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定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康定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康定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康定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第十一章康定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11.1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康定城区受高山峡谷地形地貌和断裂构造条件的控制,断裂发育,岩体破碎,在降雨、地震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康定城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危石群和变形体),共计地质灾害25处,其中滑坡14处,崩塌3处,泥石流5处,不稳定斜坡3处(包括危石群1处、堆积层变形体2处)。地质灾害多沿城区河流两岸斜坡和支沟分布(图11-1),对人口稠密、商业繁华的城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

11.1.1滑坡

康定城区有滑坡14处(表11-1),主要分布于城区河流两岸和支沟岸坡地带,后者滑坡虽因谷内人口稀少而滑坡灾害自身所造成的危害较小,但其产生的松散堆积体为沟谷泥石流提供大量松散物源,从而危害城市,如子耳坡沟内发育了5处滑坡,为子耳坡沟泥石流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松散物源。分布于城区河流两岸的滑坡一方面直接威胁城区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因距河流较近,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崩滑,往往可造成河流堵断,上游洪水泛滥,如果溃坝将威胁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如城区白土坎古滑坡体前缘1995年局部复滑,滑体坍塌滑入折多河中,堵塞河道,洪水冲毁河堤进入城区街道,造成33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人民币的巨大损失。

现就城区内主要滑坡灾害特征阐述如下:

1、二道桥滑坡(H01)

二道桥滑坡位于雅拉乡二道桥温泉附近,雅拉河右岸,滑体后缘高程2546m,前缘高程2515m。滑坡体发育于第四系坡积层(Q h el+dl)中(图11-2),滑坡2004年雨季发生,主滑方向50°,滑体长50m,宽110m,平均厚8m,体积4.4万m3。滑坡体由碎石土组成,碎石含量10%~15%,块度10cm~25cm。第四系坡积层下伏基岩为志留系通化组一段(S t1)大理岩,地层产状280°∠50°。滑坡体平面形态呈“舌状”,沿主滑方向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其滑坡体后缘陡崖坡度71o,垂直下错位移8.9m;滑体上部地形坡度21o~25 o,滑体中下部地形坡度约33o。滑坡冲毁堡坎,堵塞人行通道(照片11-1)。滑坡体后缘发育一条长20m~30 m,宽20cm~30cm的拉裂缝(照片11-2)。

二道桥滑坡为牵引式后退土层滑坡。斜坡变形从1987年开始,土层变形体变形逐年加剧,变形范围逐年扩大,直接对滑坡体前缘的温泉宾馆和居民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2、水泥厂北侧滑坡(H02)

水泥厂北侧滑坡位于雅拉乡二道桥附近,雅拉河左岸,滑体后缘高程2680m,前缘高程2510m。滑坡体发育于第四系坡积层(Q h el+dl)中,滑坡1995年雨季发生,主滑方向245o,滑体长80m,宽100m,平均厚5m,体积4万m3。滑坡体由碎石土组成,碎石含量20%~30%,块度5cm~10cm。第四系坡积层下伏基岩为泥盆系危关组一段(D wg1)绢云母片岩夹泥质条带灰岩,地层产状330°∠65°。滑坡体平面形态呈“舌状”,沿主滑方向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其滑坡体后缘断壁陡崖坡度65o;滑体上中部地形坡度25o~30 o,滑体前缘地形坡度35o~40°(照片11-4)。滑坡后缘发育一条长80m~100m,宽10cm~20cm拉裂缝。

图11-1 康定城地质灾害分布图

表11-1 康定城区滑坡汇总表

续表11-1 康定城区滑坡汇总表

从1995年滑坡发生至今,斜坡变形不断加剧(图11-10),直接对滑体下居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

3、北门滑坡群(H 03)

北门滑坡群位于康定城北门居民点后山斜坡上。滑坡群由五个滑坡组成。五个滑坡皆发

育于第四系坡积层(Q h el+dl

)中(图11-3),滑坡体由碎石土组成,碎石含量10%~15%,块度5cm ~10cm 。坡积层下伏基岩为志留系通化组一段(S t 1)大理岩,地层产状280°∠50°。五个滑坡体平面形态呈“舌状”。1号滑坡体发生于2004年,滑体后缘高程2610m ,前缘高程2550m ,主滑方向80°,滑体长70m ,宽70m ,平均厚5-8m ,体积3.2万m 3;1号滑坡体下滑冲毁滑体前缘堡坎和一间民房,威胁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照片11-6)。2号滑坡发生于1984年,滑体后缘高程2610m.,前缘高程2550m ,主滑方向77°,滑体长80m ,

宽80m ,平均厚5-8m ,体积4.2万m 3

;滑体稳定性较差,在降雨和地震等诱因影响下极可能滑动,威胁滑体下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3号滑坡发生于1995年,滑体后缘高程2590m ,前缘高程2550m.,主滑方向78°,滑体长55m ,宽60m ,平均厚5-8m ,体积2.1万m 3(照片11-5);1995年雨季滑坡滑动,冲毁前缘一间房屋,但未造成人员伤亡。4号滑坡发生于1995年,滑体前缘高程2550m.,后缘高程2600m ,主滑方向80°,滑体长70m ,宽100m ,平均厚5-8m ,体积4.6万m 3;5号滑坡发生于1995年,滑体前缘高程2530m.,后缘高程2590m ,主滑方向79°,滑体长65m ,宽70m ,平均厚5-8m ,体积3.0万m 3。4、5号滑坡体变形仍在加剧,在暴雨、地震的诱发下,极可能下滑,将冲毁其下的居民楼,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当地居民已经加强了汛期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

图11-2 二道桥滑坡剖面图

1.第四系坡积物

2.志留系通化组一段

3.滑面

4.推测土体与基岩接触面

5.拉裂缝

4、白土坎滑坡(OH 01)

白土坎滑坡是古滑坡,位于康定县炉城填白土坎村,后缘高程2990m ,前缘剪出口高程2520m ~2535m 。白土坎古滑坡形态呈马蹄形,古滑坡边界南以母猪笼泥石流沟为界(流通区);北以甘孜报社为界,部分滑舌抵达跑马山脚(公主挢附近),白土坎古滑坡长550m ~

