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用高技术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关于用高技术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关于用高技术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关于用高技术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关于用高技术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司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国内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企业将直接和跨国公司竞争,并在平等的条件下与其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展开争夺。市场竞争实质上已成为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研究制订合理的技术创新政策,迅速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政府部门和企业界应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要立足于当今国际竞争"全球化、高技术化和信息化",以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来考虑

新世纪初,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进入调整,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继续向纵深推进,使国际竞争呈现出全球化、高技术化和信息化特征。同时,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一)我国正在逐步成为跨国公司的产品生产和零部件的重要供应基地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中国热。今年前六个月平均每天有一亿六千万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波士顿的咨询报告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大公司纷纷表示,去中国投资是寻求未来新发展的第一战略"。一些跨国公司出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纷纷突破当局的诸多限制,加快投资中国的步伐。种种迹象表明,世界工厂正在向我国转移。国外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给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我们可以承接国外制造业转移,扩大企业规模,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中不断提高竞争力。有利于我国吸引和稳定人才,建立开放型的创新体系;同时,也应看到,国外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将使我国更大规模、更深层次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之中,对我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东南亚金融危机表明,如果技术在外、市场在外、资本在外,只有工厂在内,在产业链中永远处于末端是危险的,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国际竞争的方式与格局

正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的大机器生产方式,推动了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国际化一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范围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刻改变了国际竞争的方式和分工格局。为制造业注入了新得活力,是全球制造业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飞跃;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医药和农业开辟了新的产业前景;原子能技术的发展为支撑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开辟了新的途径;新材料技术的进展,使人类社会转变了对以钢铁为代表的传统材料的依赖。当今社会,人才、技术已成为竞争力的基础,品牌、专有技术、知识产权成为竞争力的基本要素。给我国企业技术追赶难度加大,但也给我国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主要是我们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国内市场需求大的比较优势,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历史经验证明,技术发展并不总是依常态而行,最伟大的变革往往是由非常态的突破所引发。

(三)企业间兼并重组高潮迭起,跨国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以强强联合为特征的并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重组中的交易额越来越高。企业兼并收购加速了资本的集中,促进了一批巨型跨国公司的产生,使国际竞争呈现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即由数家大企业控制核心技术和建立战略联盟来分割全球市场。例如,今年3月,惠普和康柏宣布合并,两个大集团的联合造就了另一个巨人,合并后的新惠普拥有15万员工,市值550亿美元,年营销收入达817亿美元,在《财富》全球500强中的排名上升到第九位。目前,全球500强已有400多家进入我国,与国际上大公司大集团相比,我国企业集团有很大差距。

(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技术"瓶颈"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为刺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们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扩大内需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基本形成。200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较高经济效益和较低通货膨胀的良好运行态势,上半年GDP增长达到了7.8%。但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缓慢,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内需不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不足。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有所加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方面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差,产品技术含量低。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差距,一是规模小。2001年,我

国重点企业营业收入合计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企业收入之和;二是研究开发投入低,2001年重点企业共投入研究开发经费425.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13%,与跨国公司的5%(高技术企业在10%)以上有很大差距;三是劳动生产率低,进入世界500强的国家电力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4户企业按从业人员排名在世界500强前10位,但按营业收入排名却在60位以后。而且,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公司都属于行政或自然垄断行业,没有一家制造业。

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分工地位,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模式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当今的大企业,许多都是因为他们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脱颖而出的。在所有能够改变竞争规则、竞争格局的因素中,技术创新无疑是最根本的因素。但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国际分工地位,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模式。

(一)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这已为实践所证明。在当前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情况下,我国必须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中国要成为世界科技中心,首先必须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要提高竞争能力,首先必须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先学会游戏规则,然后在组装加工、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践证明,科技资源优势并不一定等于创新优势。通过吸引外资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0),广东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经超过上海居全国第一位。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广东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较早地开始了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引进了许多先进技术,从而直接促进了广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尽管这一评价结果可能存在争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广东的经济、科技实力较改革开放之前确实大幅度提高了,并涌现了许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深圳华为、中兴通讯等。因此,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必须立足于全球化、国际化这个大背景来考虑,企业应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经营化水平。对于那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产业,要加?走出去"的力度,通过低成本并购国外企业、在国外建立技术中心以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方式,利用国外的技术、人才资源和先进管理经验,从而更大规模、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对那些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企业和目前尚好但前景堪忧的企业,则要充分发挥我国在加工组装制造和重化工业方面的比较优势,通过代工、合资等方式努力融入跨国公司的生产和研究开发体系,认真研究如何参与跨国公司重组或接受大型公司某些生产转移,搞好协作配套,并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力度,努力在国际竞争中培育核心竞争力。

