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社会工作重点

老年社会工作重点

老年社会工作重点
老年社会工作重点

1日历年龄:也称自然年龄、生命年龄、出生年龄,指生命离开母体后实际过的时间。

2成功老化的因素:很少患疾病和与疾病相关的伤残,积极参与生活。

3老年人的生理变化特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

4听觉:高听力比低听力衰得更显著。

5皮肤感觉:对流眼泪或流鼻涕常常毫无知觉。

6退休进入时老年期的重要标志。

7社会地位变化的特征:执行退休制度经济收入明显减少社会漠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忽视老年人的价值和作用。

8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是把人口分成老年中年和青年,或分成老年工作年龄人口和少儿人口的情况下,在以上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

9底部人口老龄化:少儿人口比例的下降

10顶部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

11老年人口的比例:老年人口比例也称老年系数,指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2少儿人口的比例:少儿人口比例也称少儿系数,指14岁以下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增大表明人口年轻化,缩小表明人口老龄化。

13反应人口老龄化速度的指标:一定时期如5年、10年老年人口比例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点或增长速度一定时期如5年、10年每年平均增加的中位年龄老年人口比例由某一程度增加到另一程度所需要的年数年龄中位数由某一年龄增加到另一中位数年龄所需要的时间

14常用的抚养比有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非劳动人口数|劳动人口数*100 少儿抚养比=少儿人口数|劳动人口数*100 老年抚养比=老年人口数|劳动人口数*100

15老年社会工作:是指老年社火工作机够和老年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位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解决老年人的社会问题,使老年人能够继续参与社会生活,幸福安度晚年的社会活动。

16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全体老年公民。

17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综合性科学性服务性专业性

18老年社会工作的目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19老年社会工作的动能:社会服务的功能社会稳定的功能社会综合的功能社会管理的功能

20影响老年社会工作的因素:经济发展社会政策文化背景社会撤离理论的主要观点:老年人身衰体弱,形成了撤离社会的生理基础。老年人心理较为消极,经常想到死亡,甚至盼望死亡其心理不适合不断发展进取的社会。老年人撤离过程中可能有老年人启动,也可能由社会启动。老年人的撤离状态有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也有利于社会继承。老年人的撤离过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21对活动理论的评价:有利于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活动理论符合社会的价值体系。活动理论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活动理论有利于延缓老化。活动理论回避老年人的个性特点。

22生死观:是人们看待生死和对待生死的观点。

23生死观的主要观点:积极性消极性。

24老年人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当案主来到机构寻求协助市,机构将委派一位老年社会工作者对进行接案服务。二是根据家庭成员或关系人员要求前来。三是由他机构转案而来。

25转介是个案工作常用的工作法方之一,是指对本机构不能提供服务的个案,经过一连串的专业服务机构,转送到其他服务机构,使主案能够获得适宜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一种工作过程。

26转案是指社会工作者将本机构接受服务的案主转由本机构的其他社会工作者继续提供服务的过程。

27生命回顾:是指通过生动回忆叙述自己一生成功和失败的经历,让老年人重建完整的自我。

28在小组内与失聪老年人的沟通手法:以正常声调说话。

29老年社会工作的必要性:老年人社区疏离。从社会程度层面看老年人问题。老年人形象低落。老年人权益被忽略。

30老年社会行政组织: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管理的行政机关——民政部门。老干部局和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

31老干部局的工作职责主要是:负责做好老干部的政治学习、文件传阅、听重要报告、参加有关会议和政治活动等具体组织工作。

32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原则:共同责任原则、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突出重点保护的原则、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33老年人权益保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刑法、劳动法。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保障权益。

34老年人权益的基本内容:人身权利财产权受赡养扶助权利

35老年社会保障:是指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际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救助措施。

36老年人社会保障的必要性:弥补家庭功能的需要满足全体劳动者的需要体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37上午10点是一天最佳的运动时机

38中国老年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状况:主要存在城乡差异社会差异性别差异

39:1983年9月,全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在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山东诞生。

40老年教育的方式主要有集中教育和分散式教育、

41老年社会工作者:是指那些经受过老年学和社会工作训练,具有慰劳年人提供专业性服务与管理能力,在老年服务领域从事社会行政、机构照护、社区照护的专职工作人员。

42老年社会工作者的素质:知识素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沟通组织管理) 心理素质(有同情心又不过于感性)职业道德(奉献遵守职业规范)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策划书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策划书 项目名称:第二人生 申请团队:蜗牛小组 组员姓名:谭姝 班级:社工121

