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伦理学知识点整理

伦理学知识点整理

伦理学知识点整理
伦理学知识点整理

不定项2x10=20

评述10x3=30

看图说15

案例分析15

论述20

伦理与道德的区别:

联系:在通常情况下,这两个词意思相近,可以互换。在英语中,伦理直接具有“道德”的含义。

区别:

(1)作为日常用法,“伦理”更具客观、外在、社会性意味;“道德”更多地或更有可能用于个人,更含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

(2)作为价值本身,伦理的核心是正当(适当、合适等),道德的核心是善(美德、德性等)。

(3)作为规范,伦理具有普遍性,道德具有独特性。

(4)作为评价尺度,伦理的尺度是对与错,道德的尺度是好与坏、善与恶。

(5)伦理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最基本的价值;道德是一种目的,是一种超越性的价值。

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伦理是关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应然性认识,讲人际关系应该如何。

道德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和规范,强调人们应该遵从什么样的规范和准则。

没有伦理,就不会有道德出现。因此,伦理是道德的基础和前提,道德是伦理的形式和载体,道德为伦理关系服务。伦理以关系为核心,强调和谐,是外在的和客观的;道德强调规范,是内在的和主观的。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概括为道与德、群与己、义与利

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体现如下:

第一,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体现了伦理学研究对象的矛盾特殊性。

第二,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伦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伦理思想发展的始终。

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的主要内容:

一方面是经济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即经济关系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经济关系,以及道德对经济关系有无反作用的问题。

另一方面就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即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还是社会整体利益从属于个人利益的问题。

(注意选择)

孔子的伦理思想

①折中主义的道德起源论;②重义轻利的义利观;③“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论;

④“道之以德”的道德教育思想;⑤多层次的理想人格;⑥“为政以德”的政治伦理思想;

⑦对孝、忠道德规范的强化;⑧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孟子的伦理思想

①“仁、义、礼、智根于心”的道德起源论;②性本善的人性论;

③良知、良能或良心是道德意识的核心;④以性善论和良知论为基础的修养论;

⑤“大丈夫”道德理想人格;⑥以“五伦”为基础的伦理秩序设计;⑦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⑧重义轻利的义利观;⑨以仁政“得民心”的道德作用论。荀子的伦理思想

①“人性恶”的道德起源论;②对作为规范体系的“礼”的阐发;

③“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论。

墨子的伦理思想

①“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原则;②“合其志功而观焉”的道德评价论

老子的伦理思想

①“见素抱朴”的道德修养之道;②对于至善的解读:“上善若水”;③复归于婴儿的道德理想;④“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庄子的伦理思想

①“物我同一”的生态伦理思想;②以个性自由为追求的人生观。

管仲的伦理思想

①“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道德决定论;②“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对老庄思想的评价:

积极因素:主张不刻意追求名利,顺其自然而生活,这对于社会生活日趋紧张和为名利所累的人有启迪作用。主张顺应客观的自然本性而生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保护环境有启发作用。

消极因素:道家思想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及世风下降的强烈不满,又无力采取行动去改变现状,被迫把道德的完善和对自由的追求放置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无效的方法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重视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建立“厚德载物”的和谐人际关系。

(三)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四)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

(注意选择)

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

①诸德为一;②美德即知识“知德合一”;③做恶是出于无知;④知识可教。

柏拉图的伦理思想

①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②回忆认识论;

③有形与无形;④知识与意见。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

两个伦理原则:自然向善、中庸中道。

西方伦理思想传统的主要特征

(1)价值两分的张力结构

(2)神人二元的理论互竞

(3)个人很权利优先

(4)道德与目的的两分

中西伦理思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西方近代伦理思想比较

(一)从经济形态方面比较

中国封建社会是封闭式的自然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总体上属于封闭型或保守型,主静、内求以及中和为基本特征。

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属于开放式的市场经济体制,伦理思想总体上呈现开放型或发展型,以主动、外向、竞争为基本特征。

(二)从国家起源方式比较

中国的国家起源方式为氏族的血缘家庭关系为基础,伦理思想重视家族成员关系,家庭道德规范成为首要伦理原则。

西方以居住地区和财产划分阶级而形成国家,伦理思想主要调节自由民个人和城邦群体关系,很少涉及家庭伦理思想。

(三)从人性论视角比较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德性主义人性论为主流,认为人性是天赋的,道德不需外求,而在于“存心求性”,是德性主义人性论。

西方伦理思想以感性主义或理性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前提,道德是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的本身,是人性主义道德论。

(四)从道德和哲学的关系比较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把伦理观与本体论、认识论紧密联为一体,形成哲学伦理化和伦理哲学化的特点,而且以伦理为本位。从总体上具有否定人的欲望合理性的禁欲倾向,形成重人格、重气节、重修养、重道德的优良传统。

西方伦理思想和哲学分开,伦理学的目的是认识人自身,哲学的目的是世界。

(五)从伦理和政治的关系比较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是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伦理和政治一体化。

西方伦理思想中伦理与政治双轨化而相对分开,两者均服从人的幸福。

(六)从道德价值导向上比较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道德价值导向是整体主义。

西方伦理思想道德价值导向是个人本位主义。

(七)从伦理学的重大问题义利观比较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一个根本观点是重义轻利。

西方伦理思想宣扬利即义。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在德学说史上的变革?

1、从人类生活的社会关系出发代替了从自然人性出发。

2、实现了道德学说在研究方法上的变革。

3、揭示了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4、正确地指出了道德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注意选择)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正式形成:

1、道德的阶级性问题

2、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问题

3、人类道德的发展规律问题

4、共产主义的道德问题

②列宁第一次提出和阐释了共产主义道德的科学概念。

③斯大林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④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和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的思想。

(注意选择)

中外伦理思想史上的道德起源说

①天意神启论,代表人物:奥古斯丁、孔子;

②先天人性论,代表人物:康德、孟子;

③情感欲望论,代表人物:康有为、洛克;

④动物本能论,代表人物:费尔巴哈、可鲁泡特金、管仲。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1、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第一劳动创造了道德的主体。第二劳动分工与协作促使道德不断成熟与发展。

2、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客观前提;道德是人的道德,人需要道德;道德是社会关系的道德,社会交往需要道德

3、道德是人类自觉意志的结晶,人类意识的产生和理性能力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主观前提;

(注意选择)

一、原始社会道德特征

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关系和原始人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的基本特征。

①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

②单纯质朴的道德形式及其绝对的道德权威。

③超脱于蒙昧的道德与野蛮并存。

二、奴隶社会道德的特征

奴隶社会道德标志着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开始形成并发挥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在奴隶社会道德中,道德进步与道德堕落并存。

奴隶社会道德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阶级道德,占主导地位的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

(1)奴隶主阶级的道德

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原则:维护奴隶对于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关系。

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忠诚于奴隶制国家、男尊女卑、鄙视劳动及劳动者。

(2)奴隶阶级的道德

奴隶阶级的道德原则: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戮杀,争取人的地位。

奴隶阶级的道德观:勇敢、团结、互助。

三、封建社会道德的特征

①确立了内容更加系统、结构更加严密的道德规范体系。

②道德进一步规范化、理论化,道德功能进一步强化。

③封建社会道德具有表面的正当性与实质的虚伪性。

④地主阶级道德是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农民阶级表达了一定程度的道德自觉。

(1)地主阶级道德

地主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

地主阶级的道德观:忠君孝亲、男尊女卑、鄙视劳动及劳动者。

(2)农民阶级道德

农民阶级道德原则:反对封建礼教和宗法等级制度,要求社会平等。

农民阶级的道德自觉: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乐于助人;追求平等。

农民阶级革命的两重性及道德的两重性:知足而目光短浅、封闭而各自为营、斗争而不彻底。

四、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特征

①人际关系的商品化。

②拜金主义的蔓延。

③以个人主义为核心。

④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本价值追求。

五、无产阶级道德的主要特征:

