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和腰椎管狭窄的患者身上使用同样的装置,发现良好的恢复工作率(82%)和Oswestry功能评分明显改善,96.8%的患者腿痛缓解,70%的患者腰痛消失。笔者得出结论,Dynesys系统能保留节段活动,并在中期能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和放射学结果。

Putzier等[17]在对一组84例患者进行联合Dynesys系统动态稳定的髓核摘除术与单纯行髓核摘除术的术后平均随访34个月的比较研究中发现,Dynesys系统装置稳定后能保护相邻节段。两组的中期临床结果相似,然而在长期随访中观察到联合Dynesys系统动态稳定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单纯行髓核摘除术组,仅在单纯行髓核摘除术组观察到节段逐步退变的标志。

相反,Grob等[18]在一组31例椎间盘退变联合不稳的患者中使用Dynesys系统动态稳定装置时没有发现证明动态稳定优于融合的证据。然而由于这组患者1/3以上既往都有脊柱手术史,因此这组适应证是可疑的。另外,Putzier等[19]早已强调动态稳定的适应证的重要意义,指出该装置能防止脊柱进一步退变,但不适用于显著的畸形,如脊柱滑脱。

Kanayama等[20]研究报道了一组64例退变性滑脱治疗后平均随访67个月,发现80%的患者保留了活动,脊柱前凸恢复超过90%,临床症状全部缓解。

根据文献报道的关于动态稳定装置的治疗结果,其中重要的发现就是节段没有进一步退变。在平均45个月(35~88个月)的随访中,发现约90%的患者保留了稳定节段和相邻节段的活动,且大多数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另外,由于这些是中长期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只要严格确定适应证,Dynesys系统能相当有效地代替经典融合。

5Dynesys系统的并发症

自Dynesys系统应用至今未见有术中并发症的报道。术后并发症大都与植入物有关,椎弓根螺钉松动最为常见。因此,Dynesys系统制造商建议使用最长和最粗的螺钉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螺钉松动的可能性。此外,Jacques等[21]报道植入段和毗邻段的椎间盘高度减小,并有轻微的移动,但患者自我感觉良好。Stoll等[22]报道7例毗邻节段不稳,需要行进一步校正和融合手术。在Matthias等[23]的研究中,有3例需要行同样的治疗。

6结论

Dynesys系统在临床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是一种有效的和通用的方法。它可以表现非常出色,与其他程序一样减压、融合以及微创技术。考虑到手术的适应证,Dynesys系统动态稳定获得最好的效果的病例是椎管狭窄或复发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在治疗渐进性腰椎滑脱和不稳并不能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24]。Dynesys系统临床使用已超过10年,因此我们现在需明确适宜行Dynesys系统的适应证。

[参考文献]

[1]Gibson JN,Grant IC,Waddell G.The cochrane review of surgery for

lumbar disc prolapse and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sis[J].Spine, 1999,24(17):1820.

[2]Eck JC,Humphreys SC,Hodges SD.Adjacent-segment degeneration af-

ter lumbar fusion:a review of clinical,biomechanical,and radiologic studies[J].Am J Orthop,1999,28(6):336-340.

[3]Lee CK.Accelerated degeneration of the segment adjacent to a lumbar

fusion[J].Spine,1988,13(3):375-377.

[4]Schlegel JD,Smith JA,Schleusener RL.Lumbar motion segment pathol-

ogy adjacent to thoracolumbar,lumbar,and lumbosacral fusions[J].

Spine,1996,21(8):970-981.

[5]Freudiger S,Dubois G,Lorrrain M.Dynamic neutralization of the lum-

bar spine confirmed on a new lumbar spine simulator in vitro[J].Arch Orthop Trauma Surg,1999,119(3):127-132.

[6]Schwarzenbach O,Berlemann U,Stoll T.Posterior dynamic stabilisation

systems:DYNESYS[J].Orthop Clin N Am,2005,36(3):363-372.

[7]Dubois G.Dynamic stabilization with the Dynesys system and the dy-

namic transition option DTO implant:philosophy-concept-surgical tech-nique[J].Interact Surg,2008,3(4):239-244.

[8]Schmoelz W,Huber JF,Nydegger T.Influence of a dynamic stabilization

system on load bearing of a bridged disc:an in vitro study of intradiscal pressure[J].Eur Spine,2006,15(8):1276-1285.

[9]Dubois G,deGermay B,Schaerer N.Dynamic neutralization:a new con-

cept for restabilization of the spine[C].Philadelphia:Lumbar Segmental Instability,1999:233-240.

[10]Lotz JC,Colliou OK,Chin JR.Disc degeneration:a human cadaveric

study correla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quantitative disco-manometry[J].Spine,2000,25(17):2171-2175.

[11]Schmoelz W,Huber JF,Nydegger T.Dynamic stabilization of the lum-

bar spine and its effects on adjacent segments:an in vitro experiment [J].Spine,2003,28(10):418-423.

[12]Christina A,Niosi QA,Zhu DC.Bio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 behaviour of the Dynesys dynamic stabi-lization system:an in vitro study[J].Eur Spine,2006,15(6):913-922. [13]Husson JL,Poncer R,Polard JL.Derangement intervertebral acquis

(DIVA).//Husson JL,Le Huec JC.Restabilisation intersomatique du rachis lombaire[M].Montpellier:Sauramps Medical,1996:13-21. [14]Kirkaldy-Willis SH.Managing low back pain[M].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1992:49-74.

[15]Schnake KJ,Schaeren S,Jeanneret B.Dynamic stabilization in addition

to decompression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with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J].Spine,2006,31(4):442-449.

[16]Bordes-Monmeneu M,Bordes-Garcia V,Rodrigo-Baeza F.System of

dynamic neutralization in the lumbar spine:experience on94cases[J].

Neurocirugia(Astur),2005,16(6):499-506.

