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及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及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及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及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

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是一个兼行政、事业和产业为一体的混合体,既不是行政单位,也不是事业单位。事业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新闻媒体不能像其他企业那样自由地出入市场,不能自定方针,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企业管理意味着经济上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这种模糊的体制长期影响制约了广播电视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新的体制,促进广播电视生产力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一、我国广播电视的性质与体制任何一个社会机构的体制都是由其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的国体就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属性,即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共产党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因此,广播电视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阵地,它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又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这也同时决定了宣传和引导舆论是我国广播电视的首要任务。经济上由政府全额拨款,以政治宣传为中心任务,发展规模、办台宗旨都是由上级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决定。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完全采用的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片面强调广播电视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属性,忽视了广播电视作为文化消费品的商品属性。改革开放20 多年来,广播电视事业经过以“广播电视事业”为基本特征的初期发展阶段和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探索发展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大整合、大汇流的全新产业化发展时期,并成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具体体现:1、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与政府展开广播电视资源配置权的争夺。2、广播电视局(台)已经形成拥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个体,渴望拥有自己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呼吁政事(政企)分开。3、政府传统的管理体制与广播电视改革实践发生摩擦与冲撞。

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政府应转变其管理广播电视的职能和角色。实现两个转变:1、由传统型行政管理体制向过渡型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2、由过渡型行政管理体制向成熟型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设想:党委、政府经营综合频道,对分众化频道实行商业经营。综合频道保证了对主流思想方向的把握,商业分众化频道保证了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并有利于频道专业化的形成,又能对综合频道形成竞争而促进其不断发展。而广告上也可以根据产品的特征和频道受众的特征选择投放点,从而促进电视业的良性循环。所有的改革措施都不能违背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性质,即坚持社会主义路线不变,坚持党管媒体不变,坚持喉舌功能不变。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的国家产业政策,在完善的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政府才能实施对广播电视业变革的宏观调控和有效主导,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也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广播电视产业化的现状与困境关于“产业化”

一、关于“产业化”的概念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解释,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一个产业可以由多个企业的同类经济活动组成,一个企业也可以不只是从事单一经济类型活动,可能从事多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即从事多产业经营(跨行业经营)。因此,从宏观角度来说,

所谓的中国传媒的“产业化”必然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中国传媒的属性问题(事业还是企业);其二,规模问题:产业化的高级阶段是集团化,但集团化的主体只能是企业组织。关于“产业化”的概念,研究者的表述虽然各有不同,但基本意思是比较一致的。有学者认为“中国电视产业化的目标是要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的节目生产、流通和播出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体制。就是要把电视业纳入中国市场经济的大体系。” “中国电视产业化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企业化的过程。”所谓企业化,就是针对中国各级广播电视台的“事业”性质而言的,指的是各级广播电视台从事业性质向企业性质转化或者说转型的过程。而集团化,则是单一企业(或产品)的经营向多企业(或产品)集成经营转化的过程,是企业经营的高级阶段,也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市场成熟的产物。另有学者认为,所谓的“媒介产业化”的概念,是指从单纯的文化、精神生产事业的媒介单位沿着经营和理性的轨迹向企业状态过渡的一种现象。媒介经营的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向独立的企业法人过渡,并以市场平等、竞争的原则建构内外关系,从而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同类企业的集合体——媒介产业。二、广播电视产业化之路1979 年 1 月28 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介绍与推销参桂补酒的广告片,这是我国内地的第一个电视广告。同年12 月,央视同时在两个频道中出现了商业广告。1980 年 1 月 1 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条广告。此后,各级广播电视台纷纷效仿,广告逐渐成为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常规内容。1983 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会议确立了要“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要“开展多种经营,广开财源” 的方针。1985 年,国务院在有关文件中正式将广播电视业列入第三产业,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开始被人们逐渐认识。党的十六大报告向全国发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号召。我认为,这是中央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力有效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入WTO 后迎接竞争挑战的客观要求。新闻传媒,尤其是纸质媒体的报业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主动应对,抓好两个效益。

三、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1、广播电视传媒产业的缺陷中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从技术设备等硬件资源看,属于高投入产业,并不比国外同行业差,但是在传统的封闭式媒体资源供需体系中,由于资源供给的结构性短缺,制约着总体资源的使用效率。广播电视传媒普遍在行业定位、组织结构设置、节目制作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出现偏差,使广播电视传媒的发展受到限制,参与国内外传媒竞争的能力比较弱。(1)行业定位比较模糊,政策空间相对封闭。(2)组织机构与现代媒体要求不相适应。(3)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导致媒体缺乏核心竞争力。(4)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经营缺乏规范的市场。2、中国传媒多元化发展态势迅猛,广播电视传媒的观众不断流失。中国传媒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在上个世纪后期就已经形成,但是,在计算机网络媒体大规模发展之前,中国传媒的多元化格局呈现一种稳定的状态,广播电视传媒并没有太多的来自多元媒体竞争所产生的压力。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迅猛发展,广播电视传媒的观众大量流失,这对多年来备受广大受众青睐的中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来说,是一种关乎生存空间的严峻挑战。3、加入WTO 及国内外各种资本进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广播电视传媒的压力明显加剧。(1)民营资本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及其他广播电视产业。(2)外资进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的门槛降低了。(3)通过卫星、电信、网络等载体影响中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产业。(4)通过节目的买卖进入,如电影、电视剧、卡通片、纪录片、综艺节目等。(5)通过合作制作节目形式进