2014年 12 月 30 日

要求清晰界定本项目可以服务到的人群,并提供其数量、基本特征、具体需求或问题状况等信息。请着重分析受益群体需求。 退休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它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主要表现为,性情变化明显,要么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不言不语,要么急躁易怒、坐立不安、唠唠叨叨;行为反复、或无所适从;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经常出错;对现实不满,容易怀旧,并产生偏见。据统计,1/4的离退休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休综合征。 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李某,男,60岁,老党员,任行政机关领导多年。今年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退休后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社会因素 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 (一)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 老李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 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二)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 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2家庭因素 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家庭日趋小型化是现代家庭的共同特点。家庭的分化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女与老人的分居不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子女时时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对于老年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也有较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热闹的家庭氛围,这种分居难免使老年人不时感到寂寞孤独。 二、处理原则 应该遵循: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与老年人建立信任关系、耐心、积极地倾听老年人的谈话等原则。 三、问题解决 1.收集资料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案例陈述: (一)案主的基本信息 案主段大爷,男,68岁,已退休,退休工资3000多元。有一养女。 (二)案例陈述: 段大爷老伴朱大妈年轻时不能生育,于30年前报养一女孩并按规定办理了收养手续。一家三口一直居住在辖区驹章胡同15号直管公房,面积30平左右。段女长大成人结婚后,段大爷出资20万元在沙子口为其女购得60平两室一厅,段女与丈夫在外独住,因为工作忙,段女不经常来看父母。2017年朱大妈去世,没了朱大妈的陪伴和照顾,段大爷也不愿与邻居交流,身体也每况愈下,脾气变得暴躁悲观,经常给养女大点换抱怨,认为自己没什么活头了,与养女的矛盾加深,觉得白养了女儿,段大爷希望段女能搬回来看他,照顾他的生活并带他看病,但段女不同意,矛盾再次激化。段大爷心灰意冷,找到居委会希望居委会工作人员帮助其解决家庭纠纷。段大爷向工作人员叙述之前碍于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不想把家里的事抛到明面上来让别人知道,但是现在老伴也不在了,养女也不孝顺,自己觉得活着没意思。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层面:段大爷自从老伴去世后,与养女关系不好,无人照顾,也不愿与邻居多交流,身体情况日趋下降,情绪低下,很悲观,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家庭层面:养女与段大爷有矛盾,不照顾不赡养周大爷,养女家人也不待见周大爷,矛盾越来越多。与子女间缺少亲情的交流,老伴去世后,心里的话没有人倾诉,又因为身体状况不佳,容易产生悲观心理。 3、社区网络层面:朱大妈去世后,段大爷不喜欢与人交流,也不参加社区老年人活动,长期一人独处,容易产生孤独、空虚的感情。 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然老伴去世,养女的不赡养不善待让周大爷心灰意冷。 二、介入和干预 (一)约定阶段案主来源:案主求助案主类型:自愿 1、案主出现的问题:情绪低落、食量减少、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与养女不和 2.评估途径:通过案主邻居、养女、社区及案主自身了解情况。 3.初步评估的结果:案主所出现的问题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范畴,应以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方式进行介入和干预。4.约定阶段注意的事项:虽然段大爷是主动求助于机构,

