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通信系统复习题

移动通信系统复习题

移动通信系统复习题
移动通信系统复习题

填空题

1. 个人通信是人类的通信理想,即实现5W+4Z的通信,其中这里的4Z指的

是________ 、 ___ 、和 __________ 。

2. 移动通信含义的关键点就在于“动中通”,它的突出特点是移动性,主要表现

在____ 、________ 及 ________ 的移动性上。

3?电波的传播方式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 和电离层波。

4. 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字调制技术具有、和话音间隙噪声小等优点。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障碍物对电波的传播会产生和损耗。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径时散现象会造成干扰和衰落。

7. 接收分集技术主要有____ 、频率分集、时间分集和极化分集等。

8. 无线通信的三种常见“效应”是:______ 、_______ 、 ______ ;

9. 蜂窝系统的基本原理是_____ 。

10. 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有和理论。

11. 基站BS是由______ 和 _________ 组成的;

12. ________________ 无线接口是指与的接口。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际上语音编码技术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

14. 移动通信可采用的多址技术有 ____ 、______ 、___ 和SDMA等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由、—、网路子系统以及操作支持子系统等四部分组成。

16. 语音编码技术主要分为、和编码三大类。

17. 扩展频谱通信简称,可分为、跳频扩频通信系统、跳时扩频

通信和混合扩频通信4种。

18. 移动通信中的干扰主要是 _____ 、______ 和_______ ;

19. 从信号传输的方式来看,分集技术可分为和两类。

20. 智能天线技术的核心是 _____ 。

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能天线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 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方面。

22. 扩频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和

23. CDMAR99协议版本中,上行链路采用 _______ 调制方式;下行链路采用标准

调制方式;

24. 在 __ 模式下,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别使用两个独立的载波进行传输。在

模式下,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时共享同一载波进行传输。

25. WAP称为 ____ ,其业务成功的关键是 _______ ;

26. WCDMA勺频率复用因子是___ ;

27. 在GSM系统中,最基本得频率复用方式是4*3的频率复用方式,“4”表

示____ ,“3”表示_______ 。

28. GSM系统采用频段为 ______ ,可分为124频道,收发双工间隔为45MHZ载

频间隔间隔为200HZ

29. CDMA的反向信道由_______ 和____________ 组成。

30. 三种主流技术标准为 _________ 、_ _、TD-SCDMA

31. 沃尔什码就其正交性而言为 ________ 码,其相关性为0

32. 分集接收技术对数字系统而言,减小接收端的,对模拟系统而言,提高

接收机的_____ 。

33. GSM的话音编码中全速率编码的数码率为_ ―;半速率编码的数码率为

4.8kbps ;

34. CDMA 系统的信道容量是模拟系统的 4-6倍,是TDMA 系统的 __ 倍;

35. TDMA 帧的完整结构包括了 ___ 和 ______ 。 —

36. CDMA 系统中的前向业务信道全速率是 _ _ kbps ;

37. GSM 系统的载频间隔是 ____ kHz

38. LPC 是指 ___________ ;

39.15- 95的功率控制分为 ______ 和 _________ 。

40. CDMA 系统前向信道有 ____ 个正交码分信道;

41. TD-SCDMA 采用的工作方式是 _ 模式;

42. GSM 系统信道编码后得到的数据总比特率是 _ ;

43. 常用随机码有 _______ 和 ________ ;

44.15- 95CDMA 是属于第 __ 代移动通信系统;

45. GSM 中,每个突发脉冲序列共 _____ bit ,占时4.615ms ;

46. CDMA 移动通信由 、 、用户码3种码构成3层扩频编码结构。

47. GSM 系统中每20ms 包含了 160样本,共260bit ,其速率是—kbit/s ;

48. CDMA S 统采用 _______ 接收机进行路径分集;

49. GPRS 网络中引入了 __ 和 ______ 概念。

50.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接口从位置上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和 接口。

51. GPRS 系统在GSM 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 _ 概

念。

52. HLR 的全称是 _____________ ;

53. BSC 是基站BS 的智能中心,其主要功能是

二、单项选择题

1. (

)是从不同建筑物或其他物体反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传播信号。 A.

散射波

B. C.

绕射波 D. 2. 慢衰落一般遵从(

A. Rayleigh (瑞利)

B. 对数正态

C. Rician (莱斯)

D. 直线移 3. 移动通信系统中影响传播机制是( )。

A.

发射、绕射和散射 B.直射、绕射和散射 C.全射、折射和散射D.折射、

绕射

4. () 是由于在电波传播路径上受到建筑物及山丘等的阻挡所产生的阴影 效应而产生的损耗。

A. 码间干扰

B.多址干扰

C.慢衰落

D. 快衰落

5. 目前大容量移动通信使用频段一般在( )。

,引入了分组交换和分组传输

多径反射波 直射波 )分布。https://www.doczj.com/doc/383465778.html,7|"X$k2h-?2z.T

A. 800MHZ以上

B.500MHZ

C.UHF C. 500MHZ 以下

6. 蜂窝系统的容量增大采()。

A. 参数不变技术

B.时延技术

C.频率复用技术

D.编码技术

7. 相邻小区频率相同可能引起()。

A.覆盖范围太大

B.频率反复使用

C.同频干扰

D.码间干扰

8. 移动通信的增殖服务一般指()。

A. 增加信道利用率

B.语音服务之外的其他信息服务

C. 一种技术手段

D.语音业务

9. 蜂窝系统的频率复用技术可以使()。

A. 系统容量增大

B.系统容量减少

C.系统容量不变

D.基站功率降低

10. 哪种干扰是蜂窝移动通信所特有()。

A.同频干扰

B.短波干扰

C.反射干扰

D.多径散射

11. 信息服务是移动通信的()。

A.语音服务

B.增殖服务

C.技术手段

D.基本业务

12. 蜂窝系统的小区分裂是为了()。

A.增大频率复用

B.增大时间复用

C.波分复用技术

D.码分复用

13. 移动通信系统中,解决信道突发和随机的差错是靠()。

A.网络编码技术

B.语音编码技术

C.信道编码技术

D.扩频技术

14?作为移动通信系统的新调制技术之一是()。

A. 2FSK

B.GMSK

C.2PSK

D.QPSK

15. 增大蜂窝系统的频率复用通过采用()。

A.大区制

B.小区分裂

C.波分复用技术

D.时分复用.

