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1 利水消肿药(13.利水渗湿药)

13.1 利水消肿药(13.利水渗湿药)

13.1 利水消肿药(13.利水渗湿药)
13.1 利水消肿药(13.利水渗湿药)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痹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

应用利水渗湿药,须视不同病证,选用有关药物,作适当配伍。如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合邪者,配清热药;寒湿相并者,配祛寒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至于泄泻、痰饮、湿温、黄疸等,则应分别与健脾、芳香化湿、或清热燥湿药配伍。

此外,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常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宜慎用或忌用。

根据药物作用特点不同,将本章药物分为利尿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和利湿退黄药三类。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本节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泄,偏于利水渗湿,服药后能使小便通畅,尿量增多,故具有利尿消肿作用。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临证时则宜根据不同病证之病因病机,选择适当配伍。

茯苓《本经》

为多孔菌料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云南、湖北、四川等地。7~9月采挖。堆置“发汗”后摊开晒干,再行“发汗”、晾干,如此反复3~4次,最后晾至全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应用]

1.用于各种水肿。本品甘补谈渗,性平作用和缓,无寒热之偏,故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若表邪不解,随经入腑之膀胱蓄水证,或水肿、小便不利,多与猪苓、白术、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若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可与滑石、阿胶、泽泻同用,如猪苓汤。若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

2.用于脾虚诸证。本品能健脾补中,若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等,常与人参、白术、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汤。若脾虚停饮,常与桂枝、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若脾虚湿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3.用于心悸,失眠。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神不宁,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若水气凌心之心悸,与桂枝、白术、生姜同用,如茯苓甘草汤。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备述

1《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本草衍义》:“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本草纲目》:“后人治心悸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于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尝不治心病也。”

2.茯苓含茯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胆碱、组胺酸、麦角甾醇等。茯苓具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钾、钠、氯等电解质的排出。此外,还有镇静和降低血糖作用。

附药茯苓皮、茯神

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味同茯苓,功专行皮肤水湿。多用于皮肤水肿,常与五加皮、陈皮等同用。如五皮饮。用量15~30g。

茯神为茯苓菌核生长中天然抱有松根者。性味同茯苓。有宁心安神之功,专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用量同茯苓。

薏苡仁《本经》

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及种皮。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应用]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及脾虚泄泻等。本品甘补淡渗,功似茯苓。对于脾虚湿滞者尤为适用。若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食少泄泻,脚气浮肿等,多与茯苓、白术、黄芪等药配伍。又因其性偏凉,能清利湿热,亦可用于湿热淋证,如《杨氏经验方》单用薏苡仁煎服,治疗砂石热淋。

2.用于湿痹拘挛。本品能渗湿,又能舒筋脉,缓和挛急。若风湿身痛发热者,常与麻黄、杏仁、甘草同用,如麻杏薏甘汤。若风湿久痹,筋脉挛急、水肿,用薏苡仁煮粥服,如《食医心镜》薏苡仁粥。若湿郁热蒸,蕴于经络,可与滑石、连翘同用,如宣痹汤。

3.用于肺痈,肠痈。本品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若肺痈胸痛,咳吐脓痰,常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千金方》苇茎汤;治肠痈,可与附子、败酱草、丹皮配伍,如附子薏苡败酱散。

[用法用量] 煎服。10~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本品力缓,用量宜大。除入汤剂、丸散外,亦可作粥食用,为食疗佳品。

备述

1.《本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温痹,下气。”

《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胜水除湿,故泄泻、水肿用之。” 2.薏薏仁主要含薏苡仁油、薏苡仁酯、脂肪油、氨基酸等。薏苡仁油能阻止或降低横纹肌挛缩作用,对子宫呈兴奋作用。其脂肪油能使血请钙、血糖量下降,并有解热、镇静、镇痛作用。煎剂对癌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

猪苓《本经》

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寄生于桦树、枫树、柞树等的腐枯根上。主产于陕西、河北、云南等地。春秋二季采挖,去泥沙,晒干。切片入药,生用。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渗湿。

