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

《论语》中提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思想认为孝是人立身的根本。而《孝经》则具体阐述了孝的要求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发肤是父母赐予我们的,我们不能毁伤我们的身体,这是孝的开始。真是不明白这一点,我们的这部分不懂得爱惜自己身体的同时也是爱惜着父母,周国平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说,“父母是把儿女当作自身的一部分来爱的,儿女却不能把父母当作自身的一部分。正因为父母在儿女身上耗费了相当一部分生命,才使儿女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这句话准确地阐释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意义,儿女是父母的一部分,伤害自己,就等于伤害父母,甚至父母的痛要甚于我们的痛苦。不管自己是咿呀学语的儿童,还是他乡求学的成人,父母总是会为自己的一次感冒发烧而心痛不已,即使身体的痛苦不是他们承受,他们却负担着比这更为深重的苦楚。正如《弟子规》中所讲的,“身有伤,贻亲忧”当我们因年少而不顾自己身体时,这六个字,应该作为一个警醒。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孝不仅仅体现在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更意味着要实现自我价值。如果一个人只顾自身的安逸,而不考虑到自己的前途,在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同时,他也辜负了父母对他的期许。如果一个人在艰辛奋斗而即将放弃时想到了自己对父母的责任,那他也便是实践了孝道。

当然,立身行道、扬名后世,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父母。如果单纯为了行孝而去做自己的事业,那这份事业对于他来说变成了无比的压力,而人生的快乐之事。在中学生活中,有同学将学习当作父母的任务,有同学把学习作为生存的基石,却少有人把它作为人生的乐趣所在。不管成绩优秀与否,我们大部分都顶着来自父母的压力学习,也失去了学习之乐。我们既要把立身扬名作为行孝的方式,也要认识到立身不仅仅是为了行孝,更是为了自己在立身的同时所拥有的快乐。

百善孝为先,“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孝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只有敬爱长辈,才能够亲他人、敬他人,才能使社会和谐。

读孝经心得体会

读孝经心得体会 读孝经心得体会1 通过学习与讨论使我深刻领悟到“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的真正内涵,它是个人心灵和谐的最基本元素,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起点。 《孝经》全文不到二千字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真正的经典。在过去受人推崇,到今天依然让人接受;《孝经》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使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在家庭,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在单位,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社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因此,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哲学和伦理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

了解《孝经》的内涵并对照《新24孝行动标准》,自己感到惭愧无比,感到自己是个不孝之女,无论在家庭中、社会上还是工作中自己相差还很多,尤其是为父母做的太少了,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乌 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我们又怎么能不孝?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几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在这里,既有家庭观,又有理想观。能仁爱他人,忠于事业,热爱国家,通过努力,成就圆满人生,实现人生目标就是我们今天要倡导的道德观。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孝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当有所继承孔孟儒学提倡的合理孝道,借鉴古代的孝悌思想,用以谐调、亲和家庭成员的血亲关系,促进家庭的

一个小学生的《孝经》读后感

一个小学生的《孝经》读后感一个小学生的《孝经》读后感 《孝经》是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本经典,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我读《孝经》已经有两年半了,从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读《孝经》,在四年级已经能背过,还在四年级寒假写了《孝经》的读后感,时隔两年,我又对这本经典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在寒假期间再次写了《孝经》的读后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就是我们孝的初始目标,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是孝的终极目标,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是:“居则致其敬,养则至其乐,病则至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的作者:《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孝经》中共有十八章,每一章的中心意思及我的感

受如下: 一、《开宗明义章第一》:这一章,是全部孝经的纲领。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本章主要讲了我们孝的初始目标和终极目标,我应该按照初始目标及终极目标去做,爱护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更加强壮,并遵循仁义道德,众善奉行,在将来为众生造福,让父母为我自豪。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译文: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初始目标。 我的感受:我要按照本条中说的这初始目标去做,不去损害自己的身体,并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为什么损害身体也是不孝呢?因为我们的父母宁愿代我们生病,宁愿替我们受伤,甚至为了我们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这种对我们的关爱远远超过了对自己的关心。所以,为人子女不珍爱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就是对父母的伤害,当然就是不孝。还有,我们拥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的父母师长、历代宗亲以及一切有缘众生,帮助他们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译文: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

