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M定理原文翻译

MM定理原文翻译

MM定理原文翻译
MM定理原文翻译

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

作者:佛朗哥.莫迪利安尼,莫顿.米勒

翻译:莫不造

目录

I.有价证券的价值、杠杆以及资本成本 (3)

A.未知现金流的资本化利率 (3)

B.债务融资及其对有价证券价格的影响 (4)

C.基础结论的一些条件及延伸 (6)

D.结论I和及其与现有学说的关系 (8)

E.基础结论的初步实证 (9)

II.投资理论分析的解释 (12)

A.资本结构和投资策略 (12)

B.结论三和公司财务计划 (13)

C.公司收入税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 (14)

III.结论 (15)

假设:1.资金(储蓄)用于获得不确定收益,2.资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可以只用债券融资(表现为货币索取权),也可以只发行股票(给予股票持有者不确定的税后收入分红)的多种方式,还可以两种一起用。对于在以上假设条件下的公司,“资本成本”指什么?这个问题至少有以下三种争论:1.公司财务专家考虑的是公司筹资的技巧,以便于公司能够生存和成长;2.管理经济学家考虑的是资本预算;3.经济学家考虑的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上来解释投资行为。

在多篇正式分析中,至少经济学家们曾经尝试强调过资金成本重要性的问题,比如他们认为实物资产,比如债券,可以被看做固定收益的现金流。在这样的假设下,经济学家总结得到公司所有者的资本成本即债券收益率,然后得到了为人们熟知的结论:理性的公司将一直投资直到实物资产的边际收益等于市场利率。该主张显然服从两个确定相等的理性决策标准:利润最大化或者市值最大化。

根据第一个标准来看,能够增加公司所有者净利润的实物资产是值得持有的。但净利润只有在时才会增长。根据第二个标准(市值最大化),当资产能够增加股东权益价值时候值得持有,也即资产带来的市值增长超过持有的成本。但资产的价值增值是由它在市场利率水平下所产生的资本化的现金流决定的,并且只有在资产收益率超过利息率,资产资本化的价值超过成本。注意到这一点,故不论在何种构想下,资本成本等于债券利息率,而不论资金是通过借贷工具还是发行新的普通股股票。实际上,在确定收益的世界里,借贷和发股筹资相互之间有很大区别。

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必须承认在尝试时候我们常常用到该类分析方法。该类分析典型形式就是在确定性分析的结果上附加在预期收益上减去的一个风险折价的概念(或者说是对于市场利率的风险贴水)。投资决策即基于“风险调整”或是“确定等价收益”的收益率与市场利率的比较。但是对于风险折扣的大小以及如何根据其他变量改变而调整,则仍没有人提出满意的解释。

作为一种方便的近似替代,通过确定性或是“确定等价收益”过程建立的公司模型在处理进行资本筹集和经济波动的粗略处理方面是被广泛认可的。这样一个模型是建立在众多理论基础上的,比如说我们熟知的肯尼亚总投资函数,总投资被写作利息率的函数,即与下面流动性偏好等式理论中所出现的无风险利率相同的利率。虽然有人可能会认为该近似数也已经足够精确了,但是在宏观经济领域有充足的证据可以质疑利息率是否真的如该分析所说的对投资利率那么大那么直接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确定性模型几乎没有描述性价值,也无法给予金融学专家或管理学专家任何指导,因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无法用这样一个轻视不确定性、忽视除借贷问题外所有形式融资方式的框架来解决。

直到最近才有经济学家开始正视与风险相关的资本成本的问题。在这过程当中,他们找到了研究点,并且一直努力将其与那些金融专家和管理专家已经长期研究并更为熟悉的问题融合。这个对于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的探寻理性投资和金融政策的指导原则的联合研究,有两条主线。这些主线表明,事实上,任何一条线的对于世界上的不确定性的推测,无论是最大利润或最大市值,在特定的确定性下都具有相同的含义。随着不确定性的被认识,这种均衡便消失了。实际上利润最大化标准已经不再有很完善的定义。由于不确定性,公司每一个决策所得到的利润结果是不特定的,而是一个个相互独立的结果相互交织形成的的的多元化结果,也可以说成是主观判断的概率分布。最终利润,简言之,成为了一个随机变量,于是它的最大值也再不具有可操作性。这个难题也无法用变量最大时的精确预测值来解决。影响预期价值的决定也会影响结果分布的离散程度和性质。尤其是,以借贷融资比发行股票融资进行商业风险投资更能增加股东的预期回报,而代价只是增加利润结果的离散程度。

在上述条件下,可选择投资以及融资决策带来的利润结果只能够以权衡预期收益和其他分布特征的所有者的主观“效用”来比较和排序。因此,对于特定模型的利润最大化标准的推断便演化成了效用最大化,确切地说,更经常是一种定性的、探索性的方式。

效用方法无疑是确定性或者确定性均衡方法的一个进步。他至少允许我们探索不同融资安排的含义,也赋予了不同类别筹资方式一些意义。然而,由于资本成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观概念,效用方法在标准化和分析目的上都有着严重的缺点。比如说,管理层要如何搞清楚持股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且在他们之间做出折中?再比如由于给出的投资机会是否有实施的意义实际上是由某一时刻公司的所有者是谁来决定的,那经济学家要如何建立有意义的投资工具?

幸运的是,这些问题不必要解决;对于可能的方式,市值最大化即能够提供资本成本的操作定义和投资的可行理论。在此种方式下,任何一个投资项目及它的融资计划必须通过以下这几项测试:该项目能否如计划一样筹集到公司股份的市值?如果能的话,就值得实施,如果不能,它的回报低于公司资本的边际成本。注意到这样一个测试是完全独立于现有股东的偏好的,因为市值反应的不仅是他们的偏好,还有潜在股东的偏好。如果任何的现有股东不同意管理层以及市场对于该项目的估价,那他可以自由出售股票然后再别的地方进行再投资,但是仍享有管理层决策结果带来的资本增值收益。

市值方法的潜在优势长期以来都被认同;然而分析结论却极少。财务结构对市值影响理论的急缺,以及如何从客观的市场数据推导出这些影响,都导致了这条线的发展无法达到应有的成果。本文即基于该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于资本成本的理解进行研究。

本文的顺序如下:第一部分叙述市值理论的基础理论,然后对其经验实用性做出简

要的解释。第二部分则是展现该理论如何被应用于回答资本成本的问题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公司投资理论。通过以上模块分析得出的结果本质上是一个公司与产业的部分均衡。因此,特定收入流的价格将被看作是连续的和模型外生的变量,如同在标准马歇尔分析中公司和产业总投入价格和其他所有产品价格都是当做给定的来处理一样。我们选择该层次而非整个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是在公司和产业的层面上各类专家所关心的资本成本的问题的利息才最为接近。尽管如此重心就放在了局部均衡分析上,但所得结果仍然是构造一般均衡模型的重要基石,而一般均衡便能解释在此处为外生给定的价格是如何被决定的了。受文本字数所限,作为此模型补充的一般均衡模型只能延到之后的文章中展现。

I.有价证券的价值、杠杆以及资本成本

A.未知现金流的资本化利率

首先,想象一个所有物质资产收归属于公司的经济体。假设在此刻,这些公司只能够通过发型普通股筹集资金,债券发行或者是一半股票一半债券等筹资方式的情况我们在本节结尾再讨论。

每个公司所拥有的物质资产能够为公司的所有者即股东带来不断地现金流;但是一系列现金流的组成部分不必是连续的并且不确定的。收入的现金流,也就是普通股股利流,将被看做在未来无限持续的。而我们假设未来现金流的平均价值,或者说是单位时间的平均利润,是有限的并且服从随机概率分布。我们将把固定股份的未来平均现金流当做股份的回报,将平均值的数学预期当做股份的预期收益。尽管个人投资者对于股份回报的概率分布形状可能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假设他们至少在预期回报上是一致的。

该种描述不确定现金流的方法值得解释。首先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现金流指的是利润而非股息。下文能够更加清楚看到,只要在管理层是以股东最大利润进行管理的假设下,留存收益就能够等同于被充分认购、首发行的普通股股票。所以,对于目前的目标来说,一段时期内的现金股利与留存收益的分配区别仅仅是细节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到,利润流的一段时间的平均价值的不确定性不能够与其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的连续性元素的多样性相混淆。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必须与现金流的元素即使是确定的也会具有多样性相区别。而且能够看到,无论现金流因素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现金流价值的多样性的影响是二阶得到,对于我们的目的来说可以被放心的忽视。(其他因素同理)

下一个假设在以下分析中扮演了策略性的角色。我们假设公司能够被分为“相同回报”的等级,某一等级的任何公司发行的股票回报与同一等级的其他公司发行的股票回报成比例(即完全相关)。这个假设表明了最多在一定比例范围内,同一等级内的不同股份回报不同。相应的,如果我们调整规模上的不同,将回报的比例考虑到预期回报里,同一等级的比率的概率分布是相同的。它服从所有相关的股份比例依据(1)所属不同等级(2)预期回报的不同而不同。