[17]Putzier M,Schneider SV,Funk JF.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e lum-

bar disc prolapse:nucleotomy with additional transpedicular dynamic

(下转第25页)

组织

BPH PCA

分期

Ⅰ+Ⅱ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

阴性

阳性组别n VEGF (pg/ml )

3245133227

18

43.83±3.3750.17±8.03*47.12±6.9652.71±8.15**45.38±5.27

49.46±7.26△3讨论

PCA 早期症状不典型,在首次就诊时约有2/3的患者已

属晚期,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的基础,也是恶性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VEGF 是一种分子量为35~46kD 同型二聚体的高度糖基化的碱性蛋白,是目前作用最强的促血管生长因子之一,对肿瘤血管生成及血管通透性增加有重要的调节作用[2]。

随着PCA 的生长和浸润转移,神经内分泌分化的PCA 细胞分泌大量VEGF 进入血液,造成PCA 血清中VEGF 浓度较BPH 组升高[3]。PCA 血清VEGF 表达高者肿瘤分期高,考虑PCA 是实体肿瘤,在肿瘤生长过程中,当瘤体直径达到1~2mm 后,要继续发展或转移,必须要有足够的营养供应,血清VEGF 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和恶性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及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利于PCA 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3-4]。本研究检测45例PCA 患者血清VEGF 含量平均为(50.17±8.03)pg/ml ,明显高于BPH 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PCA 临床分期Ⅲ+Ⅳ组血清VEGF 含量平均为(52.71±8.15)pg/ml ,高于Ⅰ+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血清VEGF 含量与肿瘤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血清VEGF 含量检测可作为术前评价PCA 临床分期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本研究中PCA 淋巴结转移阳性血清VEGF 含量平均为(49.46±7.26)pg/ml ,较阴性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循环中VEGF 通过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最终引起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形成,丰富的血管不仅增加了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机会,而且还可以侵入邻近与毛细血管伴行的淋巴管,促进肿瘤淋巴侵袭转移[5-6]。已有研究表明,VEGF 家族通过VEGF/VEGF-R2途径诱导血管形成,而通过VEGF-C/VEGF-R3或VEGF-D/VEGF-R3途径诱导淋巴管形成[7]。血清VEGF 是促进PCA 淋巴转移的重要因素,检测血液中的VEGF 水平对预后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对于早期肿瘤、淋巴结阴性患者的术前评估。此外,术前患者血液中VEGF 水平可以帮助预测肿瘤的侵袭程度(如有侵袭血管和淋巴管),对于肿瘤侵袭性高、复发几率高的患者有助于术前选择辅助治疗措施。

随着PCA 的分期增高和淋巴结转移,血清VEGF 也增高,考虑循环中VEGF 可由神经内分泌分化的PCA 细胞产生,循环中少量的VEGF 可以导致肿瘤迅速生长、浸润和转移,形成恶性循环(vicious cycle ),这种病理性的正反馈具有闭合环样的循环、级联放大、单向不可逆的特点,造成晚期PCA 血清VEGF 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可以通过干预循环中VEGF 、打破闭合环起到治疗PCA 的作用,为PCA 的综合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和方法[8-9]。

[参考文献]

[1]Lin JD,Chao T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thyroid cancers

cancer biother radiopharm [J].Cancer Biother Radiopharm,2005,20(6):648-661.

[2]Song WX,Blan XW,Jiang XF,et al.Exepression of VEGF,EphB4and

EphrinB2in human gastic cancer and the relationship to tumor angoge -nesis [J].Journal of China New Medicine,2004,3(8):13-14.

[3]Huang YQ,Li JJ,Hu L.Thrombin induces increased expression and se -cretion of VEGF from human FS4fibroblasts,DU145prostate cells and CHRF megakaryocytes [J].Thromb Haemost,2005,86(4):1094-1095.[4]Eum SY,Lee YW,Henning B,et al.VEGF regulates PCB 104-mediated

stimulation of permeability and transmigration of breast cancer cells in 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J].Exp Cell Res,2004,10(96):231-244.

[5]Strohmeyer D,Strauss F,Rossing C,et al.Expression of bFGF,VEGF

and c -met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microvessel density and progres -sion in prostate carcinoma [J].Anticancer Res,2004,24(3):1797-1804.[6]Frelin C,Ladoux A,Dangeol G.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and

angiogenis [J].Ann Endoerinol Paris,2003,61(1):70-74.

[7]王谊,侯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血管、淋巴管生成[J].四川肿瘤防

治,2007,20(1):61-63.

[8]Aragon-Ching JB,Dahut WL.VEGF inhibitors and prostate cancer ther -apy [J].Curr Mol Pharmacol,2009,2(2):161-168.

[9]Puri C,Chibalina MV,Arden SD,et al.Overexpression of myosin VI in

prostate cancer cells enhances PSA and VEGF secretion,but has no ef -fect on endocytosis [J].Oncogene,2010,29(2):188-200.

(收稿日期:2010-03-31)表1

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血清中VEGF 水平(x ±s )

Tab.1

The levels of serum VEGF in PCA and BPH (x ±s )与BPH 比较,*P <0.01;与Ⅰ+Ⅱ期比较,**P <0.05;与淋巴结转移阴性比较,△P <0.05

Compared with BPH,*P <0.01;compared with Ⅰ+Ⅱstage,**P <0.05;compared with lymphatic metastasis (-),△P <0.05

stabilization versus nucleotomy alone [J].Spine,2005,30(5):E109-E114.[18]Grob D,Benini A,Junge A.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dynesys semi -rigid xation system for the lumbar spine:surgical and patient-oriented outcome in 50cases after an average of 2years [J].Spine,2005,30(3):324-331.

[19]Putzier M,Schneider SV,Funk JF.Application of a dynamic pedicle

screw system (DYNESYS)for lumbar segmental degenerations —com -parison of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results for different indications [J].Orthop Ihre Grenzgeb,2004,12(2):166-173.

[20]Kanayama M,Hashimoto T,Shigenobu K.Non-fusion surgery for de -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using articial ligament stabilization:surgi -cal indication and clinical results [J].Spine,2005,30(5):588-592.

[21]Jacques B,Anca M.Retrospective patient outcome evaluation after se -mi-rigid stabilization without fusion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instability [J].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2007,17(3):227-234.

[22]Stoll TM,Dubois G,Schwarzenbach O.The 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 -tem fort he spine:a multi-center study of a novel non-fusion system [J].Eur Spine,2002,11(2):S170-S178.

[23]Matthias B,Erich K.Dynesys fixation for lumbar spine degeneration

[J].Neuro Surg Rev,2008,31(2):189-196.

[24]Grob D,Benini A,Junge A,et al.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Dynesys

semirigid fixation system for the lumbar spine:surgical and patient -oriented outcome in 50cases after an average of 2years [J].Spine,2005,30(3):324-331.

