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摘要】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很重要的,《溶解度》这节课为我们展示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几个专题的学习中,学生接触了一些试剂,比如稀硫酸、盐酸等,它们都是溶液。本章专门安排学生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溶液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因此,要明确告诉学生,本专题的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学生一定要系统地掌握好本专题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溶解度是溶液的基础知识。在溶液的学习对于经常遇到的易溶、微溶、难溶等现象做出比较明确的解释。也为过滤、结晶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 了解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并能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3. 常识性介绍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

1、培养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知识的科学态度

2、培养内、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能力目标:

根据溶解度曲线,查阅物质的溶解度,并能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

本节课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例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溶解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是很容易的。

【教学策略】

教法和学法:

1、本节课从饱和溶液的概念出发,通过演示和补充实验的对比,采取讨论的形式,运用联想、对比方法,总结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的比较方法,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2、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溶解度曲线的特点,使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边讲边练,小循环,快反馈。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当堂得到巩固。

通过教师启发、实验、质疑、点拨,学生思考、观察、讨论、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手、脑、口并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程序】

1、本节课属于新授课。

2、课前准备,将全班同学分组,选好组长;多媒体课件。

3、教学思路:

复习提问:

1、什么叫饱和溶液?什么叫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在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

引入新课:

2、平时生活中,如果衣服上沾有油污,你是如何处理的?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3、实验探究:

10克蔗糖 0.1克熟石灰

10ml水10ml水

2克食盐

10ml水10ml汽油

[探索问题]:

(1)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度是否相同?

(3)物质的溶解能力跟什么有关呢?

小结:由此可见,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和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相同质量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下才能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

学生对于“一定的温度”一般比较容易理解,对温度对物质的溶解性影响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规定“在100克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对此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思考。例如,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性大小吗?如果都用同样的一杯水,

你能判断吗?当学生理解对溶剂友谊规定的数量之后,教师就可以明确指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100克溶剂为依据,这是人为规定的。以上用学生的经历所能接受的事实来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对枯燥的数字接受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

4、(1)引导学生得出确定物质溶解度的前提条件

分析定义的4个要点:条件温

状态饱

标准百

单位克

学法指导:温、饱、百、克,缺一不可。

【问题】

20℃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21.5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并将以下各量对号入座。

温度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饱和溶液质量

20℃ 21.5克100克121.5克

【反馈练习】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在20oC时,100克水中溶解了23克食盐,则食盐在20oC时的溶解度为23克。

2、在20oC时,100克溶液中含有溶质23克,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3克。

3、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5克。

4、在20oC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5克。

(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20℃时>10 >1 <1 <0.01

的溶解度(克)

(3)溶解度曲线

【引入】可用实验方法测出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在水里的溶解度,连成平滑的曲线,即可表示出任一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小结】请学生仔细分析所展示的图,找出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1)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NaNO3、KNO3等

2)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如NaCl。

3)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减小。如熟石灰。

【练习】

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M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温度为t1o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当温度为t3oC时,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

(3)C可能表示哪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体溶解度

引导学生自学讨论:

1、气体溶解度表示方法与固体溶解度表示方法相同吗?

2、气体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归纳(见课件)

5、【本结小结】(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3)气体溶解度

反馈检测: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发现,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应用以及联系生活实际、举一反三的能力需要加强巩固与扩展,我精心设计了以下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既学习知识,又发展能力。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

6、布置作业:P148第6题

7、板书设计:

单元3 溶解度

一、溶解性

二、固体溶解度——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1、定义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3、溶解度曲线