650m ,宽约1260m ,面积0.80km 2

,相对高差470m ,滑体厚50m ~55m ,滑体总体积2000×104m 3。在多种营力作用下,古滑体前缘部分保留不完整,不具原始状态的地形地貌。白土坎古滑坡由南无寺、白土坎两个滑坡体组成。白土坎滑坡前缘局部发生复活,形成土坎前缘滑坡。

(1)白土坎滑坡(OH 01-1)

白土坎滑坡是古滑坡北侧部份后期多次滑动而成,平面上呈圈椅状(图11-4),后缘顶点高程2810m ,前缘高程2535m (河堤),相对高差275m ,滑体平均长约540m ,宽约560m ,

据钻探揭露厚度25m ~55m ,滑体总方量约995.60×104m 3

,后缘断壁清晰,高20m ~40m ,后壁基岩裸露,其岩性为灰绿色碎裂状绢云母千枚岩,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完整性极差,呈碎块状,中~强风化。

滑体中、上部圈椅形地貌明显,从下至上可见三级平台,其中Ⅰ、Ⅲ级平台前缘坡度在30o以上,Ⅱ级平台前缘坡度15o~20o,整体地形呈前后陡峻,中部平缓,Ⅲ级平台已解体;Ⅰ级平台也因前缘不断溜滑垮塌而局部残留,只有Ⅱ级平台保留较完整,长260m ,宽50m ~130m ;在Ⅱ级平台中后部有一弧形洼地,大小30m ×60m 。滑坡主滑方向127o。

白土坎滑坡为一岩质滑坡。主滑带(面)是破碎千枚岩组成的老滑带土经过后期风化而成。滑带土成分以粘泥为主,约占80%,间夹20%的千枚岩角砾,角砾直径一般0.5~1㎝(图11-5)。白土坎滑坡下伏基岩为志留系通化组一段(S t 1)绢云母千枚岩夹薄层白云质大理岩,基岩产状295°∠32°。

图11-3 北门滑坡群2号滑坡剖面图

1.第四系坡积物

2.志留系通化组一段

3.滑面

4.推测土体与基岩接触面

白土坎滑坡地表复活变形显著,由滑体后缘至前缘有加强的趋势,达到一定量级时,前缘滑体不断溜滑坍塌。在钻孔ZK5一带地面有轻微隆升现象,并因前缘滑体坍滑造成中部升降交替变化。地面位移监测和钻孔深部位移监测表明,滑体地表位移量较大,一年最大可达50~65㎜,深部位移量值相对较小,达20㎜左右,并沿多级滑面产生变形,其位移量由浅至深逐渐减小,位移方向与地面水平位移方向接近,约127°方向。变形特征表明,白土坎滑坡的变形具有沿多层滑面发生推移-牵引式整体蠕滑的特点。

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白土坎滑坡的复活变形明显,与古滑坡堆积体、河流冲刷、大气降水及地震等因素密切相关。稳定性验算结果表明,白土坎滑坡目前处于临界蠕滑变形阶段,有加速变形趋势。

图11-4 白土坎子滑坡地质平面略图

1.第四系崩坡积物

2.滑坡堆积物

3.泥石流堆积物

4.志留系通化组一段

5.震旦系上统水晶组

6.复活变形体边界

7.古滑坡边界

8.平移断层

9.推测逆冲断层 10.地表堆积物边界 11.剖面线 12.现代滑坡边界

(2)南无寺滑坡(OH 01-2)

南无寺滑坡是白土坎古滑坡的一部份,位于公主桥和白土坎滑坡之间,平面形态呈“矩形”,后缘高程2990m ,前缘高程2580m ,相对高差410m ,滑体长约550m ,宽约750m ,面积0.45km 2,滑体厚50m ~55m ,总方量980×104m 3(图11-6)。滑体表面呈上陡中缓下陡特征,后缘断壁坡度40o~45o,中部为滑坡平台,平均坡度10o~15o,前缘坡度60o~70o。滑坡平台分为三级,因滑坡平台受后期人为活动改造,保存不完整。滑体由碎裂岩、碎块石夹土或土夹碎块石组成,结构松散。滑带为千枚岩泥化,厚0.20m ~0.80m ,在公主桥一带,滑动面反倾坡内,厚0.5m ,超覆于I 级阶地砂卵砾石层之上。滑体下伏基岩为灰绿色千枚岩夹少量大理岩,岩层产状290o~295o∠30o~35o。目前古滑坡整体稳定。

(3)白土坎前缘滑坡(H 04)

白土坎前缘滑坡是白土坎古滑坡前缘局部发生复活形成的滑坡(照11-7)。滑坡的分布见图11-4。滑坡后缘高程2660m ,前缘剪出口高程2520m 。1995年6月,康定县城遭受百年未遇特大暴雨袭击(日降雨强度达32.30mm ),从6 月13日持续至6 月15日,导致折多

河上游(集水面积1170km 2

)暴发特大山洪,6 月15日诱发白土坎古滑坡前缘约5.2×104m 3滑体坍塌滑入折多河堵塞河道,洪水冲毁河堤进入城区街道,造成沿折多河两岸街道建筑物被洪水淹没,街道受阻,交通通讯中断,商业店铺停业,工厂停产,学校停课,全城基本处于瘫痪,直接经济损失2.90亿元。同年7月7日,康定县城再次遭受山洪袭击,河水暴涨,白土坎滑坡前缘再次发生滑塌,方量9.60×104m 3的土体进入折多河道,全城再一次陷入淹没围困。康定县城下游瓦斯沟段318线公路路基冲毁56处,中断交通12天。三座电站被冲毁,造成33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60亿元。1996年7月23日白土坎滑坡前缘发生坍滑,坍滑方量约5×104m 3,造成报社十一、十二、十三幢宿舍共40多户125人搬迁。

图11-5 白土坎滑坡I-I`剖面图

1.崩坡积层

2.滑坡堆积层

3.冲洪积层

4.泥石流堆积层

5.志留系通化组一段

6.古滑坡

7.次级(新)滑面

8.浅井

9.探槽 10.钻孔

5、驷马桥滑坡(H 05)

