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少年王勃(第1第2课时)

9少年王勃(第1第2课时)

9少年王勃(第1第2课时)
9少年王勃(第1第2课时)

9 少年王勃

本课共2课时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滕王阁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初步体会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生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人物故事。这个人的名字,老师写在黑板上。

板书:王勃(指读齐读) 我请一位同学读读,大家一起读一遍。

2。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王勃?

出示王勃简介

3。知道了王勃是如此才华横溢的一个人,你们想了解更多王勃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走进少年王勃。看看在少年王勃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板书:少年(同学注意一下这个少字是个多音字)

谁还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出示多音字让学生组词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每读完一小节,想一想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3)读完后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

探望南昌滕王阁都督宴会文章野鸭读书顺序

你知道“探”字的读音和记法了,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看望)

都督(古代管理军队的长官。)书写督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督”指导书写,“叔”字把竖钩变成竖,写的短小一些。

(“都”是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它的另外一个读音吗?dou我们都很熟悉了,你能再用du组词吗?

滕王阁

“阁’字很好记,但是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老师在字典上找了“阁”三个解释,看看哪个解释最贴近课文中“阁”的意思?

请你读一读它的意思。

你知道滕王阁在哪里吗?

板书:南昌这个昌字看起来很简单,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两个日都要写的扁一些,上面一个小,下面一个大)

出示滕王阁的简介和图片,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滕王阁的简介。

3。出示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一小节,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1)指导长句朗读

第一自然段里有一个句子特别长,老师想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小朋友要认真听他的字音和节奏读得准不准?

(2)其中有个带的字的短语“姓阎的都督”,像这样带“的”字的都叫“的”字短语,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它读连贯,谁来试试?

指读

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3)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一位姓阎的都督邀请王勃参加宴会。)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4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组新的词语出示

凝望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谁来读一读?

(1)要读准“凝”后鼻音。指读齐读

你知道凝望是什么意思吗?(集中注意力一动不动地向远处看。)

我们刚刚还学习了“探望”,探望和凝望都是带有望字的词语,你还能说出一些带有望字表示看的词语吗?(说说意思,做动作)

眺望:从高处向远望。

(2)“胸有成竹”又是什么意思?

胸口怎么会有竹子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的典故。出示典故

现在你知道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了吗?

(3)王勃胸有成竹地写成的这部作品叫?(《滕王阁序》)这部作品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哪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指导朗读与书写(鹜)

你能在课文中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

(4)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2、(出示)课文主要说了()谁在()(什么地方)参加宴会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网上查阅《《滕王阁序》的原文

9 少年王勃

本课共2课时第2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和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探望、南昌、景色、宴请、文章、千古传诵、文思如泉。

3.用以上词语,说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用上"先……再……最后……"说(参加宴会———写成《腾王阁序》———成为名文)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王勃被邀请参加腾王阁宴会?(指名读第一节)

他被邀请来参加宴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很有才气)

自读第一句话,谁能把"探望"换成另外一个词,又不改变原意,怎么读?(指名读)

2、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王勃写出的《腾王阁序》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谁能读出句子的意思来?(读懂词语:千古传诵)

3、在这个故事当中,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怎样写成《腾王序阁》的)

①找一找,哪个自然段重点讲写成了《腾王阁序》?(第4自然段)

提示: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要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人物,像他那样去想一想,然后再读,才能读得好。(指名读第4自然段)

②读了课文,特别是读了第4自然段,你认为王勃是个怎样的少年?

(板书:有才华)

你是通过读了哪几个词语看出来的?(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引导理解词意

小结:王勃虽然年少,可他才华横溢啊!

③师问:参加宴会的就王勃一个人吗?那么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④读第2自然段,为什么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都督要求当场写庆贺的文章,时间又短,怕写不好,有难度)

相比之下,王勃是"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他怎么就能做到"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请朗读第3自然段

⑤王勃凝望江面,他看到了什么?谁用读来告诉大家?

(指名读"远处的……飘荡……)

谁能读出那迷人的秋景呢?(指名读出意思来)

师边述(画面内容)边板贴词语: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披着落日的余晖……

联想:假如你也看到了如此美丽的秋景,你会怎样呢?(指名说)

⑥小结引出诗句:

如此美丽的秋景,使王勃的心中充满了创作的激情,当即用了两句短短的话语就把这情景描绘下来了,你知道他用的什么句子吗?