(二)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面对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应受到高度重视。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从当前看,技术创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提?中国制造"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强国转变,使我国不仅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而且逐步成为世界技术中心。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模式要分三个层次来考虑,一是对于那些市场需求巨大但我国短期难以关键技术的产业,应主要采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方式,迅速占领国内外市场,积聚产业规模和竞争实力;二是对于那些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应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努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三是对于那些我国已具备一定技术基础、涉及国家安全等的战略性产业,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核心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务求在自主发展方面有所突破。体制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障。为此,要进一步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使企业有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要坚持对外、对内开放,降低产业进入壁垒,鼓励企业之间竞争。鼓励我国企业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推动企业组装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

(三)坚持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加快高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步伐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信息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快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和社会各个行业的应用,缩小"数字鸿沟"。信息化、工业化的主体是企业,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当前,世界信息产业正在进行调整,为我国以较低的费用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加

速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契机。同时,在信息产品市场需求不振的情况下,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有利于扩大需求,更好地促进信息化产业发展。应该看到,我国纺织、轻工等传统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有比较优势,但由于技术创新能力差,造成传统领域许多高端产品不得不大量进口,而国内企业却在低档次中恶性竞争,投入产出效益不断降低。为此,必须制定切实措施,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高度重视用高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把我国的比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要建立支撑传统产业发展“四大”(新材料、信息化、工艺和设计、装备制造)高技术平台,使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发展高度融合,努力提高传统产业制造技术水平。

三、加快高技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几点意见

加入WTO的新形势下,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增强按市场经济、产业发展规律和WTO规则管理经济的观念和意识,加快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促使企业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和更大范围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一)建立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大幅度提高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

当前,中国高技术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迅速扩大规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同时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也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紧迫要求。为此,要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中已形成产业优势和具备相当基础的地区建立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围绕培育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通过营造局部优化环境,加速企业、科研院所以及资金、技术等资源向高技术产业基地集中,聚集和形成一大批高水平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高技术产业链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开放型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从而更快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更大地发挥高技术对传统产业和地区经济增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要通过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突出地区产业特色,促进特定产业集聚,加强高技术产业国际化,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地区布局合理,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和高水平研究与开发能力的特定区域。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核心工作来抓。一方面要以一批大企业为龙头建设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并围绕企业发展建立中介服务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扶持一批大企业进一步加快发展,成为行业的龙头。

(二)建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增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要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针对产业发展的重点,建立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具有重要及长远市场价值的重大科研成果进行完整的工程化和集成化研究开发,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引进的先进技术,为产业化规模生产提供成套成熟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不断地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增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对于突破重大工程关键技术,提高大中型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高技术企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完成了24个企业、29台、137流铸机的在线改造,对推动我国连铸比从"八五"末期的46%提高到目前的86%,每年为企业新增效益5.5亿元。

(三)组织实施十二大高技术专项工程和二十个战略性重点领域的产业化,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努力改善我国企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要围绕结构调整这一中心任务,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综合国力为目标,按照"市场导向、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集中部分国家资源和科技资源,组织实施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络、深亚微米集成电路、数字高清晰电视系统、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等十二大高技术建设工程,同时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电子商务、数字化电子产品、现代中药等二十个战略性重点领域。要大幅度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逐步形成高技术产业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从1998年以来,国家计委先后实施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产品国产化"、"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国家高速宽带网络"、"环保高技术产业化综合示范及产业"等关键领域的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工业过程自动专项,围绕大型综合自动化系统,形成了成套解决大型石化、建材、核电、火电、水电、轨道交通所需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集成制造能力,促进了我国具有自主开发能力和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培养了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使一大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改善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和分工地位。如,支持拥有全套自

主知识产权,设计能力为年产8英寸硅单晶抛光片6000万平方英寸,可满足0.25微米集成电路的技术要求的"直径8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已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深亚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单晶抛光片的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四)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

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建设一批信息化重大项目,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不断改造和提升现有产业,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带动计算机、网络设备、软件等产业进一步发展。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金融、外贸、海关、民航等领域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实现信息化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在科技教育、医药卫生、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结构合理,高速宽带、面向未来的国家信息网络,大力发展高速信息网。

