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历史与现状(非常全)

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历史与现状(非常全)

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历史与现状(非常全)
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历史与现状(非常全)

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历史与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先后采取了放开物价、开放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三高”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推动农业规模和产业化经营等诸多措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也发展迅速、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体运销户、经纪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国合商业组织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流通主体共同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产品流通渠道逐步形成,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日趋活跃。然而短短30多年,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却经历了西方发达国家200余年的发展历程,但是我国农产品流通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与不足,与国外相比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这些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引言

农产品流通是指农产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经济过程,主要由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运作环节组成,并在整个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保值、增值和组织目标。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改革先后采取了放开物价、开放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三高”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推动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等诸多措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发展迅速、变化巨大,彻底改变了统购统销、统购包销的政策,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农产品流通渠道也由过去的单一型转变为多元化,形成了多渠道的流通体系及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

回顾我国建国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变革,大致经过了以下发展时期:

第一,统一计划购销时期(1953—1977年)。从1953年开始,农产品出现供需紧张,为控制这一局面,保障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我国农产品开始实行统购统销的流通体系。到1956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实现了对粮食的统购统销、对棉花的计划控制,农业的发展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1957年,国务院进一步指出,凡属国家规定计划收购的农产品,全部由国家计划收购。其后,农产品基本上都由国营商业独家收购。1961年,中共中央文件又提出了三种收

购政策,即第一类物资(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第二类物资(其它重要农产品)实行合同派购政策1;第三类物资(统购派购以外的农副产品)实行议价政策。

这一时期基本上采用了农产品计划供应的方式,将农产品流通直接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实质上否定了农产品的商品交换性质,农产品基本上不存在随行就市的自由交易。

第二,过渡时期(1978—1984年)。统购统销政策是粮食供求紧张、国家需要在农村取得大量工业化积累等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978—1984年是我国由计划调节向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过渡时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农产品流通体制也开始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从1979年起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对农产品统购派购的范围和品种进行了重新规定。在这一阶段,国家逐步减少了统购统销和限售的品种和数量,缩小国家收购农产品的范围。到1984年年底,属于统购派购的农产品由过去最多时的180多种减少到只剩下38种,统购派购的范围大大缩小。除棉花外,其它农产品在完成政府收购任务后,根据市场供求实行议购议销。

在过渡时期,由于政策的放宽,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剩余农产品大量出现,农村集贸市场和传统农副产品市场也得到恢复和发展,成交金额增长迅速。

第三,双轨制时期(1985—1997年)。这一阶段废除了传统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逐步建立起农产品市场调节机制,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两种交易方式并存。统购统销制使生产、消费、需求相脱节,损害了农民的利益。1984年的粮食大丰收,使国家陷入购不起、销不动、调不出的困境。因此,在1985—1991年期间,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开始实行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的“双轨制”方式,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大大加快。21992—1993年,农产品购销走出“双轨制”,进入全面市场化的阶段。经过10多年的改革,粮食等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已经结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购销体制正式形成。但在1994—1997年,农产品流通又回归“双轨制”模式。国家放开粮食购销体制后,以市场化为目标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却并未顺利付诸实施,并由此导致了粮食供需缺口的扩大,引发粮价大幅上涨。为保持社会

①1962年底,国务院公布了一个国家派购的农产品品种目录,共34类,约100种左右。到1978年,由商业部和供销合作总社管理派购的农副产品共117种。

①在1978年前,在农民出售的农副产品总额中,国家统一定价的部分占94.4%,自由市场销售的比重仅为4.6%。到199o年,农民出售的农副产品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从1978年的94.4%下降为2.5%,国家指导价的比重为22%,自由市场定价的比重上升到52.2%。

稳定,国家再度强化了对市场的介入。在棉花的购销中,继续不放开经营,不放开市场,不放开价格,实行国家统一定价,由供销社统一经营。

第四,深化改革时期(1998—现在)。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从1998年开始,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进入全面改革时期。《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说明,这一时期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在粮食领域,粮食以外的各类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都得到了持续的推进,并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市场化流通秩序,虽然也有流通不畅的情况发生,但主要是局部的结构性问题,只有粮食流通在市场和计划取向上出现了反复,其间存在的问题呈现出典型的体制内生性,使粮食体制改革陷入两难境地。因此,1998年以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为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纵观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变迁路径,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性手段的“计划”和“市场”的地位,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即计划经济逐步退出,市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当然,在这种改革演进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思考,笔者认为,现今我国农产品流通存在着农产品流通渠道比较单一、物流成本高,价值增值少、物流技术水平低,运输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健全、快捷、灵敏、安全和可靠的信息服务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加快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市场进程具有积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国外流通模式及其先进经验借鉴,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与方式及其基本特点

(一)农产品流通渠道与方式

1.自产自销模式

即在短距离的生产地市场自行销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如城郊的农民种植蔬菜后到城市去卖。这种流通方式的优点是流通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少,农民可直接面对消费者,销售收益及时兑现。其存在的问题,一是在流通过程中产品缺乏加工、保鲜、包装等物流技术处理,商品的附加价值较低,并且其销售的物品除粮食等易于保存的农产品之外,一般的鲜活产品必须在一、两天内完成农产品物流全过程,否则生产者一是利益会受很大损失;二是物流半径极其有限,生产者难以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寻找可出更高价值的需求者;三是单位物流成本很高,由于这种农产品物流方式的流通量和销售量都很小,致使单位商品的运输成本、销售的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很高。

2.零售商参与模式

即生产者不与消费者直接见面,由零售商(个体私营农产品商贩)负责农产品的收购和销售。城镇农贸市场中的商贩集农产品并运输到城镇农贸市场中的商贩集农产品采购、配送和零售于一身。零售商一般直接去农村向种植的农户收购农产品并运输到城镇农贸市场或是由生产者直接地将产品运输到零售市场转移给零售商,然后由零售商出售给消费者,赚取其中的差价。城镇农贸市场处于农产品供应链的下游环节,它向上衔接农产品销地批发市场,向下面向城乡居民消费,形成了传统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现城镇农贸市场商销售的粮食、肉类、禽蛋和水产品有很多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者的交易成本,有时零售商也会用产品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和包装甚至加工,但这种农产品的物流方式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商品流通范围极其有限,且生产者和零售商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农民的利益易受侵害

3.批发市场参与,异地销售模式

即依托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同生产者自己或由收购者将分散的农产品集中到批发市场由批发商收购,然后再通过零售商销售,如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以其规模大、档次高、品种闻名全国。“买全国,卖全国”、“没有买不到的菜,没有卖不出去的菜”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市场的评价。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农产品的物流半径明显扩大、单位物流成本明显降低,已经成了大宗农产品销售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模式中有一种“批发市场+农户”,就是批发市场与农户签订合约,批发市场负责销售,农户按批发市场的要求进行生产,我国目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只是农产品的集散地,主要单纯从事产品收购和批发销售,很少进行包装、加工等增值服务,而且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没有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系统。

4.龙头企业加工、异地销售模式

这是农业产业化模式中的其中一种,即“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合约,规定农产品的规格与类型,农户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生产,最后,龙头企业收购农户的产品,通过加工包装后再配送给零售商销售。从农产品物流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有两大优点。首先,通过龙头企业使初级产品得以进行加工、保鲜、包装,使农产品的附加值明显提高,农民可以分享加工的利润,收益得以增加。其次,龙头企业有更充分的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而且资金雄厚,它可以对农户的生产进行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降低农户生产的自然的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但这种农产品流通模式缺点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履约率低。如何将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四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并在不同的空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以上的分析,可将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绘制如下(图2.1)

