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教学设计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教学设计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教学设计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坐标图形题专项训练》

教学设计

富县高级中学左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知识点的总结,培养归纳、表达和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绘制影响光合作用单一因素的坐标图,理解各因素是如何影响光合作用强度。

②通过读题、识图、析图,获得解决坐标题的解题经验,培养从坐标图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问题的解答等学习活动,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光合作用坐标曲线图相关信息分析和应用。

三、教法:讨论归纳法。

四、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设计思路: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在课程标准中要求为B级即理解水平,高考考纲中则标定为二级即要求达到掌握水平。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尤其是光合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是历年高考中的热点和重点知识,这一知识点在简答题中较多的以曲线坐标题形式出现的,重点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图文转化能力等,体现了高考以能力立意的要求。

通过平常教学,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总结说出教材中的文字知识,至于图表题则是在教师讲的时候觉得很清楚,一但自己做的时候又不知如何下手,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技巧。因此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学以致用;结合学生对坐标图的已有了解,单一坐标变量图形

分析,指导学生用简单的坐标图表示各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掌握坐标图的特点;通过习题延伸、能力强化训练绘图、析图和计算能力,获得解题经验,提高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最终达到“五会”:“会看”、“会析”、“会用”、“会换”、“会画”。

七、教学过程:

(2)CO

浓度:

2

(3)温度:

(4)教师补充作图讲解分析多因子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1、教师说明光合作用坐标曲线图形题主要类型:

①单变量坐标题。

②多变量坐标题。

2、教师分别投影两类坐标题典型例题,并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点

八、板书设计:

(一)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CO 2 + H 22O )+O 2

或 6CO 26H 12O 6 +6O 2 +6H 2O

1、内部因素:

①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光合速率不同; ②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叶片光合速率不同; ③同一叶片的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光合速率也不同。 2、(外因)单因子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及应用: ①光照强度; ②CO 2浓度; ③温度。 3、多因子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值得肯定之处:精心设计了教案和学案,认真分析新课标与新教材,大胆取舍,合理整编了教材,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交给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重点放在构建生物坐标曲线图模型,通过绘制坐标曲线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根据在不同条件下光合速率的推测,逐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知识建构曲线模型;并引导学生利用数学语言来解答生物问题,培养学生提取数据,处理数据和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形成。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教学重难点落到位。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数学模型建构过程耗时较长,导致后面关于“应用”的讨论略显仓促,学生展示的时间较短,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比较少。教学过程教师虽然注重了师生互动,学生活动设计也较多,但仍然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讨论与交流时间较少,学生间的合作体现不明显,没有给学生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坐标图形题专项训练

教学设计

左婷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原理的应用(含标准答案)-(1)

第23课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原理的应用 [目标导读] 1.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学会研究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方法。2.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思考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实践应用。3.阅读教材,了解化能合成作用。 [重难点击]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实践应用。 一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多种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光照的影响最为重要。 1.光合作用强度的表示方法 错误! 2.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实验原理:抽去小圆形叶片中的气体后,叶片在水中下沉,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充满细胞间隙,叶片又会上浮。光合作用越强,单位时间内小圆形叶片上浮的数量越多。 (2)实验流程 打出小圆形叶片(30片):用打孔器在生长旺盛的绿叶上打出(直径=1cm) ↓ 抽出叶片内气体:用注射器(内有清水、小圆形叶片)抽出叶片内气体(O2)等 ↓ 小圆形叶片沉水底:将抽出内部气体的小圆形叶片放入黑暗处盛有清水 ↓的烧杯中,小圆形叶片全部沉到水底 强、中、弱三种光照处理:取3只小烧杯,分别倒入20 mL富含CO2的清水,各放入 10片小圆形叶片,用强、中、弱三种光照分别照射 ↓ 观察并记录同一时间段内各实验装置中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 (3)实验现象与结果分析:光照越强,烧杯内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越多,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不断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 3.结合细胞呼吸,人们用下面的曲线来表示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请分析: (1)说出各点代表的生物学意义