该假设的意义在于我们能够将拥有相似股份的不同公司划分组,也就是可完全替代的公司。于是我们得到了与工业中的可替代产品类似的概念。为了用马歇尔的价格理论补充该类比,我们假设该分析中的相关股份在完全竞争的完全市场中交易。

通过对相似股票分组的定义,在完全的资本市场均衡中,每一美元的预期回报的价值必须与给定任意等级的股份相同。或者,等价的,在给定等级中所有股份的价格与其预期回报成比例。第k类比例为1/ρk,pj代表价格,xi代表k类中的j公司的单位股份的预期回报,于是可以得到

(1)

或者等价于(2),k等级的j公司的常数

该常数ρk(每个等级k都有的)具有几个经济学含义:(a)通过式(2)可以看出来ρk 是等级k中任意股份的预期回报率(b)由式(1)知1/ρk是投资者为k等级的一美元股份可获得的预期收益价值的价格(c)由(1),通过类比永久债券的概念,ρk可以作为k等级公司所产生的不确定收益流的价值资本化的市场利率。

B.债务融资及其对有价证券价格的影响

通过新形成的处理不确定现金流的方式,我们可以做出“公司不能发行债券”的假设来解决资本成本的核心问题。债务融资的引入从根基改变了股票市场。因为公司的基本结构可能具有不同不力的债务比例、不同公司的股份,甚至同一等级,都可能导致收益的不同概率分布。在财务语言中,股份与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或者“杠杆”相对应,于是他们之间不再是完美的替代品。

为了证明在这些条件下的股票价格决定机制,我们做出以下两个力度比较大的假设,稍后会放松。(1)假设所有的债券(包括家庭为了持股目的发行的债务)单位时间都能够获得持续的收入,并且该收入无论发行人,对于所有交易者来说都是确定的。(2)债券同股票一样在一个完全的市场中进行交易,“完全”指的是两个完全相互替代的商品必须以相同的均衡价格出售。它服从以下假设(1)所有的债券实际上是规模因子的替代品。他遵从假设(2)即债券必须以单位美元的回报的价值的价格来交易,或者说相应数量的某种相同的物品具有相同的回报率。还回报率记做r,被称作利率或者等价为确定现金流的资本化率。现在我们就可以得到以下两个关于不同资本结构公司有价证券价值的基本结论:

结论I。对于任何公司j,x j同之前一样代表公司资产的预期回报(即代表减去利息前的预期利润)。以Dj表示公司债务的市价,以Sj表示公司股份的市价,以Vj=Sj+Dj代表公司所有有价证券的市价也就是公司市价。于是,结论I可以得出以下等式:

(3)V j≡S j+D j=x j/ρk

即,任何公司的市价与其资本结构无关,而是由其所属等级的预期收益资本化率ρk决定。该结论还可以等价地表述成“资本的平均成本”x/ V j,也就是证券市值的预期收益率。这样该结论就变成了

(4)

对于等级k的任意公司j来说。

也即,任一公司的平均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完全无关,并且与其所属等级的纯股权资本流的资本化率相等。

为了证明结论I我们将会展示只要(3)式或(4)式的关系不在任何等级的公司中的不存在,套利就会发生并且恢复以上等式。此处我们故意使用了“套利”这个词。如果不符合结论I,投资者就会买卖股票或者债券来交换现金流,买卖的所有相关方面都相同只是价格较低。于是该交换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与风险态度无关的利好。随着投资者发现套利机会,溢价的股票价值就会下降而折价的股价就会上升,于是逐渐消除了同等级公司市价的差异。

进行证明,考虑两家同等级的公司假设在简化条件下件包邮相同的预期回报X。公司1完全以普通股的方式融资,公司2的债务结构中包括了部分的债券融资。首先假设公司2的杠杆V2高于无杠杆公司V1。若某投资者持有公司2的s2美元价值的股份,占所有外部股份S2的比例为α。该投资组合的回报Y2是公司2股东可获得总收益的α,总收益等于总回报X2减去利息rD2。基于同质性的假设,公司2预期总收益X2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公司1的预期回报X1,所以在此后的分析中我们将以共同的X代替X1和X2。因此,上述组合的回报就可以写作:

(5)Y2=α(X- rD2)

现在假设投资者出售了公司2的αS2的股份而买入了公司1的s1=α(S2+D2)的股份作为替代。他可以通过利用出售原来所持股份获得的αS2资金以及凭借自身信用贷款得到额外的αD2,以作为对公司1股份持有的保证。他将会为自己获得公司1的s1/S1=α(S2+D2)/S1的股份及收益。对个人借贷付出一定的利息αD2后,新组合的收益Y1如下:

(6)

通过比较式(5)和式(6)可以发现只要V2>V1就有Y1>Y1,于是使得公司2的股份所有者出售其所持股份,压低了S2也即V2,同时买入公司1的股份,提高了S1然后V1也提高。结论即杠杆公司不能够持有比无杠杆公司更好,因为投资者可以通过个人借贷将该平衡杠杆纳入自己的投资组合中。

现在考虑另外一种可能性,若杠杆公司的市值V2低于V2。假设一投资者最初持有s1的1公司股份,占总外部股份S1的α。他通过该持有可得到的回报:

假设他将以另一个投资组合替换最初持有的股份,价值也为s1,但是由公司2价值s2美元的股份和d美元的债券构成,而(7)

换句话说新组合分别由公司2 S2/V2的股份以及D2/V2的债券组成。新组合的回报中来源于股票的有s2/S2的公司2总股东回报(X-rD2),来自于债券的有rd。带入式(7),投资组合的回报Y2可以写作下式:

(因为s1=αS1)。通过比较Y2与Y1可以看出,如果V2

买入Sj/Vj的股票和Dj/Vj的债券的混合投资组合可被视作一个“消除”杠杆的操作,给予了无杠杆回报Xj一定的比例。正是这样的消除杠杆操作防止了杠杆公司的价值持续的低于无杠杆公司,或者更普遍的说,防止了同等级的杠杆企业的平均资本成本

x/ V j系统性的高于无杠杆企业。故证明了套利能够防止V2高于V1,也就是在均衡条件下V2=V1,正如结论I所说一样。

结论II。通过结论I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关于有债务融资的公司的普通股回报率的结论:k等级的任意j公司的股票的预期回报率或者收益率i服从如下关于杠杆的线性函数:

也即,股票的预期回报率等于本等级纯权益流的一定资本化率,加上额外的融资风险,即债权比股权比率乘ρk与r之间的差。或者等价说,任何股票的市场价格由以持续的变化的比率ij资本化其预期回报得到的。

大量的作者已经写出了与结论I类似的等式,尽管是用直觉的方式而非证明,并立刻坚持该结论在目前的资本市场中并不可能。而我们目前得到的结论II则是全新的。为了建立起这个模型,我们首先定义预期回报率i服从如下:

通过结论I中的等式(3)可以知道:

带入(9)式并简化,即可得到等式(8)。

C.基础结论的一些条件及延伸

以上方法和及结论可以被运用于多个有价值的方向,而此处我们只考虑三点:(1)在利息减免的条件下可以缴纳公司利得税(2)承认多种债券及利息率的存在(3)承认市场并非完美,因此会影响了套利过程。前两个结论将会在本节中进行简要的证明,更多内容则放在第二部分的纳税问题中。市场的不完美性则将会在该节中的将本文结论与其他金融领域广泛认可的理论比较的D部分中进行讨论。

目前公司税征收方法的影响。在计算应税公司利润时候的利息扣除能够防止套利过程而使得某个等级的公司的价值与其实物资产产生预期回报成比例。相反,能够证明(以与原始版本的结论I相同的证明方式)每个等级的公司的市值必须与其均衡时税后净预期收益(即息后净股东预期收益)成比例。就是说我们要用一个新变量X j T代替之前结论I和II中的原始式子中的X j T,表示税后的公司总收入:

其中的X j T表示了普通股东获得的预期净收益,T代表公司收入的平均税率。

带入公式后,经过税收调整后的结论与原来的结论有着相同的形式。即结论I变为:

结论II变为:

其中ρk T是k等级税后净收益的资本化率。

尽管结论的形式不变,特定的解释需要进行修改。尤其是税后资本化率X j T不再等于“平均资本成本”ρk=X j/ V j。正如所述,ρk T与“真实的”平均资本成本的区别是一个关于公司内部投资计划的问题(第二部分)。此处我们所关心的市场行为之间的差异并不重要。为了简化阐述过程,也为了继续使用标准文献中的属于,我们将继续使用ρk T代

表平均资本成本,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该等式只有在无税的时候才成立。

多样化债券和利率的影响。在现有的资本市场中我们发现不仅是一个而是整个利息率家族都随着成熟度、贷款的家属性、与现阶段目标最相关的元素、借款者的金融条件而变化。经济理论和市场经验都证明贷款者所要求的收益率随着借款公司(或者个人)的债务比率升高而升高。如果是这样的话,若假设所有借款者的简化收益率曲线都是相同的,则结论可以扩展应用到借贷资金供给增加的曲线。