入。(6)通过人员交流、访问等形式参与境内广播电视节目制作。(7)广告经营的外资进入,对国内广播电视的广告经营产生巨大影响。(8)播放外国和地区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应给予报酬,冲击国内广播电视业的经济收入。(9)引进和吸收境外优秀电视节目,在注入国际化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有一部分思想堕落的节目进入国内,毒害受众的思想意识,影响和改变受众的良好传统行为。广播电视产业化的前景一、新闻(广播电视)传媒可以作为产业来营运新闻(广播电视)鉴于新闻传媒性质的双重属性,既生产文化范畴的精神产品,又生产经济范畴的物质产品(包括其业务链生产的直接的或延伸的物质产品);同时鉴于新闻传媒社会政治地位的特殊性,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同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休戚相关。因此,研究和实施新闻传媒的产业化营运必须有个大前提,那就是党中央提出的坚持“四个不变”,即坚持喉舌性质不变、坚持党管媒体不变.坚持党管干部不变、坚持正确导向下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闻传媒产业化营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新闻传媒的产业化营运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坚持正确的方向,完成党交给的宣传任务,与发展市场化的新闻传媒业经济、创造良好可观的经济效益,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一举两得。近年来,新闻传媒已被改革推向了市场,新闻传媒作为特殊的企业,大部分已经“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自我发展”。2、新闻传媒的产业化营运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要求。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新闻传媒走向市场后,正面临着行业内外和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而竞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实力的强弱。3、新闻传媒的产业化营运是提升经济效益的理想选择。通过公平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新闻传媒的产业化营运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的转变,可以提高人力、资金和设备等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低成本化和高效益化。4、新闻传媒的产业化营运是国有资产增值的有效途径。新闻传媒的资产是国有资产,新闻传媒的经营者负有使这块国有资产安全增值的责任,并力求使其达到最大的增值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只有实行了产业化营运,才能做到多元经营、多元投资和多渠道谋划,才能做到分散风险、抵御风浪、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5、新闻传媒的产业化营运也是加强媒体市场宏观管理的需要。我们的广播电视业“滥”与“散”的问题,已相当突出。对小台要用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经过以建构集团化和管理集约化为标志的产业化改造和整合,实现党委和政府对新闻传媒的宏观调控。对新闻传媒产业化营运的潜能(“潜能”意在逐步显现、逐步认识、逐步到位)不可低估,主要有三:一是发挥生产力的潜能。一方面,传媒文化进一步融人经济发展中,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和提升附加值的作用日益明显;另一方面,新闻传媒业本身在经济发展中已成为支柱产业,越来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发挥大文化的潜能。新闻传媒,都可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方面发挥独到的作用。尤其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精神文明的熏陶提高市民的整体素养,推进文人名城的建设。三是发挥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新闻传媒业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产业、无污染环保产业、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双文明朝阳产业。全国各地近年来所建成的新闻传媒中心都以大绿化、园林式的优美环填证明了这一点。兴办新闻传媒业对可持续发展大为有利。总而言之,新闻传媒(广播电视)的产业化营运趋势不仅是有目共睹的既成客观事实,而且将以破竹之势在新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突显优势和潜能二、中国广播电视的产业化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的核心是市场化、社会化,市场化意味着开放,意味着打破垄断、自由竞争,打破行政与条块分割,资源(资

本、人才)按照市场原则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而社会化则意味着政府角色的转变,行政主导变为市场主导。关于中国电视的产业化问题,虽然人言言殊,但至少有一点研究者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中国目前的电视体制必须变革,而产业化则是其变革的必由之路,而研究的分歧在于,产业化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倘若是“产业化”,那么“化”到什么程度。陆地在《中国电视产业市场发展的现状分析》一文中,用形象化的符号从行政、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的三种角度分析了中国电视产业市场的格局,继而分析了其存在的三个不正常的现象:公平失意、垄断受宠;企业化未竞、集团化先行;弱者不合,强者不争。中国电视产业市场要想迎来真正的繁荣,必须破除垄断,力倡公平竞争。与此相应,作者提出中国电视产业市场发展有三大趋势:政府导向必将让位于市场导向;民营电视业必将成为市场上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电视资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时进行,区域性传播中心必将很快形成。黄升民教授以肯定的姿态提出:产业化与其说是一种提法,不如说是一种现实。这种态度上的变化显然是中国传媒竞争格局变化以及中国政治经济舆论气候变迁的结果。他认为“媒介产业化”这个概念并不是一种“超前”,它其实是对于媒介经营实践和媒介发展的一个理论回应。20 年来,媒介的经营发展主要受制于两种力量:政治力量和资本力量,媒介的生存状态取决于这两股力量的博弈过程。然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政治与资本之间达成某种妥协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这就是我们对于媒介产业化的一种自信的理由。“四次剥离”式的广电系统改革思路:网台分营(内容与网络)、制播分离(制作与播出)、频道分营(新闻与娱乐)、报道与宣传分离。随着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媒介的诞生,宽带环境的确已经成为各方虎视眈眈的“中间地带”。

1、广电媒介集团化问题中国广电业的“集团化”改革在行政指令下迅速推开,又在几年后偃旗息鼓。这一场来去匆匆的改革不仅显露出中国广电监管机构改革行动的盲目性,同时也反证出中国电视产业化研究学者的“软肋”,他们在证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性的同时却没能切实考虑到中国媒介的现实语境。事实上,“集团化”推出之时便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徐舫州教授在《中国电视改革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列举了中国电视积年形成的一些顽症,比如身份不明、条块分割等等,因而制播分离的改革措施根本不可能到位,只能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并认为,电视台实行制播分离,必须首先建立频道负责制。孟建在《透视大整合中的中国电视业》中也指出了几个问题:集团化改革是否真正成为了“大洗牌”中国电视业的“大洗牌”是否缺乏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础;中国电视业的“大洗牌”后,电视业是否缺乏竞争的活力。作者也呼唤尽快建立“相对独立的频道制(独立经营,独立运作)”。