#老年社会工作的一些知识

老年社会工作的一些知识! 老年社会工作 一.简介 1.老年学知识 一、老年学发展简史1935年美国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案标志着从人类的群体,从社会角度研究老年人和人口老龄化已是客观要求。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老年人最早的是40年化的两篇代表作:1940年兰德斯( J. Landis )的《依阿华州农村老年人的态度和调适》和1945年西蒙斯(L. W. Simmons)的博士论文《老年人在原始社会里的角色》。《社会老学手册——从社会的角度研究老龄化》,这本书堪称是一部社会老年学的百科全书,在1960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标志着社会老年学的产生。 二、老年学的学名至于“社会老年学”一词是译自Social Gerontology, 这一用语是准确的,它涵盖了几乎所有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人类老龄化的成果,而不仅仅限于社会学的范围; 三、老年学的教学和培训据报道,在80年化初期,美国社区学院中有三分之一至一半开设一门或数门老年学课程。国家拔专款支持培训老年学研究人才。教学和培训的发展为老年学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四、老年学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学术活动的频繁程度和科研成果的交流情况;在发边国家,老年学学术研究受到高度重视,由政府和私人基金资助的研究所和设在大学的研究所很多。一门科学的活力就在于频繁的学术活动,不断为学科的发展注入新内容。老年学学会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活动同任何一门科学相比都毫不逊色。现在国际上有两个主要的老龄研究机构:一个是国际老年学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Gerontology)简称IAG, 会员以国家学会的名义参加;另一个是国际老龄研究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search on Aging)简称IFRA。1982年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成立。 (二)老年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内涵和外延:老年学研究人类老龄化的现状和过程,研究人类老龄化和群体老龄化的规律,研究人类老龄化和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人类社会和个人如何适应老龄化。这一特点也是这门科学发展的必然。人类的个体或群体的老龄化无疑是以人的生物性为基础的,生物性这种人的自然属性对人类的衰老过程,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仍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口老龄化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生活,包括影响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各个方面。老年学必须研究人类对付老龄化的对策。 社会老年学的性质和它在老年学中的地位,决定了老年学是一门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综合学科。国外有的文献认为,凡是从不同的科学角度或方法研究老龄问题的成果都属于老年学,这些科学研究都算老年学的分支,是低估了老年科学的分支。社会老年学被认为是老年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老龄化非生理方面的问题,但不是说社会老年学不具有多学科性质。(三)、老年学历史任务首先,是要解决人类进入老龄化社会后,社会如何在养老负担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活力,使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正常进行,社会资源公平分配,老年人不致因年龄的增长而成为相对贫困的群体,从而使人类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其次,老年学要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不妨碍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管理的更新,不妨碍扩大再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整个经济能良性运行,保持社会的储蓄积累和投资持续、快速、健康地增长。再之,老年学探索老年人健康长寿的途径,不受歧视、有尊严和有保障的充实的晚年,生活质量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最后,实现最优的社会继承和世代交替,需要缓解由于老龄化可能出现的代际间在经济、政治、社会和家庭方面的矛盾,同时使历史上优秀的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代代相传。所有这些规律都为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陈某,男,63岁,曾任行政领导多年,工作上勤勤恳恳,具有极好的口碑。三年前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来几次。退休后他每天就是帮着老伴买菜做家务,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个人问题 (1)年龄方面:案主63岁,刚进入老年。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2)身体方面: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3)精神方面: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2、家庭问题 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儿女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和儿女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儿女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2、社会问题 (1)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2)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顾影自怜,再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的恶化。 (3)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有关注到空巢老人,没能很好地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因而案主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二、介入和干预 (一)约定阶段 1、案主的基本资料 案主:陈某 年龄:63岁 性别:男 家庭背景:儿女不在身边,与老伴生活在一起。 案主来源:案主求助