①A点:光照强度为零,只进行细胞呼吸。 ②B点: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为光补偿点。 ③C点:是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时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即光饱和点。 (2)说出各线段代表的生物学意义 ①OA段:呼吸作用强度。 ②AB段:随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增强,但仍比呼吸作用弱。 ③BD段:光合作用强度继续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而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 ④DE段:光合作用强度达到饱和,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 归纳提炼 1.除了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有一定影响外,光谱成分也对光合作用强度有影响。红光和蓝紫光有利于光合作用,绿光不适合光合作用。太阳光中各种色光均衡,对植物最有利。 2.光合作用速率或称光合作用强度,是指一定量的植物(如一定的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的量(通常用释放多少O2或消耗多少CO2来表示)。包括表观光合作用速率和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它们和光照强度的关系如下图: 活学活用 1.通过实验测得一片叶子在不同光照强度下CO2吸收和释放的情况如图1所示。图2所示细胞发生的情况与图1曲线中AB段(不包括A、B两点)相符的一项是() 问题导析(1)图1中A点细胞只进行细胞呼吸,与图2中的B图相对应。 (2)AB段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除了供给叶绿体利用外,还有部分释放到细胞外,对应图2中的A图。

北师大版光合作用教案

北师大版光合作用教案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第5章绿色开花动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1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教学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五、教学课时:7课时 课题一从柳苗之谜说起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②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 2、知识目标: ①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②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教学设计 【考纲要求】 (1)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2)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构建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2)通过分析光照和CO2浓度变化对光合作用过程中各物质合成量的影响,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构建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并加深理解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理顺光合作用过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综合、灵活分析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主动探索的技能、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光合作用原理的认识,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中现象,渗透S—T—S 教育。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光反应、暗反应的相互关系。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与条件、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教学过程设计】 ◆◆基础要点回扣(学生预习并完成下列提纲) 1 叶绿体结构 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光和色素主要分布在,酶主要分布在。 2 光合作用过程 (1)光反应阶段: ①部位:__________ ②条件:光、色素、酶; ③过程:水的光解:2H 2 O→4__ +____(为暗反应供[H]) ATP的形成:ADP+Pi+能量→ATP(为暗反应供能) ④能量变化:_______能→_________能 (2)暗反应阶段: ①部位:________ ②条件:多种_______ ⑨过程:C0 2的________:C0 2 +_______→2______ C 3的 ________:2C 3 →________+_________([H]做还原剂,消耗________)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说课稿 一、说教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这节内容是必修1模块中第五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说出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形式得出各因素的影响规律.教材是在介绍了光合作用的色素和过程之后引入本节内容,并在酶这一节内容中留意介绍过了实设计的基本原则,这就对本节课的开展奠定了优良的基础,这节课和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通过本节内容的字习,在一定的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为培养学生周密的科学思推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平台。 二、说学生:这节课的上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此时学生己经在本节第一二课时的学习中明白了光合作用的机理、过程和反应式。这为本节课的导入“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奠定了优良的基础。同时学生在学习《细胞呼吸》《质壁分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已经进行了实验探究能力的训练,掌握了试验探究的方法和基本所则,这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影向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展开奠定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在数学科目中已经学习了建立坐标曲线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建立数学模型做好了铺垫。 基于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详尽学情,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2)分折各个环境因素对光含速率的影响规律;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能力。 (2)通过建立数学曲线模型得出各环境因素的影响規律,培养学生信息转化的能力以及分折归纳的能力. 3、情乏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设计和探究及实验后的互相交流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尝试探究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 2、教学难点:构建光照强度、CO2浓度和温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的数学模型(绘制坐标曲线图) 五、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本身的特点,我将“通过实验探究从而得出各个环境因要的影响規律”和“运用所学類律解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作为本节课的2个重点,要得出相应的律并实际应用,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将详尽的实验探究过程作为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国为在这个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需要关注自变量和变量,更需要注意各种无关变量的影响,这需要学生有严運的实验思维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说学法 这节课我王要采取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自主设计实验,通过互相讨论,成果报告,组间互相分享评价的学习方式得以重点实破。因此我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实验探究课。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整节课的实验流程: 导入→学生活动一→学生活动二→实际应用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社会热点:由世界人口的增长与土地不断减少引发粮食危机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如何从外部因素入手来提高粮食的产量呢?引导学生回答光合作用的总反应方程式,从而分析出影响光含作用的主要的环境因素,如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教案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上关于光合作用这一部分内容只介绍了光合色素、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化能合成作用,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光合作用的,并没有过多提及。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在历年高考中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是不可忽略的。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是在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后的一个拓展内容。虽然他们刚刚进入高中,但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而且经过前几节课的铺垫,对光合作用相关知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光合作用过程中,外界条件的变化对光合作用的进行有着怎样 的影响。 2、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初步学会科学 研究的一般方法,锻炼科学探究能力。 3、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更好的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 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对生物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设计 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利用板书进行上节课有关光合作用过程的回顾,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因为课程所需要的图像比较多,所以本节课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 五、教学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大致过程,那么咱们首先来回顾一下这个过程(利用板书进行一个简单的复习) 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二氧化碳和光照都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那么它们的变化会使光合作用有怎样的改变呢?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一下。 在探讨光合作用的变化之前,咱们先来看几个概念(PPT给出):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总(真正)光合速率,并用二氧化碳的释放、二氧化碳的吸收、氧气的释放、氧气的吸收、有机物的积累来表示上述三个概念。 了解以上几个概念,那么开始进行今天的主要内容: 1、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1)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原理教学设计 利辛高级中学张雨蒙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简述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过程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各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路程的艰辛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实验设计思路、方法及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导—观察—分析—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并以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进行教学。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以复习已学知识引入新课 提问: (1)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2)光合色素的种类、分布与作用是什么?

