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2009)
- 格式:doc
- 大小:753.50 KB
- 文档页数:59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一、引言随着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矿山开采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扩大。
然而,矿山开采活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必须制定科学的治理与恢复方案。
二、任务目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 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2. 最大限度地恢复受损的矿山地质环境;3. 促进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
三、方案编制原则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1. 科学性原则:方案应基于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确保可行性和有效性;2. 综合性原则:方案应综合考虑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提出全面的治理和恢复措施;3. 可操作性原则:方案应明确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时间表,为实施提供有力指导;4. 可持续性原则:方案应促进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
四、方案编制内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 矿山环境评价: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全面评估,明确环境问题和相应的治理需求;2. 环境保护措施:根据矿山环境评价结果,提出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3. 污染治理措施:对矿山地质环境中存在的污染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包括废水处理、废弃物处置等;4. 矿山治理与管理措施:提出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管理措施,包括环境监测、应急预案等;5. 恢复方案: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包括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等;6. 使用方案: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使用方法和培训计划,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
五、方案编制程序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程序应包括以下阶段:1. 前期调查阶段:对矿区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明确环境问题;2. 方案设计阶段: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3. 方案评审阶段:对方案进行专家评审和公众参与,完善方案;4. 方案实施阶段:根据评审结果,对方案进行进一步完善,并进行实施;5. 方案监督与评估阶段: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方案。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6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为贯彻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以下简称《规定》),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以下简称“治理方案”)的编制、审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治理方案”的编制(一)自《规定》施行之日起,采矿权申请人在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应当编制“治理方案”,并不再单独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已取得采矿许可证的,采矿权人应自《规定》施行之日起两年内完成“治理方案”的编制。
《规定》施行之日前已经申请并正在办理采矿许可证的,采矿权申请人应在取得采矿许可证后一年内完成“治理方案”的编制。
采矿权人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治理方案”。
(二)“治理方案”由采矿权申请人或采矿权人委托符合《规定》要求的资质单位进行编制。
其中,由国土资源部受理发证的矿山,编制单位应具备甲级资质;由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发证的矿山,编制单位应具备乙级及其以上资质;由市、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发证的矿山,编制单位应具备丙级及其以上的资质。
“治理方案”中涉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的,编制单位应具备相应等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
(三)“治理方案”的编制内容和技术要求应符合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9)的规定。
其中,涉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的,还应符合《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要求。
油气、水气及砂石粘土类等矿产,“治理方案”的编制内容可适当简化,可按规范要求编制方案表。
二、“治理方案”的审查(一)采矿权申请人或采矿权人按要求编制完成的“治理方案”,应按采矿权审批权限,报具有相应审批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开展评审和审查工作。
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一、前言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是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为了有效管理和治理矿山环境问题,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旨在规范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确保矿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总则(一)法律法规依据1. 《矿产资源法》2. 《环境保护法》3. 《土地管理法》4. 《水污染防治法》5. 《大气污染防治法》(二)治理目标1. 保护矿山环境,减少矿山对环境的影响;2. 实现矿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 恢复矿山生态环境,促进生态修复。
三、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基本要求(一)矿山环境调查与评估1. 进行矿山环境问题调查,包括土壤质量、水质、大气环境等因素的监测。
2. 进行矿山环境评估,明确矿区环境负荷和矿山环境影响范围。
(二)矿山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1. 制定矿山开发方案,明确资源开发的区域、时间和方式。
2. 采取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矿山资源。
(三)矿山环境保护措施1. 排放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企业必须经过环保审批,并定期进行监测。
2. 搭建矿山环境监测系统,对矿山环境进行全面监测。
(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1. 制定矿山生态修复方案,恢复矿山的生态环境。
2. 实施绿化工程,修复矿山周围的生态系统。
四、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程序(一)编制方案1. 矿山环境调查与评估报告编制2. 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二)方案审核1. 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审核流程及相关部门的审核要点。
2. 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审核,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方案实施与监督1. 落实方案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
2. 设置方案实施的目标和阶段性计划。
3. 监督方案的实施过程,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五、附件1. 矿山环境调查与评估报告2. 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审核意见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矿产资源法:规定了矿产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方式,保护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6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为贯彻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以下简称《规定》),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以下简称“治理方案”)的编制、审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治理方案”的编制(一)自《规定》施行之日起,采矿权申请人在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应当编制“治理方案”,并不再单独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已取得采矿许可证的,采矿权人应自《规定》施行之日起两年内完成“治理方案”的编制。
《规定》施行之日前已经申请并正在办理采矿许可证的,采矿权申请人应在取得采矿许可证后一年内完成“治理方案”的编制。
采矿权人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治理方案”。
(二)“治理方案”由采矿权申请人或采矿权人委托符合《规定》要求的资质单位进行编制。