驷马桥滑坡位于康定城驷马桥附近,折多河左岸(照片11-8)。滑体后缘高程2700m ,

前缘高程2675m 。滑坡发育于第四系坡积层(Q h el+dl

)中,滑坡体发生于1973年雨季,主滑方向65°,滑体长25m ,宽60m ,平均厚5m ,体积0.75万m 3。滑坡体由碎石土组成,碎石含量35%,块度10cm ~35cm (图11-7)。坡积层下伏基岩为喜马拉雅期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Nγβm )。滑坡体平面形态呈“舌状”,滑坡后缘断壁陡崖地形坡度80°,垂直下错位移约10m ;滑坡体上中部地形坡度15 o,滑坡体前缘地形坡度36o。滑坡体后缘发育一条长20m ,宽20cm ~30cm 的拉裂缝。滑坡冲毁滑体前缘公路和路边的五根电线杆。滑坡目前稳定性差,可能堵塞其下的公路交通,威胁农校和师专师生出入通道的安全。

图11-6 南无寺滑坡剖面结构图

1.崩坡积物

2.滑坡堆积层

3.冲洪积层

4.泥石流堆积层

5.志留系通化组一段

6.老滑面

7.浅井 9.钻孔

1.第四系坡积物

2.喜马拉雅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3.滑面

4.推测土体与基岩接触面

5.拉裂缝

图11-7 驷马桥滑坡剖面图

6、龙头沟滑坡(H06)

龙头沟滑坡位于龙头沟温泉附近(照片11-9),滑体后缘高程2805m,前缘高程2780m。滑坡体发育于第四系冰水堆积层(Q p fgl)中(图11-8),滑坡于1995年雨季发生,主滑方向195°,滑体长40m,宽80m,平均厚5m,体积1.6万m3。滑坡体由碎石土组成,碎石含量40%~50%,最大块径达2m,滑坡体以块度20cm~40cm的碎石为主。滑坡体平面形态呈“舌状”。沿主滑方向,滑体后缘断壁陡崖地形坡度82o,垂直下落位移8.5m;滑体上部地形坡度35 o,中部地形坡度5 o,滑体前缘地形坡度22°。龙头沟滑坡从1995年发生至今,变形不断加剧和向后扩展。该滑坡的形成是由于1988年至1990年期间在龙头沟滑体前缘坡脚进行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工程冲砂活动和坡脚公路的开挖,造成龙头沟斜坡变形,加之强降雨和地震作用,最终导致滑坡的发生。滑体目前稳定性差,且变形仍在继续发展,滑体一旦下滑将堵断坡脚的公路,威胁周边居民的出入安全。

1.冰积物

2. 晋宁期石英闪长岩

3.滑面

4.推测土体与基岩接触面

图11-8 龙头沟滑坡剖面图

11.1.2崩塌

康定城崩塌3处,见表11-2。以白云岩形成的陡坡上,崩塌的运动方式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即低角度滚动型崩塌和高角度跳跃型崩塌。其中低角度滚动型崩塌发生在坡度小于50°的斜坡中,当岩块脱离母岩体后沿斜坡坡面碰撞、受阻使之运动能量消耗较大,因此一般崩塌距离小于坡距,这种结构斜坡产生的崩塌对地面造成的破坏范围较小,区内东关崩塌便属于此类型。高角度跳跃型崩塌多发生于斜坡坡度大于60°的坡面上,它与低角度滚动型崩塌的区别在于崩塌物沿斜坡运动容易产生弹跳,块体相互碰撞,摩擦的机会较少,相对损耗的能量也少些,因此崩距大于低角度滚动型崩塌的崩距,区内箭杆山崩塌就是高角度跳跃型崩塌。

现就城区内主要崩塌灾害特征阐述如下:

1、东关崩塌(BT1)

东关崩塌位于康定城瓦斯沟东关加油站附近(照片11-10),坡脚高程2400m,山脊高程2700m左右,相对高程300m,斜坡平均坡度45°。东关崩塌陡坡由晋宁期斜长花岗岩(Pt γoj)组成。斜坡花岗岩体中发育有三组裂隙,第一组倾向正北,倾角78°;第二组倾向N65°W,倾角40°;第三组倾向S25°E,倾角27°。其中第一组裂隙沿重力方向极为发育,控制着斜坡的破坏方向。崩塌堆积体长160m,宽120m,厚1-3m,体积3.8万m3。主崩方向为340°~350°。东关崩塌发生于1987年,由于其属于低角度滚动型崩塌,故崩塌的危害范围和程度较小。东关崩塌的块石最远达50m,坡距为250m。崩塌主要对川藏公路有一定的危害。

2、箭杆山崩塌(BT2)

箭杆山崩塌位于炉城镇箭杆山南坡(照片11-11),断裂破碎带旁,其坡脚高程2400m 山脊高程2800-3000m,相对高程400-600m。箭杆山崩塌陡坡由震旦系上统水晶组(Z

)白

2W

云岩组成。岩层倾向N70° W,倾角20°,有一组倾向S60°E,倾角50°的节理控制着岩崩发育方向。该岩体的坚硬度高,但易脆,很容易产生崩塌。斜坡的平均坡度75°—80°。在2700m的高程以上斜坡有两处自然台坎。从2800米高程崩塌的岩块在台坎上发生弹跳,弹跳的岩块除在台坎处受到一定摩擦阻力外,受到的空气阻力极小,因此它能跃迁到地面较远的范围。箭杆山崩塌的块石最远崩距达150m,坡距为130m。箭杆山崩塌发生于1995年4月地震中,其后时有发生,其主要触发条件是地震,其次为降雨。山脊上拥有松动岩块约15000—20000m3,处于临界稳定状态者不低于2000 m3。目前山脚崩积物距瓦斯河最近处25—30m,最远处100m。如果发生崩塌,堵江断流的可能性较小,而主要对农田和居民建筑物的危害性较大。1989年7月,曾发生危石崩落,致使康定县计生委宿舍毁损搬迁。

表11-2 康定城区崩塌汇总表

11.1.3泥石流

康定城区内有泥石流沟5条(表11-3),母猪笼沟、子耳坡沟、椒子杆沟泥石流正处于青壮年期,稳定性差,易发生灾害。而白骨塔沟泥石流已处于老年期,公主桥沟泥石流处于终止期,稳定性较好,对城市的威胁小。

现就城区内主要泥石流灾害特征阐述如下:

1、母猪笼沟泥石流(N1)

母猪笼沟泥石流位于康定城南金刚村(照片11-13,14),折多河左岸。母猪笼沟泥石流主沟长800m,相对高差400m,平均坡降27°。沟谷汇水面积0.2km2,年最大降水量1002.7㎜。谷内植被较繁茂,植被覆盖率达到85%。母猪笼泥石流沟发育于志留系茂县群(St1)的千枚岩、白云岩地层中,上覆为坡积碎石土,厚15m~30m,结构松散,砂土、亚砂土约占80%,块径10cm的碎石约占20%。该泥石流属于稀性泥石流。