那么叶绿体中进行的光合作用的过程是什么?以及该过程是怎么一步步被发现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1—102页,共同探究。 【探究1】 思考:18世纪中期,人们认为的植物构建自身的原料是什么?不足之处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 【探究2】 (多媒体展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思考与讨论: (1)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2)后人重复实验却得到相反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1779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的实验 得出结论:实验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成功。 最后明确植物释放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探究3】 1845年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问题:形成的化学能储存在什么物质中? (多媒体展示萨克斯实验) 思考: (1)为什么把绿叶放置在暗处处理一段时间? (2)叶片部分遮光,部分曝光的目的是什么? 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条件以及产物,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 【探究4】 思考:(1)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 (2)鲁宾和卡门的实验研究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光合作用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104页,思考并小组讨论: 1、光反应阶段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素养要求 1)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C级 2)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b级 3)用列表比较法,比较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进一步理解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说明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收集农业生产上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速率的有关信息,了解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活动一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自主先学】 先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3页,说出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概念梳理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 (1)色素提取液:。 (2)色素提取原理:。 (3)该实验中化学物质的作用:二氧化硅是使;碳酸钙是。 (4)色素分离方法:法。 (5)色素分离原理: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不同,溶解度高的扩散速度。(6)制备滤纸条时,剪去两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画滤液细线的要求是__________。(7)色素分离时,加盖的目的是防止____________。 (8)分离结果:滤纸条上自上而下呈现四条色素带。请完成下表。

叶绿素b黄绿色较多最低 【合作探究】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异常结果分析: (1)滤纸条上无色素带 (2)滤纸条上四条色素带颜色均过浅 (3)色素带中绿色过浅 (4)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 【检测反馈】 指导学生完成“巩固练习”1、2。 活动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自主先学】 先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6~78页,说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概念梳理 1.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色素的种类和含量、、C5的含量等。(2)环境因素 ①光照强度和光质:主要影响光合作用中。 ②CO2浓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中。 ③温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中。 ④矿质元素和水 2.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1)光合作用强度(又称光合作用速率)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2)光合作用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目的措施或方法 延长光照时间补充光照、轮作及套种 增大光合作用面积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维持适当昼夜温差(白天适当升温,晚上适当降温)) 【合作探究】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分析4个图形特点,说出A、B、C、D图中横坐标的意义 。 2.多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必修一生物《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钟祥三中王晓翠 一、设计思想 【设计理念】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最想突出的处理: 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整个第三章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我准备改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三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光合作用研究的历史,本来不需一个课时的时间,但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①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②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③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⑤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②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

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 一、单因子的影响 (一)光照强度 曲线分析: (1)描述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曲线并指出A、B、C 三点的生理含义? A 点: B 点: C点: (2)如果是阴生植物,B 点在横轴上是向左移还是向右移? (3)如果自然界中某种植物,在白天光照强度较长时间为 B 的条件下能否正常生长? (4)根据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曲线,你认为采取什么措施能增加光合产量? (二) CO2 浓度 曲线分析: (1)描述CO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曲线并指出关键点的生理含义?