三、气体溶解度影响因素

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教案

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有目标有方向,才会有收获) 1.知识与技能: ①巩固溶液的涵义和溶液的组成,加深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关系。 ②加深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和使用溶解度曲线。掌握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形成良好的解题策略。 ③巩固晶体、结晶等概念,并掌握混合物分离的常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②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进求知欲,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进行正确的成就归因。 ②通过归纳,分析,比较等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上课,同学们好 (班长领读) 同学们,上课的学习用品准备好了吗? 上课的状态准备好了吗? 全力以赴,努力学习准备好了吗? 非常好,请坐。看到同学们准备这么充分,上课的信心这么足,我想同学们这节课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过渡)今天和同学们初次见面,带了点小礼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几种饮料,来缓解同学们学习上的疲劳和补充一些能量,现在同学们可以打开,品尝喝一喝,生说老师谢谢你。(不用谢,只要同学们把你的热情、把你的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展示出来,就是最好的礼物。)同学们在品尝这些饮料时,你想到与我们化学有关的什么知识?喝的这些饮料都是溶液吗你是怎么判断的看那组判断的最快。举手回答 探究一溶液知识 让学生说说什么饮料+是不是溶液+为什么?得出溶液的特征: 让同学们看是溶液的饮料标签中的成分,追问:溶液中的这些物质可以分为哪两类? 那请同学们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同学们先做题,板演化学式;(二位同学)在回答,提问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然后投影归纳溶质、溶液的判断 刚才题目中的溶液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熟悉的,下面请同学们在看2个例子播放视频无土蔬菜改变传统种菜方式并缩短了生长周期,还绿色环保。 教师演示实验硫酸铜+氢氧化钠反应先固体后溶液,二生演示 利用溶液可以加快反应速度 (过渡)有这几个实例,同学们可以感知到人类通过研究、利用溶液,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起到非常着重要的意义。那我们同学们也有责任学好化学,为社会的发展储备知识。

宽城三中 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宽城三中九年级化学导学案主备人:周建华审核人:裴庆敏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习目标: 1.能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晶体及晶体的形成过程,理解海水晒盐的流程图及其原理。 自主学习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________下,向一定量的_____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继续溶解时,所 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溶液,________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溶液。 注意: (1)描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必须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饱和溶液是指条件不变时(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而(填“可能”或“不可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如某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________,还可以溶解______________等溶质。 2、判断方法: (1)观察法:当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在减少时,表面溶液已经饱和。 (2)实验法:向该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搅拌后,若能溶解,是______溶液,若_____ 溶解,是_______溶液。 3、相互转化: ()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饱和溶液与浓溶液:饱和溶液_________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_______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______. 练习: 1.在一定的和里还(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而在一定的和里还(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坑,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定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能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3.t℃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做法一定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蒸发溶剂 B.降低溶液的温度 C.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向溶液中加入t℃的饱和溶液 4如图所示,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并简叙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导学案溶解度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3.知道溶液的结晶方法。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阅读书本33-3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我们都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不能无限地溶解食盐呢?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为例探讨这个问题。(同学们在下面以组为单位做34页实验9-5、9-6) ①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②上述的一定条件是温度一定、溶剂量一定。

③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2.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3.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某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1.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2.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的温度下,向100 g 食盐的饱和溶液中加入3 g 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为103 g,此说法对吗?为什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如何将一瓶不饱和的食盐溶液变成饱和的食盐溶液?把方法填在箭头的上下方。 饱和溶液 2.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如:Ca(OH)2的水溶液。下图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图。那么Ca(OH)2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又是如何转化的?把方法填在箭头的上下方。 增加溶质或降温 增加溶剂或升温

溶解度教案

课题2溶解度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涵义、 2。知道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相互转化关系。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现象得观察、分析,结论得推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条件得改变,让学生感受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存在与转化就是有条件得,逐步建立辩证得、发展得思想观。 教学重点 理解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涵义、 教学难点 确定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就是有前提条件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手持一杯水,问:“我这些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呢?一勺、两勺?" 过渡:一定量得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呢?我们还就是让事实说话、 二、新课教学 1.实验9—5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5,明确实验内容及步骤。 投影方案,以实验简图得形式,更显直观、生动,便于明确情景、理解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 结论:①5 gNaCl在20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g NaCl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不能溶解完。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问题启发:怎么让这部分没溶解得NaCl再溶解掉? 学生:“再加水、” 学生实验验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与结论填写在教材第33页得表格中。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水多溶解得食盐就多,水少溶解得食盐就少、水得量一定时溶解得食盐就是有限度得。 过渡: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在一定量得水中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呢? 2、实验9—6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6,明确实验情景,按步骤进行分组实验。然后提出实验中需思考得问题: (1)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后硝酸钾到哪里去了? (2)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溶质硝酸钾得量得变化? (3)“在一定量得水中,食盐得溶解量就是一定得。”我们从实验9—5得到得这个结论就是否严密?如果也升高温度,溶解溶质食盐得量就是否也会变? (4)溶剂(水)得量一定、温度一定时,与其所溶解溶质得量有什么关系?所能溶解溶质硝酸钾得量就是否有限?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与结论填写教材中得表格。 (冷却至有晶体析出,需要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升高温度,KNO3溶解得量增加、结合生活常识,热水比凉水溶解固体物质得能力强。水得量一定、温度也一定时,溶解得硝酸钾就是有限度得。 结论:①5 g KNO3在20 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 gKNO3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不能溶解完、即KNO3在一定量水中,一定温度下,不能无限制溶解。 3。饱与溶液 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第34页第一自然段,形成饱与溶液、不饱与溶液概念。 饱与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得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得溶液叫饱与溶液,反之不饱与溶液。 引导学生分析:从以上两个实验中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得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得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①实验证明在一定量得溶剂里就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得。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得量等)得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②只有指明“一定量溶剂里”与“在一定温度下”“饱与”与“不饱与”才有确定得意义。 ③饱与与不饱与就是相对而言得,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就是可以互相转变得。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相互转化?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总结。 (2)相互转化