读孝经有感读后感优秀作文范文

读孝经有感读后感优秀作文范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读孝经有感 前几天,老师领着我们学习了《孝经》第一章,从字面上看,一定和“孝顺”有关系。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原来我猜的没错,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着“孝”来写的。孔子和他的徒弟曾子在家闲聊,孔子说以前的先王都有着高贵的品质和孝顺的品德。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孝顺父母,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易去损伤自己的身体,这是孝顺的第一步,其次要学习,要报效祖国,扬名于后世。 学习过之后,我知道了古人和我们现在的人一样,都是要孝顺父母,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增光! 读孝经有感 今晚,我和爸爸一起读了《孝经》里的《卿大夫第四》的内容。当我们读完后,我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爸爸就给我讲了起来。 卿大夫也是一类官员,只不过比诸侯要低一级。但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到整个集团。他们的孝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礼法,起领导作用。爸爸这样一说我就明白了。 这就像在我们班里,班长们就是卿大夫,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的班风。他们做好了,我们才会以他们为榜样,和他们一样好。 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遵纪守法、懂礼貌、举止文明的

小学生。 读孝经有感 今天,我看了《孝经》第一至十八章,里面所有的意思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百善孝为先”。 当然,我阅读了《孝经》,就一定要对《孝经》有所了解。于是,我就在妈妈的手机上搜了一下关于《孝经》的前人介绍。知道了《孝经》相传为孔子所作,但现在怀疑于后人附会。这本书,共分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不同章节做出了精辟的概述,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语思想。 我喜欢这本书,教诲我从小有一个好的品性。 读孝经有感 东汉时期的黄香小时候夏天为父亲将席子扇凉,冬天先将被褥暖热后再让父亲睡觉,人们称他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文中的黄香非常孝顺,从古至今,能做的如此之孝的人并不多见。 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孝敬父母呢?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那都是古代的事了,现在还兴这干嘛”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封建礼制都革除了,可我们还是要提倡孝顺,因为父母是生我、养我们的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回报他们吗? 所以,我们要学会“孝”,要真正知道“孝”的内在,“孝”的

孝亲尊师学习心得

孝亲尊师心得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绝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老美德更是精髓, 更 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是良心的要求。“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在《孝经》中,“孝”被开宗明义地肯定为“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者”,并被儒家视为“仁之内核”。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 几千年来,“磕头”、“跪拜”“昏定晨省”“披麻戴孝”“守灵”等仪式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孝”文化的内容。而当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更是严格保留了很多的传统孝道仪式和规范。例如在韩国,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赶回供奉祖先的长兄或长子、长孙家,参加祭祖的茶礼仪式并相互拜年。拜年时,长者盘膝而坐,晚辈在长者面前下跪叩头,长者对成年晚辈低头弯腰答礼。 “一定的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夏学銮并不否定当代青少年在春节时给父母磕头的意义。他说,有选择地恢复一些体现家庭长幼尊卑伦理关系的传统社会仪式还是必要的,弘扬孝道需要借助具体的形式。 其实孝道的核心是要突出“感恩”思想,理解磕头后面的价值取向才是真正重要的。表达爱心的形式是多元的,每一个老人内心感到温暖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孝悌并称不可偏废;二是无违父母;三是为 父母守孝;四是在家尽孝,在国必忠。把孝亲当作责任、义务,与从孝亲获得幸福,两者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并且前者正是后者的源头

