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

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

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
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

感染预防与控制(以下简称感控)是医疗管理的重要内容,做好感控工作对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等要求,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感控工作,提高感控水平,制定感控基本制度。本制度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遵守和严格执行的基本要求,具有“底线性”、“强制性”。

一、感控分级管理制度

(一)涵义。是指导和规范医疗机构建立层级合理、专兼结合、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感控分级管理组织体系,并有效开展感控工作的规范性要求。

感控分级管理组织体系的各层级主体包括:医院感控委员会、感控管理部门、临床与医技科室感控管理小组,以及感控专(兼)职人员等。

感控涉及的相关职能部门包括但不限于医务、药学、护理、信息、总务后勤、医学装备、质量控制,以及教学科研等管理部门;涉及的临床与医技科室包括全部临床学科、专业,并覆盖各学科、专业所设立的门(急)诊、病区和检查治疗区域等。

(二)基本要求。

1.按规定建立感控组织体系,结合本机构规模和诊疗活动实际,配置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感控专兼职人员。

2.明确感控组织体系的管理层级与责任主体。管理层级有“医疗机构、感控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三级管理和“医疗机构、临床科室”二级管理两种基本模式,后者主要适用于依规定不需要设置独立感控管理部门的医疗机构。采用二级管理模式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置专(兼)职感控管理岗位。

3.明确管理体系中各层级、各部门及其内设岗位的感控职责;明确各层级内部、外部沟通协作机制。

4.教育引导全体工作人员践行“人人都是感控实践者”的理念,将感控理念和要求融入到诊疗活动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之中。

5.规范预检分诊工作,落实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防控措施。将发热伴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症状,以及其他季节流行性感染疾病症状、体征的就诊者纳入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管理;将基于特定病种、操作和技术等的感染防控核心措施纳入重点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

二、感控监测及报告管理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根据感控工作需要,对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数据信息开展收集、分析、反馈,以及依法依规上报等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二)基本要求。

1.制订并实施可行的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与报告管理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监测的类型、指标、方法以及监测结果的反馈等;明确监测责任主体、参与主体及其各自职责;强化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履行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与报告义务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

2.为开展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提供物资、人员和经费等方面的保障;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化监测工作,并将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的监测质量、结果评价及数据利用等纳入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考核体系。

3.加强对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及效果评价。

4.完善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多主体协调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反馈机制,确保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监测结果能够有效应用于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的实践。

三、感控标准预防措施执行管理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中各相关主体自觉、有效、规范地执行感控标准预防措施的规范性要求。

(二)基本内容。标准预防主要包括手卫生、隔离、环境清洁消毒、诊疗器械/物品清洗消毒与灭菌、安全注射等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资源配置与经费投入,以保障感控标准预防措施的落实;不得以控制成本和支出为由,挤占、削减费用,影响标准预防措施的落实。

1.手卫生。

(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依据标准预防的规定和诊疗活动的需要,合理配置手卫生设施、持续推动和优化手卫生实践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①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制订符合本机构实际的手卫生制度,全面推动手卫生的实施。

②指定相关部门负责手卫生的宣传教育、培训、实施、监测和考核等工作;定期开展覆盖全体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临床科室是手卫生执行的主体部门,日常实施自查与监督管理。

③根据不同部门和专业实施手卫生的需要,为其配备设置规范、数量足够、使用方便的手卫生设备设施,包括但不限于:流动水洗手设施、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设施、速干手消毒液,以及手卫生流程图等。重点部门、区域和部位应当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

④建立并实施科学规范的手卫生监测、评估、干预和反馈机制,不断提升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

2.隔离。

(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过程中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感染传播风险,依法、规范地设立有效屏障的规范性要求。

隔离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明确或可能的感染传播能力的人员,对其按照感染源进行隔离;另一类是具有获得感染可能的高风险目标人员,对其进行保护性隔离。隔离屏障包括物理屏障和行为屏障。物理屏障以实现空间分隔为基本手段,行为屏障以规范诊疗活动和实施标准预防为重点。

(2)基本要求。

①根据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特点,制订并实施本机构的隔离措施管理规定。

②对需要实施隔离措施的患者,应当采取单间隔离或同类患者集中隔离的方式;对医务人员加强隔离技术培训;为隔离患者和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隔离患者所用诊疗物品应当专人专用(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

