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专题复习

知识梳理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所示。

1、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打开止水夹后水进入集气瓶

内大约1/5体积处 。

2、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是利用 红磷燃烧耗尽密闭容器中1/5体积的氧气,

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导致水被吸入集气瓶内大约1/5体积。反应方程式为:4P + 5O 2 ==== 2P 2O 5 。

实验后若结果偏小,可能的原因有红磷量过少 、装置气密性不好 、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实验后若结果偏大,可能的原因有止水夹没有夹紧 、燃烧匙伸入集气瓶过慢 。 3、实验时选择的可燃物需具备以下条件:(1)能在空气中燃烧 (如铁丝不行);(2)燃烧时只消耗

氧气 (如镁带不行);(3)生成物不能为气体 (如硫粉、木炭等不行)。

4、该实验还可推出,瓶内剩余4/5体积的气体是氮气 ,其物理性质有无色无味、难溶于水 ;化学

性质有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5、其他常见变形装置如下图:

装置形式虽然不同,但原理都是相同的,即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注意:该实验应从1、实验现象的描述;2、实验原理;3、实验的改进;4、药品的选择;5、实验推断的性质等五个方面去掌握)

典例解析

1、某班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

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 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

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

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

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

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

③ D.①②③④

2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

40 mL 的试管作反应容

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实际

容积为60 mL 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右图的实验装置。

假设此实验能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

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点燃

9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的活塞前沿从20 mL 刻度处推至15mL 刻度处,然后松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 刻度处,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按小华的设想进行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例如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1·柳州)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

的体积分数”实验(如图8所示),但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小于1/5。

请你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

【查阅资料】红磷、白磷的一些性质如下表:

颜色、状态 熔点/℃ 着火点/℃ 密度/(g/cm 3) 红磷

暗红色固体 590 240 2.34 白磷 白色或黄色固体 44.1 40 1.82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可能是导管内原含有空气,后来留有吸入的水,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乙同学:可能是瓶内残留气体中还有氧气。

你还能作出的猜想是 。 【交流与讨论】

(1)丙同学认为用木炭代替红磷,就可以消除误差,大家认为他的猜想不合

理,理由是 。

(2)他们对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图9所示的改进(其他仪器忽略)。

① 甲同学提出应把红磷换为白磷,理由是 。

② 通过粗铜丝来点燃玻璃管内的白磷,这利用了金属铜的 性。

③ 与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相比较,该装置的一个优点是 。

【探究与反思】

(1)为了验证乙同学的猜想,将铜粉放在残余气体中加热,观察到铜粉变黑色,证明乙同学的猜想 (填“合理”或“不合理”)。

(2)大家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如图9所示)进行实验,待玻璃管冷却、管内白色的烟幕消失时,左玻璃管内的液面上升了1格,得到了较准确的结果,但又意外发现左玻璃管内壁上端附着黄色固体。

①左玻璃管上端的黄色固体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

②左玻璃管下方液体的pH 7 (填“=”“<”或“>”),理由是 。

4、(2010·鞍山-18)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小强采用

了右图所示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2)写出该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小强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总体积

25mL 22mL

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l%(填“>”、“=”、“<”)。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序号) ①没有交替缓缓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③加入铜丝量太少;④加入铜丝量太多

(4)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学到的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

。(其它答案合理也可)

答案:1、D 2、(1)装置的气密性好(2)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前沿在约12 mL的刻度线上(3)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先向右移动,最终稳定在约8 mL的刻度线上(4)橡胶塞弹出、试管爆裂、注射器活塞弹出等3、【猜想与假设】装置气密性不好(或红磷用量不足;或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等)【交流与讨论】(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不明显(2)①白磷的着火点低,容易用铜丝点燃(或红磷着火点高,不易被铜丝点燃等)②导热性③可以保证反应过程中装置不漏气(或可以保证在相同的压强下测定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会污染空气等)【探究与反思】(1)合理(2)①白磷②<五氧化二磷溶于水后形成磷酸4、(1) 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2)2Cu+O2加热2CuO(3)<①②③(4)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再测量混合物在反应前后体积(或质量)的变化,从而得出该种成分的含量