(2)根据CO浓度对光合作用影响的曲线,你认为采取什么措施能增加光合产量? (三)温度 曲线分析: (1)描述温度对光合速率影响的曲线并指出关键点的生理含义? (2)如果想要提高产量,如何控制温度? (四)水分 水分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水分还能影响气孔的开闭, 间接影响CO进入植物体内。缺水时可使光合速率下降。由于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只是植物所 吸收水分的一小部分,因此,水分缺乏主要是间接影响光合作用下降。夏季的正午,由于植物缺水而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光合速率下降。 在生产上的应用:预防干旱;适时适量灌溉。 (五)矿质元素 矿质元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如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N是光合酶的组成成分,P是ATP分子的组成成分等等。 在生产上的应用:合理施肥,适时适量地施肥 二、多因子的影响 讨论: (1)P点限制光合速率的变量是什么? (2)Q点限制光合速率的变量是什么? P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应为________________ 所表示的因子,随其因子的不断加强,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教学设计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教学设计 崔敏(湖南省衡阳县第三中学湖南衡阳421000) 摘要:本节课教学设计思路是以“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为主线,采用视频、课件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对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的讨论分析,不仅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从中领悟科学探究的原则和方法,更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环境因素光合作用强度教学设计自主学习 1、教学内容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是高中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从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上看,本节课是对“光合作用”认识的最高点,也是历年高考必然涉及的重要主干知识。它在已学过的光合作用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深入地剖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将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从而体会到环境因素对生产上的指导意义。本堂课重点探究光照强度等三大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初步学会构建“光照强度、CO2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的数学模型。 2、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利用观看视频、ppt展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直观感性的认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并同步板书,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通过课堂实验探究,及时加深巩固本节所学习、涉及到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3、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1.简述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 2.分析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三大环境因素; 3.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3.2 技能目标: 1.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三大环境因素; 2.学会构建“光照强度、CO2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的数学模型(绘制坐标图); 3.3 情感目标: 1.参与“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的合作学习和自我评价; 2.体验自主性、探究式学习成功的快乐; 4、教学重难点 4.1 重点: 尝试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 4.2 难点: 构建光照强度、CO2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的数学模型(绘制坐标曲线图); 5、课程类型:高一新授课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光合作用是在植物有机体的内部和外部的综合条件的适当配合下进行的。因此内外条件的改变也就一定会影响到光合作用的进程或光合作用强度的改变。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和矿质营养。 ①光照强度: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同化CO2的速度也相应增加,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当植物在某一光照强度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与该温度条件下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量达到平衡时,这一光照强度就称为光补偿点,这时光合作用强度主要是受光反应产物的限制。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强度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时,这一光照强度就称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此时的光合作用强度是受暗反应系统中酶的活性和CO2浓度的限制如图。 光补偿点在不同的植物是不一样的,主要与该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有关,与温度也有关系。一般阳生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生植物高。光饱和点也是阳生植物高于阴生植物。所以在栽培农作物时,阳生植物必须种植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才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产量;而阴生植物应当种植在阴湿的条件下,才有利于生长发育,光照强度大,蒸腾作用旺盛,植物体内因失水而不利于其生长发育,如人参、三七、胡椒等的栽培,就必须栽培于阴湿的条件下,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呼吸作用,总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在光照下制造的有机物的总量(吸收的CO2总量)。净光合作用是指在光照下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或吸收的CO2总量)中扣除掉在这一段时间中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或释放的CO2)后,净增的有机物的量。 ②温度:植物所有的生活过程都受温度的影响,因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提高温度可以提高酶的活性,加快反应速度。光合作用也不例外,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正常的光照强度下,提高温度会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但提高温度也会促进呼吸作用。如图所示。所以植物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不一定就是植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 ③CO2浓度: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只有当环境中的CO2达到一定浓度时,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最低CO2浓度称为CO2补偿点,即在此CO2浓度条件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环境中的CO2低于这一浓度,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低于呼吸作用,消耗大于积累,长期如此植物就会死亡。一般来说,在一定的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就不再增加或增加很少,这时的CO2浓度称为CO2的饱和点。如CO2浓度继续升高,光合作用不但不会增加,反而要下降,甚至引起植物CO2中毒而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如图所示。 ④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多种必需的矿质元素。如氮是催化光合作用过程各种酶以及NADP+和ATP的重要组成成分,磷也是NADP+和ATP的重要组成成分。科学家发现,用磷脂酶将离休叶绿体膜结构上的磷脂水解掉后,在原料和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这些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过程明显受到阻碍,可见磷在维持叶绿体膜的结构和功能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又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类,以及将糖类运输到块根、块茎和种子等器官中,都需要钾。再如镁是叶绿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没有镁就不能合成叶绿素。等等。 5、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公共途径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糖酵解),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糖酵解过程的产物丙酮酸被[H]还原成酒精和CO2或乳酸等,在不同的生物体由于酶的不同,其还原的产物也不同。在有氧气的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继续被氧化分解。如图。由于无氧呼吸哪有机物是不彻底的,释放的能量很少,转移到A TP中的能量就更少,还有大量的能量贮藏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如酒精乳酸等。有氧呼吸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能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把有机物中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约有44%的能量转移到ATP中。所以有氧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的能量比无氧呼吸多得多,在进化过程中绝大部分生物选择了有氧呼吸方式,但为了适应不利的环境条件还保留了无氧呼吸方式。 6、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能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三光合作用的应用 (一)光合作用的应用: 1.①光合作用强度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数量。 ②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包括空气中、土壤中的多少、光照的以 及的高低等。 2.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及应用 (1)光照强度 ①曲线分析 A点光照强度为O,此时只进行细胞呼吸,释放的CO2量可表示 此时细胞呼吸的强度。 AB段:随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也逐渐增强,CO2释放量 逐渐减少,这是因为细胞呼吸释放的CO2有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此时细胞呼吸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B点:细胞呼吸释放的C02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光照强度只有在B点以上时,植物才能正常生长),B点所示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BC段:表明随着光照强度不断加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加强,到C点以上不再加强了,C点所示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②应用:阴生植物的B点前移,C点较低,如图中虚线所示,间作套种农作物的种类搭配,林带树种的配置,可合理利用光能;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增加大棚作物产量。 (2)CO2浓度 ①曲线分析:图l和图2都表示在一定范围内, 光合作用速率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当 CO2浓度增加到一定范围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 图1中A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时的 CO2浓度,即CO2补偿点;图2中的A'点表示进行光合作用所需CO2的最低浓度。 图1和图2中的B和B'点都表示CO2饱和点。 ②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通过“正其行,通其风”,增施农家肥等增大CO2浓度,提高光能利用率。 (3)温度 ①曲线分析: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②应用: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调到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以提 高光合作用;晚上适当降低温室温度,以降低细胞呼吸,保证植物有机物的积累。 (4)必需元素供应 ①曲线分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大必需元素的供应,可提高光合 作用速率,但当超过一定浓度后,会因土壤溶液浓度过高而导致植物渗 透失水而萎蔫。 ②应用: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增施肥料,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5)水分 ①影响: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缺水既可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又会导致叶片气孔关闭,限制CO2进入叶片,从而间接影响光合作用。【完成P106拓展题】 ②应用: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合理灌溉 (二)化能合成作用: 1. 概念: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 实例: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释放的化学能将合成为糖类,供自身利用。 2、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 (1)自养生物:能将无机环境中的转化为有机物的生物。 进行的生物:如绿色植物。 类型 进行的生物:如硝化细菌。 (2)异养生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的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如:人、动物、真菌以及大多数细菌。 【练习】 1. 如图5-13为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曝于光下后。根据其吸收CO2量制成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练习题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练习题 一、内部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及应用 1.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曲线分析:在外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速率由弱到强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根据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__________速率不同,适时、适量地提供水肥及其他环境条件,以使植物茁壮成长。 2.同一叶片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 曲线分析:随幼叶发育为壮叶,叶面积增大,叶绿体不断增多,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加,光合速率______;老叶内叶绿素被破坏,光合速率随之______。 应用: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适当摘除老叶、残叶及茎叶蔬菜及时换新叶,都是根据其原理,可降低其___________消耗的有机物。 二、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及应用 1.单因子因素 (1)光照强度 ①原理分析:光照强度影响光合速率的原理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__阶段,制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生,进而制约__________阶段。 ②图像分析:A点时只进行_________;AB段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________强度也增强,但是仍然小于____________强度;B点时代谢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BC段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仍不断增强;