出示并齐读诗句(板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⑦谁能看着黑板,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⑧读到如此美丽的佳句,不光是我们认为王勃是多么的有才气,就连那位都督也终于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了,他竟忍不住拍案叫绝。谁来学学他拍案叫绝的样子读读他说的话?(指名读)

引导体会词意:拍案叫绝(好)

读好"奇才!真是奇才!"两感叹号的意思。

师:同学们,你佩服王勃吗?你想怎样来称赞少年王勃呢?(指名说)

三、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读了一个王勃参加滕王阁宴会时当场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让我们又认识一个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少年王勃。

2、指导背诵3,4自然段。

四、交流拓展:

1、像王勃这样年少机敏的少年,你还知道有哪些?

(司马光,刻苦练字的怀素,敢破陋习的孙中山……)

2、王勃确实是一个奇才,他写的一些优美的诗句却被人们保留了下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五、作业

1、背诵第3、4小节。

2、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

9 少年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文思敏捷

秋水共长天一色才华横溢

少年王勃 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少年王勃教案 本文是关于少年王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用充足的时间,扎扎实实地落实初读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难点:查字典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对策:初读课文时用充足的时间,扎扎实实地落实初读要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生字的字形,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尝试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了不起的人物,如司马光、怀素、孙中山等等,在少年时期表现出聪明才智和优良品质的,今天我们的课文就介绍,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叫什么名字?又做了什么令人佩服的事呢?打开课文听录音。 2、理解课文的大体情节。 参加宴会——写成名文——传诵千古 二、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遇到不理解的语句可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 (3)在弄懂每一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大致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尝试自己解决预习中有疑惑的地方,如还不明白,打上问号。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4、检查自读效果时,教师重点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 6、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 文章宴会庆贺胸有成竹 才气秋景灿烂文思如泉 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7、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8、分组朗读全文。 9、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学生抓住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四、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朗读情况。(出示生字读一读、再抽读) 2、引导学生把本课的生字分成两类,一类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左紧右松才好看;另一类是上下结构的字,抓典型,按比例书写。 2、重点指导书写“督、宴、读”。继续指导学生写字规范入体。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五、习字册上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节。 2、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骛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过程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评价

一、复习导入,初见“奇才”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很有才气) 2. 课文中都督是如何评价王勃的呢?(相机板书:真是奇才。)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奇才”?被称为奇才的人多吗? 3. 都督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种赞叹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都督是在听到哪句话时说王勃是奇才的? 二、诗文对照,走近“奇才” 1. (课件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这句话时,一定要读好句中的停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 引导质疑: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评析】让学生紧扣重点句进行质疑,自己提出学习、研究目标,把教学重点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3. 王勃是在看到什么样的美景时写出这句诗的呢?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4. 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异同?你觉得哪句好,为什么?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5. 交流汇报,指导朗读。 【评析】通过关键句的比较,让学生深切体会两个句子的不同,感悟句子在特定语境中所表达的意蕴,在对比中丰富学生的语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美读,体会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美。 6. 王勃在怎样地看这么美的秋景的?你是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凝望”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现在你就是王勃,面对这迷人的秋景,想说什么? 7. 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看着画面理解“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词语的意思,并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评析】入情入境,通过角色置换,把学生推进了历史的特定时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句所描绘的优美景色,在落霞轻轻飘浮、野鸭悠闲飞翔的纯美意境中,去理解、感悟关键词和整句诗的意思。) 8. 小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短短14个字,就把这天地绘就的美景浓缩进来了。让我们再读古诗,感受诗的美妙意境! [评价] 在理解词句、感悟与诵读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品赏美文,背诵积累,水到渠成,教学目标当堂达成,可谓高效。 三、品读课文,感悟“奇才” 1. 宴会当天来了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可大家都担心短时间内写不出来,不敢写。小小年纪的王勃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认真研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 2. 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课件点击“胸有成竹、文史如泉、笔走如飞”变红色) 3. 了不起呀1915字的文章一气呵成!为什么王勃小小年纪竟能如此挥洒自如? 4. (点击“边看边想”),“看”说明他爱观察,“想”说明他爱思考。告诉你,王勃六岁就开始博览群书,正因为他一读书破万卷,所以才――下笔如有神! [评价] 此环节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悟出:作文其实并不难,重要的是平时要博览群书,丰富积淀,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5. 令都督拍案叫绝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就出白干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滕王阁序》,请同学们捧起书齐读第五自然段。 [评价]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动情地朗读,深入地思考,通过当时其他客人的反衬、