2、广播电视媒介产业化研究的下一步由于中国传媒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传媒领域的变革向来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而对于中国电视产业化研究来说,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问题。尽管学界的“产业化”研究如火如荼已十数年,尽管中共十六大早已确认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合法性,但人们常常忽略的一点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必须是以“文化事业”的巩固为前提。从中国的最高决策层到作为执行力量的广电监管者时至今日都从未对传媒“产业化”问题表达过明确的认同。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传媒产业化研究实际上是在一种“被默许”或“被容忍”的暧昧状态下进行的。一些看来可能倾向于产业化发展的“利好”政策(比如集团化)也具有相当程度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意味,稍遇挫折便可能迅速叫停。历史遗留的种种问题积重难返,利益集团之间的纠葛盘根错节,意识形态与市场力量之间的博弈同样惊心动魄,中国目前的传媒变局早已超越了先进或保守、进步或落后的简单二元判断三、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对策面临强烈的竞争与压力,中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必须立足本国,体现本土性特色,明晰自身的优劣,放眼国际化的大环境,在改革中求得发展,在创新中求得壮大。1、树立现代化的广播电视传媒产业观念。

2、广播电视传媒经营集团化、多元化。

3、内容特色化。

4、全面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

5、注重社会伦理,节目防止媚俗化。

6、深化广播电视传媒业的改革。

7、建立完善有序的节目销售市场。

8、全面推进数字化进程。

9、覆盖全球化。10、建立优秀的广播电视产业队伍。总之,中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的发展应该以受众的需求为本,科学办台、品牌栏目、高质量节目为根,现代经营和管理为主推力,立足中国实际和本土特色,强化节目的精品意识,提升广播电视媒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能使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在发展中不断壮大。

中国广播电视史

一.填空与选择: 1.1922年12月,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把第一套无线电设备从美国运到上海。 2.与《大陆报》合作,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这是中国开设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3.时间长,影响大的外商电台—开洛公司广播电台(美国 192 4.05-1929.10) 4.映雪终嫌光太远,照书还喜一灯妍-----郭沫若于1941年题赠绿川英子(佳木斯) 5.独具特色的反法西斯广播电台---苏联呼声华语播音员:乐嘉树桂碧清 6.在中国广播之父刘瀚的积极努力下,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正式播音,呼号XOH,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早期中国官办广播电台还有沈阳广播电台,天津广播电台和北京广播电台(哈尔滨+沈阳+天津+北京)。 7.三类民营广播电台:教育性、宗教性、商业性 8.1928年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创办人:陈果夫 9.我国最早的广播剧《恐怖的回忆》 10.1940年12月30日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1943年停播,1945年8月恢复播音(延安西北盐店子村) 11.延安(陕北)台的3次转移:第一次:转移子长县好坪沟村;第二次:河北涉县沙河村,建立新台:第三次:迎接胜利,北上平山。 12.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第一台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逐渐成为全国广播事业的中心 中央台早期开办的2个新闻节目《首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以上俩个节目延续至今。) 13.建国初期,初步建立了以中央台为核心的广播宣传网,包括中央、各大行政区、省、市四级广播电台。 14.1953年北京、天津等地的私营广播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也相继完成,大陆的广播电台全部由国家经营。 15.最早的有线广播站:1946年哈尔滨齐齐哈尔 16.1952年4月1日,全国第一座以县为区域范围的广播站---九台县广播站正式播音 最早一批电视台诞生: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哈尔滨电视台 17.1950年4月22日,新闻总署发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要求全国普通设置收音员,这是建国后第一个由政府公布的有关无线电广播的政令。 18.开办对少数民族广播节目:1950年5月22日,中央台第一个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藏语广播)开播 19.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9月2日正式播出。10月1日,第2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问世。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前身)开播。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上海+哈尔滨+北京) 20.电视新闻片和纪录片是早期电视新闻的基本形式,因此这个时代的电视新闻又有“新闻纪录片时代”之称。时效性差,内容以正面报道为主 21. 三次“笑的晚会”(1961 1962)电视剧: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 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使得80年代成为电视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于同年10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这一方针极推动了中国广播电. .

广告发展时间简史

第一节中国广告发展简史 在我国,对广告学的创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是新闻学专家徐宝璜和戈公振。 1919年12月,徐宝璜编著的《新闻学》一书出版,其中设有“新闻纸之广告”一章专述广告。戈公振是我国著名的报学史专家,1927年,出版了他编著的《中国报学史》,其中在第六章“报界之现状”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广告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发展中国广告的一些主。 1918年,甘永龙编译的《广告须知》问世,为我国第一部广告学专著。稍后出版的有上达编《广告学纲要》(1930年)、丁馨伯著《广告学》(1933年)等广告的市场力量学派和信息学派。 从1900年到1960年,市场力量学派一直是广告经济效果的流行学派。市场力量学派将大多数广告视为市场效益的一种威胁,认为广告是一种劝服形式,靠制造虚假的产品差别,给产品增加进入市场的障碍而使市场无法竞争;与此相反,在本世纪70年代出现的信息学派视广告为市场效益的助长剂,认为广告是市场信息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刺激竞争,降低消费者寻找产品的代价。理论争论和研究结果显示,广告为市场贡献了有用的信息,但是,只有消费者才能决定是否将广告容当作信息。 属于信息学派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广告有助于生产成本和分销成本的降低,他们认为,由于广告可以使做广告的企业比不做广告的企业更快地达到生产和分销的规模经济,同时可以降低寻求消费者的成本,因此广告可以降低价格。市场