(五)积极推动风险投资发展

风险投资是扶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风险投资不仅仅是扶持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而且在推动企业改组改制,促进传统产业高技术化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大力推动风险投资发展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近期在推动风险投资发展方面要积极进行三方面改革探索:一是市场经济下,政府资金资助竞争性领域,实行经费有偿使用的探索。这项改革对我国"入世"后应对世贸组织的补贴、反补贴协议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以政府资金启动民间投资的市场化运行方式的探索;三是促进国家资本金良性循环,有效使用的有关体制、机制的探索。同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切实措施,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相关环境,加快我国风险投资投资发展。

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简介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 资源、基础设施。 ?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 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下图)。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关于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当然初级生产因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是非常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才。高等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 从另一个角度,生产要素被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被归入专业生产要素。越是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产生更加精致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它通常是不稳定的。 波特同时指出: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 根据推测,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这类产业对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不会有大的突破,同时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 国内需求市场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户的本质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假如本地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国际间数一数二,就会激发出该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能满足最难缠的顾客,其它的客户要求就不在话下。如日本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欧洲严格的环保要求也使许多欧洲公司的汽车环保性能、节能性能全球一流。美国人大大咧咧的消费作风惯坏了汽车工业,致使美国汽车工业在石油危机的打击面前久久缓不过神来。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期性需求。如果本地的顾客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也可以成为本地企业的一种优势,因为先进的产品需要前卫的需求来支持。德国高速公路没有限速,当地汽车工业就非常卖力地满足驾驶人对高速的狂热追求,而超过200公里乃至300公里的时速在其他国家

创新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创新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构成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拥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借助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不仅能够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能为本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中央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作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要着力打造国家竞争力基础,在国际竞争中为我国赢得发展空间。当前,要在整体上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以创新为动力,推动企业改革发展。 一、目前我国企业与外国跨国公司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旋律,我国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大幅提高。2006年我国19家内地企业入选《财富》全球企业500强,而1995年仅有3家入围。不少创新型企业如华为、海尔、中石油等以挑战者的姿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一支新军。但与大举进入我国市场的跨国公司群雄相比,我国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和突出问题。 (一)经济实力与跨国公司不在一个档次,研究开发和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经费更为短缺。我国企业难以通过研发攻关、规模经营和兼并科技型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比较优势。如果我们不能在产业高端把企业做强做大,在当今创新密集的国际竞争中,将面临被日益边际化的威胁。 (二)技术创新缺少历史积累,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受制于人。有些企业长期依赖引进技术,身陷“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落入外国企业知识产权“陷阱”。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高技术前沿处于外国专利包围之中。如果不能真正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则产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继续拉大的危险。 (三)企业品牌战略处在弱势地位。企业品牌创建、广告策划、市场营销与维权等起步较晚。由于知名品牌匮乏,更无国际大品牌,广阔市场被凝聚巨大无形资产的外国著名品牌所主导,丰富的利润从定价、标准、服务和零部件采购诸多环节流失。如果不能打响自主著名品牌,成功推进品牌国际营销和维权,则将日甚一日地丧失市场的优先分配权。 (四)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大生产的要求。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创新型企业再次更新经营理念、调整结构布局和实施流程再造,新的国际标准、规则和惯例开始形成。如果我国企业不能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和增长模式,与国际模范对接,并扩大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那么,长期沿袭的体制性、结构性障碍,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TCL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方案

TCL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方案 (讨论稿) 2001年12月16日

目录 第一章发展的基础:TCL的现状和经验 (3) 1.1.TCL已具备以较快速度持续增长的实力 (3) 1.2.TCL已初步形成大公司的基本架构和持续发展能力 (5) 1.3.TCL创新变革、持续发展的主要经验 (9) 第二章企业环境:TCL的机会和挑战 (11) 2.1.经济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11) 2.2.未来5年电子信息及家电业的发展趋势 (12) 2.3.基于SWOT分析的可选战略组合 (15) 第三章TCL与标杆公司的比较 (17) 3.1.竞争力指标体系和标杆公司的选择 (17) 3.2.基本指标比较:TCL与标杆公司规模差距大,但经营指标较好 (19) 3.3.内在指标比较:影响战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因素 (22) 3.4.对标比较小结及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30) 第四章战略选择:目标、业务方向和发展思路 (33) 4.1.使命和发展目标 (33) 4.2.目标业务群和阶段任务 (33) 4.3.未来5年主要业务群发展战略 (36) 4.4.战略管理的重点和思路 (41) 第五章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实施方案 (43) 5.1.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3) 5.2.建立有效控制和充分授权相结合的组织体制 (44) 5.3.提升资本和财务运作能力,加快企业资源整合发展 (46) 5.4.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核心技术能力 (49) 5.5.分步推进,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体系 (51) 5.6.强化和延伸品牌优势,进一步提升销售网络的能力 (54) 5.7.按效率和柔性原则进一步提升大规模制造供应能力 (55)