(收稿日期:2010-03-05)

(上接第11页)

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细胞融合现象,首先在病料组织中发现了由细胞融合产生的多核细胞,紧接着发现在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正常细胞中也可发生细胞融合,随后在体外组织培养中也发现了离体细胞的融合现象。自从发现活病毒可在体内介导癌细胞融合后,人们又实现了利用灭活病毒促进动物异种细胞融合,从而打破了细胞融合的种属屏障,推动细胞融合技术跃上新的 台阶。原生质体的大量制备较为困难,限制了植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因此植物细胞融合的起步较动物细胞融合要迟10年左右。直到用酶法大量制备有活力的原生质体获得成功后,才使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工作迅速发展起来。由于病毒诱导细胞融合存在着病毒制备困难、操作复杂、灭活病毒的效价差异大等原因,人们又找到了比病毒简便、快速和高效且比病毒更易制备和控制,活性稳定,使用方便的化学物质PEG作为病毒的替代物诱导细胞融合,但在PEG诱导细胞融合的有效的浓度范围内(50~55)对细胞毒性很大,因此人们又找到了新的方法来替代PEG,这些新方法有电脉冲诱导细胞融合技术和激光融合技术以及空间融合技术等。纵观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历史,该技术的不断改进首先表现在融合剂上,从致癌活病毒到灭活病毒再到化学物质,其次体现在新方法上,再者体现在融合对象的不断扩展上。现在新的细胞融合方法一般采用将化学法和物理法结合起来进行,如将磁、超声、机械等和激光、电相结合,同时添加化学剂以便进一步提高融合率,细胞融合的方法和手段始终朝操作方便、简单,便于量化研究,同时融合率又能得到不断提高的 方向发展。 1.细胞融合的意义 所谓细胞融合就是指在外力(诱导剂或促融剂)作用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源(种、属间)细胞或原生质体相互接触,从而发生膜融合、胞质融合和核融合并形成杂种细胞的现象称为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口]。如取材为体细胞则称体细胞杂交,体细胞融合后可形成四倍体或多倍体细胞,由此形成的杂交细胞,其特性会有很大的变化。细胞融合不受种属的局限,可实现种间生物体细胞的融合,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因而是改造细胞遗传物质的有力手段。它的意义在于从此打破了仅仅依赖有性杂交重组基因创造新种的界限和生殖壁垒,极大地扩大了遗传物质的重组范围;细胞融合技术避免了分离、提纯、剪切、拼接等基因操作,在技术和仪器设备上的要求不象基因工程那样复杂,投资少,有利于广泛开展研究和推广,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正得到科学界的日益重视[2_引。经过长期反复研究和实践,细胞融合技术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已成为生物工程的基础技术之一。特别是近20年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生物科学各领域的发展。细胞融合方法得到了不断的更新,融合率也得到逐步的提高。 2.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动物细胞融合是从细胞水平来改变动物细胞的遗传性,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疫苗等特定的生物制品,改良培育动物新品种,缩短动物的育种过程。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范围已广及生物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特别是在绘制人类基因图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虽然细胞杂交属于理论生物学范畴,但在实际应用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对研究细胞分化、基因定位、肿瘤发生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方面,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在药物定向释放系统、细胞治疗以及抗肿瘤免疫等方面起到重要的用。动物体细

流式细胞术临床应用

流式细胞术的临床应用 一、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这是FCM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最早的一个领域。首先需要把实体瘤组织解聚、分散制备成单细胞悬液,用荧光染料(碘化吡啶PI)染色后对细胞的DNA含量进行分析,PI可以与细胞内DNA和RNA结合,采用RNA抑制剂将RNA消化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的与DNA结合的PI的荧光强度直接反映了细胞内DNA含量的多少。由于细胞周期各时相的DNA含量不同,通常正常细胞的G1 / GO期具有二倍体细胞的DNA含量((2 N),而G2/ M期具有四倍体细胞的DNA含量((4 N),而S期的DNA含量介于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因此,通过流式细胞术PI 染色法对细胞内DNA含量进行检测时,可以将细胞周期各时相区分为G1 / GO 期,S期和G2/ M期,并可通过特殊软件计算各时相的百分率,DNA含量直接代表细胞的倍体状态,非倍体细胞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 1、发现癌前病变,协助肿瘤早期诊断 人体正常组织发生癌变要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而癌前细胞即处于量变过程中向癌细胞转化阶段。人体正常的体细胞均具有比较稳定的DNA二倍体含量。当人体发生癌变或具有恶性潜能的癌前病变时,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伴随细胞DNA含量的异常改变,FCM可精确定量DNA含量的改变,作为诊断癌前病变发展至癌变中的一个有价值的标志,能对癌前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势作出估价,有助于癌变的早期诊断。有资料证实,癌前病变的癌变发生率与细胞不典型增生程度有密切关系,增生程度越重,癌变发生率越高。随着细胞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DNA非整倍体出现率增高,这是癌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在肿瘤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FCM在肿瘤诊断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认可,DNA非整倍体细胞峰的存在可为肿瘤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FCM分析病理细胞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敏感度高等优点,已被用在常规工作中。肿瘤细胞DNA倍体分析对病人预后的判断有重要作用,异倍体肿瘤恶性病变的复发率高、转移率高、死亡率也高,而二倍体及近二倍体肿瘤的预后则较好。FCM不仅可对恶性肿瘤DNA含量进行分析,还可根据化疗过程中肿瘤DNA分布直方图的变化去评估疗效,了解细胞动力学变化,对肿瘤化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医师可以根据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分布情况,依据化疗药物对细胞动力学的干扰理论,设计最佳的治疗方案,从DNA直方图直接地看到瘤细胞的杀伤变化,及时选用有效的药物,对瘤细胞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 3、FCM在细胞凋亡和多药耐药基因的研究中的作用 研究如何用药物诱导癌细胞死亡。通过对细胞体积、光散射、DNA含量及特异性抗原基因(如bcl-2, Fas等)测定分析出细胞凋亡情况。如可用Annexin V结合PI或7- AAD双染色法进行细胞凋亡分析。在凋亡的早期阶段,胞浆膜磷脂的不对称性丧失,导致膜内侧磷脂酞丝氨酸(PS)从细胞膜内层暴露于外层,从而可被PS特异的Annexin- V探针所标记。PS转移到细胞膜外不是细胞凋亡特有的,也可发生在细胞坏死中。但在凋亡的早期细胞膜是完整的,而细胞坏死时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由于碘化丙锭(PI)或7-AAD对细胞膜完整的活细胞和早期凋亡细胞是拒染的,而对膜完整性被破坏的晚期凋亡细胞或坏死细胞可以染色。因此,Annexin- V结合PI或7-AAD进行双染色可以用于检测活细胞、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正常活细胞不会被染色,凋亡细胞可被标记上Annexin-V,坏死和凋亡晚

