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判断推理:承接叙述题
- 格式:docx
- 大小:13.49 KB
- 文档页数:1
2020昭通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言语理解知识:承接叙述题一、关注尾句这类题目在阅读过程中,大部分题目大家在阅读文段的时候,读到末尾,总有一种呼之欲出,意犹未尽的感觉,其实这时候我们只要延续着这样感觉,把握住尾句核心的话题,利用尾句引起下文的作用,答案就出现了。
这个过程中大家不知不觉就用到了关注尾句的方法,具体而言:尾句引出新话题,则接下来解释分析该话题。
尾句引出新问题,则接下来解释分析该问题。
尾句引出新对策,则接下来具体说明该对策。
【例题】传统的直接连接存储方式完全以服务器为中心,通过线缆直接连接到计算机处理器,并寄生在服务器或客户端上。
随着应用系统的扩大和数据量的增长,随着用户对数据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存储方式由传统直连式存储走向分离式存储。
由此可推知下文将要论述的是:A.“分离式存储”的弊端B.“直连式存储”的弊端C.“直连式存储”将满足用户的需求D.“分离式存储”的含义和形式解析:文段尾句引出新话题“分离式存储”,接下来最应该解释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观察选项,D选项合适,根据一般写作思路,其它选项间的逻辑脉络为D-C-B,而A选项分离式存储前文提到,所以排除。
二、关注行文对于这类题目中,还有一些题目尾句并无引起下文之意,这是不妨关注整体的行文脉全文的整体写作思路,宏观把握。
【例题】河的两岸风光旖旎。
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涛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
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
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
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漂浮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
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着重介绍的是:A.叙述“河神”野牛的传说B.描写草原上的其他野生动物C.描写位于河岸上自己的家乡D.描写河另一岸的美丽风光解析:文段以“河的两岸”开篇,首先论述了西岸的景象,以及卧在西岸所见与所思。
围绕“西岸”这一话题陈述的较为全面,结尾并无引出下文之意。
2020国考行测解题技巧:承接叙述题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距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要珍惜这宝贵的时间,抓紧备考。
今天云南中公教育就给大家讲一讲小题型中的一种——承接叙述题,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
从问法上来看,承接叙述题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题干往往会问你“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说什么”或者“作者接下来最不可能说什么”等。
所谓承接叙述题,通俗的说就是“接话”!怎么“接话”才能接的最连贯呢?当然是重点关注原文的最后一句,也就是——重点关注尾句!对于正常的“选是型承接叙述题”来说,咱们的“尾句优先”原则基本上已经足够解题了,但是“选非型承接叙述题”,问你“作者接下来最不可能说什么”的时候,可能咱们不少学员就崩溃了。
都说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猜也猜不出来;现在来看可能作者的心思更难猜吧!作者不想说的话题有千千万,到底该如何选择呢?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总结了三种常见的“作者不想说的话”①本文信息:原文已经完整阐述过的信息,再说一遍的话就叫做赘述,所以不选。
②跳跃信息:前后两句话跨度太大,强行联系也会歪曲原文的行文脉络,所以不选。
③无关信息:彼此完全无关的话题,是不能选的。
那么我们结合一个例题来理解一下吧。
【例1】研究人员长期以来都设想干细胞能够修复或替换受损组织,该研究被冠名为再生医学。
因此胚胎干细胞被再生医学家们寄予厚望,所谓“多能”就意味着这些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其他类型的细胞。