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专题训练——光的反射实验专题(word版含答案)

2019年中考试题专题训练——光的反射实验 1.(2019吉林,22)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纸板EAN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竖直与镜面,如图所示,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经平面镜反射后沿OB射出。 (1)在纸板前从不同方向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AO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反射;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入射角; (3)如果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2.(2019吉林,22)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纸板EAN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竖直与镜面,如图所示,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经平面镜反射后沿OB射出。 (1)在纸板前从不同方向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AO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反射;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入射角; (3)如果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3.(2019广东,10)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小明将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硬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右侧纸板可绕ON向后转动,如图甲所示,入射角等于(选填“30°”或“60°”);若增大入射角,则反射角,若将右侧纸板向后转动,如图乙所示,在右侧纸板上(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反射

光。 4.(2019徐州,30)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平面镜水平放置,白纸板要放置在平面镜上;图中反射角度数为;能不能因此得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总是垂直的结论?. 5.(2019怀化,31)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图,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 (1)实验时,将光屏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线.如图甲所示;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一定角度,光屏上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所示,说明反射光线、人射光线与法线在。 (2)从甲图可以看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射分居在两侧。 (3)从表格记录的数据分析时得:(答出一个结论即可)。 6.(2019潍坊,19)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将一块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用激光笔将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用直尺和笔描出光线的传播路径。 (1)上述实验中硬纸板的作用是______; (2)为了探究完整的反射规律,还需要用到的器材是______。 7.(2019常德,7)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探究过程

《光的反射》导学案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和事例说明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会设计、会分析论证、会评估、会作图。 3.通过实验及分析,能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能认识光的反射对生活的影响。 学具:量角器 学习过程: 一、通过实验和事例说明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现象 学习活动1 :小游戏一一射击比赛,思考下列问题: (1)直接射向靶心光如何传播? (2 )经平面镜后再射向靶心光的路径怎样改变? (3)哪些物体能反射光?黑板擦能否反射光?为什么? 二、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学习活动2 :探究角的关系 通过数据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评估:对特殊角0。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实验验证并解答。 学习活动3:探究光线的位置关系 思考:满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反射光线可以在哪些位置?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 你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果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也满足上述两个结论,为了准确表述光反射时的规律,你认为 还应该加上那句话? 结论:光的反射定律内容:

三、光路可逆 结合光的反射定律解释:如果光沿着原来的反射光方向入射,新的反射光将怎样射出? 四、作图 学习活动4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五、通过实验及分析,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学习活动5 :根据实验了解生活中镜面反射、漫反射现象 完成下列两个光路图,并结合光路图解释:为什么手电筒光经平面镜反射照到某同学脸上,该同学觉得晃眼,而周围同学觉得不晃眼?为什么光照在黑板刷上周围的同学都觉得亮而不晃眼? 当堂检测: 1、当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2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 2、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C.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同样增大 D ?入射角大于反射角 3、在电影院里,我们能从不同的座位上观众看到银幕上的画面,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 A、镜面反射 B、漫反射 C、可能是镜面反射,可能是漫反射 D、不发生反射,是银幕本身发光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动力F1/N 动力臂 L1/cm 阻力F2/N 阻力臂 L2/cm 4 5 5 4 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你认为他们的实验过程存在什么问题? (6)小丽用身边的器材做实验,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a.塑料直尺放在圆柱形水杯上,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上右图甲所示。则支点O与直尺的_____________一定在同一竖直线上。 b.往直尺两端放不同数量的相同硬币,并调节硬币位置,使直尺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上右图乙所示。 ①若将左、右两侧各取下一枚硬币,则直尺___________端将下沉。 ②小明测出乙图中的l1、l2作为力臂的大小,是否正确?为什么?