[应用]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等。本品甘淡渗泄,利水作用较茯苓强,凡是水湿滞留者均可选用。若脾虚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泽泻、白术同用,如四苓散。若水湿泄泻,配苍术、厚朴、茯苓等,如胃苓汤。阴虚有热小便不利,淋浊等证,又可与泽泻、滑石、阿胶等配伍,如猪苓汤。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 无水湿者忌用。

备述

1.《本经》,“主疾疟、解毒……利水道。”

《本草衍义》“猪苓引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

《本草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并谓“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2.猪苓主含麦角甾醇、粗蛋白、可溶性糖分,多糖等。其水煎剂有较强利尿作用。其利尿机制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水及电解质,特别是钾、钠、氯的重吸收所致。猪苓多糖还有一定的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

泽泻《本经》

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块茎。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等地。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用微火烘干,撞去须根及粗皮,以水润透切片,晒干。麸炒或盐水炒用。本品又名建泽泻。

[性味归经]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渗湿,泄热。

[应用]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及痰饮等。本品淡渗,其利水作用较茯苓强,且性寒能泄肾与膀胱之热,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常与猪苓、茯苓、薏苡仁等药同用。若水湿痰饮所致的眩晕,可与白术配伍,如泽泻汤。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备述

1.《日华子本草》:“主头旋,耳虚呜。”

《本草蒙筌》:“泽泻多服,虽则目昏,暴服亦能明目,其义何也?益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目昏。二者不可不知。”

《本草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非引接也。”

2.泽泻主要含三萜类化合物、挥发油、生物碱、天门冬素树脂等。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素与氯化物的排泄,对肾炎患者利尿作用更为明显。有降压、降血糖作用,还有抗脂肪肝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冬瓜皮《开宝本草》

为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冬瓜的果皮。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收,食冬瓜时收集剥下的果皮,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肺、小肠经。

[功效] 利水消肿。

[应用]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本品利水消肿,性偏凉能清热,以水肿偏有热者为宜。单用力弱,多与茯苓、白术、黄芪等同用。其果实亦能利水消肿,若水肿喘满,以冬瓜去瓤,加入赤小豆,用泥封固。火煨,去泥焙干,研末制丸,冬瓜子汤送服,即《杨氏家藏方》冬瓜丸。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

备述

《本草图经》:“皮可作丸服,亦入面脂中,功用与上等(指冬瓜仁)。”

《本草纲目》:“主驴马汗入疮肿痛,阴干为末涂之,又主折伤损痛。”

附药冬瓜仁

为冬瓜的种子。又称白瓜子、冬瓜子。性味与冬瓜皮同。功能清肺化痰,利湿排脓。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带下、白浊等。治肺痈的苇茎汤、治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中均用本品。用量10~15g。

玉米须《滇南本草》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及枝头。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玉米上浆时即可采收,但常在秋后剥取玉米时收集。鲜用或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平。归膀胱、肝、胆经。

[功效] 利水消肿,利湿退黄。

[应用]

1.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或短赤,淋痛等症。可单用大剂量煎汤服。或与冬瓜皮、赤小豆、车前草等配用。

2.用于湿热黄疽。本品利胆退黄可用于黄疽,因其药性平和,故阴黄或阳黄均可用。可单用大剂量煎汤服,或与郁金、茵陈、栀子等同用。现多用于肝、胆疾病引起的黄疸。

[用法用量] 煎服。30~60g。

备述

1.《滇南本草》:“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

《岭南采药录》:“和猪肉煎汤治糖尿病,又治小便淋沥砂石,苦痛不可忍,煎汤频服。” 2.玉米须含脂肪油、挥发油、树胶样物质、树脂、苦味糖甙、皂甙、生物碱。本品有较强利尿作用,还能抑制蛋白质排泄。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其粘稠性及胆红质含量。有增加血中凝血酶原和加速血液凝固作用。

葫芦《日华子本草》

为葫芦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瓢瓜的干燥果皮。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秋季采收。除去果瓤及种子,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甘,平。归肺、小肠经。

[功效] 利水消肿。

[应用] 用于面目浮肿,大腹水肿,脚气肿胀等。能利水消肿,常与猪苓、茯苓、泽泻等配用。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