图2.1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

Fig.2-1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Pattern of China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基本特点

通过这些年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我国城乡农产品集市贸易寻求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方式和市场功能多样化,不仅有零售、现货交易,而且有批发远期交易,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农产品外贸市场也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国有、集体和民营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从事农产品经营的格局,统一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基本形成。

1.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占有重要地位

农产品批发市场把多种流通渠道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络,贯通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便利了农商结合、内外贸衔接。从“首届亚太批发市场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对接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4000多个,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有2000多个,年经营额近3000亿元。它们覆盖了所有的大小城市和农产品集中产区,构成了贯通全国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目前,大中城市消费鲜活农产品的50%一70%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而且通常是城市规模越大,这个比重就越高。批发市场的发展,为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多种功能的大型批发市场。如北京大钟寺、河北乐亭、山东寿光、深圳布吉、南京农贸、成

都四马桥、长沙马王堆等地的粮食蔬菜、果品批发市场。批发市场作为大范围、大批量农产品的集散中心,竞价成交产生的农产品价格,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购销提供信息和基准价格。

2.以满足初级交易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与业态形式大量存在

在零售环节,百货商店、个体商户以及集贸市场是最主要的零售经营形式,其中个体商户在全部零售市场的份额约为30%;遍布城乡的各类集贸市场,其交易额约相当于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3。通过城乡的农贸市场购买消费品是我国城乡居民取得农产品的最主要途径。近年迅速发展的超市、连锁店农产品营销表明了农产品今后流通的方向,但目前在中等以下城市还发展不充份,在大中城市还未成为主要销售渠道。

3.农民个体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力量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后,国有和集体商业的农产品流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大批种养大户、个体运输户及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组织,农民个体是其中主要成份,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力量。

4.商流与物流的统一

商流3和物流4是商品流通过程的两个方面。商流是物流的前提。没有产品所有权的转移,即买卖活动的发生,那么实物的空间位移则无从谈起,实物运动方向与商品交易方向具有一致性是普遍规律。物流是商流的保证。如果物流条件不具备或实物运动过程受阻,商品不能到达购买者手中,那么商流则失去了保证。

我国农产品流通存在着多种销售方式。在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以及其他销售方式中,基本是现货交易,即银货两讫。通俗说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在一些产业化组织中,农户与企业间首先签定产品购销契约,商品交换与货款结算之间存在时间差,但农产品购销关系比较固定,商流和物流结合在一起。

5.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以自然形态为主

我国的农产品运输和销售一般是保持其收获时的原有状态,清洗、分级、包装和预加工等处理措施较少采用,即使有也只是为了方便运输、减少损耗进行的粗包装。这种以自然形态为主的运输销售方式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三、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大量化、多样化、动态化的

①指物品在流通中发生形态变化的过程,即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以及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的过程,随着买卖关系的发生,商品所有权发生转移

②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趋势,这与农产品生产规模小,生产有季节性、区域性、分散性等特点产生必然的供求矛盾。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局限于供应商和销售者之间的多环节重复物流,效率低下,现在农产品流通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们在经济水平提高后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产品流通链条繁锁,营销体系尚未功能化,损耗严重我国的农产品流通还处在时间长、环节多、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层次上。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购销商→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农贸市场或超市)→消费者。在整个物流链条上,由于农产品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多环节的流通链条,无论是在时间和流通效率上,还是现有的保鲜手段都无法适应农产品的鲜销形式,因此,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原因而损失巨大。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由于储存和运输的条件限制,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产销脱节严重,损耗比较大,这样也无形中导致农产品的成本提高。

(二)物流成本高,价值增值少

我国的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是单户经营,农民对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药等)的购买多以分散为主,而且农产品的销售都是各家分户进行的,物流成本过高。我国的物流成本一般占整个成本构成中的40%以上,而鲜活产品则占60%左右,甚至更多。而世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其中农业发达的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盟国家有些农产品的到岸价远低于我国农产品的产价。我国农产品物流链过短,大多数农产品未经加工或仅经过简单的粗加工就进入消费市场,价值增值少。据有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为1:3到1:4,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0%。而中国农产品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为1:1或稍多一些,农产品加工率只有20%-30%,加工增值不到农业产值的80%,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30%。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对保鲜的要求很高,但是我国很少对农产品进行加工贮藏。国外水果经过采摘后储藏加工,增值比例为1:3:8;我国仅1:1:8的水平。

(三)物流技术水平低,运输基础设施落后

“新鲜”是农产品的价值所在。然而我国的物流技术落后,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导致我国农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输和产品保鲜技术原因而损失巨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0%-30%左右、粮油15%、蛋15%、肉干耗3%,也就是说,有25%左右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上被消耗掉了。而

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蔬菜水果物流则更为典型,产品可以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上的损耗率仅1%-2%。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尚未形成,80%以上的农产品是采取常温保存和流通的,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大量鲜销农产品每年因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造成在运输中腐烂损失高达750亿元。相比之下令人触目惊心。

在物流运输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落后,增加了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成本。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交通网络不发达。有些边远山区尚未达到村村通公路,信息闭塞,“交通靠走,传话靠吼”的现象仍然存在;还有些地区交通拥挤堵塞,使农产品物流不能做到物畅其流,从内陆运输到海上运输、从汽车运输到火车运输的多式联运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加上农村道路等级低,车况差,关卡收费等问题致使农产品物流时间过长,无形中增加物流成本,加大了农产品物流环节的经营风险;二是在农产品运送过程中,运输车辆大多使用敞蓬汽车散装运输,缺乏冷藏冷冻设备,箱式冷藏车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汽车运输七成是敞蓬卡车,只有三成是密封厢式汽车,而备有制冷机械、保温箱式冷藏车辆还不到汽车总数的一成。物流效率低下,由于绝大部分农产品都具有易腐烂等特点,即便采取了保鲜等措施,仍会有一定比例的损耗,而且这个比例会随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增加,从而导致风险增多,使流通成本上升,造成生产者利益受损较大,所以快速、及时、安全的运输非常必要。

(四)缺乏健全、快捷、灵敏、安全和可靠的信息服务

虽然当前涉农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络,但主要问题是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再加上农村的信息队伍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不能有效的进行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发布工作,发布的产品市场信息时效性差,信息质量低,无法真正起到市场信息的指导服务功能,使农民获取信息难度加大,成本加高,效果降低。而且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对信息的识别的分析能力较弱,生产决策的盲目性也比较大。虽然我国目前通过“企业+农户”这种产业化模式来带动农民,指导农民生产,但一些龙头企业也缺乏充分的市场信息,因而造成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脱节,致使产品积压损耗现象严重。

(五)我国有关农产品流通所特有的相关缺陷

我国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农产品经营主体大多数为分散的农民,他们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市场竞争力薄弱。其次,市场地区分布和批零结构还不尽合理。我国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过多地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中

西部地区上档次、上规模的批发市场比较少。另外,在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中,零售与批发市场的比例失衡,我国现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4000多家,批发市场的数量不足20%,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交易方式也比较单一,直接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总量。而且批发市场和零售功能在空间上混为一体,常常导致人流、物流混杂和环境污染。最后,批发市场管理水平比较低,法制建设落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理念与方法还比较落后,进场的大多数经营者的素质还不高,多数物流企业是由传统体制下的物资流通企业发展而来的,其业务内容多为代理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运输,很少有物流企业能够做到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依托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经营管理的大交易市场严重不足。而且,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致使一些市场存在不少假冒伪劣农产品、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等到现象屡有发生。