活水。对于具备起码道德水准的人来说,想到父母把自己拉扯成人所吃的千辛万苦,所担的虚惊实怕,所投的真疼至爱,倘不能尽孝心,必深感负疚而痛苦;如能尽孝心,使父母衣食丰足,身体康健,精神愉快,一句话,生活幸福,自己难道不会因此感到欣慰和幸福吗?《二十四孝图说》讲,孔子的弟子子路,因家贫经常吃糠咽菜,“为亲负米百里之外”。老人去世以后,他“南游于楚”,“积粟万钟”,“列鼎而食”,但却慨然叹道:现在即使再想回到吃糠咽菜、“为亲负米”的岁月,也办不到了。子路之作此慨叹不是因为他有吃糠咽菜的特殊癖好,而是因为他在失去了孝亲的可能性之后,对于孝亲这样一种天伦之乐,产生了强烈的怀念。国无忧,民无忧,满月青山景色幽。春风荡九洲。衣不愁,食不愁,最是神州尊白头。高风万古流。在许多忠孝难以两顾的人的心中,不能孝亲或不能经常孝亲,是一大遗憾。所以一有孝亲的机会,他们便总是尽量弥补———在弥补责任欠缺的同时,也弥补幸福的失落。正是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有一种人生观是以使别人获得幸福为幸福的。既然一个人可以从使别人获得幸福中获得自己的幸福,那么,他能因自己孝亲使亲人获得幸福而也感到幸福,有什么说不通呢?承认孝亲是福,说到底,也就是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在当前形势下,“孝道”包含着对父母和长辈的顺从、尊敬和理解。顺从是“孝道”的第一境界,听话、不惹父母生气就可以说是孝顺了;尊敬体现在对父母和长辈的日常态度和行为上,比如吃饭让长辈先动筷子,出门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诉去向和回家时间等等;理解更多的是指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即使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孝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孝经》读后感1 最近读了《孝经》,古文有些晦涩难懂,深感理解的不到位,在这里想浅谈一下对孝道的感悟。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孝敬父母为修德之本,以孝道为根本来修身,齐家,治国,推及平天下。孝是基本原则,是做人做事的检验,人不孝免谈。《孝经》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勿违。”意思是说生前事父母以礼,远比死后再补救要可贵的多,事亲五要则;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指的是对父母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服侍,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理发不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孝敬父母,让父母放心,孝敬父母,要付出行动;孝敬父母,要对父母和颜悦色;孝敬父母,常常和父母沟通,开导父母。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对父母尽量做到不顶撞,多关心!孝就是道,要做到让父母安心。对于孝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古语说的好,老小孩老小孩,就是说人年纪大了像个孩子一样。我们小时候耐心的养育我们,父母年纪大了,我们也要耐心的对待老小孩。说到“孝”,以前的理解就是孝敬父母,读了《孝经》以后才发现自己的狭隘。《孝经》的内容,分为天子,诸侯,以至庶人十八篇。读了《孝经》以后,了解到要把孝道运用在社会各阶层,使孝道发挥不同的感化,把孝道用在社会方方面面,这才叫孝道。对你从事的职业忠诚,就是你对这个行业尽孝,这也是孝孝。孝用于国家治理,就叫孝治,以孝治国,以孝治天下人。孝道由时,位决定等级,大孝孝天下,

学习《孝经》的一点体会

学习《孝经》的一点体会 春雨润万物,校园的一切更加清新、温润、生机勃勃。国学堂内坐满了总务处各部门的老师们,今天跟着姚娜老师一起学习《孝经》庶人章的内容。何为庶人?就是指的是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庶人章里讲的就是我们身边普通人要遵循的孝道。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中国古代为农耕社会,我们的祖先对土地倾注了无限的感情,希望通过土地取得收获,并精打细算达到生活的富足来赡养父母和家人,这是儒家文化最朴素的孝道,也是我们普通老百姓要明白和遵循的基本道理。但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普通人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孝敬父母就不单是吃饱穿暖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要更多地注重和父母在精神上的交流。多抽时间陪父母聊聊天,唠唠家常,不因自己的心情不好给父母脸色看,更为重要的是让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心的生活才是我们做晚辈要做到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高中校友在微信上发了一组母亲在自家老宅做鞋垫的照片让大家甚是感动,点赞无数。他对大家是这样讲的,说母亲让他把做的鞋垫拿到他工作的地方去卖,他答应了母亲。(要知道这位校友现在已是西安某旅游公司的老总,应该不需要母亲所做的鞋垫来维持生计了。)这位校友的话引发了大