母猪笼沟泥石流形成区沟长600m,纵坡比降30°,松散堆积物储量8.9万m3/km2;泥石流流通区沟长150m, 纵坡比降50°;泥石流堆积区平均坡度12°,堆积体规模为50万m3,沟口因公路与房屋修建,堆积扇已难以识别。母猪笼沟泥石流始发于1995年,之后每年均有不同活动迹象。由于沟谷内坡积层厚度较大,结构松散,给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母猪笼沟泥石流目前正处于青年期,稳定性差,直接对附近的烈士陵园、寺庙、机关、村庄近千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同时可能阻断318线交通,目前在泥石流流通区建有排导槽,宽4.00m,深3.00m,为平底形。但周边居民多将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排入其中,造成排导槽断面变小,易于发生阻塞,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2、子耳坡沟泥石流(N2)

子耳坡沟泥石流位于康定城北,雅拉河右岸。子耳坡沟泥石流主沟长约7km,相对高差1470m,平均坡降15°。沟谷汇水面积约7km2,年最大降水量1002.7㎜。谷内植被较繁茂,植被覆盖率达到90%。子耳坡沟泥石流发育于志留系茂县群(St2)的结晶灰岩、绿片岩地层和三叠系中下统(T2Zg、T3z)砂岩、板岩、灰岩地层中,岩体因断层发育而较破碎。上覆坡积碎石土,厚5m~25m,结构松散,碎石占15%~30%左右。该泥石流属于粘性偏稀泥石流。

子耳坡沟泥石流形成区沟长6000m,纵坡比降24°,形成区两岸岩层受断裂构造的影响,岩体破碎,残坡积堆积层较厚,滑坡十分发育,仅形成区内就有滑坡5处。另外沟床两岸尚有若干数十至数千立方米的小型坍塌滑体。这些松散土体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松散物源。松散堆积物储量36万m3/km2;泥石流流通区沟长740m, 纵坡比降38°;泥石流堆积区平均坡度10°,堆积体规模为120万m3,,沟口因公路与房屋修建,堆积扇已难以识别。

子耳坡沟泥石流目前处于壮年期。根据子耳坡沟泥石流的爆发历史资料分析,该沟泥石流的爆发受沟内滑坡活动的控制。当出现较大滑坡堵塞沟谷后,上游暴雨强度10分钟降雨大于10mm时就会发生泥石流。1987年8月4日爆发的灾害性泥石流就是烧人坪南侧滑坡堵沟造成的,该次泥石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5万元。由于子耳坡沟沟口位于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一旦发生泥石流灾害,将造成巨大的危害(照片11-15)。目前子耳坡沟泥石流通区已修建了排导槽,降低了泥石流对城区的危害程度,但如遇上较大规模的溃决性泥石流发生,对城市会造成巨大危害。

3、椒子杆沟泥石流(N3)

椒子杠沟泥石流位于康定城东,瓦斯河右岸(照片11-16),泥石流主沟长0.7km,相对高差900m,平均坡降36°。沟谷汇水面积约2km2,年最大降水量1002.7㎜。谷内植被较繁茂,植被覆盖率达92%。椒子杆沟泥石流沟发育于晋宁期(Ptroj)的斜长花岗岩和残坡积地层中。该泥石流属于稀性泥石流。

椒子杆沟泥石流形成区沟长850m,纵坡比降33°,松散堆积物储量6.1万m3/km2;泥石流流通区沟长300m, 纵坡比降45°;泥石流堆积区平均坡度15°,堆积体规模为125万m3 ,沟口扇形堆积地貌明显,沟口堆积的块石直径多为30cm,其中直径大于5cm的块石约占70%,砂土、亚砂土约占20%,厚度15~20m。

椒子杆泥石流目前正处于青年期。由于在沟口洪积扇堆积体顶部修建了一条长30m,高2m,宽1.5m干砌堤将原沟床阻断,在1987年6月22日暴雨时,山洪被迫从洪积扇中部穿过,并裹带大量的洪积扇松散固体物质变成稀性泥石流直冲康定城县建二公司房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万元。

11.1.4不稳定斜坡

康定城区有不稳定斜坡3处(表11-4),其中堆积层变形体2处,危石群1处,前者主要分布于土层中,后者主要分布于白云岩中,康定城区地貌上以高山深谷为主,多数斜坡地形坡度陡,且上覆坡积层厚度变化较大,在雨水的诱发作用下,易产生变形破坏。

现就城区内主要的不稳定斜坡特征阐述如下:

1、二道桥变形体(HE01)

二道桥变形体位于雅拉乡二道桥温泉宾馆附近,雅拉河右岸。变形体后缘高程2920m,潜在剪出口高程2510m(图9-9)。变形体发育于第四系坡积层(Q h el+dl)中,变形体始发于1987年,蠕滑主方向45°,变形体长500m,宽300~350m,厚5~15m,体积152.5万m3。变形体由碎石土组成,碎石含量5%~25%,块度5cm~45cm。变形体平面形态呈“圈椅形”,剖面形态呈阶梯状,从下至上发育四个台地,一级台地宽20m~30m,坡度约12o,台地后缘发育一条宽20~30cm的拉裂缝,台地前缘坡度71o的陡崖;二级台地宽15m左右,坡度8o~11o,台地后缘发育一条宽30cm拉裂缝,台地前缘坡度30o;三级台地宽10m左右,坡度10o,台地后缘发育一条宽30cm拉裂缝,台地前缘坡度35o;四级台地宽20~30m左右,坡度15o~20o,台地后缘发育一条长20m,宽20~30cm的拉裂缝,该台地上建的房屋,已出现倾倒变形破坏,并见到马刀树现象, 3户农户被迫搬迁(照片11-3)。变形体前缘局部滑动形成二道桥滑坡。变形体稳定性差,在降雨及地震的影响下,极易产生滑动,极大的威胁着坡脚下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图11-9 二道桥变形体剖面图

1.第四系坡积物

2.滑坡

3.志留系通化组二段

4.志留系通化组一段

5.滑面

6.推测潜在滑面

7.拉裂缝

表11-4 康定城区不稳定斜坡汇总表

2、水泥厂北侧变形体(HE 02)