其中,由国土资源部受理发证的矿山,编制单位应具备甲级资质;由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发证的矿山,编制单位应具备乙级及其以上资质;由市、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发证的矿山,编制单位应具备丙级及其以上的资质。
“治理方案”中涉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的,编制单位应具备相应等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
(三)“治理方案”的编制内容和技术要求应符合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9)的规定。
其中,涉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的,还应符合《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要求。
油气、水气及砂石粘土类等矿产,“治理方案”的编制内容可适当简化,可按规范要求编制方案表。
二、“治理方案”的审查(一)采矿权申请人或采矿权人按要求编制完成的“治理方案”,应按采矿权审批权限,报具有相应审批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开展评审和审查工作。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1. 引言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本文档旨在规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以确保矿山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2. 编制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依据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管理办法》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和矿山开发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文件3. 编制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各类矿山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
4. 编制要求4.1.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编制方案前,必须对矿区地质、水文地质、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
对调查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综合评价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
4.2. 目标制定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确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目标和要求,确保其与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政策及规划的一致性。
4.3. 技术路线确定根据目标制定的要求,确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技术路线,包括技术手段、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等。
4.4. 预算编制根据技术路线确定的措施,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预算。
预算编制应考虑资源开采成本、环境保护投入和治理恢复费用等因素,并合理分配。
4.5. 方案评估制定方案后,需要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环境效益等。
评估结果应作为调整和完善方案的依据。
4.6. 方案管理方案编制完成后,需要建立方案的管理制度。
管理包括对方案执行的全过程监督和评估,确保方案实施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5. 编制内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矿山地质环境基本情况介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和要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技术路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预算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评估报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管理制度6. 编制流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流程如下:1.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矿区地质、水文地质、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等基本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的重要工具。
因此,治理方案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的基础,是实施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的基本框架和支撑,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起到关键和决定性作用。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完整性原则:结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特点,分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完整体现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的性质、途径和作用,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确保方案内容完整且全面,保证治理方案能够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可行性原则:在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财力、条件、科技等实际情况,针对特定矿山环境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可行性强的治理措施,选择有效且可行的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确保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能够有效的开展。
3、经济性原则:在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中,要考虑采取费用低、投资少、投入回收快的技术手段。
在结构优化、成本降低的同时,要在矿山环境要求的前提下,确保治理目标的达成。
4、安全性原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应确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指标,统一治理手段,有效控制风险,确保工程得以顺利开展,保证治理的安全性。
5、可持续性原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应长效管控,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地质环境问题以及环境变化,保证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维护生态环境。
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时,应把以上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严格遵守。
只有把控住这五项原则,才能有效的编制出合格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为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保护地质环境提供重要的保障。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1. 引言1.1 背景随着矿山开采活动的不断增加,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制定一套规范的方案编制规范是必要的。
1.2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一套规范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以指导相关单位进行有效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2. 方案编制的基本原则2.1 综合性原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应综合考虑地质、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确保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合理平衡。
2.2 可行性原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应具有可行性,确保能够有效地实施和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2.3 可持续性原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应考虑方案的长期可持续性,确保保护与治理效果能够持续,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3. 方案编制的内容要求3.1 项目基本情况介绍编制方案应对矿山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介绍,包括矿山的类型、规模、位置、运营方式等,以及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和问题分析。
3.2 目标与任务明确方案的目标和任务,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时间要求等。
3.3 技术措施与方案提出有效的技术措施和方案,以达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目标,包括矿山开采方式优化、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治理措施等。
3.4 组织与管理明确方案的组织与管理机构和责任,包括方案编制的组织机构、参与人员、任务分工和管理方式等。
3.5 预算与资金筹措提出方案实施所需的预算和资金筹措方案,确保方案的实施能够得到充分支持。