16. PCM的抽样、量化、编码是属于()。

A.声波编码

B.声源编码

C.混合编码

D.线性编码

17. 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信道编码技术是为降低()。

A.网络编码差错

B.语音编码差错

C.信道突发和随机的差错

D.隐蔽和加密.

数字蜂窝18.移动通信系统的得到广泛使用的调制技术之一是()。

A. CCI

B.MSK

C.BBE

D.PRE-LTP

19. MSK信号的旁瓣比QPSK和OQPSI信号旁瓣都()。

A.高

B. 一样

C.低

20. 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视不同国家地区而定,我国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

信网是采用()组网结构。

A.三级

B.二级

C.无级

D. 四级

21. 关于位置区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位置区可以属于多个BSC

B.一个位置区可以属于多个MSC

C.一个位置区只能由一个1MSC处

D.一个位置区有一个特定的识别码

22. 采用分集技术时,最好的合并方式是哪个()。

A.最佳比值合并

B.等增益合并

C.选择式合并

D.均值合并

23. 下面()不是自适应调节技术的算法。

A.Water-Filling

B.Hughrs-Hartogs 算法

C.Chow 算法

D.Music 算法

24. RAKE接收机主要是解决()

A、多址干扰

B、多径效应

C、符号间干扰

D、载波间干扰

25. 下列()技术既克服了多径效应,又等效增加了接收功率。

A.极化分集

B.频率分集

C.多径分集

D.场分量分集

26. 表示扩频通信系统信噪比改善的性能指标是()

A.跳频速率

B.抗干扰容限

C.处理增益

D.信噪比

27. WCDMA系统的容量上行受限于干扰,下行受限于()

A.功率

B.干扰

C.用户数

D.覆盖

28. RAKE接收机主要是解决()

A.多址干扰

B.多径效应

C.符号间干扰

D.载波间干扰

29. 话音信号在无线接口路径的处理过程包括:A信道编码、B语音编码、C加密、D交织,其顺序为()。

A.A-B-C-D

B.B-A-D-C

C.A-B-D-C

D.B-A-C-D

30. 为了对IMSI保密,VLR可以给来访移动用户分配一个唯一的号码,该号码是(),仅在本地使用。

A. 移动用户ISDN号码MSISDN

B.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C. 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SRN

D. 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

31. WCDM療统中信号处理的过程是()。

A. 信道编码、调制、扩频

B. 调制、信道编码、扩频

C. 信道编码、扩频、调制

D. 扩频、信道编码、调整

32. 表示扩频通信系统信噪比改善的性能指标是()

A.跳频速率

B.抗干扰容限

C.处理增益

D.信噪比

33. 下面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 GSM手机比CDM手机最低发射功率小。

B. 光纤通信使用的光波工作波段是毫米波。

C. 在通信系统中,电缆比光缆的传输质量好。

D. WCDMA1在GSM网络基础上发展演进的。

34. 宽带CDMA勺主流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

A.3G

B.2G

C.电线接入

D.ISDN

35. 相比结果信道容量大的是()。

A.CDMAS统

B.模拟系统

C. GSM系统

D.数字系统

36. 中国联通CDMA!窝系统采用的上行频段是()