③在严格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照疾病传播途径和防控级别实施针对性隔离措施。

④加强对隔离患者的探视、陪护人员的感控知识宣教与管理,指导和监督探视、陪护人员根据患者感染情况选用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⑤对隔离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反馈,并加以持续质量改进。

3.环境清洁消毒。

(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诊疗区域的空气、

环境和物体(包括诊疗器械、医疗设备、床单元等)表面,以及地面等实施清洁消毒或新风管理,以防控与环境相关感染的发生和传播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①确定实施环境物表清洁消毒的主体部门及监管部门,明确各部门及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

②确定不同风险区域环境物表清洁消毒的基本规范、标准操作流程和监督检查的规定,并开展相关培训。

③规范开展针对诊疗环境物表清洁消毒过程及效果的监测。

④制订并严格执行感染暴发(疑似暴发)后的环境清洁消毒规定与床单元终末处置流程。

⑤明确对空调通风系统、空气净化系统与医疗用水实施清洁消毒、新风管理和进行监管的主体部门及其职责,制订并执行操作规程及监测程序。

4.诊疗器械/物品清洗消毒和/或灭菌。

(1)涵义。是医疗机构对临床使用的诊疗器械和物品正确地实施清洁消毒和/或灭菌处置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①根据所使用可复用诊疗器械/物品的感染风险分级,选择适宜的消毒灭菌再处理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形式的清洁、低水平消毒、中水平消毒、高水平消毒和/或灭菌等;相关操作人员应当做好职业防护。

②在实施消毒灭菌处置前应当对污染的器械/物品进行彻底清洗。但针对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灭菌处置前应当先消毒。

③建立针对内镜、外来器械、植入物等的清洗消毒灭菌管理规范和相应标准操作规程,做好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和反馈。

④诊疗活动中使用的一次性使用诊疗器械/物品符合使用管理规定,在有效期内使用且不得重复使用。

⑤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灭菌产品应当符合相应生产与使用管理规定,按照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

⑥器械/物品清洗、消毒、灭菌程序符合标准或技术规范的规定,做好过程和结果监测,建立并执行质量追溯机制和相应的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对经清洗消毒灭菌的器械/物品应当采取集中供应的管理方式。

5.安全注射。

(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为有效防范因注射导致的感染风险所采取的,对接受注射者无害、使实施注射操作的医务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风险,以及注射后医疗废物不对环境和他人造成危害的临床注射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①制订并实施安全注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明确负责安全注射管理的责任部门和感控部门或人员的监督指导责任;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注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严格实施无菌技术操作。

②诊疗活动中使用的一次性使用注射用具应当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废弃;使用的可复用注射用具应当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清洗灭菌;杜绝注射用具及注射药品的共用、复用等不规范使用。

③加强对注射前准备、实施注射操作和注射操作完成后医疗废物处置等的全过程风险管理、监测与控制,强化对注射全过程中各相关操作者行为的监督管理。

④提供数量充足、符合规范的个人防护用品和锐(利)器盒;指导、监督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正确处置使用后的注射器具。

四、感控风险评估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感控风险开展的综合分析、评价、预判、筛查和干预等活动,从而降低感染发生风险的规范性要求。感控风险评估种类主要包括病例风险评估、病种风险评估、部门(科室)风险评估、机构风险评估,以及感染聚集、流行和暴发等的风险评估。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及其科室、部门应当根据所开展诊疗活动的特点,定期开展感控风险评估。

2.明确影响本机构感控的主要风险因素和优先干预次序。

3.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合理设定或调整干预目标和策略,采取基于循证证据的干预措施。

4.建立并实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开展感染高危人员筛查的工作机制。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为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引发的感染及其传播,根据本机构多重耐药菌流行趋势和特点开展的监测、预防与控制等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目前要求纳入目标防控的多重耐药菌包括但不限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CR-PA)等。

(二)基本要求。

1.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明确各责任部门和岗位的分工、职责和工作范围等。

2.依据本机构和所在地区多重耐药菌流行趋势和特点,确定多重耐药菌监控范围,加强信息化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重点部门和易感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

3.加强感染防控、感染病学、临床微生物学、重症医学和临床药学等相关学科的多部门协作机制,提升专业能力。

4.加强针对本机构相关工作人员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

5.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核心措施,核心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手卫生、接触隔离、环境清洁消毒、可复用器械与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抗