国资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应具备13项要素

国资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应具备13项要素 国务院国资委明确“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做强做优,世界一流”发展战略目标,研究制定《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素指引》等文件,将“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配置能力强、风险管控能力强、人才队伍强)、“四优”(经营业绩优、公司治理优、布局结构优、企业形象优)、世界一流企业“四个特征”(主业突出,公司治理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在国际同行业中综合指标处于先进水平,形象良好,有一定的影响力)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形成了13项对标共性要素,这是中央企业由中国一流向世界一流迈进的行动指南。现将13项要素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经过调研、研究,国务院国资委提出世界一流企业应当具备的13项要素,并开始研究制定《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素指引》等文件,就13项共性要素全面开展对标分析,使其由中国一流向世界一流企业方阵迈进。13项要素具体如下: 1、建立起规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通过母公司及所属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集团各级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责、规范运作,形成科学决策、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集团母公司层面建立起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规范董事会,能够充分发挥董事会对重大问题决策、经理层选聘、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和风险管控等方面的作用。母公司及所属企业董事会之间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形成科学高效的集权分权体制。 2、主业突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 主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在国资委核定的主业范围内,通过并购重组、内部整合、精干主业、剥离辅业等优化配置资源,使优势资源向主业集中,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结构不断完善,能够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和整体优势。 3、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发明专利的核心技术上有重要突破,在国际标准的制订上有一定话语权。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率较高,建立起产学研或官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与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并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专利保护、商标注册保护、版权登记等措施加强对自主创新成果的及时有效管理。 4、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优势 提出有利于发挥企业潜能、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分析切实可行,具有资金、人才、组织体系等方面保障能力,能够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原有产业优势相结合,明确发展重点及采取的措施,具有通过并购、联盟等方式加快发展的能力。 5、国际化经营与运作能力较强,跨国指数较高 以全球性战略思维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在市场开拓、业务范围、资源占有、收入比重等方面国际化程度较高,本土化经营与管理取得实效,拥有较强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综合指标及各项关键指标处于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社会形象良好,国际影响力较强。

国际竞争力分析指标参考公式

附件2: 国际竞争力分析指标参考公式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S) 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类产品出口额占全世界该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某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表明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在竞争力比较中被广泛的采用。用公式表示为: MSij = Xij/Xwj 式中:MSij——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Xij——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 Xwj——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二、贸易专业化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 贸易专业化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与该国该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表明该国是某类产品的净出口国,还是净进口国,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用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同种产品的竞争力。 贸易专业化指数的基本公式:出口(X)-进口(M)/出口(X)+进口(M)。其中,进口和出口分别表示某一年度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当TSC=1时,表示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完

全出口专业化,即净出口;TSC=-1时,表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完全进口专业化,即净进口。 当用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时,其公式变为:(一国某产品对世界出口额-一国某产品从世界进口额)/(一国某产品对世界出口额+一国某产品从世界进口额)。当结果趋于1时,表明该产品国际竞争力强,当结果趋于-1时,表明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弱。 三、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率,用来表现一国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程度。计算公式为: RCAij=(Xij/Xit)/(Xwj/Xwt) 式中:RCAij——i国j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X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出口额 Xit——表示i国全部产品的出口额 Xwj——表示世界上第j种产品的出口总额 Xw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 如果RCAij>1,则表示i国j产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大,显示比较优势越明显;RCAij<1,则表示i国j产品不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小,比较劣势越明显。

