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培育学试题

森林培育学试题

森林培育学试题
森林培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

1、世界上第一部森林培育教材是由 A 编着的。

A. 德国

B. 前苏联

C. 日本

D. 中国

2、森林培育的 C 阶段是时间延续最长的阶段。

A. 前期规划阶段

B. 更新营造阶段

C. 抚育管理阶段

D. 收获利用阶段

3、树种的 C 特性是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A. 生物学

B. 解剖学

C. 生态学

D. 林学

4、判断和选择树种的基础依据是树种的 A 。

A. 自然分布

B. 生态幅度

C. 生理幅度

D. 遗传特性

5、营养繁殖最佳时期 A 。

A. 幼年期

B. 青年期

C. 壮年期

D. 衰老期

6、引种的最佳时期 B 。

A. 幼年期

B. 青年期

C. 壮年期

D. 衰老期

7、采种最佳时期 C 。

A. 幼年期

B. 青年期

C. 壮年期

D. 衰老期

8、根据国家有关优良母树的标准进行选择,林分郁闭度一般以 C 为宜。

A. ~

B. ~

C. ~

D. ~

9、一般来说,种子贮藏适宜的条件组合是 D 。

A. 温度-5—0°C,相对湿度0-10%

B. 温度5—10°C,相对湿度10-25%

C. 温度-5—0°C,相对湿度10-25%

D. 温度0—5°C,,相对湿度25-45%

10、贮藏时,最适宜的种子含水量是 C 。

A. 平衡含水量

B. 临界含水量

C. 安全含水量

D. 饱和含水量

11、多数树种适宜发芽的温度是 B 。

A. 10—20°C

B. 20—30°C

C. 30—40°C

D. 40—50°C

二、填空

1、按照《森林抚育采伐规程》,将抚育采伐分为:透光伐、疏伐和生长

伐。特殊林分还可采用卫生伐。

2、疏伐方法分为下层疏伐法、上层疏伐法、综合疏伐法、景观疏

伐法和机械疏伐法五种。

3、抚育采伐就其性质不同,分为定性和定量。

4、现代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一般归结为供给功能、支持功能、调节功能和文化功能四类功能。

5、现行的森林法把森林分为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和用材林五大林种。

6、森林培育的对象是天然林和人工林。

7、森林培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四个阶段。

8、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和生物因素三大因素。

9、森林立地的构成因子主要包括物理环境、森林植物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三大类。

10、森林立地分类的生态学基础是植物群落学基础、林型基础和森林生态系统基础。

11、森林立地分类的依据主要指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区分和分类单位的划分依据。。

12、树种选择的基础是生物学基础、生态学特性和林学特性。

13、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形态学特性、解剖学特性和林学特性等。

14、用材林和经济林对树种选择的要求集中体现在速生性、丰产性和优质性三

个方面。

15、四旁植树是指村旁、路旁、水旁和宅旁。

16、林分结构是指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包括组成结

构、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

17、人工林种植点的配置主要分为行状结构和群状结构两大类。

18、生长在一起的两种植物的生态位关系主要有生态位完全重叠、生态位部分重叠

和生态位完全不重叠三种形式。

19、伴生树种主要有辅佐、护土和改良土壤等作用。

20、林木个体的生活史,起源于受精卵的第一次分裂,终于植株死亡。其间经过两个过程

Y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21、林木的生长通常可以通过其生长过程、生长量和生长速率等来加以描述。

22、林木生长量的大小及生长速率,一方面受林地本身遗传影响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外界

环境因素的影响。

23、通常根据一年中林木高生长期的长短,可把树种分为前期生长类型和全期生长类型两

种。

24、从林木结实规律的角度出发,通常把林木个体发育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

老年期4个时期。

25、一般来说,从幼苗到成熟,典型的林分都要经过幼苗、幼树、幼龄林、中龄林、成

熟林和过树林等六个生长发育阶段

26、林分蓄积生长量,实际上是林分中活立木材积生长量和枯损林的代数和。

27、用材林的干材蓄积量与生物产量之间也存在一个转换的经济系数,一般为—。

28、为了分析方便起见,可以把森林生产力区分为森林的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两

个概念。

29、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有遗传改良途径、结构调控途径和立地的选择和调控途径。

30、良种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两个方面都优良的种子。

31、良种生产基地指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和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32、种子园的种类很多,依据繁殖方式或分为无性系种子园和实生苗种子园。

33、根据建圃材料经过选择鉴定的情况,采穗圃分初级采穗圃和高级采穗圃两种。

34、林木种子的成熟一般包括生理成熟和形态成熟两个过程。

35、在生产上,一般把调制方法相同或相近的种实归到一起,共分为球果类、干果类和肉质果三类。

36、根据种子的比重和大小的不同,净种方法可分别选用风选、谁选和筛选。

37、根据种子休眠程度不同分为强迫休眠和生理休眠两种类型。

38、种子催芽常用方法浸种催芽、层积催芽和药剂催芽。

39、按苗圃使用年限的长短及面积可以分为:固定苗圃和临时苗圃。

40、一般苗圃用地主要包括生产用地和辅助用地两部分。

41、国内外采用的方法一般土壤处理为高温处理或药剂处理。

42、扦插育苗根据取材部位分为枝插、叶插和根插。

43、扦插育苗根据枝条的木质化程度分为嫩枝扦插和硬枝扦插。

44、根据目前研究情况看,苗木的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和苗木活力指标是评价苗木质量

的三个主要方面。

45、苗木假植有越冬假植和临时假植两种。

46、造林地种类归纳起来有荒山荒地、四旁农耕地,农耕地及撂荒地和采伐迹地和火

烧迹地、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四大类。

47、造林地的整地主要包括对造林地的地面清理或土壤的翻垦两道工序。

48、剩余物和植被清理的方式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

49、按照整地时间与造林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提前整地和随整随造。

50、按造林时所使用的材料(种子、苗木或部分营养器官)的不同,一般分为播种造林、

植苗造林和分值造林三种。

51、人工播种造林中播种方法有散播、条播、穴播、块播和缝播。

52、造林规划设计的类别是造林规划、造林调查设计和造林施工设计。

53、造林调查设计一般分为准备工作、野外调查和内业设计三个阶段。

54、造林规划设计“三表”分别指立地类型表、造林典型设计或造林类型表和林分经营

措施类型表。

55、林木修枝分干修和绿修两种。

56、整枝强度大致可分为强度、中度和弱度三级。

57、弱度整枝是修去树高 1/3 以下的枝条,保留冠高比为 2/3 ;中度整枝是

修去树高 1/2 以下的枝条,保留冠高比为 1/2 ;强度整枝是修去树高 2/3 以下的枝条,保留冠高比为 1/3 。

58、根据起源不同,低效林可分为低效次生林和低效人工林。

59、根据经营目标不同,低效林可分为低效防护林和低质地产林。

60、近自然改造原则尊重生物合理性、利用自然自动力和促进自然力。

61、封育的基本方法死封、活封和轮封

62、森林更新种类分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63、典型的渐伐分为预备伐、下种伐、受光伐和中伐四次。