水泥厂北侧变形体位于雅拉乡二道桥附近,雅拉河左岸,变形体后缘高程2890m ,潜在剪出口高程2510m (图11-10)。变形体发育于第四系坡积层(Q h el+dl )中,变形体始发于1995年,蠕滑主方向245°,变形体长560m ,宽250m ~300m ,厚15m ~30m ,体积346.5万m 3。变形体由碎石土组成,碎石含量20%~30%,块度5cm ~10cm 。变形体平面形态呈“姆指状”,下宽上窄。沿蠕滑主方向,地形坡度下陡、上缓。变形体从下至上发育三个台地,一级台地,由于受前缘的坍塌错落,残留宽度20m ~30m ,长100m ~130m ,坡度约15o~20o,台地其前缘为35o~40o坡角的陡坡;二级台地宽20m ~30m ,长 60m ~70m ,台地坡度 10o~15o,该台地后缘发育一条长80m ~100m ,宽10cm ~20cm 拉裂缝,台地前缘坡度35o。三级台地宽30m ~50m ,台地坡度 10o,台地后缘发育一条长50m 左右的拉裂缝,台地前缘坡度35o~40o。变形体前缘局部滑动,形成水泥厂北侧滑坡。变形体从1995年开始变形至今,变形不断加剧,变形范围不断扩展,直接对变形体前缘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一旦整体下滑,堵断雅拉河,对上游造成严重水灾,溃坝后对下游城区造成巨大危害。

3、跑马山危石群(HW 1)

跑马山危石群位于康定城跑马山北坡,瓦斯河右岸(照片11-12)。跑马山危石群发育于震旦系细晶白云岩(Z 2s )中,危石群长120m,宽100m 。危石位于断裂破碎带上,岩体较破碎,同时,斜坡坡度陡峻,缺少植被覆盖,岩体易于风化,形成了危石群。危石群的主崩方

向为340°。危石约1500—1600 m 3,其中至少有1000 m 3

以上处于临界稳定状态。主要触发条件是地震,其次是暴雨。地震可能一次性引发较大规模块石崩落,降雨触发可能性较小。经有关学者测试,推断当震级大于5级,最大震中距小于10km ,跑马山北坡的危石将可能发生崩落。如果这些危石发生崩落,对城镇建设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危害甚大。

图11-10 水泥厂北侧变形体剖面图

1.第四系坡积物

2.滑坡

3.泥盆系危关组二段

4.泥盆系危关组一段

5.滑面

6.推测潜在滑面

7.拉裂缝

地质灾害评估收费标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收费标准 二〇〇四年十一月

1 使用说明 1.为适应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需要,规范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收费行为,维护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的合法权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2.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应遵守国家有关价格法规和本标准的规定,维护正常的价格秩序,接受有关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 3.本标准仅适应于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收费。 4.本标准包括野外地质灾害调查收费标准、勘察工作收费标准、评估报告编制收费标准、报告评审收费标准。 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费用=野外地质灾害调查费用+勘察工作费用+评估报告编制费用+报告评审费用。 野外地质灾害调查费用=地质灾害调查收费标准×调整系数。 勘察工作费用按国家计委、建设部编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执行,即:勘察工作费用=实物工作收费基价×实物工作量×调整系数。 评估报告编制费用=评估报告编制收费标准×调整系数。 报告评审费用=报告评审收费标准。 6.本标准以全国平均水平为依据,对不同地区客观因素形成的差价,通过调整系数进行修正。 7.调整系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将调整系数相乘。

8.凡本标准没有涉及到的收费内容,可按国家计委、建设部编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执行,或由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协商确定。

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 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依据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源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实行,见下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表 2.1-1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表2.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又称地质灾害灾变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在查清地质灾害活动历史、形成条件、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危险性评学科,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与防治价。该评价主要是对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和危害能力进行分析评判。 破坏能力的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 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其中危害强度指灾 害将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用 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 破坏强度的评估 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危 险性受多种条件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点,地质灾害 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历史地质灾害活动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具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 可能具有双向效应,有可能在地质灾害发生以后,能量得到释放,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削弱 或基本消失。也可能具有周期性活动特点,灾害发生后其活动并没有使不平衡状态得到根 本解除,新的灾害又在孕育,在一定条件下将继续发生。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确定方法,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区域危险性区划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业指导书

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管理体系作业文件QB/SCQD/ZY027—200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版号:A/0 作业指导书页码数:20 1引用标准或相关文件 1.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11月24日国务院394号令发布) 1.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 1.3《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文 2 基本工作方案 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定义 2.1.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1.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1.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1.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2.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范围 2.2.1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2.2.2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3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的基本要求

2.3.1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3.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2.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2.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2.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2.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附件一)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2.3.7本作业指导书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2.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编写 2.4.1地质灾害危险性一、二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三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 2.4.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或说明书,并附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和有关的照片、地质地貌剖面图等。 2.4.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是评估工作最终成果,应在综合分析全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报告书要力求筒明扼要、相互联贯、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附图规范、时空信息量大、实用易懂、图面布置合理、美观清晰、便于使用单位阅读。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点 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对地勘单位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评估程序 《技术要求》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程序作出如下规定:

评估范围 《技术要求》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则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米~1000米为限。 《技术要求》规定,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 评估的三个级别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为三级,分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明确工作部署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具体分级和分类分别见表1、表2、表3。 表2 地震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公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公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以湖北黄石G106迎宾门至阳新贾家源段公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评估为研究对象,对公路建设用地及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评估进行探讨。结合工程实践对地质灾害现状、预测、综合评估方法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相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为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供一定参考。 标签:公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评估;防治措施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性评估对于工程建设及工程设施有着预防、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的作用[1]。近年来我国公路事业高速发展,各省市公路工程也相继开工,但由于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认识不足,在施工中和竣工后经常出现许多问题[2-4]。106国道黄石段是贯穿黄石、大冶、阳新的主要干线,也是目前黄石市通往江西的唯一出口干线,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4]69号关于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本文以106国道黄石段为例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初步探讨。 1.地质环境条件 106国道黄石迎宾门至阳新贾家源段一级公路建设工程位于黄石市的西南部,起点位于106国道黄石市与鄂州市交界处的迎宾门,经黄石市的铁山区、下陆区、大冶市的大箕铺、阳新县的白沙镇、浮屠街、星潭铺和龙港镇,终点位于黄石市与江西交界的贾家源,总体走向由北向南(图1)。 项目区地处鄂东南低山丘陵垅岗地貌区,地势总体呈南高北低,其地貌形态可划分成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溶蚀构造低山丘陵区、构造剥蚀丘陵垅岗区及侵蚀堆积平原区等五种单元。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红色砾岩、粉砂岩及泥岩、志留系砂页岩、震旦系砾岩、砂岩、泥盆系石英砂岩、硅质岩、燕山期侵入花崗岩、四系中、下更新统河流高阶地砂砾石、粘性土,且水系发育,形成明显的岩溶洼地、漕谷、溶丘、峰丛等岩溶地貌特征。评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389.6mm,4—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80%,雨量充沛,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动力条件。 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现状评估是对未进行工程建设之前评估区内已有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嗍,根据野外地质调查,本评估区主要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及岩溶塌陷。 2.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评估区以土质边坡为主,小型崩塌滑坡较多,规模较大的崩塌滑坡主要分布于K1350+400、K1296+400及K1274处。大型崩塌滑坡点其基岩岩性主要为三叠系粉砂岩或岩浆岩,基岩裸露,节理裂隙发育,坡度较大甚至近乎垂直。连续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3.1 术语和定义 3.1.1 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1.7滑坡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8危岩dangerous rock 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9崩塌rock fall 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3.1.10泥石流debris flow 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流动的现象. 3.1.12 地面塌陷ground collapse 土体或岩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现象。由岩溶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岩溶塌陷;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开采塌陷。 3.1.13地面沉降land subsidence 区域性的地面下沉现象。 3.1.14 地裂缝ground crevice 区域性的地面开裂现象。 3.1.16 采矿影响范围the range of mining effecfs 采矿地表移动涉及的范围。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 DZ 一2000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送审稿) 2000一发布 2001一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

前言 为了对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报、防治和灾情统一归口管理,制定本标准。 本标对是地质灾害监督管理的基础标准,可以作为地质灾害分级、分区管理的依据和地质灾害治理前期勘查立项、设计的依据:亦是灾情统计、抗灾防灾的依据。 本标准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标准采用的有关定义,给出了理解该标准中使用的术语所必要的定义。使标准中始终使用同一术语表达某一特定概念,避免一词多义,统一技术语言,以保证对标准的理解和使用。第二部分是总则,地质灾害分类分级的原则。第三部分是地质灾害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把地质灾害按照灾类、灾型、灾种三级层次进行划分或归类。第四部分是地质灾害分级,根据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一次灾害事件划分为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灾害4级。 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与正文具有同等法规效力。 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给出附加信息,不具有法规效力。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从生效之日起,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报、防治的立项、设计、成果编写以及上报灾情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 一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 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梁孙培善柳源张明燕穆春芳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1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 2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3.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 ]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3.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3 2020年4月19日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标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 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 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3.1 术语和定义 3.1.1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 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 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1.7滑坡 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8危岩 dangerous rock 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9崩塌 rock fall 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3.1.10泥石流 debris flow 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流动的现象. 3.1.12 地面塌陷 ground collapse 土体或岩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现象。由岩溶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岩溶塌陷;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开采塌陷。 3.1.13地面沉降 land subsidence 区域性的地面下沉现象。 3.1.14 地裂缝 ground crevice 区域性的地面开裂现象。 3.1.16 采矿影响围the range of mining effecfs 采矿地表移动涉及的围。

地质灾害及其基本属性

地质灾害及其基本属性 第一节地质灾害定义与基本内涵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把灾害定义为: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或活动等社会功能的那种严重的破坏,它引起普遍的人类、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使受影响的社会超出了只利用它本身的功能加以应付的能力。简明牛津字典定义灾害为突然发生的巨大灾祸或不幸事件。韦氏字典将灾害定义为:一个突然发生的,造成巨大物质破坏、损失以及危难的不幸事件。灾害管理手册的定义是:灾害是一种突发的或逐渐积累的自然或人为事件,它的侵害是如此之严重,以至于受影响的社会必须对它采取专门的对策。新华字典的定义是:自然界造成的或人为的祸害。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地质灾害(Geological disasters): 地球在内动力、外动力或人类工程动力作用下,发生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产生活活动或破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的不幸的地质事件。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其次包括煤层自燃、矿井突水、冲击地压(围岩岩爆及大变形)、瓦斯突出、矿井热害、海水入侵、特殊岩土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沼泽化、土地盐渍化、水质恶化等。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所以它具有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第一,强调致灾的动力条件。即因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才是地质灾害。地质作用是指促使地球内部能量以及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形式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地质动力的能源来自太阳辐射、日月引力、地球转动、重力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等。根据动力来源,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除上述自然地质作用外,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展,人类对地球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有人把这类作用称为人类工程动力作用。因此,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动力作用导致的灾害称为地质灾害。 第二,强调地质动力活动的灾害性后果。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活动以及资源环境产生危害的不幸地质事件称为地质灾害。而那些对人类并没有明显危害,甚至有益的地质动力活动则是一般的地质现象,不属于地质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的基本属性特征 地质灾害虽然属于自然灾害,但它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因此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围绕地质灾害的动力过程表现出的各种自然特征,如地质灾害的规模、强度、频次以及灾害活动的孕育条件、变化规律等,这些特征主要应用动力地质学的理论加以阐述。社会经济属性主要指与成灾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经济特征,如人口、财产、工程建设活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防灾能力等。地质灾害的社会经济属性可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加以阐述。由于地质灾害是自然动力活动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尽管将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但实际上地质灾害不少特征乃是二者 -11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划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见表12)与建设项目重要性(见表1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为3级,见表14。 表1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1条符合较复杂条件者即划为较复杂类型。 表1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表1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不同等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是什么? 一级评估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地质灾害是否应危害建设项目安全、建设项目是否诱发地质灾害、因治理地质灾害增大的项目建设成本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其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1)滑坡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对工程的危害。对斜坡地区的工程建设必须评价工程施工诱发滑坡的可能性及其危害,对变形迹象明显的,应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2)泥石流评价必须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3)崩塌的评价应查明斜坡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降雨情况、地震、植被发育情况及人类工程活动。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动机制、危害等,预测崩塌的发展趋势、危害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4)地面塌陷的评价必须查明形成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确定塌陷成因类型、分布、危害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震与地震频率、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可能发生塌陷的范围、危害。 (5)地裂缝的评价必须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地裂缝的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对多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诱发因素。评价地裂缝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除地震成因的地裂缝外,对其他诱发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分析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采矿活动、人工蓄水以及不良土体地区农灌地表水入渗、松散土类分布区潜蚀、冲刷作用、地面沉降、滑坡等作用的影响。 (6)地面沉降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所处区域地面沉降区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如抽汲地下水、采掘固体矿产、开采石油、天然气、抽汲卤水、构造沉降等)、沉降对建设项目的影响,以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一、《县市地灾调查细则》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标准: 表6 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 表7 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 表8 地面塌陷分级标准 表13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 注:①灾情分级——灾情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②险情分级——险情采用“受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二、江西省县市地灾调查分级标准: 地质灾害规模分级标准表1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表2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 表2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 四、《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五、《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4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地灾评估收费标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行为,维护委托单位和评估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质量,根据《价格法》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就其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和规划实施中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预防治理措施等活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城镇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部门确定的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第三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是指有资质的评估机构(以下简称“评估机构”)接受委托,按照相应的技术规程和规范要求,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现场调查和技术分析,以及编制评估报告和组织报告评审等收取的费用。 第四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属于中介服务收费,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和自愿有偿的原则。委托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自主选择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开展评估工作,评估机构可自主决定是否接受委托。 第五条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制定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城镇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办法,