家的深思,他讲他以前读书的时候,母亲时常用不舍得吃的鸡蛋和辛苦做鞋垫卖的钱来补贴家用,供他读书求学。现在他们家条件好了,不想让母亲再如此辛苦劳作,但他能从母亲的言谈中体会到母亲劳作的快乐和满足,于是他就告诉母亲,现在手工鞋垫能卖上好价钱。此外,他还给母亲讲网络、微信,还告诉母亲可以在朋友圈里卖鞋垫,虽然母亲年龄大了,不太懂,但看到母亲心情好,开心快乐他就很满足了。 通过这件事和这学期学校组织的《孝经》学习,我认为新时代的孝道不仅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和衣食住行,重要的是要关心父母的精神世界。虽然现在的小辈们工作繁忙,大多不在父母身边,但要经常给父母打打电话,多交流,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正如歌里唱的那样“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 今天学校要求员工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孝经》,就是让大家对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补充个人精神缺失的元素,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在家里孝敬父母和长辈,在工作单位尊敬师长,敬重同事,搞好人际关系,提高情商,以自己最好的一切来回报父母,就是最大的“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我们传统孝道的精髓,是将对父母和长辈的孝和爱转化成对社会大家的大孝和大爱,这也是学校要坚持的主流文化,是我们世世代代相传下去的

孝经读后感500字

孝经读后感500字 【第1篇】 孝经:孝敬父母。孝是上帝安排的,一定要孝顺父母,一定要对父母好,不要跟父母顶嘴,吵闹,。下面就来说说我是怎样,孝顺父母的吧! 某一星期的星期天,我和姥姥正在聊天,姥姥说要切黄瓜,姥姥的手烂啦!切黄瓜很费劲,那时候我正在写数学作业,就剩一道题就写完了,看见姥姥切黄瓜费劲的样子,我就连忙跑过去对姥姥说:“姥姥,我来帮你切吧”!我第一次切的时候切不好,对接的时候还是不好,但是我慢慢切慢慢切,我把黄瓜,切完了以后,姥姥夸我真棒!我微笑的点点头。 又继续在写书写数学,这时候妈妈刚回来,妈妈说数学作业写完了没呀?我说妈妈我还没有写完,我妈说,为啥没有写完,宝贝,因为我帮姥姥切黄瓜啦!姥姥手烂啦,切黄瓜很费劲,所以我就帮姥姥

亲切黄瓜,所以就没有写完作业,妈妈听到我说这样的话,开心的笑了,我也微微一笑,姥姥给我给妈妈说,子航写的可快啦,马上就写完啦,妈妈又等我了两分钟,我把这道题写完啦。然后我就开始写语文作业语文作业,妈妈夸我,真是个孝顺的孩子,姥姥也夸我可真乖,我说没事儿,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和姥姥还有妈妈都笑了,妈妈还给我竖起了大拇指,夸我真棒! 这就是孝,在以前孝是最重要的本领,孝顺父母是谁都知道的事情,可是有的人却不,知道孝顺父母跟父母顶嘴,还会把爸爸妈妈给气哭了!这种人我最不喜欢最不喜欢跟他交朋友,妈妈夸我有教养,孝心,我要放第一。 【第2篇】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很喜欢《孝经》里的这句话。要知道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对我们是无

