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四《哲学》总结

人教版必修四《哲学》总结

人教版必修四《哲学》总结
人教版必修四《哲学》总结

哲学

§1.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基本概念

1.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客观)、人类思维(主观)

2.方法论

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方法

3.哲学

⑴爱智慧、追求智慧

⑵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⑶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⑷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⑸哲学家根据一定的自然、社会、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二、基本理论观点

1.哲学与生活

⑴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即起源于生活

⑵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指导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⑶总之,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哲学,我们应该学好哲学,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2.

3.世界观与方法论

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和具体科学

⑴具体科学的分类:自然、社会、思维科学知识

⑵关系

①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对具

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两方面内容

⑴谁决定谁(谁是世界本原)

存在决定思维:唯物主义,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

⑵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承认能正确反映存在:可知论,否认能正确反映存在:不可知论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基本分歧

围绕物质与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2.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形而上学的比较

⑴区别

①前者:世界是什么,物质与意识何者为本原

②后者:世界怎么样,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的问题

⑵联系:后者从属于前者,四者是两个对子,前者是两大基本派别(阵营)

共同点: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4.唯心主义两种形态的比较

⑴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法为自然立法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⑵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理在事先,事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上帝创造世界

⑶相同点: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意识

§3.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人物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的作用

⑴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⑵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变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二、基本理论

1.哲学与时代

⑴哲学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⑵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

2.哲学与经济、政治、文化

⑴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⑵一定形态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政治

⑶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3.马克思主义哲学

⑴产生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⑵基本特征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⑶态度:坚持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同时还要发展

⑷中国化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

精髓:实事求是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②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④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②③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4.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基本概念

1.物质

⑴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⑵区别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具体形态是除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和现象,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的特性,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运动

⑴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基本形式: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运动

3.静止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⑵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⑶相对性、条件性、暂时性

4.规律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与具体规律的关系: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二、基本理论

1.世界物质性

⑴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非神创)

⑵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①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存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发展受客观规律支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起作用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⑶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⑴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具体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②运动也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③反对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离开物质谈

运动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⑵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而言,又有静止的一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方法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承认绝对运动又要承认相对静止,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也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主义观点

3.规律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

⑴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

客观性: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要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规律就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不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⑵规律是客观的,并不能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⑶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做法,也反对只承认规律的客观性而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5.把我思维的奥妙

一、基本概念

1.意识

⑴从起源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②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⑵从产生的生理基础看,是人脑的机能(不是意识的来源)

⑶从意识的内容看,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故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形成的意识具有差异性

②任何意识(正确、错误;感性认识、理性思维;对现状的感受、对过去的总结、对未来的预测)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⑷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二、基本原理

1.意识能动作用

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③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复制当前,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④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促错阻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和保持高昂的精神,克服错误的意识和消除萎靡的精神,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看不到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内涵: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意义: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规律普遍性客观性及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它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③做法: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3.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规律客观性为前提,按客观规律办事,又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三、唯物论原理总结

1.世界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3.物质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4.规律普遍性、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5.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6.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7.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6.求索真理的过程

一、基本概念

1.实践

⑴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⑵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⑶形式: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

2.真理

⑴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⑵特点

①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具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适用

二、基本原理

1.实践与认识

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得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促错阻,真理和科学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根据过程的推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反对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⑴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的运动规律)

⑵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⑶人类的认识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7.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基本概念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4.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联系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二、基本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表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建立在自在事物联系的基础上的,它是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形成的,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有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有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

⑴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发展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⑵联系

①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②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事物的整体,又要联系各部分各要素,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

§8.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基本概念

1.发展

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新事物的判定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或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旧事物:违背客观规律,必然走向灭亡的事物

3.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4.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

二、基本原理

1.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趋势: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对未来充满信心,要支持新事物成长,又要做好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心理准备

3.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食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相互作用、循环往复的结果

方法论:注重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等错误倾向

4.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内因,又不忽视外因,把内外因结合起来看问题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

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①对立也叫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相互区别、排斥、冲突、相互克服,结果促进事物的发展、飞跃,包括一切差别、对立)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统一也叫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中(谁也离不开谁)