菌药物合理使用、无菌技术操作、标准预防、减少侵入性操作,以及必要的针对环境和患者的主动监测和干预等。

6.规范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选择并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六、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一)侵入性器械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1.涵义。是诊疗活动中与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的防控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和透析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2.基本要求。

(1)建立本机构诊疗活动中使用的侵入性诊疗器械名录。

(2)制订并实施临床使用各类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防控的具体措施。

(3)实施临床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病例的目标性监测。

(4)开展临床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防控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

(5)根据病例及干预措施依从性监测数据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二)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1.涵义。是诊疗活动中与外科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包括介入诊疗操作、内镜诊疗操作、CT/超声等引导下穿刺诊疗等)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1)建立本机构诊疗活动中所开展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名录。

(2)制订并实施所开展各项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感染防控措施,以及防控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的规则和流程。

(3)根据患者病情和拟施行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种类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感染防控措施。

(4)规范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

(5)实施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相关感染病例目标性监测。

(6)开展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相关感染防控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

(7)根据病例及干预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数据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七、感控培训教育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的感控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教育活动的规范

性要求。感控培训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培训目标、适用对象、进度安排、实施方式,以及考核评估等。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人力资源、医疗、护理、教育科研和后勤保障等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和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当将感染防控相关内容纳入所开展的培训教育之中。各部门和临床、医技科室应当根据培训对象制订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2.明确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工作人员接受感控知识培训的形式、内容与方法等,并做好培训教育组织管理工作。

3.制订并实施感控知识与技能培训教育考核方案,将考核结果纳入相关医务人员执业资质(准入)、执业记录和定期考核管理。

4.向陪护、探视等人员提供感控相关基础知识宣教服务。

八、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过程中出现的感染疑似暴发、暴发等情况,依法依规采取预警、调查、报告与处置等措施的规范性要求。

(二)基本要求。

1.建立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报告责任制,强化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定位;制订并执行感染监测以及感染暴发的报告、调查与处置等规定、流程和应急预案。

2.建立并执行感染疑似暴发、暴发管理机制,组建感控应急处置专家组,指导开展感染疑似暴发、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

3.强化各级具有报告责任主体履职情况的监督问责。在诊疗过程中发现短时间内出现3例或以上临床症状相同或相近的感染病例,尤其是病例间可能存在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共同暴露因素或者共同感染来源时,无论有无病原体同种同源检测的结果或检测回报结果如何,都应当按规定逐级报告本机构感控部门(或专职人员)和法人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

4.制订并实施感染疑似暴发、暴发处置预案。处置预案应当定期进行补充、调整和优化,并组织开展经常性演练。

九、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和上报等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按传播途径分类,主要包括血源性暴露、呼吸道暴露、消化道暴露和接触暴露等。

(二)基本要求。

1.建立适用于本机构的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规范和流程,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明确管理主体及其职责;制订并执行适用的预防、处置和报告流程;实施监督考核等。

2.根据防控实践的需要,为医务人员提供数量充足、符合规范要求的用于防范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的设备设施、个人防护用品,以及其他支持、保障措施。

3.对医务人员开展有关预防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培训教育,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高风险部门应当定期进行相关应急演练。

4.建立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报告管理体系与流程。

5.对发生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暴露后评估、处置和随访,严格按照相关防护要求采取检测、预防用药等应对处置措施。

6.建立并执行预防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医务人员疫苗接种管理制度。

十、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依法依规开展本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二)基本要求。

1.诊疗区域空间布局、设备设施和诊疗流程等符合传染病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要求。

2.确定承担本机构内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预防和控制工作的主体部门、人员及其职责;明确感控管理部门或人员指导监督本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工作开展的职责。

3.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要求,重点询问和关注就诊者发热、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皮肤损害等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并了解就诊者症状出现以来的就医、用药情况。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的救治条件时,应当规范采取就地隔离或转诊至有能力救治的医疗机构等措施。

4.根据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特点,对收治的传染病患者采用针对性措施阻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传播;做好疫点管理,及时进行终末消毒,按规范做好医疗废物处置。

5.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控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技能的培训;为从事传染病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提供数量充足且符合规范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指导、监督其正确选择和使用。