A.824 ——848MHZ

B.825 ——835MHZ

C.869 ——894MHZ

D.870 ——880MHZ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简介

3.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设备和技术介绍 .1 TD-SCDMA标准的提出与形成 .2 TD-SCDMA系统概述 .2.1 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性能 概括地讲,TD-SCDMA系统的主要技术性能有: 1. 工作频率: 2010~2025MHz 2. 载波带宽: 1.6MHz 3. 占用带宽: 5MHz (容纳三个载波,即1.6MHz×3) 4. 每载波码片速率: 1.28Mcps 5. 扩频方式: DS , SF=1/2/4/8/16 6. 调制方式: QPSK 7. 帧结构:超帧720ms, 无线帧10ms 8. 子帧: 5ms 9. 时隙数: 7 10. 支持的业务种类: * 高质量的话音通信 * 电路交换数据 (与当前GSM网络9.6Kbps兼容) * 分组交换数据(9.6~384Kbps,以后达到2Mbps) * 多媒体业务 * 短消息 11. 每载波支持对称业务容量: 每时隙话音信道数:16 (8Kbps话音,双向信道,同时工作;也可以用 两个信道支持13Kbps话音) 每载波话音信道数:16×3=48 (对称业务) 频谱利用率: 25Erl./MHz 12. 每载波支持非对称业务容量: 每时隙总传输速率:281.6Kbps (数据业务) 每载波总传输速率:1.971Mbps 频谱利用率: 1.232Mbps/MHz 13. 基站覆盖范围: 在人口密集市区: 3~5Km (根据电波传播环境条件决定) 在城市郊区;适当调整时隙结构可达到10~20Km (与FDD制式相同) 14. 通信终端移动速度:基于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的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 技术,经 过仿真,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可以达到250km/h。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 32学时) 二、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基础 三、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四、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和最前沿的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了组网技术、多址技术、语音编码技术、抗干扰抗衰落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交换技术以及各种接口协议和网管等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移动通信系统汇集了当今通信领域内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抗干扰技术、语音编码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和3G技术以及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等。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无线信道和传播、传播损耗模型; 2.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和调制解调技术; 3.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中的各种抗衰落抗干扰技术;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5.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理解GPRS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EDGE的基本原理; 6.掌握基于CDMA20001X系统、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7.了解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不含实验) 第一章概述 1学时 第二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环境与传播预测模型 4学时内容: ●无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影响; ●无线信道的特性,研究方法 ●无线信道的分析基础(分布,特性参数等) ●简单介绍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基础 ●介绍常见的几种传播预测模型 ●说明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吉大19春学期《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1: W-CDMA系统采用的多址方式为()。 A: FDMA B: CDMA C: TDMA D: FDMA/ CDMA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GSM1800收发频率间隔为()。 A: 95MHz B: 45MHz C: 35MHz D: 25MHz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跳频能有效地改善以下()现象。 A: 远近效应 B: 阴影效应 C: 多经效应 D: 码间干扰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中国的移动国家代码为( )。A: 86 B: 086 C: 460 D: 0086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GPRS系统可以提供高达()的理论数据传输速率。A: 14.4Kb/s B: 115.2Kb/s C: 171.2Kb/s D: 384Kb/s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N-CDMA系统采用的多址方式为( )。 A: FDMA B: CDMA C: TDMA D: FDMA/CDMA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数字移动通信网的优点是()。 A: 频率利用率低

B: 不能与ISDN兼容 C: 抗干扰能力强 D: 话音质量差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GSM900收发频率间隔为()。 A: 25MHz B: 35MHz C: 45MHz D: 75MHz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GSM手机比CDMA手机最低发射功率小 B: 光纤通信使用的光波工作波段是毫米波 C: WCDMA是在GSM网络基础上发展演进的 D: 在通信系统中,电缆比光缆的传输质量好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开环功率控制的精度()闭环功率控制的精度。 A: 大于 B: 小于 C: 接近 D: 不好说 正确答案: (多选题)11: 相比目前的定向天线而言,智能天线具有以下()优点。A: 降低用户间干扰 B: 增强覆盖 C: 实现结构简单 D: 提高系统容量 正确答案: (多选题)12: GSM支持的基本业务又分为()。 A: 补充业务 B: 电信业务 C: 承载业务 D: 附属业务 正确答案: (多选题)13: 常用的多址技术包括()。 A: 频分多址(FDMA) B: 时分多址(TDMA) C: 码分多址(CDMA)

移动通信作业及答案

第一章 1. 何为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有哪些优点 答: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或者停留在某一非预定的位置上) 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这包括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和行人)和移动体之间的通信, 移动体和固定点(固定无线电台和有线用户)之间的通信。 移动通信的优点:主要在于其移动性,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的交换和传输。 (1)频谱利用率高,有利于提高系统容量 (2)能够提供多种业务服务,提高通信系统的通用性 (3)抗噪声、抗干扰和抗多径衰落的能力强 (4)能实现更有效、灵活的网络管理和控制 (5)便于实现通信的安全保密 (6)可降低设备成本和减小用户手机的体积和重量 2. 单工通信与双工通信有何特点各有何优缺点 答:单工通信的特点:收发信机轮流工作、设备简单、省电、只允许一方发送时另一方进 行接收;优点:设备简单、省电。缺点:通信的时间长、使用不方便。 双工通信的特点:收发信机可以同时工作、使用方便,电源的消耗大;优点:使用 方便、收发信机可以同时工作。缺点:发射机总是工作的,电源消耗大。 3. 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包括哪几种类型 答: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分组无线 网,GPRS 通信系统,N-CDMA 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等 第二章 15 信号通过移动信道时,在什么样情况下遭受到平坦衰落在什么样情况下遭受到频率 选择性衰落 答:如果信道带宽大于发送信号的带宽,且在带宽范围内有恒定增益,且线性相关,则 接收信号就会经历平坦衰落过程;如果信道具有恒定增益和线性相位的带宽范围小于发送信 号带宽,则该信道特性会导致接收信号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 16 简述快衰落、慢衰落产生原因及条件。 答:快衰落产生原因:信道的相关(相干)时间比发送信号的周期短,且信号的带宽B s 小于多普勒扩展D B ,信道冲击响应在符号周期内变化很快,从而导致信号失真,产生衰落。 信号经历快衰落的条件是: s c s D T T B B >< 慢衰落产生的原因:信道的相关(相干)时间远远大于发送信号的周期,且信号的带宽 B s 远远大于多普勒扩展D B ,信道冲击响应变化比要传送的信号码元的周期低很多,可以 认为该信道是慢衰落信道。 信号经历慢衰落的条件是: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考点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第1章概论 1.(了解)4G网络应该是一个无缝连接的网络,也就是说各种无线和有线网络都能以IP协议为基础连接到IP核心网。当然为了与传统的网络互连则需要用网关建立网络的互联,所以将来的4G网络将是一个复杂的多协议的网络。 2.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无线通信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3.移动通信主要的干扰有: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以下为了解) 1)互调干扰。指两个或多个信号作用在通信设备的非线性器件上,产生与有用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从而对通信系统构成干扰。 2)邻道干扰。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是由于一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而造成的干扰。 3)同频干扰。指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 4.按照通话的状态和频率的使用方法,可以将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分成: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第2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1.移动通信的信道是基站天线、移动用户天线和两副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 对移动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就是对移动信道特性的研究。 移动信道的基本特性是衰落特性。 2.阴影衰落: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磁波的遮蔽所引起的衰落。 多径衰落:无线电波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周围环境中地形地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反射、绕射和散射,使其到达接收机时是从多条路径传来的多个信号的叠加,这种多径传播多引起的信号在接收端幅度、相位和到达时间的随机变化将导致严重的衰落。 无线信道分为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传播模型。大尺度模型主要是用于描述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长距离(几百或几千米)上信号强度的变化。小尺度衰落模型用于描述短距离(几个波长)或短时间(秒级)内信号强度的快速变化。 3.在自由空间中,设发射点处地发射功率为P t,以球面波辐射;设接收的功率为P r,则 P r=(A r/4πd2)P t G t 式中,A r=λ2G r/4π,λ为工作波长,G t、G r分别表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增益,d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间的距离。 4.极化是指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其电场矢量的方向和幅度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电磁波的极化可分为线极化、圆极化和椭圆极化。 线极化存在两种特殊的情况:电场方向平行于地面的水平极化和垂直于地面的垂直极化。在移动通信中常用垂直极化天线。 5.极化失配: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式只有同被接收的电磁波的极化形式一致时,才能有效地接收到信号,否则将使接收信号质量变坏,甚至完全收不到信号。 6.阴影衰落又称慢衰落,其特点是衰落与无线电传播地形和地理的分布、高度有关。 7.多径衰落属于小尺度衰落,其基本特性表现在信号的幅度衰落和时延扩展。 8.多普勒频移:f d=(v/λ)cosα,式中v为移动速度;λ为波长;α为入射波与移动台方向之间的夹角;v/λ=f m为最大多普勒频移。