国资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应具备13项要素

国务院国资委明确“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做强做优,世界一流”发展战略目标,研究制定《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素指引》等文件,将“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配置能力强、风险管控能力强、人才队伍强)、“四优”(经营业绩优、公司治理优、布局结构优、企业形象优)、世界一流企业“四个特征”(主业突出,公司治理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在国际同行业中综合指标处于先进水平,形象良好,有一定的影响力)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形成了13项对标共性要素,这是中央企业由中国一流向世界一流迈进的行动指南。现将13项要素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经过调研、研究,国务院国资委提出世界一流企业应当具备的13项要素,并开始研究制定《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素指引》等文件,就13项共性要素全面开展对标分析,使其由中国一流向世界一流企业方阵迈进。13项要素具体如下: 1、建立起规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通过母公司及所属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集团各级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责、规范运作,形成科学决策、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集团母公司层面建立起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规范董事会,能够充分发挥董事会对重大问题决策、经理层选聘、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和风险管控等方面的作用。母公司及所属企业董事会之间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形成科学高效的集权分权体制。 2、主业突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 主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在国资委核定的主业范围内,通过并购重组、内部整合、精干主业、剥离辅业等优化配置资源,使优势资源向主业集中,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结构不断完善,能够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和整体优势。 3、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发明专利的核心技术上有重要突破,在国际标准的制订上有一定话语权。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率较高,建立起产学研或官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与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并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专利保护、商标注册保护、版权登记等措施加强对自主创新成果的及时有效管理。 4、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优势 提出有利于发挥企业潜能、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分析切实可行,具有资金、人才、组织体系等方面保障能力,能够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原有产业优势相结合,明确发展重点及采取的措施,具有通过并购、联盟等方式加快发展的能力。 5、国际化经营与运作能力较强,跨国指数较高 以全球性战略思维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在市场开拓、业务范围、资源占有、收入比重等方面国际化程度较高,本土化经营与管理取得实效,拥有较强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综合指标及各项关键指标处于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社会形象良好,国际影响力较强。 6、拥有国际知名品牌

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论文:对我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论文:对我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 究 摘要: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国有企业的兴衰强弱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国有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其国际竞争力仍比较薄弱。本文从国有企业的发展出发,结合国有企业发展的现状,深入论述了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国内市场也进一步的开放,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与此同时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对国有企业而言,我国的国有企业一直以来受到国家和地方的保护,虽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其整体竞争实力仍然比较低下。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如何进行改革,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已经成为了国家和企业面临着重大问题。笔者结合国有企业的现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发展和提升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看法。 1.我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有了快速的提升,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至今尚未有一家企业发展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实力,拥

有全球市场、全球驰名商标和全球采购系统的巨型公司。具体而言,我国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1产品竞争力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表示,我国以往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如:鞋帽饰品、纺织品、皮革制品等,近年来的竞争力已明显的开始下降。与此同时,从国际市场产品占有率来看我国仍处于较低水平。而占有率相对较高的主要是棉布和纺织等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内燃机、自动数据设备等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有企业整体竞争实力较弱,产品的竞争力不高,像高附加值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远远处于落后水平。 1.2管理方面的竞争力状况 洛桑国际学院曾对世界近五十个国家企业管理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作出过一个统计和评价,从他们的评价来看,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还是处于较低水平的,而占有竞争优势的只是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而在企业的管理上、管理效率上、企业文化上,国有企业的竞争力较弱,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国际上排名靠后,竞争力差。 2.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研究 摘要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已备受人们关注。中国近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那些新兴的中小企业息息相关。但同国有企业和跨国公司相比,中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缺陷和障碍,而只有通过加快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增强国际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克服这些障碍。本文在对中小企业及其国际竞争力进行论述后,对从中小企业自身和政府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现阶段的不 足,提出了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字: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对策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主要内容 19世纪及20世纪上半期,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小规模生产只是工业化早期的特点,进入中后期,大型企业将占统治地位。然而,近几十年世界发展的事实是不但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在被大企业左右的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们与大企业一道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快车上两个不可缺少的车轮。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得以提升,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成为理论界与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培育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理论界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并且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集群引起人们的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已逐渐发展、壮大,不容我们忽视。所以本文以提高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心,阐述了相关理论 及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关于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章与书籍逐步多了起来。 林汉川、魏中奇在《中小企业存在与发展》一书中着重探索了中小企业的在理论、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模式与战略、中小企业的群落理论、中小企的产业与区域定位、中小企业的生命模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与战略体系、小企业的核心能力培养、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中小企业的政府支持体系等题。史忠良在《小企业发展研究》中,从政策角度指出: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这种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创环境、进行产业导向、提供政策扶持和形成服务体系上。严红、李青在《小企业经营宝典》中,针对小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冲突问题上进行了论述。如小企业的成长之路、小企业的经营战略、用人之道、营销策略理财战术、创新、全球化经营等专门作了 阐述。 国外有关中国中小企业的研究主要有:Eric W.K.Tsang研究了中国家族企业(Chinese Family Business)的国际化过程。Yadong Luo对华南的乡镇企业进行了研究。Raymond和B1 il i(2001)认为在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21世纪,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组织学习能力"0具体而言,这种学习得益于四个方面的活动:(1)知识的掌握;(12)信息的传播或分享:(3)对信息的分析:(4)对知识的应用。 综上,国外学者对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得比较深入,但是他们的研究背景大多以欧美国家的中小企业为主。针对中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得不多。 2 中小企业及国际竞争力概述 目前在中国,中小企业不仅仅是一个概念问题,而且是一个如何界定企业规模的实践问题:中小企业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大企业而言的概念。加入WTO,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 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特点及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 此,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变得尤为重要。