说“孝”——读《孝经》有感

说“孝” ——读《孝经》有感“孔子述作,垂范将来”,《孝经》作为儒家经典伟作之一,对维护社会道德纲常和稳定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得到历代王朝的高度重视。本书共十八章,第一章阐述总的观念: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接下来的五章将孝的实行对象自上而下具体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余下的章数则是对孝道进行深化分析,包括孝的本质,实行“孝”的具体要求、方法和孝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话早已耳熟能详了,然而仔细想想,不得不佩服孔子对孝思考之深之精,其能将孝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并与个体一生同步趋进。然而到了今天“君(君主)”已不存在,“孝”便只能有个“始终”而没有了“中”。但若将“君”做现代化的理解则不然,“君”亦可指“上司、老板”,对待上级就应该“忠心耿耿”,以报“伯仲知遇之恩”。这样一来,孔子这句话历经三千多年至今仍不落于窠臼,反而日益显示出其博大的包容性。 在庶人章第六中,对各个阶层如何实行孝做了个总结:“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书本将其翻译为:“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这个翻译似乎有些偏颇,为何就没有人做不到孝的呢?事实上,有很多人是做不到所谓“孝”的。这就要思考孔子这句话的重点在哪里了。“孝无终始”,意思是孝没有阶级之分,就如舍生而取义非贤者独有,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很多人是做不到“孝”,即是其将孝丧耳矣。就此可见,孔子对孝的认识并不局限于阶层观念,而分阶层来阐述孝,只是给各种身份的人不同的实行孝的方法。为了证明“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孔子提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即所谓的“天经地义”,“经”为规范,“义”为真理,即是“上天所赋予的不容质疑的规范和真理,亦为理所当然的事”。近来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提出了“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此举一出便招来冷嘲热讽,被喻为“百万孝子计划”,并厉声质疑“何时孝子也需要培养了”。“孝子计划”可不可行且不议,就网友对其的质疑就可见孔子对孝定位为“天经地义”的理念是深入人心了,“是以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教化不必严肃就可达到,政治不必严厉就可太平,全因统治者实行孝道,顺从人之本性罢了。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在此便提出孝顺双亲的具体方法,无论“居养”还是“病丧”,孔子所言至今还是适用的,尤其对于现代中国的“啃老族”有警醒作用。“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则有将孝和“愚孝”区分之意,就如“爱”与“溺爱”之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大道面前,理应规劝双亲回归正道而不是“惟命是从”。丧亲章第十八中道:“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说对于双亲的失去不能哀痛过度,只要做到丧礼的要求即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故“以死伤生”亦为“愚孝”。时阮籍遭母丧尝进酒肉,司隶何曾斥之坏风教,而文王曰:“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可见“生丧”与“死丧”之别,而“以死伤生”的“死丧”为“愚孝”也。

孝经心得体会 孙聪聪

读《孝经》有感 周庄学校孙聪聪 今年的暑假,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百行孝为先”,这是一句古人的俗语。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这个字的含义,但当我看了《孝经》以后,我便又进一步地了解了这个字的意义。《孝经》是一本国学经典,里面讲了许许多多关于“孝”的故事。它像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弥漫的是亲情的惠泽……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徳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所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孝心是酷暑里投撒的一片绿荫,遮住了炙烤的骄阳;孝心是久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孝心是汪洋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孝,需要我们用心来行动。“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做出这样的讲话。为了实现中国梦,加快社会道德建设,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那么

学习《孝经》就成为每个普通人所必须的。《孝经》中讲述的“孝”之道,在培养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方面能给予我们正确的方向。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孝乃德之根本,如若人人都能行孝道,那么国家必将更加繁荣富强,民族更能屹立于世界之巅。 《孝经》开篇第一句:“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先代帝王以孝治国,它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诗经》有云:“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而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反映了这一现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又继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生活的富裕上,更表现在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水平和民众的道德觉悟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如是说:“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孝经》讲述的道理传承千年,经久不衰,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人类社会一种大公无私的大爱,这种爱大多时候只是挂在嘴上的东西,说了

孝经读后感四篇

孝经读后感四篇 孝经读后感800字【一】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 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

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 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孝经读后感800字【二】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

孝经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孝经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孝经心得体会优秀范文1 学习“孝经、新24孝行动标准”心得体会 本月为我院孝文化月,我科于20xx年3月10日组织学习并讨论了《孝经》、《新24孝行动标准》,感触很深,通过学习与讨论使我深刻领悟到“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的真正内涵,它是个人心灵和谐的最基本元素,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起点。 《孝经》全文不到二千字却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真正的经典。在过去受人推崇,到今天依然让人接受;《孝经》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使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在家庭,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在单位,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社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因此,孝作为传统文化

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哲学和伦理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世代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 了解《孝经》的内涵并对照《新24孝行动标准》,自己感到惭愧无比,感到自己是个不孝之女,无论在家庭中、社会上还是工作中自己相差还很多,尤其是为父母做的太少了,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乌 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我们又怎么能不孝?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几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在这里,既有家庭观,又有理想观。能仁爱他人,忠于事业,热爱国家,通过努力,成就圆满人生,实现人生目标就是我们今天要倡导的道德观。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孝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