(7)某次实验中,用如图丙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水平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选填字母)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 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 (8)在探究实验中部分同学们还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满足“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平衡. a、你认为这个结论是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b、如何用图丁的装置来验证你的观点?答:. (9)某同学想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测量刻度尺的质量. ①将刻度尺平放在支座上,左右移动刻度尺,找出能够使刻度尺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支点位置,记下这个位置,它就是刻度尺的重心; ②如图戊所示,将质量为M1的物体挂在刻度尺左边某一位置,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刻度尺,直到刻度尺能够在支座上重新保持水平平衡.记录物体悬挂点到支座的距离L1和刻度尺的到支座的距离L2;

探究水的组成

探究水的组成 名师导航知识梳理 1.水的物理性质纯净的水是色、____________气味的透明的液体。在压强为101.3 kPa时,水的凝固点是 ____________,沸点是____________,温度为4 ℃时,水的密度最大。 2.水的分解 (1)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产生____________,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体积较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体积较大,二者的体积比是____________。 (2)气体的检验:体积较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种气体是____________。 体积较大的气体接近火焰时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这种气体是 ____________。 3.水的合成在空气中点燃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1)现象: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____________火焰,烧杯内壁有____________,用手触摸烧杯壁感觉非常烫,说明反应放出了大量的热,该实验说明氢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氢气具有 ____________。 (2)氢气作为一种新型燃料,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难突破怎样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剖析:电解水的实验我们需要掌握:(1)实验装置,(2)实验现象,(3)实验结论。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我们可知:通电以后在电源负极上产生的是氢气,它具有可燃性,燃烧时火焰为淡蓝色;电源正极上产生的是氧气,它可以支持燃烧。我们了解了这两种气体的检验方法,水分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为今后理论推导水的化学式提供了实验基础。由水通电后得到氢气和氧气这一化学反应实例,我们可知: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要发生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我们要学会应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水通电后得到氢气和氧气,即水通电后,水中的每两个氢原子相互结合生成氢气分子,水中的每两个氧原子相互结合生成氧气。问题探究问题阿伏加德罗曾经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根据此规律图44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水的组成的简易装置图: (1)C和D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什么?如何检验? (2)C、D两种气体的分子个数比为多少。图4-4 探究:本题为实验分析题,主要考查电解水的

光的反射习题(含答案)

. 光的反射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 1.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的夹角为θ,一条平行于 平面ON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后,能够沿着 原来的光路返回,则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不可能是() A.20° B.15° C.10° D.5° 2.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 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A.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B.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漫反射 C.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折射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的夹角为60°,则反射角是() A.30° B.60° C.120° D.150° 4.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 水中的手指“变粗” B. 金环日食 C. 石门大桥在嘉陵江面的倒影 D. 地面上树的影子 5.放映电影时,银幕用的是粗糙的白布,这是因为() A.白布能发生镜面反射,使人从四面八方看到银幕上的像 B.白布能发生漫反射,使人从四面八方看到银幕上的像 C.白布能使光线发生弯曲,使人从四面八方看到银幕上的像 D.白布能使光沿直线传播,使人看到银幕上的像