四、国外农产品流通典型模式及其经验

(一)国外农产品流通模式

世界级城市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大体可分为“市场流通”5和“市场外流通”6两部分。世界农产品流通交易体制和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形成,受各国社会体制、农业生产、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当前,世界农产品物流模式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1.东亚模式

日本、韩国是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均以批发市场为主渠道,以拍卖为手段。以日本为例,目前,全日本共有88个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资的中央批发市场,年成交金额达6兆2000万日元,1513个多元化投资的地方批发市场,年成交金额达5兆1800万日元。经由日本批发市场流通的蔬菜占81%,果品占72%。在批发市场从事蔬菜果品交易的客户中,通过农协或其他任意组合组织的上货量各占上货总量的59%和66.5%,而其他商人等则占总上市量的17.8%和20.1%。交易方法以拍卖为主,在大阪中央批发市场通过拍卖成交的果蔬比率高达90%以上;采用该模式的国家农产品流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①流通渠道环节多,流通成本较高;其流通过程表现为“生产者→上市团体→批发商→中间批发商→零售店→消费者”,这样其利润也分配不均;

②流通规范化、法制化、效率高。

2.西欧模式

法国、德国、荷兰等国是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西欧模式的批发市场与东亚模式相比,批发市场流通比例较小,而且大多数大型批发

①生产者直接或经过上市团体、货物收集者将农产品经各类批发市场集散、交易、形成价格后,经零售商、加工业者和大的消费团体将农产品最终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

②农产品不经过批发市场交易而是经过全国农协、商社的集配中心、果蔬超市、生协径直转移到零售机构、消费团体或出售给个体消费者或者说是生产者、上市团体与零售业者、消费者直接交易的流通形态

市场仍然坚持公益性原则,如法国就指定了全法的23所批发市场为国家公益性批发市场。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式也有所不同,农产品直销比例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如在法国巴黎郊外设立的一个批发市场—汉吉斯国际批发市场,由于鼓励发展产、加、销一体化,并将产前、产后相关企业建立在农村,巴黎的农产品直销比例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另由于西欧国家市场信息网络发达,地域内、国家间的农产品贸易十分活跃,进出口产品在批发市场中也占据一定比率。其国家农产品流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①鼓励发展产、加、销一体化,并将产前、产后相关企业建在农村;②建有完善的现代化大型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③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

3.北美模式

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北美模式的直销体系很发达,农产品销售均以直销为主。如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点是,粮食类期货市场发达,果蔬类产地与大型超市、连锁经销网络间的直销比例约占80%左右,经由批发市场流通销售的仅占20%左右。由于这些国家零售连锁经营网络和超级市场的发展,使其零售商的规模和势力不断壮大,要求货源稳定、供货及时,产地直销的流通形式也应运而生,在这些国家中大型超市、连锁经销的零售商左右着农产品的交易。如美国纽约农产品的供应就没有集中于城郊附近,而是来自遥远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农产品流通交易大部分是由产地直接出售给零售。

(二)国外农产品流通的经验

1.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发达、物流技术先进

发达国家便捷的交通网、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送系统、有效的保鲜设备、快速的信息处理网络,为实现农产品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系统创造了良好条件。日本农产品物流的公共设施,以及保鲜、冷藏、运输、仓储、加工等服务体系和设备十分完备,批发市场实现了与全国乃至世界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联网,能够发挥信息中心的功能,实行按样品交易,做到商物分离。美国的高速公路遍布城乡,公路呈网状结构,能够直接通往乡村的每家每户,铁路运输也十分方便,一些农产品收购站、仓库和加工厂都建有专门的铁路线;美国农产品78.5%从产地通过配送中心直接到零售商,农产品物流环节少、速度快、成本低、营销效率高。

农产品物流技术指农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时,实现各种物品流通形态的停顿与流动功能所需要的材料、机械、设施等硬技术和为了组成高效率的物流系统而运用的各种计划、运用、评价等软技术,具体内容见(图4.1)。欧、美等物流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物流技术和物流信息化问题。美国成立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农业技术、储运

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物流技术体系,先进的储运技术可以减少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农产品运送的速度;先进的包装技术可以增加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附加值,使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更高;荷兰建立了电子虚拟物流供应链,对物流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实际操作,并且与农产品供应商、零售商、消

费者共享物流链上的信息。

图4.1农产品物流技术分类图

Fig.4-1The Technology Variety Figure of Agriculture-product

2.农产品物流主体组织化、规模化较高

在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化经营的农场、农产品批发与零售企业,以及农户联合起来的协同组织(如农协、合作社),而非个人。同时,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程度较高。如美国的果蔬营销主要是农场主与生产合作社、产地中间商和大型超市或批发企业签约进行销售(占销售量的98%)。全国有150多万农场主参加了“全国农场主联盟”和“美国农业联合会”,还有众多农户参加了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与销售合作社。各种私商(主要包括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经纪人和农产品加工商等)是农产品流通的主体,约占销售总额的60%。在日本,农产品流通主体是农协。约有97%的农户加人了“农协”,90%的农产品由农协销售,80%的农业生产资料由农协采购。日本农协利用自己的组织系统,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销售,使农产品销售过程合理化,提高了流通效率。欧盟农产品流通组织主体主要是流通合作社,其在农产品流通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法国的流通合作社其营业额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丹麦出口300多万吨农产品,其中3/4的出口量都是由合作社完成的。在发达国家,单独的农户在农产品物流组织体系中不占有重要地位。具有

一定组织化程度的物流主体不仅在营销中具有较强的谈判实力,而且还具有其他组织所没有的速度优势,尤其是在开拓国外市场时更具优势。

3.农产品物流批发市场作用突出

在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异地交易提供了基础,便利的交通运输加快了农产品的物流速度,农产品物流渠道日益缩短。美国78.5%的农产品物流链条为“生产地→配送中心→超市与连锁店→消费者”,销往批发市场的农产品交易量只占交易总量的20%。尽管如此,批发市场仍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不仅是因为它为供求双方提供交易场所、交易信息、交易方式和过程管理,从而实现交易和集散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其具有价格形成、发现和结算功能。在日本、韩国等一些亚洲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有效解决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这些国家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的流通率高达80%以上。

4.高素质的农产品物流人才

物流环节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是人的作用。随着物流业特别是农产品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对从事物流业的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据调查,美国物流管理者中约92%的人有学士学位,41%的人有硕士学位,22%的人有正式的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资格证书。德国对物流人才的培训工作有专门的行政机构主管,而且目标和宗旨明确,目标是进行职业和新技术培训,宗旨是以实践为主,注重应用和实际操作。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参加的人员十分广泛,已经形成“一条龙”的良性循环。荷兰在这个方面也很重视,荷兰物流专业学术水准比较高,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国际物流的未来发展趋势,使学生获得实用的物流知识和技能。荷兰从事物流业的专业人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取得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才可以正式从事物流业。法国也特别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训工作,他们通过初始的或服务过程中的培训,从叉车司机到物流师,再到IT网络工程师,应有尽有。因此,法国的劳动力素质较高,生产效率很高,其小时成本比北欧国家要低15%-40%。

5.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美国是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中信息技术对美国现代物流起了巨大的支撑作用。美国物流业的信息化在各个行业大规模深入普及的发展得益于政府对信息化的支持。例如美国的农业受到联邦政府的保护,农业的投入较大,在农产品物流中农业信息技术的含量很高。联邦政府认为,在农业生产中,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和传播、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对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都促使物流业向信息化、自动化及决策上的智能化(如专家系统的应用方向)方向

