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取得之关键因素

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取得之关键因素

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取得之关键因素
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取得之关键因素

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取得之关键因素

——兼评中国大国地位“赐予”说温锐陈涛2014年09月24日16:34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戮力抗战所成就的中国大国地位问题,学术研究更加深入;然而,将中国大国地位的取得说成是西方大国“赐予”的观点则在学界流传且未能得到应有澄清。本文从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奠定了中国大国地位的国力基础、中国政府实施的务实积极外交策略对世界反法西斯联合阵营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国政府主导与推动的对日持久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巨大贡献、中国与同盟大国间构成的是互为支撑的战略格局等方面,分析论证了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取得的四大关键因素,兼对“赐与”说予以评析。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所取得大国地位问题之评价渐趋客观,并涌现了大量成果。然而,将中国大国地位之取得说成是西方大国“赐予”的传统观点至今犹存,且该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澄清,这导致了人们对于中国大国地位取得之原因的认识出现偏颇。“赐予”一说,即认为抗战期间中国的大国地位是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赐予”或“给予”的。例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中国的“大国地位”是“美国给予国民政府的”,“并非中国、更绝非英国或苏联的成就”(〔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324页。)。国内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战时跻身世界四强,仅仅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军民抗击强敌的肯定,国际战略与外交的需要”,“中国成为四强,不是自己的实力,完全是被动的”(张君劢:《确立中华民国对于四强系统之关系及其地位》,《民宪》1944年第1期。)。有的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确实提高了,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地位还是西方大国出于其战略利益的一种给予”(王真:《现实大国与虚幻大国——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的二律背反》,《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2期。)。有的学者则明确指出:“由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就经济实力而言,根本无法和西方大国相匹配,再加上抗战爆发后,日本的疯狂掠夺,中国的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中国的大国地位,只能等待大国的赐予”(吴英:《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初探》,《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还有的学者也有类似的提法:“中国成为世界四强,仅仅具有象征性意义与战时战略”,“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四强,几乎是不战而胜”(马克锋:《抗战时期中国的“四强”地位及其影响》,《河北学刊》2014年第1期。)。其实,相似于上述中国大国地位为美国“恩赐”的认识,其他学者也自觉不自觉地有所流露或认同,即便是对“赐予”说持否定观点的学者,其理由也仅立足于中国抗战的军事贡献,而没能对中国大国地位的获得原因加以论证和澄清。(参见路小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大国关系》(未刊稿),中国现代史学会2013年年会暨“中国抗日战争与现代国际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不难看出,“赐予”说依据主要有二:一是中国的经济实力,特别是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造成重大破坏后,无法与美国等西方大国相匹配;二是中国的大国地位之取得是出于西方大国战略利益的需要,名实难副。诚然,“赐予”说观点,看到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尤其是与美国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在经济实力方面;也看到了当时中国所能取得的大国地位的局限性,尤其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阵营形成之前。这些当然也是事实,但绝非问题的全部,更非问题的主体;加上有些学者肯定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时又仅仅强调军事贡献,结果就自然导致了关于中国大国地位获得认识的偏颇:一是仅仅将中国与美国这样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强国相比,无法客观反映中国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的抗战实力,对中国政府与人民反侵略战争潜力与实力基础存在着严重的低估问题;二是所比较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层面,忽视了其他方面、尤其是中国人口与国土资源方面的优势对于反法西斯战争持久化的重大作用;三是只看到战前状况,没抓住战争进程中各国实力的变化,忽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其进程对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全新调整;四是忽视了中国政府的主观努力对其在整个反法西斯阵营中地位大幅度上升的助力作用;五是没能正确把握中国与同盟大国间构成的是一个互为战略支撑的相互支持格局的实情。其实,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及其战争发展的进程,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对比不断发生新的升降变化:除美国因战场远离其本土而未受严重影响外,法国败亡,英国、苏联同样遭到重创。而中国这样一个战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弱国,虽然因独力抵抗日本侵略数年而遭受削弱,但中国军队在反侵略的民族精神指引下却越战越强。中国政府立于持久抗战的军事战略和世界反法西斯联合战线的外交制高点,通过主观努力,发挥自身人口与国土资源大国优势,贯彻务实积极外交,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持久抗战,力促反法西斯同盟阵营的形成。不仅一度独立支撑对日