①崇尚集体主义精神;

②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③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革命勇气。

六、共产主义道德的特点

①共产主义道德从无产阶级完整利益中引申出来;

②共产主义道德与公有制经济形态相适应;

③共产主义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

④共产主义道德阶段性地表现为无产阶级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和全人类道德。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道德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①道德受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的制约;

②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③经济和利益关系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

(2)道德在善恶矛盾的辩证运动中发展

①辩证理解恶在道德进步中的作用;

(所谓的恶或者是道德上的恶,一是指:在阶级对立社会的矛盾运动中,被压迫阶级的反抗以及他们对自身正当利益的追求虽然被统治阶级视之为道德的恶,但却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作用,是一种历史的善,真正人类社会的善;二是人的特定的情欲和贪欲在一定意义上激发人们的竞争心,客观上成就了阶级利益目标的实现,推进了社会事业的进步;三是恶的存在必然引起善与恶的斗争,人类社会道德正是在善与恶的不断斗争中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因此,恶在一定意义上也能推动道德的发展和进步)

②善恶观念的碰撞与澄清推动道德观念的更新;

③扬善抑恶的评价推动道德行为的进步。

(3)道德在批判继承中发展

①批判继承是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②人类社会道德的发展史是批判继承规律的生动呈现;

③在对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中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道德的本质

试说明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这是道德的一般本质。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揭示出道德的一般本质,认为道德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道德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都是受经济关系制约的,具有人类精神的一般特征,大的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的一般本质。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这是道德的特殊本质。

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它的特殊的规范性: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它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

(2)道德规范没有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内化的规范也称为良心,良心是人们思想、言行的标准、尺度和检查官,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会规范。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可另出论述题)

这是道德的更深层次上的本质,即道德作为人类实践精神活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道德作为精神,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是实践的。

(道德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实践精神。

(1)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

(2)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且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正是目的决定了道德行为的方向、价值,表现了精神的实践功能;(3)道德作为实践精神又具有理想性。道德理想是一种善,是集所有特殊物于一身的普遍物,是个别与普遍的统一。黑格尔的道德概念就是道德理想,实践精神把这种理想变为现实,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道德的主要功能:

1、调节功能

2、认识功能

3、激励功能

4、导向功能

道德的规约功能

所谓道德的规约功能,是指道德所具有的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能力。

道德的外在规约功能: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等手段,强制性地要求人们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以实现自我控制和社会控制的理性目标。

道德的内在规约功能:人类自身所特有的良心、义务、信念这种内在心理机制,自觉地把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准则,内化为个人行善疾恶的良心,诚实尽职的义务和内心崇高的信念

(注意选择)

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万能论、道德无用论二者没有正确认识道德的社会作用,犯了片面夸大或一味否认道德社会作用的错误。

道德对经济的作用:4

1、提供精神动力

2、提供内在活力

3、提供整体合力

4、提供价值合法性

道德对政治的作用:2

1、政治对道德有支配、制约的作用

2、道德维护政治的正义性和合理性

道德对文化的作用:2

1、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2、完善道德主体的自我人格。

伦理原则

个人主义原则含义

一、强调个人的中心地位,个人是目的,社会是手段;

二、强调个人尊严,个人的自由与平等;

三、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至上。

强调个人价值,但并不把个人当作自给自足,与社会隔绝的自了汉。相反,个人主义鼓励一种对自我负责,进而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的精神,鼓励个人参与社会协作和交换。

我们能否把个人主义作为道德原则

1.要吸取的合理要素

第一,对个人权利的强调;如个人尊严、平等、自由等。

集体主义可能造成的威权主义、专制主义。

个人主义有助于促进个人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个性自由的发展。

第二,对个人合法利益的尊重。

第三,平等待人、尊重隐私、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负责等精神和做法。

2.根据国情,不能把个人主义作为道德原则

首先,中国没有个人主义传统。

在中国传统儒家以家族为本位的整体主义。

其次,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殊性。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想。最后,中国的政治有自己的特殊性。

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不是个人获得一己利益的工具,而是全体民众福祉的理想化。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个人主义价值观中的某些个人权利(当然也是每个人都平等享有的)是完全刚性,不容挤压,不容侵犯的,以集体,以大多数人的名义也不行。

集体主义则把个人权利当成一个“柔性”的东西,为了所谓集体的利益,只要集体认为值得,可以对任何个人的任何权利作出强制性的牺牲。

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区别

个人主义原则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伦理准则,之所以在西方社会被视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准则,其合理性不在于对个人一己利益的肯定,而在于对每一个人利益的肯定与维护。

利己主义:自我是唯一绝对的核心,自己是目的,一切外物(物质世界、社会组织和他人)都被视为满足自我欲望的工具,自我与他人之间是目的与手段关系。

谈谈你对功利主义的理解

①功利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伦理学说及其道德原则,最主要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哲学家边沁和密尔。边沁指出,所谓功利原则,就是“赞成或不赞成任何一种行为,其根据都在于这一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人的这种幸福。功利原则的要旨是,所有利益当事人的最大幸福。他们都把功利主义理解为最大幸福主义。

②功利主义是依据趋乐避苦的原则来调整个人和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在功利主义看来,由于社会利益仅仅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因而社会利益总是一种虚构的利益,只有个人利益才是真实的利益。因此,要促进人们的最大幸福,实际上就是要增进个人的最大快乐。

③马克思认为功利主义从历史发展上看是一种倒退。认为把一切关系都归为功利主义方法论是很愚蠢的,是一种形而上学式的抽象。

④在当今西方伦理学中,新功利主义主要有两个代表流派,即“准则功利主义”和“行为功利主义”。新功利主义在重效果轻动机、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等问题上,与老功利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⑤功利主义还有另一种理解,即理解为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从无产阶级功利主义的基本特征来看,它同集体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就是无产阶级的功利原则。真正的最大多数人幸福的原则。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

(1)人道主义

由资产阶级提出并完成的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维护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保护人的权利、维护人的自由,主张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一种道德观和社会原则。

(2)人道主义的基本观点

①人的欲望和利益是因循着自然规律的。

②人是一个类,每一个成员都是完全平等的。

③人生而自由,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天然权利。

④人是一种高等的、有理性的动物,理性本身是至高无上的。

⑤人应该顺从理性生活,人们之间应该相互尊重。

利他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在伦理学中,利他主义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次作为善的标准。最初由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创造。

可见利他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根本区别:

①利他主义是私有制社会统一的利益形式相互对立的产物;而集体主义则是消除这种利益对立形式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产物。

②利他主义从人的抽象本能出发来颂扬人的利他精神、牺牲精神;而集体主义则从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出发,从人的彻底解放、社会的彻底解放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利他精神和对集体作出牺牲的本质。