6.如图所示,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夹角,则() A.入射角是3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是60° C.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 10° D.反射角是60° 7.如图所示的现象中,由光反射形成的是() A. 日食美景 B. 天空彩虹 C. 耀眼幕墙 D. 林间光柱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8.小琳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M水 平放置,白硬纸板可沿ON折叠).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当入射光垂直射向镜面时,入射角为0° B.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同侧 C.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且反射光线远离法线 D.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这时在B面 上仍能看到反射光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 9.生活中一些光现象:①阳光下树的影子②日食③交警身上穿的警用背心在灯光照射下很亮④站在岸边能看到水里的鱼.其中能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的是 ______ (填序号). 10.自行车的尾灯有许多角反射器组成,它实际上是由互成直角的 ______ 组合而成的,当汽车的灯光从任何方向射向它时,它都能使光线沿与原光线相反的方向反射回去,以便引起司机的注意,此时, ______ (遵循/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1.如图所示,MM′为平面镜,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AON等于 ______ (已知∠NOB等于30°,∠NOC等于45°,∠NOD等于60°).则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______ (填“OB”“OC”或“OD”)方向射出.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报告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试验器材:平面镜1个。激光笔1个,带刻度光盘的光屏1个,水槽一个,支架1对,夹子1个。 实验步骤: 1、按要求组装器材。 2、用激光笔射出一束激光,用笔记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并在刻度光盘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记录在表格中。 3、重复实验两次。 4、将光屏向前或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 5、整理器材。 实验记录: 次数入射角i 反射角r 1 2 3 实验结论: 1、在反射现象中,在同一平面内; 2、居法线两侧; 3、——————————————。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分组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器材】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一块玻璃板、一个光屏、火柴、刻度尺 【实验步骤】 1、将玻璃板垂直置于桌面,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的蜡烛的像。 2、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3、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4、移到蜡烛的位置,观察其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5、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实验数据】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物体与玻璃 的距离(cm) 像与玻璃的 距离(cm) 物像连线与 镜面的关系 实像或虚像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和物大小, 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 4.平面镜所成像是像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探究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探究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运用知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的能力等。 (3)情感目标 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③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电解的实验和根据实验分析探究水的组成的方法。 难点: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 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刚洗过手不能触碰电源,为什么?(因为手上有水,容易导致触电,说明水是可以导电的。) 水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它是由那些元素组成?本节将通过实验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 一.水的物理性质:纯水通常为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101.3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温度为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3。 [设问引入]我们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什么构成?水由哪些元素组成?怎样证明水的组成? [探究活动] 探究水的组成(播放flash动画演示) 实验目的:探究水的组成 实验原理:电解水 实验装置图:

现象:通电后两个试管内产生气泡,液面下降,说明产生气体。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大,它们的体积比约为1∶2。 检验:将气体体积小的试管取出后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将气体体积大的试管取出后用火柴点燃,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这是氢气。 结论: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板书]二.探究水的组成 [讲述]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而且是氧化物。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完整版)光的反射练习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茂密的树林下,常能在地上见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A.太阳的虚像 B.太阳的实像 C.树叶的影子 D.树叶的实像 2、光从空气中进入水中,光的传播速度() A.会减小 B.不变 C.会增大 D.都有可能 3、打雷时,总是先见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这是因为() A.闪电比雷声先发出一步 B.闪电和雷声同时发出, 但是光速要比声速大的多 C.闪电和雷声分别同时传到人眼跟人耳中, 但人耳反应慢 D.以上所述均不正确 4、一根旗杆在阳光照射下,在地面上投下一个旗杆的影子.自早晨到黄昏这段时间内,旗杆影子长度变化是()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5、如图是研究光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为了研究“光在反射时可逆”,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A.改变光线OB与法线ON的夹角 B.改变光线AO与法线ON的夹角 C.沿法线ON前后转动F板 D.让另一束光从BO入射 6、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是20°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10°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7、(2013湘西4题3分)如果你在一平面镜中看到了另一个同学的眼睛,那么无论这个平面镜多么小,该同学也一定会通过这平面镜看到你的眼睛,这是因为() A. 光的漫反射 B. 光的镜面反射 C. 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D. 彼此处在眼睛的明视距离位置 8、小刚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电子钟示数的像如图所示,这时的时刻是() A.21:10 B.10:51 C.10:21 D.12:01 9、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人靠近平面镜时,镜中人会变得越来越大 B.城市中的光污染是由于光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C.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们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深度要浅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1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A.2m B.1.4m C.0.6m D.2.6m 11、小明身高为1.5m.站立在平面镜前2m处,他以0.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2秒后,他 的像到他的距离和像的大小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1.5m,像变大 B.2m,像变小 C.3.6m,像不变 D.4.4m,像不变 12、小明同学身高1.80m,家里装修时要在墙上安装一个竖直的平面镜,为了能从平面镜中 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平面镜的最小长度应为() A.30cmB.60cmC.90cmD.120cm 二、填空题 1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传播。光在中传播的最快。 14、下列物体①太阳、②月亮、③蜡烛的火焰、④恒星、⑤镜子、⑥正在放电影的银幕、 ⑦碎玻璃、⑧发光的水母、⑨萤火虫、⑩钻石,其中一定是光源的有____________(填序 号). 15、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入射角是________;改变入射光的方 向,使入射角变大,则反射角变________;以ON为轴将硬纸板的右半面向后旋转,在硬