发展。随着日本物流管理实践的迅速发展,新农产品新物流体系不断出现,如e-agri株式会社。e-agri这种高效率的信息化物流的最主要特点是通过网络进行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的销售,特别适合农户及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欧洲先进完善的信息系统使物流业已基本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例如在德国,大企业集团都是通过信息网络将全国的需求信息和遍布全欧洲的连锁经营网络联结起来,置于同一个信息平台上,相互间的信息交流非常方便,确保了物流信息快速、可靠地传递。近几年来,法国物流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物流业年均增长速度在5%左右,而物流信息化发展速度年均达到10%。

6.政府的政策支持度高

由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特殊性,各国政府对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政策作用普遍比较强。因此,农产品物流业需要国家在宏观上发挥调控作用,更好地规范和促进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包括: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企业改革和市场体系的发展,为物流和配送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规范物流市场行为,制定法律法规;在物流和配送领域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在物流与配送技术、教育、管理咨询等领域加强与国际物流领域的联系和合作。在硬件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农产品物流措施上最大的共同点是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特别发达。物流基础和配套设施包括交通运输网络(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货运等)、各种形式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完善的物流基础和配套设施使农产品在运输上没有任何障碍,而且提高了农产品运输的速度,节省了运输时间,减少了农产品在运输上的损失。如美国政府通过建设发达的综合交通网络,普及多式联运,加强物流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管,为物流的发展创造了良性的运营环境。日本政府构筑了遍布全国的铁路、公路交通网;扩建港口,大力发展航空事业和陆路运输,发展仓储运输代理、保险等辅助行业,大力推进电子物流等高科技物流运营模式,在软件方面,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如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兴建大型物流中心,该市制定了前10年免征财产税、销售税返回、对从事中转货运的企业免征财务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以吸引投资和物流企业的进驻。荷兰政府对于建立面向全欧洲的配送中心建设的企业给予选址、规划及经营方面的指导,并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或贷款贴息。此外,法律保障上,美国和韩国针对农产品物流颁布了许多法规,规定了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组织体系和操作规范。日本政府也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对农产品物流企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从宏观上协调发展,其对农产品物流的支持大多体现在信贷政策、财政政策、农协立法、反

垄断立法等方面。此外,还建立了高效、综合的农业管理体制,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宏观管理保障机制。

五、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完善

(一)加大对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的投入

农产品物流业是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完备和便利的基础设施,所以发展农产品物流业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是当务之急。农产品物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其等设施的建设。要做好这方面工作,必须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此首先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要不断完善运输网络,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货畅其流。其次要加大对农产品储运设备的投入,改进原有的设备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运输设备,及时淘汰不符合公路及食品卫生标准的车辆,加强保鲜冷藏库的建设,以确保冷藏农产品的质量。

(二)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发挥农民合作组织作用

要充分重视在农民中培育物流主体,在农村与城市建设物流载体。所谓物流主体就是物流企业,这一主体的主要形态包括:粮食公司、供销合作社、农业公司、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公司、农产品物流经纪人队伍。应在壮大原有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基础上,鼓励“生产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模式发展,实现物流规模化。另外应大力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专业化运作,降低物流成本。此外,借鉴日本政府把大量的涉农业务委托给农协进行专业化协作的思路,鼓励农民发展自己的合作组织—农协。通过农协,在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农户或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以此更有效的推进农产品物流发展。

(三)发展信息主导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

前面提到批发市场在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入世”后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外大型商业集团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农产品竞争优势大小不仅取决于生产成本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流通成本和效率。在信息化时代,流通成本的降低和流通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信息技术在流通中的应用。因此,发展信息主导型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己成为农产品市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主导型农产品市场,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连接起来,向经营主体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减少市场营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要建设信息主导型农产品市场,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

宏观调控职能,政府要加强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批发市场、农业信息机构、农产品供应者、产品需求者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计算机联网。二是促进交易单位和个人上网,逐步实现网上交易。另外,在发展信息主导型农产品市场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批发市场中引进代理、配送和拍卖等新型业态和现时的交易方式,并利用超级市场及连锁经营这些新型的农产品零售业态,建立起农产品零售网络。同时,为适应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要不失时机地把推行现代物流作为改造提升农产品传统流通业态的一种有效形式。

(四)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

现代农产品物流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程度很高,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信息体系支撑,就不可能完成现代复杂的农产品物流活动。发达国家之所以农产品物流发展快速,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高,而我国目前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建设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进程,为了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就必须对现有的农业网络进行集成、整合,改变重复建设、小而散的局面,提高网络信息质量,尤其要加强硬、软件建设。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推广网上订单、拍卖、配送等物流方式,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整合农产品物流分散运作资源.对农产品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另外利用完善的信息网络免费(或象征性地收费)向广大客商提供有关市场供求及价格方面的信息,减少其经营的盲目性和风险。此外,市场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介大规模地开展一些宣传活动和专题性的公关活动,提高市场的知名度,扩大市场的影响,以吸引四面八方更多的经营者和买主进入市场,从而扩大市场的规模和产品的销路。

(五)重视农产品物流人才的培养

由于农产品与工业产品相比有许多的特异性,另外随着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的飞速发展,物流技术和设备越来越复杂,对从事农产品物流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必须拥有一支熟练掌握现代农产品物流技术和设备的专门人才。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人才严重缺乏,必须高度重视和采取措施培养现代农产品物流人才(六)加强政府的服务力度

政府要为农产品流通做好服务工作,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管理水平,要用“服务型”、“产业型”管理体制取代“行政型”管理体制。注重完善市场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加大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调节。要强化宏观管理,弱化微观管理,打破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着力营造一个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经济环境。要进一步开展农产品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具前瞻性的宏观政策,

加快实施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创造比较效益;建立和完善对农产品流通的调控制度,特别要建立市场运行监测制度,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原产地标记制度,重要农产品的储备制度,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制度,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等。为农户提供法律援助、代理财务、金融服务等支持,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农户、公司(客户)与市场的关系,为农产品正常流通提供体制保障。

参考文献

[1]牛若锋.中国农业的变革与发展[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71—272.

[2]徐柏园.半个世纪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变迁[J].北京社会科学,2000,(1).

[3]纪良纲,刘东英.中国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13—16.

[4]马凯,曹玉书.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2—153.

[5]贺峰,中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构建:基于批发市场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6,(5).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中国经济时报2001-5-9.

[7]贺峰,世界农产品物流的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2006,(5).

[8]柳絮、何利辉等.借鉴荷兰经验加快中国农业物流发展[J],世界农业,2004,(9).

[9]俞菊生.日本的农产品物流和批发市场[J],上海农村经济,2003,(4).

[10]吴敏辉研发产业化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D].2003.

[11]黎元生,胡熠.论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中的政府行为及行为边界.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2:19-20.

[12]李晓锦,范秀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规制及其专业化发展[J].农业经济题,2006,(8).

[13]何传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4,8:47-48.