实际上由于利息率可能随着杠杆变化而变化故结论I在形式和解释上都不受影响;而借贷资金的平均成本将会随着贷款增加而增加,所有渠道筹集到的资金的平均成本则与杠杆无关(除了税收的影响)。该结论完全取决于那些在任何融资结构中寻找债券和股票的和和组合来消除杠杆的套利者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市值的息前收益率,比如说所有途径筹集资金的平均资金成本,对于同等级的所有公司来说是相同的。也就是说,随着杠杆增加而增加的借入资金成本将会被相对应的普通股收益的减少抵消。这看似荒谬的结果在与结论II联系起来时更能能够得到检验。

当不同债权人对于特定等级的债务人的担保品有着特定的偏好时,不同借款者的收益率曲线不同,结论I需要进行较大的修正。如果例如作为某一等级的公司能够以低于同杠杆下个人的利率进行借贷,则公司的平均资金成本都会有轻微的下调,因为为了反映该不同杠杆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为了评估这一可能性,记住套利者的利息率即经纪人的利率,而历史上看,这一利率从未显著的高于有代表性的公司利率。持有公司和投资可以按期借贷的信托机构的操作与运营公司代表。能够消除带杠杆的股票所带来的特殊优势。

尽管只要所有借款者的收益曲线是相同的结论I就不会受到影响,但是普通股的收益率与却不再如原始的结论II所述的完全线性相关了。如果r随着杠杆增加,收益率i 也会随着D/S增加而增加,但是是以降低的速度而非不变速度。除了一些较高的杠杆水平,由利率公式的明确形式知,收益率甚至可能开始下降。i与D/S的关系可以采用下图2中曲线MD所展示出来的形式,尽管实际上弯曲程度可能没有这么大。相比之下,利率不变时该关系则是如图2中的MM’线所示的线性关系。

曲线MD的向下走部分也许需要进行一些解释,毕竟很难想象为什么投资者而非买彩票的人会买该区间内的股票。记住,结论II的收益率曲线是更基础的结论I的推论。如果风险偏好者的需求不能被证明能够使得市场具有MD这样的特殊收益率曲线的话,该需求将会被套利者的行为强化。后者将会认为以股票和债券混合的方式拥有一定比例的公司股份是有利可图的,较低收益率的股份将从较高收益率的债券中得以补偿。

D.结论I和结论与现有学说的关系

至此我们所提出的关于公司和股票价值的理论似乎与金融领域现有的理论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我们的观点与现有观点的主要不同之处用图1和图2大概概括了。结论I (式子(4))表明了平均资本成本X j T/ V j对于等级k的所有公司j来说是个常数,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无关。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以某等级的公司为例,如果我们画出每个公司市值预期收益率与杠杆比例或者说资本结构的散点图,那么点将会落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截距为ρk T,正如图1中的实线mm’所示。由结论I我们可以推导出结论II(等式(8)),其中最简单的情况r为常数时表明了,对于某等级的所有公司来说,普通股的收益率与由Dj/Sj衡量的资本结构的关系约等于斜率为(ρk T?r)截距为ρk T的直线。该关系可以通过图2中的MM’定理得到体现,之前在附注中也说过。

与此相反,传统金融学家们的观点则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普通股的收益价格比(或者说是他的倒数,市盈率)通常只会受公司资本结构中“适度”借款数量的轻微影响。以公式表达即表示对于等级k的任意公司j来说,

或者等价于,

这里ik*代表普通股的资本化率或者说是收益价格比,Lk代表k等级公司的最大合理杠杆数量。这假设了收益率与杠杆的关系是图2中的水平实线ML’。在L’线以上,收益率可能会由于股票交易“打折力度”太大而大幅度上升。图中虚线部分L’G则表明了杠杆率有可能存在更大的上升空间。

如果股票的价值由(14)式决定则所有公司的市值等于:

也就是对于任何给定水平的税后预期总收益X j T,自然假设,ik*>r,公司价值会随着债务增加而上升;然而我们的结论I认为公司价值是完全独立于资本结构的。另一个对比传统理论与我们的主张的方式是在于资本成本上。Solving (16)for X j T/ V j yields:

根据该等式,平均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并不独立,但是随着杠杆增加而降低,至少在适度的贷款率范围内是这样的,正如图1中的ms线所示。或者更简单的说,在一定范围内债务融资要比股权融资更“便宜”。

当我们允许高杠杆下的股票收益率存在上升的可能,就会出现图1中的U形曲线mst。图2中的ML’形股票收益率曲线意味着其实U型曲线已经被众多作者承认了。很自然进一步的研究就是提出与U型曲线对应的资本结构就是管理者为了达到股东利益最大化应致力于的“最佳资本结构”。根据我们的模型,相反的是并不存在这样的最优结构——从资本成本的角度说所有结构都是相同的。

尽管下降,或者至少说U形曲线的资本成本函数是其他的主要学说之一,其结论的最终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该理论中最重要的元素——股票的预期收益价格比由于传统限制不受杠杆影响——是很少甚至不被认为需要解释的。它通常被当做理所应当或者仅仅解释说是市场行为。有关于常数收益价格比的理论反映大多数情况下适度的债务并不会为好公司股票的增加太多风险。由于增加的风险是非常轻微的,自然可以推断公司不必

为此而显著增加收益率来诱使投资者持有股票。

大卫曾提出过更为复杂的曲线来解释该理论。他提出由于保险公司和其他特定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对于债券要求非常的严格,非金融机构能够以低于自由市场中的贷款人的利率向他们借到资金。于是虽然他很可能得出我们的股东无法从杠杆中获利的结论,但是他最终总结说股东可以通过目前的制度安排获利。该收益可以通过贷款人愿意为借款公司的借款偏好而有的“安全的溢价”产生。

传统理论和杜兰德理论的缺陷都在于混淆了投资者主观风险偏好和他们的客观市场机会。正如之前提到过,我们结论I和结论II的有效性并不依赖于任何个人风险偏好的假设。也不涉及任何关于投资者给定风险水平下的充足补偿问题。他们需要的条件只有市场中的商品不能持续以多于一个的价格进行交易。或者更简洁的说就是一种的商品价格代表了同类其他商品的价格,不能持续的不同于两种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权重等于两种商品分别在总数中所占比例)

类比也许能更说明问题。单位美元的等级k公司的无杠杆现金流1/ρk、单位美元确定现金流的价格1/r,第k等级的关系单位杠杆现金流j的价格1/ij/的关系分别与全牛奶的价格、黄油的价格以及脱脂牛奶的关系本质上是一样的。结论I表明了尽管借贷资金更便宜,但公司无法通过发行债券获得担保资金来降低资本成本—比如说提高其所产生的现金流市值。该说法相当于在不完全的市场中,奶农一般无法通过从牛奶中提取出黄油并单独出售获得超过全牛奶获得的收益,虽然单位重量的黄油价格远高于全牛奶。给牛奶脱脂而不是出售全牛奶带来的好处是虚的;因为出售高价黄油所带来的利益将会在出售低价的剩余稀释牛奶中损失。相似地,结论II中当杠杆上升时单位杠杆现金流的价格将会降低与单位加仑的稀释牛奶价格随着提取的黄油持续增多而降低类似。

显然,只要单位黄油价格高于全牛奶后一种说法就是正确的,并且他认为对于大多数的消费者来说从牛奶中提取出一点乳脂(给股票加杠杆)并不会显著的降低牛奶的味道(不会显著增加风险)。而且,即使在杜兰德所提出的学说限制中该说法都是有效的。假设大量人都习惯性的在法定以黄油代替牛奶的餐厅就餐(将资金委托给只能购买债券的机构投资者)。可以确定的是黄油的价格比没有该限制时相对于稀释牛奶将会更高(利率将会更低),这将会有利于那些在家吃饭以及喜欢稀释牛奶的人(那些自己选择投资组合并且愿意冒险的人)。但是奶农仍然无法通提取奶中的黄油来单独出售而获利(公司无法通过债券融资降低资本成本)。

我们的理论可以看作是古典市场理论对于资本市场特殊案例的延伸。那些持有目前学术观点的人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一定会假设在达到均衡的过程中不仅存在滞后和摩擦——一种我们都能感觉到的感受,为我们的结论只要这是一个任何程度的经济学家都会持有怀疑眼神的假设。

在任何事件中,这样长期、系统性的均衡偏离是否存在,或者我们的结论是否是对长期市场行为更好的描述只能够在实践调查中得到检验。所以,在投资理论应用前看一看实证也许是有帮助的。

E.基础结论的一些初步实证

不幸的是,目前能够收集到的实证非常的少。实际上,我们只能够寻找到两个最近的案例来为研究寻找一些方向,尽管范围非常的有限。在结果能够进行我们预期能够获得的更复杂的检验之前,我们将简要的回顾一下以上讨论的两个实证研究:(1)F.B.Allen

通过43对个大型公共事业进行的有价证券收益率与融资结构的关系分析。(2)罗伯特史密斯运用面板数据以42家石油公司对Allen相当惊人的结论进行了检验,看是否存在于有着完全不同特征的产业。Allen是研究是基于1947至1948年的平均数据,而史密斯则是用1953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杠杆对于资本成本的影响。根据已有的观点,如等式(17)所示在大部分的范围内平均资本成本X j T/ V随着由D/V衡量的杠杆率的增加而线性减少。根据结论I,给定k 等级的公司的平均资金成本等于相同的值ρk T,与杠杆率无关。将X j T/ V与D/V结合起来可以对这两个备择假设做一个简单的测试。如果传统观点是对的,该相关关系显著为负,如果本文的观点与事实更接近的话相关关系不会显著不为0。