力量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反驳说,广告就是一种花费,广告主必然通过价格来弥补广告成本,从根本上讲,他们认定“有人必须负担”广告,而必须负担广告的人是消费者。 对广告信息学派的支持者来说,累积证据表明,广告通过增加上市商品和服务的品种,通过传播更多关于上市商品和服务的信息,拓宽了消费者的选择围。1、中国广告发展史(1979年以前) 我国最古老的广告形式是由口头叫卖、吆喝声逐渐发展而形成的各种形式的销售现场广告。 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北宋家功夫针铺的雕刻铜版,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广告物。 1815年8月,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来亚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这是最早的刊登广告的定期中文刊物。 1853年,由英国传教士在发行并销售到、等地的《遐尔贯珍》刊物,首先利用刊物兼办广告业务。 1858年,在出版的《孖刺报》,增出中文版《中外新报》,最早刊登了商业广告。 1904年,国人开办闵泰广告社。国人开办的广告公司中,规模较大的有成立于1926年的华商广告公司和成立于1930年的联合广告公司。 我国最早的广告研究团体是1918年在成立的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27年,有六家广告社组织成立“中华广告公会”,这是我国广告同业的最早组织。 2、中国广告猛进史(1979年后)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及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 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是一个兼行政、事业和产业为一体的混合体,既不是行政单位,也不是事业单位。事业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新闻媒体不能像其他企业那样自由地出入市场,不能自定方针,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企业管理意味着经济上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这种模糊的体制长期影响制约了广播电视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新的体制,促进广播电视生产力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一、我国广播电视的性质与体制任何一个社会机构的体制都是由其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的国体就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属性,即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共产党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因此,广播电视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阵地,它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又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这也同时决定了宣传和引导舆论是我国广播电视的首要任务。经济上由政府全额拨款,以政治宣传为中心任务,发展规模、办台宗旨都是由上级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决定。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完全采用的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片面强调广播电视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属性,忽视了广播电视作为文化消费品的商品属性。改革开放20 多年来,广播电视事业经过以“广播电视事业”为基本特征的初期发展阶段和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探索发展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大整合、大汇流的全新产业化发展时期,并成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具体体现:1、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与政府展开广播电视资源配置权的争夺。2、广播电视局(台)已经形成拥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个体,渴望拥有自己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呼吁政事(政企)分开。3、政府传统的管理体制与广播电视改革实践发生摩擦与冲撞。 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政府应转变其管理广播电视的职能和角色。实现两个转变:1、由传统型行政管理体制向过渡型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2、由过渡型行政管理体制向成熟型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设想:党委、政府经营综合频道,对分众化频道实行商业经营。综合频道保证了对主流思想方向的把握,商业分众化频道保证了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并有利于频道专业化的形成,又能对综合频道形成竞争而促进其不断发展。而广告上也可以根据产品的特征和频道受众的特征选择投放点,从而促进电视业的良性循环。所有的改革措施都不能违背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性质,即坚持社会主义路线不变,坚持党管媒体不变,坚持喉舌功能不变。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的国家产业政策,在完善的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政府才能实施对广播电视业变革的宏观调控和有效主导,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也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广播电视产业化的现状与困境关于“产业化” 一、关于“产业化”的概念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解释,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一个产业可以由多个企业的同类经济活动组成,一个企业也可以不只是从事单一经济类型活动,可能从事多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即从事多产业经营(跨行业经营)。因此,从宏观角度来说,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 第一节 沿革 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广播电台,同时, 市场上出现外国的收音机。民国 12 年( 1923 年)1 月,美 商与华商创办了中国无线电公司,自建广播电台,并出售收 音机。其时,全市有 500 多台收音机接收该台的广播。翌年 10 月,苏祖国等 7 人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民族资本的无线电 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001 型矿石收音 机和国内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亚美牌 1651 型五灯中波 到五灯的电子管收音机。民国 25 年,全上海收音机的拥有 量约 10 万台,绝大多数是外国制品。 民国 26 年抗日战争爆 发后,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受到打击。趋于停滞状态。抗日战 争胜利后,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并新增了宏 音无线电器材厂、利闻无线电机厂等一批收音机制造厂。民 国 36 年,上海无线电工商企业有 235 家。但由于成套无线 电零件从国外进口,并低价销售组装收音机,使上海收音机 约有 30% 以上工厂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 从事收音机及其 零件制造的企业仅 7 家,从业人员共 100 余人。 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 国家在政策上扶植无线电私营企业, 1952 年 7 工厂 超外差式收音机。此后, 中雍无线电机厂等单位相继生产 制造业处于困境之 中。至民国 37 年,上海无线电制造业中

月,建立了第一家国营无线电整机骨干企业——华东人民广 播器材厂,翌年改名为上海人民广播器材厂。重点发展电子 管收音机、扩音机。这一时期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录音机制 造的钟声电器工业社生产出第一台 101 型钟声牌钢丝录音机 和第一只录、放、抹复合磁头。 1953 年,月产量达 20 台。 1956 年 1 月,上海市电讯电器工业公司成立, 该公司对原有无线电企业进行裁并改组,组成 专业分工生产电子仪器、收音机、扩音机、扬声器、录音机 等产品。 当年生产收音机 6.85 万台、 扩音机 3372 台。1958 年 3 月,国内第一台全国产化晶体管汽车收音机问世。同年 7 月,上海广播器材厂研制成功两台上海牌 101 型 44 厘米 电子管黑白电视机。 1960 年起,在从轻、纺工业系统中划 给仪表电讯系统的 10 家大厂中,结合调整部分工厂,组建 了上海无线电二厂、三厂、四厂等 12 家骨干大厂,为发展 国产化广播电视产品奠定了基础。这些大厂一开始就研制开 发收音机、扩音机等产品。上海无线电三厂于 1960 年试制 成功 663 —2— 6 型六灯三波段收音机, 在全国第一届收音机 评比中获第一名。 1962 年,该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全国 产化晶体管收音机,同时建立了国内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流 水生产线。上海无线电四厂的 593—2 型、 593 — 4 型收音机 获一等奖。 1961 年,上海无线电二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提管理无线电、 有线电、电灯泡、日用电器、胶木、蓄电池等 6 个制造业,