[14]贾卫丽,王成艳,赵瑞莹.关于农产品物流的供求状况分析及对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

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摘要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入WTO的中国农业及农产品面临新的挑战与选择。为此,本文对我国农产品加工进展现状及进展趋势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我国农产品加工进展现状及进展趋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生态建设和经济进展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的进展,一定要大力进展农产品加工业。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现状趋势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join WTO of China's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face new challenges and choice.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in view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he processing indust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our coun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protec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be sure to develop the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situation trend 1 前言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展,要紧农产品品种日益丰富,产量不断增大,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可靠的原料来源;随着农村集体经济逐步

抗战历史事迹的调查报告

抗战历史事迹的调查报告 摘要:我的爷爷是一位军人。他经常和我说起他当兵的事迹,虽然没有参加过抗日战争,但是当了一辈子的兵了。他认为军人是一项很光荣的职业,军人是最值得尊敬,作为一名老兵他很引以为傲。 前言 实践时间: 实践地点:xx 实践人员:徐慧子、康彬兵、敖乐 实践内容:敬爱老兵们对抗战历史的感慨 实践方式:面对面采访与网络视频 一、调查资料 一)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二)退伍老兵的晚年生活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的老兵们,他们孤苦无依、缺少工作、有的被子女所嫌弃晚年生活过的十分的艰苦,有的甚至还靠

卖塑料瓶维持生活。 二、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 (二)、老人采访总结 据徐爷爷回忆,当时他的爸爸,因家里太穷,1943年,他便在当地报名参军,徐爷爷说:“因为当时的情况很困难,没给我配枪,只给我配了信号枪,随后跟战友们一起参加抗战。”“打的惨啊,好多战友就在我身边倒下,都来不及掩埋。因为身材瘦小,有很大的优势,要不然早就战死。”徐爷爷一边和我们说着他的感受,一边想着他爸爸的话,回忆战争惨烈的境况时不断的摇头。爷爷谈起他爸吹冲锋号的情景,“冲锋号一响,全军都往上冲,将士敢不用命!”爷爷大声地说。项目组成员站起来挺胸,头向上扬做出吹号的姿势。老人见状说:“这样不对,军号是要平着吹。”老人说,很少有站在高处吹号的,有敌人专门打号兵,站在那么显眼的位置,那不是找死吗。紧接着,老人以双手抱拳的姿势给我们演示了冲锋号、起床号、集合号,在演示过程中,徐爷爷根据不同的种类,嘴里发出“滴答滴”、“滴滴答”、“滴答得哩”的声音,并用另一只手上下挥动,以说明音阶的起伏、长短。 徐爷爷是一位军人。他和我说起他当兵的事迹,虽然没有参加过抗日战争,但是当了一辈子的兵了。军人是一项很

历史课题开题研究报告范文

历史课题开题研究报告范文 历史课题开题研究报告范文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20xx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广东等四省区试点试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市在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领域尚欠深入具体,未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得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弱,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更是欠缺。本课题主要针对目前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效率较低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施,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得到验证,为我市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本课题主要是基于我校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实验性创新,会考成绩及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如果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组则建议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将此种教学方法逐步推广至茂名其他同类学校的历史教学,扩大实验面积。另外,此次实验也是新课标条件下历史教学的一次探索,对各地的相关实验也应该具有有益的借鉴作用。二、可行性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均参加过校级课题研究,多位成员的研究论文获市优秀论文一、二等奖。本研究一个周期为三年,属历时研究,资料的定期采集和存档十分重要。实验结束后,需要开展横向和纵向对比

中国黄金市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对我国黄金市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摘要】:黄金市场是任何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相对国际上成熟的黄金市场而言,我国黄金市场是一个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的新市场。本文主要浅析我国黄金市场的现状、现存的经济和制度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对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黄金市场;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2001年4月,中行行长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2001年4月,央行行长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同年6月,央行正式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对国内金价进行调整。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运行,这是我国黄金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象征着中国黄金市场迈出了新的步伐。随着上海黄金期货交易所推出黄金期货,我国的黄金交易市场日趋完善,黄金市场也是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金融产品的高回报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同时兼备多种属性,首当其冲的是一般等价物属性。黄金由于受到其生产速率和生产成本的影响导致它的价值波动与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发行的纸币相比很小,但这并不影响黄金的金融属性,相反增强黄金金融产品的魅力。 一、我国黄金市场的现状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黄金市场起步较晚,尤其是黄金期货在2009年上海黄金期货才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但我国的黄金市场发展速度快,产品种类也相对丰富。 我国黄金市场是由场内和场外两部分组成的。场内黄金交易市场包括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前者以黄金现货交易为主,后者为黄金期货交割。场外黄金交易市场主要包括五大类交易,包括由商业银行代理的实物金条销售、商业银行的纸黄金业务、商业银行的黄金寄售和租赁业务、产金用金企业间进行的非标准化黄金交易和黄金投资或咨询公司开办的黄金保证金交易。 从目前交易现状规模来看,我国的黄金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三大期货市场。2011年,上海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308,239,140手,累计成交额为434,534.36亿元,分别占全国市场的29.24%和31.60%。(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交易主体包括各种涉金企业,商业银行、各类黄金投资公司和中介代理公司。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的交易主体主要包括各种金融机构和自然人投资者。其中包括金融类、外资金融类、综合类、自营类等。) 我国黄金市场在监督管理方面现主要由金融监管部门监管和市场自律。金融监管部门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市场自律指的是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由其章程和会员管理办法自动对其会员进行约束。 二、我国黄金市场存在的问题 尽管十多年的渐进式改革使得中国黄金管理基本实现了参与主体进入、产品开发及定价机制的市场化,为中国黄金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作为正在融入全球黄金市场的一个新兴市场,中国黄金市场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相关法规滞后及多头监管模式效率低。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金逐步失去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其

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农产品摆脱长期短缺局面,实现总量平衡的历史性跨跃的同时,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农产品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现转化增值,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满足和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我部在调查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制定《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规划重点放在切需要加工转化的农产品,包括粮、棉、油、糖、果、蔬、茶、肉、蛋、奶及水产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产品。同时,对于到2015年的远景目标进行了初步展望。 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成就和特点 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特点有以下几个。

1.迅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200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达21070亿元,占整个工业产值的24.6%。其中食品工业总产值8434亿元,占整个工业产值的9.8%。“九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2%,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百分比,2000年达到84.6%,比1995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扩大农产品市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每次加工业的大发展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2.产品结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在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中,食品工业比重上升,2000年食品工业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9.7%,超过纺织类而居农产品加工业的第一位。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初级加工品和高级制造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原料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 3.产加销一体化和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 据调查,目前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企业已超万家。1文中加工业产值及增长速度均指统计口径的五大类12个行业的范围,非本规划所指主要农产品。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摘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规模、资金、技术、产品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应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教训。扩大企业规模,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提高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农产品深加工;经验教训;启示 农产品加工业,一端连接着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其发展状况决定着城乡居民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和多变的新需求的满足程度;其另一端是农业产业的延伸与发展,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农产品加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在实施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过渡的战略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业是重要一环,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我省的GNP具有双重功效。但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很薄弱,规模小、效益差、管理水平低等现象普遍存在。如今,我国已成功进入WTO,国外农产品加工企业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这片大市场,寻找着机会。国外企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庞大、管理水平高,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国内的企业必须要全面清晰地了解国外竞争对手,做到知彼知己,以制定适宜的战略与策略对抗国外企业的竞争。 本文就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经验及教训,以对黑龙江省乃至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一般现状 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可以反映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及其对GNP的贡献 程度。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发达国家平均为2.0~4.0:1,而我国只有0.20:1,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对本国GNP的贡献程度远远高于中国,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不相配的。 另外,现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食品工业已普遍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贡献程度很高。农业与食品工业产值比一般为1:2~1:4之间。见表1: 表1 各国农业与食品工业产值比 国家美国日本英国法国荷兰中国 比值1:1.8 1:2.4 1:3 1:4 1:4 1:0.3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增值程度很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发达