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③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对立又要看到统一,要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⑵理解矛盾应注意的问题

①准确理解把握矛盾的含义:事物内部

②统一和对立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对立是矛盾另一方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练习精编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练习精编 1下列航海家中,到达印度的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2新航路的开辟,从根本上看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 B欧洲人对黄金狂热追求的产物 C商业危机的产物 D人文主义倡导的产物 3新航路的开辟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为( A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B资本积累速度加快 C雇佣劳动力的增加 D封建制度的衰落 4“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5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媒介是( A炮舰B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C军队D物美价廉的商品

6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把世界瓜分,标志着(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B亚非拉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C列强开始了输出资本 D新的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出现 7引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之间的矛盾 B高利润和低消费之间的矛盾 C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D股价狂跌,股市崩溃 8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新政"不能全面干预经济 B"新政"没有解决生产社会化 C"新政"措施不适合当时社会情况 D"新政"没有全面触动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 9 30年代美国从胡佛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转变为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A不同党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B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C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体现 D解决经济危机的临时性的措施 10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泛滥 B遏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C使西方福利国家发展起来 D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11二战后初期,西欧洲国家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冶金 瓷器丝织业演变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1,1-文档资料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1—1/2练习班级姓名 1.“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A.宗教习俗B.农业生产C.祭祀祖先D.纪念庆典 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3. 中国古籍中有神农氏教民耕种、有巢氏教民筑房的记载。《左传》中记载了“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这“烈山氏”的称呼可能与哪种历史情形有关? A.养蚕织丝 B.烧山耕种 C.铸造青铜 D.使用铁器 4. 孔子的学生种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 A.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畜牧业是当时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C.当时牛耕技术已普及全国 D.孔子生活的时代可能已有牛耕 5.东汉时期,某些地区的耕作方式出现了从图1到图2的变化,这种变化 ①使回转更加轻便②提高了耕作效率图1 ③便于牛耕的普及④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图2 一直享有尊崇的地位,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下列关于牛的评说中,不具有可能的是A.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殷商时牛已经拉着犁给人耕地了 B.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 C.唐诗“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描写老牛田地耕作劳累 D.人们常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只问耕耘、不问索取的人称为“老黄牛” 7.史书记载:战国中期,人们把使用铁农具耕作看得如同用瓦锅做饭一样。这一记载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试题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 1.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2.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3.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4.“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以上言论应出自:A.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民族资本家 D.资产阶级革命派 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6.阅读下表,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1920—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水平估算单位:亿元 年份工农业 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 产值中的% 占工农业总 产值中的%近代工 业产值 手工业 产值 工业总 产值 近代 工业 手工 业 近代 工业 手工 业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实用】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0.12.8 1、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 .商朝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2、右图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 .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 3、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受灾严重,但有一处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没有受到 严重损害,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B.都江堰C.大运河D.井渠 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它所反映 的我国古代经济形式是 A.小农经济B.集体经济C.商品经济D.游牧经济 5、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使图案与器形相 映成趣。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汉代 B .唐代C.宋代 D .清代 6、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高潮,图7 中所示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 的青铜器,该青铜器铸造于 A.商代 B .秦代C.汉代 D .唐代 7、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鼓风冶铁 8、 2007 年 12 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 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 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9、唐代诗人陆龟蒙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描绘瓷器的主要产地在 A .古代河北B.古代河南 C .古代陕西D.古代浙江 10、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 .景德镇 B .苏州 11、古代诗人王建在《汴州即事》中写道 C.扬州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 .洛阳 ,诗中的“草市”是 古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草市最早出现是在 A.秦汉B.六朝C.唐朝D.宋朝 12、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 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 草市兴起 13、我国北宋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高一历史必修二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必考知识点总结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实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 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古代中国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升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 A .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 .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 .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 .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6.19 世纪 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 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 .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 .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 .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7.1882 年 9 月《申报》记载: “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 开,群情若骛, 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这种现象 说明了 专题二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 25题,每题 2分,共 50 分) 1.“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 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 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 C .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 ”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从 16 世纪开始到 18世纪,欧洲国家开始进口蔗糖、香料、烟草、茶、咖啡、棉花及其他种植 园产品, 19 世纪,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主要是因为 A .海外市场不断扩大 B .生活改善人口大量增长 C .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D .工业革命原料需求增大 3. 16 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 到 16 世 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 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 ”这一现象说明 A .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C .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D 4.卡尔·波拉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指出: 器都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技师发明的, 经济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到来 以及一打羹匙。 B .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机 ”下列关于 “我们时代” 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读写能力。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 5.图 1 数据来源于严中平 《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 1843~1852 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 根本原因是 图 1 1838 ~ 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完整版)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 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⑤八字方针1961 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高一历史必修二选择题