4. 方案编制的程序要求4.1 调研与分析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的调研与分析,了解矿山的开采情况、环境污染等情况,为方案编制提供依据。
4.2 制定目标与任务根据调研与分析的结果,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4.3 制定技术措施与方案根据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与方案,确保能够达到预期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效果。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矿山开发的规模不断扩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为了规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本文将介绍一些基本的规范与要求。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的目的和原则1. 目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旨在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山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原则(1)科学性原则:方案编制应基于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数据,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整体性原则:方案应该综合考虑矿山开发的全过程,包括前期开发、施工、运营和停工阶段,确保整个过程的环境影响最小化。
(3)可操作性原则:方案应具备实施的可操作性,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管理可行性。
(4)公众参与原则:方案编制应充分考虑公众的权益和意见,加强与相关利益方的沟通和合作。
三、方案编制的基本内容和步骤1. 基本内容(1)研究背景和目标:明确方案编制的背景、目标和意义,阐述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依据。
(2)环境评价:根据矿山开发的具体情况,进行环境评价,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
(3)保护与治理措施:制定相应的保护与治理措施,包括环境保护技术措施、生态恢复措施和环境监测措施。
(4)实施计划: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责任分工和经费预算等。
(5)效果评价:规定方案实施后的效果评价方法和周期,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可靠。
2. 步骤(1)方案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收集矿山地质环境相关资料、明确编制的目标和范围等。
(2)开展环境评价工作,采集相关数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
(3)制定保护与治理措施,并进行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评估。
(4)制定实施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责任分工和经费预算等。
(5)进行方案的公示和听证,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6)根据公众意见和建议进行方案的修改和完善。
(7)方案正式报批,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1. 引言本规范旨在指导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工作,以保障矿山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最小化影响,并确保在矿山运营结束后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环境治理和恢复工作。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过程。
2. 规范要求2.1 方案编制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
2.2 方案编制应充分考虑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和潜在问题,制定相应的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并明确具体实施步骤和时间计划。
3. 方案编制流程方案编制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3.1 环境评价: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分析。
3.2 潜在风险评估:评估矿山开发可能带来的潜在环境风险和生态隐患,并进行风险分级和判断。
3.3 方案设计: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并确定实施步骤和时间计划。
3.4 方案评估:对编制完成的方案进行评估,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环境效益等方面。
3.5 方案调整:根据评估结果对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
3.6 方案公示:将修订后的方案进行公示,并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3.7 方案审批:经公示并解决争议后,将方案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审批。
4. 方案编制要点4.1 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明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最终目标,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4.2 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土地复垦等。
4.3 资金保障机制:制定资金保障机制,明确经费来源和使用方式,确保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
4.4 监测与评估: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的长期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治理恢复效果,并做出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5. 方案编制参考资料《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管理办法》《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规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技术规程》6. 结论本规范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提供了指导,有助于提高矿山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水平,确保矿山运营对地质环境的最小化影响。
根据规范拟定方案编写提纲前言一、任务的由来二、方案编制的依据1、法律法规2、规范规程3、有关资料4、合同依据三、方案编制的目的、任务四、方案的适用年限•第一章矿山基本情况一、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矿山所处行政区位置、分布范围、地理坐标、区位条件、矿区及周围经济社会概况。
二、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矿山开采历史包括以往矿山开采的范围、层位、开采方式、开采规模、开采时间等;矿山开采现状包括矿山剩余资源及储量,矿山现状开采范围、层位、开采方式,矿山剩余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相邻矿山分布与开采情况。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包括矿山建设规模及工程布局,矿山批准的(或拟开采的)开采层位、矿山资源及储量、矿山设计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矿山阶段或采区布置、开采接替顺序、开采方式、顶板管理方法,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量及处置情况等。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背景一、自然地理1、气象2、水文3、土壤4、植被:5、土地利用现状二、地形地貌1、地形2、地貌三、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1、地层2、岩浆岩3、构造四、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含水岩类划分2、含水层(组)分布规律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4、矿区水文地质勘探类型5、地下水开采利用状况五、工程地质条件1、矿区岩土体类型、分布、特征2、不良工程地质问题3、矿区工程地质勘探类型六、矿体(层)地质特征七、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工程活动情况1、地表工程设施2、村镇分布情况3、矿区附近采矿活动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一、评估范围和级别1、评估范围确定2、评估级别确定二、现状评估(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现状评估1、地质灾害影响现状评估2、含水层影响现状评估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评估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评估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分区三、预测评估(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预测评估1、地质灾害影响预测评估2、含水层影响预测评估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预测评估4、土地资源影响预测评估(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分区(三)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一、分区原则及方法二、分区评述•第五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目标和任务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2、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原则。