并负责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城镇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第六条评估机构提供服务,应当符合相应规程规范的规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开展公平竞争,不得采取不正当手段承揽业务。 第七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以下简称“地质灾害评估收费”)基准价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浮动幅度为上下20%,具体收费标准由评估机构与委托人在规定的浮动幅度内协商确定。 第八条地质灾害评估收费基准价由评估基本收费、工程规模调整系数、工程类别调整系数和地区调整系数综合确定。其中,地质灾害评估基本收费根据建设项目重要性、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工程类别和评估级别等确定。地质灾害评估收费包括开展资料搜集、现场调查、图件绘制、技术分析,以及评估报告的编制和评审、税金等全部费用。 地质灾害评估收费=地质灾害评估收费基准价×(1±20%); 地质灾害评估收费基准价=地质灾害评估基本收费×工程规模调整系数×工程类别调整系数×地区调整系数; 工程规模调整系数、工程类别调整系数按照本办法附件确定;地区调整系数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在规定范围内确定。 第九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质量标准及评估级别、项目重要性、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标准,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的相关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确定

浅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确定 陈社斌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 710054) 摘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确定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基础性工作。本文论述了建设工程所处地形地貌条件,地质灾害可能产生地貌条件,分析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确定了评估范围确定方法。为准确评估地质灾害对拟建工程的影响,提出针对拟建场地减灾防灾打下基础。 摘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范围 1前言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评估范围的确定是评估技术要求最基础的一项工作,范围确定的是否合适、精确,体现了野外调查工作的质量,评估人员对建设工程所处区位条件的认识,对现状地质灾害的认识程度,也是最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能够达到评估目的的先提条件。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第5.1条规定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第5.2条规定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第5.5条规定,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1000m为限;为了精确针对建筑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选择合适的评估范围,实事求是的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及建设工程特点确定适当的评估范围,则能针对性的作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综合评估,为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减灾防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评估范围确定思路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第5.1条和5.2条要求,地质环境条件控制着所能发育地质灾害种类的微地貌,如崩塌一般发生在陡崖及高陡边坡位置,其威胁范围一般包含陡崖、高陡边坡坡体上缘开裂范围以及坡体倾向范围,根据坡体高度、坡体岩性特征估计其威胁范围、威胁目标;滑坡发育在边坡上,其威胁范围与可能产生滑坡的主滑向相关;泥石流发育于沟谷中,根据沟谷形态、发育期、历史泥石流堆积情况等确定泥石流威胁范围等。为了准确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作出评价,为下一步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5.5条的规定则是对工作量的量化管理,也是对第5.1条和5.2条的补充。因此其提出一般向两侧外扩500-1000m。其中对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威胁区域及工程场地相对位置考量以5.1条和5.2条为准。 在评估范围的确定中,考虑现状地质环境及建设工程施工中地质环境变化,依据可能发生或引发的地质灾害特点来确定准确的评估范围。 3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威胁范围分析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重点评估对象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六大灾种。以下针对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影响范围来进行分析,为评估范围的确定提供依据。

气象灾害灾害分类分级标准

附件1 气象灾害灾害分类分级标准 (1)特别重大(I级): 特别重大水旱: 1)一个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或多个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 2)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河段堤防发生决口; 3)重大大型水库发生垮坝; 4)暴雨引发大面积城乡渍涝、特大型地质灾害,对交通、铁路、通讯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特别重大影响; 5)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或造成死亡30人以上; 6)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万人以上; 7)因灾倒塌房屋10000间以上。 8)洪水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公路主干线中断,48小时无法通行; 9)多个区、县发生特大干旱;造成3个以上区、县农田、人畜特别严重缺水,受旱面积比例已经达80%以上,人畜饮水困难率已经达到60%以上,干旱仍将持续; 10)对3个以上区、县城市生产、生活等造成特别严重影响,城市缺水率已经达30%以上,干旱仍将持续。 特别重大暴雨、暴雪、大风、沙尘暴: 1)影响城市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50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 2)一个或多个区、县范围内将出现气象灾害气候事件或极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并会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3)在其他市、区和地区发生的可能对我市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气象灾害气候事件。 特别重大寒潮: 1)三分之二以上区、县已经发生对经济林果、有关农作物、畜牧、水产养殖造成严重的危害; 2)造成牲畜、家禽大量死亡。 特别重大高温: 1)对群众健康产生特别严重威胁,中暑患者明显增多,高温天气市区内的1个县

