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

篇一

说教材

课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说教法

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课上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说学法

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提高思考能力。

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运用。

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

搜集有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

说目标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理解对仗手法的运用。

(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才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说重点

学习用比较式思维来阅读文章的方法。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好坏清晰,优劣分明,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明晰。关键是要学生找准(或者老师指引找准)切入点。所以把它定为重点。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之所在】

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名句含义。

(也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名句含义”之所以把名句当做重点,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千

古传诵的名句,会对学生的现在,甚至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仗写法的特点和好处。

(这是本文的特色,也正是通过这种手法的运用,才使得此文字工句整。也是律诗的特点之一。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所在。)说难点

用比较式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

理解名句的含义

说过程

一、导入(打出文字)

在红军长征的时期,陈毅在大部队转移后,带领小股力量在梅山遭遇国民党部队的包围,由于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突围很困难,他料想自己必定不能生还,于是写下绝笔诗《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明了他至死也要革命的决心。他的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不惧死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同样具有这种精神的伟大人物——文天祥。

(导入语先用陈毅的事迹酝酿学生们的爱国情感,这样会利于学生理解诗文和诗文的主旨。)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第一。历任湖南提督、知赣州。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渡江,他在知赣州任上组织抗元武装,奉诏率兵万人入围临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痛斥敌酋伯颜,

被拘至镇江。脱险后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后被元重兵所败,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坚拒元将张弘范诱降,作《过零丁洋》以明志。后被送大都(今北京)囚禁达4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后在菜市口从容就义。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理解诗文和主旨)

三、找感觉(指导朗读)

1、学生浏览诗文,讨论需要解决的字有那几个?

预设:干戈寥落(gān gē liáo luò)

(此环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师范读或听录音或采用多媒体配音朗读。

(此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景感受)

3、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感情、重读音节等方面。

节奏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学生自由朗读。

(可以体会节奏和情感)

5、指生朗读,师生评议。

6、全班齐读。

四、品读诗文,品味诗意

学生分四个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一个小组负责一联,进行质疑问答。

预设:

首联:此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那两件大事?请结合诗人的身世来理解。

颔联:此联中的“风飘絮”“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个比喻了什么?

颈联: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尾联:此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环节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学们可以充分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达到新课标之要求,完成育人之目的。)

五、归纳总结诗意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两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此环节让学生对诗情、诗意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

六、带着感情再次读诗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体会、品味诗文,理解诗文含义,

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语文情怀,爱国情怀。进而为下面体会主题环节打下基础。)

七、名句欣赏,体会主题

打出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略)

八、拓展延伸,走进历史

请同学们写出积累的与爱国有关的古今故事或诗词,然后交流,最后请同学发言。

预设:

故事:

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抱石投江。

苏武执汉节在北海牧羊19年。

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于风波亭上。

陆游临死不忘国家统一。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慷慨就义也不说出共产党人下落。

诗句: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此环节可以检验同学们的日常积累。让他们感觉到学有可用,积有可用。从而激发他们日常自主学习的情感,进而培养他们勤学习,勤积累的好习惯。)

九、本课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文天祥的精神气节更加震撼我们的内心。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我们今天和平繁荣的时代,同学们依然要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用我们特有的方式来回报我们伟大的祖国,让爱国的旋律永远回荡在我们的生活中。

(进一步激发、培养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十、作业

必做:背诵并默写诗文。

(此环节可以充实学生们的知识宝库,使他们的仓库更充实,知识更丰富。)

选做(有兴趣的同学可做):简要说一下诗人巧妙神奇的艺术构思。

(此环节可以激发语文素养更高的学生去探究诗文的艺术成就。)说板书

过零丁洋

文天祥

首联:叙事明经入仕“勤王”

颔联:比喻凄苦的心情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颈联:对仗双关

尾联:名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

篇二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是“慷慨正气”。课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A、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B、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C、课上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2、学法

A、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B、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提高思考能力。

C、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D、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运用。

E、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搜集有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

三、说目标

(一)、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

3、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4、理解对仗手法的运用。

(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5、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才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二)、重点

1、学习用比较式思维来阅读文章的方法。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好坏清晰,优劣分明,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明晰。关键是要学生找准(或者老师指引找准)切入点。所以把它定为重点。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之所在)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名句含义。

(也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名句含义”之所以把名句当做重点,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对学生的现在,甚至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3、对仗写法的特点和好处。

(这是本文的特色,也正是通过这种手法的运用,才使得此文字工句整。也是律诗的特点之一。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所在。)(三)、难点

1、用比较式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

2、理解名句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打出文字)