3、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原则。
4、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原则。
5、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要与矿业生产相协调的原则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和任务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一)总体部署(二)年度实施计划•第六章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按防治亚区分述防治工程内容、工作量、技术方法及要求等。
应结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制定具体的防治措施。
1 地面塌陷2 地裂缝:3 崩塌、滑坡4 泥石流5 含水层破坏6 水环境污染7 地形地貌景观、土地、植被资源的破坏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1、监测内容2、监测点的布设3、监测方法4、监测频率•第七章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一、工程量估算二、经费估算三、进度安排•第八章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一、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二)技术保障(三)资金保障二、效益分析(一)社会效益(二)环境效益(三)经济效益•第九章结论与建议前言一、任务的由来写三方面内容:为了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矿进行该矿的改扩建工程(可适当发挥)。
该矿山为矿,面积 km2 ,开采,生产规模为年产吨,采矿权人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和法规要求,-----------单位于 2 年月委托---------------院承担《------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工作。
二、方案编制的依据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 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5) 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6)《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7)《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
2、规范规程(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223-2009《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2) 国土资发[2004]69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3)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的通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GB 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GB/T 12328-19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 14538-1993 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DZ/T 0157-1995 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DZ/T 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21-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 0245-200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求SL/T 183-2005 地下水监测规范方案中用到的规范可列出,不必列的太多。
3、有关资料(1) 年月由提交的《-------矿资源地质储量核实报告》;(2) 年月由提交的《-------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3) 年月由提交的《--------矿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4、合同依据《--------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合同书》。
三、方案编制的目的、任务通过开展矿山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方案编制工作,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避免和减少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使矿山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矿区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采矿许可证、矿业权人转让、变更、延续矿权,实施保证金制度,监督、管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实施情况提供科学依据。
其具体任务是:1、收集评估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资料,调查、阐明矿体赋存特征,土地、植被资源占用和破坏,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破坏,以及矿山地质灾害等问题,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做出全面评价。
2、分析评估区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程度、表现特征和成因,对各种环境问题、人员、财产、环境、资源及重要建设工程、设施的危害与影响程度,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及效果,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难度进行现状评估。
3、根据《-------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预测矿业活动可能产生、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和矿山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对其发展趋势、危害对象、危害程度和防治难度及建设场地的适宜性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估。
4、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提出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内容、技术方法和措施。
四、方案的适用年限根据《开发利用方案》或《开采设计》计算的矿山剩余服务年限来确定:方案适用的年限为矿山剩余服务年限加矿山闭坑后治理时间;方案编制年以后,每5年修编1次。
方案编制当年作为基准年。
第一章矿山基本情况一、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矿山所处行政区位置:矿位于盟(市)旗(县)苏木(乡镇)。
矿区东西 km,南北 km,面积 km2。
地理坐标为:东经,北纬。
简述矿区附近社会、经济与环境情况;水利、电力、交通等工程设施的分布及等级;矿区附近地质遗迹、景区情况;矿区周围其它矿山的情况。
附交通位置图。
二、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矿山开采历史包括以往矿山开采的范围、层位、开采方式、开采规模、开采时间等;尤其整合矿山要按整合前情况单独论述。
附矿山整合前、后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矿山开采现状包括矿山剩余资源及储量,矿山开采范围、层位、开采方式,矿山剩余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
简述相邻矿山分布与开采情况。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1、开采范围:矿山批准的(或拟开采的)开采范围(坐标列表)、开采层位(标高)、矿山资源及储量;2、建设规模:矿山建设规模、年生产能力、矿山设计生产服务年限;3、工程布局:采场、排土场、工业广场、井巷等的分布、面积;矿山中段(水平)划分、采区划分、开采接替顺序、开采方式、顶板管理方法。
4、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量及处置情况等。
要说明固体废弃物(矸石、废弃土石)和废水(采矿废水、疏干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怎样排放,如何处置。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背景一、自然地理1、气象:根据当地气象站资料,用文字或表格形式反映。
2、水文:应论述矿区附近河流水系及矿区内季节性洪水沟谷的水文特征。
附照片。
3、土壤:主要写矿区土壤类型(棕壤、褐壤、草甸土)、分布、厚度等。
4、植被:主要写矿区植被的种类(乔、灌、草及人工作物)和密度,植被覆盖率等,附照片。
5、土地利用现状:矿区耕地、林地、草地、荒坡地等的分布位置、面积等。
应在现状评估图上表示。
二、地形地貌1、地形:地形起伏、坡度、海拔高程、相对高差等;2、地貌:根据地貌形态类型划分矿区地貌单元,对各地貌单元的分布和特征进行论述。
有资料的情况下可论述微地貌的分布及特征。
附照片三、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1、地层:根据钻孔揭露和地表出露情况,由老到新论述岩性、厚度、产状、接触关系等。
一般应论述到组,有的可论述到段;2、岩浆岩:分布、岩性特征、裂隙发育情况;3、构造:构造的分布、特征(尤为褶皱、断层破碎带特征)、规模、继承性活动情况、与矿体及采矿工程的关系等。
四、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含水岩类划分;2、含水层(组)分布规律:按不同含水岩类的含水层(组)分别论述各含水层(组)的分布、岩性、厚度、渗透性、水位、水量、水质等项的规律及特征;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按含水层(组)分别论述;4、矿区水文地质勘探类型5、地下水开采利用状况:矿井及露天采场排水量,附近村镇生活、工业、农业用水水源和开采利用情况;五、工程地质条件1、矿区岩土体类型、分布、特征2、不良工程地质问题1)软弱岩层分布与特征;2)节理裂隙与断裂带分布与特征;3)风化层分布与特征;4)矿体、井巷围岩的岩石质量和稳定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