老年社会工作分析

老年人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李奶奶今年已82岁了,老伴去年去世。李奶奶共生有二子一女,均已成家立业。大儿子15年前留学美国,一家人现在美国定居;二儿子1969年到江西插队落户,早在1978年就上调县城工厂,娶妻生子,现在夫妻俩都被选拔在县政府当干部;小女儿从戏剧学院毕业当了演员,结婚后住在婆家,经常出外景拍戏。李奶奶的三个儿女都很少回来看望她,现在老房子里就李奶奶一人“留守”着。前几年李奶奶身体还算硬朗,这两年每况愈下,特别是老伴撒手人寰后,李奶奶总感觉到“下一个该轮到我了”。作为老年社会工作者,你将如何介入和帮助李奶奶解决问题,请写出介入方案。 一.问题分析1.个人问题(1)年龄方面,案主82岁高龄,其智力逐渐衰退和吸收新事物的能力下降,传统思想不能及时地转变过来,接受新思想的能力下降,保留着过去联合家庭的观念,认为自己是一个被抛弃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参与变少,从而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消极。(2)从身体方面,案主这两年身体每况愈下,客观的生理机能衰退,身体素质的下降使其产生消极情绪,变得敏感,猜忌多疑。(3)在精神方面,案主自老伴去世后,长期独居,精神感到空虚,在身心的影响下,她过分关注自己的健康,总觉得下一个就轮到自己。2.家庭问题案主自老伴去世后,独守空房,而子女不在身边,案主的两个儿子远在美国、江西,女儿住在婆家,平时工作又忙,自然很少回家探望,再加上各自有自己的家庭,在时间精力上自然很少顾及到案主。案主与子女间缺乏亲情的交流,隔阂逐渐加深。正是这样长期缺乏子女的生理照顾和心理的关怀,案主觉得自己被冷落,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孤单、无聊的感觉和消极的情绪。并且,老伴的去世给案主带来了一种死亡将轮到自己的心理恐惧。3.社会问题(1)社会环境对案主也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案主的消极行为。(2)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认为有儿孙跟随左右,是人生莫大的幸福。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住房紧张,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顾影自怜,再加上体弱多病,上述消极原因而会更加加重。(3)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有关注到空巢老人,没能很好地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因而案主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 案主赵某,女,年龄68岁,高中文化,年轻时是单位会计,性格内向。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上海某外资企业工作,女儿在本市从事教育工作。儿子和女儿都很孝敬,时常回家探望父母。赵某退休后与丈夫每天早晨到社区附近的广场打太极拳,晚上老两口到社区散步,老两口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旅游,邻居和亲戚都十分羡慕张某老两口,赵某也十分满意这种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老两口去散步回来,赵某的丈夫突然胸口不舒服,案主扶丈夫上床休息,没有想到过了一会案主的丈夫就快要不行了,案主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120救护车将案主丈夫送到医院以后已晚,赵某亲眼目睹了丈夫的猝死,后来得知丈夫死于心肌梗塞,案主后悔不已,极端自责,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以泪洗面,吃的少睡得少,身体日益虚弱。儿子要接赵某去上海居住也被拒绝,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愿意去;女儿和外孙女有时来陪伴和劝说母亲也未能让母亲的情况有所好转。赵某每天思念和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觉得生活没意思,在亲友面前经常流露出随丈夫而去的想法,经常拒绝进食。赵某的儿子和女儿担心母亲的状况,求助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在了解赵某的情况后,决定让社工小李负责处理该个案。 问题: 1.案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如何对案主进行危机干预? 3.除了危机介入,社工小李还应从哪些方面介入? 答题要点: 1.案主的主要问题如下: (1)案主的自杀危机:案主目前有自杀倾向,经常拒绝进食。 (2)案主的身体问题:目前案主进食差,加上每天睡眠不足,身体虚弱,对身体已经造成危害。 (3)案主的自我认知:案主认为丈夫的病逝与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我封闭,极端自责,对未来生活缺少自信,觉得活着没意思。 (4)案主的家庭沟通问题:家人的沟通和交流状况不佳,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5)案主的人际交往问题: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与平时交往

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一方面,要认识到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在城市社区,老年人福利设施的建设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诸多方便,既保证了老年人的日常照顾,又有利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不足之处,我国的老年社会工作缺乏规范性,没有体现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而且在我国广大农村中,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一直是处于缺失或落后状态,随着社会的转型加剧,老年社会工作也亟待有相应的发展。 (一)促进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有助于强化社会福利政策和增强社会服务的成效。欧美国家的老年社会工作经过长期的发展,相比其他国家更为专业和规范。我国港台地区由于是在与内地不同背景下发展老年社会工作的,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制度化与内地相比更为明显一些,专业化的老年社会工作有助于科学地有效地解决老年人问题,是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趋势。 (二)增进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发展 老年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发展不仅是老年社会工作对象的社会化,还包括老年社会工作开展的社会化,不仅局限于行政部门,还要发展社区力量、社会团体、教育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来一起投身于老年社会工作中,真正实现老年社会

工作的社会化。 (三)实现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老年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和职业产生于西方国家。由于我国的国情不同于其他国家,因此在发展老年社会工作中不能照搬西方模式,而应该根据自身经验和现状,通过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方法,来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老年社会工作模式,实现其本土化发展。 (四)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老年人的生活照顾方面。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从整体上来考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方面还未达到完善,生存状况问题是老年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因此,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应重点放在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顾上。 (五)促进相关老年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老年社会工作的实施需要相关社会政策的支持。只有在相关社会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老年社会工作才会更加科学规范的进行,从而实现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发展。 (六)加强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对于老年社会工作者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应加强培养实务型人才,注重理念、方法和技艺的学习,提升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这一部分人才除了应在老年社会工作领域发挥充分作用外,还应注重在实践中积极探