椎间融合器指导原则

附件6 椎间融合器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一、前言 椎间融合器作为骨科植入性医疗器械,是实现脊柱相邻椎间隙融合的主要植入物之一,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相邻椎体骨性融合的效果。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椎间融合器的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系对椎间融合器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涵盖的产品系植入于椎间隙并联合脊柱内固定植入物使用的预定形的非可降解椎间融合器。椎体切除术(次全切及全切)中的椎体替代植入物,和特殊设计的产品如自稳定型、自撑开型、分体组合式、可吸收型等椎间融合器,可以参考本文的技术分析原理来制定适用的具体性能要求、试验方法、临床试验资料和使用说明书等相关注册资料。 三、技术审查要点 (一)注册单元的划分 椎间融合器临床预期用途较为统一,颈椎、胸腰椎产品可作为同一注册单元,不考虑微创、开放、前路、后路等脊柱减压手术术式区别。椎间融合器产品组件可包括主体、端盖(若有)、组件紧固螺钉(若有。不包括发挥脊柱内固定作用的椎弓根或椎体钉)等,各组件相互配套地使用于临床,且不同尺寸规格间配合关系较确定,故单一组件一般不作为独立注册单元进行申报。 (二)产品的研究资料 1. 产品的基本信息 (1)产品各型号规格、各组件、各关键部位的结构图和几何尺寸参数(包括允差)。例如终板接触面的弧度、倾角及咬合齿的高度,植骨区、涂层和显影区的边界及在融合器中位置,主体的长宽高度,端盖及紧固螺钉的直径,网孔结构的几何尺

腰椎融合术常用术式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腰椎融合术常用术式有哪些 导语:肯定有很多人没有听过腰椎融合术是什么,具体有哪些效果。其实,看到腰椎两个字,我们就应该明白它是为了治疗腰椎的。一个人的腰椎具有支撑 肯定有很多人没有听过腰椎融合术是什么,具体有哪些效果。其实,看到腰椎两个字,我们就应该明白它是为了治疗腰椎的。一个人的腰椎具有支撑整个上半身的作用,腰椎发生问题,肯定会导致身体出现故障。那么,腰椎融合常用术式有哪些呢,下面进行了介绍。 腰椎融合常用术式及其特征 腰椎融合技术多种多样,根据融合部位不同大体上分为3类:后侧融合术、后外侧融合术和椎体间融合术。 1.腰椎后侧融合术:后侧融合术是由Hibbs于1911年首次报道,所以又称为Hibbs融合术,是双侧椎板和关节突间的融合术,其适应证非常局限,只能在椎板保持完整的情况下方可应用。现在很少使用,已经基本上被淘汰。 2.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即横突间融合术,与Hibbs融合术相比,PLF适应证较广泛,曾一度作为腰椎融合的标准术式,但是其存在创伤大、椎旁肌肉损伤严重、不能有效恢复椎间隙高度和腰椎生理曲度、不能进行腰椎滑脱复位、不能有效恢复腰椎前柱的支撑功能、植骨床处理困难、需要植骨量多、融合率低、融合强度低和对植骨融合评价较困难等严重缺陷。 3.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LIF是20世纪50年代Cloward首先报道。可以有效地恢复腰椎的前柱支撑功能和重建腰椎生理曲度,所以更加符合腰椎的生理功能。和其他融合技术相比,其植骨面积显著大,融合率明显增高,融合强度也显著提高,同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脊柱融合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十章脊柱融合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 邱勇 脊柱融合术是指以病椎为中心,从病损区上位的正常脊椎到下位的正常脊椎做植骨术,使多个脊柱节段发生骨性融合,形成一个力学整体,从而达到治疗脊柱疾患、消除疼痛、控制畸形发展、重建脊柱稳定性及保护脊髓神经的目的。 第一节脊柱融合的历史回顾 脊柱融合术的历史可追溯到1911年,Albee用脊柱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以达到阻止结核感染播散的目的,同年,Hibbs亦用脊柱融合术控制脊柱侧凸患者畸形的发展。Albee和Hibbs的开拓性研究取得成功后,脊柱融合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脊柱畸形和其他脊柱疾患,如脊柱侧凸、后凸,脊柱骨折、脱位,脊柱滑脱及椎间盘疾病。 在脊柱融合的适应证扩大的同时,融合技术、手术入路、术中监测及植骨材料亦不断发展。1932年,Capener首先采用前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1934年,Ito描述了旁正中腹膜后入路及前路脊髓减压植骨融合的方法。1946年Jaslow首次报道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Cloward促进了PLIF的发展。1968年,Hoover提出用环形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Kim报道采用环形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融合率由70%提高到88%。 20世纪40年代起,脊柱内固定开始蓬勃发展。Toumey应用关节突螺钉和融合术治疗腰椎疾患;Straub 将棘突钢板用于腰骶部融合;Harrington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研制了Harrington系统,提高了脊柱畸形的矫正能力和脊柱融合的成功率;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是脊柱外科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里程碑。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间融合,可防止植骨块的移位,但仍未解决植骨块的塌陷及椎间高度的丢失等问题,因此,椎间融合器(Cage)便应运而生了。Cage的雏形来源于Bagby设计的不锈钢篮子内填自体松质骨,用于融合马的颈椎。其后,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出多种Cage。目前,Cage 尚缺乏可靠的远期随访资料,大多数资料认为其疗效是满意的,也有资料显示了高并发症发生率和可疑疗效,如Elias等报道的一组67例病人中,15%的病例术后1年仍有腰痛,2例因Cage移位而需取出,假关节发生率为18%。 第二节脊柱融合的生物力学 脊柱融合术的位置可在脊柱的前方、后方或侧方。植骨越接近脊柱的运动中心或重力传导线,融合效果越好。 脊柱的各运动节段的中心多位于椎间盘内,脊柱发生运动时,接近运动中心的质点位移很小,远离运动中心的质点位移较大。植骨区受运动影响越小,越有利于骨融合,因此,椎体间植骨的融合效果最好。人体处于站立位时,身体重力线通过脊柱的前方,通过骶棘肌和臀肌收缩来对抗重力维持站立姿势,使重力在脊柱的传导主要经过椎体和椎间盘,而椎体间植骨是处于重力传导线上的,故融合效果最好。近年来,许多作者报道了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的临床疗效,一致认为PLIF是一种生物力学健全且稳定的手术,因为植骨块置于相应承载椎体融合的最佳位置,可撑开椎间隙,从而保持了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结构的张力,这种撑开有助于增加椎间孔高度而使狭窄的椎间孔减压。 植骨块的融合还受应力刺激的影响:若融合区处在压应力下,则融合块将更为坚强;若融合区受到张 99