实验报告——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第五章第二节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 【提出问题】当杠杆平衡时,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之间存在怎么的关系? 【实验器材】杠杆、铁架台、钩码、弹簧测力计 【实验步骤】 (1)调节杠杆两端 ,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 (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 ) (2)在杠杆左端第二个格的位置挂3个钩码(1.5N ),在右端挂上钩码,移动钩码的个数和位置,使杠杆再次平衡 (3)记录并测量此时杠杆右端的阻力(F2)和阻力臂(L2) 【分析与结论】 分析上述表格中的数据,运用加减乘除运算,找出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之间存在怎么的关系,你得出的结论是 文字表述: 字母表示: 【思考与讨论】1.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 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量 。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 点处挂4个钩码,在B 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 ;为什么? 。

2 2.如图13-1-14所示,此时杠杆平衡,若在右端钩码下加挂2个等重的钩码,左端钩码的位置应当向 移动 格,才能使杠杆重新平衡. 3.如图是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要想使杠杆平衡,A 处钩码应挂 A .1个 B .2个 C .3个 D .6个 4.如图14—4,O 是支点,在B 端挂一重物,为使杠杆平衡,要在A 端加一个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 1最小 B.F3最小 C.F 2最小 D.一样大 5. 如图1所示,O 为杠杆的支点,在杠杆的右端B 点挂一重物.MN 是以A 为圆心的弧形导轨,绳的一端系在杠杆的A 点,另一端E 可以在弧形导轨上自由滑动.当绳的E 端从导轨的一端N 点向另一端M 点滑动的过程中,杠杆始终水平,绳AE 对杠杆拉力的变化情况是( ) A .先变大,后变小 B .先变小,后变大 C. 一直变小 D.一直变大 【计算练习】 1. 已知动力为200N,动力臂为0.8m ,阻力臂为0.2m ,求阻力是多少? 2. 某人用一根轻质硬棒去撬动A 端一块重500N 的石头,已知支点O 距A 端作用线0.2m ,o 点距人手作用线的距离为1m ,问人至少用多少N 的力才能撬起石头? 3. 某人用一根轻质硬棒去撬动A 端一块重1000N 的石头,已知支点O 距A 端作用线0.2m ,某人用250N 的力就将石头撬起,问支点O 距人手作用线的距离是多少? A F 2 3 图14— 4 A

2017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题汇编

2017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题汇编1 1、(2017苏州)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图甲中,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侧调节. (2)图乙中,杠杆恰好处于水平平衡状态,若在A 处下方再挂一个钩码,则B 处所挂钩码须向右移动________格,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 (3)杠杆处于图甲所示位置时,小李同学就在杠杆上挂钩码进行实验,小明认为这样操作会对实验产生如下影响: ①杠杆自身重力可能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②可能不便于测量力臂或出现力臂测量错误 ③无法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_.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2、(2017莱芜)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小明同学发现实验装置处于如图甲所示的状态,使用时,首先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实验小组在正确操作过程中,得出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小明同学分析实验数据后认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小华同学分析实验数据后认为杠杆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两个同学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误的.那. (3)把图乙中A 点的钩码取下,在A 点用弹簧测力计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拉力F 时,杠杆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丙所示.当拉力F 向左倾斜时,要保持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拉力F 将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小红同学采用了图丁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当杠杆水平平衡时,与其他同学得出的正确的杠杆平衡条件下不相符,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乙