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为____________,限制C点的环境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等。 ③完成填空后,在下面的四幅图中标出A点、AB段、B点和B点之后的氧气和二氧化碳转移方向。 ④应用分析:欲使植物正常生长,则必须使光照强度大于____点对应的光照强度;适当提高_________可增加大棚作物产量。 (2)光照面积 ①图像分析:OA段表明随叶面积的不断增大,光合作用实际量不断增大,A点 为光合作用面积的饱和点。随叶面积的增大,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OB段表明干物质量随光合作用增加而增加,而由于A点以后 不再增加,但叶片随叶面积的不断增加,(OC段)不断增加,所以干物质积累量不断(BC段)。 ②应用分析:适当间苗、修剪,合理施肥、浇水,避免徒长。封顶过早,使中下层叶子所受的光照往往在光补偿点以下,白白消耗有机物,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CO2浓度 ①原理分析:CO2浓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原理是通过影响阶段,制约生

北师大版七上《光合作用》教案

北师大版七上《光合作用》教案 第一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 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 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 识。 三、重难点: ●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四、教学课时:7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题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二.教授新课(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

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1)分析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内外因(从底物、条件和产物分析) (2)总结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我们要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出发,从反应物、产物和反应条件三个方面入手。 光合作用强度(光合速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类的数量。用一定时间内原料消耗或产物生成的数量来定量表示。 对坐标曲线分析采用:识轴→明点→析线 一、单因子变量对光合作用影响的曲线分析 1.光照强度 (1)原理:影响光反应阶段,制约ATP及NADPH的产生,进而制约暗反应 (2)曲线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时刻的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光补偿点,植物才能生长。 光饱和点:光合作用强度达到饱和时的最低光照强度。 (3)应用:温室大棚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判断光补偿点的移动 (1)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不变或减弱 若外因使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左移。 (2)光合作用不变或减弱,呼吸作用增强 若外因使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右移。

判断光饱和点的移动 植物出现光饱和点实质是强光下暗反应跟不上光反应从而限制了光合速率随着光强的增加而提高。影响暗反应的因素如CO2浓度、温度(影响酶的活性)、pH(影响酶的活性)会影响光饱和点。所以我们在分析时要抓住这一本质,如果外界因素使暗反应增强,则光饱和点右移,反之,则左移。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若其他条件不变,当pH由9.0增大到10.0时水葫芦的光补偿点最可能(左移/右移/不移动)。光饱和点最可能(左移/右移/不移动)。 【例2】图甲表示某植物体在30℃恒温时的光合速率(以植物体对O2的吸收或释放量计算)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果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环节,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就能更好地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内容安排上先介绍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再由对概念的分析引出对光合作用原料和产物的检测。在知识结构上,教材在学生学习了《呼吸作用》后,紧接着安排《光合作用》,便于学生对生物两个重要作用的对比学习。 三、学情分析 (一)认知水平 由于学生日常知识的积累和小学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并不具体了解如何检测光和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二)心理水平 初二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许多科学现象和事实都想探究,但不知从何下手。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描述光和作用的概念。 2、能够说出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 3、能够根据实验的方法检测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光合作用原料和产物的检测和分析,经历科学检测的过程,了解科学检测的一般方法。 2、通过对光合作用原料和产物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渐提高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与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促进对生活的关注,激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情感。 2、通过小组讨论检测光合作用所需原料的方法与自主探究检测光合作用产物的实验方法,逐步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二)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猜想并设计检测光合作用原料与产物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 (一)教法 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自主发现科学事实与规律,并以实验法、谈话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辅助教学。 (二)学法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理念原,采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七、教学准备 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碘酒、火柴、滴管、漏斗、金鱼藻、水槽。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光合作用的教案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设计 课题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授课人于洋班级高二(9)知识目标(1)掌握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2)理解并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 能力目标(1)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以及对照实验中如何设置对照的方法。(2)培养学生对动画和图形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用对比学习的方法教学目标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科学 精神。 (2)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与能量,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辨证关系的学习,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重点(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程。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 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对比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引领学生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问题,懂得光合 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 情和动力。 边看视频、边思考 联系生活 实际,渗 透科学、技术、社会相关联 的思想,激发并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兴趣。 新课教学: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1971年 英国 普利斯特利 Flash 演示实验过程,引导思考: (1(几组实验的现象是 什么? (2(有无植物的实验 装置起什么作用? (3)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分析,指出实验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等)观看动画得出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创设情景,让学生重走科学探究之路, 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探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