两个学说都提供了关于债券和优先股市值的平均价值D和所有有价证券市值V的信息。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轻易的计算出D/V比例,下面的回归等式中用d来表示该比例(百分比)。然而变量X T/ V的测量就较为困难。较为严格的说,分子应该衡量税后净预期收益,但是该变量没有直接可获取的信息。作为金丝估计,我们模仿前面两个作者用(1)Allen用1947年至1948年公共事业的实际净收益平均值(2)史密斯用1953年石油公司的实际净收益。两个案例中的净收益都被定义为利息、优先股、股东公司税后净收益的和。尽管预期回报的这种近似无疑是非常粗糙的,但并没有理由说明会引起该测试的系统性偏差,只要将回归系数考虑在内。然而,估计的粗糙将会导致更宽的分

散。导致这种分散的另一因素是产业分类的粗糙,特别是石油公司的这个例子中,我们假设所有公司都属于同一等级,但实际再好也只能是近似有效。以x表示我们对于X T/ V的近似估计(表示,如d一样属于百分数),该检验的结果如下:

这些表达式所代表的点已经画在了图3和图4的散点图中。

这些测试的结果显然是支持我们的假设的。两个系数都非常的接近于0并且无统计学意义。再者,传统的观点即使在系数符号上都无法得到支持。短期内数据并无法证明随着债务比率增加资本成本会降低。

该散点图显然也不存在普遍被认为存在于资本成本与杠杆之间的U型曲线这样的关系。该图形效果是经统计检验证明的,两个产业的曲线弯曲程度都并非显著不为0的,而系数符号则与假设相反。

注意到根据我们的模型,回归等式中的常数项由无杠杆现金流的资本化率ρk T衡量,于是转化成了该等级的平均资本成本的问题。石油公司8.5%的估计值对应公共电力事业5.3%的估计值都与先验的预期相符合,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价差。

杠杆对普通股收益率的影响。根据结论II,如等式12及图2示,任何等级的普通股的预期收益率πT/S随着杠杆率D/S增加而增加。两者的关系在大部分区域内是以正斜率的线性相关(如图2MM’所示),尽管当向右边移动足够远时斜率会趋向于平缓(如曲线MD’),意味着高杠杆将会导致更高的资本成本。依据传统的观点,收益率曲线是杠杆率的函数,并且在大多数相关范围内是一条水平直线(如图ML’);而更不多的就是,收益率会以递增的速度增加。此处也一样,在πT/S和D/S的例子中一样的简单直接的联系就能够为该两种观点提供检验。如果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则应该为显著正相关;如果传统观点是正确的,则为负相关。

在服从以上关于X T的条件时,我们可以用实际股东净收益来近似估计πT。用z表示每个例子中πT/S的估计值(百分比),h表示D/S的比例(百分比),得到以下结果:

该结果已经展现在了图5和图6的散点图中。

这里再次强调,我们的分析的意义是由数据决定的。在采用大量样本下,两个系数都是正的并且高度显著。并且,方程系数的估计值似乎也很符合我们的假设。根据方程(12)截距项应该等于特定等级的值ρk T,而斜率等于(ρk T?r)。通过对结论I的检验我们看到石油公司ρk T的均值应该约等于8.7。由于该时期内的高级资本平均收益率大约是7/2%,所以截距项常数应该约为8.7%斜率约大于5%。这些值分别很接近于回归估计出的8.9%和5.1%。对于公共电力事业,在所检验的年份里,高级资本的收益率也是约等于7/2%,但是由于结论I的检验中ρk T的均值估计值是5.6%斜率可能约为2%以上。实际回归出的斜率是1.7%,稍微低了点,但是仍然在其理论值的一个标准差误差范围内。由于这一低估的斜率以及较大的杠杆率均值(h=160%)回归出来的常数估计值6.6%偏高,尽管在结论I的检验中并未显著的不同于5.6%。

当我们在以上的方程中加入一个平方项来检验大小和方向,得到以下估计值:

两个例子中的曲度都是负的。实际上,对于观测值中杠杆率覆盖了更大范围的公共电力来说,平方项的负系数在5%的水平下是显著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尽管负利率能够被我们的模型以借贷资金的上升成本解释,却直接与传统假设相对。

总之,以上所检验的实证案例似乎大体上与我们的模型一致,而很大程度上与传统观点相悖。毋庸臵疑在得到本理论能够解释市场行为的坚定结论之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检验。还需要谨慎,尤其是关于结论II,部分是因为可能存在的统计陷阱,部分是因为可能对股票收益率有系统性影响的因素在该模型中并未全部被考虑到。尤其是没有做出更多检验当下研究的很多的股利支付比率可能带来的影响的尝试。不进行该检验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我们主要的目标是评估本模型初步成立的情况,以及由于该模型基于投资者的理性行为,股利本身并不起作用。再者,在一个股利政策是普遍且稳定存在的世界中,并不能简单的从股利政策对股票价格的表面影响中剥离出真正的影响,后者仅仅

体现了股利作为长期预期盈余的间接衡量指标的作用。股利政策和杠杆可能存在的关系使得之前提到的困难更加复杂。

II投资理论分析的解释

A.资本结构和投资策略

在我们资本成本和融资结构的结论基础上(忽视税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关于公司最优投资策略的简单规则:

结论III。如果一个k等级的公司在做决策时是以股东最大利润为准的,那么只要投资回报率ρ*大于ρk就是投资机会。即公司是否投资的决策点在任何情况下都是ρk并且完全与融资所使用的证券种类无关。等价地,我们可能会说无论用什么融资方式,公司的资本边际成本等于资本平均成本,等于其所属等级的无杠杆现金流的资本化率。

为了得到该结果,我们考虑公司可用的主要三种融资途径债券、留存收益和普通股,然后表明在每种方式中,只要ρ*≥ρk投资就是值得实施的。

首先考虑发行债券为投资项目融资的案例。从结论I中在投资项目实施以前公司的市值为:

普通股的价值为:

如果此时公司借入I美元来为一个收益率为ρ*的投资项目融资,其市值将成为:

普通股的市值将变成:

或者是用等式(21):

说明一下,假设k等级公司的不确定现金流资本化率是10%,借款利率是4%。那么如果给定一个预期收入是1000的公司,如果完全靠普通股融资,根据结论I我们知道该公司股票市值为10000.假设现在该公司的管理者发现了一个支出为100、预期收益率为8%的投资机会。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有利可图的机会,因为预期回报是利息的两倍。但是如果管理层以4%利率借入100元的必需资金,公司的总预期收入增加到1008而市值增加到了10080。但是该公司现在资本结构中有100的债券,相应的,股票的市值因为这个表面上看似有利可图的投资而实际上从10000减到9980。或者换种方式说,借入的资金虽然使得收益变得便宜,但也因增加杠杆使得股票市值大打折扣从而损害了股东。

考虑下一个使用留存收益的案例。假如在经营过程中,公司获得了I美元的现金(不会侵蚀其资产的盈利能力)。如果现金被当做股息分给股东,他们原来的财富在此后变为

此处X0表示不包括所讨论的I在内的资产的预期回报。然而若果该资金被公司留存

来用于给预期回报率为ρ*的新资产融资,那么股东财富将会变为:

显然,,只要ρ*≥ρk,通过留存收益融资的投资计划能够增加股东的净财富。

最后,再来考虑普通股融资的例子。以Po代表现在每股的市值,简单假设该价格只反映现阶段的预期收益,即不反应所讨论的投资项目在未来能够带来的任何收益增加。那么如果N是原始的股份数量,每股价格为:

而需要为投资项目融资的I美元所对应的新股份数量为:

投资后股票的市值变为了:

每股市值为:

根据(28)式,I=MPo,我们可以将MPo加入,从方括号中减去I,得到以下:

只要ρ*≥ρk。

所以由普通股融资的投资项目对于目前股东来说是有利的,只要它的收益率高于资本化率ρk。

再举一个数据的例子可能更容易说明结果以及搞清楚为什么决定点是ρk而不是普通股现在的收益率。假如ρk是10%,r是4%,公司的原始预期收益是1000,管理层有一个投资100收益率12%的投资项目。如果最初的资本结构是50%的股票50%的债券,1000股股票,则根据结论I普通股的市值是5000或者每股5。而且由于利息为0.04×5000=200,普通股收益率为800/5000=16。通过发行每每股5的20%股份来为100的额外投资融资的话将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权,因为这100的投资只承诺12%的收益率而原有普通股有16%的收益率。然而实际上,公司的收入会增加到1012;公司价值为10120;普通股价值为5120。由于现在有1020股股票,所以每股是5.02,于是原始股东的财富是增加了的。而发生的就是每股预期收益的稀释对每股市价的影响被下降的杠杆抵消了。

再次重申,我们的结论实在与传统观点太不相同,以至于很容易被误解。快速浏览,结论III似乎说的是公司的资本结构并无影响;因此,所以公司财务中的核心问题——最优资本结构问题——便不再是一个问题。所以阐明这一点也许会容易消除这类可能的误解。