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布局合理,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分开设置。 2、口腔诊室内应当保证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室、清洗消毒室进行清洁、消毒;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3、诊室空气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次并记录。紫外线强度每半年监测1次。 4、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漱口盂保持清洁,每日用500 mg/l 含氯消毒溶液刷洗2次。 5、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 6、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7、每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减少回吸污染。 8、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的要求。 9、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10、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11、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

消毒。 12、消毒与灭菌后的口腔诊疗器械应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期。 13、器械应使用加酶洗液清洗,对结构复杂、缝隙多的器械,应当采用超声清洗。 14、麻醉药品开封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h,抽出的药液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h。 15、无菌镊子罐采用干式保存,每4小时更换一次,若有污染随时更换,清洗后进行灭菌。 16、灭菌效果监测采用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包括灭菌物品、洗涤、包装质量合格;灭菌物品放置灭菌器的方法合格;灭菌器的仪表运行正常;灭菌器的运行程序正常。 17、干烤箱、高压蒸汽灭菌器定期进行生物监测。干烤箱、高压蒸汽灭菌器每锅灭菌物品要有登记。 18、对诊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口腔器械每季度进行一次消毒效果监测并记录。 19、医疗废弃物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回收记录本保存三年。 丰镇市医院院感科 2014.2.修订

普通科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普通科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20XX年版)》等文件要求,结合我院相关制度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望各相关科室认真组织学习,依照执行。 一、组织管理 由科室主任、护士长、感控医师和感控护士组成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科室感染控制工作和本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的制定,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登记表》。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会议;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登记表,普通科室至少3个月一次,重点科室每月一次;及时登记、黏贴环境卫生化验报告单,登记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病例、多重耐药菌病例和员工职业暴露情况等。至少每季度组织1次针对各项医院感染控制法规、文件的学习,提高对医院感染控制重要性的认识,组织实施各项感染控制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完成整改意见,并跟进、评价整改效果。 二、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 临床经治医生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时,应在24小时内从医生工作站直接报告;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及特殊的感染性疾病时,应在24小时内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人员管理 (一)医务人员要求 1.手卫生:遵守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完善手卫生设施(如水龙头、烘干机功能完好,保证干手纸及皂液供应),不方便洗手处配备快速手消毒剂,按要求做好洗手和卫生手消毒,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2.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按要求做好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感染及疑似感染病人正确留取相关微生物标本,根据药敏结果有针对性使用抗菌药物。接受并配合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的指导和督导,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严格遵循《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不得越级使用抗菌药物。 3.无菌操作及常用无菌物品管理:严格执行诊疗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各类无菌物品开封后及各种液体开启后应标注时间。

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一、目得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二、适用范围各临床、医技科室。 三、职责 1、医院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下同)得主要职责: (1)根据国家与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得法规、标准,拟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医院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经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与评价。 (2)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得培训、考核。 (3)负责进行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得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4)对医院发生得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5)参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关于抗感染药物应用得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得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6)对购入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7)及时向主管领导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得动态,并向全院通报。 2、临床科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在科主任 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就是: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得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得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 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3)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4)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得培训。 (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6)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得卫生学管理。 3、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下列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得各项规章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完整版 )