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在非胚胎细胞中诱导细胞的多能性,这样就可以绕过使用胚胎细胞时所引发的伦理争议。
作者接下来最不可能讲述的是:A.细胞多能性研究的意义B.再生医学的得名由来C.细胞多能性研究的新成果D.再生医学领域的伦理争议【参考答案】B【中公解析】原文第一句话“研究人员长期以来都设想干细胞能够修复或替换受损组织,该研究被冠名为再生医学。
”讲的就是这个研究为什么叫再生医学,也就是B 选项所说的“再生医学的得名由来”。
所以B选项属于“本文信息选项”,是作者最不可能说的内容。
事业单位考试是我们进入体制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谁能率先抓住机会谁就能在诸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当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掌握方法能够使你的复习事半功倍。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种行测考中的题型——承接叙述题。
题目的问法很简答:接下来最有可能叙述的是。
既然是接下来叙述,那么就和文段的尾句联系是最近的,所以我们可以重点分析尾句。
尾句情况不同,接下来叙述的内容是不同的。
比如:尾句提出一个新的概念,那么接下来将会具体解释此概念;尾句提出一个新的话题,接下来具体解释此话题;尾句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接下来分析问题或者解决问题(优选分析问题,因为和尾句联系最紧密)。
试题再现17世纪的科学是经验主义科学。
其实,大家普遍认为人类可以感官来收集尽可能多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最终了解世界。
基于此,科学发现具有偶然性,也被大家广泛接受。
但科学发展、新科学仪器的使用,让科研数据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这种情况让以往的经验变得不再适用——仅靠感官,人类已经无法处理和掌握这些数据,必须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
同时,探索和挖掘数据的方式甚至能够让科学家们“计划偶然性”。
根据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A经验主义科学的局限性B什么是科学发现的偶然性C科学家如何“计划偶然性”D探索和挖掘数据的具体方式【中公解析】:文段首先介绍17世纪科学的特点——经验主义科学,科学发现具有偶然性。
然后引出现在的情况——科学家们甚至能“计划偶然性”。
由末句引号可知,“计划偶然性”是文段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根据话题一致,接下来应该还是在论述这一话题,故选C。
试题再现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管理部门可谓用尽了心思,包括排污费、拥堵费在内的新政策不断被试探推出,管理部门通过价格杠杆遏制城市交通拥堵已然成为了政策努力的方向。
从海外城市治理拥堵的经验看,针对路权使用征收高额费用的确是成功模式之一。
只是就中国而言,类似的收费尝试却很难避免“被争议”、“被反对”的尴尬。
2023年公务员行测联考承接叙述题分析在公考言语理解部分的考查内容中,有选词填空、片段阅读和语句表达等。
其中,片段阅读除了考查主旨观点题外,还涉及到一种特殊题型,叫做“承接叙述题”,或者叫“推断下文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公务员行测联考承接叙述题分析。
公务员行测联考承接叙述题分析(一)尾句分析既然是推断“接下来要说什么”,那么我们就要关注原文段作者“说到”了哪个位置,这样我们就接着作者的话题继续往下说就好了。
其中尾句常见主要有:①尾句提出一个新概念或者新话题②尾句是一个新现象或者新问题③尾句可能是作者的某种倾向或对策对于承接叙述题而言,一般根据尾句去判断下文选项能够很快确定选项中的正确答案。
【例1】20世纪中期以前的生态学认为,自然界中存在某种“顶级生态系统”。
由于进化和生物适应性等原因,在特定环境中,某些物种总能取得优势地位,进而建立起由其主导的生态体系,达到生态平衡。
如特定树种的组合总是主导着某一类型的森林,即便雷电引发大规模山火,摧毁这片森林,随着时间推移,该森林总能恢复到山火前的那种状态。
但在过去数十年间,对自然过程混沌性日渐深入的理解,已取代了这种静态、机械的生态系统观。