社会工作实务: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社会工作实务: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十章老年社会工作 第四节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中华考试论坛 一.老年个人与家庭工作方法 1.缅怀往事疗法 是指社会工作者引导老人回顾以往成功的事、过往的兴趣及痛苦的经历等,从而帮助老人完成“自我完整”的人生任务。此方法对于老人的抑郁症、自尊和社会化有积极的作用。 2.人生回顾疗法 人生回顾疗法的重点既有一生中的正性事件,也有负性事件。它的目的是重新建构老人对人生历程一的感悟,使老人现在的生活更满意,更有建设性。在实施人生回顾疗法时,特别注意前测(建立评估基线)和后测(评估介入的效果)两个环节。 3.验证疗法 验证疗法是尊重头脑混乱的老人所感知的世界,运用他所感知的现实,而不是照顾人或社会工作者感知的现实,了解老人想表达什么。明白老人行为的意义,

而不是让老人意识到现实是什么样,是应用验证疗法的要旨。验证疗法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对改善患痴呆症老人的行为和情感状态有成效,但它还是一个尚在实践中验证的疗法。 二.老年小组工作方法 1.老年人小组工作的独特之处 首先,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老人在身体上的不便和知觉方面的限制。 其次,还领者自始自终都要扮演一个比较积极的角色。 第三,老人小组工作的节奏要比年轻人的小组慢许多。 2.专门适用于老年人的小组 (1)现实辨识小组 现实辩识小组的成员一般是有轻度到中度认知混乱的老人,通过环境中的一些提示,帮助他们确认时间、方位或者是人。现实辨识小组一般是在护理院、医院或者成人日间护理设施中开办。 (2)动机激发小组 动机激发小组的目的就是要激发那些不再对眼前或将来感兴趣或投入的老人。小组活动是通过愉悦的活动,帮助老人重新与他人建立联系,摆脱一直满脑子装的都是自己和自己的麻烦的状况。