光的反射实验探究题教案资料

《光的反射》实验探究题 一、命题点: 1、主演实验器材的选取及作用:激光笔、平面镜、可转折的纸板、量角器。 (1)选择粗糙纸板的原因:光在纸板表面发生____________,实验时可以在不同位置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 (2)纸板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量角器的作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3、实验关键操作:(1)光路的确定:使光线贴着纸板斜射向平面镜,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别描两点。 (2)判断“三线共面”的操作:把纸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纸板上是否显示反射光线,若不显示,说明三线共面。 (3)验证光路可逆性的操作:将光线逆着反射光线射入,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否重合。 (4)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的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10°30°60° 反射角10°30°60° (1) (2)得出实验结论:入射角_______入射角,且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_______。 (3)入射角与反射角相差较大或不相等的原因:将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记录成入射角或反射角。 5、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应在________环境下进行,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2)纸板与镜面的放置要求:纸板与平面镜应________放置,若倾斜放置,则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区分纸板上多条光路的方法:给入射光线和对应的反射光线_________或用不同颜色的比画出入射光线和对应的反射光线。 二、重点题型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平面镜M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 E、F两部分组成,可绕竖直接缝ON翻折。(1)如图甲,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________(能/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ON在____________内。 (2)小明在测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时只记录了一组数据(如乙表),根据这组数据,他__________ (能/不能)得出关于光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的结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拓展提高 1、让入射光线AO靠近法线ON,则反射角会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________方向射出,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__的。 3、实验中白色纸板的表面应尽量_________(选填“粗糙”或“光滑”),为了便于测量和探究,需要在纸板上记录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开始时,激光笔垂直照射到平面镜上,此时测得的反射角为_______。 5、将纸板F绕ON翻转,纸板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小明认为此时反射光线不存在,他的说法是否正确:_________。 6、实验时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该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7、实验时,小明发现每次把光的传播路径描下来非常不方便,他认为只要在光的传播路径上标记一个合适的点就能确定了,他用到的光学知识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某一角度入射到O点,纸板F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线,原因可能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得到下列四组数据,第_____次实验数据是错误的,出现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反馈练习 1、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平面镜置于 水平桌面上,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硬纸板材质应是_________ (选填“粗糙的”或“光滑的”)。 (2)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___________(选填“一定垂直”、“一定不垂直”或“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3)以法线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F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_________ (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2、小明和小聪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FON是____角(选填“入射”或“反射”)。 (2)一束光沿EO射到镜面,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OF。若沿着FO的方向再入射一束光,它的反射光沿OE方向射出,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时,收集数据如下表: 小明分析表中数据,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小聪说,此结论不具有普遍性。请指出实验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学测试(一)光的反射