最新移动通信复习题库

一、填空题 1、移动通信系统中可能用到两类分集方式,即: 宏分集,微分集。P134 3、在移动通信空中接口的分层结构中,原语分为四类,即:请求,指示,响应,证实。 4、已知GSM系统的下行频段是:935~960 MHz,上行频段是890~915 MHz 载频间隔是 0.2 MHz,则第22频道的上行载波频率为 894.4MHz ,下行载波频率为 939.4MHz 。P238 (890+0.2n//935+0.2n) 5、在GSM系统中,三种主要的接口分别是 A接口, Abis接口,Um接口。P231 6、GSM系统采用的接入方式是 TDMA/FDMA(时分多址/频分多址) , 其中每帧包含 8 个时隙, 收发频率间隔为 45MHz MHz. P238 7、某TDMA/FDAM跳频移动通信系统,每帧长度为4ms, 采用每帧改变频率的方法,则系统的跳频速率为 250跳/秒。p248 8、美国Motorola公司提出的“铱星”系统,实际只使用了 66 颗卫星,它的卫星轨道高度是 780 Km, “铱星”系统采用 TDMA 多址方式。 10、指出无线电波至少三种传播方式直射波,地面反射波,地表面波。p94 11.现在用到的多址方式主要有哪几种: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空分多址(SDMA)。 12.可以用来改进小尺度时间、空间中接收信号的质量和链路性能的三种技术是:均衡、分集、信道编码。 13.在实际情况下,用小区分裂、小区扇形化、覆盖区域逼近等技术来增大蜂窝系统容量。 14.我国信息产业部颁布3G的三大国际标准之一的 TD-SCDMA 为我国通信行业标准。 1. 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进行的通信方式。 2. 按信号形式可将移动通信系统分为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和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3. 中国提出的实现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技术方案是TD-SCDMA。 5. 我国正在商业运营的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有WCDMA,cdma2000,TD-SCDMA 7. 移动通信中的双向传输可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双工三种工作方式。 8. 移动通信中实现双工通信的方式有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1.1移动通信特点简介: 回答:①移动通信使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2)移动通信工作在强干扰环境下;(3)通信能力有限;(4)通信系统复杂; ⑤对移动台要求高 1.2移动台受到什么干扰?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特有的? 回答:①互调干扰;(2)邻信道干扰;(3)同频干扰;(蜂窝系统特有)④多址干扰 1.3简要描述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并解释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a:第一代(1G)主要以模拟蜂窝网络为特征,这些网络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就已在市场上销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高级移动电话系统)、欧洲的TACS(全接入通信系统)、北欧的NMT和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性的角度来看,1G专注于解决两个动态的最基本用户,即双动态,并充分考虑了双通道动态。主要措施是利用FDMA实现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通过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复用,从而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中,适当采用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法,并采用基站双空间分集方法来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主要以数字化为特征,并构成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该系统在XXXX早期正式投入商业使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最初指的是集团专用移动,1989年后改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 IS-95两大系统,以及日本的PDC系统等 在技术特性上以数字化为基础,考虑了频道和用户的双重动态特性以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实施措施是:采用时分多址(GSM)和码分多址(IS-95)实现用户动态寻址功能,采用数字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复用,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为匹配信道动态特性,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调制:GMSK(GSM)、QPSK(IS-95)、抗干扰性能优良的纠错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来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码分多址模式下的IS-95尤为重要;(3)自适应均衡和瑞克接收机用于抵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帧间交织和块交织(IS-95)来抵抗时间选择性衰落第三代(3G)的主要特征是多媒体服务。它在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运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和我国提出的TD-SCDMA,此外还有欧洲的DECT和北美的UMC-136。 技术上,3G基于2G系统自适应信道和用户的双重动态特性引入服务动态,即在3G系统中,用户服务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或多媒体服务,用户选择服务是随机的。这是第三种动态的引入,它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一)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一) 摘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目标主要是全球化、综合化和个人化,其主流制式有三种:欧洲和日本共同提出的WCDMA-FDD/TDD、以美国高通为代表提出的cdma2000和以中国大唐为代表提出的TD-SCDMA。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3GIMT-2000WCDMA-FDD/TDDcdma2000TD-SCDMA经过多年的努力,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建设已经指日可待,3G也已经从专家口中的一个术语,变为社会大众口中的一个常用词。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如AMPS和TACS等}是采用FDMA制式的模拟蜂窝系统,其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系统容量小、业务种类有限,不能满足移动通信飞速发展的需要。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如采用TDMA制式的欧洲GSM/DCS1800,北美IS-54和采用CDMA制式的美国IS-95等)则是数字蜂窝系统。虽然其容量和功能与第一代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业务主要限于话音和低速率数据(9.6kb/s),远不能满足新业务和高传输速率的需要。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系统,它最早是国际电联(ITU-R)于1985年提出的,当时命名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由于当时预期该系统在2000年使用,并工作在2000MHZ 频段,故于1996年正式改名为IMT-2000。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大致目标是全球化、综合化和个人化。全球化就是提供全球海陆空三维的无缝隙覆盖,支持全球漫游业务;综合化就是提供多种话音和非话音业务,特别是多媒体业务;个人化就是有足够的系统容量、强大的多种用户管理能力、高保密性能和服务质量。 一、IMT-2000的技术要求和提供的业务 1、IMT-2000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对其无线传输技术提出了以下要求。 (1)高速传输以支持多媒体业务 ①室内环境至少2Mbit/s; ②室外步行环境至少384kbit/s; ③室外车辆运动中至少144kbit/s。 (2)传输速率能够按需分配 (3)上下行连路能适应不对称需求 移动通信从第二代过渡到第三代的主要特征是网络必须有足够的频率,不仅能提供话音、低速率数据等业务,而且具有提供宽带数据业务的能力。 2、IMT-2000提供的业务 根据ITU的建议,IMT-2000提供的业务类型分为6种类型 (1)话音业务:上下行链路的信息速率都是16kbit/s,属电路交换,对称型业务。 (2)简单消息:是对应于短信息SMS的业务,它的数据速率为14kbit/s,属于分组交换。 (3)交换数据:属于电路交换业务,上下行数据速率都是64kbit/s。 (4)非对称的多媒体业务:包括中速多媒体业务,其下行数据速率为384kbit/s、上行为64kbit/s。 (5)高速多媒体业务:其下行数据速率为2000kbit/s,上行为128kbit/s。 (6)交互式多媒体业务:该业务为电路交换,是一种对称的多媒体业务,应用于高保真音响,可视会议,双向图像传输等。 3G的目标是支持尽可能广泛的业务,理论上,3G可为移动的终端提供384kbit/s或更高的速率,为静止的终端提供2.048Mbit/s的速率。这种宽带容量能够提供现在2G网络不能实现的新型业务。未来也许会出现一些现在无法想像的业务。 二、IMT-2000系统的组成 IMT-2000系统构成如图所示,它主要由四个功能子系统构成,即核心网(CN)、无线接入网(RAN)、移动台(MT)和用户识别模块(UIM)组成。分别对应于GSM系统的交换子系统(NSS)、基站子系