B.结论三和公司财务计划

对于结论三范围的误解可以通过铭记“该主张告诉我们只有投资计划的融资结构与其自身是否有价值无关”来解决。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者(或管理者)没有偏好某种融资策略

的理由,也不意味某等级公司的融资中没有其他的策略或者技术性措施。

偏好某种融资结构类型的理由在我们的模型中依旧存在,比如普通股融资。一般来说,除非发生了大规模的石油罢工这类事件,我们假设市场在对未来回报进行预期时会给予目前及近期收益较大的参考权重。于是,如果公司所有者发现了一个收益高于ρ的大投资项目,他们可能会偏向于不通过普通股的方式融资,因为股票市价可能无法很好地将新项目风险的资本化。更好的方式应该是发行优先股(在本联系中需要记住股东是能够自由借贷的)。另一个可行的方式是该项目一开始就用债务融资。一旦该项目表现出实际的收益增加,先前的债务便可以用更好价格的股权或者留存收益替换。或者可以顺着思路结合以上两种方式:利用转化率逐步降低的可转换债券和优先股。即使是这样的两阶段融资计划都可能被认为是为外人赚取了太多的股份,因为新股东实际上是获得了公司未来任何类似的新投资机会的收益的。如果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更大的投资机会,并且存在现在的借贷削弱未来借贷的危险时,公司所有者会发现通过将现有投资项目分离出去给有着独立财务的子公司能够最大化保护自有利益。显然这些与做出关键评估以及计划最优财务策略有关的问题是无比琐屑的,尽管他们应该对基础决策并无影响(只要ρ*≥ρk)

另一个为什么财务计划有可能并不是没影响的原因是管理层更关心的仅仅是是股东利益长远化。这样一个并不与其他所有者相冲突的管理目标相较其他种类的财务规划似乎更容易被采用一些。比如说在很多的借贷协议中,债主可以规定目前的管理方式与其权利相冲突或者限制了他的策略自由。债权人甚至可能能够直接要求在策略制定中发表意见。在这一情况下,财务策略于是对公司的管理具有了诸多含义,就有点像在介绍部分中讲到的效用实现过程变得与财务决策相关(而不是投资)。然而就变成了只有管理者的效用函数而非所有者的效用函数在起作用。

总之,很多在公司财务的传统讨论中占据了大部分地位的具体问题在本文的简单框架下可以得到覆盖,我们主要考虑的是不要对结论进行较大的改变(显然也不是系统性的),比如说对于投资决策来说边际成本等于ρk。

C.公司收入税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

在第一部分中展现了当引入非完全的公司税时,结论I的原始版本,

就必须重写为

通过第一部分我们发现用X j T/ V代表资本成本很方便。衡量资本成本的合适方法与投资决策相关,但其实就是市值税前预期回报率,比如说X j T/ V。通过以上的(11)式可以发现:

上式说明现在的资本成本随着D/V以rr/(1-r)的速率上升,而跟着借贷利率降低。于是,由于公司利息税的利息可以得到扣除,即使在资本市场完全的条件下,股东收入都能够从资本结构中的借贷得到增加。然而从式(31)可看出该收入是非常小的,下文会更详细的描述。

由(31)式我们能够通过用D/V代表V美元的额外投资所占的比例从推导出经过

税调整后的结论III。比如说,在完全用发行新普通股融资的案例中,投资项目的D=0,要求回报是ρks,故融资便成了:

在另一个极端的纯贷款案例中D=V,要求的回报率ρks变成了:

对于用留存收益融资的投资项目,定义要求回报率会更加困难因为这涉及了比较税后个人股东收到股利分红和资本利得。取决于实现的时间,由留存收益带来的资本利得可能会按一般税率的50%或者25%缴税,持有到去世的话就0%。分发过程的股利率随着股东获得的其他收入数量不同而改变,也随着由目前的股利信贷所引发的其他复杂情况而变化。如果我们假设管理层根据对股东相关税种的平均价值的合理的估计来分发股利,那么对留存收益的要求收益率则为:

该式中Td代表对股利征收的个人假定税率,Tg代表资本利得所征收的税率。

数据分析可能对于理清这几种要求收益率之间的关系会有帮助。如果我们以如下这些整数代表目前情况的数据:税后资本化率ρk T为10%,债券利息为4%,公司税50%股利的边际个人税率为40%(对于总回报2500美元的收入),资本利得税率20%(股利边际税率的一半),则要求的回报率可能为:(1)完全以发行新普通股筹资的投资20%(2)完全由新借款筹资的投资16%(3)完全由内部资金筹资的投资15%。

这些结果对于目前学术界关于公司税对财务策略和投资的讨论有着一定意义。尽管在这里我们不能够为这些结果找到什么解释,但至少应该强调一下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成本的巨大不同。通过该假象的数值例子,股权资金之比债券资金贵了25%,而非如普通猜测的5倍那样。该巨大差异的原因是传统观点是从无税时候借贷资金比股权资金便宜很多倍,有税只是按公司税的比率放大成本率的角度开始的。与此相反,本文模型考虑了债券融资对股票价值影响的结果,成本唯一的不同就是由于税的影响,放大的只是税对于总利息支出。不仅是该放扩大变小了,并且我们的分析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相矛盾意义,股东获取以及使用债务融资实际是利息更低的。在一个公司借不到任何钱的极端案例中,债券融资的优点其实什么也不算。

III.结论

随着结论三的展开,我们在导言中所强调的主要目的也就逐步到达了。结论I和结论II已经为不确定世界中的公司和股份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并且阐述了本理论如何推导得到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资本成本概念,以及该概念如何反过来如何运用到公司的理性投资决策中。然而为了解决资金成本问题,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做的。我们的方法只是一种静止的、局部的均衡分析。本理论做出了在资本市场中存在着原子状竞争,以及该市场进入门槛较低的假设,这些市场中有着一些相互关联甚至离相互拥有只有一步之遥的小公司群(但是非常重要)。这些以及其他的极端简化的假设对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是有必要的。达到了目的后,这些条件便可以朝着现实和相关的方向放松,这也是我们希望其他感兴趣的学者愿意分享的问题。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第三章: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3.1 相关翻译理论 3.1.1翻译转换理论 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指的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语言变化。“翻译转换”作为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认为翻译转换是“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并将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SL) 中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TL) 中等值的语篇材料所取代。”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主要使用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的发挥通过不同的语言层次( 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 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在对“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 和“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nce) 做了区分后,卡特福德认为,既然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进行翻译转换就是必然的了,翻译转换因而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过程中背离了形式对应。卡特福德进而提出两种转换: 层次转( level shifts) 和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汉英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层次转换 所谓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包括语音、词形、语法和词汇四个层面,但他认为翻译中惟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就是语法和词汇之间的转移。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例如,汉语中的“着”、“了”、“过”等词汇都可以用来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 has/ have done)”和“过去完成时( had done)”这两种时态表达。 例1.两个表面之间进行摩擦后,摩擦表面的材料温度会升高。 [译文] Any friction between two surfaces will result in a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material. 例2.假使生产过程没有实现自动化的话,生产率就不会这样大幅度的增长。 [译文] Had the production process not been made an automatic one,the productivity would not have increased so greatly. 例1原文中事件发生的先后关系是通过词汇形式“后”来表述,而在译文使用一般将来时来描述这一时间范畴,这样从词汇到语法的转换完整地表达了原文要传达的时间概念和语义逻辑关系。例2原文用“假使没有……就不会”的词汇形式表达假设发生的某种情况及其相应的后果,可是在英译时,这个语义是没有办法用词汇形式表达,只能考虑层次转换,求助于英语语法中虚拟语气表达形式。 2.范畴转换 范畴转换是指翻译过程中形式的脱离,是在不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之间自由的转换。范畴转换可以细分为四类转换: 即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

劳伦斯·韦努蒂与异化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74921913.html, 劳伦斯·韦努蒂与异化翻译 作者:张帆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9期 【摘要】本文研究翻译研究派的集大成者、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Lawrence Venuti,1953-)的翻译思想。通过介绍劳伦斯·韦努蒂翻译理论中的几个重要概念来昭示一种能够负载和交汇异质文化的翻译文本,彰显翻译活动的主体。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使 翻译活动的意义得以重新解释。这不仅赋予西方译学研究以后现代的品性,也值得中国译学 反思。 【关键词】归化异化译者隐身抵抗翻译 一、引言 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1953-)是当今美国翻译理论界的领军人物,是当今美国译学界最重要的翻译理论家。在韦努蒂的翻译研究中,有一条中心线索贯穿始终,这条线索就是:韦努蒂以“异化”翻译贯穿始终,韦努蒂高举异化翻译大旗,以此将译者从隐身的后台推向显身的前台,将翻译研究从学术界的边缘推向中心。韦努蒂的翻译研究涉及语言文化、社会、伦理,他也以此成就了翻译研究派集大成者的辉煌地位。 二、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 在韦努蒂的翻译研究中,有一条中心线索贯穿始终,这条线索就是:韦努蒂以“异化”翻译贯穿始终。“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5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提出来的。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归化”和“异化”的概念。 1.“归化”和“异化”。“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认为这种翻译类似于施莱艾尔马赫所反对的翻译方法:“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与施莱艾尔马赫有所不同的是,韦努蒂的归化翻译还包括译入语文化对文本的选择,即有意挑选那些能够采用归化翻译方法的外国文本,以便于将之同化到译入语主流文化当中。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研究综述_陆少辉