少年王勃第一课时教案

《少年王勃》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并且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文中找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分 段并概括大意, 教学重难点:分段并概括大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人物故事。这个人的名字,老师写在黑板上。 板书:王勃 指读齐读 2 . 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王勃? (看来同学们对王勃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帮同学们补充概括了一下王勃的简介。)出示王勃简介 指读 3.知道了王勃是如此才华横溢的一个人,你们想了解更多王勃的故事吗?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走进少年王勃。看看在少年王勃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板书:少年 二.初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之前请看要求。 出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错或者读得不通顺的句子多读两遍,直到读通为止。 读完了课文,下面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同学们读得怎么样。 2.出示词串:探望滕王阁都督宴会 (1)首先,谁能试着读一读这四个词语。 (他都读准了吗?相机纠正读音) (2) 红色的字是本课的生字,我们要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探望 你知道“探”字的读音和记法了,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看望) 都督 书写督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督”指导书写,“叔”字把竖钩变成竖,写的短小一些。 (“都”是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它的另外一个读音吗?dou我们都很熟悉了,你能再用du组词吗?你知道那些国家的首都?) 掌握了它的读音和写法,你能说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 同学们各抒己见,如果能把它的意思说完整就更好了,谁来完整地说一说? 古代管理军队的长官。 谁来读好这个词?

9少年王勃

9 少年王勃 ◆主备人:赵亚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节。 4.学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滕王阁和少年王勃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句激趣,看图导入 (一)诗句激趣。 1.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指导“鹜”的读音,板书wù) 2.看着黑板你能再把这句诗来读一读吗?(师:恩,你把这里边一个难读的字“鹜”给读正确了,而且还注意了停顿,很好。谁也想来读一读。) 3.这句诗短短14个字,却写出了4种各有特色的景物:落霞、孤鹜、秋水、长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句,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4.短短14个字却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感受一起吟诵这句诗吧! (二)看图谈话导入。 1.是啊,这句诗出自《藤王阁序》。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显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一个少年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出示课文插图一:少年王勃英姿勃发的图,提问:这位英俊少年是谁呢?有这样一句谚语:自古英雄出少年。从古到今,有多少有名人士从小就崭露头角。我们知道的有七岁就能作诗的唐代诗人骆宾王,机智过人、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由这幅图,你想到哪些有关的词语来形容王勃呢? 板书课题:9、少年王勃注意多音字“少年 shào”。“少”字也是一个多音字,它还可以念多少的( shǎo)。 2.看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引出:“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中心话题。 3.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9、少年王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 4、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 1、指名读题。 2、在这里,少应该读sha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吗?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 3、出示生字词。 (1)自生字词。 (2)正音 昌、章:读翘舌音。诵:读平舌音。都、督:都是多音字,在这儿读du。 (3)带读,指读。 4、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6、(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又怎样?结果呢?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2、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自读第一段,你知道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吗? (2)探望可以换什么词? (3)(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4)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 (5)齐读第一段。 (6)王勃是如何面对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诵:右边是甬,不能写成角。 读、篇:学习课课后笔顺,并按笔顺描红。

《少年王勃》教案2篇

《少年王勃》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young Wang Bo

《少年王勃》教案2篇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少年王勃》教案 2、篇章2:《少年王勃》教案 篇章1:《少年王勃》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背诵三、四自然段;书写生字;知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才华,就写出了《藤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四个成语;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生字卡、投影片、有关王勃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学习书写生字: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少年王勃 学生齐读

2课文讲谁?注意多音字“少shao”。 3简介王勃:他在少年时,在藤王阁的宴会上,一气呵成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藤王阁序》。请同学们自己来学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检查 南昌滕王阁整修一新宴会 都督邀请一篇文章 凝视秋景水天一色突然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3分小组读课文。 4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5交流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