在红军长征的时期,陈毅在大部队转移后,带领小股力量在梅山遭遇国民党部队的包围,由于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突围很困难,他料想自己必定不能生还,于是写下绝笔诗《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明了他至死也要革命的决心。他的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不惧死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同样具有这种精神的伟大人物——文天祥。

(导入语先用陈毅的事迹酝酿学生们的爱国情感,这样会利于学

生理解诗文和诗文的主旨。)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第一。历任湖南提督、知赣州。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渡江,他在知赣州任上组织抗元武装,奉诏率兵万人入围临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痛斥敌酋伯颜,被拘至镇江。脱险后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后被元重兵所败,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坚拒元将张弘范诱降,作《过零丁洋》以明志。后被送大都(今北京)囚禁达4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后在菜市口从容就义。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理解诗文和主旨)

(三)、找感觉(指导朗读)

1、学生浏览诗文,讨论需要解决的字有那几个?

预设:干戈寥落(gāngē liáo luò)

(此环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师范读或听录音或采用多媒体配音朗读。

(此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景感受)

3、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感情、重读音节等方面。

节奏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学生自由朗读。

(可以体会节奏和情感)

5、指生朗读,师生评议。

6、全班齐读。

(四)、品读诗文,品味诗意

学生分四个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一个小组负责一联,进行质疑问答。

预设:

首联:此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那两件大事?请结合诗人的身世来理解。

颔联:此联中的“风飘絮”“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个比喻了什么?

颈联: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尾联:此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环节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学们可以充分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达到新课标之要求,完成育人之目的。)

(五)、归纳总结诗意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

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两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此环节让学生对诗情、诗意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

(六)、带着感情再次读诗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体会、品味诗文,理解诗文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语文情怀,爱国情怀。进而为下面体会主题环节打下基础。)

(七)、名句欣赏,体会主题

打出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略)

(八)、拓展延伸,走进历史

请同学们写出积累的与爱国有关的古今故事或诗词,然后交流,最后请同学发言。

预设:

故事:

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抱石投江。

苏武执汉节在北海牧羊19年。

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于风波亭上。

陆游临死不忘国家统一。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慷慨就义也不说出共产党人下落。

诗句: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此环节可以检验同学们的日常积累。让他们感觉到学有可用,积有可用。从而激发他们日常自主学习的情感,进而培养他们勤学习,勤积累的好习惯。)

(九)、试背

(十)、本课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文天祥的精神气节更加震撼我们的内心。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我们今天和平繁荣的时代,同学们依然要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用我们特有的方式来回报我们伟大的祖国,让爱国的旋律永远回荡在我们的生活中。

(进一步激发、培养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十一)、作业

必做:背诵并默写诗文。

(此环节可以充实学生们的知识宝库,使他们的仓库更充实,知识更丰富。)

选做(有兴趣的同学可做):简要说一下诗人巧妙神奇的艺术构思。

(此环节可以激发语文素养更高的学生去探究诗文的艺术成就。)板书:

过零丁洋

文天祥

首联:叙事明经入仕“勤王”

颔联:比喻凄苦的心情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颈联:对仗双关

尾联:名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

篇三

一、分析教材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先从自己的出身说到报国。表明原先就有艰苦奋斗的阅历,暗示经得起后来的艰危的磨炼,而儒家思想则是他的

精神支柱。接着连用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概括抒写奋战中的感受: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相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现诗人在抗元斗争中遭受的种种打击和挫折。“惶恐”二句则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巧用地名作对,运用语义双关,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得天衣无缝。尾联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忠心。出语斩截有力,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二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为古代诗歌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全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所以本人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2、熟读并背诵诗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四、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顺势导入)

(二)、简介作者:简介文天祥生平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

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

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布置课堂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十三)、板书设计:

首联:读经入仕、起兵抗元

颔联:“风飘絮”、“雨打萍”

颈联:“惶恐”、“零丁”

尾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过零丁洋》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过零丁洋》比赛获奖教案优 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2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会写3个字。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增强爱国情感。 3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过零丁洋》 一、导入:历史上有很多爱国名将,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比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元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他的一首词《过零丁洋》一直为后世广为传颂,他的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后人。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1.请学生根据注释介绍文天祥。 2.师补充介绍 3.请生讲文天祥的故事。三、初读诗歌 1、学生自读,标画不会字音。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字音。遭逢、干戈、寥落、破碎、飘絮、惶恐 3、指名学生读。 4、教师范读。四、赏析与理解诗歌意思。 1、这首诗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句?解释它的意思。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下一颗爱国之心光照青史。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史册。 2、这样一句凝聚了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感。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 篇一 说教材 课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说教法 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课上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说学法 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提高思考能力。 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运用。 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