③利他主义在谈论人的利他精神时,往往包含着反个人的倾向,往往容易流于禁欲主义;而集体主义在谈论人的牺牲精神时,把个人的牺牲看成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④利他主义包含的利他精神,由于受其理论和时间的局限而难以实现;而集体主义所强调的自我牺牲精神,是建立在道德自由基础之上的一种崇高的道德选择。

简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1.就社会主义道德的最一般原理而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与道德的基本问题相一致,集体主义原则必然是社会主义道德中基本问题的具体体现。

2.就社会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而言,集体主义原则在本质上既属于这一体系中的规范之一,又高于别的具体规范,成为规定和界说别的规范的最高道德规范。

3.就社会主义道德的评价体系而言,无论是人们行为的善恶,还是人们道德品质的好坏、道德境界的高低,也必须依据集体主义,把集体主义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评价尺度。

4.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调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调节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从总体目标上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是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使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能够实现辨证的、有机的统一。

5.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中,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从总体上说包含三层意思:

①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②集体主义原则即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性,又强调这种统一的辨证性。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上,二者的作用是双向的。

③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但这种辨证统一要能够成立,必须有一个使统一体赖以立足的基础,其基础也就是集体利益。

确立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的依据

①集体主义根植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反映了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

②集体主义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集体主义原则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最高境界,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

④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其它道德的根本标志。

道德规范的约束、导向作用

约束性和导向性是道德规范的重要特征,也是道德规范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也就是说,道德规范即告诉人们不应当做什么,也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约束性是以禁止性的规范提出的,导向性是以鼓励性的规范提出的,都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道德规范在约束人们行为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应当作出什么样的行为选择,从而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指导,这就是道德规范的导向作用

道德规范的他律性

他律:个人的道德判断、选择和行为都受制于外在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约束。

1、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社会存在中寻找道德规范他律性的依据。

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个人与集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寻找道德规范他律性的依据。

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集体理性的层面理解道德规范他律性的依据。

(具体解释

①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存在中寻找道德规范他律性的根据,认为道德规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人们道德意识中的反映和概括。

②马从个人和集体辨证统一的关系上,来看待道德规范他律性的正当合理性,认为一切道德规范都是依据集体主义原则引申出来的。

③马把道德规范的他律性,理解为社会的或集体的理性,是人把握欲望的一种智能。)

道德规范由他律转向自律:

1、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他律性的认同。

2、道德主体为自己立法。

3、对情感和欲望的合理调控。

4、良心是最集中的表现形式,良心:就是经过社会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后的个体的道德自制能力。有了良心,道德主体即拥有了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的通道,也找到了发挥自身意志约束力和导向性的强大力量。

论规范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内在关系

道德规范是指人或道德主体赖以行动的道德标准活动机。首先受制于外力,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就是指这种外在的对于行为动机的力量与作用,是超出道德主体之外的。他律阶段的道德规范是外在于道德主体的,只有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道德规范才从他律阶段转化至自律阶段。道德规范如果不转化为道德主体的自己的自律,那么,对道德主体是无道德意义可言的。

道德规范他律性表明,人在道德领域没有绝对的行为自由,总要受制于某种外在的必然性,在这种必然性的前提下来行动。因此道德的自由也在于对道德领域里必然性的认识。

只有在自我立法的意义上,我们才可说规范成为了自己需要的内在准则。因此,他律性的道德规范,都必经转换成自律的道德规范,成为道德主体自己的行为准则,成为道德主体内在的品格、内在的德性,才具有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行为的意义和塑造道德主体的心灵的意义。

道德的基本范畴

善恶

一、善恶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

善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行为、品质、人格以及个人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的最一般概念,是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所发生的复杂道德关系的反映,是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的最一般依据。

善是指行为、品质所体现的对他人、社会有利的肯定的道德性质;

恶是指行为、品质对他人、社会有害的否定的道德性质。

1、善恶是一种属性概念;

2、善恶是一种社会整体性价值;

3、善恶是一种多元性的价值;

4、善恶是一对历史性范畴。

5、利益是善恶的标准的基础。

具体的善恶标准4

1、品质的好坏标准

2、行为的正当不正当标准

3、人格的高尚不高尚标准

4、生活的幸福不幸福标准

.简述道德义务

(1)含义:道德义务是指人们从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对人们的基本道德要求。

(2)实质 6

①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道德义务是普遍存在的,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②义务最初的雏形是以已获得的利益为前提。

③道德义务是从现实的社会道德关系中引申出来的,是社会存在及发展的客观需要。

④道德义务的内容总是表达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的要求。

⑤道德义务的表达方式“应当”或“不应当”。

⑥只有从社会的价值取向上才深刻了解把握自身的道德义务。

(3)特征5

①道德义务具有非权利动机性。

②道德义务具有自律性。

③道德义务具有弱强制性。

④道德义务具有广泛性。

⑤道德义务具有多层次性

良心

含义:指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道德评价的能力,是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

实质4

①良心与义务相联系,是道德义务的内化。

②良心是多种道德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结合。

③良心是一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④在阶级社会,良心具有阶级性。

良心的本质(黑格尔):良心是希求自在自为的善和义务这种自我规定。

作用

①在行为之前良心具有选择作用。道德行为主体凭良心选择行为的动机、手段和结果。

②在行为之中良心具有监督作用。从主体内部对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

③在行为之后良心具有评价作用。道德行为主体的自我评价,或欣慰,或内疚

良心与德性

①良心与德性有一定区别。良心的特点在于调控性;德性的特点是意向性。

②良心与德性之间相互依存。

③良心与德性具有互补的作用

④良心与德性是相互促进的。

幸福

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由于感受到或理解到目标的实现而引起的精神满足。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

①道德是获得和享有幸福的前提。

②道德是获得和享有幸福的保障。

③道德是幸福的内容,幸福包含着对道德的要求。

如何看待德福一致?

在道德和幸福的关系中可以看到,德福是一致的。德性主义幸福论认为,德性与幸福在本质上是一致且是一种内在的一致,拥有德性即意味着获得幸福。快乐主义幸福论认为,德性是实行幸福的工具,德福一致是一种外在的一致。这两种观点虽然有分歧,但都认为道德与幸福密切相关,都把幸福看作是善或者是至善,把幸福生活看作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当现实生活中的德福不一致甚至冲突的时候。

首先,要理性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不能被生活中所谓的幸福迷惑了自己的判断,更不能功利化、物质化地理解幸福;其次,要对社会道德的未来走势怀有信心,不能被那些失德者一时的得势、得利,甚至得福的不正常现象扰乱了自己的善恶抉择。

道德认识的阶段

1、道德无意识阶段

2、道德他律意识阶段

(1)遵守成人标准;(2)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服从;

(3)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4)赞成外部惩罚。

3、道德自律意识阶段

(1)规则内在化;(2)思维系统化;(3)评判现实化;

(4)方法挈矩化;(5)惩处宽容化

道德情感的形式4

①情境-直觉体验

②角色-想象体验

③理论-思维体验

④信念-自求体验

道德情感的功能4

①道德情感的催化功能

②道德情感的选择功能

③道德情感的评价功能

④道德情感的调节功能

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要求进行道德选择,付诸行动,并通过调节行为来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能力,是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更是对于道德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