9少年王勃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9 少年王勃 一、读题导入 1.中国古代的文学史和“四”字有着奇妙的联系,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古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阳),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今天我们还要认识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蓬莱阁、滕王阁)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居初唐四杰之首。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只可惜27岁意外去世。诗圣”杜甫赞赏王勃的诗文是“不废江河万古流。” 2.总结: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王勃。齐读课题。 二、初识王勃。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讨论会认生字,选择描红; 2)读准大屏幕出示的词语; 3)自己读文,再小组读文,评价改正,读到满意为止。 刚刚在小组学习中从其他成员身上有所收获的请举手?祝贺你们在今天的第一次合作中大有收获。 2.汇报学习成果 1)汇报你们小组生字学习情况; 2)找小组读词语; 3)汇报读文,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 三、评说王勃 1、通过朗读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王勃,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那个词最能说明王勃是怎样的人?(板书:奇才) 2.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王勃,看看“很有才气”是否“名不虚传”。边读边画,你从哪些字词里觉得王勃“是奇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3.精读交流。 ※[“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①为什么大家不敢答应?(都督邀请的可都是一些名士呀。) 别人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王勃在干什么? ②出示:[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③师:是啊,通过对比,让我们看到了王勃的勇气,有句话说得好,“艺高人胆大”因为有才气,才有勇气啊! ※[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①教师讲解:原本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让别人写也只是客套话,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少年王勃》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课文共分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课文插图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得益彰,有助于学生领悟佳句。另一张是今天滕王阁 的美丽夜景。可借此激发学生对滕王阁的向往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借助学过的历史人物导入新课。 1、师:有这样一句谚语:自古英雄出少年。从古到今,有多少有名人士从小就崭露头角。我们知道的有七岁就能作诗的唐代诗人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 9、少年王勃(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积累运用。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初步感受到了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王勃,和他来一次零距离的接触吧!(板书课题《少年王勃》。) 2、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成语,你还记得吗?谁能来读一读呢?(出示: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千古传诵) 3、看到这几个成语,你的眼前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上面的这几个词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吗? 4、少年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赏读课文,领略江景之美。 1、还记得少年王勃所写的那句名句吗?(出示)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出示) 3、多么优美、多么宁静的画面呀!来,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吧!(教师范读) 4、想去看看嘛?(出示江上秋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吗?你能读出画面,让我们感受宁静祥和之美吗?(练读诗句) 让我们感受着古诗的意境,读出景色的绝妙!女生读一读这句诗! 让我们想着那醉人的美景,读好这句古诗,男生一起来读! 这么美的句子应该把它好好储存在我们的记忆宝库中,怎么样?试着背 一背? 5、小结:是呀,如此宁静、优美的诗句,难怪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板书:奇才) 三、品读课文,感受王勃之奇。 1、“才”就是有才气,有才华,那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奇”字的呢?你觉得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罕见的,特殊的,不同寻常的)正因为少年王勃有着特殊的才气,才被邀请来参加都督举办的宴会。 2、那么,课文是如何将王勃的这种才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动人心呢?请你大声去读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表现王勃很有才气的词句。 3、出示句子: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1)指名朗读,点评。 (2)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3)小结: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都督对王勃非常的赞赏,但是当初的都督并不是这样想的,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想不想听一听? (4)听完故事,你有何感想呢?为什么都督前后的变化会这么大呢? (5)过渡:的确了不起,王勃让都督从很生气到很欣赏,的确靠的是自己的才气。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实在是太好了。难怪都督会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引读) (6)这里的“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呢?谁“拍案叫绝”?为什么会“拍案叫绝”?(再次朗读句子,突出诗句) 4、是呀,小小的年纪竟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句,真是奇才呀!那么,王勃的才气还表现在哪里呢? (1)出示句子: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指名读)(2)理解“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文思如泉”指写文章的思路就像什么?“笔走如飞”你能用动作表演一下吗? (3)写得好快呀!那少年王勃为什么能如此快地写下如此美的诗句呢?是因为他“胸有成竹”。 5、出示句子: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九 少年王勃