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并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制定与完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程序与措施。 2、医院要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医院感染的诊断、预防、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程序。 3、医院要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与监督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并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的重要内容。 4、医院要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做好感染性疾病科、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5、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协同有关科室监督、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6、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的分类》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并有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7、医院建立全员医院感染控制培训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在职职工和新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召开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医院在医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问题,正确给予指导,增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各部门反馈的信息,协调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新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华康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并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制定与完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程序与措施。 2、医院要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医院感染的诊断、预防、消毒、灭菌、 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程序。 3、医院要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与监督方案、对策、措施、效果 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并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的重要内容。 4、医院要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做好治疗室、采血室临床检验部门和 消毒供应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5、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协同有关科室监督、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指导原则》、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6、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 《医疗废物的分类》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并有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7、医院建立全员医院感染控制培训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在职职工 和新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华康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召开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医院在医 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问题,正确给予指导,增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各部门反馈的信息,协调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召开两次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 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会议由(医院)感染委员会主任主持,全体委员至少2/3人员参加。 3.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主要议定的事项: (1)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制订全院控制医院感染的规划和管理制度; (2)参与医院消毒药、械的购入,并对其购入、使用、保管进行监督管理; (3)对照医院感染控制的标准,对医院的扩建、改建和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4)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其工作进行考评; (5)遇到紧急问题和突发事件随时召开会议,讨论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 4.每次会议均有记录,保存3年。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制度 (一)组织管理 1.建立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三级组织。 2.医院主要负责人为感染控制工作第一责任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感染事件应急方案制订与处置。 3.感染控制职能科室承担各类感染性疾病防控技术指导数据分析、人员培训监测报告等。 4.科室感染控制管理小组负责各项感染控制工作具体实施。 (二)基本策略 1.科学筹划基于本院监测数据及信息,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报告,制订年度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计划,明确主要任务和措施要求。 2.规范管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严格执行清洁、消毒、隔离、手卫生、个人防护等制度规定。 3.强化监管提高业务能力和敏感性,科室主动上报与专职人员监测相结合,层层落实责任制;对医院感染事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置将医院感染防控作为“一票否决”项纳入医院绩效管理、评优评先等工作;对薄弱环节及风险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造成严重后果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4.加强可疑医院感染管理怀疑患者、医院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志愿者、实习生、来访者等发生医院感染时,医院感染控制职能科室通过必要的监测确认感染发生情况,及时根据传播途径加以控制,并立即

上报当地疾控机构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5.严格疾病流行期间患者管理将确诊和疑似患者转至隔离病室,必要时关闭感染流行科室。如出现重大医院感染或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委员会立即组织处置。 (三)通用管理 1.医疗用房新建、改扩建须满足感染防控要求,具备标准预防功能,区域划分明确,标识清楚。感染控制职能科室应参与方案论证,提出合理建议和咨询。 2.严格感染性(传染)疾病预检和筛查,防止感染性(染)疾病患者进入非感染性(传染)诊疗区域。 3.熟悉感染控制工作流程,发生医院感染散发及暴发时,医院感染防控管理三级组织按程序及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并逐级报告。 4.加强重点区域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健全,措施到位,感染控制职能科室定期指导与监督。 5.加强消毒灭菌与隔离防护的实施和监测。 6.严格消毒灭菌药品、器械引进流程、资质质量验证审核。 7.加强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定期公布临床标本致病菌及药敏试验结果。 8.污水处理、医疗废物处理、被服卫生管理卫生保洁管理食品卫生管理等后勤保障部门严格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方案,感染控制职能科室负责技术指导和监测检查。 9.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各项工作均应规范记录,存档备查。

感染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范本

感染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感染科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及责任制度 一、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 院感组长:科主任,副组长:护士长,监控医师:张雪雷主治医师,监控护士:黄丽护师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 二、本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1、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体计划,结合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 2、持续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填写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及时监控各类感染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3、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验病原学检查,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以控制感染的蔓延,做好感染病例的登记工作,并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网报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积极协助调查,并妥善诊治患者。 4、负责监督本科室医师合理用药和合理作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使用指征,适应症明确;分线分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控制在50%以下。护士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置要求,准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必要时向经治医师报告。 5、负责监督本科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各项措施。 6、按规定进行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监测,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7、组织本科室人员积极参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8、保持病房整洁,做好病人、陪客、探视人员的管理。 三、本科室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等各项规章制度。 2、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相关规定,做到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持续进行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若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送检病原学及药敏实验,积极救治患者并如实填报。 4、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上报;并做好相应的消毒隔离工作。 5、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掌握自我防护知识,遵循手卫生管理规范。 6、正确执行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管理工作。 7、做好病人及陪护人员的卫生宣教工作。 感染科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制度 全体医护人员应接受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1、科主任、护士长接受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不少于9学时,每年至少接受一次省级以上专业知识培训。 2、监控人员每人每年接受1次省级以上专业知识培训,接受培训时间不少于15学时。 3、医务人员参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学术活动等每年不少于6学时。 4、工勤人员每年不少于3学时。 5、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必须进行岗前培训,时间不少于3学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感染控制制度