移动通信作业及答案

第一章 1. 何为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有哪些优点? 答: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或者停留在某一非预定的位置上) 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这包括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和行人)和移动体之间的通信, 移动体和固定点(固定无线电台和有线用户)之间的通信。 移动通信的优点:主要在于其移动性,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的交换和传输。 (1)频谱利用率高,有利于提高系统容量 (2)能够提供多种业务服务,提高通信系统的通用性 (3)抗噪声、抗干扰和抗多径衰落的能力强 (4)能实现更有效、灵活的网络管理和控制 (5)便于实现通信的安全保密 (6)可降低设备成本和减小用户手机的体积和重量 2. 单工通信与双工通信有何特点?各有何优缺点? 答:单工通信的特点:收发信机轮流工作、设备简单、省电、只允许一方发送时另一方进 行接收;优点:设备简单、省电。缺点:通信的时间长、使用不方便。 双工通信的特点:收发信机可以同时工作、使用方便,电源的消耗大;优点:使用方 便、收发信机可以同时工作。缺点:发射机总是工作的,电源消耗大。 3. 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包括哪几种类型? 答: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分组无线 网,GPRS 通信系统,N-CDMA 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等 第二章 15 信号通过移动信道时,在什么样情况下遭受到平坦衰落?在什么样情况下遭受到频 率选择性衰落? 答:如果信道带宽大于发送信号的带宽,且在带宽范围内有恒定增益,且线性相关,则 接收信号就会经历平坦衰落过程;如果信道具有恒定增益和线性相位的带宽范围小于发送信 号带宽,则该信道特性会导致接收信号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 16 简述快衰落、慢衰落产生原因及条件。 答:快衰落产生原因:信道的相关(相干)时间比发送信号的周期短,且信号的带宽B s 小于多普勒扩展D B ,信道冲击响应在符号周期内变化很快,从而导致信号失真,产生衰落。 信号经历快衰落的条件是: s c s D T T B B >< 慢衰落产生的原因:信道的相关(相干)时间远远大于发送信号的周期,且信号的带宽 B s 远远大于多普勒扩展D B ,信道冲击响应变化比要传送的信号码元的周期低很多,可以 认为该信道是慢衰落信道。 信号经历慢衰落的条件是:

实验一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

实验一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3.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二、实验内容 1.按网络结构连接各设备,构成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2.完成有线有线、有线无线及无线有线呼叫接续,观察呼叫接续过程,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3.用实验箱及示波器观测空中传输的话音波形。 三、基本原理 图1-1是与公用电话网(PSTN )相连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系统包括大量移动台MS 、许多基站BS 、若干移动交换中心MSC 及若干与MSC 相连的数椐库(HLR 、VLR 等,图中未画出),MSC 通过中继线与公用电话网PSTN 的交换机EX 相连,接入公用电话网。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移动台能与有线电话或其它移动台通话(或传输数椐等信息)。 图1-1 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 这样庞大复杂的系统无法放在实验桌上由同学自己动手做实验。将系统合理简化得到图1-2,它将图1-1实际系统全部交换机EX 及MSC 合并成一部交换机;基站BS 及移动台MS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公用电话网(PSTN ) MS ( Mobile Station ) : 移动台 BS ( Base Station ) : 基地台 MSC ( Mobile Switch Center ) : 移动交换中心(包括交换机和数 MS MS EX MSC BS BS TEL

各选用一台;有线电话采用二部。 它与图1-1实际系统在包含的各种功能设备(交换机、基站、移动台及有线电话)、系统基本网络结构(各设备的连接关系)及系统功能等特征方面是相同的。 图1-2 简化的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 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三类: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及无绳电话系统,它们的功能及应用场合各不相同,但它们涉及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技术是相同的。 移动通信的多址方式主要有FDMA 、TDMA 、CDMA 三大类。FDMA 系统一般为模拟移动通信制式,TDMA 及CDMA (实际上,通常为TDMA/FDMA 及CDMA/FDMA 混合多址方式)为数字移动通信制式。FDMA 发展早,已成功应用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多年,目前在一些领域仍在应用。数字移动通信是在模拟移动通信基础上发展、演进而来的,在网络组成、设备配置、系统功能和工作方式上二者都有许多相同之处。 基于以上原因,为了得到体积小巧、价格低廉、 可放在实验桌上由学生动手操作的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在图1-2中, BS 、MS 实际选用基于FDMA 技术、采用数字信令的中国CT1无绳电话,EX 选用小型程控交换机,TEL 为有线电话。 为了测试上述小型移动通信系统无线部分的功能,采用了一台实验箱(SDT ),构成一套完整的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如图1-3所示。 图1-3 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 MS ( Mobile Station ) : 移动台(无绳电话手机) BS ( Base Station ) : 基地台(无绳电话座机) EX ( Exchanger ) : 程控交换机 TEL (Telephone ) : 有线电话 SDT MS BS EX TEL TEL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以强大的通信能力,融合语音、视频和数据,向人们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业务,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移动通信需求。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传输速率从最低要求固定2Mb/s,低速384Kb/秒,高速114Kb/s发展到WCDM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的理论值14.2Mb/s和CDMA2000单载频EV-DV的3.09Mb/s,大大增强了3G的无线传输能力,扩展了应用范围。它的核心网络从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两个分离的网络发展到基于IP的多媒体的统一网络,3GPP称之为IP多媒体子系统(IMS),3GPP2称之为IP多媒体域(MMD)。其业务平台也从一个"竖井"结构转向一个开放的分布结构,大大增强了业务建立能力,减少了业务开发时间和成本。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越来越体现了一个协调、开放和统一的"家族"概念。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接入层、传输层、控制层和业务应用层。 接入层包括多种无线传输技术,如WCDMA、TD-SCDMA、CDMA2000等,以及对应的无线接入基站和基站控制器。它们构成了无线接入网络,负责无线传输、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等功能。第三代移动通信能与无线局域网进行有效地互通,提供统一用户认

证、统一的业务和应用,以及不同接入网络间的漫游和移动能力。 传输层包括了从原有分组交换网络和电路交换网络演进的结构,如电路交换的MSC、分组交换的GPRS,和控制与承载分离结构中的承载部分,如支持IP多媒体的媒体网关和多媒体资源处理器等。本层主要完成基于语音的或基于数据的通信流的交换,不同形式的媒体转换和传输。 控制层是由以IMS为核心的所有控制部分所组成。IMS独立于接入技术,是3G"家族"公用的。IMS基于IP技术,支持语音、视频、文字、数据等业务以及这些业务的组合,支持IPv6和QoS,支持开放的业务接口。该层还包括如MSC服务器,信令网关等设备。 应用业务层由用户数据,业务能力抽象功能,智能业务功能和各类应用服务器所组成。它向运营商、业务和内容提供商及其第三方业务开发者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接口和业务环境,用某些独立于下面的网络和设备的方式提供应用、业务和内容。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 ③通信容量有限; ④通信系统复杂; 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2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答:①互调干扰; ②邻道干扰; 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④多址干扰。 1.3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 TACS (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 NMT 及日本的 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 FDMA 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

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 IS-95 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 PDC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 TDMA(GSM)、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对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上采取了下面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GMSK(GSM)、QPSK (IS-95),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CDMA 方式的IS-95尤为重要; (3)采用自适应均衡(GSM)和 Rake 接收(IS-95)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GSM)和块