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夏立南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43.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导学案印前签字:班级:姓名: 课题: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课时安排:一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设计者:马学军 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 知识: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 互转化;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技能: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 其影响因素;认识溶解度、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重点: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气体溶解度及其 影响因素。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 关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新课预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在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 定义时,你认为应分别抓住哪些关键要素? 2.通过学习,你认为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哪些意义?有哪些应用?(提示: 可从溶解度曲线的点、线表示的意义以及物质结晶方法的选择上等方面进行归 纳) 3.要将一杯接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为饱和溶液,你可采用哪些方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现在我们先来回答下面几个 问题(板书):①什么叫做溶液;②溶液是由什么组成的;③什么叫做溶质、溶 剂。④蔗糖溶液中,它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⑤氯化钠溶液中,它的溶质、 溶剂又分别是什么?我们知道氯化钠能溶于水中,但是否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 量的水中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题2《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33页, 快速阅读活动与探究的第一个实验。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阅读教材33—34页,完成下列表格) 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5g氯化钠,搅拌 再加15mL水,搅拌 内容学习注解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结论: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大部分固体物质)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三)浓溶液与稀溶液 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 含溶质较少的溶液——。 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 (四)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 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的质量。 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g溶剂(一般指水) 状态:饱和 单位:克 讨论: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 温度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的质量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课本P36上的资料卡片) 2.溶解度曲线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 通过绘制、观察氯化钠溶解度曲线,你得到什么信息? 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查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 解度,还有可以知道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观察这两图可以知道有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氯化铵。 只有少数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少,例如氯化钠。 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例如熟石灰

初中化学说课稿:《溶解度》说课稿范文

初中化学说课稿:《溶解度》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引入课题> 我先设计了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总结以下几点:(1)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_____(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大、小)。(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能、不能)比较。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继续溶解,溶液体现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要比较多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创设这些情境与问题是为了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考及回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两个联系生活实际似简单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产生对知识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课题《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步入重点> 在老师讲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吗?”解决第一个问题我设计的是在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晶体。(投影)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其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精确的理解。 2、“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在两个培养皿中盛相同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搅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饱和)。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观察了这组实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从实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浓”、“不饱和”与“稀”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须满足前提与条件。用实验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一直用数据来解释的问题变得让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K12学习】溶解度教案(一)

溶解度教案(一) 溶解度教案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理解溶解度概念。 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 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问: 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完整版)溶解度曲线图专题课公开课导学案

溶解度曲线专题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晶等基本概念进一步理解并掌握。 2. 通过练习,是学生会使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对溶解概念的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结晶的方法,温度变化引起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改变 温度变化后,对析出晶体质量多少和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启发式、诱导法、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如图1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面问题: (1)在t2 ℃时,A、B、C、三种物质 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2)O点表示 (3)P点表示。 (4)Q点为t3 ℃时,A的溶液, P点为t3 ℃时,A的溶液。 (填“饱和”或“不饱和”)。 (5)欲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 有、、。 (6)欲从B溶液中结晶B,采用的方法是。 (7)t3 ℃时,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 是,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8)t1 ℃时,A、B、C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 ℃,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 是。 中考回顾;7.(2016?重庆)将质量均为3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固体物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 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20g C.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溶液析出5g固体