动物的克隆----动物的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第二章克隆技术 第三节动物的克隆----动物的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说出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概念、原理及方法。 2.辨别细胞融合与细胞杂交。 3.简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概念、原理及方法;辨别细胞融合与细胞杂交;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2.难点:辨别细胞融合与细胞杂交;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课前导忆】 写下植物体细胞杂交(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和诱导方法。 动物细胞克隆培养的方法和要求。 【课堂任务】 任务一: 请阅读p31,完成以下问题 细胞融合的概念: 细胞杂交的概念: 细胞融合的诱导方法: 选择下列材料,为制备针对肝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提供思路 原理: 动物细胞的融合物理: 诱导方法化学: 生物: 应用: 【课堂练习】 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女性怀孕后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制备抗 HCG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早孕的诊断。下图是抗HCG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请分析回 答: (1)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要用到_________和__________技术。

(2)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给小鼠注射的HCG相当于________,使小鼠产生分泌相应 ________的淋巴细胞,此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_______免疫。 (3)在细胞内DNA合成一般有两条途径,主途径是在细胞内由糖和氨基酸合成核苷酸,进而合成DNA,而氨基喋呤可以阻断此途径。另一辅助途径是在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存 在的情况下,经酶催化作用合成DNA,而骨髓瘤细胞的DNA合成没有此辅助途径。 ①.利用DNA合成途径不同的特点配制的HAT培养基含有多种成分,其中添加的_________ 成分具有筛选杂交瘤细胞的作用。 ②.最终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过程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可以与____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从而诊断早孕。

椎间融合器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椎间融合器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一、前言 椎间融合器作为骨科植入性医疗器械,是实现脊柱相邻椎间隙融合的主要植入物之一,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相邻椎体骨性融合的效果。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椎间融合器的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系对椎间融合器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涵盖的产品系植入于椎间隙并联合脊柱内固定植入物使用的预定形的非可降解椎间融合器。椎体切

除术(次全切及全切)中的椎体替代植入物,和特殊设计的产品如自稳定型、自撑开型、分体组合式、可吸收型等椎间融合器,可以参考本文的技术分析原理来制定适用的具体性能要求、试验方法、临床试验资料和使用说明书等相关注册资料。 三、技术审查要点 (一)注册单元的划分 椎间融合器临床预期用途较为统一,颈椎、胸腰椎产品可作为同一注册单元,不考虑微创、开放、前路、后路等脊柱减压手术术式区别。椎间融合器产品组件可包括主体、端盖(若有)、组件紧固螺钉(若有。不包括发挥脊柱内固定作用的椎弓根或椎体钉)等,各组件相互配套地使用于临床,且不同尺寸规格间配合关系较确定,故单一组件一般不作为独立注册单元进行申报。 (二)产品的研究资料 1.产品的基本信息 (1)产品各型号规格、各组件、各关键部位的结构图和几何尺寸参数(包括允差)。例如终板接触面的弧度、倾角及咬合齿的高度,植骨区、涂层和显影区的边界及在融合器中位置,主体的长宽高度,端盖及紧固螺钉的直径,网孔结构的几何尺寸等。结构图应以产品CAD设计工程图为蓝本,从整体外观、各维度剖面及侧面、局部细节明确

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过程

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过程 生物方法融合:1957年,冈田善雄意外发现仙台病毒(HVJ),能诱导悬液中小鼠艾氏腹细胞(EAC)融合。然后Harris、Kada等用于诱导种间细胞融合,获得成功。 化学方法融合:1972年,卡尔森首先用硝酸钠进行烟草两个种的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1974年K a o等,首先发现聚乙二醇(PEG)能诱导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产生杂交细胞。 1975年Pentecorvo发现P E G也能帮助哺乳类动物细胞的融合,1976年,Davidson更进一步证实这一结果,并且认为其具有简单快速、高效率等优点。因而,1975年之后聚乙二醇就逐渐取代了仙台病毒。 电融合法电融合法:70年代未期和8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细 胞融合方法。1970年,Senda首先应用电脉冲,通过微电极在显微镜下使植物细胞融合,奠定电融合技术基础。 激光诱导卵细胞融合:激光诱导方法是最新的细胞融合方法,该法为张闻迪等人在1988年首先应用,他们利用激光微束的单色性、高功率密度、短脉宽和极小的作用范围等特点。对泥鳅受精卵进行融合试验,获得成功,且融合后的细胞可存活发育,经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孵化期、直至幼鱼。整个过程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还可同时由电视摄象监视器观察和进行照相记录。 典型试题解析

试题:回答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问题。(1)如图是细胞融合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 ①若A、B是植物细胞,则在细胞融合之前已用处理过。用 聚乙二醇诱导融合之后,体系中会出现未融合的细胞,原因 是。 ②若A是小鼠骨髓瘤细胞,B是受到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用灭活的 仙台病毒诱导融合之后,需要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 养基上,细胞和的细胞都会 死亡,只有融合的杂种细胞(杂交瘤细胞)能够生长。杂交瘤细胞不止 一种,原因是。 (2)植物组织培养有一项应用是培育“脱毒苗”,动物细胞培养需要 创造“无菌无毒的环境”,脱毒苗中的“毒”是指,“无菌无毒环境”中的“毒”是指。 (3)制备单克隆抗体有一项重要的应用是作为诊断试剂,例如“早早 孕诊断试剂盒”。“早早孕诊断试剂盒”通过检测被测试者尿液中人绒 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含量,从而判断被测试者是否怀孕,其起检测作用的 核心物质是。 (4)动物的培育过程中需要进行细胞核移植,早期的细胞 核移植操作会将供体细胞的细胞核取出,再植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但取 出细胞核的过程会对细胞核造成一定的损伤。后期的核移植操作是直接 将供体细胞注射到去核卵母细胞外的透明带位置,再通过电刺激的方法 诱导,从而实现供体细胞核进入去核卵母细胞。 【答案】:(1)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融合的成功率不是百分之 百②未融合的亲本融合的具有同种核小鼠脾脏中分离 的B淋巴细胞是多种 (2)病毒代谢废物 (3)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单克隆抗体 (4)克隆供体细胞膜与去核卵母细胞膜融合 【解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 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首先用特定抗原注射小鼠体内,使其发生免疫,小鼠体内产生具有免疫能力的B淋巴细胞,再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 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两次筛选获得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 瘤细胞。据图分析,图示A细胞与B细胞融合,形成的C是正在融合的 细胞,D是杂种细胞。