64、渐伐以伐区排列方式不同,分为均匀渐伐、带状渐伐和群状渐伐。

65、与乔林相比,矮林的主要特点是伐期短、早期生长迅速和衰老快。

66、矮林作业中的特殊形式有截枝作业和头木作业。

67、生物体之间和生物环境之间的表现复合性、系统性、集约性、等级性。

68、生态干涉力分为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两种行为。

四、判断

1、抚育采伐强度越大林冠恢复郁闭所需的年限长,间隔期短。×

2、年平均生长量大,抚育间伐期短。√

3、速生树种生长速度快,抚育间隔期宜短。√

4、壮龄期,林分生长旺盛,抚育间隔期宜短。√

5、交通方便,缺柴少材地区,适用强度小,抚育间隔期短;×

6、交通闭塞,劳力缺乏和间伐材无销路,则大强度,抚育间隔期短。×

7、树体高大的乔木树种,需求较大的营养空间,木材和枝叶的产量比较高,美化和改

善环境的效果比较强烈,适宜作为用材林、防护林以及风景林和国防林等特种用途林等,同时也要求比较高的立地条件。√

8、光合产物在树木各部位分配也有差异,主要集中在树干的树种适宜于作为薪炭林。

×

9、光合产物虽高但枝叶部位占的比重较大者可以作为薪炭林。√

10、树体虽不高大,但是树形、枝叶、树皮美观,或花果的色香具有特色,可以作为经

济。错

11、树叶硕大,一般来说,叶面的蒸发量大,对于土壤水分条件的要求比较低。×

12、叶表面的气孔下陷、角质层发达,往往是对于干旱条件比较适应的特点。对

13、主根发达,侧根比较少,要求深厚的土层,而须根系发达的树种比较耐干瘠的立地

条。对

14、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改造造林树种,使之达到更适地适树的要求,是最基本

的途径。×

15、造林密度适当增大,能减少木材中节疤的数量及大小。对

16、一般培育大径材(锯材、枕木、胶合板材等)的造林密度宜小一些。对

17、大多数以产果为主要目的的经济林,在造林密度一般是比较大的。对

18、营造以利用生物量为主要目的的薪炭林和超短轮伐期纸浆林,一般都采用稀植。错

19、一般喜光而速生的树种宜稀,如杨树等;耐荫而初期生长较慢的宜密,如云杉、侧

柏等。对

20、干形通直而自然整枝良好的宜稀,如杉木等;干形易弯曲且自然整枝不良的宜密,

如马尾松;对

21、树冠宽阔而且根系庞大的宜稀,如毛白杨等;树冠狭窄而且根系紧凑的宜密,如箭

杆杨。对

22、在较为湿润地区,从单位面积上能够容纳一定径阶(不计年龄)的林木株数多少来看,

立地条件好的地方多稀些,立地条件差的地方则密些。错

24、从经营要求来看,立地条件好而宜于培育大径阶材的宜稀,立地条件差而只能育中

小径阶材的宜稍密。对

25、就培育技术的总体而言,培育技术越细致,越集约,林木就越速生,就越没必要密

植。对

26、培育防护林、风景游憩林等生态公益林,应培育纯林。错

27、培育速生丰产用材林、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及经济林等商品林,可营造纯林。对

28、造林地区和造林地立地条件极端严酷或特殊(如严寒、盐碱、水湿、贫瘠、干旱等)

的地方,一般仅有少数适应性强的树种可以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营造纯林。除此

以外的立地条件都可以营造混交林。对

29、天然林中树种一般较为丰富,层次复杂,应按照生态规律培育混交林。而人工林根

据培育目标可以营造混交林,也可营造纯林。对

30、生产中小径级木材,培育周期短或较短,可营造纯林,反之,为生产中大径级木材,

则需营造混交林。对

31、现时单一林产品销路通畅,并预测一个时期内社会对该林产品的需求量不可能发生

变化时,应营造纯林,以便大量快速向市场提供林产品。但如对市场把握不准,则混交

林更易于适应市场变化。对

32、用材林的干材蓄积量与生物产量之间也存在一个转换的经济系数,温带林及成熟林的系数较

高,而热带雨林及中幼龄林的系数较低。对

33、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一般都比天然林高。错

34、母树林所选取的林分最好是实生林。对

35、母树林林分最适年龄为林木高生长达到最盛时期的近熟林或中龄林。对

36、林木结实丰谦年现象因树种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别,其主要原因是树木的遗传特性。错

37、椴树、山楂种子,可在生理成熟后,形态成熟前采种,采后立即播种可缩短休眠期,提

高种子发芽率。对

38、苗木年龄越大,育苗密度越小;留床苗密度宜大,移植苗密度宜小。错

39、土壤、气候和水肥条件好的,育苗密度适宜密些。对

40、育苗技术水平高可适当密些。管理比较精细的密些。对

41、确定整枝强度因不同的树种、年龄、立地和树冠发育等情况而异。一般是耐荫树种

和常绿树种保留的冠高比要大些。对

42、确定整枝强度因不同的树种、年龄、立地和树冠发育等情况而异。喜光树种、落叶阔叶

树种、速生树种保留的冠高比可大些。错

五、名词解释:

1、森林:是以林木为主体,并具有一定的面积空间和密度,在林木之间、林木和各种

生物之间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并能显着影响周围环境的植物群落。

2、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按即

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3、森林培育学: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良种壮

苗的生产、林地造林、森林(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更新营造和造林后的抚育管理等方面。

4、生境:是指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

5、立地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6、植物群落:特定的生境上,相互作用的植物种群的集合。即在特定空间和时间范围

内,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和一定的外貌及结构与环境形成一定相互关系并具有特定

功能的植物集合体。

7、林分:是指内部结构特征相同,并与四周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段(小块森林)。

8、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指森林生物群落与其环境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

程中形成的功能系统。简单的说,就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9、森林立地分类系统:是指以森林为对象,对其生长的环境进行宏观区划(系统区划

单位)和微观分类(系统分类单位)的分类方式。

10、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

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11、林分结构:是指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

12、最终产量恒定法则:在较稀的密度范围内,密度本身起主要作用,林分蓄积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密度的竞争效应增强,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平衡,蓄积量就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再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密度产量效应的规律到此为止,称之为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12、化感作用:是一种树种通过它产生并释放于环境中的生化物质对另一树种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14、植生组混交:是种植点为群状配置时,在一小块状地上密集种植同一树种,与相距

较远的密集种植另一树种的小块地相混交的方法。

15、林木个体生长:是指林木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的不可逆增加,以及新

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16、种源:指树种分布区中某一批种子的来源或产地,也称地理起源。

17、种子区:是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也是造林用种的地域单

位。

18、良种基地:指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

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19、母树林:利用优良天然林或人工林优良林分,经过去劣存优的疏伐改良,为生产遗

传品质较好的初级改良种子而建立的专供采种的林分。

20、种子园:指用优树由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

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21、种子安全含水量:在贮藏期间,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的含水量称为安全含水量。

22、种子平衡含水量:种子在一定的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条件下,吸湿作用和解湿作用

处于平衡时的含水量。

23、种子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因得不到发芽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或种子由于种皮

障碍、种胚尚未成熟以及存在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都不能萌发的

现象,称为种子休眠。

24、强迫休眠(浅休眠):种子得不到发芽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处于被迫休眠状态。

25、生理休眠(深休眠):即使有了适宜发芽的基本条件,种子也不能很快发芽或者发

芽很少,这种情况称为生理休眠,或者深休眠。

26、种子催芽:通过机械擦伤、酸蚀、水浸、层积或者其他物理方法、化学方法,解除

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称为种子催芽。

27、种子生活力:指用生物化学方法快速测定种子潜在发芽能力。用有生命力种子数占

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表示。

28、种子优良度:是采用感官方法,根据种子外观和内部状况,判断种子优劣程度的指

标。

29、容器育苗:利用各种能装营养土(培养基)的容器作工具进行育苗的方法。

30、苗木质量:苗木质量是指苗木在其类型、年龄、生理、及活力等方面满足特定立地

条件下实现造林目标的程度。

31、苗木质量指数(QI):等于苗木总干重(g)/[(苗高cm/地径cm)+(径干重g/

根干重g)]苗木高径比、茎根比越小,总干重越重,质量指数越高。

32、苗木活力:是指苗木被栽植在最适宜生长环境条件下使其成活和生长的能力。

33、假植:是将苗木根系用湿润土壤进行暂时埋植,以防根系干燥,保护苗木活力。

34、植苗造林: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

35、分植造林(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的一部分(如茎或枝条、根、地

下茎等)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

36、农林复合经营:农用林业、混农林业、农林业,指于同一土地上,在空间位置与时间

顺序上,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作物和家畜动物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土地利用系统的集合。