青春岁月 2000年,郭先生发表的“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较系一、异化论简述 统地阐发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他认为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1813年,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其论文《论翻译论是进步的,在倡导国际平等对话的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同年的方法》中提出:“翻译只有两种方法:要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稍晚,他在专著《当代美国翻译理论》中更系统地阐述了韦努蒂安居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异化翻译理论的来源、内容及其影响。至此,韦努蒂的“异化翻动,让作者去接近读者。”当代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译”理论被基本完整地引进国内。 贝尔曼在1985年发表的论文《翻译及对异的考验》中指出翻译是近年来,国内外如火如荼地讨论着归化与异化。国内译界赞对“异的考验”,并对其作出了详尽的解释。他认为应该把异作扬并接受了韦氏异化论。以“韦努蒂”为篇名检索词在中国期刊为异去接受。在贝尔曼等人的影响下,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从1999到2011年有74篇文章标题中包含“韦韦努蒂批判地继承了施莱尔马赫的观点。1995年,他在专著《译努蒂”。除了对他著作的书评之外,国内对韦努蒂翻译思想的讨者的隐身》中,将施莱尔马赫谈及的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论很多是从哲学解构主义翻译观或翻译伦理角度深入剖析他的异法”,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 化理论。这说明国内翻译界对其理论的研究已从表层的语言操作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是在文化霸权和后殖民主义背景下和转入深层次的哲学考量。 解构主义的哲学基础上诞生的。异化论不仅仅是话语策略或词语刘英凯1987年发表了“归化——翻译的歧路”后,主张翻译选择的策略问题,它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将焦点置于语言层面的要重视异化的观点成为主流。2002年,王东风表述了韦努蒂集中束缚,与翻译方法、外语文本的选择和读者的接受息息相关。异而深刻地探讨的“异化”与“归化”这两个概念,并指出二者间化翻译要尽量保留源语的语言与文化特点,让读者尽可能多的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将二者之争引入最高点。他阐述了韦努蒂和罗解异国风情、异国文化和异国的语言特点,以丰富本族语言的表宾逊对异化翻译的定义。作者认为目前在国际译坛中,异化翻译达。用异化翻译来抵抗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目的是要的声音要响亮些,归化派在理论上暂时没有做出强有力的回应。 发展一种抵抗以目的与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2003年,许钧在其著作《翻译论》中对韦努蒂的理论持赞赏践,以体现译文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异化论是促进民族平的态度。他同意韦努蒂的观点:翻译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形成文等、尊重各种文化的有效方式,在反对欧美文化霸权、保护文化化身份。对文化差异的压制会阻挡翻译的进步角色。 生态、提高译者和译文的文化地位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004年,任淑坤从“原创与翻译”“流畅与抵制”和“主流二、国外研究现状 与剩余”三个方面对韦努蒂的翻译理论进行阐释和评析。韦努蒂美国阿肯色大学的库赛博士通过阿拉伯语译成英语的大量的的思想逆潮流而动,对翻译研究者开启了不同的思路。 案例的研究对比,阐述了他对异化翻译策略和归化翻译策略的看2005年,刘亚猛明确指出韦努蒂的著作《翻译之耻——为存法。他认为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更有助于保持原文的身份。对异伦理的最终确立鼓与呼》让读者对韦努蒂陌生化。韦努蒂由一目标语读者来说,它是可靠信息的来源。异化翻译策略是一种丰开始构筑了“异化”与“归化”的二元对立,使“异化”翻译由富化的策略,克服了寻找不可译的文化项目对等词的难题,使得边缘发展至中心;同时又对其进行了解构。经过仔细审视《翻译翻译显性,更忠实;拓宽了目标读者的知识,丰富了目标语的语之耻》这本书,会发现韦努蒂推出了“存异伦理”和“化同伦言和文化系统等等。而这些正是任何翻译理想化的终极目标。他理”。这一组处于过渡时期的新概念把“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认为归化不仅剥夺了源语言文本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身份,造成许译”之间的对立由策略和政治层面上升到了道德伦理层面。实际多重要信息的流失,而且剥夺了目标语文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应上,这一举措使得这一二元对立不可避免的内在断裂和矛盾凸显获得的知识。库赛博士通过实例分析,认为异化翻译实实在在地出来。在刘亚猛看来,这实际上实现了该对立的自我解构,即触到了翻译的本质。 “归化”同样不可忽视。此时,韦努蒂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异化翻译理论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有赞成也有反对的题。 声音。皮姆在“韦努蒂的显身”中表明异化翻译理论的软肋在于2006年,封一函介绍了韦努蒂理论中的几个重要概念来昭示夸大了翻译在集中化抑或标准化语言上的作用。他主要提出了三一种能够负载和交汇异质文化的翻译文本,彰显翻译活动的主个反对的观点:第一,即使译者拒绝采用流利的翻译方法,翻译体。他指出韦努蒂揭示了翻译话语中的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现状不可能得到改变;第二,归化策略的采用与源语和目的语文主义的实质,以此提出“抵抗式翻译”、“症状阅读”和“妄用化之间的力量对比没有关系;第三,皮姆借用图瑞的干扰容忍度式忠实”诸种翻译策略。此举不仅赋予西方译学研究以后现代的法则,质疑韦努蒂的抗阻式翻译策略是否能经受实践检验。品行,也值得中国译学反思。同年,对异化论持否定态度的马会Crisafulli指出绝对二元论和错误的方法论是韦氏理论的两个主要缺娟在阐明异化论实质的基础上,以实例说明了该理论在翻译研究陷。首先,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不能促进民主文化交流,译者无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异化论没有考虑到文学翻译的目的和接法以韦努蒂倡导的方法成功地改变民主价值观。其次,极端异化受者的需求;其次,异化翻译能否改变英美国家的翻译状况值得不仅会导致本民族人们固有观念的加强,这种“怪异化”还将疏怀疑;第三,“流畅”的归化翻译具有普遍性,不仅仅是强势国远译文与读者的距离。再有,该翻译策略是针对将弱势文化翻译家的主流翻译方法。最后,她还指出了异化翻译的理论基础及其成强势文化时,用以抵制文化霸权。在将强势文化翻译成弱势文可能的负面影响。 化时,他质疑这一策略是否能起到相同的作用。还有学者从读者2007年,蒋饶华和张景华着重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讨论:1)的接受程度和译者选用翻译策略等角度进行评价。 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的内涵;2)韦努蒂的译者著作权思想与其异三、国内研究现状 化翻译理论的内在联系;3)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是否属于解构 郭建中教授对异化翻译理论的介绍大约是国内译界最早的。 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 陆少辉(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已有十几年之久,相关文章也不在少数。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尤其对国内研究现状的综述,以时间为线索对近几年的研究发展情况予以概述,以期对该理论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系统的认识,使读者在实践过程中游刃有余。 【关键词】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

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 杨雪 【摘要】:张爱玲(1920-1995)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少有的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并在两种语境读者中均赢得一定声誉的作家之一。在张爱玲研究大潮中,鲜见对其翻译作品的研究。因此,论文以“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尝试对其翻译作品进行系统研究。本项研究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将研究各方面作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来看待。定性分析主要用于以下方面:一、对张爱玲的翻译活动及翻译作品作比较全面细致的整理和总结;二、对选取的例证进行分析来形成对译作特点的认识;三、借助相关理论,对译作特点的成因和译作接受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为了弥补定性分析的不足,充分说明问题,我们还进行定量分析,对张爱玲汉译英作品在当代英语读者中的认同度进行实证调查。目前在国内的文学翻译作品评价研究领域,同类调查极少见。论文除了把张爱玲以翻译名义出版的作品纳入研究范围外,还把张爱玲同一部作品的中文版和英文版都纳入研究范围。通过张爱玲的个案,研究作家自译这一相当独特的现象,从而对翻译过程、译者角色、影响翻译行为的文本外因素等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中国传统翻译研究的范围。研究发现,多元调和不仅是张爱玲的美学追求,也是她的翻译追求,体现在张爱玲翻译的各个层面,如她对翻译与创作的调和,对翻译主体的调和与对翻译策略的调和等。多元调和的翻译艺术使其翻译呈现出多种面貌:既有忠实于原作的译作,也有译、创结合的译作;既考虑读者的接受,又不是一味迎合;关注译作的跨文化流传,却不屈从于正统的文学评判标准。从而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翻译实践的角度来说,不仅提供了一些名著的优秀译本,基本上是初译本,为后人复译提供参照或超越的基础,并且,其翻译行为、翻译策略和方法都有可借鉴的部分;从翻译研究的角度而言,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在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译作是如何产生、风格如何形成以及译作接受状况的制约因素等多方面的问题。论文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范围。第二章为“张爱玲的翻译之路”。首先结合张爱玲的创作背景与作品,介绍了张爱玲的翻译背景和翻译作品。接下来讨论了张爱玲翻译与创作的互动,不仅包括散文翻译和小说翻译活动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也探讨了创作对其翻译的影响。并且,本章还着重介绍了张爱玲对于翻译的思考和主张。由于张爱玲没有专文论述其翻译实践或翻译理论,论文通过整理张爱玲所作译者序、对译作的介绍文章、论及翻译的散文和信件、其他人的回忆文章等材料来对此进行分析。在第三章“张爱玲与文学翻译中的多元调和”中,首先探讨了文学翻译活动中涉及的“多元”,以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分别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上的“多元”。宏观层次上的“多元”包括社会、历史、文化、诗学、意识形态等因素;中观层次上的“多元”包括翻译性质、翻译主体、翻译目的、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等因素;微观层次上的“多元”则包括翻译单位和翻译技巧等。并且,曾有研究者指出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有助于打破二元对立,但是“杂合”的度却难以把握,针对这一问题,论文指出,张爱玲创作和翻译的关键词“调和”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张爱玲在翻译中对“调和”的追求表现在各个层面和各种因素上,因此我们称之为“多元调和”,并将其视为杂合的理想途径。在第四、五、六章中,论文选取了张爱玲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调和”最具代表性的方面,例如,她对创作与翻译的调和,不仅涉及中观层次,还涉及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宏观层面的各个因素;她对