浅谈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浅谈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有了 长足进步,促进了广电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对传统意义上的广电行业造成了巨大冲 击,也带来无限潜力。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对其未来发展 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广播电视;现状;趋势 一、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蓬勃多元的良好势头 广播电视的产生使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深度得 到了空前发展。中国的无线电广播始于 1923 年,虽然较世界同期水平较晚,但自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深入贯彻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共同发展的战略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广播 电视建设的积极性。经过几十年的开拓与发展,我国广播电 视行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集卫星直播、有线、无线网络为一身的现代电子传播媒介,并深刻影响大众的生 活。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广电行业自身的一些弊端也日益显现,这就要求广播电视 行业不断优化和调整自身,开拓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化广播电视发展道路。 广播电视行业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助力,具

有宣传教育、传递信息、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众多功 能。 21 世纪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取得了显著发展,建 设了立体、高覆盖率的广播电视网络。在高清互动电视方面, 先进电视技术的推广使用使电视节目质量和观众体验不断升级。与此同时,我国还形成了有线网络城乡无缝覆盖,确保我国广播电视网络走上高效和高质覆盖的道路。国家为了推动广播电视行业更好更健康发展,还在监测网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财力与技术人员支持,在全国县级以上网络机房安装了“安全播出预警系统” ,构建了全方位的广播电 视监管系统,有力保证了电视网络传输的安全和质量。 (二)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迅猛,但在快速发展的势头之下,许多弊病也日益展现。例如: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规模与技术实力在国际水平中还处于落后位置,广播电视 技术在地区间还存在较大差异;广播电视技术专业人才不足,过于重视传统媒体技术,忽略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受传统媒体观念影响,广播电视行业与新兴的媒体行业融 合不足;政策不完善导致广电行业及网络新媒体行业缺乏有力监管,消极事件时有发 生等等。 二、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多面化发展,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国家

中国广播电视史

中国广播电视史 一、中国广播电视史大致概况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近代中国早期的报刊由外国人办一样,最早的广播电台也是外国人创办的。 中国在1905年由袁世凯(清)在天津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同时购买了无线电收发报机,分别安装在北京,天津,保定及北洋水师的军舰上。1906年建电政司,规划中国的无线电,电报,电话,邮政等事业。1915年4月袁世凯(中华民国)颁布《电信条例》,也是中国第一部无线电电信条例,条例中明确规定外国人不许在中国境内私设无线电台;无线电器材属于军事用品,未经许可,不得进口。 从1923年至1929年,在中国上海出现了3座广播电台,但这三座电台都是由外商建立起来的。随着外国人在中国办电台,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传入中国,使中国发展广播事业走出了第一步。这批电台除了经商需要外,另一个目的就是进行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和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宣传。直到1926年10月1日,中国自办的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创办人是无线电专家刘瀚。随后,又出现了天津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5月1日)和北京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10月1日),1928年1月1日奉政府成立了沈阳广播电台。这是中国最早的四家无线电广播电台,当时的交通总长叶恭绰(中国早期的文学家,翻译家)强烈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比照日本叫“放送”,同时与许多

文人商讨,对比“Broadcasting”应该称为【广播】——这也是广播一词的历史典故。随后在北洋政府时期有10多座电台,但规模都很小,还没有中央规模的电台,待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电台才慢慢地多了起来可最多不过20多座。 在抗日战争期间,广播电台成为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工具。1939年在重庆成立了中国政府第一个短波国际电台,宣传抗日,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1940年1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940年春,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成立了广播委员会,领导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中共的电台是从新华社的无线电通信报务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叫〖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6月5日新华广播电台脱离新华社,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12月5日更名为中央广播事业局,〖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也改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从1956年到1973年5月1日正式开播中间更是几经波折。1978年5月1日中央台对外广播正式更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节目管理和运营机制上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到1996年底,全国拥有收音机、收录机5亿多台,有线广播喇叭8 100多万只,全国广播电台已达1 204台(不含系列台),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6座,全国实现多套广播节目上卫星,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4.2%。随着广播发射功率的扩大,广播专用微波电路的延伸,广播转播台站和地方台站遍布全国,中国广播事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

谈论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前景

谈论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前景 班级:广编一班 学号:417134020103 姓名:程雯琦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广播媒体产业的发展带来全新发展契机,增加我国传统媒体创新性。特别是三网政策的倡导,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迎来全新发展高潮。为了实现传统媒体创新发展目标,使其不断朝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提高传播手段,加强与其他媒体融合,这是所有媒介发展的方向,这就需要充分利用三网整合发展优势,完善传统存在弊端。本文主要就世界现有广播电视体制对中国的启示与中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并就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技术与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光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新媒体 一、主流媒体的发展回顾 报纸是出现最早的现代意义媒体。造纸术和活版印刷术促进了印刷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因为印刷对信息可以成规模地大量快速复制,纸张又便于携带和保存,使得人们可以较为便捷和广泛地接收信息。报纸易于保存,可以反复阅读,对于抽象事物能较好的表达,给人以思考的空间,但时效性相对较差,对受众有文化上的要求。

无线电波技术推动了广播媒体的诞生。广播媒体运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方式,使得传播形式变得活泼生动、丰富多彩,同时也降低了对受众的文化要求,扩大了受众群体。随着科技的进步,广播已变成了“随身”媒体,只要拥有一部收音机,无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人们都可以方便地收听广播节目。相对报纸而言,广播节目的生产周期较短,信息传播方便、快速,传播形式生动活泼,且便于操作,但广播传播内容转瞬即逝,不易保存,也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二次读取。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第一次正式播送电视节目,这一天被视为世界电视事业的开端。二战后,电视事业迅速发展。1956年,磁带录像机的问世使得电视节目制作的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大量优秀的节目得以制作和保存。电视以其独特的声画结合的传递方式,最大程度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 随着时代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逐渐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电脑的普及,网络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大为下降。网络使用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画面等所有现行主流媒体的传播手段来传递信息,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可以说,正是因为不断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而产生了媒体。而正是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的攻克,才构成了今天我们丰富多彩的传媒世界。科学技术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形式,更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内容。科技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接收信息的习惯,由“读万卷书,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 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使得80年代成为电视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于同年10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这一方针极推动了中国广播电