《孝经》读后感800字 - 读后感大全

《孝经》读后感800字-读后感大全 花需叶缀显绚烂,人需孝衬现修养。----题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这是出现在我的读书笔记上的一句话。他出自一部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著作---《孝经》不错!孝,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它读完,我仿佛拨开云雾见青天《孝经》为上自君臣、下至庶民的处于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制定出了不同的行孝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超时代意义,是儒家经典十二经中篇幅最短小精炼的一经,但它却辞简义骇。《孝经》里的故事或娓娓动听,或余音绕梁,或催人泪下,或艰深晦涩,但如此之多的嘉言懿行无非想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之行,莫大于孝” “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有了“孝”字。古来圣贤皆孝顺:春秋有子路百里负米,西汉有刘恒亲尝汤药,东汉有黄香扇枕温衾,三国有陆绩怀橘遗亲,北宋有黄庭坚涤亲溺器……我们也都知道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兽尤如此,人何以堪?”孝是绽放在人伦治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枝花。 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对于一些轻易想要改变自己外观上的缺陷的人,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为了满足自己浮云般的虚荣心,擅自改变父母赐予你的最独特的东西,最后还是经过岁月的洗涤回到原处,他们又给父母带来了什么呢? 这世上那对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从不奢求什么回报,把自己如星辰般数不清的爱给予了我们,我们岂能辜负他们的厚望?所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好好学习,为长大成为祖国栋梁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岁月是无情的,它赠予父母的是两鬓白发、两行皱纹、两根青筋,父母是有情的,他们用他们的青春谱写了一曲只属于我们的爱歌,而我们愿不愿意放下手中的工作、远离这喧嚣尘世,为父母铸一首爱的赞歌呢?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读了《孝经》,我们不能只是囫囵吞枣,要让这个伟大的汉字雄伟的、永远的镌刻在我们的心中!别让“孝”这个观念渐渐在我们的生活淡却,要让“孝”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永远传承下去!

感恩敬老心得体会5篇(完整版)

感恩敬老心得体会5篇 感恩敬老心得体会5篇 感恩敬老心得体会范文一: 感恩敬老400字的 自古百孝为先,鸦有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感恩,生而为人,要感谢父母的恩惠。如果没有父母的恩惠,我 们何能存与天地之间?所以,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永存人间。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的财富。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 家庭和睦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亲和 力的具体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做人的一个准则! 在此,我自豪的告诉大家,敬老爱老的美德如黑夜里的一束光;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如沙漠中的一泓泉水;如久旱时的一场甘霖。敬老爱老,其实就是在寒冷时付出一些温暖;在需要帮助时伸出一双温暖的手;在需要谈心的时给予一颗火热的心;需要关心时说出一些亲切的慰问! 居家时,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外时,要帮助长辈。 鲜花可以枯萎,沧海可以变桑田。但是我们感恩的心不能变,让 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感恩父母,孝亲敬老! 感恩敬老心得体会范文二: 400字感恩敬老心得感想 子游有句名言叫: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是让我们尊敬老人,孝敬亲人的,不久前,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三个女人在河边挑水,有一个自豪女人说: 我的儿子的像牛一样健壮。另一个女人也自豪的说: 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像夜莺的歌声一样动听。第三个女人只轻轻地说了一句: 我的儿子什么也不会。打完水后,三个女人挑着水往回走。 水很沉,刚走了一半你的路程,她们便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突然从远处跑来了三个男孩,翻着跟头向这儿跑来,另一个男孩唱着那动听的歌跑来,只有第三个男孩低着头向母亲身边跑去。其他两个孩子都向自己的母亲炫耀自己今天的收获,那第三个男孩二话没说,,就帮母亲挑水。这是正巧有一个老人经过此地,正巧看到了这件事,其他两个女人都向老人询问自己的孩子怎么样,可是那老人说,他只看见了那个什么也不会的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是我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那位老人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孩子?经过我多遍读故事,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其他两个孩子只是炫耀自己,并没用实际体现,而第三个孩子虽然什么也不会,办他懂得如何孝敬亲人,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老人才说出。他只看到了一个孩子。 现如今,有多少人不关新,及敬重自己的亲人及父母,是他们不会吗?不,不是的,这是因为他们不仔细观察生活中别人为你的付出,也觉得是理所应当的。总而言之,我们要孝亲敬老,多孝敬一下亲人及父母。