课文九少年王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 3、体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以及王勃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诗文结合,理解诗的意思,情景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形容有才气的成语: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满腹经纶出类拔萃 博学多才见多识广 2、滕王阁简介 滕王阁位于南昌市沿江路赣江边。唐高宗永徽四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都督洪州时所建,故名滕王阁。滕王阁在历史上的兴废更迭达29次之多,现在的滕王阁主阁落成于1989年10月8日,共九层,净高57.5米,南北配有回廊连接的两个辅亭,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它濒邻南浦,面对西山,视野开阔。 二、自学要求 1.画出生字词,读准生字词; 2.读通读顺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 (1)藤王阁整修一新,王勃应阎都督的邀请参加宴会。 (2)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 (3)点明《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四、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默读第1、2自然段,自学并同桌交流: 1.都督为什么要请王勃参加宴会?

2.都督要求客人写文章时,人们的表现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五、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并小组交流: 1.站在滕王阁上可以看到什么?在课文中画出有关句子; 2.王勃为什么会答应写文章? 3.都督为什么会称王勃为奇才? 六、这么迷人的江景图,王勃只用一句话就写出来了,是哪句话?在课文中找出来画上虚线。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这句话好在哪里? 3.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少年王勃第一课时

《少年王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海安县城东镇韩洋小学储晓霞 226625 课题: 《少年王勃》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教材简解: 《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才气逼人,写下千古传诵的名文《滕王阁序》,从而表现了少年王勃的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小节是文章的开端,讲少年王勃在去探望父亲的途中被邀请参加滕王阁的宴会。第二小节是文章的发展,讲来宾们都不敢答应写庆贺的文章。第三、四两小节是文章的高潮,讲王勃文思如泉,很快写成了《滕王阁序》,得到了都督的赞赏。第五小节是文章的结局,讲《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课文中配了三幅插图,一副是少年王勃的人像图,一副是滕王阁的夜景图,一副是“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景图。课文的重点是三、四两节,课后练习上对这两节也提出了背诵要求。 目标预设: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3.重点朗读课文的三、四两小节,做好破词、破句。 4.初步领悟少年王勃的才学、才能。 重点难点: 1.部分生字的书写,如“督”、“滕”、“鹜”等。 2.名句关键词语的理解。 3.三、四小节的朗读。 设计理念: 本课在设计上,利用图片、图像、录音等声像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感观上融入课堂,初步了解人物,熟悉重点段和重点句。在字词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他们自己提出在读法和写法上值得注意的字词。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空间,以读促悟,悟中见真。设计思路: 1. 图文导入 首先用PPT出示少年王勃的人像图,使学生有个初步的感知,再借助名句的出示,学生将王勃和《滕王阁序》联系起来,并简单介绍王勃。 2. 讨论字词 先让学生自己提出课文中哪些字词的读法和书写值得注意,再通过“小测验”的方法,提出几个重点字词的写法或读法,如“滕王阁”、“都督”等,并对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进行指导朗读。最后再把本课的各类词语进行朗读和反馈。 3. 初读课文 逐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重点训练三、四两小节的朗读。从朗读的感觉、破词、破句等方面进行指导,并用各种朗读形式训练朗读技巧。 4. 听练结合 打开本课的课文录音,让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练习本课的《习字册》,并

《少年王勃》教案

《少年王勃》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背诵三、四自然段;书写生字;知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才华,就写 出了《藤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四个成语;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 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生字卡、投影片、有关王勃的有关资料。 当闰土手持胡叉深夜里还在扞卫瓜田时,鲁迅他们是否刚刚写完作业想要放松一下却 又被父母赶回家?鲁迅他们不知晓的一些趣闻,闰土在海边时早已享尽,鲁迅他只能看见 也只能享受院中里的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他的孤独寂寞是远远比不上闰土的的快乐自由。不光鲁迅,连我也对闰土的农村生活向往无比。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学习书写生字: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少年王勃 学生齐读 2课文讲谁?注意多音字“少shao”。

3简介王勃:他在少年时,在藤王阁的宴会上,一气呵成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藤 王阁序》。请同学们自己来学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检查 南昌滕王阁整修一新宴会 都督邀请一篇文章 凝视秋景水天一色突然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3分小组读课文。 4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5交流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 南昌探望藤王阁都督孤鹜拍案叫绝 三、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 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乎时的“热切”。 课文讲了谁?