户外广告发展史

中国户外广告25年发展分析 许多年来,人们把目光投向传统的四大媒体,在相关的广告年鉴及媒体监测数据中,提及户外媒体时至多在结尾处补充一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户外广告也有较大发展”这样的字样。户外广告的研究长期以来被忽视了。基于此,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户外广告的发展做了一个调查分析,以期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与大家分享。 1979-1987:全面恢复期 从1979年广告业恢复到1987年《广告管理条例》的颁布执行,这是中国广告业恢复、争论、探索的一个阶段。户外广告在这个大背景下,也处在全面恢复期。1979年春,北京西单出现了广告墙,正式体现出当时中国改革的路径方向。这一时期在广告媒体选择上,户外广告也是与报纸广告并列的主要广告形式。当时的著名品牌,如瑞士雷达表、西铁城手表、精工表、松下电器、雀巢咖啡、白猫洗衣粉、鹅牌衬衫、金星电视等都投放了户外媒体。这一时期的户外广告以路牌广告为主,虽然整体水平不高,但在推动树立广告意识、为广告正名的运动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时期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外商的户外广告较多。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8年,外商共有35种品牌的商品在广州推出过户外广告,其中以日本商品居多。 1987-1992:默默无闻的陪衬者 1987年在中国广告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广告管理、广告创作、广告公司的经营等多方面都预示着现代广告意识在中国的抬头。1987年10月26日,国务院颁发《广告管理条例》,并从1987年12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广告史上第一部重要的法规,为广告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在广告创作中,策划和创意的观念开始被理论界和实业界关注。在1986年中国广告协会的学术讨论会上,北京广告公司的代表提出“以创意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的口号。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把这一口号进一步补充为“以策划为主导,以创意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这一口号由中国广告协会推广到全国。从此,策划和创意成为中国广告界关注的两大核心术语。但在当时,中国广告界对策划和创意的理解还处于散乱的阶段,没有真正结合现代市场整体营销理论和实践来探讨广告策划、创意的深层问题,并往往与中国传统谋术混为一谈。但对广告策划和创意的重视,无疑已深入到广告的核心问题,证明中国广告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7年,中国广告业复兴近10年,但广告体制依然陈旧而且混乱,成为广告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如何改革广告体制,成为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广告理论界的核心问题之一。1987年初,陈志宏在《试论代理制的优越性》一文中,率先提出实行广告代理制的观念。同年8月,中国广告协会年度学术讨论会便集中讨论了广告代理制的问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87-1992年的户外广告并没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广告营业额的增长以及广告理论和实践的各种探索主要体现在报纸广告和电视广告中,户外广告并没有值得称道的成绩,在广告研究中还是最容易受忽视的。1991年的《中国广告年鉴》在提及户外广告时,仅指出“户外广告与其他媒体相比,显得较分散,营业额也不高,但在广告业的整体发展中,仍是不可或缺的,是任何其他媒体不能代替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广告所关注的媒体必然集中于传统的大众媒体——报纸和杂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人们对刚刚走进家门的电视兴

中国广播业的现状、挑战和机遇

中国广播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策略分析陆地 中国广播业的发展历经风云变幻: 曾经有过第一强势媒体的风光无限,后在其他媒体的挤压之下几有寿终正寝之危,而近年来的发展显示,广播又呈异军突起之势。对于国内广播业的现状与未来,我们究竟应作何思?显然,在本文作者看来,过喜或过忧都非明见。 挑战是巨大的,机遇也一样。那么光明在何方?开放市场,走技术之路,类型广播,集团化经营,这些也许是前路所在。文章作者从这些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建设性思考。 一、电台,再次成为强势媒体 自从1920年世界上第一个广播电台(匹茨堡KDKA电台)开播以来,广播业的发展一直红红火火,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在80多年的历程中,电台广播先后经历了两次危机: 一次是50年前大张旗鼓的电视广播的冲击,一次是20年前开始的互联网络的冲击。这两种电子媒体不但使电台广播的时效性和音响优势大为减弱,而且具备许多电台广播匮缺的优势,如电视的声画并茂,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和非线性点播等。与此同时,在印刷技术和商业理念的推动下,传统的报纸和杂志等平面媒体也“与时俱进”,在广告和受众两个方面同时挤压电台广播的空间。一时间,电台风声鹤唳,四面楚歌,大有被世人遗忘和被其他媒体取代之虞。在一些广告商、社会机构甚至学者的眼里,电台似乎成了无可争议的弱势媒体。有的人甚至预言电台行将寿终正寝。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表 一、"图一和图二): 表一: 部分国家和地区电台广告市场份额(单位:

亿美元) 国家/地区 美国 日本 新西兰 澳大利亚 新加坡 韩国 印尼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广告花费2000 550 10 64 10亿 70亿 10亿 4 5."9亿 17亿电台广告