D .a ,b ,c 三点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 >a >b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专题 一、专题分析 1、考试中的地位:中考每年必考 2、考题方式: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会出现填空题。 3、考查内容:对溶解度曲线中 点、线、面以及交点的含义的考察 二、基本知识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 下,某固态物质在 里达 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的四要素:条件 ,标准 ,状态 ,单位 练一练1.(2016·安徽)高氯酸钾(KClO 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 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 .20℃时,将2g 高氯酸钾溶液于98g 水可配制2%的溶液 C .60℃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3 D .80℃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有结晶现象 3、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4、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5、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的信息】 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例如硝酸钠、氯化铵等。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例如食盐。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设计一

第九单元课题 2《溶解度》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溶液?举例说一说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氯化钠溶液我们不陌生,那到底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氯化钠?是无限制的溶解吗?让学生大胆猜测,讨论一下。接下来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二、新课学习 (一)饱和溶液 1.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探究1: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 学生分组探究2:硝酸钾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总结规律,获得知识。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吗?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已经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3.海水中提取盐 (二)溶解度 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件?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 我们把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如何理解?分析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阅读:P36页: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12化学唐佳露本节课内容为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第二课时《溶解度》,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溶解度是第九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设计重点 用溶解食盐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建立溶解度的概念,突破难点。用溶解对比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有一个大 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2、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3、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实验探究老师说教归纳方法 提出疑问验证猜想加深印象总结思路 4、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 老师准备:学生实验用品并分组到桌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激光笔、视频音频材料

课题2 溶解度(2)导学案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2) 主备人:姚娟娟审核人:邱芳玉、马瑞丽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涵义; 2、能根据固体溶解度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自主学习】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涵义 【阅读】课本P36第一段文字,完成下列习题。 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里的溶解度。 强调:应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时,必须注意“四要素”:①一个条件;②一个标准;③一个状态;④一个单位。 【讨论】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涵义。 【练习】氯化钾在30℃时的溶解度是37g,则此温度下配制得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三者间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 【小结】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g溶剂中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此时的溶解度(用S表示),此时饱和溶液的质量为。【讨论】通过溶解度(S)可得知:此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间的质量关系,即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三者的质量比为:(用S表示)。【阅读】课本P36“资料”,回答: 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等有关。 【当堂训练】 1、在6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5.5g。此时氯化钾溶液中溶质质量g,溶剂质量g,溶液质量g,该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100g水中溶解20gNaCl达到饱和状态,则NaCl的溶解度为20g B.在20℃时,把20gNaCl溶解在100g水中,所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20g C.在20℃时,把20gNaCl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20g D.在3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7gNaCl恰好饱和,则30℃时NaCl的溶解度为37g 3、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21 C.溶剂质量:溶液质量=10:21D.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1:10 4、60℃时,将某物质的饱和溶液12.5克,蒸干得到2.5克固体,则60℃时该物质溶解度为() A.25克B.20克C.20D.25

“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华师大张江实验中学马金凤 一、设计说明 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部分(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溶解度导学案1(九年级化学)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陈培亮审核:化学备课组班级姓名家长签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2.学会跟溶解度曲线有关的数据处理。 【温故知新】 1.溶解度的四个要素分别是、、、。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内因)、(外因)。 3.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强越,气体溶解度越;温度越,气体溶解度越。 【参与学习】 一、了解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1.根据课本P36自己画的图,找出25℃和85℃时NaCl和 KNO3的溶解度。 2.右图是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P点的表示意义是什么? 在O点和Q点时, 溶液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3.分析课本P37图9-12,思考: (1)溶解度的交点的表示意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越陡,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什么因素影响越大?

3.除此之外,你还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什么信息? 练习:课本P40“练习与应用”第4题 二、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以及溶质结晶方法的选择 1.分析课本P37图9-12和图9-13,归纳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例 如等。 (2)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例如 等。 (3)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例如等。练习:如图所示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填“A”或“B”)物质;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2.如何在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得到硝酸钾固体?能否用相同的方法在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或者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得到固体,为什么? 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小结: (1)若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升高而增大,通常采用(填结晶方法,下同)