第十章 老年社会工作

第十章老年社会工作 案例: 李奶奶今年已82岁了,老伴去年去世。李奶奶共生有二子一女,均已成家立业。大儿子15年前留学美国,一家人现在美国定居;二儿子1969年到江西插队落户,早在1978年就上调县城工厂,娶妻生子,现在夫妻俩都被选拔在县政府当干部;小女儿从戏剧学院毕业当了演员,结婚后住在婆家,经常出外景拍戏。现在老房子里就李奶奶一人“留守”着,前几年李奶奶身体还算硬朗,这两年每况愈下,特别是老伴撒手人寰后,李奶奶总感觉到“下一个该轮到我了”。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需要,比如健康、生活照料精神或心理、社会需要等,案例中的李奶奶即是一例。那么什么是老年人,他们面临着哪些普遍的问题和需要?以老年人为工作对象的老年社会工作及工作内容和基本原则是如何? 第一节老年社会工作概念 一.老年期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一般称老年群体中60~69岁的人为低龄老年人,70~79岁的人为中龄老年人,80岁以上的人为高龄老年人。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心理需求等方面都有不一样的特点。许多低龄老人并不需要特别的服务,而大部分高龄老人都或多或少地需要一些社会服务。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在服务规划和提供上要做特别的考虑。 二.老年人的需要 包括: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就业休闲(如重新就业工作、外出旅游等)、社会参与(如意愿表达、利益维护等)、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事安排等(如子女生活、财产处置、后事操办等)。 三.老年人的问题 老年人问题,是由老化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包括因个人的老化而导致的问题,以及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问题。 1.由老年人的特殊情况而产生的老年人自身的社会问题,称之为老龄问题的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 2.由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上升,而导致的人口年龄化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问题,国际上称之为老龄问题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 (1)国民寿命延长与老年慢性病增加; (2)家庭结构改变与无人照顾老人增加(“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增加); (3)工业化都市的迅速发展与老人生活环境的恶化; (4)教育文化进步与严重的代际隔阂; (5)医药发达与老人医疗费用负担; (6)老人闲暇的增多与社会交往的减少。 四.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十章老年社会工作 第三节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包括健康服务和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前者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直接有关的治疗、康复、预防等方面的服务;后者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间接相关的生活照料、家务助理、出行协助、事务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二.认知与情绪问题的处理抑郁症、痴呆症、谵妄和焦虑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四个认知和情绪问题。老年社会工作者会处理老人的这些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在有些个案中,社会工作者帮助老人改变情形,即消除产生情绪问题的因素。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改变老人的认知,帮助老人适应情形,因为老人所面对的情形是无法改变的。特别要注意的是老人对待介入的态度,观察老人是否有抵触情绪。 三.精神问题的解决包括:第一,老人珍惜生活非常重要。第二,找到往事的意义,以此建构生命的意义。第三,直面自己的局限,看到过往生活的缺憾。第四,接受生活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寻求和解和宽恕,弥补过往生活留下的缺憾。最后,拓展个人爱和同情的圈子。社会工作者要把握这些,开展相应的工作,在精神上关怀老人。 四.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有效动员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要求从业人员有“家庭思维”。“家庭思维”指的是把老人看成是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它会影响老人的所思所想。 1.社会支持系统的工作主要包括:老年伴侣工作、家庭体系的工作、照顾人支持体系的工作和促进老人与社会相融合方面的工作。 2.在老年伴侣工作方面通过婚姻生活回顾,追寻往事,解决旧时冲突。 3.家庭体系的工作包括:(1帮助家庭“解除羁绊”,把家庭动员起来。 (2识别成功的家庭应对技能,并根据需要拓展新的技能。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陈某,男,63岁,曾任行政领导多年,工作上勤勤恳恳,具有极好的口碑。三年前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来几次。退休后他每天就是帮着老伴买菜做家务,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个人问题 (1)年龄方面:案主63岁,刚进入老年。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2)身体方面: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3)精神方面: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2、家庭问题 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儿女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和儿女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儿女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2、社会问题 (1)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2)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

老年社会工作重点

1日历年龄:也称自然年龄、生命年龄、出生年龄,指生命离开母体后实际过的时间。 2成功老化的因素:很少患疾病和与疾病相关的伤残,积极参与生活。 3老年人的生理变化特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 4听觉:高听力比低听力衰得更显著。 5皮肤感觉:对流眼泪或流鼻涕常常毫无知觉。 6退休进入时老年期的重要标志。 7社会地位变化的特征:执行退休制度经济收入明显减少社会漠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忽视老年人的价值和作用。 8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是把人口分成老年中年和青年,或分成老年工作年龄人口和少儿人口的情况下,在以上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 9底部人口老龄化:少儿人口比例的下降 10顶部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 11老年人口的比例:老年人口比例也称老年系数,指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12少儿人口的比例:少儿人口比例也称少儿系数,指14岁以下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增大表明人口年轻化,缩小表明人口老龄化。 13反应人口老龄化速度的指标:一定时期如5年、10年老年人口比例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点或增长速度一定时期如5年、10年每年平均增加的中位年龄老年人口比例由某一程度增加到另一程度所需要的年数年龄中位数由某一年龄增加到另一中位数年龄所需要的时间 14常用的抚养比有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非劳动人口数|劳动人口数*100 少儿抚养比=少儿人口数|劳动人口数*100 老年抚养比=老年人口数|劳动人口数*100 15老年社会工作:是指老年社火工作机够和老年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位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解决老年人的社会问题,使老年人能够继续参与社会生活,幸福安度晚年的社会活动。 16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全体老年公民。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常用理论 一、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 1、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 2、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不过,对于活动理论也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第一,怎样界定活动?退休以后在家并不参加社区工作而只是在家种花养鸟或者习字绘画,这是不是活动?第二,晚年生活的满意与否除了活动因素外,是否还和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家庭关糸、机体健康等多个因素有关?第三,一味强调活动是否忽视了老年人个性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重视个性因素在衰老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连续性理论。 二、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吴某 性别:男 年龄:73岁 二、个案来源 个案是院舍照顾机构管理人员转介,社工经过与案主面谈,确定初步问题后接案。 三、个案背景资料 (一)重要引发事件 近日案主因心脏病住进深圳某医院,这次在检查、护理、用药过程中处处抱怨其儿子,还经常无故对儿子发脾气,跟病房的医生、护士甚至病房的其它病人家属说他儿子的坏话,案主的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他的儿子也在一气之下说了要放弃案主,在医院案主的儿子要和案主脱离父子关系,案主父子关系面临一个大挑战。案主需要心脏搭桥,手术费最少要用6万块,手术费用如果筹不够,案主将无法顺利进行手术。最坏的打算就是案主“有钱看病,没钱等死”。 (二)曾做出的调试和成效 1.自我调试:案主入住老人颐养院之后,因与子女关系都不好,感情上面缺乏沟通,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案主有被遗弃的感觉,时刻认为自己没有依靠,没有归属感,对生活非常消极、自卑。案主曾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想通过一些日常活动来摆脱这种困境(比如通过给希望小学的学生定期捐款,给有需要的人编织毛衣送温暖等),但是由于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案主变得更加自卑敏感。