特点:自觉性、强制性、长效性。

(2)道德意志的磨砺 4

①意志连贯性对于多变性的超越。

②意志果断性对于优柔性的超越。

③意志自制性对于放任性的超越。

④意志坚韧性对于动摇性的超越。

(3)道德意志自由的实现3

自由就其本义而言意味着对束缚和限制的摆脱。意志自由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意志选择行为的自由。道德意志自由是指主体在自觉自愿基础上,自主地按社会道德要求和自我道德追求行动的自由。

①使道德责任内化为道德责任感。

②有赖于个体自制力的培养。

③要求个体克服身心障碍。

道德价值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道德价值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道德的普遍性寓于道德的特殊性之中,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普遍的道德价值理念总是通过具体的道德规则表现出来。

2、道德价值的普遍性是指相同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范畴。一方面,道德价值的普遍性缘于道德赖以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和共同利益,另一方面,道德价值的普遍性往往具有抽象性和形式性的特征。

3、道德价值的特殊性是指历史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殊的道德规范总是蕴含着道德的普遍性因素。

道德选择与道德价值的关系

道德选择中的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找康德的:如果不谈所谓的意志自由、人的责任能力,必然和自由的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议论道德与法的问题)

①必然性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必然性的本质特性。无论是自然界的规律还是人类社会中的规律,都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必然是可以被认识的。人的特有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能够透过现象认识和把握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③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们所获得的自由的程度与对必然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成正比。因此,不断提高对道德必然性的认识,对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把握和了解,才能获得道德行为选择的充分的自由。

道德评价

(1)含义道德评价是指生活于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直接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

(2)道德评价的标准:

善与恶

善是指符合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和事件。恶是指违背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和事件。善恶的直接标准是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善恶的深层标准是一定社会、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善恶标准的相对性:

①善恶标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

②阶级性、历史性、地域性、主体性善恶标准的绝对性:①没有绝对的善,但是善有其绝对性。②历史必然性、利益基础性、③善恶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道德评价的依据

①动机论是指在道德评价的依据问题上,片面强调动机在判断行为善恶中的作用,否认效果的意义和价值,认为道德评价的唯一依据在于道德行为动机的一种错误观点。

主要代表:在道德本质问题上的义务论——康德;在道德哲学基础上的唯心主义——孟子②效果论是指在道德评价的依据问题上,片面强调效果在判断行为善恶中的地位和作用,否

认动机的意义和价值,认为道德评价的唯一依据在于行为效果的一种错误观点。

主要代表:在道德作用问题上的功利主义——边沁

③动机和效果的辨证关系:

动机和效果在行为总体上是统一的。

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存在着差异和矛盾的统一。

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

(4)道德评价的类型

①社会道德评价是指社会、集体或他人对行为当事人的道德行为进行善恶判断和表明倾向性态度。

②自我道德评价是指主体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和情感取向,对自身道德行为所做的道德反省和判断。

(5)道德评价的手段

①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一定社会或集团中相当数量有组织或无组织的人们,从某种传统、经验、信仰、愿望出发,自觉地或自发地在一定范围内表达、交流、传播关于某一道德现象的评价性看法和倾向性态度。

道德舆论为个体道德发展确立了理想人格。道德舆论为个体道德发展提供了行为规范。道德舆论为个体道德发展注入了动力。

②内心信念

道德信念是人们发自内心对某种道德原则、规范或道德理想正确性、崇高性和正义性的笃信,是深刻道德认识、强烈道德情感、坚强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

道德信念表现为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道德信念是道德评价发挥作用的内在基础。道德信念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道德教育的基本矛盾3

1、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2、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求同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

3、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道德教育的规律:3

1、道德教育主客体的交替与互动规律

2、道德教育过程的有机性与渐进性相统一的规律

3、道德教育功能的规范性与引导性相契合规律

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4

1、引导正确性原则

2、可接受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全方位整合社会资源、多层次划分具体目标、着力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

4、实践性原则

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与基本方法

一、终身学习与学思结合

终身学习作为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帮助人们走出自我的狭小天地,开阔人生视野,理解时代和社会,洞观未来;二是增强人们判断是非与抵御诱惑的能力,以应对各种风险和复杂局面的挑战与考验;三是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脱离低级趣味,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加强道德的修养要求我们不仅要善于学习。而且要善于思考,把学习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正心诚意与慎独自律重点

正心诚意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一个基本方法,即端正动机,纯化意向,使其一心一意,心无旁笃。慎独自律强调在无人监督时不仅不能放松,更要坚持道德信念。慎独是一种个人善于独处、乐于隐处、慎于微处,于独处、隐处、微处时自觉坚守道德情操和人格良知的修炼工夫。自律是“慎独”达致的一种自觉自为的修养境界。“自”即自主、自觉、,“律”即衡量、约束,自律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觉控制的修养方式和修养境界。

三、知行合一与积善成德

知行合一强调要把认识与实践、思想和行为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积善成德强调道德修养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当代大学生更应注重平时的积累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道德修养方面坚持不懈,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质,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

道德境界含义、差异性

道德境界主要是指人们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道德品质状况及情操水平。

道德境界差异性

道德境界的高低与个人的主观努力、自我修养有最为直接的关系。道德境界的达成与提升同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受不同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道德境界的内容总是一定社会条件、阶级立场和个人生活条件的反映,总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规范体系的具体体现。由于现实中人们的道德品质状况不同,同一道德品质体系中又有不同层次,个人道德修养的过程也呈现出逐渐发展的特征,这就决定了人们必然具有不同的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的类型

1、公私兼顾、人我兼顾的道德境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大多数人民群众已经达到的基本道德境界

2、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道德境界,是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们能够达到的境界

3、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道德境界是无产阶级也是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境界

对这三种道德境界的基本态度是:承认和支持公私兼顾、人我兼顾的道德境界,肯定和表彰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道德境界,积极鼓励和大力提倡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道德境界。而对于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不道德境界则应坚决反对和严格抵制

道德境界的实现与超越

1、道德境界的提升与实现

第一、社会文明的进步是提升与实现理想道德境界的客观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与实现理想道德境界的精神支柱

2、道德境界的超越

第一、“超越”是道德境界的价值取向。

第二、对现实道德境界的积极适应是实现道德境界超越的基础。

第三、重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实现道德境界超越的动力。

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

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加强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某些特定关系时应遵守的最一般、最具体的道德规范,其基本要求是:

(1)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任何一个社会成员作为成员而言,其价值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尊重的,对于那些在社会处境中处于不幸境地中的社会成员,社会有责任关心帮助他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坚决反对以人的出身、地位、职业来评价人的价值的错误的价值观。

(2)目的与手段统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强调人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广大劳动者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作为手段,人人需要劳动,作为目的,劳动者享有社会财富。在这里,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是统一的。

试述元伦理学的特征。

其基本特征如下:

(1)以逻辑分析为道德研究的方法。元伦理学家认为,道德问题和道德危机的根源在于伦理学在逻辑和语言方面的混乱,伦理学要摆脱危机,只有向语言学和逻辑学求得方法论的帮助,以逻辑分析为伦理学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纯粹逻辑的分析方法,不涉及这些概念,判断及道德本身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

(2)“科学主义”的“中立性”和“超规范性”。元伦理学最根本的宗旨和任务就是,打破传统伦理学的束缚,建立一种所谓的“中立的”,“超规范”的“科学的”伦理学。在元伦理学那里,科学的伦理学只能是反对道德进行语言逻辑分析,不制订任何道德规范,也不提倡任何价值,而且对任何道德规范、价值标准都采取宽容、容忍的态度,保持所谓“中立”的立场。