IMD_WEF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_以中国为例_肖红叶(已读)

第23卷第1期Vol .23 No .1 统计与信息论坛 Statistics &Information Fo rum 2008年1月Jan .,2008 收稿日期:2007-12-30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社科规划重大项目《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化研究》(2006ZD80)作者简介:肖红叶(1949-),男,河北定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统计分析; 郑华章(1963-),女,四川万源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竞争力理论与应用研究。 【统计理论与方法】 IM D -WEF 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 ———以中国为例 肖红叶,郑华章 (天津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统计研究中心,天津 300222) 摘要:从IM D 和WEF 对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存在很大差异的事实出发,基于两机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评价结果数据的比较研究,得到了以下基本结论:I M D 和W EF 对竞争力概念的不同认识,是产生差异的理论背景;其相应的竞争力模型、指标体系、综合信息处理方法设计,是评价结果产生差异的决定因素;就中国而言,决定差异的因素集中体现在与GDP 相关的指标、对外收入指标及就业人口规模等指标数据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评价差异;IM D ;WEF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08)01-0005-06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u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简称IMD )和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 rum ,简称WEF )是目前 国际上从事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最著名的两家机构。近两年,两家机构对中国大陆竞争力的排名出现分化,特别是2006年,IM D 评价中国大陆竞争力有明显提升,在61个经济体中位居第19位,而WEF 的排名显示中国大陆竞争力在继续下降,在125个经济体中仅排在第54位。由此引发了国内各界对两种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有效性的质疑,并对中国竞争力究竟是一个什么水平而感到困惑。本文通过对IMD 和WEF 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比较研究,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正确理解国外对中国竞争力水平的评价信息,以及如何开展中国竞争力评价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支持。 一、评价差异的统计描述 图1、图2展示了近六年IM D 和WEF 对中国 大陆竞争力排名情况,其中图1是当年公布的排名,图2则是为保持可比性,将同年份,同时参加两家机构评价的经济体重新编序的排名。由于2003年 WEF 竞争力核算方法有较大变动,更早时期的排名不具 可比性。2002 年WEF 的排名是WEF 按照2003年方法修订的结果。 图1 中国大陆竞争力图 图2 可比参评体下的中国大陆竞争力图显然,IMD 对中国大陆竞争力的评价始终高于WEF ,即便剔除了经济体不可比因素,也是如此。在2002~2005年期间,两家机构对中国的评价差异

心得体会:更高质量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最新)

心得体会:更高质量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最新)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归根结底要靠人才。X历来是人才大省,一直保持较强的人才国际竞争力。近年来,X在人才培养、政策保障、社会综合环境及人才市场配置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为进一步提升X人才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方协同人才培育机制正在形成。X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改革,通过改进双创计划、“333工程”等人才培养支持方式,推行以奖代补、跟奖跟补,实现奖励与贡献实绩挂钩。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和布局调整,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铸造新型企业家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文化引领;建立企业家培训制度,开办“苏商大讲堂”,支持优秀企业家赴境外学习交流,促进企业家能力提升。随着政府、高校及企业的联系互动日益密切,以教育系统为主体,企业和社会用人需求为导向的多方协同人才培育机制逐步形成。 政策保障力度不断加大。X高度重视人才制度建设。从《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再到《X省贯彻<知识产权对外转让有关工作办法>(试行)实施细则》,X一直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充分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大大提升了X参与人才国际竞争的政策水平。 人才发展综合环境日益优化。X聚力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大人居改善力度,通过建设人才周转公寓、购买或租赁商品住房向人才出租、发放购房租房补贴等形式,多渠道解决人才阶段性居住需求。对于人才聚集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开发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建设人才公寓(公共租赁房)。建立人才健康档案和补充医疗保险,优先为高层次人才配备家庭医生,适当提高诊疗待遇。入选中央、省级重点人才计划的,享受所在城市高层次人才购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同城待遇。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小学接收外籍人才子女入学。不断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褒奖力度,努力营造尊才重才的社会环境。 人才配置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目前,X已初步构建了就业市场一体化、招聘活动特色化、就业服务公益化、培训指导系统化、服务手段信息化、信息服务普惠化、代