37、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不同生物地理群落交界处的复杂结构,不同生境的各类共生种群密度变化较大、某些物种特别活跃、生产力亦相应较高的现象,

抹芽:是整枝的一种形式,即在侧芽膨大,芽尖呈绿色时,把芽抹掉,以省去以后修枝

38、抚育采伐:

39、林分改造:林分改造就是对在组成、林相、郁闭度与起源等方面不符合经营要求的那些

产量低、质量次的林分进行改造的综合营林措施,使其转变为能生产大量优质木材和其他多种产品,并能发挥更好的生态效能的优良林分。

40、次生林:不同于原始林与人工林,它是原始林经过多次不合理采伐和严重破坏后自

然形成的森林。由于次生林是天然林,因而又称为天然次生林。

41、森林收获作业法:简称森林作业法: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

伐(通常称作主伐),而后采取适宜的更新方式,使采伐迹地得以更新,森林资源得到可

持续发展与利用,生态环境能够维持与改善的一整套技术措施。

42、择伐作业:每次在林中有选择性的伐去一部分成熟木,林地上始终保持着多龄级林

木,择伐后更新的林分仍是异龄复层林。

43、更新采伐:是不以取得木材为目的,只采伐已经衰老、行将死亡的过熟林木以及各

种径级的病腐木、虫害木、受机械损伤的林木,使林分获得良好的更新与保证林分健康

地发展。

六、简答

1、我国林业经历了哪些战略性的转变?

答:1、林业任务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转变;2、由毁林开荒向退

耕还林转变;3、由采伐天然林向采伐人工林转变;4、由无偿使用森林的生态效益向有

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5、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

2、种实产量预测的方法有哪些?

答:1、目测法(物候学法),2、标准地法(实测法),3、标准枝法,4、平均标准木法,

5、可见半面树冠估测法。

3、种子休眠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打破休眠?

答:种子休眠的原因原:1)种胚发育不成熟,2)种皮障碍,3)抑制物质存在,4)不

良条件的影响,5)综合因素。通过机械擦伤、酸蚀、水浸、层积或者其他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解除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称为种子催芽。常用的方法:浸种催芽、层

积催芽和药剂催芽。

4、林木种子品质检验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答:林木种子品质检验的主要步骤是抽样、检验、签证。必要时(发生种子质量纠纷)还可进行复验和仲裁检验。

5、苗圃地选择的条件是什么?

答:1、苗圃的位置:1)苗圃宜设在造林地的附近或其中心地区;2)苗圃要尽量设在

交通较方便的地方,以利于运输育苗所需生产资料;3)距居民点较近的地方,便于招

用季节工人和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2、地形地势:最好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或自

然坡度在3°以内。3、土壤条件: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地下水位。4、

水源有在任何条件下能够满足灌溉有水的水源。5、病虫害及鸟兽害避免选用有病

虫害和鸟兽为严重的地方。

6、苗木防寒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苗木防寒措施:1、培土和埋土,2、苗木覆盖,3、搭霜棚,4、设风障,5、灌冻

水,6、假植,7、其他,如熏烟、涂白等。

7、播种苗截根有什么作用?

答:切断主根,促进侧根和须根生长,扩大根系吸收面积;培养发达根系,提高苗木质

量;减少起苗时根系损伤,提高苗木移植成活率。

8、扦插成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扦插成活的决定于能否成根。根据不定根形成部位不同,分为两种类型:1)皮部

生根类型。扦插前,插穗皮部就已形成根原始体,扦插后,根原始体继续生长,插后

1--2周根从皮孔中长出。2)愈合组织生根类型特点:扦插生根的过程很漫长,一般

需要 1-2个月。

9、影响扦插条生根(扦插成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扦插成活的内在因素:① 树种的生物学特性;② 母树和枝条年龄;③插条部

位和生长状况;④ 枝条中营养物质的含量;⑤枝条木质化程度;⑥插穗有无叶、芽;⑦ 插穗的长度、粗度。影响扦插成活的环境因素:① 温度一般树种生根最适温

度为20℃左右,常绿阔叶树要求一般为23-25℃。气温低于土温2~3℃。② 湿度要求

土壤适宜的水分。一般为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为宜。③土壤通气条件。④光照。

10、苗木出圃包括哪些环节?

答:苗木出圃的内容包括起苗、苗木分级、统计苗木数量、苗木贮藏和运输等环节。

11、造林规划设计的任务是什么?

答:一是制定造林规划方案,为有关领导和决策部门制定林业发展计划和决策提供科学

依据;二是提供造林设计,指导造林施工,加强造林的科学性,保证造林质量,有计划

地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木经济效益。

12、林地抚育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林地抚育管理主要包括松土除草、施肥、灌溉与排水、栽植绿肥作物及改良土壤树

种、保护林地凋落物等。

13、保护林下凋落物的目的是什么?(林下凋落物对林木的作用)。

答:1、凋落物分解后,可以增加土壤营养物质的含量;2、保护土壤水分,减少水土流

失;3、使土壤疏松并呈团粒结构;4、缓和土壤温度的变化;5、在空旷处和疏林地可

以防止杂草滋生。

14、林分改造的对象是什么?

答:1、“小老头”人工林;2、生长衰退无培育前途的多代萌生林;3、非目的树种组

成的林分;4、郁闭度在以下的疏林地;5、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林分;6、生产力过低

的林分;7、天然更新不良、低产的残破近熟林;8.大片灌丛。

15、林分改造意义是什么?

答:1、可以增强森林防灾减灾能力,恢复森林的防护功能;2、提高物种多样性和森林

系统的稳定性;3、能够促进森林的快速增长,提高林木蓄积;4、实现在保障生态防护

效益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5、提升森林的固碳能力,增加生物碳汇。

16、低效人工林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答:1、造林树种选择不当。2、整地粗放,栽植技术不当。3、造林密度偏大或保存率

太低。4、缺少抚育或管理不当。

17、低效人工林的改造技术措施是什么?

答:1、留优去劣,间伐补植。2、深翻土壤。3、开沟埋青、施肥。4、平茬复壮。5、

封禁林地。6、其他措施,如清理风倒木、林窗下补植作业,喷施农药和伐除严重虫害

的林木等。

18、次生林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1)种类成分单纯,多为喜光与中性树种。2)中、幼龄林与同龄林较多。3)无性

繁殖起源的林分多。4)林木早期生长迅速、但衰退也早。5)群落层次结构简单,水平

结构多样。6)林分呈镶嵌性分布。7)林分的稳定性差。8)次生林多病虫害。

19、低效次生林的改造措施重要有哪些?

答:1、全部伐除,全面造林;2、清理活地被物,林冠下造林;3、抚育采伐,林窗造

林;4、带状采伐,引入珍贵树种;5、局部造林,提高密度;6、封山育林,育改结合。

20、商品林建立复层林有什么优点?

答:1、提高林木生长量,林木蓄积与生物量;2、提高木材质量,增加木材产值;3、

节约劳力与更新成本,全年劳力分配合理;4、复层林的森林环境可更好地发展珍贵用

材树种。

21、造林整地的特点和作用有哪些?

答:造林地整地的特点:1、造林地整地花费劳力和财力较大,受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条

件限制较大;2、造林地一般地形比较复杂,整地容易引起水土流失。3、在某些特殊条

件下,不进行整地工序,往往效果比整地的效果好。造林整地的作用:1、改善立地条

件,提高立地质量;2、保持水土;3、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4、提高造林成

活率,促进林木生长。

22、适地适树的标准是什么?

答:衡量适地适树的数量标准主要有3个:第一个是某个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立地

指数,第二个是平均材积生长量,第三个是立地期望值。

23、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主要是什么?