(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元伦理学仅仅关心道德语言本身,过分热衷于探索道德概念最恰当的定义和道德判断的科学性问题,但避而不谈道德与人们实际生活的关系之类更为重要的问题,不仅不提供而且反对提供给人们行为以正确指导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使道德和伦理学丧失了其实际的价值,丧失了它所特有的约束作用和导向工能。

论道德选择中的意志自由。

(1)意志自由从消极意义看,就是先天的不正确性,从积极意义上看就是主体自主自觉的能力,是主体具体的,现实的自由。

(2)意志自由是特殊性普遍性的统一,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前者指意志是个人的意志,是特殊性;自由代表着意志中的普遍规定性,反映着普遍的规范。道德自由就是主体行为体现着普遍性的成分。而后者是指:意志作为主体个人的意志,意志活动在扬弃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使其目的由主观性变为客观性,把主体内要求变为客观要求而使之统一起来。

(3)意志自由的上述特性充分表现在人在面临道德冲突时,出于责任、义务、和良心而作出自由选择的活动上。

在这种活动中,意志自由首先表现为主体的认识能力。道德生活必然存在着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正确认识这种关系,深刻理解这种利益关系中包含的客观必然性,就为道德选择的自由打下了基础。在这种活动中,意志自由又表现为主体的选择和决定能力,主体不仅能够分辨善恶是非,而且能够以自己的行动来择善与恶。

然而,道德认识只是意志选择的前提,意志是现实中的意志,它是受现实利益影响的,要通过意志自由实现道德自由,使知行统一,还必须提高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境界。

考研333教育综合考点(最全汇编)

绝对重点333教育综合考点(最全) 教育学原理 i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 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结构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的合逻辑的事实性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3、教育学的意义 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创造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加深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 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5、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关系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 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6、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 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7、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一种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即人类的发展或进化;另一种更为通常的解释 是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人的发展特点:(1)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儿童发展的未完成性、未成熟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预示着人的需教育性和人的可教育性。(2)能动性:人在发展过程中 表现出的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它为教育提供了 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这些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性。 8、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人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与建构而形成的结果。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能动性等方面因素: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遗传素质是人的 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二)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2020教育学复习重点

2020年考点综合分析及考试题型预测 (一)教育概述:共三个知识点,该部分内容将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部分大家在复习时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而只需将其中的基本概念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具体是什么和教育学产生发展标志性事件记住即可。这部分内容大致会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共五个部分内容。今年大纲这章知识点的考察沿袭08大纲,,建议大家识记教育功能和三对功能的概念。其余三个知识点较为重要的是“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本质”,其中多以单项选择题出现,“教育的本质”部分可能会结合一些时事以辨析题形式出现。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共四个知识点。较重要的知识点大家应注意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如何体现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哪些功能上,这两部分多以选择题和简答题形式出现。第四个知识点“当代社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这是今年考纲较之往年新整合的内容,体现的今年考纲的与时俱进要求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特点,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应特别注意与其他教育学理论和改革结合,而且要以主观题形式对待进行复习。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共三个知识点,这一节的内容今年考纲较之去年内容大致上没有什么变化。在第二个知识点中增加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知识点。这节大家需要重视的是第三个部分“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大家在复习这部分时不用面面俱到,但它的基本理论一定要进行识记。在复习抓住主要基本知识点复习即可,但要与相关的现实联系紧密的事件和现象联系进行思考分析,很有可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共两个知识点。这部分大家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是“教育目”、“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各是什么,其中大致多以选择题出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个知识点中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要重点掌握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可能会以主观题出现。 (六)教育制度:共三知识点。第二个知识点中“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这个点的内容大致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第三个知识点“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这部分内容应该重点掌握,以防其以主客观题形式出现。这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是:“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七)课程:共四个知识点。“泰勒原理” 和“课程的范围与结构”,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考点,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第四个知识点的课程改革部分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这要求考生注意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以及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这部分还应重视的知识点是“课程”、“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的类型”包含的类型,大致会以选择题出现。“课程的实施”这部分有可能会结合具体案例,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在复习时考生应该收集总结一些我们课程改革相关的政策和研究,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中分析出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等。并应对复习教育史课程的内容,分析总结世界范

(完整版)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 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 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持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 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 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 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 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水准上受遗 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 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 更为指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 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 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水准 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 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 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 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 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考研历史学考什么 怎么复习

考研历史学考什么怎么复习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广泛的考察学生的知识面,解决之前历史专业考生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增强历史学科各专业的通融性,以为今后历史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历史研究生选拔提供更为公平、有效的测试方式。 一、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古代史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约20%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 世界近现代史约30% 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4、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 二、考查范围 分中国史(上古一1992年)和世界史(上古一1991年)两大范围 三、考研历史学复习建议 1、对历史学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重在基础 就试卷考察的内容而言,三年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部分内容趋于均衡。2007、2008年的历史学试题偏重于政治、经济内容,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大概占了总分的10%左右,2009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部分内容基本上趋于均衡,思想文化内容大概占了总分的20%多。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复习,切勿忽视对思想文化内容的复习。 历史学考研试题考的是对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所以复习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基础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就要对知识点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例如一次改革运动,要从背景、时间、过程、结果、性质、意义、影响、评价等方面去掌握,只有这样全面的分析一个知识点,才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强化基础知识。 2、整理、总结知识点 无论是科班的考生,还是跨专业考历史学的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自己整理、总结知识点,辅导书可以作为参考,切忌买一本辅导书背背就一劳永逸了。自己整理、总结知识点的过程也是加深对知识点理解、记忆的过程。只有自己整理、总结了,才能在考场上对见过的题对答如流,考取高分。

2018教育学考研知识点:骑士教育

2018教育学考研知识点:骑士教育 2018考研,考生必须具有广阔全面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和有效的方法,尤其要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才能轻松应对统考对我们的考验,小编给大家总结了教育学考研资料:骑士教育,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骑士教育:是结合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西欧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 ⑴骑士的要求是:勇猛顽强、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 ⑵“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吟诗。 ⑶教育的三个阶段: ①0-8岁,家庭教育阶段,受母亲教育,主要学习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②8-14岁,礼文教育阶段,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儿子送入高一级贵族的家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贵妇。 ③14-21岁,侍从教育阶段,重点学习"骑士七技"。 “骑士精神”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范,对主人和君长尊崇忠诚,对贵妇斯文典雅,作战是勇猛果敢,与人交往总慷慨豪侠。 中世纪大学(产生、发展、评价) ⑴产生和发展:源于欧洲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市民阶层,需要学习专门知识研究世俗文化。

①欧洲工农业的发展,工商业发展出现市民阶层 ②十字军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的接触,刺激了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不同文化交流 ⑵特点:①文科是进入大学的必要条件②每一所大学都有名人和权威 ⑶组织机构和特权: ①教学方式以读课、评述、辩论和游历为主 ②导体制分为两种:“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 ③已有学位制度,是源于教会的教阶制(主教-牧师-教士),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 ④特权主要有:迁校的自由、不用交纳税费、有司法审判权、大学教授享有参政权、大学中获得学位的人具备教学资格 ⑷作用和影响: ①从思想上打破了教会在思想上对人垄断,推动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②促进了各个地区和国家的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的局面 ③为文艺复兴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培养了新人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分类整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分类整理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中国史专业: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史专业: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就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辅导,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京大学考研机构! 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专业课623历史学基础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历史学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历史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公司,高校任教,读博,出国。 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招收专业介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共有两个专业招生,即中国史和世界史。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其中中国史25人,世界史17人。拟接收推荐免试生50%-70%。应试生差额复试比例为200%。复试权重为50%。