9少年王勃(2)

9.少年王勃 第二课时教案 香格小学蔡凤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练习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观、秀美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点: 感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才华横溢。 教学难点: 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习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感受深的地方学写批注。 2.读读《补充习题》上“胸有成竹”这个小故事,想想自己胸有成竹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链接新知 1.在我国江西南昌有一座有名的楼,叫—— 2.在它整修一新后,一位姓阎的都督邀请了许多人,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受邀的人群中有个年仅14 岁的孩子,叫—— 3.他凭什么能被都督邀请呢?(才气)(板书) 4.文章的哪一自然段将王勃的才气表现的得淋漓尽致呢?(第 4 自然段)二、细读研讨,走进文本 (一)仔细地大声地朗读第 4 自然段,看看王勃的才气表现在哪儿,用曲线划出。 1.“奇才!真是奇才!”(多媒体出示) ①这句话是谁说的呢?那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奇才? ②都督又是怎样说的?

③“案”是指什么?谁来做做“拍案”这个动作? ④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里连用了两个一一感叹号,那谁再读。 ⑤现在谁来当一回都督,夸一夸王勃? ⑥在刚才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⑦小结齐读。 2.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①什么叫“胸有成竹”?(板书) ②生活中,你也一定有“胸有成竹”的时候,记得是在做什么事时?你是怎么做准备才胸有成竹的吗? ③这里的“胸有成竹”说明了什么? ④一开始我们就说都督邀请了许多人参加宴会,以都督的身份,邀请的都是些什么人呢?而现在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不敢答应? ⑤小结过渡:参加宴会的客人谁也不敢答应,而王勃却胸有成竹地说“——”(引读),少年王勃确实很有——“才气” !于是——(引读) 3.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①这里哪两个词最能说明王勃有才气?(板书) ②能不能再说几个? ③王勃不一会儿就写成了一一《滕王阁序》。 ④其中哪一句让都督拍案叫绝?(多媒体出示)(齐读) ⑤正因为诗中有了这一句,《滕王阁序》到现在仍被广为流传,成了一一(引读)。 ⑥过渡:这句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美景呢?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用“ ______ ”划出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相对应的句子。 用划出与“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对应的句子。 2.交流。(多媒体出示文字) 3.多迷人的秋景啊!谁来读读这段文字。 4..老师也想来读读。小朋友把眼睛闭起来,边听边想象好吗?听着我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9 少年王勃

9 少年王勃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结合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拓展积累一些描写建筑物、描写人有才华的成语,背诵第三、四小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提示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配乐朗读感受诗句的意境,受到情感的熏陶。 3.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捕捉细节,采用图文对照、诗文对照的方式,感悟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奇才形象,并体会其写作过程,学以致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感受诗句的意境,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能背诵第三、四小节。 难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并感悟其写作过程,学以致用在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有针对性地落实易错生字新词;对于文中“都”“少”多音字的读音和意义,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2.在整体感知环节,运用提示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单;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1.从幼儿园到现在,我们学习了很多古诗,谁能把自己喜欢的古诗名句给大家背一首?(学生背自己喜欢的古诗句) 2.老师也很喜欢古诗,尤其喜欢这一句。 出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问:知道这句诗出自谁之手吗?(学生回答后出示作者) 4.师简介王勃。 5.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勃少年时期的一个故事。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9 少年王勃) 6.说到王勃,咱们一定会想到这幢楼。课件出示滕王阁图片。师引述:这幢楼的名字叫——?(生齐答腾王阁)(板书生字——阁< 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重点指导书写。这幢楼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根据预习单汇报所积累词语。师相机出示成语: 生齐读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 .课前大家预习了这一课。在学习课文之前,先看看这些词语和句子,能不能读好。媒体出示—— 读正确,注意“昌”字的读音,多音字“都”“少”读音并组词。 2.基本的读音,字词都会读,会写了,那么下面的这些成语你能读出韵味来吗?媒体出示—— A指名读 B师范读 C齐读 通过朗读,同学们不仅都能把字音读正确了,而且多数同学读的也非常有节奏和韵味,如果我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同学们有信心读好吗? 3.读文比赛,整体感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少年王勃第1课时 苏教版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一些成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感受诗句的意境,受到情感的熏陶,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节。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预习作业设计] 1.画出生词,描红,把课文读通、读顺,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生词词义。2.标出课文的小节号,质疑问难标“?”说说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节。