搜集有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 说目标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理解对仗手法的运用。 (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才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说重点 学习用比较式思维来阅读文章的方法。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好坏清晰,优劣分明,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明晰。关键是要学生找准(或者老师指引找准)切入点。所以把它定为重点。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之所在】 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名句含义。 (也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名句含义”之所以把名句当做重点,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千

最新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最新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第一单元 达标测试卷 正气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基础达标 我会做(35分) 一、汉字城堡(10分) 1.准确写出下面汉字的读音。(4分) 旄( ) 帏( ) 寥( ) 臾 ( ) 匈( ) 轩( ) 絮( ) 磐 ( ) 2.形近字组词。(4分) ?????俭( )捡( ) ?????察( )祭( ) ?????获( )狱( ) ?????壁( )璧( ) 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任尔.东西南北风(尔:你) B .但. 悲不见九州同(但:但是) C .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史册) C .我以我血荐. 轩辕(荐:献) 二、词语花园(15分) 4.正确书写词语。(5分) xiōnɡ nú ɡǒnɡ fú zāo fén ɡ ɡān ɡē liáo luò pi āo x ù

fúchén xūyúxuān yuán shén shǐ 5.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其中一个造句。(4分) 海()石()心()胆() 冰天()() ()雨如() ()()不屈肝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本单元课文中的词语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镇定——() 完好——() 悠闲——() 见异思迁——() 7.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4分) 宁可……也不……不但……而且……尽管……还是……只有……才…… 苏武被匈奴扣留了十九年。()单于知道苏武心意已决,()派出 卫律劝降苏武。苏武()严词拒绝,()痛斥卫律忘恩负义。单于恼羞 成怒,把苏武送到北海边放羊,并说,()公羊生了小羊,()放苏武 回去。苏武()受尽磨难,()低头折节。 三、句子广场(10分) 8.按要求写句子。(5分) (1)苏武是我国汉朝时期一个著名的政治家。(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 苏武牧羊蒋萌棠2页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穷愁十九年。 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 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 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 盼儿归, 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 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 拱服汉德威。 《对子歌二首》14页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结鸣蛩。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97.竹石[清]郑燮---1.1课后---P3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8.过零丁洋[宋]文天祥---1.2课文---P4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99.示儿[宋] 陆游---1.2课后---P5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00.狱中题壁 [清] 谭嗣同---1.3课文---P6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01.自题小像鲁迅---1.3课文---P6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02.逢入京使[唐]岑参---4.3课后---P34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03.蜀相 [唐]杜甫---6.1课文---P51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04.诉衷情【宋】陆游---6.2课文---P53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0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06.悯农【唐】李绅---9.2课后---P85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07.从军行【唐】王昌龄---10.2课文---P92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08.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唐]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六年级下册古诗 109.西江月·井冈山一九二八年秋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诉衷情》 教案三篇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诉衷情》教案三篇篇一 【教学理念】 语文课学习意在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诉衷情》一词的学习,重点在于感受陆游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本课教学设计重点是朗读,让学生通过读、研读等多种方法,结合对陆游及写作背景的简介,体会这首词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示范朗读及播放影音文件的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学生能够理解词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态度 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幻灯片出示,走近陆游。 猜猜他是谁?(陆游)谁来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

人? 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词人,曾写下了大量以爱国为主题的诗词,而且他的词多以豪迈悲壮的感情基调为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诉衷情》,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位词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做一次心灵的对话。(出示这首词)谁想把这首词读给大家听?(师板书:诉衷情) 2.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结合课前预习扫除生字新词障碍。 3. 汇报:谁能当老师,教大家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认字、组词、解释、造句) 4. 学会了生字新词,谁能流利地为大家朗读这首词? 5. 生齐读课文。 二.整体读词,感悟情感。 通过刚才同学们对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陆游一直坚持抗金的主张,但屡次遭到当权派的打击,被迫晚年退居山阴。这首《诉衷情》就写于他隐居山阴时期。 1. 听老师朗读这首词,感受词人写这首词时的心情。(配乐)(生说:悲伤、郁闷、无奈等) 2. 这种浓郁的悲愤之情,又是怎样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朗读、体会) 3.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一边读课文一边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前后联系及所处的地位 《过零丁洋》是中国历史中壮怀激烈的诗篇。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这首诗将自己的家国恨、哀怨情展现到了极致。后来元军逼他招降南宋海上抗元的部队,他出示此诗以明志节。整首诗惊风泣雨,感天地泣鬼神,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不竭源泉。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