答:原则:1)林分密度与经营目的的关系。林种不同,在培育过程中所需要的群体结

构不同,林分密度不同。2)林分密度与造林树种的关系。林分密度大小与树种喜光性、速生性、树冠特征、根系特征、干形和分枝特点等一系列生物学特性有关。3)林分密

度与立地条件的关系,这个关系比较复杂。4)林分密度与培育技术措施的关系。就培

育技术措施总体而言,培育技术越细致,越集约,林木越速生,就越没有必要密植。5)林分密度与经营目的的关系。

24、结构合理的混交林有何优点和作用?

答:1)可较充分地利用光能和地力。2)可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3)可较好地

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产量,增加林产品种类,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4) 可

较好地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可增加林木的抗逆性。

25、混交林树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答:树种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总体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

是指植物间通过直接接触实现相互影响的方式;间接作用是指树种间通过对生活环境的

影响而产生的相互作用。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有:1 机械的作用方式:伤害、缠

绕、绞杀等;2 生物的作用方式:授粉、根系连生、菌丝桥等;3 生物物理的作用方

式:辐射场、热场等;4 生物化学的作用方式:化感作用;5 生理生态的作用方式:是树种通过改变林地的环境条件而彼此产生影响的作用方式。包括①改变林地的物理环

境,②改变林地生物环境,③改变林地化学环境。

七、论述

1、试述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

答:适地适树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可以归纳为两条:第一条是选择,包括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第二条是改造,包括改地适树和改树适地。选地适树,就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确定了主栽树种或拟发展的造林树种后,选择适合的造林地;而选树适地是在确定了造林地以后,根据其立地条件选择适合的造林树种。改树适地,就是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例如,通过育种的方法,增强树种的耐寒性、耐旱性或抗盐碱的性能,以适应在高寒、干旱或盐渍化的造林地上生长。所谓改地适树,就是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树种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生长环境,使之适合于原来不大适应的树种生长。

2、试述林分密度的作用规律。

答:(一)初始密度在郁闭成林过程中的作用。初始密度在郁闭成林过程中作用较大。

在人工林培育中,如需要森林提早郁闭或在林分长期不郁闭就会根本丧失成林可能的情况下,就有必要适当增加造林密度,以促进幼林及早郁闭。(二)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从幼林接近郁闭时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成熟收获期,尤以在干材林阶段及中龄林阶段最为突出。(1)密度对树高生长的作用在相当宽的一个中等密度范围内,密度对高生长几乎不起作用。树木的高生长主要由树种的遗传特性、林分所处的立地条件来决定。(2)密度对直径生长的作用。在一定的树木间开始有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密度对直径分布作用总的规律是密度加大使小径阶林木的数量增大,而大中径阶的数量减少。(3)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作用。林分密度越大,其平均单株材积越小。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效益,可以用一定的数学公式来表示:V=KN-a(其中V为单株材积,N为单位面积株数,K为因树种而异的参数,a为因竞争状态而变化的参数),此式被称为密度竞争效应幂乘式。当N趋于最大密度时,a接近与,故称之为3/2幂法则。(4)密度对林分的蓄积量的作用。林分的蓄积量是其平均单株材积和株数密度的乘积。在较稀的(立地未被充分利用)密度范围内,密度本身起主要作用,林分蓄积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蓄积量就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再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密度产量效应的规律到此为止,称之为最终产量恒定法则。(三)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的作用。在生长的最初时期,单位面积上的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时间的变化,到一定时间后,低密度赶上高密度的产量。(四)密度对干材质量的作用。造林密度适当增大,能使林木的树干饱满(尖削度小)、干形通直(主要对阔叶树而言)、分枝细小,有利于自然整枝及减少木材中节疤的数量及大小,总的来说是有利的。(五)密度对林分生态功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森林碳汇、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的影响上。总的结论是,中等密度下林地生物多样性较丰富,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多样性下降。

3、试述影响种子寿命的内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

答:对种子寿命产生影响的因子主要包括其自身的内在因素以及贮藏的环境因子。内在因子主要包括:1)遗传因子:种子内含物质的性质、种皮构造的影响。2)种子含水量:种子含水量越高,呼吸作用越旺盛,寿命越短。3)种子的入库状况:种子的成熟度、种子初始发芽能力、种子净度及机械损伤状况。影响种子寿命的外在环境因子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通气条件以及生物因子等。

4、试比较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的优缺点。

答:人工更新优点:幼苗幼树生长迅速,便于更换树种及时将整个林分伐去而避免过熟

立木留存过久。天然更新优点:更新费用少,能保持地表和土壤的良好状态,可形成稳

定的适应性强的混交林结构。人工更新缺点:更新成本较高,林分伐光后地表暴露,引

起水土流失而土壤退化,耐荫树种则易遭受霜害,形成同龄林易遭受病虫害。天然更新

缺点:实生幼苗生长慢,更新过程较迟缓,有较多的次生非目的树种滋生,会降低商品

林的目的树种产量。

5、试述更新采伐与择伐的主要区别。

答:①采伐目的与对象有所不同。更新伐的目的主要是为更新创造条件并改善林分卫生

状况。②更新伐主要是依靠天然更新,而择伐则除天然更新外,还得进行适当的补植。

③更新采伐主要用于各种防护林、风景林等公益林,而择伐则既考虑了保持林分的生态

防护作用,又得生产木材。

6、试述矮林作业的优缺点。

答:优点:①生长快,伐期龄短,可以得到比乔林更多的薪材和小径材,适于需要小径

材和燃料的农村经营;②更新容易,成本低,技术简单;③长势旺盛,减少了各种灾

害的危险;④适于每年采伐的编织原料等林分的专门经营;⑤采伐面积不受限制。缺

点:①不适于培育大径材,材种价值低;②木材质量较差,弯曲、病腐多;③长期经营

矮林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经营代数越多,地力衰退越严重;④只适于萌芽和萌蘖力强

的树种(一般多为阔叶树),适用的树种有限;⑤要将一片矮林换成一个改良品系是十分

困难的,因为旧有的根株会继续萌芽;⑥必须找到小规格材的销路(如纸浆材)。

050602《森林培育学A》试卷A答案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森林培育学A》试卷A答案 (10×2分=20分) 解释名词( 一、解释名词 1.种子活力:种子快速发芽及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苗木活力:苗木表现的或潜在的正常生长及对外界是环境的适应能力。 2.生理成熟:种子具有发芽的能力。 形态成熟:形态上显示出成熟特征。 3.子叶出土:下胚轴延长将子叶顶出土面。 子叶留土:下胚轴不发育或不延伸、仅上胚轴生长形成主茎。4.立地指数系指达到基准年龄时,优势木平均高,欧美国家为单位面积上最大高度来表示,可以选100株,10株或5株等等求得。 数量化的立地指数:主要据主导因子,生活因子,林木生长情况等综合起来进行分类,因此称数量化的立地指数。 5.前期生长型:生长时间短,6月份结束。 全期生长型:高生长在整个生长季节进行,生长期长达6个月。6.速生:单位时间内生长速度快 丰产:单位面积蓄积量大。 优质:材质优良,主要包括树干圆满通直、分枝细、自然整枝好,纹理通直,不翘不裂,不扭曲,出材率及经济产量高。 7.适地适树,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互适应的一项造林基本技术措施。 造林区划:是造林地区的划分,它是林业区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造林区划也叫造林类型区的区划,造林区划是一个既包括自然条件,又包括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性地理区划,它是服务于造林事业的综合性地理区划单位。 8.由于外界条件不适种子不能发芽;由于种子内部原因造成的休眠。 9.种子呼吸产生大量水分,并附在种子表面;种子呼吸产生大量热量导致种子自热。 10.造林:是新造和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是培育森林的一个基本环节,确切地说,种植面积较大,而且将来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环境,则称为造林。 植树:种植面积较小不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环境。