4.学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重点、难点] 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2.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 敏捷、才华横溢。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感受诗句的意境,受到情感的熏陶,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节。 [设计理念] 本课本着以学生的预习贯穿全课。着力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充分发挥教师潜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心力,学到最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事理,培养更强的能力。 [设计思路] 我设计本课的课堂总体思路为三步六环教学模式。三步即三个步骤:预习——研习——练习。六步即六大环节:明确任务,课前预习;交流预习,营根固本;探讨目标,自主学习;反馈交流,精讲巧拨;当堂练习,积累巩固;反思总结,迁移延伸。 [教学过程]

9少年王勃(第1第2课时)

9 少年王勃 本课共2课时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滕王阁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初步体会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生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人物故事。这个人的名字,老师写在黑板上。 板书:王勃(指读齐读) 我请一位同学读读,大家一起读一遍。 2。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王勃? 出示王勃简介 3。知道了王勃是如此才华横溢的一个人,你们想了解更多王勃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走进少年王勃。看看在少年王勃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板书:少年(同学注意一下这个少字是个多音字) 谁还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出示多音字让学生组词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每读完一小节,想一想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3)读完后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 探望南昌滕王阁都督宴会文章野鸭读书顺序 你知道“探”字的读音和记法了,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看望) 都督(古代管理军队的长官。)书写督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督”指导书写,“叔”字把竖钩变成竖,写的短小一些。 (“都”是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它的另外一个读音吗?dou我们都很熟悉了,你能再用du组词吗? 滕王阁 “阁’字很好记,但是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老师在字典上找了“阁”三个解释,看看哪个解释最贴近课文中“阁”的意思? 请你读一读它的意思。 你知道滕王阁在哪里吗? 板书:南昌这个昌字看起来很简单,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ppt【《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ppt【《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 一】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骛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和才华横溢.(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板贴用的词句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人物故事,齐读课题) 1、出示词语齐读,谁能读出意思来? 2、出示诗句齐读,谁能读出停顿来?(板书停顿符号/) 二、复习课文,精读指导 一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用上先再最后说(参加宴会写成《腾王阁序》成为名文)

二分清主次,指导读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王勃被邀请参加腾王阁宴会?(指名读第一节) 他被邀请来参加宴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很有才气) 自读第一句话,谁能把探望换成另外一个词,又不改变原意,怎么读?(指名读) 2、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王勃写出的《腾王阁序》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谁能读出句子的意思来?(读懂词语:千古传诵) 3、在这个故事当中,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怎样写成《腾王序阁》的) ①找一找,哪个自然段重点讲写成了《腾王阁序》?(第4自然段) 提示: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要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人物,像他那样去想一想,然后再读,才能读得好.(指名读第4自然段) ②读了课文,特别是读了第4自然段,你认为王勃是个怎样的少年? (板书:有才华) 你是通过读了哪几个词语看出来的?(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引导读懂这些词意

小结:王勃虽然年少,可他才华横溢啊! ③师问:参加宴会的就王勃一个人吗?那么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④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为什么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都督要求当场写庆贺的文章,时间又短,怕写不好,有难度) 相比之下,王勃是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他怎么就能做到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请朗读第3自然段 ⑤王勃凝望江面,他看到了什么?谁用读来告诉大家?