初中历史问卷调查报告

初中历史问卷调查报告 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行,我校历史教师积极践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现实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或方法,让历史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的促动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提出了“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材料探究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我们为获得此模式研究的事实性依据,特实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的实施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在七、八、九三个年级中实行。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方法、水平水平及对教师现今教学方式的反映等几个方面实行设计问题。共25道封闭性问题,其中1—15题为选择式问题,16—25题为是非式问题。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3份。 三、现状与分析 1、调查中发现喜欢历史的占37.2%,一般占56.3%,其中女生多于男生,不喜欢历史的占1.5%,没想过的占5%。 2、学习历史方面46.7%的学生认为是一件快乐的事,21.5%的学生认为是无趣的事,29%认为不得不做,认为讨厌的有2.8%。 3、认为历史有用的学生占70.9%,无用的占5.5%,可能有用的占20.5%。没想过的3%。 4、学习历史的动因方面因为考试占21.8%,对学科内容感兴趣的18.2%,认为读史明智、以史为鉴的56.4%,不知道的占3.6%。 5、对历史课很感兴趣的有12.7%,比较感兴趣的27.3%,一般态度54.5%,不感兴趣的5.5%。 6、在掌握历史知识类型方面,喜欢死记硬背的占10.9%,灵活使用的占25.6%,开放性的占54.6%,不知道的占8.9%。 7、在历史学习水平方面认为极大的有12.7%,较高的有14.5%,一般的有59.7%,不高的有13%。

关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2015年)

关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编者按:4月以来,农业部、国研室、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税务总局、银监会等联合组成调研组,分赴11个省区就农产品加工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调研。总的看,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正引领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和特殊困难,需要加强引导和扶持。现将《关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印发各地,供学习参考。 今年4月以来,由我部牵头组织,国研室、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税务总局、银监会等部门参加,共同组成调研组,分赴各地对农产品加工业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研。总的看,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产业关联度高、行业覆盖面广、中小微企业多、带动作用强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并且正引领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面临着下行压力加大,自身发展、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和特殊困难,迫切需要加强引导和扶持。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总量增加、品种丰富和消费升级,以粮油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步入了两位数增长的快车道。 (一)总量迅速扩大。2014年全国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大45.5万家。2003-2014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63万亿增加到18.48万亿元,年均增长19.4%,在工业中占比从16%提高

到17%,加工与农业产值比值从1:1提高到2.1:1。近5年每年上交税收超过1万亿元,2014年达到1.17万亿元。 (二)产业加速集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在政策的推动下,逐步向优势主产区和城近郊区集聚。2014年,河南方便食品已超全国四成;山东、河南、四川、内蒙等10个畜禽大省的肉类加工总量占到全国的80%;各地形成了湖南辣味、安徽炒货、福建膨化、河南冷冻、四川豆制品等一批区域集中区和品牌。 (三)规模企业增多。2003-2014年,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从5万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增加到7.6万家(年销售收入2000 万元以上),大中型企业比例达到16.15%;2014年,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50家(其中超500亿元的5家)。在食品加工业中,大中型企业已占到50%以上;在肉类加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占到10%,但其资产总额却占60%以上,销售收入和利润占50%以上。 (四)结构优化升级。2014年,食用类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农产品加工业比重达53%,比2003年提高了10多个点。主要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齐全的国产化机械设备品种,如肉类加工设备国产化达90%以上,粮油加工设备逐步替代进口。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正在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培育名企、名品、名家,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五)融合趋势明显。一是接二连三融合。据抽样调查,3.08%的农民合作社吸收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农产品入股发展加工流通。如福建连城县13万农民合作加工10万吨地瓜干。二是前延后伸融合。企业向农户注资建基地,向经销商注资连物流。如山东临沂畜禽加工、福建平和琯溪蜜柚、浙江黄岩蜜橘、广西容县黑芝麻糊等产业,都是将农户、企业和客商在园区空间聚集,实现集群化、网

关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 研报告 关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编者按:4月以来,农业部、国研室、发改委、财政部、科 技部、工信部、税务总局、银监会等联合组成调研组,分赴11个省区就农产品加工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调研。总的看,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和民生产业,正引领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和特殊困难,需要加强引导和扶持。现将《关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印发各地,供学习参考。 今年4月以来,由我部牵头组织,国研室、发改委、财政 部、科技部、工信部、税务总局、银监会等部门参加,共同组成调研组,分赴各地对农产品加工业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研。总的看,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产业关联度高、行业覆盖面广、中小微企业多、带动作用强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而且正引领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面临着下行压力加大,自身发展、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和特殊困难,迫切需要加强引导和扶持。 一、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总量增加、品种丰富和消费升级,以粮油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步入了两位数增长的快车道。 (一)总量迅速扩大。全国拥有农产品加工企 业大45.5万 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 2.63万亿增加 到18.48万亿元,年均增长19.4%,在工业中占比从16%提高到17%加工与农业产值比值从1:1提高到2.1:1。近5年每年上交税收超过1万亿元,达到1.17万亿元。 (二)产业加速集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在政策的推动下,逐步向优势主产区和城近郊区集聚。,河南方便食品已超全国四成;山东、河南、四川、内蒙等 10个畜禽大省的肉类加工总量占到全国的80%各地形成了湖南 辣味、安徽炒货、福建膨化、河南冷冻、四川豆制品等一批区域集中区和品牌。 (三)规模企业增多。-,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从5万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增加到7.6万家(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大中型企业比例达到16.15%;,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50家(其中超500亿元的5家)。在食品加工业中,大中型企业已占到50%^上;在肉类加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占到 10%但其资产总额却占60%以上,销售收入和利润占50灿上。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改革开放以来身边的变化的社会调查报告(最新)分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14~2015学年春季学期) 学院:数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1201班 指导教师:周婧

1、调查题目: 《改革开放以来身边的变化》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的对象是主要是通化师范学院的学生和附近的居民。 3、调查方式: 调查采用与调查对象访谈为主的方式,使调查报告更加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 4、调查内容: 改革开放涵概的面较广,本此调查采用是由点到面的方法,通过对组织同学开交谈会走访附近居民,了解改革开放在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并从中总结经验特色,进行简要的分析。 5、调查人员:贾真真、刘闫、宋丹、王友霞、杨爽 对于此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小组对500名不同年级段的在校大学生和附近居民进行了调查访问,统计了他们的意见,大致有以下几点: (1)在衣食住行方面: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的87%的人和附近居民中的93%的人都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而剩下的被访问者中90%的人认为没什么改变,10%认为衣食住行的水平降低了。可见总体来说人们的衣食住行水平提高了。 其他方面:据统计在校大学生和附近居民中有63%的人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生活观念方面有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有好有坏;

有94%的人认为人们在教育、健身等方面越来越舍得投入更多的钱;有59%的人认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自主创业,而不是紧盯着“铁饭碗”。 (2)被访问者的意见:调查访问应面向更多年龄段和社会阶层的人,不仅仅在在校大学生和附近居民中进行;调查访问人数要多余500人;调查访问中的问题应该更加细致。 这个地方加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写调查了多少人,这些人觉得好 不好,还应该有哪些改进) 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加大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力度,这学期我们展开调查实践,体会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变化。201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7周年。通过这37年的改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生活摆脱“贫困”,普遍实现“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居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收入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变。近年来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觉着身边的变化、感觉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着百姓生活的质量和就医情况,就连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显的体现。 (一)衣食住行用方面 1。衣 2015年4月18日,这天,我组织班级里几位班委和我们组的同

2021年关于农村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关于农村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调查目的:通过对贺家桥中学师生对历史学科认知的调查, 了解普通农村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的现状, 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找出问题症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促进农村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发展。 调查时间:XX年2月27日到XX年5月1日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实地访问、问卷调查、上网搜集资料等等。 长期以来, 在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中, 教师只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教授,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 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于历史学科也存在偏见, 将其归于副科, 不予以重视。而历史学科的真正意义, 确是博大精深的, 随着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的提出,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 全局性, 先导性的重要作用。而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在培养学生的人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方面和现代公民意识方面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等发挥着十_大多集中在讲故事的学科, 研究过去的一门学科在我所交流的学生当中, 他们对历史学科的认识都不够全面, 只是认识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两个方面。也许和他们现在所学的知识相关, 关于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 对于我们个人价值情感的熏陶、提升我们到的修养境界