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原则并结合教材,我确定本诗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因此,老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知识能力情感水平,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燃烧学生思考的热情,同时老师要善于点拨,鼓励“仁者见仁,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过零丁洋》是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表达人的精神美,主要是在重大事件中,个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必要时坦然面对最大的牺牲。《过零丁洋》选自的《指南录》,是抗元将领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之后,面对苍茫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汹涌激荡,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言律诗,表现了诗人在国家危难关头所表达的对国家的责任和坦然面对死亡的豪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古代诗歌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品析,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新课标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使用中,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针对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诵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在朗诵的技巧和表现力上有很大的缺乏的实际,

教学中将侧重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和凭借注释和 工具书理解诗文的水平,多读多练,使学生的综合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语文新课标对古代诗歌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重点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内涵。所以,本人在本课设计时,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1、理解文天祥和相关文学常识,知道本诗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熟练默写,理解诗歌的意思。 3、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学习文天祥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过零丁洋_长春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过零丁洋_长春版

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3.理解课后两组诗句的意思。 4.认识一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2.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长春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作家作品

欧阳定稿:选自宋代黎靖德的《朱子语集》。欧公:欧阳修,字永叔,宋代著名文学家。顷:短时间。 《醉翁亭记》欧阳修名作之一。 环滁皆山也:围绕滁州的都是山。环:围绕。皆:都。 荆公改字:选自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 诗词改字)王荆公:王安石,字介甫,宋代著名文学家,在他罢相后被封为荆国公。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吴中有个读书的人家中收藏着他的草稿。 草:草稿。注:注解,注释。复:再。旋:又。始:才,方才。初:开始,最初。 把到定为绿字,好在哪里?(“绿”字写出了江南勃勃生机,有动感。) 贾岛推敲:选自宋代阮阅的《诗话总龟》。贾岛:字阆仙,唐代著名诗人。作诗讲究炼字。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炼:琢磨。引:举。韩退之: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 家。俄:很快。神游象外,不知回避:神不守舍,回避不及。谓:对某人说。 遂:就,于是。辔: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累:连续。 书信格式:称呼(顶格);问候(空两格);正文;祝愿(另起一行,空两格);署名;日期(右下角) 信封格式:收信人邮编/地址/姓名 从军行: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①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昼报警燃烟,称为燔燧,因常 用薪草及狼 粪,故又称狼烟;夜晚则燃火,称为“烽”。②海:指青海湖。③羌笛:羌族乐器,属横 吹式管乐。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戍边生活。④无那:无奈。金闺: 古时称年 轻女子的居室为闺房。这里指妻子。 (译文: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 秋风。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刘长卿,字文房,唐代诗人。 1.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 2.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3.事鼓鼙:从事 军务。鼓鼙,军用乐器。4.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时把润州也称 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5.楚:古代楚国,现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嗵嗵:选自加拿大作家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的《破耳兔的一家。》 中国茶:作者沈锡伦。 悯农:唐李绅。 说吃:作者赵珩(heng)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二格律诗五首过零丁洋教案长春版(2021年整理)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二格律诗五首过零丁洋教案长春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二格律诗五首过零丁洋教案长春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二格律诗五首过零丁洋教案长春版的全部内容。

过零丁洋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抗元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品味诗中感情充沛的语言 4:体会本诗主旨,学习作者高尚的精神 2学情分析 本课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作品.公元1278年,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崖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词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连称:“好人!好诗!”竟不能再相逼.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 开头两句从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入手,是从纵的方面追述。三、四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是从横的方向着笔,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接下去五、六两句则承接前两句进行具体地补充,“惶恐滩"和“零丁洋”是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没有亲身的体验和出众的才华,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以看出,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激奋高亢。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3重点难点

2.过零丁洋(课堂实录)

过零丁洋 (课前播放歌曲《跳动的心》,营造气氛。) 师:同学们,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古代诗歌。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齐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全诗。) 师: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 2.品读鉴赏,体会感情。 3.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与作者、作品、背景相关的资料,接下来,是我们的预习成果展示,谁先亮出自己的风采? 生1:文天祥,南宋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人。他20岁时考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 师:你的预习成果展示,让大家对作者有了一些了解。 生2:元军南下时,文天祥代表宋朝与元人谈判被扣,后来逃脱出来,一再起兵抗元。兵败被俘,始终拒绝元人的威胁利诱,最后从

容就义。他的诗词和散文激昂悲壮,表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 师:很好!你的预习成果展示让大家不仅了解了作者的经历,还了解了其作品的风格。 师:看来同学们在课下都做了认真的预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浏览一下。 (课件展示。)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师: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师:老师想向同学们了解一下,你们平时是怎样学习诗歌的? 生(杂):先划分节奏,正确朗读,然后翻译全诗,理解主旨。 师: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种新的学诗的方法。第一步:译诗解说内容。 师:先看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哪位同学能逐字解释一下? (一生逐个解释。) 师: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把首联翻译一下。 生1:我熟读经书,参加科举考试,经朝廷选拔入仕做官,历尽了千辛万苦;后来,又为国事奔波,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度过了四年。