森林培育学习题及答案.-共23页

一、、概念 1、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二、简述题 1、森林培育学的内容 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 2.、森林培育的对象 人工林和天然林 3、森林的三大效益 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 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对人类精神产生的效益 三、论述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发展的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普及,林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在发达的国家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基本建立,如

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新的培育体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内可收获大量木材。我国目前也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 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林和公益林。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 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 一、概念 1、林木个体生长(growth):是指林木个体在重量和体积上的不可逆增加。通常描述林木生长的指标有:生长过程曲线,生长速率和生长量。 2、林木个体发育(development):是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发生质变的过程。 3、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个体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4、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林木的极性在受精卵中形成,但一直保留下来。扦插不能把形态学下端向上。 5、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这是以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全息性为基础的。扦插、组织培养等就是利用林木的全息性。 二、填空题 1、林木个体发育要经过(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2、林木群体生长发育要经过(幼龄林时期)、(壮龄林时期)、(中龄林时期)、近熟林时期、(成熟林时期)、(过熟林时期)六个阶段。 3、属于前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油松)、(樟子松)、(红松)、(马尾松)。 4、属于全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落叶松)、(杉木)、(侧柏)、(柳杉)。 5、大量研究表明任何单株和器官的生长都表现出基本相同的模式,即(“S”形)曲线。

森林培育学试题剖析

一、单项选择 1世界上第一部森林培育教材是由 A 编著的。 A. 德国 B.前苏联 C.日本 D.中国 2、森林培育的 C 阶段是时间延续最长的阶段。 A.前期规划阶段 B.更新营造阶段 C.抚育管理阶段 D. 收获利用阶 段 3、树种的C 特性是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A. 生物学 B.解剖学 C.生态学 D.林学 4、判断和选择树种的基础依据是树种的 A 。 A. 自然分布 B.生态幅度 C.生理幅度 D.遗传特性 5、营养繁殖最佳时期A。 A.幼年期 B.青年期 C.壮年期 D.衰老期 6、引种的最佳时期B。 A.幼年期 B.青年期 C.壮年期 D.衰老期 7、采种最佳时期C。 A.幼年期 B.青年期 C.壮年期 D.衰老期 8根据国家有关优良母树的标准进行选择,林分郁闭度一般以 C为宜。 A. 0.1 ?0.3 B. 0.3 ?0.5 C. 0.5 ?0.7 D. 0.7 ?0.9 9、一般来说,种子贮藏适宜的条件组合是 D 。 A.温度-5 —0° C,相对湿度0-10% B. 温度5—10° C,相对湿度 10-25% C.温度-5 —0° C,相对湿度10-25% D.温度0—5° C,,相对湿度 25-45% 10、贮藏时,最适宜的种子含水量是 C 。 A.平衡含水量 B.临界含水量 C.安全含水量 D.饱和含水量 11、多数树种适宜发芽的温度是 B 。 A. 10 —20° C B. 2 0—30° C C. 3 0—40° C D. 4 0—50° C 二、填空 1、按照《森林抚育采伐规程》,将抚育采伐分为:透光伐、 疏伐和生长伐。特殊林分还可采用卫生伐。

森林培育学重点

绪论 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是一种生产过程: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 的植物性有机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是一项建设事业: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项建设性事业。 ●森林培育学是研讨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英语silviculture源于拉丁语,silva意为森林,culture为栽培和培育的意思。 ●造林简史:新中国成立后(4个发展阶段) ①恢复及发展阶段(1949~1957)→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实行封山育林,只在重点地区开展人工造林,以群众造林为主。技术措施机械地采用前苏联的办法(如大密度造林,机械的林带走向等),强调造林质量少,造林成效低。 ②打基础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群众造林和国营造林同时发展,开展沙漠绿化、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造林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同时森林的破坏十分严重(以粮为纲,大炼钢铁),造林成效虚报、浮夸严重。造林技术上,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许多措施更切合国情,同时着手于造林基础工件的研究,如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树种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等。 ③停滞阶段(1966~1978)→文化大革命,全国形势不稳,造林工作进展缓慢,毁林现象日益严重,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学校停止招生,科研单位停止研究工作,所有技术工作基本停顿。 ④稳步提高阶段(1978年以后)→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体系) →1979年2月23日第五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决议,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84年9月20日第六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植树节3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提出,1998修正) 6、1998年长江洪灾后提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①天然林保护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③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⑤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⑥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 7、中国林业发展战略:三生态 生态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安全——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森林培育学》试题上课讲义

《森林培育学》试题

15、种子呼吸作用越弱,生命力越短。() 16、在西藏林木种子调制多采用机械进行调制。() 17、苗木叶色黄绿而薄,茎杆矮小、细弱,下面老叶枯黄、脱落,枝梢生长停滞是缺P所致。() 18、种肥宜用化学肥料。() 19、根外追肥宜选在晴天进行。() 20、西藏造林地整地宜采用块状和穴状整地。() 21、分殖造林就是利用林木的营养器官进行造林的方法。() 22、有机肥料的肥效相比化学肥料而言它是速效的。() 四、单项选择题 1、核桃宜用( )净种。 A、水选 B、风选 C、筛选 D、粒选 2、种批是指在( )。 A、同一树种 B、相似的立地条件 C、相同时间内采集且种实的处理和贮藏方法也相同 D、以上A、B、C 3、种子贮藏适宜条件的组合应是( )。 A、温度0-5℃,湿度25-65% B、温度-5-0℃,湿度0-10% C、温度-10-5℃,湿度10-25% D、温度5-10℃,湿度0-10% 4、影响种子贮藏寿命的主要因素是( )。 A、种子成熟度 B、种皮结构 C、含水量 D、内含物成分

5、不能促进扦插生根的物质是( )。 A、硼酸、蔗糖 B、吲哚乙酸吲哚丁酸 C、二氧化锰氧化锰 D、硫酸亚铁、硝酸银 6、嫁接育苗,砧木一般用( )苗。 A、实生 B、营养繁殖 7、保证苗木移植质量最关键的技术是( )。 A、扶正苗木 B、深浅适中 C、根系舒展 D、移后踩实 8、出圃期间苗木失水速度最快的部位是( )。 A、根系 B、茎干 C、枝 D、叶 9、截制插穗时下切口位置应在( )。 A、侧芽上0.5cm B、侧芽处 C、侧芽下0.5cm D、随意 10、对深休眠种子催芽效果最好的是( )。 A、温汤浸种 B、层积催芽 C、低温层积催芽 D、变温层积催芽 11、下列林中属于特种用途林的是( )。 A、护路林 B、护提林 C、母树林 D、水源涵养林 12、混交林主要树种的比例一般要( )。 A、大于伴生树种 B、小于伴生树种C、等于伴生树种D、不考虑比例 13、在采伐迹地、火烧迹地采取人工栽培恢复森林的方法称( )。 A、人工更新 B、人工造林 14、植苗造林一般不宜太深,其栽植深度小苗应比原土印深多少厘米( )。