最新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历史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历史 1958年的5月1日,中央电视台实验播出,当时叫北京电视台。 郭慎之在其专著《电视传播史》一书中这样划分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早期(1958~1966), “文化大革命”带来挫折(1967~1976),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7~1992), 走进大市场(1993年至今)。 这是史学家们习惯使用的从事业发展角度出发的结果,可以说这是一种纯理论上的分析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局外人”对电视的看法。假如,我们把中国电视的一开始就作为竞争格局下的媒体形式,或者说,从中国电视的诞生之日起,我们就把之作为一个必须要面对竞争的媒体形式。那么,这46年5个月17天,就有了另外一种分析的角度和方法,这就是我今天所要说的主题:中国电视的频道化进程。 我更愿意从竞争的角度将中国电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台”时代:缺乏竞争的阶段:(1958年——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视业几乎是没有竞争的,这个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958年至1983年: 这一阶段在现在的中国电视史上几乎很少会浓墨重彩的进行叙述,原因也很简单,那个时期电视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众媒介,还只是达官贵人家的奢侈品。 1983年——90年代初期 一九八三年三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可说对之后十多年的电视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市)「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和覆盖」的方针,一改以往「两级办电视」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电视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此,各省、市和自治区除了分别拥有一个电台、一个无线电视台和一个有线电视台外,还有一个教育台或经济台(其中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 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 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是一个兼行政、事业和产业为一体的混合体,既不是行政单位,也不是事业单位。 事业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新闻媒体不能像其他企业那样自由地出入市场,不能自定方针,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企业管理意味着经济上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这种模糊的体制长期影响制约了广播电视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新的体制,促进广播电视生产力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一、我国广播电视的性质与体制 任何一个社会机构的体制都是由其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的国体就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属性,即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共产党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 因此,广播电视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阵地,它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又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这也同时决定了宣传和引导舆论是我国广播电视的首要任务。 经济上由政府全额拨款,以政治宣传为中心任务,发展规模、办台宗旨都是由上级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决定。 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完全采用的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片面强调广播电视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属性,忽视了广播电视作为文化消费品的商品属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播电视事业经过以“广播电视事业”为基本特征的初期发展阶段和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探索发展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大整合、大汇流的全新产业化发展时期,并成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 具体体现: 1、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与政府展开广播电视资源配置权的争夺。 2、广播电视局(台)已经形成拥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个体,渴望拥有自己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呼吁政事(政企)分开。 3、政府传统的管理体制与广播电视改革实践发生摩擦与冲撞。 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 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政府应转变其管理广播电视的职能和角色。实现两个转变: 1、由传统型行政管理体制向过渡型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 2、由过渡型行政管理体制向成熟型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 设想:党委、政府经营综合频道,对分众化频道实行商业经营。综合频道保证了对主流思想方向的把握,商业分众化频道保证了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并有利于频道专业化的形成,又能对综合频道形成竞争而促进其不断发展。而广告上也可以根据产品的特征和频道受众的特征选择投放点,从而促进电视业的良性循环。 所有的改革措施都不能违背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性质,即坚持社会主义路线不变,坚持党管媒体不变,坚持喉舌功能不变。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的国家产业政策,在完善的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政府才能实施对广播电视业变革的宏观调控和有效主导,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也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广播电视产业化的现状与困境 一、关于“产业化”的概念 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解释,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一个产业可以由多个企业的同类经济活动组成,一个企业也可以不只是从事单一经济类型活动,可能从事多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即从事多产业经营(跨行业经营)。 因此,从宏观角度来说,所谓的中国传媒的“产业化”必然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中国传媒的属性问题(事业还是企业);其二,规模问题:产业化的高级阶段是集团化,但集团化的主体只能是企业组织。 关于“产业化”的概念,研究者的表述虽然各有不同,但基本意思是比较一致的。有学者认为“中国电视产业化的目标是要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的节目生产、流通和播出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体制。就是要把电视业纳入中国市场经济的大体系。” “中国电视产业化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企业化的过程。”所谓企业化,就是针对中国各级广播电视台的“事业”性质而言的,指的是各级广播电视台从事业性质向企业性质转化或者说转型的过程。 而集团化,则是单一企业(或产品)的经营向多企业(或产品)集成经营转化的过程,是企业经营的高级阶段,也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市场成熟的产物。 另有学者认为,所谓的“媒介产业化”的概念,是指从单纯的文化、精神生产事业的媒介单位沿着经营和理性的轨迹向企业状态过渡的一种现象。媒介经营的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向独立的企业法人过渡,并以市场平等、竞争的原则建构内外关系,从而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同类企业的集合体——媒介产业。 二、广播电视产业化之路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介绍与推销参桂补酒的广告片,这是我国内地的第一个电视广告。 同年12月,央视同时在两个频道中出现了商业广告。

中国广播事业发展史

中国史上的广播事业 发展需要新事物,而新事物的存在必然造就发展。自然,中国的新闻事业也不例外。 广播电视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产物。19世纪中叶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理论,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亨利希·赫兹关于电磁波理论的确证,以及1895年俄国的亚历山大、波波夫和意大利的马可尼的无线电接收装置的试验成功,为无限电传播奠定了理论和实证的基础。1 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回望:从天才的设想到活生生的现实;从实验室的阳春白雪到百姓家的寻常物件,在中国新闻历史的进程中,留下的是前辈们一串串凝重而坚实的足迹。随着新闻事业最早的表现形态——报刊出现后,中国的新闻事业便开始萌芽。邸报的诞生,外报的出现,这一切都增加了中国新闻史的阅读空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新闻史上已经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产物:《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史无前例;邵飘萍无限雄壮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民报》的在革命时代的空前意义等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但社会始终在发展,新闻以纸为媒介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外界事物的需求。信息来的那么迅猛,无论是社会改革、国家革命还是经济发展,无一不时刻有着新信息的出现。而报纸,虽然有日报的每天出新,有大容量的可观版面,但毕竟需要撰稿、编辑、印刷、出售等一系列繁琐的流程。在这种情况下,时代迫使人们接受一种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媒介,而广播则是这个时期欣欣向荣的产物。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运用无线电通讯的国家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秋天,当时的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开办无线电训练班,聘请意大利海军教官葛拉斯培养无线电报务人员。同时购置无线电收发报机,分别安装在北洋海军的舰艇上,我国开始使用无线电报。不久,这些军用设备就推广到了商务活动领域,但是无线电广播则是20世纪初北洋政府期间才出现并主播得以运用的。2 1922年12月,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电台主要报道美国、欧洲等国际新闻,中国内地地方新闻及娱乐。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是1926年10月1日创办的哈尔滨官办无线电台。播出的内容主要是钱粮行市以及新闻、音乐、演艺等。1927年3月18日,我国第一座私营商业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正式播音,主要播送商业行情、时事新闻及中国音乐。以上三个广播电台都可称为是中国的“第一个”,虽然性质有所不同,但从内容上却都是新闻和娱乐。我认为这是所有广播都无法背离的中心。但新闻和娱乐似乎平分秋色,没有任何侧重点。当国人发现外人创办广播电台时,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他们新奇地看着这些变化,熟知后便开始模仿,所以,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无法出新。外国人播什么,他们便播什么,他们不知道人们(也就是听众)的内心想听什么。再让我们来看看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广播:经济大萧条期间,许多家庭卖掉了家具也舍不得卖掉收音机,广播里的娱乐节目是民众在艰难困苦中的一贴良药。3可见广播的娱乐性十分突出。我们从中便可看出,美国人知道根据自己的现况播送听众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陈式化。而那个时代,我们中国需要什么?难道仅仅是千篇一律的新闻、娱乐吗?我觉得更应该是开启人们思想的推动力吧!当然,美国广播的发展先于我们不可否认,这也就更加说明了成熟的广播可以跟随时代的步伐。从以上两个中美同一时期的例子来看,广播内容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同时也可看出这个国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中国在那个年代还是国家动荡、前途无落的状态。当国家有了一些发展,人们不用再去担忧是否有战争,不用担忧衣食住行时,自然会想到娱乐。于是广播的内容便会随着人们的要求而变化。 1摘自《外国广播电视史》P1 2摘自《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P317 3摘自《视听传播史论》P70