9、少年王勃

9少年王勃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交流预习情况,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知道王勃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 3、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规范书写。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了不起的人物,他们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聪明才智和优良品质,如司马光、怀素、孙中山等等,今天再来认识一位这样的少年。 2、板书课题:少年王勃(学生书空。师口述“年”的笔顺,“勃”的写法。)(红点圈出“少”,这个字还读什么?板书,学生组词。) 齐读课题。 二、交流读书情况。 1、交流预习情况。课前大家预习了这一课,你是怎样预习的?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课文生字词,检查字音。 2、交流读书情况,逐段指导。 预习课文,最重要的就是把课文读好,读正确、读通顺。做到了吗? 1)第一段:指名读。板书:都督。这个词怎么读?学习“都”,多音字组词。预习时理解这个词了吗?(都督:古时候的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 2)第二段:指名读。 3)第三段: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读好长句。出示句子: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这句话比较长,谁能读好?(先同位互相读,生推荐读)指名读。 书上有幅插图画的就是这两句话写的景色,先看一看图,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着图上的情景。自由练读。指生再读。师范读。自读全段,指名读。

4)第四段:指名读。 这一段有几个成语,能不能读好?出示,指名读。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指名说一说。 明白了词语的意思,能把课文读得更好。谁再读一读? 出示诗句。指名读。指导断句。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明白了意思就能正确地读好这句话。(理解字面意思,联系上文看图理解,师范读引领读好诗句。)自由读全段。指读全段。 5)第五段:指读。 三、交流资料,整体把握。 1)自由读全文。 2)提问: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怎么知道他很有才气?(先用课文中的语句,再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出示《滕王阁序》片段。这就是王勃写的千古传诵的名文《滕王阁序》。这篇文章共有954字。(红字映出课文中诗句,这就是课文中写到的诗句。读。)除了这一句,文中还有好多词句很有名,如……师朗读名句。 3)继续交流。你还了解了王勃的那些资料? 交流后小结王勃生平。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章齐名,称初唐四杰。他的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非常好,不愧为四杰之首,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出示古诗。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自己读一读,交流。你觉得哪些字在写时需要注意? 2、指导写“昌、宴、章”。 这三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日”的位置不同,写法也不一样。板书。 学生在习字册上写字。 预习的要求: 1、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江边的美丽景色,理解少年王勃的奇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质疑,突出“奇才”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少年,他的名字叫——王勃,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课题——少年王勃。 2.同学们,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师小结指导学法:同学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读出了少年王勃的许多优点,真好!那么,作者最想表现的是王勃的哪个优点呢?请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夸夸王勃。 4.板书:“奇才!真是奇才!”这是阎都督夸奖王勃的话,你们看:这个句子连用了两个感叹号,可见这位都督当时的心情特别激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奇才!真是奇才!” 5.有谁注意到了课文中都督说话时的动作?你能加上动作夸一夸吗? 6.拍着桌子叫好,这就是成语拍案叫绝。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都督这情不自禁的拍案叫绝! 7.见多识广的阎都督竟然对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这样连声称赞、甚至拍案叫绝,是什么原因呢? 二.诗文吟诵,图文对照,品读“奇才” (一)诗 1.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指导“鹜”的书写) 2.你能再把这句诗来读一读吗?【师:恩,你把这里边一个难读的字“鹜”给

读正确了,而且还注意了停顿,很好。谁也想来读一读。】 3.让我们一起来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这句诗吧 4.这句诗短短14个字,却写出了4种各有特色的景物,你知道是哪些吗?(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出示图片:指出景物。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句,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6.短短14个字却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感受一起吟诵这句诗吧! (二)文 1.同学们,当时正是重阳佳节,滕王阁边的赣江上好一派迷人的秋景,你看!【出示图片、文字渐入】“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2.这景色美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3.这段话美在哪儿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你愿意把这壮美的(绚丽的、宁静的)秋景用朗读送给大家吗? 5.评价:多么迷人的景色呀,连小野鸭也陶醉啦!/多么绚丽的美景啊!那灿烂的云霞仿佛依偎着辽阔的天空,久久不愿离去。 6.让我们再次来欣赏这赣江秋景吧!【齐读】 7.少年王勃用凝练的字词、奇妙的想象将这赣江美景浓缩成了一句千古传诵的名诗。出示【齐读】 8.在王勃的《腾王阁序》里像这样的名句还有很多。 9.难怪,当那位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指板书:“奇才!真是奇才!” 三.关注人物,捕捉细节,深化“奇才” 1.出示要求:读课文2--4自然段,课文还有哪些词句可以体现王勃真是个奇才?一边读课文一边划出有关的句子。 2.生交流 (一)王勃边看边想,……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这段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王勃是个奇才?生交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