2018年教育学考研统考311真题解析(重点题目)

2018年教育学考研统考311真题解析(重点题目) 来源:文都比邻教育学教研室 二、辨析题 46.核心课程即主要课程。 【参考答案】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核心课程和主要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①核心课程,又称问题中心课程,它将社会问题就包裹在教学内容中,是综合课程中综合程度的最高的一种课程。它能克服分科课程过细的缺点,消除学科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但较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课程内容的编排能力。 ②主要课程是指国家课程中主要实施的课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科课程,例如中小学常见的语文、数学、外语、历史等。它的目的是为了普及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全民的素质。 (3)综上,该观点是错误的。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区分这两种课程的区别,切忌混淆。 【文都比邻独家解析】 (2008-50)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者的异同。 (2009-9) 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缺陷的课程是(综合课程)。 (2011-8) 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内容整合到一门课程中,加强学科联系,但不打破学科界限。这种课程属于(相关课程)。 (2013-7) 某类课程的组织方式如右图所示,这类课程是(核心课程)。 (2016-7) 典型的综合课程按照综合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其顺序为(核心课程、广域课程、相关课程)。 以上为大家罗列了往年涉及到核心课程相关知识点的考题。相信同学们跟着老师参加

了真题解析课程,系统地梳理过知识点的边边角角和内在逻辑之后,这道题绝对是高分项。 47.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是要求学校加强对国防教育。 【参考答案】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从诞生的背景上看,《国防教育法》是继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而颁布的法案。它是诞生于国防安全之上,改革教育内容,加快人才培养而紧急推出的举措。 (3)从改革的主要内容上看,《国防教育法》包括以下几点。 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为提高这些学科的教学水平,要求大力更新教学内容,设置实验室、视听设备、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师资的质量。 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技术训练。 ③强调“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学生完成中等教育,攻读考入高等教育机构所必需的课程并升人该类机构,以便培养拔尖人才。 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该法规定,从1959年到1962年,由联邦政府拨款八亿多美元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4)从其产生的效果上看,它的颁布与实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促进了美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进而为国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综上,国防教育法虽然诞生于国防背景,但归根结底它的主要内容和实际效果是提高了基础教育质量和倡导精英教育,而不是提高全民国防教育的法案。因此,该观点是错误的。 【文都比邻独家解析】 制度史是中外教育史经常考查的知识点,文都比邻推出的“大表哥”详细汇总了各大核

历史学考研真题参考答案

历史学考研真题参考答案 勤思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了2014年的历史学考研真题,大家注意练习,不懂的地方可以跟勤思历史学的老师沟通。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史记》记载孙武和孙膑皆有兵书,证明《史记》记载正确的出土文献是() A、郭店战国楚墓竹简 B、云梦睡虎地秦简 C、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 D、临沂银雀山竹简 2.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其体例与内容主要依据() A、《七志》 B、《别录》 C、《七录》 D、《七略》 3. 唐朝以后,汉地佛教中最大的两个宗派是禅宗和() A、净土宗 B、天台宗 C、华严宗 D、唯识宗 4. 五代十国各政权灭亡最晚的是() A、后蜀 B、北汉 C、吴越 D、南唐 5. 南宋著名山水画家有夏珪和() A、李唐 B、马远 C、李嵩 D、倪赞 6. 清代全国在籍人口首次超过4亿是在() A、康熙年间 B、乾隆年间 C、道光年间 D、光绪年间 7. 下列著作中,介绍美国民主制度及总统华盛顿并予以赞扬的是() A、《海国图志》 B、《康輶纪行》 C、《瀛环志略》 D、《朔方备秘》 8. 下列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1900年,其中发生最晚的是() A、惠州起义 B、东南互保 C、自立军起义 D、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 9. 1954年,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选举的主席是() A、毛泽东 B、朱德 C、刘少奇 D、周恩来 10. 下列各组历史学术刊物,都在我国内在刊行的一组是() A、《历史杂志》《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 B、《过去与现在》《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 C、《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 D、《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历史杂志》 11. 中古印度吠舍种姓的主体是() A、商人 B、农民 C、士兵 D、贱民

教育学考研之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法国的近代教育制度

教育学考研之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法国的近代教育制度 (二)法国的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 在法国大革命前,法国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由天主教会控制的。1789年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改变了欧洲和法国的历史,而且也改变了法国的教育。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先后上台执政的资产阶级各党派都很重视国民教育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教育改革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代表立宪派的塔列兰方案、代表吉伦特派的康多塞方案和代表雅各宾派的雷佩尔提方案。他们都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实行普及教育、要求教育世俗化和科学化等。在客观上指出了法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推动了近代法国教育的发展。 1799年,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对教育进行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在教育改革方面,拿破仑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要求教育为国家服务,为国家提供受过训练的忠诚的行政官员,使教育与帝国的社会秩序和专制性质相一致。为此,他采取与天主教会“和解”的政策,以利用教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拿破仑建立的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帝国大学的总监是负责全国教育的最高首脑,由皇帝亲自任命;第二,全国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全国教育分为27个大学区,每个学区设总长一人,负责管理大学区的各级学校;第三,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第四,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官吏。 《基佐法案》七月王朝时期,法国的初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832年,基佐担任教育部长,1833年6月通过了《基佐法案》。法案要求在法国的每一个区都建立一所初级小学,在每个6000人以上的城市设立一所高级小学。他认为,初级小学的任务是进行基本知识、道德和宗教教育。高级小学应通过设置职业课程,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知识。为了发展初等教育,他还提出重视初等师范学校的思想,这一法案公布后,法国的初等学校和师范学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一法案没有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 《费里法案》1881--1882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被称为《费里法案》。第一个法案中规定了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原则,后一个法案是使三个原则具体化。这些法案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的年龄;免除幼儿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废除《法卢法案》中关于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等。这一法案为这一时期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促进了法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中等教育的发展19世纪初,法国的中等教育受到拿破仑·第一帝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大批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纷纷创办并成为主要中等教育机构。第一帝国以后,法国的中等教育有发生了多次变化。

【免费下载】历史学考研你必须知道的10个方面

2017年历史学考研:你必须知道的10个方面 2017历史学考研的复习也进入了暑期阶段,大家的历史学复习得怎么样了?下面勤思教育历史学考研辅导班的老师整理了10个方面,2017历史学考研的 考生注意 一、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历史学专业从2007年改为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试科目为:政治、外国语、历史学基础三门。 思想政治理论(上午8:30——11:30)满分100分 外国语(下午14:00——17:00)满分100分 历史学基础(上午8:30——11:30)满分300分 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初试为笔试。 二、历史学基础参考书 历史学基础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 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1 、必备参考书: 第一套是北师大版的教材: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S:北京师范大学做为全国师范类教育内的老大,其编订的教材一直受到各本科院校的推崇,体系编排合理,严密,适合日常教学,学生易于学习,清晰明白。但是,有些问题涉及不深,点到为止。学术性不够。但是足以应付考研。因为历史学考研考得就是基础。 第二套: 1.朱绍候《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2.李侃《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第四版 3.王绘林《中国现代史》北师大版(高教版) 4.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高教版 5.齐世荣《世界史》六卷本,高教出版社 PS:这套教材,也就是网上通常所说的历史学考研11本书。其中,《中国古代史》是一部比较经典的教材,但缺点是内容庞杂,分量很重,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是个不小的负担。不过还是一部很经典的教材。李侃的《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历史很悠久的教材,但是这部教材已经多年未版,许多观点比较陈旧。齐世荣六卷本《世界史》是一部多次获奖的教材,是名家领衔编写,其特点是学术性很强,各家观点都有,是国内学术界关于《世界史》研究的较为全面的观点。但是,在体力编排上面,有所欠缺,稍显凌乱。 不过世界史还是建议用齐世荣的六卷本比较好 2 、选读参考书目: 书名作者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西方史学史》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些教材和历史学基础考研大纲吻合度高,基本上包括了历史学基础考研