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 一、森林培育学概念及发展历史 (一)森林培育学的相关概念 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活动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 森林培育学/造林学(Silviculture)是关于森林营造和培育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其对象是人工林和天然林。森林培育学原名造林学,是中国引用的日本从德文翻译出的词语,后改为森林培育学。 森林培育学研究的主要范畴在两个方面:一是涉及培育全过程的理论问题,如森林立地和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等基本理论问题;二是全培育过程各个工序的技术问题,如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及改造、森林主伐更新等。由于不同林种的培育目标不同,技术体系也应与培育目标相适应。而关于一些特定林种的培育科技问题,由于事业发展需要和培育特点明显,已陆续独立为单独的课程,如经济林学、防护林学等,它们统属于森林培育学科群,成为其三级学科。 (二)我国森林培育学/造林学的发展历史 以林木培育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林业科学技术有着光辉的历史,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从秦汉时期南方的古越人创造的“萌条杉”、插条杉等繁殖技术到西汉的《汜胜之书》和东汉的《四民月令》中提出一套完整的植树技术再到北魏的《齐民要术》,首次提出农林间作和林木轮伐法。我国古代有关林木培育的知识和经验尽管对推动林业生产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处于零散无系统的状态,没能形成一门学科。 近代森林经营思想和理论,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发源地始终在德国。我国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社会生产事业发展的滞后,包括森林培育学在内的整个林学的形成发展都比较晚,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陆续由一批从欧、美、日归国的留学生对林学各个学科做了系统介绍。最后,在引进国外先进知识的基础上,许多先辈努力探索与国内实际结合,逐步形成了我国的森林培育理论和技术体系。 二、森林立地 (一)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 森林立地的立地环境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其高低与具体树种相关联。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是可以通用的。 (二)森林立地的分类 森林立地可以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狭义上讲,将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称为立地分类,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或称植物条件类型)。广义上说,立地类型划分包括对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单位进行的区划和划分。一般意义上的立地类型划分多指狭义分类。 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主要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张万儒、蒋有绪等人建立。该系统把全国共划分成3个立地区域、16个立地带、65个立地区、162个立地亚区,由包括0级在内的5个级别和若干辅助级别组成。其中,1、2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区域分类单元,3、4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基层分类单元。

2016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分殖造林:又叫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 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2、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3、改树适地: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 4、混交比例: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 5、相对生长速率(RGR):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6、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种植点配置: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8、造林整地: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9、人工林:人工起源的林分,相对于天然林而言。 10、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称为混交林。 11、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1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13、立地条件: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14、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15、初植密度:即造林密度,造林时单位林地面积上的种植株数或丛数。 16、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根据我国颁布的《森林法》的规定,森林按用其功能(经营目的和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5大类。 17、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8、丰年:通常指结实多的年份。

《森林培育学》试题解析

《森林培育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良种:是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3、实生苗:以种子作为材料培育出来的苗木。 4、苗木:具有根系和苗干的树苗。 5、种源:是指取得种子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6、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7、千粒重:是指1000粒纯净种子在气干状态下的重量。 8、营养繁殖苗:是利用乔灌木树种的营养器官(根、茎、干、叶、芽等)培育的苗木。 9、种子的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皮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10、低温:是指温度在0-5℃。 11、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12、外来树种:从分布区以外引入的植物。 13、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14、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5、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所组成的林分。

16、林木生长:指林木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的不可逆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17、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和器官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 18、森林潜在生产力: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长力。 19、种子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胚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20、种子催芽:通过机械、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称~。 21、直播造林:把种子直接播种到造林地而培育的造林方法。 22、直苗造林: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方法。 23、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二、填空题 1、在一般情况下,种子的含水量是决定贮藏方法,影响贮藏效果的主导因素。 2、播种的方法有条播、点播、撒播。 3、种子的催芽方法有浸种催芽、层积催芽、药剂催芽。 4、扦插方法有硬枝扦插、嫩枝扦插。 5、森林培育阶段划分为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收获利用阶段阶段。 6、种实可分为闭果类、裂果类、肉质果类。 7、苗木的种类主要有播种苗(实生苗)、营养繁殖苗、移植苗、容器苗。 8、苗圃按其经营年限可分为固定苗圃、临时苗圃

森林培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 1、世界上第一部森林培育教材是由 A 编着的。 A. 德国 B. 前苏联 C. 日本 D. 中国 2、森林培育的 C 阶段是时间延续最长的阶段。 A. 前期规划阶段 B. 更新营造阶段 C. 抚育管理阶段 D. 收获利用阶段 3、树种的 C 特性是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A. 生物学 B. 解剖学 C. 生态学 D. 林学 4、判断和选择树种的基础依据是树种的 A 。 A. 自然分布 B. 生态幅度 C. 生理幅度 D. 遗传特性 5、营养繁殖最佳时期 A 。 A. 幼年期 B. 青年期 C. 壮年期 D. 衰老期 6、引种的最佳时期 B 。 A. 幼年期 B. 青年期 C. 壮年期 D. 衰老期 7、采种最佳时期 C 。 A. 幼年期 B. 青年期 C. 壮年期 D. 衰老期 8、根据国家有关优良母树的标准进行选择,林分郁闭度一般以 C 为宜。 A. ~ B. ~ C. ~ D. ~ 9、一般来说,种子贮藏适宜的条件组合是 D 。 A. 温度-5—0°C,相对湿度0-10% B. 温度5—10°C,相对湿度10-25% C. 温度-5—0°C,相对湿度10-25% D. 温度0—5°C,,相对湿度25-45% 10、贮藏时,最适宜的种子含水量是 C 。 A. 平衡含水量 B. 临界含水量 C. 安全含水量 D. 饱和含水量 11、多数树种适宜发芽的温度是 B 。 A. 10—20°C B. 20—30°C C. 30—40°C D. 40—50°C 二、填空 1、按照《森林抚育采伐规程》,将抚育采伐分为:透光伐、疏伐和生长 伐。特殊林分还可采用卫生伐。 2、疏伐方法分为下层疏伐法、上层疏伐法、综合疏伐法、景观疏 伐法和机械疏伐法五种。 3、抚育采伐就其性质不同,分为定性和定量。 4、现代对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一般归结为供给功能、支持功能、调节功能和文化功能四类功能。 5、现行的森林法把森林分为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和用材林五大林种。 6、森林培育的对象是天然林和人工林。 7、森林培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四个阶段。 8、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和生物因素三大因素。 9、森林立地的构成因子主要包括物理环境、森林植物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三大类。 10、森林立地分类的生态学基础是植物群落学基础、林型基础和森林生态系统基础。 11、森林立地分类的依据主要指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区分和分类单位的划分依据。。 12、树种选择的基础是生物学基础、生态学特性和林学特性。 13、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形态学特性、解剖学特性和林学特性等。

森林培育学概论教学大纲有思考题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森林培育学》是为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有关林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林木种子生产、壮苗培育、人工造林、森林经营和主伐更新等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提高森林经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从业能力,为森林资源的恢复、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服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课,需要必备的林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本课程前,应系统学习“树木学”、“土壤学”、“气象学”、“森林生态学”、“测树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长发育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的理论和技术。培养科学思维,掌握森林培育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 三、教材选编及依据 本课程选用由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教授等编著的《森林培育学》作为主讲教材。该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内容的编排程序、深度等方面都适合于林业专业的教学。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章节与教材内容有所变动,充实我国北方森林培育的内容。 四、《森林培育学》教学内容 绪论 1.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 2.森林培育事业的成就与问题 3.我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战略性转变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对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发展、现状计存在问题具备初步的了解。 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森林培育的重要性、国内外育林的现状、成就与问题,新世纪我国林业战略性转变的深远意义。着重介绍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第一章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结实规律及影响因素,掌握林木良种基地建立技术。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子;林木产生结实周期性的原因及控制途径,提高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技术;良种基地营建技术;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主要讲授: (1)林木生长发育和结实规律 (2)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因素 (3)影响林木结实的因素 (4)林木良种基地类型及营建技术 (5)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 (6)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第二章苗木培育 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树木学》习题1—总论 - 参考答案