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专题综述# 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霍乃蕊a,韩克光b (山西农业大学a.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b.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摘要:细胞工程是四大生物工程之一,细胞融合技术作为细胞工程的一项核心基础技术已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细胞融合技术的不断改进一方面表现在融合剂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新方法上,再者体现在融合对象的不断扩展上。现在新的细胞融合方法正在尝试将各种物理、化学手段综合应用,使细胞融合的方法和手段向操作更为简便,便于量化研究,同时又能使融合率得到不断提高的方向发展。本文以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历史为主线,对上述内容做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细胞融合技术;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Q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146(2006)022******* C ell Fu si on T echn iqu e:its D eve l opm en t and App lica ti on s H U O N a i2ru i a,HA N Ke2guang b (Shanxi Agr i cu lt ura lUn i ve rs it y a.College of Food Sc i ence and Eng i neering; b.College ofAn i m a l Sc ience and Technol ogy,Ta i gu030801,Shanx,i Ch i na) Ab stra ct:C ell u l a r engi neer i ng i s o ne of t he f our techniques of biote chnolo gy,and as t he core of ce ll ular engi neering, the cell fusi on technique ha s acqu ired outstand i ng ach ieve m ents i n m any fields such as agr icu lt ure,m ed icine and envi2 ron m enta l protecti on.Its app licati on i s still i ncreasi ng i n nu m ber.The i m prove m ent of t he ce ll fusi on techn i que i nvol ves the fusi on agent,new m e t hods and the cells used i n fusi on.No w new cell fusi on m ethods are re sorti ng to the co m b i ned usage of phys i ca l and chem i ca lm ethods to deve l op a s i m p le and co nven i ent,easy quantificati on and a t t he sam e ti m e can i ncrease the fusi on rate.A ll these aspects were d i scussed i n th i s pape r centered aro und the h i story of the cell f usio n te ch2 n i que. K ey word s:ce ll fus i on techn i que;deve l op m ent;app licati on 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主要组成之一,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在细胞水平上改变细胞的遗传特性或通过大规模细胞培养以获得人们所需物质的技术过程。细胞融合技术作为细胞工程的核心基础技术之一,已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细胞融合技术不仅为核质关系、基因调控、遗传互补、细胞免疫学、肿瘤发生、基因定位、衰老控制等理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学、遗传学、发生生物学,特别是在单克隆抗体及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细胞融合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胞融合 第15卷第2期2006年4月 激光生物学报 ACTA LAS ER BI O LOGY SI NI CA Vo.l15No.2 Ap r.2006 *收稿日期:2005203210;修回日期:2005209222 基金项目:山西省科委攻关项目(04105523);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41094) 作者简介:霍乃蕊(1972)),女,博士,现为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生物工程方面研究. (电子信箱)sxndkgh@163.co m

腰椎后路非融合技术进展

腰椎后路非融合技术进展 治疗下腰痛和腰椎不稳的的手术方法较多。传统的脊柱融合术(spinal fusion)被认为是治疗该种疾病的金标准。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融合后存在腰部活动的限制,脊柱动力学的改变,和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可导致腰椎不稳和椎管狭窄的复发。在此背景下,探索一种更符合生理需要的手术方法,即非融合技术开始受到大家的重视。“动态稳定(dynamic stabilization)”,又称“软稳定”(soft stabilization)的概念遂提出,其定义【1】为:一个保留有益运动和节段间负荷传递的稳定系统,不作椎体节段融合。换言之,这种稳定系统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产生疼痛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平面的脊柱运动。这些内置物的模拟正常的脊柱运动,应用后,产生尽可能和正常的脊柱相似的活动。尽管其各自的适应症并不相同,目前治疗腰椎疾病的非融合技术大致主要有几类:1、前路手术人工椎间盘置换和人工髓核置换,2、后路非融合技术(posterior dynamic stabilization,PDS)有(1)棘突间内固定撑开装置、(2)经椎弓根固定的动力稳定装置、(3)关节突关节置换术。本文就后路非融合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作综述如下。 一.棘突间内固定撑开装置 1.1 概念及发展历程棘突间撑开器或稳定器(interspinous process,ISP)是放置于腰椎棘突间获得椎体分离的一种内置物。总的设计理念是产生撑开(distract)棘突和防止腰椎后伸的力学目的,内固定产生的撑开力可在手术节段产生相对的后凸,使内折的黄韧带反向张开以减少其对椎管的侵入;椎体间产生的纵向撑开力还可增加椎间孔的大小,从而影响相邻椎体间的相对关系。 尽管冠以现代技术的名称, ISP撑开器出现于上个世纪50年代。Fred Knowle 【1】当时设计了称为“塞子”的金属移植物插入到棘突间,和X STOP系统的原理一样,用于治疗椎管狭窄。术后装置容易脱落,从而必须取出,导致了该手术的终止。Senegas[2]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发展了第二代腰椎棘突间内固定物—Wallis系统。近年来,自从X STOP应用于临床以来,随着其他脊柱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其他的内固定DIAM系统、Coflex系统等开始在腰椎内植物市场出现,CoRoent Devices和ExtenSure系统是分别于2005和2006年开始出现的,其中X-STOP和ExtenSure已被FDA批准在美国用于临床。其设计理念包括从“静态间隔物(space)”到“动态弹簧锁(springlike)”各不相同,其应用材料差异也较大,包括同种异体骨移植物、钛、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和人造橡胶复合物(elastomeric compounds)等,棘突间内固定根据其内植物的特性分大体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两类,或者称为软系统和硬系统。 1.2 静态系统是一种不可压缩的系统,以X-STOP(St. Francis医学技术公司)、ExtenSure (NuVasive公司)和Wallis (雅培公司)为代表,棘突间植入的是是不可压缩的间隔器(spacer)。尽管它们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但其设计意图都是