《翻译理论与技巧》练习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学院 《翻译理论与技巧》练习测试题 一.在下列句中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每空1分。共10分。 1.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 2.篇章的粘连分(语义)粘连和(结构)粘连两大类,粘连的目的是实现篇章的(连贯)。 3.社会符号学的翻译标准是(语意)相符、(功能)相似。 4.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是促使语言交际成功的语用原则。 5.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以韩礼德所述的语言的社会符号性为根据,以符号学的意 义观为核心。语言符号具备三种意义,它们是(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 6. 语言对比是研究语言在(使用)中产生的意义。 7. 泰特勒在《翻译的原则》一书中提出了著名德三原则: A.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 B.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C.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自然)。 8. 汉语语法呈(隐含)性,英语语法呈(外显)性。 9. 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是_信____、____达_、__雅__。 10. 鲁迅认为翻译标准可以用____忠实____和____通顺____这四个字来表示。11.翻译的过程是__理解____、____表达___和____校核____。 12.英语翻译成汉语时,英语称之为_译出语(原文)____,汉语称之为译入语(译文)__。 13.翻译按其工作方式来分,有___口译___ ____笔译____ ___机器翻译_______三种。 14.许渊冲提倡文学翻译要做到___意美__、_______音美______和__形美___。15.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有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这种译法叫做直译 __。 16.把原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译成一个单句是__合句___法。 17.翻译按其处理方式来分,有__全译_、_摘译__和__编译_。 18.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19.从翻译的手段来看,翻译可分为(口译)、(笔译)和(机器翻译)。 20.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21.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英译汉时有时直译原文就会使译入语读者感到费解,甚至误解。这时,就有必要借用汉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且具有自己文化 色彩的表达法对原文加以(归化)。 22.傅雷先生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翻译理论与技巧(A)精彩试题集及问题详解

翻译理论与技巧(A)试题集及答案 (红色为自己所出题) 一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sociosemiotic theories, meaning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 _________, _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_ . As far as communicative function is concerned, English sentenc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 . Professor Xu Yuanzhong ever proposed that literary translation should conform to the principle of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 The basic procedures of translation are made up of three steps: __________, _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 . Peter Newmark divided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into six kinds, among 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four functions are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_ . “Literal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language-oriented principle, while “liberal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language-oriented principle. Translators often abide by -oriented principle when they translate literary works When we see the sun, we often think of hope. It’s the meaning of the sun we in fact think of. Yan Fu’s standard for good translation is , and . According to Peter Newmark, the expression “How do you do?” performs ___________ function. We should analyze , and before we really put something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English sentenc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entences, ___________ sentences, sentences and sentences. The three principles for translation advocated by Alexander Fraser Tytler are: ① ②③ The sentence “The earth goes around the sun” performs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When we hear somebody speaks ungrammatically, we know that he is not well-educated. Here the language carries the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igns that translation deals with, translation can be classified into , , . Transl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 , a or a .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opics, translation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ssssss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二 Translating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Chinese. Their host carved, poured, served, cut bread, talked, laughed, proposed healths.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 1952年,海明威发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刊登这篇小说的美国《生活》杂志在48小时之内竟售出了530万册!也就在这一年的7月,张爱玲离开上海到达香港。她先在香港大学文学院注册,准备继续未完的学业,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后来,张爱玲在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新闻处找到一份翻译工作,参与大规模的美国文学作品中译计划以维持生活。 两年之后,张爱玲翻译了《老人与海》。张爱玲当时还为“美新处”翻译了《爱默森选集》(马克·范·道伦编)、《无头骑士》(华盛顿·欧文著)、《小鹿》(玛乔丽·劳林斯著)等。据宋淇在《私语张爱玲》中回忆,张爱玲其实对她翻译的这些美国文学作品都不喜欢,无可奈何地硬着头皮译,“惟一的例外,可能是《老人与海》”。 确实,张爱玲对中外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不易为常人理解的欣赏品位,《老人与海》能入张爱玲的法眼,使翻译工作愉快胜任,可以张爱玲在1954年11月为《老人与海》中译本所作的序为证。这篇序是张爱玲的佚文,迄今为止海内外各种版本的张爱玲选集、文集、全集乃至“典藏全集”均未收入,现全文照录如下: 我对于海毫无好感。在航海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这世界上的水实在太多。我最赞成荷兰人的填海。 捕鲸、猎狮,各种危险性的运动,我对于这一切也完全不感兴趣。所以我自己也觉得诧异,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 海明威自一九二几年起,以他独创一格的作风影响到近三十年来世界文坛的风气。《老人与海》里面的老渔人自己认为他以前的成就都不算,他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证明他的能力,我觉得这两句话非常沉痛,仿佛是海明威在说他自己。尤其因为他在写《老人与海》之前,正因《过河入林》一书受到批评家的抨击。《老人与海》在一九五二年发表,得到普利泽奖金,舆论一致认为是他最成功的作品。现在海明威又得到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世界写作者最高的荣誉。虽然诺贝尔奖金通常都是以一个作家的毕生事业为衡定的标准,但是这次在海明威著作中特别提出《老人与海》这本书,加以赞美。 老渔人在他与海洋的搏斗中表现了可惊的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海明威最常用的主题是毅力。他给毅力下的定义是:“在紧张状态下的从容”。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而是充满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的朋友们是否能够体会到。这也是因为我太喜欢它了,所以有这些顾虑,同时也担忧我的译笔不能达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与文字的迷人的韵节。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大家都看看这本书,看了可以对我们这时代增加一点信心,因为我们也产生了这样伟大的作品,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代表作比较,都毫无愧色。 张爱玲一九五四年十一月 张爱玲在序中认为《老人与海》不愧“伟大的作品”,表达了“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是她“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可见喜欢之深,评价之高。而她的中文译笔,虽然她在序中谦称“不能达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与文字的迷人的韵节”,但据当时担任香港“美新处”主任的理查德·麦卡锡晚年回忆,中译本出版之后“立即被称许为经典”。 张爱玲的《老人与海》中译本于1955年由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同年秋天,张爱玲就漂洋过海移居美国了。 到了1972年1月,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中译本改由香港今日世界社出版。今日世界社版《老人与海》删去了张爱玲的译序,由美国学者Carlos Baker所作《老人与海》英文版序取而代之,序的中译者为美国哈佛大学李欧梵教授。 今日世界社版《老人与海》与中一出版社初版本比较,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即增添了香港著名画家蔡浩泉(1939-2000)所作的八幅插图,笔力遒劲,栩栩如生,颇收图文并茂之效。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英文翻译版)

Analyses of the female tragedy in zhang ailing's novel abstract :Zhang ailing i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successful woma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In the most of zhang ailing's fictions,tragedy is always the theme of them,especially the tragedy of females.so “desolate” is considered as the impression of Zhang’s fictions.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to explore Zhang ailing’s female tragedy in this article :first one is the women's tragedy ruled by patriarchal socie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eudal system.The second is the female tragedy caused by materialistic inflation.The third is the female tragedy caused by the repression and loss of the basic desire as human being.The forth is the female tragedy come from their own character flaws. Key words: Zhang ailing, fiction, female, tragedy The introduction Zhang ailing is a rarity in the 40’s Shanghai occupied areas and she got famous in the war years,which made Zhang ailing's creation full of desolate feeling from the start. Besides of the declined feudal family origins and family life of girls' generation without love , taking more care of the tragedy of women themselves become a eternal topic in her works. But when she’s writing novels, Zhang ailing often paid sympathetic attention to their women's tragedy, but there are many causes of the female tragedy. Probably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hese:1. the women's tragedy ruled by patriarchal socie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eudal system.2. the female tragedy caused by materialistic inflation.3. the female tragedy caused by the repression and loss of the basic desire as human being.4. the female tragedy come from their own character flaws. First . The muzzle of the feudal and patriarchal society In Zhang ailing's writings, women occupy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m. But they’re different from some contemporary female writers’s extreme narrative which are lack of male being on the scene. When She built female image,she usually developed it from a marriage life. So the relationship has become a window of the world of women. For the most of females,there’s no pity in her whole life if she has a Deep-rooted of love,no matter what the end is. But in the real marriage life, women’s mourning tend to be that the women act as the subservient to men in Zhang ailing's writings. Such as Bai liusu in "love of city".Bai liusu’s ending seemed not so miserable, at least she achieved her aid and had a real marriage life.She had the security in every aspects, but she still didn’t escape from the patriarchal bondage.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the inevitable destiny of female is far away from the happiness of life and the colorful world and taste the innate sorrow herself. Second. The expansion of the material In the age of Zhang ailing, Capitalist civilization lighted up the Chinese society, while the traditional feudal civilization was still entrenched. On the intersec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he analysed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of capitalism by the deep vision. As the new