这段文字接下里最可能讲是:A.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预B.“顶级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C.研究环境演变历史的重要意义D.关于自然和生态系统的混沌理论答案解析【中公解析】D。
本题考查对下文内容的推断。
解答这类题目要重点关注尾句,尾句论述对自然过程混沌性的理解,取代了静态、机械的生态系统观,故尾句强调的核心话题是“对自然过程混沌性的理解”,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下文应围绕这一话题具体展开论述,对应D项。
A项,“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预”、C项,“研究环境演变历史的重要意义”文段均未提及,与尾句话题不一致,排除;B项,“‘顶级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为前文论述过的内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例2】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大漠孤烟、长城烽燧、丝绸古道、帝王陵寝、江河源头、葡萄美酒、古寺梵音……无不引人入胜。
国考行测承接叙述题技巧国考行测承接叙述题技巧精选篇1【例1】格陵兰岛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形成于38亿年前,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
有大量远古的岩石化石埋藏在格陵兰岛地下,它们的排列就像是一个整齐的堤坝,也被称为蛇纹石。
通过这些蛇纹石,人们可以断定格陵兰岛在远古时期可能是一块海底大陆。
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可以得出上述结论( )A.这些蛇纹石化石的年代和特征与伊苏亚地区发现的一致,而后者曾是一片海底大陆B.蛇纹石是两个大陆板块在运动中相互碰撞时挤压海底大陆而形成的一种岩石C.蛇纹石中碳的形状呈现出生物组织特有的管状和洋葱型结构,类似于早期的海洋微生物D.由于大陆板块的运动才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大陆,在板块运动发生之前,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解析】答案:B。
文段通过在格陵兰岛发现了蛇纹石得出格陵兰岛曾经是海底大陆,找结论成立的前提则需要在论据和结论不一样的话题间建立联系,即在蛇纹石和海底大陆间建立关系,证明蛇纹石就是大陆的标志即可。
A选项就是在类比,说发现的蛇纹石的年代特征和伊苏亚地区发现的一致,而伊苏亚地区曾是一片海底大陆,但是伊苏亚地区还是不能代表格陵兰岛,所以A选项不是前提;B选项说明蛇纹石就是海底大陆,在论据和结论间建立了联系,是前提;C项说蛇纹石中的碳的结构类似早期的海洋微生物,只是结构类似,是否是海底大陆还是不确定,C不是前提;D绝大部分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格陵兰岛以前是否是汪洋大海也是不确定的,不是前提。
故答案选B。
【例2】张女士特别爱美,多年来喜欢在冬天穿裙子以显示她婀娜多姿的身材。
从去年冬天起,每到阴冷天,她都感觉到膝关节疼痛。
后经医生诊断,她得了关节炎。
于是张女士认为,阴冷天穿得少是导致关节炎的原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张女士的观点?A. 日本一些年轻女士喜欢冬天穿裙子,却并没有因为阴冷天穿得少而患上关节炎B.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导致关节炎的根本原因是劳损、感染或创作,阴冷天穿得少关节谈易发作C. 张女士的姐姐和她生活在一个城市,多年来也喜欢在冬天穿裙子,但没得关节炎D. 阴冷天穿得多的人群中也有很多得了关节炎,而且以中老年人居多【解析】答案:B。
事业单位职业能力测试:你会搭茬吗?--走进承接叙述题每年事业单位中都会考到言语理解中的片段阅读。
在片段阅读中有一种小题型,考试题量相对不多,难度也一般也不是很大,考察的是根据作者写作思路合理的推测下文内容,这就是承接叙述题。
承接叙述题,推测下文内容,从问法中还是非常容易区分的,会问“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说什么”或者“作者接下来最不可能说什”。
既然是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说什么,说白了其实考察的就是接茬能力。
既然你得能接上茬,跟上文中说的话就得是一回事,同时,既然是接茬,上文行文的尾句是连接这两段的中间句子,承上启下,非常重要。