细胞工程在细胞融合技术上的应用

摘要:细胞工程是四大生物工程之一,细胞融合技术作为细胞工程的一项 心基础技术已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细胞融合技术的不断改进一方面表现在融合剂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新方法上,再者体现在融合对象的不断扩展上。现在新的细胞融合方法正在尝试将各种物理、化学手段综合应用,使细胞融合的方法和手段向操作更为简便,便于量化研究,同时又能使融合率得到不断提高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方法动物细胞融合植物细胞融合应用 1.细胞融合常用的技术 1.1生物法 仙台病毒HVJ诱导法 1962年日本的冈田善雄偶然发现了由日本血凝性病毒HVJ或称仙台病毒引起的艾氏腹水瘤细胞融合成多核细胞的现象+ 冈田善雄的研究为人工诱导体细胞杂交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细胞融合现象的发现引起细胞学界的高度重视。 1.2化学法 1.2.1盐类融合法 此法是应用最早的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盐类融合剂对原生质体的破坏小。今后研究应提高其融合率,使其对液泡化发达的原生质体能够诱发融合。1.2.2高钙和高pH值融合法 Keller首先发现高Ca2+和高pH值可以诱发融合。Melchers用此法将烟草种内2个光敏感突变体诱导融合成功并获得100余株体细胞杂种。提高该方法的使用范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2.2聚乙二醇融合法(PEG法) 加拿大籍华人高国楠(1974)用聚乙二醇(PEG)为融合剂诱发大豆与大麦、大豆与玉米、哈加野豌豆与豌豆的融合[5]。此法比病毒更易制备和控制,活性稳定,用PEG作为病毒的替代物诱导细胞融合。在PEG诱导细胞融合的有效浓度范围内(50%~55%)对细胞的毒性应进一步减小。 1.3物理法 1.3.1电脉冲诱导细胞融合技术 电脉冲诱导细胞融合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成为细胞融合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技术融合效率高,是PEG的100倍,操作简便、快速,对细胞无毒无害,可在显微镜下观察融合全过程[6]。 1.3.2激光融合技术 1987和1989年德国海德堡理化研究所采用准分子激光器使油菜原生质体融合,从开始照射到完成融合仅需几秒钟[7]。该法可选择任意两个细胞进行融合,易于实现特异性细胞融合,作用于细胞的应力小,定时定位性强,损伤小,参数易于控制,操作方便,可利用监控器清晰地观察整个融合过程,实验重复性好,无菌无毒性,但它只能逐一处理细胞。 2细胞融合技术的最新进展

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

中国临床医学2009年12月第16卷第6期ChineseJournalofClinicalMedicine。2009.V01.16,No,6943 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 李佳欧云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重庆400016) 中图分类号R318.19文献标识码A ?综述? ProgressinStudyofInterbodyFusionCageLIJiaOUYunshengDpartmentofOrthopaedicSurgery,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ChongqingMedical[.Iniversity,Chongqing400016,China 腰椎退行性滑脱、节段性不稳、椎间盘源性疾病、外伤性腰椎滑脱所致腰椎失稳引起的下腰痛、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对非手术治疗无效者一般都需行腰椎固定融合术。20世纪50年代,Cloward首先提出后路腰椎融合术(PI。IF),该技术发展成为当今脊柱外科基本术式之一。1986年Badgy和Kusli—ch[13设计出适用于人体的椎间融合器,即BAK(BagbyandKuslich)系统,并用于治疗退变性下腰痛。此后,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技术有了较大发展,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的标准术式之一。椎间融合’器亦在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其应用能维持椎间隙的高度、恢复前中柱的支撑、增加椎间孔容量、解除神经根受压、防止椎间隙塌陷及假关节形成。辅助椎弓根钉内固定植入物叮增加后路固定的稳定性和提高腰椎的融合率H]。近年来,腰椎I.日J融合器已广泛用于腰椎融合术。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的发展和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广泛应用.腰椎椎间融合器发展迅速。其种类繁多。本文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研究作一综述。 1椎间融合器(Cage)的设计原理 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原理是根据Bagby【3。提出的撑开一压缩稳定(distraction—compressionstabiliza—tion)效应。Brodke等_]也通过实验证实Cage的稳定性主要来源于其获得撑开一压缩效应和界面负荷均分作用。即在植入椎间融合器后,撑开力能够使融合节段的肌肉、纤维环和前、后纵韧带处于持续张力状态下,使融合节段和融合器达到三维超静力学固定,同时其上、下螺纹能够旋入上、下终板,起自稳 基金项目:重庆市卫生局课题(06—02—0201 通讯作者欧云生,E—mail:ouyunshen92001@yahoo.eom.ca作用。其次,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解剖学支架功能。一方面,通过恢复椎间隙的高度,以恢复脊柱前、中柱的应力及稳定,恢复、维持、稳定脊柱固有生理凸起,扩大椎间孔,缓解神经根的受压。椎I'日J隙高度的恢复可以间接地复张由于椎间隙高度的丢失而致折叠的黄韧带和被压缩的纤维环,从而使中央椎管的狭窄得到明显地改善,增加椎管前后径,减轻原有椎管内占位口]。另一方面Cage还可以为脊柱提供即刻和早期的融合稳定性。能够通过撑开一压缩所产生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获得抗剪切、旋转效应。Cage的中空结构为其内的松质骨的融合提供良好的力学环境,从而达到界面永久融合的目的。 2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研究 自从椎间融合技术在临床上应用以来,以自体三面皮质骨为融合介质的传统技术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但其存在生物力学和生物学的缺陷。为寻找理想的替代材料,使这些材料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与人体组织有良好生物学的相容性,同时具有自体三面皮质骨优点,学者们在材料方面的研究从未停止过。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椎间融合器根据其材料可以分为:①金属类融合器。大多为钛合金融合器,如TFC、Harms、BAK椎间融合器等。②非金属类融合器,如Brantigan碳纤维融合器、高分子聚醚醚酮(PEEK)、可吸收的聚一DI。一乳酸(PDLLA)融合器等。 2.1金属类椎间融合器目前用于制作椎间融合器的金属材料主要是钛合金。1979年Wagner和Bagby等将一种壁上有许多/J,孑L的不锈钢中空圆柱状金属椎间融合器用于治疗马Wobbler综合征获得成功。随后经过改良用于人体腰椎椎间融合术。Ray等对Bagby融合器作了改进,增加了螺纹,提高 万方数据