《树木学》习题1—总论(参考答案) 学院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 1.树木学:是研究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及利用价值的学科。 2.分类系统:按照生物形态的繁简差异、生理功能的不同水平和系统发育中亲缘关系的远近归类,反映生物界的自然谱系。 3.种:种是分类学的基本单位,它是由一群形态类似的群体所组成,来自共同的祖先,并繁衍出类似的后代。 4.双名法:是种的学名形式,用拉丁文表示,即每个物种的学名由两个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并于其后附上命名人。这是由瑞典人林奈确立的。 5.树木分布区:每一树种都有一定的生活习性,要求一定的居住场所。每一树种所占有的一定范围的分布区域,即为该树种的分布区。 6.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是指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个体发育)及生长周期各阶段的性状表现。包括树木由种子萌发,经苗木幼树发育到开花结果,直至最后衰老死亡整个生命过程的发展规律。 7.物候期:简称物候期,是指生物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而有不同的生命活动的现象。 8.生态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是指树木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适应性。 二、填空题: 1.树木按生活型可分为下列三大基本类型: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而每一类型又可按冬季落叶习性分为常绿、落叶和半常绿(半落叶)三种性状。 2.传统分类学的奠基人是瑞典人林奈,他确定了以“双名法”命名植物。 3.分类学的依据有形态学、解剖学、电子显微镜技术、孢粉学、细胞学、物种生物学、植物化学和分子系统学8个方面。 4.植物分类的基本等级是门、纲、目、科、属和种。 5.种下的分类等级主要有4个,分别是亚种、变种、变型和栽培变种。 6.树木分布区的类型主要有天然分布区和栽培分布区,连续分布区和间断分布区,水平分布区和垂直分布区。 7.树木特性主要包括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 8.影响树木生长的生态因素主要有4个,分别是气候、土壤、地形和生物。 三、单项选择: 1.(C)林奈的分类系统是属于哪个时期的分类系统? A.本草时期的分类系统 B.自然分类系统 C.人为(机械)分类系统 D.系统发育系统

森林培育学自己整理

森林培育学 一、名词解释 1、种源:是指某一批种子的产地及其立地条件。 2、种子的休眠:是指有生活力的种子,由于某些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使种子暂时不能发芽或发芽困难的自然现象。 3、花芽分化:林木生长到一定阶段,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水平以后,成花诱导激素和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顶端分生组织就朝成花的方向发展,开始形成花原基,再逐渐形成花,这一过程称为花芽分化。 4、轮作:是用生物的方法来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肥力状况措施。 5、假植:是将苗木根系用湿润土壤进行暂时埋植,以防根系干燥,保护苗木活力。 6、立地条件:是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7、适地适树:就是指将树木栽植在最适宜它生长的地方。即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选择林学特性与该立地条件相适应的造林树种。 8、种子的成熟:就是指受精后的合子发育成具有种胚和胚乳的过程(胚根、胚芽、胚茎和子叶)。 9、人工林:是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10、森林潜在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也可称为气候生产力。 11、种子园:由人工选择的优良无性系(从一共同的细胞或植株繁殖得到的一群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细胞或植株)或子代家系(经过子代测定后所选择出的优良子代)为材料,按合理方式配置而建立起来的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林木种子的场地。 12、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来表示。 13、半活期:指种子群体中50%种子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14、现实生产力:是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潜在生产力。 15、安全含水量:在贮藏期间,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最低限度)的含水量称为安全含水量。 16、千粒重:在气干状态下,1000粒纯净种子的重量。 17、催芽:通过机械擦伤、酸蚀、水浸、层积或其它物理、化学方法,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措施。 18、抚育采伐:又叫抚育间伐。是指在未成熟的林分中,为了给保留木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而采伐部分林木的森林培育措施。通过抚育采伐可以获得一部分木材,同时可以促进森林的发展。 19、无性繁殖:又叫营养繁殖。是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芽)繁殖新植株 的方法 20、林种:是指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通常按照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来划分。 二、填空(见反面) 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在9号文件中已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 2、民国时期

森林培育学试题集与答案

填空 1、( )、( )、( )是林木良种选育的三个传统途径,也是其他良种选育途径的工作基础。 2、栽培试验一般分为( )、( )、( )三个阶段。 3、种源试验方法有( )、( )、( )、( )。 4、优树的标准分为( )、( )。 5、优树选择方法有( )、( )、( )。 6、遗传测定包括( )、( )。 7、母树林的选择应考虑以下条件( )。 8、种子园的选择,应着重考虑下列条件( )。 9、一般实生树木从种子发芽到植株死亡为止,要经过( )、( )、( )和( )几个性质不同的发育年龄。 10、净种的方法有( )、( )、( )、( )。 11、实践证明,大多数林木种子贮藏的最佳温度为( )。 12、林木种子干燥的方法有( )和( )法。 13、种实调制工作的内容包括( )、( )、( )及( )。调制往往因果实种类不同,可采用不同的调制方法,比如球果类可采用( )、( )。 14、贮藏中的种子仍进行着( ),其实质是一种( ),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 15、湿藏法可分为( )、( )、( )。 16、在一般情况下,种子的( )是决定贮藏方法,影响贮藏效果的主导因素。 17、母树林建立的重要一环是标准地实测,标准地的总面积应为调查林分总面积的( )%,每块标准地调查株数不得少于( )株。 18、塑料棚罩是( )、( )、( )、( )、( )、( )。 19、苗床分为( )、( )、( )。 20、土壤灭菌杀虫常用的药剂有( )、( )、( )。(举三种) 21、基肥的种类有( )、( )、( )。 22、播种苗的第一个年生长过程,可分为( )、( )、( )、( )。 23、掌握春播的原则是( )。具体应在地有( )cm处平均地温稳定在( )℃为适宜。 24、播种方法有( )、( )、( )。 25、种子的催芽方法有( )、( )、( )。 26、营养繁殖育苗主要有( )、( )、( )、( )、( )、( )。 27、扦插方法有( )、( )。

(35份X20页)《森林培育学》实习指导书

森林培育学 实 习 指 导 书 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森林培育重点学科 二O一四年三月

造林规划设计指导书 《森林培育学课程实习设计指导书》是根据森林培育学的课程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及设计大纲而编写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适地适树的意义,同时使学生掌握适地适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开展造林规划设计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本次造林规划设计教学实习的具体任务 第一步:调查林场造林地的属性和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先弄清该林场在各级林业区划中所属的地位,其基本情况。每人(绘制或准备万分之一平面图三份),按平面图上一定的路线,进行实地踏查,通过挖掘土壤剖面和植被样方调查,记载土壤、植被(表一)等情况,绘制林相图(每人一份)。 同时初步选择有代表性的杉木林分(代表该场的立地条件好、中、差三种类型的林分) 设置标准地,进行典型调查。 为了节省外业工作的时间,一个班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调查三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500m2;先进行表一标准地基本状况的调查记载;同时调查标准地内的土壤(表二、三)和植被状况(表四),进行每木检尺(表五),测定胸径、树高、枝下高、树冠幅(上、下、左、右四个数据),并按克拉夫特林木分级法对每木进行等级评价;选五株优势木和亚优势木,取得林分上层高平均值。 每个小组的资料与其它各小组交换,以便取得全林场的所有标准地资料。 与此同时,收集有关资料:林场的气象资料(年平均值);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该场的适应程度,本场的历史沿革,各种造林,营林措施的用工水平和劳动工资定额、造林材料和间伐价格、栽培林木的经验和教训等等。 第二步:分析立地性能和主要造林树种的适应程度 (1)本次实习由于时间有限,只能以单个树种进行分析研究,以熟悉基本方法。现以杉木(山核桃)为典型树种,根据第一步调查中的诸立地因子对山核桃生长的影响程度,找出起主导作用的立地因子,把相类似的主导因子作为划分立地类型的主要依据,对立地性能作出直接鉴定; (2)分析植被的分布和生长情况,以及小地形、水文条件等特殊因子对山核桃生长的影响,作为划分立地类型的参考依据,对立地性能作出间接鉴定; (3)在上述基础上,确定出林场立地条件类型,编制立地类型表(表六)和立地类型图。

森林培育学习题 (8)