口腔门诊感染控制制度 1、布局合理,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分开设置。 2、口腔诊室内应当保证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室、清洗消毒室进行清洁、消毒;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3、诊室空气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次并记录。紫外线强度每半年监测1次。 4、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漱口盂保持清洁,每日用500mg/1L含氯消毒溶液刷洗2次。 5、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或者手消毒。 6、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副手套并洗手消毒。 7、每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及时踩脚阀冲洗管腔30秒,减少回吸污染。 8、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的要求。 9、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

灭菌。 10、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11、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12、消毒与灭菌后的口腔诊疗器械应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期。 13、器械应使用加酶洗液清洗,对结果复杂、缝隙多的器械,应当采用超声清洗。 14、麻醉药品开封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h,抽出的药液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h。 15、无菌镊子罐采用干式保存,每4小时更换一次若有污染随时更换,清洗后进行灭菌。 16、灭菌效果监测采用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包括灭菌物品、洗涤、包装质量和合格;灭菌物品放置灭菌器的方法合格;灭菌器的仪表运行正常;灭菌器的运行程序正常。 17、干烤箱、高压蒸汽灭菌器定期进行生物监测。干烤箱、高压蒸汽灭菌器每锅灭菌物品要有登记。 18、对诊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口腔器械每季度进行一次消毒效果监测并记录。 19、医疗废弃物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回收记录本保存三年。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87662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患者感染率。 三、感染管理办公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 2、在院感科的指导下配合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每周空气消毒一次,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月大扫除一次。 5、病人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并装入红色塑料袋,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物品。 6、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感染科管理规章制度

感染科工作管理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确保其真正得以落实。 (二)定期对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如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三)对科室工作人员定期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四)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甄别,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 (五)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所有物品、区域的标识与标志明确、清楚。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洁、污物品分开放置。 (六)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和/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 (七)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登记、转运、处理等工作。 (八)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感染性疾病科医务人员必须了解、掌握传染病病种及分类、不同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内容要求,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玻要及时将传染病报告卡和传染病信息报预防保健科或医院总值班室,并与医院感染管理科沟通。必要时,可直接向所在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排除传染病的,要及时修正报告。 (九)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配合,开展有关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十)医院要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防护物品,尽量防止和避免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能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职责: (一)医师职责。 1、认真履行医师的义务,在诊疗工作中规范执业。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2、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并能熟练掌握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 3、及时筛查传染病病人,正确诊疗和转诊传染病病人。 4、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规定的时限和内容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玻。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患者感染率。 三、感染管理办公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的有关规定。 2、在院感科的指导下配合做好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每周空气消毒一次,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月大扫除一次。 5、病人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并装入红色塑料袋,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物品。 6、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8、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与消毒管理。

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ICU感染的监控制度 一、ICU建筑设施的布局 (一) ICU位置 ICU应建设在医院最清洁的区域内,远离人流量大的交通要口;.明确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污物的处理流程循一个方向行进,避免回复和往返. (二)卫生设备 ICU前方应设有缓冲间,手的清洗与消毒设备,洗(刷)手池 的水龙头自动 配有消毒纸巾,采用流动水洗手。开关, (三)病床设置最理想的病床设置是单床房间,如无条件,两床间距应大于2M 并用布幔遮挡,应设有隔离病房, (四)空气消毒装置控制出入人员数量;自然通风即开窗换气;必须安置带有过 滤装置,国家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ICU空气菌落数<200CFU/M3,每月检测 一次. (五)建有外走廊 ICU最好应建有外走廊,供探视人员所用. 二室内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1 . 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2 . 采样方法 33(1)布点方法: <30M的房间,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 距墙壁1M处;>30M的房间,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 (2)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35.)放在室内备采样点处;采样高度距地面1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15MIN,盖好后立即送检。对层流病房需放置30MIN后盖好送检 (3) 物品表面涂抹采样需每月一次。