(市)报告中暑患者300人以上(含300人),或有10例以上(含10例)死亡病例发生。 2)造成供水、供电特别紧张,经济、社会活动受到特别严重影响,未来仍持续高温天气。 特别重大雷电: 1)造成人员伤亡达30人以上; 2)造成人员伤亡达10人以上、29人以下,未来仍将出现强雷电天气。 特别重大冰雹: 1)造成人员特别重大伤亡、房屋损毁、供电及通讯设施特别重大损坏和农作物大面积绝收; 2)冰雹天气造成人员特别重大伤亡(30人以上)、房屋损毁、供电及通讯设施特别重大损坏和农作物大面积绝收。 特别重大霜冻: 对当季作物产量形成产生特别重大影响,减产幅度在30%以上。 特别重大大雾: 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且预计未来24小时内同一地区或更大范围的能见度仍可能小于50米。 (2)重大(Ⅱ级): 重大水旱: 1)一个流域或其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 2)大河干流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 3)暴雨引发城乡渍涝,对交通、铁路、通讯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重大影响; 4)一般大中型水库发生垮坝。 5)造成人员伤亡10~29人,受伤300人以下; 6)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群众2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 7)因灾倒塌房屋5000间以上,10000间以下; 8)一般大中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 9)洪水造成铁路干线、公路主干线和航道通行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 10)多个区、县发生严重干旱。 11)造成多个区、县农田、人畜特别严重缺水,受旱面积比例已经达80%以上,人畜饮水困难率已经达到60%以上,干旱仍将持续;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与内容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与内容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结合实例对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意义和评估方法与内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和内容 1 引言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的任务是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危害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 2 公路建设工程概况 某公路改建工程,全长52104km。公路按照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形地貌特点,划分为两段:起点K44+600-63+000为山岭重丘段,长约17182km;K63+000-界为平原微丘段,长约34122km。该公路改建工程涉及山地、沟谷、盆地和洪积扇等多种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在线路沿线存在较大变化,且地质灾害发育。 3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 3.1 预测评估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影响的灾害主要为崩塌、泥石流、边坡稳定、地面沉降。工程建设诱发、加剧的地质灾害可能为崩塌、泥石流、边坡失稳和地面沉降。通过预测评估,对该公路有危险的崩塌46处,泥石流5条,不稳定边坡1处。平原微丘段诱发和遭受地面沉降的危险性为小。 3.2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根据现场地质灾害调查结果、该公路沿线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各地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成果,依据上述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对该公路沿线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根据表1可以看出,该公路全线划分15个区段,其中山岭重丘段划分14个区段,平原微丘段1个区段。山岭重丘段各区段位置及危险性等级见图1。平原微丘段危险性等级为“小”。从图1可以看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有1个区段,长101802km,占线路总长1154%;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有6个区段,长81635km,占线路总长

浅谈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

浅谈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 本文以惠淡大道三环路口至金秋路口段改造工程为例,简要介绍了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其思路和成果可以为其它类似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标签:地质灾危险性地质灾害预测评估综合评估防治措施 1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按照交通部的发展战略规划,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造高速公路,由于部分公路选址不当或者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隐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危害防治条例》和粤国土资(地环)[2002]171号文《广东省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结合惠淡大道三环路口至金秋路口段改造工程,将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作较系统介绍。 2工程概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按照交通部的发展战略规划,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造高速公路,由于部分公路选址不当或者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隐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危害防治条例》和粤国土资(地环)[2002]171号文《广东省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结合惠淡大道三环路口至金秋路口段改造工程,将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3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3.1现状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根据野外地质灾害综合调查,评估区内现状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浅层滑坡,其次为崩塌,调查评估区有滑坡1处、崩塌有1处。 (1)滑坡 HP1滑坡:位于K4+200右80m处,滑坡平面形态呈半圆形,坡度30-37°,坡向70°;滑坡周界明显,体积225m3;滑体为坡残积的亚粘土混少量碎石土,滑床为强风化砾岩。滑面产状70°∠37°。滑坡规模小,已作一般的支挡处理,现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2)崩塌 BT1:位于K3+850右300m处。人工开挖坡脚及削方形成高陡边坡,边坡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办法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办法 一、地质环境条件 宽甸满族自治县丹集线所在的地处辽东山区,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区域内水系发达,溪流众多,主要为山水,具有典型山区的河流特点,有较强的冲刷力。评估区地貌类型为高山丘陵、水涝灾害严重,高山丘陵区地形容易爆发泥石流,地形地貌条件中等复杂;评估区内出露的主要为山体易滑坡地段、,岩性岩相对变化较大;第四系主要为冲洪积土(Q pl-al)和第四系残坡积土(Q el-dl),其工程地质性质相对较差;区内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道路修建,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现状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崩塌次之,地质灾害较发育,故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为中等复杂类型。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崩塌:评估区主要分布两处崩塌和两处崩塌隐患。崩塌(BT1、BT2)主要分布于K124+000和K127+000,由于崩塌下方为溪沟地,且两者边坡都是稳定性边坡,故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崩塌隐患(QBT1、QBT2)主要分布于BK124+250和K124+650,均为人工开挖路堑边坡。QBT1所在边坡高2~15m,整体坡度约为70°,边坡走向约135°;QBT2所在边坡高约15m,整体坡度约为82°,坡向80°。据赤平投影图(图2),均为不稳定性边坡。其对车辆及行人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潜在危害,因此,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滑坡:评估区分布有19处滑坡,主要为浅层土质滑坡。根据地质灾害产生的诱因及所处的地质环境等综合分析,评估区滑坡主要分布在公路旁边,按照规模划分,公路边缘的滑坡属于小型滑坡。按照危险性划分,公路边缘的滑坡威胁对象为下方公路、过往车辆及行人,危险性小的有8处,危险性中等的有11处。目前滑坡体周围稳定性较差,路线区内滑坡的形成从岩土的结构、构造来说,主要受岩(土)层层面、裂隙等影响,这些部位易于风化,抗剪强度低,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内在条件。水的作用也不可忽略,因此在长时间降雨和暴雨季节常引发滑坡活动。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1.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内容与方法 对于挖方路段,根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特征,按工程布置进行综合分析并评价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对滑坡部分,主要依据岩性组合、岩体结构类型、断裂节理裂隙的发育情况、岩石风化程度、软弱夹层分布情况、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判定硐体坍塌可能性;填方路段除高填方路段易诱发推移式滑坡外,公路建设一般不会诱发地质灾害;桥涵路段,依据上部荷载情况及浅部土层的分布、厚度和物理力学性质,估算地基土的稳定性和沉降量来评估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对坡脚为半挖半填路段主要依据地形地貌及岩土体特征结合工程地质类比法,分析自然斜坡的稳定性及其对线路可能产生的影响。 2.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结果 线路共分布两个区段,总长约1000m,3个区段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