习题四 一、名词解释 1. 花芽分化 2. 生理成熟 3. 发芽率 4. 轮作 5. 立地类型 6. 植生组混交 7. 伴生树种 8. 人工整枝 二.填空题 1. 从论述林木结实规律的角度,林木发育期可分为4个时期,分别是、、和。 2. 苗圃土壤耕作的五个基本环是、、 、和。 3. 从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看,人工林生物产量的大小取决于、、和。 4.《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中提出:幼龄林、中龄林的抚育采伐,包括、和。它们既用于,又可用于。 5. 透光抚育实施的方法有3种,即、和带状抚育。 三、选择题 1. 母树条件影响种子产量与质量,其中上生产的种子产量高、质量好,是主要的采种对象。 a. Ⅰ、Ⅱ级木 b.Ⅰ级木 c. Ⅲ级木 d.Ⅱ级木 2. 在人工干燥脱粒时,适宜温度因树种而异。根据现有资料,干燥球果的适宜温度在℃之间。 a. 20—35 b. 36—60 c. 60—70 d. 70—80 3. 在测定种子含水量时,通常是在烘箱中用或更高的温度烘干种子样品,以测定样品前后重量之差。 a. 65℃ b. 80℃ c. 105℃ d. 130℃ 4. 用硒盐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时,凡种胚染成者,表示种子有生活力,否则表示无生活力。 a. 白色 b. 绿色 c. 兰色 d. 红色 5. 按国家标准GB6000-85中规定,湿地松1年生播种苗合格苗产量应在 万株/亩。 a. 3—3.6 b. 8—12 c. 4—5 d. 28—32 6. 在一定的地区内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应依据多因子的综合,其中主要依据是。 a. 植被 b. 地形 c. 地形和土壤因子 d. 林木生长状况 7. 幼林检查验收时,如造林成活率不足的小班,则要从统计的新造幼

森林培育学习题及答案

绪论 一、概念1、森林培育学(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二、简述题1、森林培育学的内容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 2.、森林培育的对象人工林和天然林 3、森林的三大效益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 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对人类精神产生的效益三、论述题1. 论述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发展的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普及,林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在发达的国家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基本建立,如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新的培育体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内可收获大量木材。我国目前也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 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林和公益林。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 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 一、概念 1、林木个体生长,林木个体生长(growth):是指林木个体在重量和体积上的不可逆增加。通常描述林木生长的指标有:生长过程曲线,生长速率和生长量。 2、林木个体发育,林木个体发育(development):是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发生质变的过程。 3、林木生长的周期性,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个体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4、极性,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林木的极性在受精卵中形成,但一直保留下来。扦插不能把形态学下端向上。 5、再生,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这是以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全息性为基础的。扦插、组织培养等就是利用林木的全息性。 二、填空题 1、林木个体发育要经过(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2、林木群体生长发育要经过(幼龄林时期、壮龄林时期、中龄林时期、近熟林时期、成熟林时期、过熟林时期)六个阶段。 3、属于前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油松、)、(樟子松)、(红松、)、(马尾松)。 4、属于全期生长类型的树种主要有(落叶松)、(杉木)、(侧柏)、(柳杉)。 5、大量研究表明任何单株和器官的生长都表现出基本相同的模式,即(“S”形)曲线。 三、单项选择 1、树木直径生长规律符合(S型)型曲线。 (1)S型;(2)J型;(3)反J型;(4)L型 2、树木开花过程属于(发育)过程。 (1)发育;(2)生长;(3)生长和发育;(4)再生 3、树木在花芽分化前的生长为(营养生长)。 (1)营养生长;(2)生殖生长;(3)发育;(4)个体生长 4、通常根据一年中林木(高)生长期的长短,把林木分成前期生长类型和全期生长类型。 (1)高;(2)直径;(3)材积;(4)叶 5、在一定范围内,林分的光合产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则产量(不再增加甚

森林培育学复习材料1

第一章绪论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活动。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森林培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前期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 森林培育工作的展望: 1.多目标定向培育与多功能培育的结合 2.森林培育要以提高森林质量和生产力为重点 3.集约化培育和自然化培育的统一 4.森林培育必须因地制宜,适当多样化 5.处理好森林培育与其他森林经营措施及其他相邻行业的关系 第二章森林立地 生境: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 立地质量: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能力。 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所有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能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立地分类: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 森林立地的基本构成: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物理活动因子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文。 林型:反映林分的立地条件和生产能力指标,具有相同的立地条件、相同的起源、相似的林木组成,具有共同的森林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林分总体。 森林立地分类的依据 (1)系统区划单位的划分依据 主要依据地貌、水热状况、岩性等的分异。 (2)系统分类单位的划分依据 主要是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立地因子的差异。 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直接评价法和间接评价法 直接评价法:指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 间接评价法: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征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如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 森林立地类型: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能力而不相邻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

森林培育学复习

1、立地指数: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也称上层高。 2、立地条件:在造林地上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总和。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是可以通用的。 3、生物学特性:指树种本身所具有的各种生理生化特性。主要包括树种的形态学特性、解剖学特性和遗传特性等 4、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由于历史的长期适应性形成各个树种特有的生态学特性 5、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6、林分密度: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7、顶端优势:在林木生长过程中,主茎生长很快,抑制侧芽或侧枝生长的现象。 8、先端优势:指主茎顶芽不抑制侧枝生长,而是所有枝条的顶芽抑制本枝条下部芽生长的现象。 9、树种组成:指构成森林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10、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纯林。 11、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 12、次生林:指在原始林经过采伐、开垦、火灾及其他自然灾害破坏后,经过天然更新,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群落。由于次生林是天然林,因而又称为天然次生林。 13、人工林:是采用人工播种、栽植或扦插等方法和技术措施营造培育而成的森林。 14、自然稀疏现象:随林木密度加大,部分林木因营养空间过小而枯竭死亡,林分株数减少的现象。 15、乔林:以种子或植苗方法形成的森林称乔林。 16、矮林:以无性更新方法(即营养繁殖)形成的森林称矮林。 17、林班:是调查统计和施工管理的单位,其面积一般控制在100~400hm2,林班界一般 以山脊、沟谷、河流等明显的地形地物进行区划调绘,必要时也可以用等距直 线网格区划的办法。 18、小班:是造林设计和施工的基本单位,宜林地按立地类型,有林地按林分类型,结合 自然界线在现场区划界线的调绘,要求同一小班的地类、立地条件(类型)一致, 因而可以使用同一个造林设计,组织一次施工来完成造林任务。 19、下层抚育法:首先砍除居于林冠下层生长落后、径级较小的濒死木和枯立木,也就是 砍伐在自然稀疏过程中,将被淘汰的林木。此外也砍伐极个别的、粗大 的、干形不良的林木。因而,下层抚育并不改变自然选择进程的总方向, 基本上是以人工稀疏代替林分的自然稀疏。 20、上层抚育法:与下层抚育法相反,主要砍伐那些居于上层林冠的林木。伐去干形不良、 无培育前途的上层林木,为经济价值较高、有培育前途的林木创造良好的 生长条件,保证它们的树冠能够获得充分的光照。 21、林隙理论:森林群落林冠层(主林层)中一株或一株以上的树木死亡后所形成的林中空 隙,是未来的树木得以活跃更新的场所。林隙在群落结构、演替和多样性 维持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2、择伐:每次在林中有选择性的伐去一部分成熟木,林地上始终保持着多龄级林木的渐 伐的方法。 23、皆伐:是将伐区上的林木在短期内一次全部伐光或者几乎全部伐光,并于伐后采用人 工更新或天然更新恢复森林的一种作业方式。 24、中林作业:在同一块林地上既以无性繁殖方法在下层培育小径材或薪炭材,又在上层 培育大径桥木材的经营方式称中林作业法。 25、单层林:林木的高度大体相同,由整齐一致的树冠层所形成的林分。 26、复层林:具有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树冠层形成的林分。 一、基本常识 1、山地造林,栽的越大活越小都不利于成活,要有一定的规格。 2、立地条件越好,造林密度要偏低。 3、林分密度稀或密,对树高生长没有影响,而是受立地条件影响。 密度越大的林分,直径生长越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