中国广告发展历程

中国广告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末期到鸦片战争前的广告 一、早期社会广告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只能凭借打猎、捕鱼等手段,利用自然界现有的动植物维持生存。为了生存,人需要相互交流,交换物品,如此便产生了最初的广告的思想。我国最初的文字广告多是政治、军事性质的社会广告。 二、经济广告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广告出现。 经济广告主要形式: 口头广告:他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广告形式之一,形式多为吆喝、叫卖; 实物广告:和口头广告同时出现,并与口头广告相辅相成; 标记广告:最初只是为了表示所有权或为纪念、装饰之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上的分工,交换的扩大,逐渐出现了商业性的标记; 音响广告:他的出现与行商密不可分,在西周时便出现了,行商以箫管为音响媒介,引起人们注意而招揽生意; 招牌与幌子:有固定营业场所的商家,他们常用的广告形式是招牌和幌子。招牌大多用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自号,也可称为店标。幌子主要表示经营的商品类别或不同的服务项目,可称为行标,招牌和幌子,在商业贸易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广告: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经14个朝代,长达2000多年。战国至隋朝年间,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广告的发展也是平平无奇。但广告的方法和技巧上确有不少改进。 一、悬帜广告。他的出现不但说明当时已具备了这种广告形式产生的物质条件,而且说明了商人广告宣传意识的增强。 二、悬物广告。它是实物广告的发展,它是店铺在门前悬挂于经营范围有关的物品或习惯性标志,起着招牌广告的作用。 三、商品命名广告。由于手工业发达,市场上开始有了竞争。商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商品市场,多以该产品的能工巧匠的名字或与商品有关的故事情节、历史背景来命名商品,以加深顾客印象,于是形成了商品命名广告。 四、广泛流传的“买卖”故事。这一时期广告开始讲究广告技巧和心理效果,诱发人们的国脉欲望,利用名人的“马价十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五、唐代时对“市”有一套比较严密的管理制度。唐代以灯笼广告、旗帜广告最为兴盛,是酒楼、饭馆的特色之一。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现状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现状 一、广播电视整体稳步快速增长 尽管2012年全球经济和全国经济发展放缓,但是我们的广播电视科技与事业却是稳步增长,各项既定目标都实现了跨越性发展。2012年,广电系统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推进公共服务业态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丰富多彩。高清电视、高清互动电视、3D电视、3D电影、巨幕电影等新业态迅速发展,深受群众欢迎。全国已开播16个高清频道,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已于2012年春节正式上线,建成的3D银幕超过7000块,巨幕近70块。网络电视、移动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智能电视等新业务不断涌现,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标准体系,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移动广播电视覆盖网络。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手段并用的广播电视网。 从2011年开始,在有线电视未通达的广大农村地区实施的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使这些地区的群众可通过直播卫星接收40余套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并可实现打电话、互联网应用等多项功能。2012年,通过户户通工程和村村通工程,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大幅度增长,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历史性跨越。国家广电总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15日,全国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7.50%,比2011年增长0.44%。全国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8.20%,比2011年增长0.38%。 2012年,在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动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发展,加速三网融合、数字化进程的大好形势下,全国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据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预计3135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比2011年增长15.38%。其中:财政补助收入预计341亿元,比2011年增长8.60%。创收收入预计2794亿元,比2011年增长17.84%。创收收入中:广告收入预计1301亿元,比2011年增长15.85%,网络收入预计656亿元,比2011年增长16.31%。 在广播电视收入中,广告收入一直是广播电视行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从2006年开始,广播电视广告收入逐年增长,发展迅速。自《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执行以来,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广电总局也出台了各个措施规范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012年有线电视网络收入656亿元,占总收入的21%,比2011年增加了92亿元,增长了16.31%,广电有线网络收入在三网融合的推动下,稳步发展。 二、2012年广电科技与事业成绩突出,重点项目提前完成 2012年,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年,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服务平台更加广阔。这一年中,三网融合两年试点工作收官,有线省网整合基本完成,双向改造稳步推进,NGB试点进一步推大,户户通工作提前完成,高清化和3D普及率提高,CMMB稳步发展,广播电视由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变加速,中国广电行业进入了蓬勃向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