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摘要】汽车产业已经越来越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类似于房地产业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拉动作用。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制造工艺水平,但入世以来随着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国汽车产业及国际贸易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本论文在前人的探索研究基础上,主要对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建立论述分析框架,并对现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及与国外先进国家进行比较总结。文章目的在于阐述我国目前该产业现状,参考国际上对汽车产业的评价体系研究,对提高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自己的分析举措与建议。文章主要是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方面产品、企业以及行业三个角度进行实际的分析,进而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水平做出判断,并就提高中国汽车业国际竞争力及贸易水平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国际贸易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Automobil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 at this stage the economy and major economic growth point, similar to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led to launch a systemic stimulus. On the one hand we have a high technology content and leve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 but since the WTO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uto industr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lso faces enormous pressure of market competi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previou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the main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to build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arget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pared with the advanced countries. This paper aims to set for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industry in China, the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studies o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make their own analysis of initiatives and proposals. Mainly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products, companies and industries such as the angle of the actual analysis, and thus the level of Chinese auto industry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status quo to make judgments, and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ese auto industry and raised the level of trade own suggestions. Key words:Automobile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ternational trade

我国企业如何在国际上提高竞争力

我国企业如何在国际上提高竞争力

我国企业如何在国际上提高竞争力 摘要: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投资日渐增多,我国如何在国际上的激烈竞争中提高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对外发展的重点。 关键词:塑造企业形象企业竞争关系品牌形象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战胜对手,与对手共舞,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形象竞争力正在成为未来竞争力的战略核心,它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因此,塑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形象竞争力,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企业形象现状 由于房地产具有价值量大、使用期长和办理交易复杂等特点,相关当事人在房地产交易活动过程中需要专门的知识和可靠的信息相助,所以自1988年深圳国际房地产咨询股份有限公司首

家房产中介公司成立起,我国的房地产中介业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欣欣向荣迅速发展起来。到上世纪末,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在全国已达到数千家,内容涉及新盘营销代理、二手房买卖、房屋租赁、估价等等,整个市场业务日趋完善。 但是,由于发展初期行业进入壁垒不高,以及当时市场的发展盛况,导致我国的房地产中介业形成了快速发展下良莠不齐,甚至鱼龙混杂的局面。很多中介公司只是租个店面,借来几张经纪人资格证书,再招一些销售人员便开始开展业务。更有甚者,只是利用本来铺面的多余空间贴上房屋租赁或者买卖广告,便开始从事此项工作。这些企业没有专业的信息收集途径,没有专业的经纪人队伍,没有合理的管理方式,甚至没有合格的经营许可证。于是经常发生老板卷房款潜逃,或者收取佣金并没有向顾客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被揭发等事件。不可否认,目前有很多正规的房地产中介服务公司拥有专业的经纪人队伍、估价人员和良好的声誉。但是仍然有许多公司不顾及长远发展,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破坏了我国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的形象。大部分人在提及房产中介便心生戒备和排斥;而且入世以

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 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简介:本报告系2008年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Y200846;课题承担单位: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课题负责人:王素。本报告曾摘登于《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27日第四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竞争,而人才培养要靠教育。 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要素和基础。国家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教育竞争力则是国家竞争力在教育领域里的体现。国内外对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广泛涉及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而近年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各国人才与教育的竞争,教育竞争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教育竞争力的内涵 一般认为,竞争是指不同主体之间由于机会、资源等问题而产生的,为获得或实现既定利益与目标的行为过程。竞争包含了几大要素:竞争主体、竞争缘由、竞争目标和竞争领域等。英文中“竞争”(competi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ompetere,意指“寻求”,适时适地为疑难寻得适切的解答。现代英语中compete为动词,是指为赢得某一对象而与他人进行对抗、比赛;竞争为名词,可指参与竞争的人,也可指力量、技巧、能力等的较量或对抗行为。 竞争力是指不同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较之对手处于优势地位的能力。从竞争主体来看,竞争力是其具有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可能是组织能力、盈利能力、市场销售能力、核心能力、创新能力或综合能力;从主体比较来看,竞争力是竞争主体的某种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是投入要素的优势,也可能是竞争过程中的行为优势,或者可能是投入产出的效率优势,还有可能是竞争主体所处的环境方面的优势;从竞争客体来看,竞争力是主体对客体(要素)的吸引力;从竞争结果来看,竞争力最终反映在主体的获益大小上,可以是出口份额及其增长,也可以是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课题主持人:王素;核心成员:方勇、孙毓泽、苏红、王小飞、李协京、李建忠、姜晓燕、田辉、胡玲、蓝建;报告执笔人:王素、方勇、苏红、孙毓泽。