《孝经》读后感800字作文五篇

《孝经》读后感800字作文五篇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孝经》读后感800字作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孝经》读后感800字作文五篇(一) 花需叶缀显绚烂,人需孝衬现修养。 ----题记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这是出现在我的读书笔记上的一句话。他出自一部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著作---《孝经》不错!孝,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它读完,我仿佛拨开云雾见青天《孝经》为上自君臣、下至庶民的处于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制定出了不同的行孝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超时代意义,是儒家经典十二经中篇幅最短小精炼的一经,但它却辞简义骇。《孝经》里的故事或娓娓动听,或余音绕梁,或催人泪下,或艰深晦涩,但如此之多的嘉言懿行无非想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之行,莫大于孝” “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有了“孝”字。古来圣贤皆孝顺:春秋有子路百里负米,西汉有刘恒亲尝汤药,东汉有黄香扇枕温衾,三国有陆绩怀橘遗亲,北宋有黄庭坚涤亲溺器……我们也都知道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兽尤如此,人何以堪?”孝是绽放在人伦治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枝花。 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不孝

的行为;对于一些轻易想要改变自己外观上的缺陷的人,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为了满足自己浮云般的虚荣心,擅自改变父母赐予你的最独特的东西,最后还是经过岁月的洗涤回到原处,他们又给父母带来了什么呢? 这世上那对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从不奢求什么回报,把自己如星辰般数不清的爱给予了我们,我们岂能辜负他们的厚望?所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好好学习,为长大成为祖国栋梁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岁月是无情的,它赠予父母的是两鬓白发、两行皱纹、两根青筋,父母是有情的,他们用他们的青春谱写了一曲只属于我们的爱歌,而我们愿不愿意放下手中的工作、远离这喧嚣尘世,为父母铸一首爱的赞歌呢?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读了《孝经》,我们不能只是囫囵吞枣,要让这个伟大的汉字雄伟的、永远的镌刻在我们的心中!别让“孝”这个观念渐渐在我们的生活淡却,要让“孝”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永远传承下去! 《孝经》读后感800字作文五篇(二)

孝经读后感600字800字1500字

孝经读后感600字800字1500字读《孝经》有感 自读《孝经》后,“孝”这个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轻轻的、柔柔的、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让我读懂了——孝: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的一个“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则是“子”,它的含义就是让晚辈尊敬长辈。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代代相传。一个人,无论他的地位卑微与显赫,无论他是富有还是贫困,有着传统的美德,都可以鼓舞他们的一生。 同学们,当我们手拿《孝经》时,不妨从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实际行动给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一个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不妨帮父母分担一点生活中的忧愁,生活中的痛苦,让父母感到温暖。吃东西时,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父母,看父母吃过没,让父母尝尝。做每一件开心、幸福的事永远都应该先为父母着想,让父母体会到开心与幸福,体会到我们的孝心,我们的爱。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因为父母幸福的笑脸,永远都那么美丽!

爱——父母的爱,祖父祖母的爱,兄弟姐妹的爱,朋友的爱,师生间的爱,地球大家庭的爱,这些爱重叠在一起,形成一股暖流,温暖人心,形成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这个世界幸幸福福,快快乐乐,甜甜蜜蜜的生活。 几乎所有的父母和长辈都把自己的爱无私的献给了儿女,但是他们却根本没想得到回报;也并没想把自己的爱给儿女,让儿女多孝顺自己一些,多回报社会。为什么?为什么?人间最温暖的亲情只是父母想着儿女,而不是儿女想着父母,孝敬父母呢? 当父母辛苦一生,操劳一生,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我们,把我们养大成人后,他们慢慢的老去后,当父母走到每个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状态的时候,特别需要爱,特别需要呵护的时候,有些父母可能面对的是寂寞、孤苦、无助与凄凉。 同学们,在我们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们更应该想想父母,孝敬父母。 “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必将世世相传,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一种传统美德!