光现象练习题(一)光的反射 一、填空题: 1、光在介质中是沿传播的,光年是的单位。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km/s,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 这个速度。(大于、小于、等于) 3、太阳发出的光经过8min20s射到地球上,则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是。日食的形成是因为。发生日食时,是 ___的影子落 在 4、用枪射击,当缺口﹑准星尖和目标这三点成一线时,就能击中目标,这是利 用了_____________的性质。 5、黑板用久了会产生“反光”现象,字看不清楚,这是因为黑板发生 出来的光线比粉笔字发生出来的光线。(填“强”或“弱”)6、当入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时,反射角将;当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时,反射角为,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20°角时,反射角为。 7、在距离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3m处站立一个人,这个人在镜中所成像与人的 距离是____m,像的大小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人的大小。 8、如图所示,灯罩可使灯泡射向上方的光向着下方照射,这是应用了光的_____________,地面上出现了桌子的影子,这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_形成的。 9、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看到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现象形成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______m;现将一块和平面镜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________(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10、如图所示,太阳光与水平面成50°角,要利用 平面镜使太阳光沿竖直方向照亮井底。则镜面与 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应等于。 11、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是通过光 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能将光信 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 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所示,当 光电屏上的光点由S 1 移到S 2 ,表示液面高 度。(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12、请你做一做:将钟竖直在平面镜前,看看镜中钟的时 针和分针与钟本身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关系如何? (1) 如图1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一只台钟钟面上的 指针位置,已知镜面与钟面相平行,则实际时间应 是。 (2)如图2所示如果是在写字台光滑的玻璃板上看到对 面墙上的钟面上的指针位置,则实际时间又应 是。 二、选择题: 13、下列都是光源的一组是() A.萤火虫和烛焰 B.电池和烛焰 C.萤火虫和月亮 D.电池和萤火虫 14、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日食 B、小孔成像 C、影子 D、先闪电后打雷 15、一个小丑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像,他看到的像应该是下图中的哪一个?()

探究光的反射现象规律实验教案.(优选)

海 子 街 中 学 物 理 教 师 集 体 备 课 实 验 教 案 实验课题:探究光的反射现象规律参与教师:刘娇叶晓燕顾云

探究光的反射现象规律 实验指导 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反射定律内容,体验和感受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认识光的反射规律,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二、实验原理 探究规律,理解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发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实验器材 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等。 四、实验步骤 我们选择对光反射能力强的平面镜做反射面,用白色硬纸板和白纸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 (1)按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让学生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的方向. (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 (3)按图乙那样,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让学生观察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4).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让学生两人一组做实验研究,可采取如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表格 次数入射角i 反射角r 1 30°30° 2 60°60° 3 45°45° 五、误差分析 描光线的径迹时,因为纸竖直放置,没有依靠,画的线的歪斜,影响到角度的测量,误差会大一些,量角器读数有误差。 实验结论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沪科版教案

第一节杠杆的平行条件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了解力臂的概念,能根据相关的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杠杆,会对杠杆进行分类。 课前准备 1.自带物品 课前从家里带来羊角锤、剪刀、钳子、起子(及带瓶盖的废酒瓶)等工具。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 一、认识杠杆 活动1:分别用羊角锤起钉子、用剪刀剪纸、用起子起瓶盖、用直尺撬文具盒……。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讨论: 1.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特征? 2.请画出下图中各杠杆的支点O、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

及阻力臂L2的示意图。 填一填 ⑴杠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杠杆。 ⑵支点是:________________, 动力是:____ ________, 阻力是:______ _____。 动力臂:______ _____。 阻力臂:______ _____。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活动2:回忆你玩过的跷跷板的游戏,结合观察下图思考:1.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认为 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杠杆(跷跷板)在水平位置静止由哪些因素决定? 3猜想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关系? 4设计实验

5按照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 (1).在木尺的两边分别挂上数目不同的钩码, 用F 1、F 2表示钩码的拉力,用L 1、L 2表示悬挂点到支 点O 的距离。 (2).改变钩码个数并调节悬挂点到O 点的距离,使木尺处于水平静止状态。将各次实验数据填写入下表。 6.观察分析实验数据,看看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结论 。 学习小结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本节你还有哪些疑问? 实验 次数 左边 右边 动力F 1/N 距离L 1/cm 阻力F 2/N 距离L 2/cm 1 2 3