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安全意义(1)

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安全意义(1) 内容摘要: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战略举措。针对WTO后过渡期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严重形势,本文从深化体制改革、突出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行业重组、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以及主动运用WTO贸易规则进步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就如何全面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出一些对策。关键词:产业竞争力产业安全 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以新的发展观做好维护产业安全工作的战略举措,这关系到我国能否处理好外贸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能否成功应对加进WTO后过渡期的复杂形势,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贸易摩擦和各种贸易壁垒的影响。由于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安全的因素十分复杂,因此,提升产业竞争力以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基本对策思路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有利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国际因素,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国内因素,主动适应国际贸易形势和国际市场要求,积极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以进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为基本路径,同时积极运用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各项权利,依法维护国内产业的正当权益。 充分熟悉国际贸易形势对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新要求

尽管我国事贸易大国,但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从近几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我国的排名远不及印度,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状况。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一方面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过分集中,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和中国香港占近70%;另一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及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比重很低,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我们应当有忧患意识,看到我国一些产业确实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对我国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快,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形式也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使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特别是发达国家以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等非贸易壁垒为武器,加大了保护国内市场的力度。由于我国出口商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水平相对不高,受环保因素影响较大,国外对我国实施的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出口的化工产品、机电产品、农产品、纺织品、建筑材料等都已经或即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我国产业应当充分熟悉到产业安全面临的严重形势,尽不能由于当前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而失往正确判定,必须从根本上采取切实措施进步产业整体竞争上风。 深化体制改革,突出科技创新

企业战略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国际竞争力是当今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国际竞争力内涵的总结和我国国际竞争力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竞争能力对策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概念。早在古代,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军力如何构成了国际竞争中的第一位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力的强弱直接依赖于一国的经济。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因素在国际竞争力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内涵逐渐扩大。 对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解,不同的思想流派的看法不尽相同。目前关于国际竞争力的主流理论包括三个派别:一是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基于评价的企业竞争理论;二是哈佛商学院迈克?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三是钱德勒和普拉哈德等学者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中国对企业竞争力的关注和研究是以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主背景展开的。 综合国内外经济学者的观点,对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定义。国家层面: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就是该国能够生产和提供经得起国际市场考验的商品和劳务,同时维持或提高其公民实际收入水平。企业层面:一国或一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行业层面: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所反映出的生产率。由此可见,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从其本质上讲,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经济体制的设计、改革和经济政策的选择。 目前我国国际竞争力水平现状分析 21世纪是竞争的时代,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国际竞争”,决定一国或地区发展前景

的主要因素是国际竞争力。分析和评判自己的竞争力尤为重要。 中国目前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由于国际竞争力不是单纯指企业的竞争力或产业的竞争力,而是一个国家总体的综合性的竞争能力。目前对国际竞争力的合理量化,著名的是瑞士的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两家评估机构。尽管以上两家对各国国际竞争力的排名次序不尽相同,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排名也略有差别,但二者排名的基本格局和总体趋势大体接近。1993年中国首次加入包括俄罗斯、印度等国在内的转轨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名列第一。1994年开始加入分项目比较,历年评价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排名是:1994年第34名,1995年第31名,1996年第26名,1997年第27名,1998年第21名,1999年第29名,2000年第30名,2001年第32名,2002年第31名,2003年第33名,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近日公布,中国国际竞争力又跃居到了第24位。 中国竞争力排名的现状分析 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在目前世界上属于中间水平。从近几年的排名看******一般要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但要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尼、阿根廷、俄罗斯等国。然而,按IMD评价的国际竞争力分数,中国与第一名的分数差距大于与最后一名分数的差距。这说明,中国处于中间偏后的位置,与国际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间的差距比较大,中国要赶上这些国家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中国国际竞争力水平是世界国际竞争力提高较快的国家之一。中国1994年排名第34位,1998年排名第21位,四年间提前了13位,而与此同时,不少国家的世界排名都下降了。如日本在1995~1998年排名下降了14位,泰国排名下降了12位,德国下降了8位。说明在这段时期内,中国不仅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进展,而且政府实施的经济“软着陆”宏观措施和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对策是正确的,从而确保了宏观经济系统的健康运行。 中国国际竞争力从1999~2003年一直在下降。据IMD统计,在50多个国家的世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