溶解度说课

溶解度说课 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全文请下载】 是………………………………………………………()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B、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就是溶液C、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折液体是溶液D、溶液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分散到溶剂中而形成的7、将接近饱和状态的熟石灰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采取的方法有①蒸发溶剂②加入溶质③升高温度④降低温度其中正确的方法是……………………………………………()A、只有①B、①和②C、①、②和③D、①、②和④8、将铁片分别投入下列溶液中,整个溶液质量减少的是…………………………()A、硫酸铜B、稀硫酸C、硫酸亚铁D、稀盐酸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肯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B、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则溶液变浓了C、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它相同质量的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多D、向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加大量的水,则溶液中的溶质减少了。10、计算某温度下了某物质的溶解度,溶液必须是……………………………………()A、浓溶液B、饱和溶液C、稀溶液D、不饱和溶液11、由固体溶解度曲线可知………………………………………………………………()A、在任何温度下溶质溶解的质量B、能溶解溶质的物质C、溶解溶质所需溶剂的质量D、溶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12、打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泡从液体中冒出,此时气体溶解度减少的原因是……()A、温度变化B、液体蒸发C、压力减小D、压力增大13、20℃时8克某物质溶解在25克水中恰好制成饱和溶液,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A、8克B、32克C、24 .2 克D、25克14、为了使KNO3的溶解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是…………………………………()A、加入大量的KNO3固体B、升高温度C、加入大量水D、降低温度15、60℃时,将某物质的饱和溶液12.5 克,蒸干得到 2.5 克固体,则6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A、25克B、20克C、20 D、2516、利用海水晒盐的原理是……………………………………………………………()A、日晒可使氯化钠蒸发B、日晒可使水分蒸分C、日晒可使海水分解D、日晒可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17、t ℃时,A物质的溶液120克,若蒸发掉20克水或加入5克A物质,溶液均达饱和,则A物质在t ℃时溶解度为…………………………………………………………()A、5克B、25克C、105克D、125克18、现有A、B、C三种物质,在20℃时,分别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已知A物质1克溶解在20克水里;B物质200克溶解在1000克水里,C物质70克溶解在250克水里。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顺序是………………………………………………()A、SA > SB > SC B、SB >SC>SA C、SC>SB>SA D、SA>SC>SB19、某温度下, a 克水中溶解某物质 b 克,溶液恰好饱和,此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为…………………………………………………………………………………………()A、B、克C、D、20、t ℃

《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摘要】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很重要的,《溶解度》这节课为我们展示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几个专题的学习中,学生接触了一些试剂,比如稀硫酸、盐酸等,它们都是溶液。本章专门安排学生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溶液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因此,要明确告诉学生,本专题的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学生一定要系统地掌握好本专题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溶解度是溶液的基础知识。在溶液的学习对于经常遇到的易溶、微溶、难溶等现象做出比较明确的解释。也为过滤、结晶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 了解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并能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3. 常识性介绍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 1、培养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知识的科学态度 2、培养内、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能力目标: 根据溶解度曲线,查阅物质的溶解度,并能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 本节课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例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溶解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是很容易的。 【教学策略】 教法和学法:

溶解度导学案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结晶现象。 【教学重点】 1、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2、固体溶解度曲线图的含义 【教学难点】 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课前】: 一.学案自学 1. 叫饱和溶液。 叫不饱和溶液。2、.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下,有没有继续溶解的存在,如有,且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该溶质,振荡后加入的溶质质量并不减少,则原溶液是溶液;再将该混合物加热,未溶的溶质全部溶解,这说明。. 4.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饱和溶液? 5.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 【课中】 二.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三.合作探究 【问题1】、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1、阅读P33《活动与探究》 2 得出结论:。 3、交流讨论: (1)、“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 (2)、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2】、硝酸钾作为实验室里的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1、阅读P34《活动与探究》 2

三.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根据上述实验探究,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讨论】:1.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2.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吗?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 3、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 四.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怎样相互转化?(讨论写出) 五、结晶:。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课本p34-p35,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四.【课堂反思】:(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反馈检测】: 1.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从1L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取出100mL液体,则原溶液发生的变化是( ) A.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 B.溶液中会析出晶体 C.溶液中只有溶剂减少了 D.溶液中溶剂和溶质都减少了 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质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极稀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是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 C.不饱和溶液降温后可能变成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5.能证实20℃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 A.降温到10℃时有KNO3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克水,有KNO3晶体析出 C.加热到30℃后,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继续溶解 D.在20℃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 6、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 B.加入溶剂 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