川大《移动通信系统》18春在线作业2

(单选题) 1: 下列关于接收信号功率中值的说法错误的是()。 A: A B: B C: C D: D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如图,电波传播方式沿路径①从发射天线直接到达接收天线的电波称为(),它是VHF和UHF频段的主要传播方式;沿路径②的电波经过地面反射到达接收机,称为();路径③的电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称为()。 A: 地表面波地面反射波直射波 B: 直射波地面反射波地表面波 C: 直射波地表面波地面反射波 D: 地面反射波直射波地表面波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n=15的m序列发生器码序列周期是()。 A: A B: B C: C D: D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在用户的忙时话务量a确定之后,每个信道所能容纳的用户数m为()。 A: A B: B C: C D: D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在GSM系统中,采用()抵抗多径效应造成的时散现象,采用()纠随机干扰,采用()抗突发干扰,此外,还可采用()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A: 卷积编码、自适应均衡、交织编码、跳频技术 B: 卷积编码、交织编码、跳频技术自适应均衡 C: 自适应均衡、交织编码、卷积编码、跳频技术 D: 自适应均衡、卷积编码、交织编码、跳频技术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下列关于越区切换说法错误的是()。 A: 越区(过区)切换(Handover或Handoff)是指将当前正在进行的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从当前基站转移到另一个基站的过程; B: 越区切换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硬切换,另一类是软切换。硬切换是指在新的连接建立以前,先中断旧的连接。而软切换是指既维持旧的连接,又同时建立新的连接,并利用新旧链路的分集合并来改善通信质量,当与新基站建立可靠连接之后再中断旧链路; C: 在移动台辅助的越区切换中,网络要求移动台测量其周围基站的信号质量并把结果报告给旧基站,网络根据测试结果决定何时进行越区切换以及切换到哪一个基站; D: PACS、IS-95和GSM系统采用了移动台辅助的越区切换。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以下不属于移动通信的特点的是()。 A: 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B: 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C: 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移动通信业务量需求基本稳定 D: 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假定输入的信息序列为01101(0为先输入),经过(2,1)卷积编码器后的输出信息序列应为()。 A: 001110011 B: 0110101101

移动通信基站的组成

第4章移动通信基站的组成 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模拟移动通信系统投放市场,这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采用频分复用方式,小区内所有用户共用若干个信道,信道中传输的是模拟话音信号,所以被称为“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应用不久,电信运营部门就发现该系统存在诸多缺陷,如用户容量小,保密性差,各国制式不兼容等等。 面对这一现状,欧洲电信运营部门于1982年成立了一个移动特别小组(简称GSM),开始制定一种泛欧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规范。经过6年的研究、实验和比较,于1988年确定了主要技术规范并制定出实施计划。从1991年开始,这一系统在德国、英国和北欧许多国家投入试运行,吸引了全世界的广泛注意,使GSM向着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宏伟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4.1 GSM系统组成 GSM系统也叫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属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采用频分多址和时分多址结合的方式,扩大了用户容量,信道中传输的全部是数字信号,保密性能提高。我国参照GSM标准制订了自己的技术要求,主要内容有:使用900MHz频段,即890~915MHz(移动台→基站)和935~960MHz(基站→移动台),收发间隔45MHz,载频间隔200KHz。共124个载波,每载波信道数8个,基站最大功率300W,小区半径0.5~35Km,调制类型GMSK,传输速率270kbit/s。 对900MHz频段,上行(MS→BS):890~915MHZ,下行(BS→MS):925~935MHZ,双工间隔:45MHz,载频间隔:200KHz。 对1800MHz频段,上行(MS→BS):1710~1785MHz,下行(BS→MS):1805~1880MHz,双工间隔:95MHz,载频间隔:200KHz。 GSM系统由3部分构成,即交换子系统、基站子系统和操作维护子系统。如图4-1所示。 图4-1 GSM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4.1.1 交换子系统(SSS) 交换子系统是整个GSM系统的控制和交换中心,它负责所有与移动用户有关的呼叫接续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北京邮电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述 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③通信容量有限;④通信系统复杂;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2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答:①互调干扰;②邻道干扰;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④多址干扰。 1.3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NMT 及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FDMA 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IS-95 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PDC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TDMA(GSM)、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对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上采取了下面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GMSK(GSM)、QPSK(IS-95),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CDMA方式的IS-95尤为重要; (3)采用自适应均衡(GSM)和Rake 接收(IS-95)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GSM)和块交织方式(IS-95)抗时间选择性衰落。 第三代(3G)以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它于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化运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北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及我国提出的TD-SCDMA三大系统,另外还有欧洲的DECT及北美的UMC-136。 从技术上看,3G 是在2G 系统适配信道与用户二重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业务的动态性,即在3G 系统中,用户业务既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也可以是多媒体业务,且用户选择业务是随机的,这个是第三重动态性的引入使系统大大复杂化。所以第三代是在第二代数字化基础上的、以业务多媒体化为主要目标,全面考虑并完善对信道、用户二重动态特性匹配特性,并适当考虑到业务的动态性能,尽力采用相应措施予以实现的技术。其主要实现措施有: (1)继续采用第二代(2G)中所采用的所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2)对CDMA 扩频方式应一分为二,一方面扩频提高了抗干扰性,提高了通信容量;另一方面由于扩频码互相关性能的不理想,使多址干扰、远近效应影响增大,并且对功率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等; (3)为了克服CDMA 中的多址干扰,在3G 系统中,上行链路建议采用多用户检测与智能天线技术;下行链路采用发端分集、空时编码技术; (4)为了实现与业务动态特性的匹配,3G 中采用了可实现对不同速率业务(不同扩频比)间仍具有正交性能的OVSF(可变扩频比正交码)多址码; (5)针对数据业务要求误码率低且实施性要求不高的特点,3G 中对数据业务采用了Turbo 码。