2.院舍照顾层面:老人颐养院的领导曾经与案主儿子多次面谈,与其共同探讨案主目前的状况,希望改善案主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尽量通过安排文娱活动让案主融入院舍生活。 (三)行为表现 案主住院后,由于对疾病的害怕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敏感,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种种误会。只要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当的话,或者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引起案主的猜疑和否定。 (四)人际关系 案主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案主失去自身的角色而与他人交往,使案主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这引起个人认知出现误区,在他的眼中 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性格,喜欢挑别人毛病,导致了案主与家人、与院舍照顾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它老人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案主人际关系系统失衡。 (五)情绪状况 案主情绪表现不稳定,临床表现为对各种事物均作出悲观的解释,将周围的一切都看成是消极的。同时案主常常诉说自己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偶尔伴随着低落、无助,无用感较为明显。 (六)精神病记录无 (七)健康状况 案主属于心绞痛型、心肌梗塞型,常常胸闷,现在被医院确诊为冠心病。 (八)经济状况

社会工作实务: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会工作实务: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十章老年社会工作 第三节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包括健康服务和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前者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直接有关的治疗、康复、预防等方面的服务;后者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间接相关的生活照料、家务助理、出行协助、事务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二.认知与情绪问题的处理 抑郁症、痴呆症、谵妄和焦虑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四个认知和情绪问题。老年社会工作者会处理老人的这些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在有些个案中,社会工作者帮助老人改变情形,即消除产生情绪问题的因素。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改变老人的认知,帮助老人适应情形,因为老人所面对的情形是无法改变的。特别要注意的是老人对待介入的态度,观察老人是否有抵触情绪。 三.精神问题的解决 包括:第一,老人珍惜生活非常重要。第二,找到往事的意义,以此建构生命的意义。第三,直面自己的局限,看到过往生活的缺憾。第四,接受生活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寻求和解和宽恕,弥补过往生活留下的缺憾。最后,拓展