考研历史学全年该如何复习

考研历史学全年该如何复习 考研历史学全年该如何复习 第一阶段——6月初~9月底; 第二阶段——10月初~11月中旬; 第三阶段——11月中旬~12月初; 第四阶段——12月初~考前。 第一阶段是全面复习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把基础打牢,要把书从头到尾地看一遍,建议先看中国通史,再看世界史,最好不要打乱记忆顺序。根据大纲将所有的学科形成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按点复习,并注意其中的小知识点,把书读薄,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根据上述复习时段安排,6月是第一阶段的起点,是最重要的打基础时期。实际上这是广大考研人最难最关键的一道坎儿,很多人后来的放弃就是因为基础没有打牢,自己没有信心。因此,第一阶段能否成功将直接影响下一阶段的进程。 复习时最好按照“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来安排。6月份,可以选择中国古代史或者世界古代史,将其总结成一个简单的知识脉络。 以世界上古史为例,我们首先将其划分为原始社会、上古埃及、上古西亚、上古印度、上古希腊、上古罗马六个大部分,然后我们再从各大部分中根据大纲罗列小的知识点,以此构成这一部分的知识体系。记忆小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广泛记忆和理解记忆相结合的办法,将其背景、原因、过程、结果、产生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连带记忆,能够说出大概意思即可。

最后,提醒考生关注历史学考研新考纲,根据考纲作出复习的知识点结构网络;同时注意看考纲的参考用书的变化以及知识点的变化。考生应该具备这种对变化敏感的能力,关注比较新旧大纲的差异, 并在差异中发现考题的发展趋势。 把书看透,是答好题目的根基。但本人相信,一定的答题技巧可以为得分添加助力。这尤其有益于考场上易于惊慌的考生。有固定 的技巧模式来答题,可以保证不出太大的差错,使已有的知识点, 在慌张,忙乱的历史统考中,付诸东流。我所写的,只是我自己思 考的方法,是从这次统考中总结出来的。有没有用,博雅诸君,自 识之。我写的很零乱,把考场上的问题依据自己的判断贴上标签(我 考试时也是这样想的),见招拆招,有个时候想到某点就记,水平有限,见谅。 1、非常熟悉的名解 10年考的名解,我有两个不知道,1个有点模糊,其它均非常熟悉。对于非常熟悉名解,我是这样来解答的: 2、非常熟悉的简答题 今年考的简答题,我只有一道算是非常熟。就是西汉诸候王国的问题。我是这样答的:首先,开宗明义的作出解释,什么是西汉诸 候王国问题。记名解可以解决简答题,这一点长孙君文章有讲,我 要强调的是,在问答题里面,经常需要直接进行名词解释,甚至在 很大程度上,简答题就是名解的扩展。这里的的解释,我认为只要 陈述就好了。且应是高度概括性的。因为下面你还要阐释,如果头 铺得过大,下面就不好写了,写来写去,加上一慌张,你就很容易 在答卷上落下很多重复的话语。其次,我纵向阐述了诸候王国问题 的由来,各朝君臣是如何解决诸候王国问题的。最后,我进行了一 定程度的发挥,讲了西汉诸候王国问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不熟悉的名解 今年的考卷上,对于我来说,陌生的东西还是挺多的。名解有两个不知道,这两个我有一个随便写了几句,弗莱明一个字没有写,

2019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10大考点详解

---------------------------------------------------------------最新资料推荐------------------------------------------------------ 2019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10大考点详解 2019 教育学考研: 教育学原理 10 大考点详解在此为考研教育学专业的考生把教育学原理的考点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望 2019 考研学子在复习的时候能够对这部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1.教育学概述本章主要内容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以及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对教育学的一个宏观上的介绍,为的是让考生对教育学学科有一个宏观上的整体理解。 因此,对本章内容的复习应以记忆和理解为主,个别重要知识点往往会考考选择题,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教育学流派等。 考查的重点在于识记,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同学们可以花少量时间记忆一下。 2.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本章主要内容是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与功能、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以及古代近代现代教育发展的特征,需要识记和理解的内容均较多。 其中在教育的概念和机构与功能部分最容易考察选择题和大题,因此要看的较为细致,同时也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论思考;对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部分要着重理解内涵和区分异同;对古代、近代、现代教育的特征一般也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复习时要重点注意各阶段特征之间的比较以及每个阶段的特色特征。 1 / 5

3.教育与社会发展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四部分。 整个一章涉及到教育的定位及其重要作用,因此应该成为考生重点把握的章节以便对教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其中第四部分最易以选择题进行考察,而第二三部分很容易成为大题的考察内容。 这一部分在前两年的考研真题中至少出现了一道选择题,大家应该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对教育的影响正反两方面进行复习,也就是考点中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两部分。 同学们应该从准备主观题的角度积累一些材料。 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大家作识记准备,这部分内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考点,我们建议大家拓展一下思路,从宏观上把握,并结合当下的实践与现实,多看一些专家论文,教育评论等。 4.教育与人的发展本章是考点较多的一章,其中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可以以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等多种题型进行考查,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则最可能成为辨析题的考查内容,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则最易通过简答及分析论述等题型来考查。 大家要注意,教育学中狭义的教育学就是指学校教育学,所以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环境之一。