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0—11 作者简介:李晓玲(1983—),女,河南濮阳人。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和外语教学。 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李晓玲 (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现代西方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出的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一本多译等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哲学阐释学;翻译;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45—0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和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为我们开辟了许多新的译学 研究的视角。人们从更多的方面和角度来研究翻译。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西方现代阐释学,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理论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方式。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所提到的 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 “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一本多译等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 研究视角。 一、理解的历史性在理解的模式上,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前结构理论:每一种解释都建立在一种前有的基础上,为了理解某个事物,我们总得先要具有这个事物。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建立在我们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对每一种事物或现象的解释都不可避免地受“前见”的影响,这种“前见”就是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译者只有把自身置身于历史性的视域中,才能真正理解原作的意义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 性”。[1]我们是历史性地存在的。无论是认识的主体或客体,都内嵌于历史性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性的。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历史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伽达默尔认为这 种偏见是“合法的” 。他认为正是这种“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伽达默尔声称“偏 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实际上,我的存在的 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 的倾向性”。[2]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的一面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了误读的意义。庞德唐诗英译中 的错误在美国引起的新诗运动,寒山诗于20世纪50和60年代在美国和日本引起的激潮,都说明误读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了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做出不同的选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 二、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第二大原则。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它包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伽达默尔认为,作为理解者或解释者的译者,其视域并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开放动态的。因此,作为理解者和解释者的译者,其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并与其他视域交融,达到一种历时性、共时性的 “视域融合”。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的 主体———理解者,还是理解的客体———文本,都是历史地存在的。两者都各有自己的视域。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是由其带来的各种成见所规定的,它们构成了译者现在的视域。而文本总是含有作者原作的视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带着当时的时代氛围形成的视域和文本的历史视域相遇和融合。但这种理解 5 41

阐释学方法论关照下的翻译学

162河 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O文章编号:1673–2804(2011)01-0162-03 阐释学方法论关照下的翻译学 张 睿,韩 虔 (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主体;翻译客体;权力话语;翻译标准 摘 要:回顾了阐释学发展的历史,解释了现代阐释学中“前理解”、“视域融合”、“偏见”等基本原理的内 涵,最后从翻译的主体研究、客体研究、权力话语、翻译标准等四个方面的讨论了现代阐释学对翻译学的深 刻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 20世纪的西方哲学从认识论的科学主义转向了语言论的阐释哲学(Hermeneutics),对人文科学的影响巨大,不仅仅使人们开始对语言给予普遍性的关注和重新审视,而且人们认知范式的变化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理论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翻译理论研究。对强调“忠实性”的翻译标准、作者的主体性、文本的绝对权威等等方面,阐释学开启了崭新的视角,对研究语际间语言转换的翻译学理论来说,具有很强的方法论意义。 一 现代阐释学的内涵 阐释学是目前人文社会科学中比较流行的方法论,“它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不过是用来指传达神喻、解释经典的学问”[1]。阐释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阐释学、传统阐释学和现代阐释学三个阶段。古典阐释学局限在宗教层面,解读经典、注释经书,满足于获得经典文本的原初意义。传统阐释学由施莱伊马赫的浪漫主义理论、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和赫斯的意图说文本理论三大体系构成。传统阐释学承认理解的历史性,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理解和认识这样的意识活动,都必然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传统阐释学力求使阐释者摆脱一切历史影响,超越历史环境,达到对文本完全不带主观色彩的、透明的、无蔽的理解”[2]。他们把阐释者自己的历史环境的东西看成是理解的障碍,看成是产生误解和偏见的根源。所以传统阐释学认为阐释的核心是避免误解,阐释者的任务应该是客观地还原作者及文本的原初意义。 现代阐释学沿袭了传统阐释学的阐释具有历史性的观点,但是却接受了阐释者对文本的误读。两大领军人物是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和迦达默尔。 海德格尔对阐释学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前理解”的概念。前理解包括了“先有”、“先见”、“先知”三个层面的意思。这三个层面涵盖了历史、文化、语言、意识、心理等人类一切从逝去到当下的精神物化物。他认为,任何一个阐释主体在进行文本的阐释前,就已经处于这种前理解状态中,受到既定的文化,历史、语言、意识、心理的侵占,不可能无蔽地、透明地对文本原初意义进行阐释。因此,“阐释主体从前理解起步达向文本,势必带着历史‘偏见’去理解文本的意义”[3]。可以说,就是历史导致了“此在”的阐释主体对“彼在”的文本意义获得中的偏见。 迦达默尔从海德格尔那里承接了“前理解”及其三个层面的含义,统统把他们纳入到他自己创建的术语“视域”中,即他认为在文本理解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视域:一个是阐释主体的视域,一个是文本(作者)的视域。“阐释主体的视域指浸淫阐释主体的历史语境的彼端(逝去)与此端(当下)之间”,亦即“从逝去的历史延伸而来的阐释主体存在着的当下视域”[3:44],被称为第一视域,是历史强加给主体展开理解的起点;文本作者创建文本所存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为第二视域,它影响了作者的理解即文本意义的生成。阐释者无法摆脱由自身历史存在而来的“先见”,但同时却又不可能以自己的“先见”去任意曲解阐释对象,“先见”只接纳它所能接受的理解。因此,对任何文本的理解,都会卷入这样两个不同历史背景,即阐释者的“先见”和被解释者的内容,只有二者融合在一起,产生意义,才会出现真正的理解,迦达默尔称这个过程为“视域融合”。所以阐释者因为受到自己“视域”的影响就不可避免地会走向理解的偏失,这个偏失就是理解在走向视域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偏见”。迦达默尔不强调无蔽地、透明地获得文本的原初意义,而是充分肯定了阐释者或读者在阐释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并且承认个人的历史存在对个 第11卷 第1期河 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V ol.11No.1 2011年1月Journal of Hebei Politechnic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an.2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0-03-11

从阐释学视角看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2019年精选文档

从阐释学视角看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作为一名颇有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他的论文《论翻译的方法》被誉为西方翻译史上最重要的一篇论文之一,对德国翻译理论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 施莱尔马赫是一位以哲学方法来思考语言问题的学者。在当代哲学中,他被誉为现代解释学之父,他的阐释学理论深刻影响了其翻译理论,为其翻译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施氏提出阐释学是一门理解文本意义的艺术,也是一门避免误解的艺术。他认为误解是阐释学的出发点,而且,这种误解是普遍存在的,误解的普遍性决定了阐释学的普遍性。误解使阐释学成为了必要,而阐释学就是要消除在理解过程中产生的误解。 那么要如何消除这种误解呢?施氏认为误解最深层的原因就是“语言”和“思维”的差别。,要想避免误解就要从两个方面来解释文本,即客观的重构(语言层面的重构)和主观的重构(作者精神状态的重构),并且认为主观的重构更为重要,解释者只有重建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历史情境,才能更为准确地阐释文本。 与之相对应地,施氏提出了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早期的阐

释学侧重于语法解释,及对文本进行语义学的分析。这一部分是客观的,不以作者和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由于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每个人的历史经验也千差万别,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仅从语义层面来诠释文本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施莱尔马赫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解释这一概念。心理解释是一种主观的方法,旨在揭示文本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精神状态。施莱尔马赫提出,要想把握作者的精神状态,必须通过“心理移情”的方法,在心理上进入作者创作文本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重建文本与该社会历史语境之间的联系。 二、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 1813年,施莱尔马赫发表了题为《论翻译的方法》的论文,文章从理论上阐释了翻译的原则和方法问题。施莱尔马赫认为翻译不仅存在于不同语言之间,同种语言也需要翻译,比如说方言,抑或是不同历史阶段的语言或方言,都需要翻译。 施莱尔马赫是西方第一个将笔译和口译明确区分并加以阐 述的人。他认为,口译主要是指商业方面的翻译,而笔译主要是指从事科学艺术领域方面的翻译。(谭载喜,2006:106-107)。 此外,施莱尔马赫还对翻译进行了分类,认为翻译分为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真正的翻译是指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翻译,这类翻译相对较复杂,要求译者有较高的理解和阐释能力。笔头翻译属于真正翻译的范畴。机械的翻译,是指实用性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