3. 检测方法将送检的平板置于37度温箱培养24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4.判断结果 平板暴露法: ICU 内细菌总数<=200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5 .注意点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进行采样。每月一次三、环境和物品管理 1. 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 ICU的一切物品使用后均进行消毒,床上物品应进行终末消毒. (1)墙壁与天花板需每月用250MG/L健之素溶液擦洗消毒一次。 (2)门、窗、柜、床表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抹布应分开使用。 (3)地面湿拖后扫净,每日不少于4 次, (4)空调器内的滤网应定期刷洗。 (5)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经消毒毁型后送医院集中回收处. (6)污染用物的清洁与消毒 a.患者的床单与衣服应及时更换。污染敷料应及时装入污物袋内送出室外。 b.病床上用物最好用环氧乙烷或r射线进行消毒。如无条件,可曝晒或用紫外线灯照射 (8)便器固定专用,每日消毒 2.医疗设备与器具的清洁与消毒 (1)呼吸器及其附带设备 a.目前,对呼吸器消毒方法尚不够完善,常用的方法有硅酮滤器过滤除菌;呼 吸管道、金属接头、配件等采用高压灭菌;呼吸机外部可用湿纱布轻轻擦净,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主机内部的清洁、吸尘、调试和保养,应由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操作 b. 湿化瓶使用后,500-10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30min以冷开水冲洗干净后 备用。每日更换一次。 c.湿化瓶内液体标本的采集

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流程岗位职责

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流程、岗位职责.

感染性疾病科 各项规章制度、流程与岗位职责 阜南县医院感染科管理与工作制度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确保其真正得以落实。

2、定时对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流行动态、诊断、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3、对科室工作人员定期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甄别、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 5、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 流合理,所有物品、区域的标示与标志明确、清楚。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清洁、污染物品分开放置。 6、严格按照《医院感染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疾 病科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感染疾病科工作区域内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医务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和/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感染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 7、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登记、转运、处理等工作。 8、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报告工作,感染疾病科工作人员必须 了解、掌握传染病病种及分类,不同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和要求、准确将传染病报告卡和传染病信息报告预防保健科或医院及时、. 总值班室、并与医院感染管理科沟通。必要时可直接向所在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排除传染病的,要及时修

订报告。 9、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合作,开展有关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10、医院要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防护物品,尽量防止和避免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能立即采取

院内感染监控管理制度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患者感染率。 三、感染管理办公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控制院内感染各项卫生学标准 一、普通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供应室、无菌间、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3,乙型链球菌不得超过20个/m 3,物体表面、医

务人员的手上不得超过8个/cm2。 二、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症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3,物体表面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个/cm2,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总数不得超过8个/cm2。门诊大厅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4000个/m3。 三、产科病房、产房、婴儿室、儿科病房、外科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四、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绿脓杆菌。 五、婴儿室、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和化脓菌。 六、凡灭菌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其他任何种类的微生物,消毒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病原微生物。 七、各种使用的紫外线灯强度,不得低于70微瓦·秒/cm2。 院内感染监测登记报告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 二、临床各科医师,要熟悉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并不断加强有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水平。 三、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院领导每周深入科室,督促检查院内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将院内感染控制在8%以内。 五、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各科住院医师填写,兼职医师、护士、专职人员负责核对,共同完成。填写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时,应字迹清楚,项目齐全。感染病例报表由兼职医师每周星期一报感染办公室。 六、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一、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管理,防止感染性疾病的院内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护理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依据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相关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区域划分明确,各区域相对独立,人流、物流符合功能需求与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2、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包括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发热门诊与肠道门诊的患者通道应分开设置。医务人员通过医务人员专用通道进出。 3、明确三区分布与功能。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值班室、更衣室、专用卫生间与库房等;潜在污染区为治疗室、办公室等;污染区为候诊区、诊室、隔离观察室、挂号收费处、检查室、放射检查室、患者专用卫生间、污物存放间等。 4、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与医务人员工作区域分别设置独立的专用卫生间。 5、在诊室、处置室、治疗室以及缓冲区等应配置方便、有效的手卫生设施与相关用品,如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干手纸等。 6、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原则,加强个人防护,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7、须配备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防护服、隔离服、手套、鞋套、防护面罩、防渗透围裙及胶鞋等。 8、须配备消毒药品和器械如含氯消毒剂、漂白粉、喷雾器等,以便及时采取消毒措施。 9、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应按医疗废物处置,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执行《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制度》。 10、确诊或临床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专用单间隔离观察室。 11、工作人员定期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熟悉掌握医院感染相关操作。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宣教。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流程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 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标准预防原则 (一)概念: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和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 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含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因子的原则。 (二)基本特点: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保护。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三)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1、接触隔离: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在标准预防 的基础上,还应采取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空气隔离: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取空气传 播的隔离与预防。 3、飞沫隔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取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1、医护人员工作期间应穿戴整洁的工作服,离开岗位时应脱掉,每周更换清洗一次,污染严重或接 触传染病后应及时更换。禁止穿工作服、鞋、帽上街、去食堂、卫生间、会议室等。 2、工作人员在技术操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规程。 3、医护人员应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 4、卫生员使用的清洁工具与其他场所的工具,应严格分开。 5、各科室工作人员每天工作结束后,对室内环境及桌椅、门把手、诊查桌、工作台等用清 洁抹布擦拭或消毒剂擦拭。地面每天拖擦1-2次,遇污染要随时消毒。 6、病房内要保持卫生整洁,空气新鲜,医院各科不得有蟑螂、苍蝇、蚊子、老鼠等有害动物。 7、严格执行医院污水排放标准的规定,化验室污水、传染病患者排泄物,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医院要有污水净化措施,进行污水无害化处理。 8、非洁净区域(如治疗室、抢救室、换药室等)每天2次空气消毒,时间为30-60分钟,有记录,根据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要求做细菌培养。 9、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凡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的皮肤和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10、传染病患者污染的环境、家具、用品、被服、餐具、便器等必须先消毒、再清洗、再消毒,其排泄物、呕吐物、引流物必须经消毒处理后倒入下水道。 11、严格区分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生活垃圾装黑色袋,医疗废物装黄色袋,分类存放,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12、凡手术、分娩、内镜等诊疗前应进行抗-HIV、抗-HCV、HBsAg、ALT、抗TP等筛查,结果阳性者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范本