20春川大《移动通信系统》在线作业2答案

1.如图,电波传播方式沿路径①从发射天线直接到达接收天线的电波称为(),它是VHF和UHF频段的主要传播方式;沿路径②的电波经过地面反射到达接收机,称为();路径③的电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称为()。 A、地表面波地面反射波直射波 B、直射波地面反射波地表面波 C、直射波地表面波地面反射波 D、地面反射波直射波地表面波 答案:B 2.在GSM系统中,采用()抵抗多径效应造成的时散现象,采用()纠随机干扰,采用()抗突发干扰,此外,还可采用()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A、卷积编码、自适应均衡、交织编码、跳频技术 B、卷积编码、交织编码、跳频技术、自适应均衡 C、自适应均衡、交织编码、卷积编码、跳频技术 D、自适应均衡、卷积编码、交织编码、跳频技术 答案:D 3.下列关于越区切换说法错误的是()。 A、越区(过区)切换(Handover或Handoff)是指将当前正在进行的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从当前基站转移到另一个基站的过程; B、越区切换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硬切换,另一类是软切换。硬切换是指在新的连接建立以前,先中断旧的连接。而软切换是指既维持旧的连接,又同时建立新的连接,并利用新旧链路的分集合并来改善通信质量,当与新基站建立可靠连接之后再中断旧链路; C、在移动台辅助的越区切换中,网络要求移动台测量其周围基站的信号质量并把结果报告给旧基站,网络根据测试结果决定何时进行越区切换以及切换到哪一个基站; D、PACS、IS-95和GSM系统采用了移动台辅助的越区切换。 答案:D 4.以下不属于移动通信的特点的是()。 A、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B、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组成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由交换网路子系统(NSS)、无线基站子系统(BSS)和移动台(MS)三大部分组成,如图2-1所示。其中NSS与BSS之间的接口为“A”接口,BSS与MS之间的接口为“Um”接口。在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中,TACS规范只对Um接口进行了规定,而未对A接口做任何的限制。因此,各设备生产厂家对A接口都采用各自的接口协议,对Um接口遵循TACS规范。也就是说,NSS系统和BSS系统只能采用一个厂家的设备,而MS可用不同厂家的设备。 图2-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由于GSM规范是由北欧一些运营公司“炒”出的规范,运营公司当然喜欢花最少的投资,用最好的设备来建最优良的通信网,因此GSM规范对系统的各个接口都有明确的规定。也就是说,各接口都是开放式接口。 GSM系统框图如图2-2,A接口往右是NSS系统,它包括有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归属位置寄存器(HLR)、鉴权中心(AUC)和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A接口往左Um 接口是BSS系统,它包括有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Um接口往左是移动台部分(MS),其中包括移动终端(MS)和客户识别卡(SIM)。 图2-2 GSM系统框图 在GSM网上还配有短信息业务中心(SC),即可开放点对点的短信息业务,类似数字寻呼业务,实现全国联网,又可开放广播式公共信息业务。另外配有语音信箱,可开放语音留言业务,当移动被叫客户暂不能接通时,可接到语音信箱留言,提高网路接通率,给运营部门增加收入。 2.2 交换网路子系统

交换网路子系统(NSS)主要完成交换功能和客户数据与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 NSS 由一系列功能实体所构成,各功能实体介绍如下: MSC:是GSM系统的核心,是对位于它所覆盖区域中的移动台进行控制和完成话路交换的功能实体,也是移动通信系统与其它公用通信网之间的接口。它可完成网路接口、公共信道信令系统和计费等功能,还可完成BSS、MSC之间的切换和辅助性的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等。另外,为了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每个MS、还应能完成入口MSC(GMSC)的功能,即查询位置信息的功能。 VLR:是一个数据库,是存储MSC为了处理所管辖区域中MS(统称拜访客户)的来话、去话呼叫所需检索的信息,例如客户的号码,所处位置区域的识别,向客户提供的服务等参数。 HLR:也是一个数据库,是存储管理部门用于移动客户管理的数据。每个移动客户都应在其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注册登记,它主要存储两类信息:一是有关客户的参数;二是有关客户目前所处位置的信息,以便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例如MSC、VLR地址等。 AUC:用于产生为确定移动客户的身份和对呼叫保密所需鉴权、加密的三参数(随机号码RAND,符合响应SRES,密钥Kc)的功能实体。 EIR:也是一个数据库,存储有关移动台设备参数。主要完成对移动设备的识别、监视、闭锁等功能,以防止非法移动台的使用。 2.3 无线基站子系统 BSS系统是在一定的无线覆盖区中由MSC控制,与MS进行通信的系统设备,它主要负责完成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等功能。功能实体可分为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 BSC:具有对一个或多个BTS进行控制的功能,它主要负责无线网路资源的管理、小区配置数据管理、功率控制、定位和切换等,是个很强的业务控制点。 BTS:无线接口设备,它完全由BSC控制,主要负责无线传输,完成无线与有线的转换、无线分集、无线信道加密、跳频等功能。 2.4 移动台 移动台就是移动客户设备部分,它由两部分组成,移动终端(MS)和客户识别卡(SIM)。 移动终端就是“机”,它可完成话音编码、信道编码、信息加密、信息的调制和解调、信息发射和接收。 SIM卡就是“身份卡”,它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用的IC卡,因此也称作智能卡,存有认证客户身份所需的所有信息,并能执行一些与安全保密有关的重要信息,以防止非法客户进入网路。SIM卡还存储与网路和客户有关的管理数据,只有插入SIM后移动终端才能接入进网,但SIM卡本身不是代金卡。 2.5 操作维护子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