考研教育学知识点:儿童中心课程论

考研教育学知识点:儿童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课程(Child-centered Curriculum)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即以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为基础,用儿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问题等组成的课程,其学习形式是通过儿童的活动,解决问题。儿童中心课程又称活动中心课程(Activity-centered Curriculum)或经验课程(ExperienceCurriculum)。 儿童中心课程论的思想首先应追溯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J.J.Rousseau,1712~1778年)。他提倡“自然主义”(Naturalism),倡导“自然教育论”,主张采用摆脱封建统治影响的“适应自然”的教育方法,培养“自然人”。卢梭的课程论的核心,在于创造性地发现儿童内在的“自然性”,教育不能无视儿童的本性和现实生活,必须遵循儿童的“自我活动”,采取适应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教育方法。卢梭非常重视“直接经验”,甚至提出:“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在卢梭所写的《爱弥儿》(1762 年)中,已经提出了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思想。 给儿童中心课程以系统的理论基础的是美国实用主义(Pragmatism)哲学家杜威(J.Dewey,1859~1952年),他从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以及本能心理学出发,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等一系列口号和原则。他说:“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认为应该通过活动和经验来学习,不同意把内容划分为各个学校科目。因为内容既依赖于学生,又依赖于现实。他提出用基于实际对象的设计教学代替传统的学科教学。 杜威的学生克伯屈(W.H.Kilpatrick,1871~1965年)创立的“设计教学法”(1918年)把杜威的儿童中心课程论体现得最为完善。所谓“设计教学”就是要学校在学生的有计划的活动中进行教育。这种活动必须由儿童决定目的,儿童制订活动计划,儿童自己实施活动,儿童自己评价活动效果。儿童在设计活动中可以获得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各种品质。1919年成立了“进步教育协会”,使儿童中心课程在美国中小学(主要是小学)广泛流行,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持续近五十年之久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旧中国,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以及其他一些实验学校的实验,都是以“活动中心课程”和“设计教学”的原则为依据的。新中国成立后批判了这种课程论,但60年代“文革”期间,又曾出现“典型产品组织教学”,“以战斗任务带动教学”等做法,实质上也是贯彻“活动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课程论的主要优点是:(1)从儿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学习活动是积极的,活泼的;(2)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将生活、经验、社会课题和其他丰富的内容吸收到学校课程中来,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3)注意从活动、经验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 它的主要缺点是:(1)课程内容局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轻视前人创造的文化科学,不利于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偏重课程的心理结构,忽视知识的体系和科学的逻辑结构,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表面上看它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质上却限制了学生主体的发展;(3)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 凯程教育张老师整理了几个节约时间的准则:一是要早做决定,趁早备考;二是要有计划,按计划前进;三是要跟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总之,考研是一场“时间战”,谁懂得抓紧时间,利用好时间,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新版青岛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还在犹豫是不是要遵从自己的梦想,为了考研奋斗一次。当初考虑犹豫了很久,想象过所有的可能性,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为什么呢? 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这话听来可能过于空洞吧,但事实却是如此。大家也都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的局势,浮躁,变动,不稳定,所以我经常会陷入一种对未来的恐慌中,那如何消除这种恐慌,个人认为便是充实自己的内在,才不至于被一股股混乱的潮流倾翻。而考研是一条相对比较便捷且回报明显的路,所以最终选择考研。所幸的是结局很好,也算是没有白费自己将近一年的努力,没有让自己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 在准备备考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做了一份复习时间规划。并且要求自己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复习。给大家一个小的建议,大家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打好我们的基础,复习比较晚的同学也不要觉得时间不够,因为最后的成绩不在于你复习了多少遍,而是在于你复习的效率有多高,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调整好心态,保证自己每天都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不要让任何事情影响到你,做好自己! 在此提醒大家,本文篇幅较长,因为想讲的话实在蛮多的,全部是我这一年奋战过程中的想法、经验以及走过的弯路,希望大家看完可以有所帮助。 最后结尾处会有我在备考中收集到的详细资料,可供各位下载,请大家耐心阅读。 青岛大学中国史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6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

1.《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五版。 2.《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五版。 3.《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五版。 先说说英语复习心得 一.词汇 词汇的复习流程其实都比较熟悉了,就是反复记忆。考研要求掌握5500的词汇量,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工,我建议考研词汇复习的参考书至少要有两本,一本是比较流行的按乱序编排的书,另一本是按考试出现频率编排的书,也就是所谓的分级词汇或分频词汇,我使用的是木糖的单词和真题,很精练,适合后期重点巩固使用,工作量也不是很大。为什么要使用分级词汇书呢,因为我们掌握词汇是服务于阅读的,题做多了就会发现,考研阅读考来考去大部分也就是那2000多个词,到后期一定要发现规律,把握重点。还有一点就是在做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归纳形近词,有些词出现频率高而且很容易混淆,必须分清楚。 二.阅读理解 都说考研最难的是英语,英语最难的是阅读。那这阅读究竟难在哪里呢?以四六级作为比较,攻克四六级阅读的关键是词汇,只要一篇文章传达的意思你基本清楚,考题对应的细节你能找到,看得懂,基本上就没太大问题了。但考研英语还不止于此,它还要求就是我在最开始提到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研究生是要查阅很多文献的,很多甚至是国外文献,这就要求我

2017年考研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定义的分类

2017年考研教育学考点总结——教育定义的分类 关于教育的定义纷繁多样,各门各派都有自己对教育的定义,而通过对教育定义的分类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把握各种定义的内涵和特点。伊士雷尔·谢弗勒是美国著名的分析教育哲学家,他在1960年出版的《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根据陈述方式把教育的定位分为三类: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文都教育这次为大家系统介绍一下谢弗勒的教育定义分类,最后再用一道选择题真题来加深大家对其理论的理解。 规定性定义是指作者自己所下的定义,并在自己的教育论述中始终遵守。规定性定义主要是为了叙述和表达的方便而指定某些词语代替某一词语,或者规定某一词语所代表的意义。规定性定义有创造性和非创造性之分,例如“甲”代表“优秀”是非创造性规定定义,因为历史上人们已经有类似的规定,使“甲”代表“优秀”的观点成立。 描述性定义是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如“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或“教育是发展人的智力的最好途径”。它对被定义的词在历史上以及目前的种种进行概括。词的意义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而且词的意义本身可能是模糊的,因而,描述性定义常常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一种复合形式,既揭示被定义对象“是”或隐含地表明被定义对象“应是”什么,如“教育是社会借以发展年轻一代认识生活中的善和价值的能力的手段”。纲领性定义描述的是一个方案,指向实践,它或隐或显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成为的样子,因而,它是教育中常见的定义。 可以说,这三种定义的分类是根据定义出现的上下文情景来决定的,同一定义根据不同上下文可能归属不同的类型。三种定义的功能各不相同,规定性定义的功能是使该定义能够表达下定义者所需要的含义,使该定义能够在群体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描述

2019历史学考研知识点

2016历史学考研知识点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地方高师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和考研方面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帮助大家学习,以下是本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019历史学考研的知识点,欢迎参考阅读! 2019历史学考研知识点如下: 第一部分列强的对外侵略 (1)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后果要好好把握。有可能在这部分内容出非常细节的选择题和名词解释。 (2)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的必然性。《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要记住。 (4)战争后签订的重要不平等条约,可能会以论述题的形式出题。 (5) 中国边疆危机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6)《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7)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诸多矛盾中,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况要熟悉。 第二部分清统治的衰落 (1)太平天国当时具体采取了哪些制度,像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评价要熟记,有可能出现论述题。注意《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影响。

(2)义和团运动要注意和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作比较,它的影响要知道并掌握。 (3) “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4)义和团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5)清廷政局的变化。 (6)湘淮军势力的崛起在2009年的简答题已经考过,2012年不排除继续再考大题,要引起注意。 第三部分近代化的启动 (1)关于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以及它们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人物都要掌握。 (2)洋务运动的内容,前期求强,后期求富所采取的 措施要知道。建立的一系列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对于建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等要熟记。对于内容、影响有可能会出现论述题和史料分析题。 (3)维新变法思潮及戊戌变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知道。这都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活动,要从背景、内容、意义方向好好掌握。对于当时的代表人物,像王韬、陈礼垣等人物具体的思想要知道。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要掌握。 (4)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根源,以及商办企业要了解具体有哪些,目的是什么。 第四部分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作为重点来看,要联系后 面的知识把整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梳理好,形成一个体系,这种跨度比较大的题最能考查出考试的综合素质,往往容易出论述题。 (2)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的教育改革,这两点的一 些具体措施可能会作为选择题来出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