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一、目的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二、适用范围各临床、医技科室。 三、职责 1.医院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下同)的主要职责: (1)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医院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经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 (2)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 (3)负责进行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4)对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5)参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关于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6)对购入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7)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的

动态,并向全院通报。 2.临床科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在科主任 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3)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4)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6)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3.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下列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患者,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医院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1、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规定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对住院病人实施监控,监控率达100%,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上报,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3、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遇污染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湿式清扫,每日2次,遇污染时即刻清扫和消毒。 4、病人被服应保持清沽,每周更换不少于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被褥、枕芯、床垫定期清洁、消毒,污染后及时更换消毒;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污染被服,传染病人及疑似传染病人的被服放人有隔离标识的黄色袋中,送洗衣房单独消毒后再洗涤。特殊感染伤口,应严格隔离,所用的器械、器具、物品均要进行消毒液浸泡-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符合《消毒技术规范》。 5、病床湿式清扫,每天一次,一床一套(巾),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湿抹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遇有污染的物体表面及时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6、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凡侵入性诊疗用物,均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与病人皮肤粘膜直接接触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餐具、便器、痰缸等一人一用一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7、换药车或输液车上的无菌器械、罐、槽、盘等,使用后应及时盖严,定时更换和灭菌,并注明灭菌日期和开启日期及时间。 8、治疗室每日定时通风换气,用消毒液擦地,每周大扫除一次,无菌物品抽样做细菌培养,每月一次,并有报告,结果存档。治疗室用的擦布及墩布等应有标记且专物专用。 9、餐具每餐后必须执行一洗,二涮,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隔离的患者必须使用一次性餐具。 10、体温表一人一支,每次使用后浸泡于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溶液30分钟消毒,干式保存,隔日更换消毒液一次,浸泡体温表容器每周清洗消毒一次,由专人负责。 11、治疗室、配餐间、办公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抹布,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使用后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12、配备流动水洗手设施,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及时进行手的清洗或消毒。 13、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密闭转运、无害化处理和交接登记等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全)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管理领导小组并设兼职负责人,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患者感染率。 三、感染管理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北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件 北仓卫医政发[2009]12号 关于成立医院院内感染领导小组的通知 各科室: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的感染管理,有效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进行负责分工,鉴于院内感染防控工作兼职负责人马洪旭因产假及哺乳假期间无法正常工作,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更换我院院内感染领导小组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赵长龙(主任) 副组长:刘强(副主任) 成员:魏建新(护士、兼职负责人)、 孙家兰(预防保健科负责人)、 张传刚(医技部门负责人)、 马树礼(医疗部门负责人)、 于俊艳(妇科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具体执行管理科室,执行管理科室为护理部,由兼职负责人负责。 该领导小组具体职责任务如下: 1.根据国家和区卫生局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全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