43探究水的组成

4.3探究水的组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三、教学难点: 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 四、教学工具: 做电解水的水电解器,烧碱或硫酸,蓄电池等相关实验用品;相关的图片;多媒体视频等. 五、教学方法: 学生对水的物理性质早已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再帮助学生归纳出水的几点物理性质。着重指出冰比水轻,水结成冰时体积会膨胀等特性。至于4℃时水的密度最大的原因就不必向学生介绍了。 水作为初中化学第一个被研究的化合物,学生有很大的学习兴趣,故应引导学生关注水的电解装置及电解过程。探究学习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是水的宏观组成,通过对电解产物(被电解的物质只有一种)——两种气体的检验,探究出水是由氢气中的氢元素和氧气中的氧元素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其次从微观的角度推出水分子的构成,这是本节的难点,应由宏观的两种气体产物的体积比的测定,由表及里,严密分析,推理及得出结论,不要求初中学生弄清气体体积比等于它们的原子个数比的原因。必要时,可增加一道例题加以论证: 例:实验证明,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已知在标准状况下氢气密度为0.089 9g·L-1”、氧气密度为1.429g·L-1”。求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再求它们的原子个数比。 此题的第一问,很容易求出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1:8第二问的解为:设电解产物中,2LH2的原子个数为x,1LO2的原子个数为y。 已知1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即1:16)。

初中物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答案)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两端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状态。 (2)如上图所示,杠杆每格长度相同,杠杆的a处已挂着2个0.5N的钩码,要使杠杆平衡,则应在杠杆的处,挂上个0.5N的钩码。 2.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杠杆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其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时,施加的动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竖直方向,这样做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用图乙装置通过多次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你认为他的结论_________(选填:“可靠”或“不可靠”)。(3)利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每个钩码重0.5N,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应为_________N。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先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是为使杠杆所受的重力通过,从而可以不考虑杠杆的重力对其转动的影响. (2)实验时,调节钩码的个数或位置,仍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 (3)在实验中有一组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们经过试验,获得了下列数据: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4 5 5 4 于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猜想得到了验证,你认为他们实验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答:. 4.某同学想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测量刻度尺的质量. (1)将刻度尺平放在支座上,左右移动刻度尺,找出能够使刻度尺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的支点位置,记下这个位置,它就是刻度尺的__ __;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练习题及答案

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为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小亮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⑴反射角为。 ⑵小亮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 如何操作?。 ⑶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 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 沿着OA的方向射出,这表明。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 ⑴我们不直接用平面镜而用一块玻璃班代替竖直放置在桌面上, 这样做的原因是:; ⑵要验证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其方法是:; ⑶要验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其方法是:。 2.生活中“平面镜”记录了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历程, 那么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 有什么关系? ⑴小明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他选择了一块平 面镜来进行探究,结果失败了。小明在实验中的困惑是。 ⑵小明为了方便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应选择两只(“一样”或“不一样”)的蜡烛。 ⑶小明改进实验后,在白纸上留下了自己的实验记录痕迹,如图所示,则MN应该是实验时画出的位置,A、B是两次实验中 所在的位置。 ⑷小明在交流过程中提到“第三次实验时自己无论怎样移动蜡烛,始终未能找到像的位置”请评估他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3.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 ⑴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 ⑵选蜡烛A和B的要求是:; ⑶如果在图中像的位置放一长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有”或“没有”)蜡烛的像。

⑷实验中拿一只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这里应用了法,这一实验说明() A.平面镜能成等大的实像 B.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等大 C.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 成的 D.平面镜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 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0.请补充表格 1.为了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一实验小组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⑴将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初,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是 cm。 ⑵小丽同学在做实验时,如图所示,若只调节蜡烛,应将蜡烛向(填“上”或“下”),调整它们的中心大大致在上, ⑶若将蜡烛移至15cm处,移动光屏,则在屏上得到的像,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 ⑷小雨同学把他的近视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时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则应将光屏向(“左”、“右”)移动,才能使像清晰。 ⑸小强同学还想知道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否也是颠倒的,利用以上器材如何进行实验才能证明。 2.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 镜的距离v之间的图象,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 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 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 小 3.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如图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