腰椎融合入路

一、传统手术 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 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 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 经横突间腰椎椎体间融合术(intertransvers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ILIF) 二、微创手术 LISS:脊柱微创手术(在传统脊柱手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技术达到微创目的,如在特制的管道或撑开 器等器械或新技术的辅助下小切口完成传统手术)(less invasive spine surgery,LISS) MISS:脊柱微创手术(在内窥镜辅助下的脊柱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MISS)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intervertebral foramen microscopic resection ,PELD) 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 TLIF) 腰椎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XLIF) 直接外侧椎体间融合术 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DLIF 轴向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LIF)

细胞融合技术研究进展

细胞融合技术研究进展 年级专业 课程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摘要:人们对细胞融合的机理、融合方法的了解越来越多,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对细胞融合的机理、方法、应用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细胞融合;机理;方法;应用 细胞融合不仅为细胞的起源、核质关系、肌肉骨骼胎盘的发育[1]、肿瘤发生、干细胞介导的组织再生等理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2],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育种学、发生生物学,特别是在单克隆抗体[3-4]及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细胞融合的机理 最近研究表明,细胞融合与病毒和细胞之间的融合以及细胞内的膜泡融合有许多相似之处,即带包被的病毒(或细胞)通过转膜病毒蛋白介导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进行融合。I类病毒融合蛋白包括流感病毒红血球凝集素(HA)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包被蛋白,它们都具有相似的结构域,即都具有a-螺旋结构。病毒和细胞之间正是通过这些蛋白来完成融合过程(伴随有构象的变化)的。细胞内的膜泡融合也是如此,其相关融合蛋白包括GTPases及SNARE家族。因此推测细胞融合采用相似的机理。然而细胞融合蛋白并不全具有a-螺旋结构,提示a-螺旋并非融合所必需[2]。 2细胞融合的方法 2.1生物法 自从发现活的仙台病毒可在体内介导癌细胞融合后,人们又实现了利用灭活的病毒促进动物异种细胞融合,从而打破了细胞融合的种属屏障,推动细胞融合技术跃上新台阶。解决病毒制备困难、操作复杂、灭活病毒的效价差异等问题是病毒诱导细胞融合新的研究方向。 2.2化学法 2.2.1盐类融合法 此法是应用最早的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盐类融合剂对原生质体的破坏小。今后研究应提高其融合率,使其对液泡化发达的原生质体能够诱发融合。2.2.2高钙和高pH值融合法 Keller首先发现高Ca2+和高pH值可以诱发融合。Melchers用此法将烟草种内2个光敏感突变体诱导融合成功并获得100余株体细胞杂种。提高该方法的使用范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3聚乙二醇融合法(PEG法) 加拿大籍华人高国楠(1974)用聚乙二醇(PEG)为融合剂诱发大豆与大麦、大豆与玉米、哈加野豌豆与豌豆的融合[5]。此法比病毒更易制备和控制,活性稳定,用PEG作为病毒的替代物诱导细胞融合。在PEG诱导细胞融合的有效浓度范围内(50%~55%)对细胞的毒性应进一步减小。 2.3物理法 2.3.1电脉冲诱导细胞融合技术 电脉冲诱导细胞融合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成为细胞融合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技术融合效率高,是PEG的100倍,操作简便、快速,对细胞无毒无害,可在显微镜下观察融合全过程[6]。

PEG诱导细胞融合

实验十一 PEG诱导细胞融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的原理与技术。 2.学会鉴别融合细胞。 二、实验原理 细胞融合又称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成一个细胞的现象。细胞融合技术是细胞工程骨干技术,除了用于一些基础性研究外,在植物方面主要用于合成新种;动物方面主要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 细胞融合的诱导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 1、生物融合因子:如病毒。 2、物理因素:如电融合仪,主要用于植物细胞。 3、化学因素:如聚乙二醇(PEG),分子量200-6000都可用,以1000较好。聚乙二醇最早用于诱导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现已普遍用于多种细胞。其优点是:材料易得、操作方法简单、效果稳定。 病毒介导的细胞融合常用灭活的仙台病毒,主要用于动物细胞融合。其优点是融合率高,对各种动物细胞都适宜;缺点是不稳定,在保存过程中融合活性降低,并且制备过程繁琐。 细胞融合,即在自然条件下或利用人工法 (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成一个具有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过程。人工诱导细胞融合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迅速成为一门新兴技术。由于不仅同种细胞可以融合,种间远缘细胞也能融合,甚至于动植细胞也能合二为一,因此细胞融合技术目前较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医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并且取得显著的成绩。 聚乙二醇(PEG)结构为:HOH2C(CH20CH2)nCH2OH,相对分子质量在200-6000均可用作细胞融合剂。普遍认为聚乙二醇分子能改变各类细胞的膜结构,使两细胞接触点处质膜的脂类分子发生疏散和重组,由于两细胞接口处双分子层质膜的相互亲和以及彼此的表面张力作用,从而使细胞发生融合:细胞融合率是指在显微镜的一个视野内,已发生融合的细胞核总数与该视野内所有细胞(包括已融合的细胞)的细胞核总数之比,通常以百分比表示。该方法的优点是:用法简单,容易获得融合体,融合效果好。 三、实验材料及用品 实验材料:鸡红细胞、鸡白细胞 实验器材:普通离心机,水浴锅:50oC,37oC,细胞计数板 四、实验步骤 1、配50%PEG:称取10gPEG,加入带盖离心管中;将带盖离心管放入电炉上的沸水中,加 热使PEG熔化;待冷却至50oC时,加入等体积预热至50oC的HanKs液或不加血清的培养液混匀,保存于37oC水浴中。 2、准备鸡血:加2ml肝素抗凝鸡血于10ml带盖离心管中,800rpm离心5min,去血浆;再 加5ml Hanks液洗红细胞一次,800rpm离心,去上清;配制成2%鸡血。 3、分离鸡白细胞:1ml淋巴细胞分离液+1ml鸡血,2000rpm离心20分钟,吸出白细胞放入 另一个离心管中加入5ml Hanks液1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 4、混合细胞:取0.5ml鸡红细胞加入白细胞沉淀,用手轻弹离心管底部,使沉淀松散。 5、PEG介导融合:吸取1ml 50%PEG,在37oC水浴中1分钟内加入细胞沉淀中,边加边振 摇离心管,使PEG与细胞混匀; 6、终止PEG作用:向试管中加入8-10ml Hanks液轻轻吹打混匀,在37oC水浴中静置5min (稀释PEG终止其作用,并降低介质密度,便于离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