总结起来,承接叙述题的方法就是以下两种:1.行文分析,上下文话题保持一致2.尾句分析,尾句作用是承上启下,关注尾句即可知道下文描述内容。
那么这两个方法在具体题目中是如何运用的呢?我们来具体拿例题感受一下。
行文分析:【试题精讲1】相对于影响范围较小、较方便找到污染源头的水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的成因复杂,往往是跨地域的工业污染、汽车排放乃至烹饪油烟等,再加上特定的天气因索共同造成了雾霾等灾害性天气。
这就很难将某天的雾霾归因子具体的哪个、哪几个企业的污染,那么受大气污染损害的公民该向谁索赔?又如何抗辩自身罹患的疾病等是由大气污染造成,而不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如果公民真的起诉一长串的可能的污染企业,那么结果就是众多污染企业摊薄了赔偿款,不能起到震慑污染企业的作用。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A .介绍大气污染索赔的成功案例B .如何规制企业的大气污染行为C .进行大气污染索赔的法律依据D .进行大气污染索赔的现实困境【解析】A。
首先整个文段是围绕着大气污染的索赔问题来展开的,B对企业大气污染行为的规制,不涉及具体企业的问题,与行文不一致,排除B项;法律依据是指受害者依据具体法律享有索赔的权利,而文段主要讲的是权利的实现所遭遇的问题,与行文不一致,排除C项;D项进行大气污染索赔的现实困境整个文段已经讲了,已经出现的不选,排除D项;而文段在讲了大气污染索赔的种种困境之后,应该论述解决的措施,A介绍索赔的成功案例正是提供了借鉴的方式,故本题应选A。
2020国考浅谈行测承接叙述题方法认知的局限性在国考行测试卷中,经常会出现“接下来作者将要叙述的是”类似这样的问法,我们将其称之为承接叙述题。
中公教育专家发现,对于该类题目,选项中的内容往往要紧紧接续文段的文意表达,所以广大考生必然会想到文段中和选项最有逻辑关系的尾句。
尾句出现一个新概念、新话题或者新的问题,那么选项就要解释或者阐述该概念、话题或者问题。
由此很多考生在解题的时候就会忽略尾句之前的内容,认为没有必要再看了。
真是这样的吗?如果尾句表达的内容作者不想再谈或者没有意义再谈,那么这时我们就有必要考虑整个文段的主旨,也就是说“接下来要叙述的是”可能不能仅仅和尾句相关,还需要和作者的主旨相关。
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分析出文段的行文脉络再进行解题。
比如文段属于总分结构,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后续进行解释说明,而尾句只是该观点的其中一个分论点,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找的选项可能就是原观点的另一个分论点,这样就和原分论点无关了。
【例题精讲1】为什么有的领域追求快,有的建设却并不急于出效果?快有快的追求。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曾引领深圳蛇口闯出了开放发展的新路。
“拼命黄郎”黄大年把“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作为座右铭,留学回国后惜时如金,夜以继日地带领团队填补“巡天探地潜海”多项技术空白。
无数事实表明,行动是最美丽的风景,珍惜时间马上办、提高效率抓紧干,方能干出事业、干出境界。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A.高效实干的真人真事B.贪心求快带来的弊端C.建设也要慢下来的原因D.如何才能让建设慢下来【中公解析】C。
第一句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领域追求快,有的建设却并不急于出效果?”作者所要表达的便是各领域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有快也有慢,第二句开始到最后回答的都是“快”,根据行文脉络的顺序,接下来作者应该在第一句设问的基础上回答第二个话题——“慢”。
作者对“快”并无贬斥的态度,B排除;A项无中生有,排除;根据行文脉络,前后表达的都在阐述原因,所以锁定C而不是谈做法的D。
2018龙岩事业单位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承接叙述题尾句的三种类型【导读】中公事业单位为帮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今天为大家带来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之承接叙述题尾句的三种类型。
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目当中,“承接叙述题”虽然考的不多,但每年基本上也占了一道题的分量,这一类型的题目只要学习一定方法和技巧,还是比较容易就可以选出答案的。