《弟子规》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弟子规》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导语:《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历代以来学子们的入学良物。《弟子规》读后感800字(一) 曾几何时,一直不屑读《弟子规》,以为那是封建体制的产物,如今随着年龄细细读来却不禁感慨万千,古人的智慧着实让人叹服,其中道理蕴含了多少道理精华啊,关于弟子规读后感800字我们一起起来学习和阅读把,希望大家学会更多的道理!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经》体例,三言成语,名句叠韵的形式为古代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敬师规范,由《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纂而成,今天读来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和古代的社会环境不能同日而语,读《弟子规》我想在现实和传统之间有没有一个承继关系?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讲得最多是一个“育人”的问题,所谓至乐莫如育人,怎样教育人,怎样增加修养,做一个完善的人?这是我们应从传统中继承和发扬的。在物质丰富、科技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没有依托,往往在纷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导原则,而在《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做人的总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

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领导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弟子规》中讲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学等方方面面的行为标准和作人准则,提倡正人先正心。我从中深刻领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严以对已,宽以待人,积极融入到团队当中,要尊重领导,认真完成领导所交待的各项任务,忠于职守,互相帮助,协作共事,作为服务窗口工作,要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礼貌待人,微笑服务,做到百问不厌,应保持坦诚、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人对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规》对和谐家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的健康才能保证社会机体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亲图”在感化人的同时,也教会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对待亲人,也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怎样去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试想,如果一个连父母长辈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个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对别人以礼相待?这样的人能否让人信服与尊重?

读孝经有感

从“孝”看中国 ——读《孝经》有感“孝悌者,其为仁之本也。”孝,是人的根本;孝,是中国的首先提出来的一种思想,而且至今为止,外国无法用任何的一个单词拼写出“孝”字。悠悠华夏,5000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孝道思想,但是时至今天,我们却唯有不断地追问孝道的优秀品质为何会被国人淡化? “百善孝为先。”正是说明了孝道的重要性:孝是百善之首,孝道如果落实,百善自会落实,正所谓“孝道一开,百善皆开。”《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但是联系今天的社会,我们真的能够做到这些吗?老人街头行乞,或是在敬老院孤独终老,6岁小孩因为其母不买玩具当街扭打自己母亲,年轻人因吃喝玩乐需要多次伸手问父母要钱……一摹摹惨不忍睹的新闻,是当今中国孝道缺失的体现,也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一个小缩影。孝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虽然不用每一个都能够像李密那样孝养祖母,像董永那样卖身葬父尽孝道?但是这样就代表我们就能够淡化孝道了吗?一杯温水,一个电话,一声问候,我们都做不到吗? 我可以理解生活的辛酸,但我却认为这个只是弃父母于不顾的藉口。当我们在小时候,父母一样在忙,生活一样是辛酸,但是他们任然耐心地教会了我们学习、教我们自立,由只能躺着,到能够坐着,到能够爬、能够走、能够跑,每一个过程,都投入了父母们的巨大心

血,现在他们老了,是不是也该到我们照顾他们?容忍他们渐渐地不会行动自如了,听东西不太清晰了,犯错越来越多了,甚至不会再认人了……他们渐渐变成了一个孩子,我们渐渐变成了一个大人,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当年他们身为大人的时期来照顾我们小孩子的时期? 多少人,在自己的亲人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多少人,因为自己没尽孝而后悔莫及,多少人,留下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一生遗憾?试问我们能忍心对不起父母,你怎能忍心欺骗自己的良心呢?请响应心声,从孝顺父母做起。我深信孝会“回归”,孝心会“回家”…… 读《孝经》,明“孝道”,继承孔孟儒学提倡的合理孝道,借鉴古代的孝悌思想,弘扬中华美德,我们,任重道远!

中学生读孝经的心得与体会5篇

中学生读孝经的心得与体会5篇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生读孝经的心得与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中学生读孝经的心得与体会(1) 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礼貌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礼貌底蕴。 当我读的“事亲者,居上下骄,为下不乱,为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告诉我们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骄傲自大;身为别人的下属,也不为非作乱;身为普通的百姓,也不与别人争斗。

身居高位却骄傲自大,最终会招致灭顶之灾;为人下属却犯上作乱,最终会遭受酷刑的惩罚;身为普通百姓却总与人争斗不休,最终会动刀动枪,互相残杀。如果居高位而骄、做下属而乱、处卑微而争这三种违背常理的不良行为不能去除,就算每一天用牛、羊、猪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尽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着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职责和根基。”,我们更应当牢牢的铭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我们应当读懂孝经,并把他记下来。而不是简单单的浏览一遍就算了。 中学生读孝经的心得与体会(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