个人爱和同情的圈子。社会工作者要把握这些,开展相应的工作,在精神上关怀老人。 四.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 有效动员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要求从业人员有“家庭思维”。“家庭思维”指的是把老人看成是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它会影响老人的所思所想。 1.社会支持系统的工作 主要包括:老年伴侣工作、家庭体系的工作、照顾人支持体系的工作和促进老人与社会相融合方面的工作。 2.在老年伴侣工作方面 通过婚姻生活回顾,追寻往事,解决旧时冲突。中华考试论坛 3.家庭体系的工作 包括:(1)帮助家庭“解除羁绊”,把家庭动员起来。(2)识别成功的家庭应对技能,并根据需要拓展新的技能。(3)帮助老人及其家人把有冲突的需求排出先后秩序。(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 4.旧顾人支持体系的工作 包括:开办照顾人支持小组;维系住照顾人,给他们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具体的建议,让照顾事宜效率更高,更有收获。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题一的另外一个参考答案模版:(感谢某同学的支持)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题一的另外一个参考答案模版:(感谢某同学的支持)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社会工作区别于传统的,日常生活意义中的助人活动,成为一种现代职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社会工作者也应当是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所以本案例中,我将尝试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加以分析和说明。老年社会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在与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相关的领域和机构内的应用其工作对象是老年人(一般指60岁以上)及其家庭成员。老年社会工作主要包括老年生活救助、老年生活照料服务、老年家庭关系处理、老年心理辅导、老年社会参与与社会融合的推动等。在本案例中,我认为李奶奶面临的问题是 1、在生理上身体状况不好,已经是82岁的老人在体力方面有点力不从心。 2、情感上很孤独,缺少家庭温暖、儿子、女儿都不在身边,没有家庭温暖 3、精神上由于老伴去世以后,精神上没有寄托,有恐惧感,老是想到死亡。需求: 1、参加社区活动与健康治疗 2、需要家庭子女亲情。 3、需要心理辅导我将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为李奶奶解决心理等问题在个体方面:心理方面:李奶奶由于老伴去世比较孤独想到死亡,精神压力很大,作为社工我要帮助李奶奶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比如,1、我定期上门和李奶奶聊天,缓解她精神压力。2、与李奶奶子女联系,经常来看她,或接到子女家与他们团聚,经常打电话给李奶奶絮话,让她缓解心理压力。社会方面: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让李奶奶参加社区活动,参加居委会的木兰拳比赛参加扭秧歌跳舞活动,达到放松身心,使身体健康。环境层面:改善生活环境如请志愿者陪李奶奶说话。定期为李奶奶做家务,减轻家务负担,让李奶奶体会到社区温暖。小组社会工作;组织社区孤老和李奶奶(情况相似的老人)到社区一起参加如“夕阳红老年小组“促进老年之间相互沟通、多参与社会活动。社区社会工作:人群层面:针对社区中孤老比较多情况,我们要从社区宣传、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社区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利用社区的各种宣传载体宣传关爱老人的内容,在社区中营造出老人快乐生活、尊重老人的良好风尚。社区教育——让老人在社区中多参与一些学习活动,使老人老有所学,促进身心健康,如老人读报小组,老人促进讲座,健康咨询等。志愿者活动——在社区中成立志愿者队伍(从党员、大学生、老师、医生等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种服务,或者有能力的老年人也可以、参加志愿者队伍为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服务,这样就没有代沟。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感到这是一项无比神圣的职业,虽然很劳累很辛苦但我还是很愿意当一名社会工作者,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这是我最大的快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我们可以协助案主自助,增强其社会适应功能。当然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刚刚学习社会工作是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仍有很多知识要学习,我会继续努力的。

空巢老人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一、背景介绍 (一)个人情况: 1、年龄方面: 案主62岁,刚进入老年阶段。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2、身体方面: 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3、精神方面: 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二)家庭情况: 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家中唯一的女儿在国外居住和工作,近四年才回来探望一次,很少回家,和女儿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女儿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三)社会情况:

1、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 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2、案主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顾影自怜,再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的恶化。 3、社区资源及服务相对缺乏: 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有关注到空巢老人,没能很好地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因而案主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二、案例分析 (一)资料收集: 1、与案主谈话,了解他的情况和想法,尽量了解案主个性,并向案主介绍社会工作的性质和宗旨,介绍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务和目标,尽量与案主建立良好的关系。 2、与案主的老伴及女儿面对面和电话交谈,了解案主的家庭情况,家庭生活状况。

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作者:————————————————————————————————日期: ?

2017年4月?

目录 1 调研背景 (1) 1.1 市场背景 (1) 1.2 政策背景 (2) 2 调研主题与目的 (2) 3 调研对象与方法 (2) 4 调研发现 (3) 5 分析与结论 (5) 5.1 养老模式的社会适应性 (5) 5.2 老年需求分析和消费习惯的引导 (6) 5.3 养老人才培养的需求定位 (6) 5.3.1 人员紧缺和流动形成行业常态 (7) 5.3.2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且缺乏必要的培训 (7) 5.3.3 养老服务行业急需的三类人员 (7) 5.3.4 老年社会工作者介入老年服务的必要性 (8) 5.3.5 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设置现状 (8) 5.3.6 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8) 5.4 小结 (9) ? 1 调研背景 养老问题是基本民生问题之一,也是社会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在迅速进入老龄化时期,如何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推进养老人才培养,已成为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1 市场背景 (1)中国社会老龄化加速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中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2)养老产业规模巨大 我国消费结构转向老龄产业,2010年,我国老年人退休金总额8383亿 元,2020年将达28145亿元,中国的老年群体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大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