“承接叙述题”的问法和主旨类题目的问法不同,它的问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接下来最有可能介绍的是”、“接下来作者最有可能谈论的是”、“根据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等等,根据这些问法的特点,“承接叙述题”的做题思路和主旨题也就不同了,核心方法是“观察尾句”。
但是同学们在做题时,发现有时观察尾句也不太明白尾句在说什么,更不用谈下文在谈论什么了,那么我们就了解下常出现的尾句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一、设置悬念二、提出新话题三、隐含作者倾向再结合可能谈论的后文,尾句和后文的关系主要分为:一设置悬念——解释悬念二提出新话题——解释新话题三隐含作者倾向——解释作者倾向我们分别来看上三道题目。
1 了解点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国的历史和现实中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但有一样东西是没有的,就是皇帝。
因为美国从来就没有实行过帝制,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所谓的皇帝。
然而,1880年1月9日的旧金山主要报纸之一的《旧金山纪事报》却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君王驾崩”,宣布“美国皇帝和墨西哥保护者诺顿一世逝世”。
根据上文推断,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内容是( )。
A. 美国没有实行帝制的原因分析B. 对该报纸的性质、宗旨进行简要介绍C. 告诉读者美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D. 介绍诺顿一世的传奇故事答案:D。
本题尾句属于设置悬念,文段一直在说一个匪夷所思的新闻,就是美国这样的国家竟然有“皇帝”,在文段的最后出现了这个“皇帝”的名字,作为读者,肯定很好奇这个诺顿一世究竟是谁,文段正在最末埋下了一个悬念,所以下文应该是解释悬念,选择D。
2021泉州事业单位行测言语理解技巧:搞定承接叙述小妙招泉州中公事业单位为各位考生带来更多泉州事业单位资讯,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泉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承接叙述题在考试是常考的题型,题量不多,难度也不是特别大。
所以这种题型的分数是必须要拿到的。
那这类题怎么做呢?中公教育老师来给你破题。
首先得辨析哪个题属于承接叙述题,一般通过问法定题型:当提问方式为“接下来作者最有可能叙述的是”、“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作者接下来最不可能讲述的是”等,看到这类问法基本上确定是承接叙述题。
如何解题呢?主要根据作者的思路合理的推断下文内容。
一般这类题我们都先分析尾句,然后再分析行文,尾句常见主要有:①尾句提出一个新概念或者新话题②尾句是一个新现象或者新问题③尾句可能是作者的某种倾向或对策对于承接叙述题而言,一般根据尾句去判断下文选项能够很快确定选项中的正确答案。
例1:潜水员在执行水下任务的过程中,普遍采用信号绳作为主要通信工具,即通过对信号绳的拉、抖组成系列信号来实现对陆上的简易通信。
这种通信方式便捷、直接,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信号绳仅能实现有限信息量的表达,且信号传输过程极易受复杂海水环境影响而中断或失效,带来安全隐患。
2015年,就曾有潜水员的信号绳被缠住而险些发生事故。
可以说,潜水员在执行水下任务时,是真正的命悬一“线”。
针对信号绳的诸多弊病,结合智能穿戴设备在民用领域的快速发展,面向军事潜水领域的智能穿戴产品逐渐成为科技工作者的研发热点之一。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A.军事潜水领域智能穿戴设备的关键技术B.信号绳在军事领域传递信息中的缺陷C.日常生活中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现状D.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穿戴设备的前景预期【答案】A。
解析:分析题干,首先介绍了潜水员主要运用信号绳这一工具,该工具既有好处也有弊病。
在文段最后说明,信号绳存在一些弊病,因此面向军事潜水领域的智能穿戴产品逐渐成为科技工作者的研发热点。