备述

1.《滇南本草》:“利水道,通淋,除心肺烦热。”

《本草再新》:“利水,治腹胀,黄疸。”

2.葫芦含葡萄糖、戊聚糖、木质素等。其煎剂内服,有显著利尿作用。

3.另有一种苦葫芦,《本经》名苦瓠。其果实中间细束如腰,故称亚腰葫芦,亦称京葫芦、小葫芦。性味苦寒,利水消肿作用较葫芦为强。古方有单用其治疗腹水、黄疸者。现代用其与虫笋同用,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但苦寒较甚,易致伤脾败胃。用量5~10g。

香加皮《中药志》

为萝科植物杠柳的根皮。主产于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春秋二季均可采挖,趁新鲜时以木棒敲打,使根皮和木质部分离,抽去木心,将皮阴干或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苦、辛,微温。有毒。归肝、肾、心经。

[功效] 利尿消肿,祛风湿,止痛。

[应用]

1.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本品有利水消肿作用,一般单用,或与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等配伍,加强利尿消肿作用。

2.用于风湿痹证。本品有祛风湿、止痛之功能。故对于关节拘挛疼痈,或筋骨痿软行迟,常与穿山龙、木瓜、怀牛膝等同用,共奏祛风湿,舒筋活络之效。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浸酒或入丸散,酌量。

[使用注意] 本品有强心利尿作用,有毒,不宜多用、久用。

备述

1.《四川中药志》:“镇痛,除风湿,治风湿痹,脚膝拘挛,筋骨疼痛。”

《陕甘宁膏中草药选》:“祛风湿,壮筋骨,强腰膝。”

2.香五加的茎皮和根皮含十余种甙类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强心甙杠柳毒甙和皂甙杠柳甙。此外还有4-甲氧基水杨醛及其葡萄糖甙等。具有强心利尿作用,此外,杠柳皮尚有杀虫作用。强心甙过量中毒引起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3.考古代本草所记载的五加皮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五加及同属几种植物的根皮,如细柱五加皮、短梗五加皮等,习称“南五加皮”,此外,五加科植物枝叶藤五加(四川产)及红毛五加(云南产)的茎皮,药材习称“红毛五加皮”亦作南五加皮用;而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区所习用的五加皮,为萝科植物杠柳的根皮,习称北五加皮,1977年版《药典》定为香加皮。南、北五加皮科属不同,功效也不一样,应区别使用。南五加皮无毒,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作用较好;北五加皮有强心利尿作用,有毒,故临床不可混用。

泽漆《本经》

为大戟科二年生草本植物泽漆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江苏、浙江产量较多。4~5月开花时采收,除去根及泥沙,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辛、苦,微寒;有毒。归大肠、小肠、肺经。

[功效] 利水消肿,化痰止咳,散结。

[应用]

1.用于大腹水肿,四肢面目浮肿。本品苦寒泄降,有较强的利尿消肿作用。单用熬膏,温酒送服。复方应用,可与白术、茯苓、泽泻等健脾利湿药配伍。

2.用于痰饮喘咳。本品辛宣苦降,故有化痰止咳平喘之功。若水饮内停,湿痰犯肺而致喘咳者,多与桂枝、生姜、黄芩同用,如《金匠》泽漆汤。

3.用于瘰病,癣疮瘙痒。本品可化痰散结,化毒消肿。熬膏内服或外敷可治疗瘰疬痰核。或配夏枯草、牡蛎、浙贝母等药使用。治癣疮,本品捣汁外涂。

[用法用量] 煎服,5~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长期使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备述

1.《本经》:“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

《本草汇言》:“泽漆主治功力,与大戟同。较之大戟,泽漆稍缓和,而不甚伤元气也。然性亦喜走泄,如胃虚人亦宜少用。”

《长沙药解》:“泽漆,苦寒之性,长于泄水,故能治痰饮阻格之咳。”

2.泽漆含皂甙,槲皮素-5,3-D-二半乳糖甙、泽泻醇、大戟乳脂、丁酸、树脂等。泽漆对结核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蝼蛄《本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