高一历史必修二选择题 1、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是(C) A、石器锄耕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机械化耕种 2、在中国封建社会,如果有一位地主想扩大地产,其主要途径是(C) A、将公田化为私田 B、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 C、土地兼并 D、吞并井田制下农民的土地 3、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正确的是(B). 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C、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4、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这主要是因为(C) A、小农经济下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B、小农经济阻碍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C、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且占据主导地位 D、小农经济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5、为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打下基础的是哪一时期的江南开发(C) A、春秋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战国时期 6、在古代地区性或全国性市场中,比较常见的商品应生产于(C) A、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外国商品 7、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成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A)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B、官营丝织业的行省 C、民营制瓷业的形成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 8、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进入繁荣时期是(B) A、新石器时代晚期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9、下列制瓷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D) ①白瓷②青瓷③彩瓷④珐琅彩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10、下列各项中与城市经济繁荣无关的一项是(B) A、交子 B、榷场 C、瓦肆 D、夜市 11、宋代诗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幼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C) A、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激烈 B、宋朝海外贸易发达 C、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频繁

【实用】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 世纪初— 19 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 1 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经济根源 )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过程: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 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商业革命” 和“ 价格革命” ,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 、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 、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 、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 2 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 : 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 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高一历史必修二1-4单元月考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必修2)试卷 (选择题做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做在答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我校49届校友、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下列关于中国农耕文明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B.中国原始农业主要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C.我国古代农业经历了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D.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我国开始出现早期农业 2.下列工具用于播种的是 A.筒车B.水排C.耧车D.翻车 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工具最早出现在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 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 4.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株赢”。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当地人口买卖现象严重 D.当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5.下列选项是某班同学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B.唐朝商业高度发展,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C.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技术 D.宋代的“市”突破时空限制 6.《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明朝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 C.景德镇是著名的青花瓷产地之一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7.话剧《立秋》艺术再现了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精神。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的著名商帮是A.徽商B.锡商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总结(人民版)教程文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六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制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 ③具体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分期付款盛行、股票投资过度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席卷:股市崩溃迅速席卷美国整个经济部门,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 4、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5、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6、影响 (1)经济危机: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2)社会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工人罢工运动、农民运动不断高涨。(3)国际局势紧张: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1、一贯措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特点: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三、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1、金融和信用危机 2、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损失和倒退 3、对外贸易额急剧下降 4、国民收入锐减,失业剧增,贪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5、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第二节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 2、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 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1、目的 ①直接目的:结束经济混乱,摆脱危机 ②根本目的: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新政的内容

★三、评价罗斯福新政 1、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意义: 对美国:①经济:使美国经济走出了低谷,并最终渡过了经济大危机; ②政治:缓解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③人民:提高了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建立起福利国家打的框架,使社会弱势群体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对世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战后欧美各国影响深远。 3、局限:只是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第三节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2)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保证了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 2、表现: 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政府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3、特点:与西欧不同,不是实行工业国家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4、实质:虽然建立了国有企业,但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5、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通读课本内内容,并且学会总结,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一、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发现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5、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 6、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7、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形成):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经济和贸易联系; 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9、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 探险家们具有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但掠夺行为给殖民地人们带来灾难。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要点 “斯大林模式” 主要表现: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基金);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分单元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过程 ③影响 A、对世界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对欧洲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 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