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59.29 KB
- 文档页数:2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护理体会摘要: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常因意识障碍或呼吸中枢功能障碍引起呼吸抑制,致咳嗽反射减弱或丧失,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出,最终造成呼吸道梗阻导致脑缺氧、脑水肿加重,从而造成颅内压升高、脑疝,危及病人生命。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救治颅脑外伤患者的重点,而气管切开是解除呼吸道梗阻的有效方法,为抢救成功起到重要作用,有效提高神经外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护理在声门以下的气管上,重新建立的呼吸通道称之为气管切开,而它主要是用于对喉阻塞和其他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常用手术;也是对治疗呼吸梗阻患者与临床的抢救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对呼吸畅通的保持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在颅脑外科中,气管切开很常见,特别是对重型颅脑的损伤病人,只要因为他们都有存在不同程度的混昏迷,咳嗽和吞咽反射偶有消失和减弱,呕吐和呼吸道分泌的物质很容易坠机或是误吸在肺部,引起肺部的感染和呼吸道的梗阻等现象的并发症,从而加重脑缺氧、脑水肿,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加重,因此对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的气道护理是术后预防和减少气道并发症的关键。
1 临床资料我科从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全部行气管切开术,男49例,女19例,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48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7分,其中:车祸伤41例,高处坠落伤22例,其它5例。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24小时内行气管切开术。
2 术前护理2.1 意识评估意识障碍的评估主要是给予言语和各种刺激,观察患者的情况作为判断。
颅脑损伤患者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要掌握这个意识障碍程度,患者在昏迷时的吞咽、咳嗽的反射消失与减肉,肺活量的减少,气管分泌物质的排出不畅通,胃功能的变弱,胃内容物自流无保护反射,机体抵抗力减弱均可导致微生物滋生,易并发肺部感染。
2.2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气管切开前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气管切开的基本知识及手术的必要性,可以减少病人和家属的紧张、焦虑,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5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I L TR TM NT 中外医疗2008N O .16CHI NA FOREI GN M EDI CA LTREATM EN T现代护理气管切开术在颅脑外科多见,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伴有不同程度昏迷,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均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易误吸或坠积于肺部,造成呼吸道梗阻,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加重脑缺氧、脑水肿,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加重,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重型颅脑外伤护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临床上一般采用气管切开术。
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病人67例,由于我们精心护理,效果满意,有效地预防了肺部感染及其它并发症,促进了脑细胞功能的早日康复,现将护理措施及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共67例,其中男56例,女11例,年龄11~75岁,平均40岁,其中硬脑膜外及硬脑膜下血肿2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45例,均行气管切开术,治愈51例,好转13例,因原发性伤势过重死亡3例,带管出院1例。
2护理2.1确保呼吸道通畅2.1.1及时吸痰气管切开病人多为昏迷者,而且痰液较多,因此要经常注意吸痰,防止痰液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当发现病人血氧饱和度快速下降,低于95.0%,在床旁听到病人有痰鸣音,病人出现咳嗽、躁动、呼吸困难、听诊肺部闻及啰音或痰鸣音等情况下给予吸痰。
吸痰时应选择合适的一次性吸痰管,其最大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
插管时手法要轻柔、准确、敏捷,严禁带负压插管,以免损伤呼吸道粘膜。
为防止颅内压突然增高,每次吸痰不超过15s 。
痰液粘稠者给予较高浓度氧气吸入15s 后,吸谈效果较好[1]。
一般给予5L/m m 分氧流量。
2.1.2湿化气道气管外口覆盖双层湿纱布,气管切开后,吸入的空气未经上呼吸道湿润,气道粘膜干燥,分泌物粘稠、结痂,因此要保持呼吸道的湿化。
将双层纱布用灭菌生理盐水喷湿,覆盖气管导管口,可以起到部分湿化气道,过滤空气,防止灰尘及其它异物落入的作用。
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措施,以降低气管切开后引起的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实施严格套管管理、吸痰护理,及时堵管和拔管等护理措施。
结果 36例患者中,7例因颅脑损伤严重死亡,29例顺利拔管,伤口愈合。
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防止肺部感染,降低切口感染,提高顺利拔管率。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由于颅压高,昏迷,呼吸费力,咳嗽反射消失或减弱,痰液容易阻塞呼吸道导致缺氧或窒息。
解除呼吸道梗阻及呼吸困难,气管切开常是挽救重症脑外伤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1]。
对气管切开的患者加强护理,对控制肺部感染、减少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极为重要,现将我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6例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5-81岁,平均47岁,气管切开时间为3-58d,平均14d。
其中治愈出院29例,死亡7例。
1.2 护理方法1.2.1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术后24h严密观察切口渗血情况,早期观察有无皮下气肿或血肿,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1.2.2 基础护理病房要保持整洁、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控制在18-22℃,湿度控制在60%-70%。
病房采用空气消毒器消毒2次∕d,1h∕次,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湿抹地面、病床等设施至少2次,严格控制探视人员。
1.2.3 体位护理手术当天应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管;不宜过多变换体位,以防气管套管脱出,或套管角度变换过大,压迫损伤气管内壁;病情允许时抬高床头15-30°,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及静脉回流;每两个小时翻身拍背一次,翻身时由两人合作,保持头颈部与气管导管活动的一致性。
1.2.4 切口护理气管切开后,在颈前皮肤和套管之间覆盖无菌纱布,局部应保持清洁、干燥。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0年1月在我科救治的22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方法。
结果:22例患者中6例因颅脑损伤严重死亡,16例抢救成功恢复良好。
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早采取气管切开支持呼吸,做好基础护理,有效的气道湿化,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及防治并发症措施,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护理【key words】severe brain injury;tracheotomy;airway care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出血,昏迷在6h以上,gcs在3~8分者[1],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它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危重,病死率高,是临床救治的难点。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丧失了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气道内分泌物、血块不能有效清除,且有不同程度的舌后坠等导致严重的呼吸道梗阻,危及患者生命。
尽早采取气管切开术是解决呼吸道阻塞,迅速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措施,其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我科自2007年4月~2010年1月通过对22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科学规范的精心护理,并在具体措施上进行大胆的改进和创新,除了6例因颅脑损伤严重死亡外,16例患者明显改善了缺氧和呼吸道阻塞症状,提高了颅脑外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2例中,男15例,女7例;年龄16~58岁,平均40.3岁。
入院时gcs评分为3~8分,气管切开术后均置金属气管套管,置管时间为7~23天,平均为15.5天。
通过护理,16例抢救成功,均未发生气管切开并发症。
2.护理措施2.1环境护理气管切开术后将患者置于单人重症监护室,室内环境安静、清洁,空气清新,定时通风,温湿度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