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 “ 教育心理学测试题(本试卷共 150 分)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下列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问卷法 D.访谈法

2.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3.体现垂直迁移的具体事例的是(

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概念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

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

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 4.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者的描述是( )

A.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

B.宁愿担任专业工作而不愿做企业家

C.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工作

D.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

5.“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学习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6.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 )

A.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度过当前的危机

B.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

C.建立对咨询人员的信任

D.学生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7.在建构主义看来,真正的知识是( )

A.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B.前人积累的认识成果

C.学生记住的信息

D.存在于书本上的系统知识

8.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9.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是指( )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课堂气氛

D.班级人际关系

10.进入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心 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 ) A.信任感

B.自我同一感

C.主动感

D.勤奋感

11.在归因理论中,能力属于( )

A.稳定、内在、不可控因素

B.稳定、外在、可控因素

C.不稳定、内在、可控因素

D.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

12.1977 年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是( )

A.班杜拉

B.埃里克森

C.皮亚杰

D.阿特金森 13.教学技能属于(

A.心智技能

B.交际技能

C.操作技能

D.言语技能 14.评价教学结果最客观和可靠的指标是(

A.教学目标

B.教学目的

C.教学计划

D.教学策略

15.学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后再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进行的分析。这种学习属

于()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辨别学习

D.规则或原理学习

16.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17.经常思考“如何教好这节课”这样一些问题的教师处于()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学生

D.关注自我

18.老师讲课好,激发学生学习好数学的愿望,这种动机属于()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高级动机

D.低级动机

19.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根据其强化学习理论的观点而提出的教学方法是()

A.发现学习

B.程序教学

C.接受学习

D.信息加工

20.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划分的主要依据()

A.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

B.学生是否主动学习

C.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呈现还是由学生发现

D.学习目的是解决问题还是获得知识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有()

表征学习 B.态度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E.技能学习

2.心理个体的发展具有的一般特点是()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顺序性与定向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均衡性

E.关键性

3.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过程促成的纪律

E.自我促成的纪律

4.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评价能力发展,一般经过()

A.评价他人——评价自己

B.从结果——动机

C.从片面——全面

D.从自律—他律

E.从他律——自律

5.成败归因理论的稳定因素包括()

A.个人的能力

B.工作任务的难度

C.个人的努力程度

D.运气

E.个人的身心状况

6.计划策略包括()

A.设置学习目标

B.浏览阅读材料

C.设置思考问题

D.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E.总结经验教训

7.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A.功能固着

B.原有认知结构

C.已有的知识经验

D.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E.相似性

8.与动作技能相比,心智技能具有的特点包括()

A.展开性

B.物质性

C.内隐性

D.观念性

E.简缩性

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动作技能

D.态度

E.认知策略

10.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包括()

A.教师的领导风格

B.班级规模

C.班级的性质

D.对教师的期望

E.学校性质

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一般来说,场依存性强的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比场独立性强的学生差。()

2.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容的范围更广。()

3.学生在某一学科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的成绩波动很大,说明测验的信度很低。()

4.学生每天早上做广播操是一种学习现象。()

5.观察学习是与条件反应完全无关的学习形式。()

6.一切有意义学习中都包含知识的迁移,在机械学习中没有迁移。()

7.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有效的学与教提供一般原理和建议,但它不能给特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处方。()

8.将无逻辑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以便于记忆,这也是有意义学习的形式之一。()

9.概括化迁移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贾德。()

10.小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为培养主动性。()

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接受学习”的创始人是;“掌握学习”的创始人是;“发现学习”的创始人是。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来的教师成长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的期望能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这种效应被称为__________。

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的与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6.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发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_______。

7.桑代克等人的研究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时,才能产生迁移。

8.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应用、、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9.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具有、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

等。

10.心智技能的对象具有。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心理发展成就动机高原现象4.心理健康5.自我效能感

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结合实际,试述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心理健康的标准。

简述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如何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

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试述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试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记忆的效果。

八、案例题(本大题共20分)

一群还在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喊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的很热闹,以后你们每天都这样喊,我给你们10块钱。”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元钱。

第三天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5元也还可以吧,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四天,老人只给每个孩子1元钱,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1元钱,知不知道我们多辛

苦!”

从此,他们再也不大喊大叫了。

上述案例中,老人用的是心理学的什么原理?

(2)如果你是教师,谈谈这个故事对教学有什么启示?

教育心理学综合测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实验法对条件的控制也最为严格。

2.C【解析】少年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因此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3.B【解析】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4.A【解析】略。

5.B【解析】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6.B【解析】略。

7.A【解析】建构主义强调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8.D【解析】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9.A【解析】题干给出的是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10.B【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着重培养的是自我同一性。

11.A【解析】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能力是稳定、内在、不可控因素。

12.A【解析】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是班杜拉。

13.A【解析】教学技能属于心智技能。

14.A【解析】评价教学结果最客观和可靠的指标是教学目标。

15.C【解析】辨别学习是指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关系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

16.C【解析】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是:依从、认同和内化。

17.B【解析】处于“如何教好这节课”目标的教师处于教师成长的关注情境阶段。

18.B【解析】外部动机是指由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所激发出的学习动机。

19.B【解析】斯金纳提出来的教学方法是程序教学。

20.A【解析】奥苏贝尔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把学习分成是有意义学习和机

械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

1.ACD【解析】有意义学习的类型是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ABCD【解析】略。

3.ABCE【解析】略。

4.ABCE【解析】略。

5.AB【解析】根据韦纳的理论,属于稳定的因素是个人的能力和工作任务的难度。

6.ABCD【解析】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设置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等。

7.ABCDE【解析】略。

8.CDE【解析】心智技能的特点是内隐性、观念性和简缩性。

9.ABC【解析】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10.ABCD【解析】略。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10.×

四、填空题

1.奥苏贝尔布卢姆布鲁纳

2.经验+反思=成长

3.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4.教、学

5.追求成功

6.原型

7.相同要素/共同要素8.领会、分析9.群体凝聚力、群体人际关系10.观念性

五、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高原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

4.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5.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简答题

1.结合实际,试述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4)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

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3.简述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4.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6.如何培养学生的态度与品德?

(1)有效地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论述题

1.试述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2.试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记忆的效果。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有效运用记忆术(7)适当过度学习

八、案例分析

答案解析:(1)老人使用的心理学原理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相互转化的原理。内部动机是指诱因来源于个体本身的内在因素而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诱因来源于个体的外部因素而引起的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动机。内部动机是个体行为的根本动机,来源于对事物本身的兴趣。而外部动机是事物的附属动机,来源于事物能够带给个体的利益。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能够相互转化。老人使用的就是这个原理,孩子们制造噪音本来是来源于他们的兴趣,是内部动机。老人通过给他们金钱这种方式,将孩子们制造噪音的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

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如下:教师要合理利用学生的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学习最内在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学习才能持久,并且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利用学生的外部动机时,要注意技巧。首先,不能够在学生有学习的内部动机时采取外部奖励。这样会使学生的动机发生转移,从学习为了兴趣转移为学习为了奖励。其次,使用奖励时要注意成都和方法,尽量不要使用物质奖励。

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强化与消退,来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消退是一种无强化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的概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本案例中,老人充分运用了强化和消退的作用,首先运用金钱作为强化物,来增加孩子发生吵闹行为的概率;接着,运用消退的作用,通过逐渐减少金钱的额度来慢慢减少孩子在门口发生吵闹行为的概率;最终达到消除孩子的吵闹行为的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