黄金生产供给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黄金生产供给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前,黄金价格基本由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决定,国际上黄金价格比较稳定。70年代初期,黄金价格不再与美元直接挂钩,黄金价格逐渐市场化,影响黄金价格变动的因素日益增多,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 黄金供给 (1)金矿开采 a.全世界近几年每年金矿开采量约2500吨左右,每年产量变动平稳 b.全球已探明未开采的黄金储量约7万吨,只可供开采25年 c.南非,美国等主要产金国产量下降,勘探大型金矿可能小 d.开采一大型金矿正常程序一般需要7-10年时间 e.1980年后长期跌势中,开采投入支出不断减少 对价格的影响:金矿开采受本身行业特性限制,对价格的敏感度低,价格的大幅上涨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反映到产量增加。 例子:1979-1980年金价爆涨,最高至850美元,但金矿开采量直到1981年都无重大改变,到了1983年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世界黄金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19世纪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世纪。在19世纪之前数千年的历史中,人类总共生产的黄金不到1万吨,如18世纪的100年仅生产200吨黄金。到19世纪黄金生产跃上了新台阶,100年期间生产的黄金达到了1.15万吨,是18世纪的57.5倍,其中1850—1900年间就生产了1万吨。 进入20世纪后,总得来说,世界上黄金的生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别出现过几次

产量大增的现象。在1900年世界黄金产量每年300吨,在20世纪早期最高年份产量达到每年700吨、30年代最高产量年份达到每年1300吨、60年代最高产量年份产量接近1500吨,80年代世界黄金年产量突破2000吨,20世纪90年代至今产量总体还在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黄金产量还是比较稳定的,21世纪以来世界黄金产量平均稳定在2600吨左右。 目前,虽然一些国家的黄金产量有所提高,如澳大利亚、秘鲁、印尼黄金产量都在增加,但是南非、美国等黄金生产大国的黄金产量在下降。另外,由于金矿产业投资周期长、开采成本高。从历史数据看,全球矿产金数量不可能快速增长。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几年世界黄金产量不会变化很大,依然比较稳定。 据科学家推断,地壳中的黄金资源大约有60万亿吨,人均1万多吨。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现查明的黄金资源量仅为8.9万吨,储量基础为7.7万吨,储量为4.8万吨。截止2005年,人类采掘出的黄金不过12.5万吨,约占总储量的六亿分之一,人均只有20克。 地球上的黄金分布很不均匀,虽然,目前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生产金,但是各国产黄金产量差异很大,各地产量却颇为不平均,其中2004年世界前10名产金国依次为:南非、美国、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秘鲁、加拿大、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巴布亚新几內亚。其中中国黄金产量近年来一直处于世界排名第四的位置。在2004年,南非、澳大利亚及美国产量分别占到世界总产金量的13.9%、10.6%、10.2%;而我国的产金量也达到8.6%。目前,世界每年矿产黄金2600吨左右,但是能达到目前这个产量是经过了人类几千年不断探索和努力的结果。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19世纪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世纪。在19世纪之前,

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前景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我国农产品加工的教学、科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加工还有很大不足,典型的特点就是在加工过程的各方面耗费太大。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尽管给食品加工业带来很大的机遇,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劳动力资源优势就会逐步削减,市场对科技的需求会大大增加,因此,必须不断提高项目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坚持走科技兴企的道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精深加工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的应用必将大放异彩,农产品加工前景一片大好。 【关键词】农产品精深加工现状前景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的教学、科研得到了迅速 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70年代末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相继恢复了农产品冷藏、保鲜、加工教学和科研工作,到80年代初期,北京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开设农产品贮藏加工专业,后成立了食品科学系,以后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等也成立了食品科学系,经过几年的努力组建了一支多学科师资队伍,包含果蔬贮藏、加工、畜产品加工、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工程和食品科学。农业科研单位也相继成

立了食品科学研究所或食品科学研究中心,形成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农产品旺的教学、科研体系[22]。目前从事农产 品贮藏、保鲜、加工科研和设计的单位近180个,大专院校95所,其中农林院校30多所,还有249所中等教育单位口。一支比较完整的、有一定水平的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的科研队伍[23]。这为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把科技转化成为生产力,提供了保障。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小麦、稻谷、棉花、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部分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因而对于农产品的加工当仁不让的就成为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头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但是怎样正确认识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前景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现代化前进的脚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要使科技充分转化成为生产力,就要让农业科技与农民零距离[3]。十二五上,更是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措施。 有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不是就意味着有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呢,当然不是。但是农产品加工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一是人们对食品的多样化要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我国农产品加工面临的机遇、发展方向与措施

我国农产品加工面临的机遇、发展方向与措施 (1)农业的阶段性变化,加工原料的日益丰盛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 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水果、肉类、奶类等已位居世界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目前,已具备年生产5亿吨粮食、5亿吨蔬菜、7000万吨水果、7000万吨肉类、3500万吨水产品、2500万吨禽蛋、2000万吨油料、1800万吨奶的能力,加工原料的日益丰盛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 (2)不利的政策环境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机遇。我国农业已进入以调整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主的新阶段。 我国农业已进入以调整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主的新阶段。中央及时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两个基本判断,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农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观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3)国内市场需求变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机遇。 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枯竭转变为供求总量大体平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向小康迈进,这正是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的严重阶段,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已形成。 灭菌奶基本普及,巴氏奶、冷却肉、洁净菜、低温肉制品、洁净蛋等正在逐步推广。 (4)国际农产品加工业大型化、跨国化的迅速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机遇。 2005年全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高达27000亿美元,其中,美国5000亿美元,欧洲3000亿~4000亿美元,日本2500亿美元,并且这一数字还在增加。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位居世界工业各行业的前列。国际农产品加工业的加速发展,为我国发展起点高、科技含量高的精炼加工业及为这些国际知名企业进行配套生产,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奠定了优良的基础。

历史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范文

历史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范文 历史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为了掌握我校历史教学工作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小组学习的看法、对使用导学案教学的态度,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引导教师继续转变观念,改进"教"的方式、提高业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有力地推进我校历史教学"高效课堂"建设工作,学校教务处于201x年6月3日在七、八年级学生中开展了本次"蒋村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 1、更多的学生喜欢民主型、知识渊博的历史老师,也有部分学生喜欢严格一点的,有幽默感的历史老师。 2、学生希望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讲解最多不能超过20分钟,以10-15分钟为宜。 3、多数学生都对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喜欢历史课。 4、学生不喜欢老师现在的授课方式,希望能用多媒体,希望能使用导学案学习,学习积极的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而不愿意展示自己的学生是因为怕说错,怕同学笑话,也有部分学生是因为没有提前预习而感到无话可说。 5、蒋村中学部分历史老师作业批改不认真,对学生的笔记么没有要求。 6、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知识系统混乱,难以记忆,考试对材料分析题无从下手。 二、问题