⾏测⽚段阅读技巧:承接叙述题作答技巧 做了许多⾏测模拟题还是没有有效的提升⾃⼰的分数?那是你没有掌握⼀些技巧和重点,下⾯由店铺⼩编为你精⼼准备了“⾏测⽚段阅读技巧:承接叙述题作答技巧”,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测⽚段阅读技巧:承接叙述题作答技巧 ⾔语理解与表达是公考⾏测中⾮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家普遍反映正确率提升难的⼀个科⽬,那么到底如何提升⾔语的正确率呢?很多考⽣都在阅读完内容之后,看到哪个选项中涉及最后⼀句话就直接去选,结果却发现答案总是不对。
这是什么原因呢,可能⼤家忽略了分析⽂段。
⼩编带⼤家来看两道题: 【例1】河的两岸风光旖旎。
西岸,草原⼀望⽆际;绿⾊的波浪逶迤⽽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
三四千头⼀群的野⽜在⼴阔⽆垠的草原上漫游。
有时,⼀头年迈的野⽜劈开波涛,游到河⼼⼩岛上,卧在⾼深的草丛⾥。
看它头上的两弯新⽉,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
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荒野的两岸。
A.叙述“河神”野⽜的传说 B.描写草原上的其他野⽣动物 C.描写位于河岸上⾃⼰的家乡 D.描写河另⼀岸的美丽风光 【答案】D 【解析】先来分析下⽂段,第⼀句话引出河的两岸的话题,接着说了西岸的风景包括草原、野⽜的特点,接下来会说什么呢?我们发现题⼲虽然提到河两岸的话题,⽂段却只说了⼀岸,两岸这个话题没有说完,那么接下来应该讲的是另⼀岸的风景。
看⼀下选项,A说明关于“河神”野⽜的传说,虽然是⽂段最后⼀句话的内容,⽂段只是提到有⼈可能会把它野⽜当做河神,并不涉及传说的话题,排除。
B和C选项都没有涉及另⼀岸的风景,不选。
只有D讲到另⼀岸的风光,选择D。
【例2】马克思指出:“全部⼈类历史上的第⼀个前提⽆疑是有⽣命的个⼈的存在。
”《世界⼈权宣⾔》指出:“⼈⼈⽣⽽⾃由,在尊严和权利上⼀律平等……⼈⼈有资格享受本宣⾔所载的⼀切权利和⾃由,不分种族、肤⾊、性别、语⾔、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财产、出⽣或其他⾝份等任何区别。
在事业单位考试过程中,有这样一类题目,叫做承接叙述题。
当我们遇到这类题目的时候,也是讲究备考技巧的。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思考一下,如果去做这类题目。
众所周知,文段承接叙述一般都是接着尾句论述地,所以尾句的类型决定了如何选择。
(1)尾句提出一个论述对象——后文介绍此对象
作者在文段最后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或对象,如上海高铁开通会带来“虹吸效应”,都在热议高铁开通带来的“虹吸效应”。
这里面有个我们很陌生的概念叫“虹吸效应”,那么按常理来说,是不是要给读者作一番解释?
(2)尾句提出一个论断——后文解释原因
这也很好理解,作者提出一个观点肯定要有相应的解释,不然会让读者感到云里雾里,那么对于不能让读者领会意图的文章当然也不是一篇好文章。
(3)尾句提出一个问题——后文分析或解决问题(若都有,优先选分析问题)
这一点可以结合我们之前举的例子来理解。
关于环境污染问题,前文若是说明了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危害,那么后面承接的就是怎么样解决。
若是只是简单提到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那么接下来可能说严重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做一个具体分析,当然也可能就此问题谈怎么解决。
(4)尾句提出一个对策——后文说明此对策
同样,还是就环境污染问题来理解,若尾句说要“多项并举的治理环境污染”,那么后文自然而然会告诉我们怎么多项并举是不是?也就是会具体说明这一对策。
(5)尾句隐含作者倾向——后文具体说明此倾向或表明观点
举个例子,一个文段中前面作者都是在说“浅阅读”有哪些弊端,尾句说到“这不是真正的阅读”,那么这其中就包含了一种感情倾向是不是也就是对“浅阅读”的否定,那么既然否定了“浅阅读”,又说“这不是真正的阅读”,那么后文是不是就很自然的告诉我们作者心中的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不是就是作者的观点
注意:关注尾句并非忽略前文,只看尾句,只是在这类题型中,我们需要重点看尾句。
在具体做题中,我们不能忽视对题干的分析,尤其是尾句的分析,还要通过对选项的分析,提升我们的做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