六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苏武牧羊_长春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苏武牧羊_长春版

《苏武牧羊》是国标版省编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一板块的一篇课文。本板块主题为“正气歌”,取材于《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的五言长诗《正气歌》。本板块共有3课,分别是歌词《苏武牧羊》、七言律诗《过零丁洋》、七言绝句《狱中题壁》和《自题小像》。这个板块课文的内容的共同特点是颂扬人间浩然正气、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坦荡的情怀。 本板块是小学生进入六年级的第一个学习板块。在情感基调上,本板块课文突出了一个“爱”字,即爱国,甘洒一腔热血;爱民族,不畏凶悍强敌。《苏武牧羊》是本版块也是本册的第一课,写的是苏武历尽十九年苦难,信念不改,大节不亏的事。本课的课文内容是一首歌词,作者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国文教员蒋荫堂。此歌词既

一、夯实,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六年级了,很多语文能力在学生身上已经悄然形成,有些教学内容是不是可以不讲?我的回答是“不”。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增强,很多内容可以少讲,略讲,但绝对不可以不讲。在《苏武牧羊》这一课中,看似简单的一课,却在字音、朗读停顿上有着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1、字音 在本课的认字表中,要求认的字只有三个,这三个字除“旄”这个字学生比较陌生外,其他两个字字音不成问题。而“旄”学生只要认识,读音也不成问题。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的几个字:“历尽难中难”中有两个“难”字,都读四声,第一“难”字是指“被牵连而扣留”,第二

个“难”字为“北海放牧中的苦难生活”。一难未脱,又遭一难,故文中为“难中难”。“空帏”的“帏”字应读为二声,容易读成三声。最后一句“拱扶汉德威”的“拱”为三声,而在我就是受了歌曲的影响(先会唱歌,后会的歌词),一直把这个字理解为“恭敬”的“恭”。语文教学要有预见性,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考虑在前面,把教学备细、备精,这样在教学中才会游刃有余,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效率极高。 2、断句 本文为歌词,很多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一开始就放歌曲给学生欣赏,且不知这样做不利于学生朗读的训练。一旦歌曲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朗读就会成为问题。最为突出的一句是“任海枯石烂”,在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称赞》。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称赞》这课是一篇新教材,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看来只要是发自内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肯定。我们经常也有这样的感觉,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能得到领导的一句表扬或者同事的一句称赞,也就满足了。 老师对学生,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何等神圣啊!当学生获得成功或者取得进步的时候,不要说称赞,就是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也许都能让学生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10个生字词。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要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难点:知道小刺猬是怎样发现小獾的优点,从而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五、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我们根据儿童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刺猬”、”小獾”,有机地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看看互相鼓励与称赞会有什么神奇的作用,这样导入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和田的》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间为一节。本组课文的单元教学目的是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和田亲身感受到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以及许多饶有兴趣的风俗,从而可以感受到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基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知识技能目的:读熟课文,积累“铺天盖地、载歌载舞、美不胜收”等词语和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句。从而感受到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目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自读、感情朗读、品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的特点以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美妙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对人乐观豁达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学习他们的精神风貌,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由于本课文质兼美,因此我确定

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感情朗读,理解感受和田人的特点及其民风民俗。难点是: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到达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体会人的高尚品质。 情境教学法: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出示民族风俗的录像、图片,拉近学生和文章的间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考虑、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互相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理解的独特风俗。学生详细的学法就是朗读、讨论、勾画圈点批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歌曲《我们好地方》以及表达民俗的图片歌舞录像片段等相关课件。这样既进步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语文课就是美的享受。 三.说教学过程: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 一汪翠绿的湖水边,一个普通的老人和一群快乐的海鸥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天老人与世长辞,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让我读过之后不得不为人和动物之间有这样真挚的情感而动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 为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2、学习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3、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教学过程】 因为本课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首先我请同学们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填空,从而引出新课。 分析课文主要由两个问题出发:找一找老人爱海鸥的句子进行体会;走进海鸥不舍老人的片段。分别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和海鸥怀念老人的深深情谊。 在感悟中,注重读议结合,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让学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例如: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个海鸥送餐”;老人一声呼唤,海鸥“应声而来”,在老人边走边放的节奏中“起起落落”……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 在学生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情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读、悟课文的第二部分,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义。重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