1、学生对历史课堂的认可度不高,需要提高历史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2、历史老师应该热爱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历史课堂成为高效课堂。 三、建议 1、加强历史教师的专业培训,强化业务能力。 2、组织教师学习有关高效课堂的相关知识,编写和完善适合我校的高效课堂实施方案和管理评价细则,加强引导,开拓视野,提高理论水平。 拓展阅读:历史教学现状的调查 同学们,你们是课堂的主人,为了了解你们对历史课堂的看法,以便师生共建高校课堂,提高你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学校准备开展本次问卷,必须如实填写,相信你们一定能把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 1. 你喜欢那种类型的历史老师?(选两种)() A. 民主型(朋友型) B.严格型 C.知识渊博型 D.幽默型 2. 你觉得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多长时间为宜?() A.30-40分钟 B.20-30分钟 C.10-20分钟 D.5-10分钟 3. 你认为教师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是() A.督促着,监督学生不能偷懒 B.引领我们抓住课堂的核心 C.知道我们改善学习方法 D.其他 4. 你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怎么样?() A.很大B较大。C.一般D.没有兴趣 5.你对"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有何看法?() A.好 B.一般 C.不好

黄金行业现状

行业背景及行业现状 1、政策背景:2004年9月6日,伦敦金银市场协会2004年会在上海举行。这是世界黄金领域中最重要的国际性会议首次在我国举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会上表示,央行将研究逐步推出黄金远期和黄金期货产品。周小川在题为《充分发挥黄金市场的投资管理功能》的讲话中指出,中国黄金市场应当逐步实现三个转变:第一、要实现中国黄金市场从商品交易向金融产品交易的转变。就目前情况看,发展个人黄金投资业务是一个较为现实的选择。目前中国国内居民储蓄余额已高达12万亿元,推出个人黄金投资,将百姓手中的货币资产转变成黄金资产,从宏观上讲,可以拓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调整货币供求。第二、实现中国黄金市场从黄金现货交易向黄金衍生产品交易的过渡。黄金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可以有效地提高黄金市场规避风险和投融资的功能。目前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形式是实盘黄金现货交易,随着中国黄金市场的成长,我们将逐步推出包括远期和期货在内的各种黄金衍生产品业务。今年2月份和8月份,上海黄金交易所已经在现货交易方式的基础上分别推出了T+5和延期交收业务。此项业务的推出,一方面为产金企业和黄金需求企业提供了套期保值的可能;另一方面,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工具,丰富了市场的交易品种。在此基础上,人民银行还将研究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黄金远期和黄金期货产品。第三、实现中国黄金市场由国内市场融入国际市场的转变。下一步,我们将加大黄金市场开放的力度,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加快中国黄金市场与国际黄金市场接轨的步伐,积极为中国黄金市场成为国际黄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条件。周小川还表示,中国黄金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在内的中国主要金融产品交易市场基本建成,中国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完整,黄金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和宏观调控体系。 2010年8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和证监会六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商业银行要围绕黄金开采、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整个产业链条,切实创新金融产品,着力改善金融服务,努力提高服务成效,向黄金产业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服务。结合产业和市场发展需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展实物金销售、黄金租赁、黄金远期和黄金期权等业务,丰富市场品种,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和规避风险的需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报价的黄金衍生品交易。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黄金市场,扩大黄金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意见还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当前黄金市场外汇管理政策。为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报价的黄金衍生品交易,结合上海黄金交易所询价系统建设,允许开展黄金衍生品人民币报价的商业银行,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下,在境外对冲境内黄金交易头寸,并研究将开展黄金衍生品人民币报价交易所涉汇率敞口头寸纳入结售汇综合头寸进行境内平补的可行性。 2、战略背景:2007年至2008年,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逐步升级,全球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以及其他投资市场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跌幅,投资者损失惨重。但历来具有金融避险功能的黄金市场却独占鳌头,2008年,国际现货金价格最高达1032.09美元/盎司,2009年再创新高,一举突破1226.42美元/盎司大关,2010年更是创出了1430.85美元/盎司的历史记录。黄金坚挺的表现促进了全球黄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第二大黄金消费国,我国黄金市场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上海黄金交易所2008年成交量达到4,457吨,较2007年成交量同比上涨143.84%。但相比较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和市场投资需求,我国黄金市场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个人黄金投资交易只占上金所以及我国黄金市场总成交量的一小部分。与此同时,我国地下炒金业务却发展得“轰轰烈烈”,极大扰乱了我国黄金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凸显了我国黄金市场的现状与日益增加的个人黄金投资需求的矛盾。 二、标金贵金属投资有限公司的营销环境分析 1、国内环境 2001年4月,央行行长宣布取消黄金“统构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同年6月,央行正式

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曹宪周,郑翠红,秦锋,张自强 (河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 【摘要】农产品加工业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国内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加工技术及装备的落后。据统计每年国内由此而引起的损失竟达到400亿千克,所以提高、发展国内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及装备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现状;发展趋势 1 农产品加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是农业大国,2009年中国粮食产量53082万吨,比上年增加211万吨,增产0.4%;其中稻谷产量为1930万吨,较上年增长18万吨;小麦总产量约1150万吨,较上年增加2.3%;玉米总产量在1500万吨左右,较上年同期减产9.3%;棉花产量640~670万吨,油菜籽产量为1300万吨,较去年增长10.2%。农产品的丰产,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繁荣国民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产品其附加值;还可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中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在今年年底将达到60%,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达到40%以上,60%左右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IS0、HACCP体系认证,农产品加工关键装备国产化率达到60%以上,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和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2%的发展速度,至2010年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7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1]。 2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2.1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特点 2.1.1 技术、装备水平高 ①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如菜籽、棉籽、豆饼等饼粕的脱毒及氨基酸、蛋白质分离提取技术;苹果和柑橘渣、皮提取香精、色素技术等;②功能保健食品加工技术。如蜂乳中活性物质的分离技术、蚂蚁体中草体蚁醛提取与纯化等技术;③生化技术。如在农产品加工中应用酶技术、微生物技术;④计算机、自控、微电子等高新技术。如现代图像识别技术,使水果、蔬菜的挑选、分级依靠计算机来自动完成,利用现代检测、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可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的远程控制。 2.1.2 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2.1.3 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 2.2 美国玉米的深加工 美国工业年消耗玉米4800万吨,占玉米的总供应量的16%,约为我国的4倍以上,主要产品由过去单纯的淀粉产品发展到变性淀粉、各种发酵产品、淀粉甜味剂(淀粉糖)、玉米油和蛋白饲料等多门类的产品体系。 2.2.1 玉米酒精 美国的发酵酒精工业近几年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现已成为世界上玉米酒精产量最大的国家,也是消耗玉米发酵酒精的主要市场。美国年生产发酵酒精约550万吨,其中燃料酒精占80%,食用酒精占20%。由于燃料酒精的生产,美国每年可减少价值5亿美元的汽油进口。 2.2.2 变性淀粉 美国每年变性淀粉的产量约90万吨,其中造纸用变性淀粉占总量的65%,食用变性淀粉占总量的25%左右,其他应用占10%。美国的斯特利公司和国家淀粉化学公司,是提供全系列变性淀粉的国际大型公司。在食品工业,通过利用玉米生产淀粉和制作各种玉米风味小吃,然后还将部分淀粉加工转化为甜味剂,制成玉米糖、玉米糖浆、葡萄糖、婴儿食品、早餐食品。还利用玉米淀粉提炼制作氨基酸、柠檬酸、抗菌素、多元醇、味精及利用玉米胚芽制取玉米油[2]。 2.2.3 玉米淀粉糖 美国玉米原淀粉的70%左右用来作制糖原料,仅用于生产糖类的玉米就达3300多万吨,超过中国整个玉米加工业所用玉米。据美国玉米精加工协会统计,2007年美国生产玉米淀粉糖耗用玉米1760万吨,主要产品包括高果糖浆(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