本侵略的抵抗并成为整个太平洋战场主力与主力之一,而且成为反法西斯民主阵营各大国间相互支撑的忠实盟友,其在世界、尤其是同盟国阵营各国对比中的综合实力与地位快速上升。因而我们认为中国的“大国地位”不仅得之有因,更是地位、实力有居,关键因素绝非来自西方大国的“赐予”。分析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取得之关键因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奠定了中国大国地位的国力基础所谓国家综合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它主要包括物质因素(如领土、人口、经济、军事等实力资源)和精神因素(如政府质量、政治体制、外交关系和民族精神等)。由于战时所处环境与特点的不同,各国的综合实力在上述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方面呈现出各有所长的特点。中国在综合实力方面的人口和国土资源优势、战时所表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和随着战争的持久化出现的国家综合实力的消长变化奠定了中国大国地位的国力基础。首先,人口资源和国土面积的优势奠定了中国战时大国的实力基础。对比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主要力量的基础实力可见,中国虽然在经济和军事实力方面逊于美苏英等国,但却具有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国土面积第二的巨大优势,这既是公认的大国地位的基础性物质因素,又能为战争的持久化提供必要支撑。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中日战争初期就清晰地看到,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具有“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并赢得胜利的巨大优势(《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49页。)。以中国这一优势与当时世界各国及其反法西斯阵营同盟国家实力相比,不仅日本相形见绌,就是美、英、苏等国也无此突出优势。中国所独有的这一突出强项,为中国在战时取得大国地位奠定了实力基础。其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长期坚持抵御外辱而形成的反侵略民族精神,奠定了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坚力量的基础。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的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为民族自由和尊严奋起抗击侵略与要求正义和平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反抗外来侵略斗争最高峰的中华民族全民抗日战争,就如当年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到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40页。),一致抗日,突出展现了中华民族要求和平正义、反抗侵略的人类正义要求。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倡导与国民党、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最广大人民群众团结抗战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举国一致抗日局面,激发出极大的民族情绪。这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反法西斯阵营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利益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因此,蒋介石也曾明确指出:“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我国抗战与世界上反侵略战争乃汇合为同一洪流。世界的正义公道与人类的自由解放所激发的革命精神,实日益发扬于这个洪流之中”(蒋中正:《中国之命运》,正中书局,1943年,第120页。)。正是因为中国人民所具有不屈不挠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与中国的人口资源和国土面积优势相结合,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也为中国能在反法西斯阵营维护世界和平正义的战争中成就大国地位奠定了重要的民族精神条件。再次,战争持久化与同盟各国力量的消长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大国地位的实力。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和持久化,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中,主要盟国除美国外,都遭受到战争的重创。有些国家在反法西斯阵营中的整体实力排名亦有所下滑,特别是法国和英国。而随着国共两党军队在正面与敌后战场间的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化,中国所具有的全球首屈一指的人口和兵源及其辽阔国土所提供的巨大回旋余地,加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和政府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中国人口资源大国的优势逐渐发挥,其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内的整体实力与分量也日益增强,就其持久的反法西斯战争能力来说,它已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发挥着难以相比的独特作用,这奠定了中国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获得“大国地位”的全新国力基础。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上述中国的国家综合实力奠定了中国大国地位的国力基础,美国罗斯福政府才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力助中国取得大国地位并成为世界四强之一。

二、中国政府实施务实积极外交对世界反法西斯联合阵营的重要贡献

中国率先奋起的对日抗战,是一个转型时期的文明古国面临近代暴发户日本野蛮侵略的单独抗争。因此,相对处于弱国地位的中国政府,始终就把如何实施务实积极外交和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抵抗日本侵略作为政府的重大外交策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初期,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逐渐走向联合;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积极参与组建了世界反法西斯联合战线,并由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展到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抗击法西斯的侵略;在世界反法西斯联合战线建立后,中国政府又驰骋于国际反法西斯外交战场,在巩固联盟、参与世界反法西斯联合战线重大事务上发挥了独特作用;在整个外交策略中正确把握时机实施以美国为重心的战略;从而展示并发挥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联合战线

中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一)中国政府务实对待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服务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联合大业。1.务实处理与德国的关系,灵活用好抗战前期中德两国相对友好关系以增强中国军事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对中国奉行相对友好政策。于是中国政府以务实态度维持中德邦交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仅1935年到1936年短短一年间,德国输华军火值占军火出口总值比例由8.1%迅速上升到28.8%(总额达到6405万马克);中国在抗战全面爆发前自国外购得之军火,有80%来自德国。(张北根:《1933—1941年的中德关系》,《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这些武器装备有效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2.务实处理与苏、英等同盟大国间的矛盾分歧,为盟国联合抗击世界法西斯势力奠基。虽然中美英苏等国有着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抗战目标,但由于利益追求的不完全一致性,各国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矛盾与分歧,这对于反法西斯阵线逐渐明朗化后各国间组成的联盟之稳固和团结大局是极为不利的。鉴于此,中国立足抗战大局,积极化解与各盟国间的分歧矛盾。典例之一,便是中国政府务实处理中苏两国因“新疆问题”而产生的分歧。20世纪三四十年代,盛世才主政新疆,苏联势力大量渗透到该地区。苏德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省的管理,驻扎在新疆境内的苏军及其相关人员相继撤离新疆。尽管此后苏联政府在中国参加四大国会议、组织或签署同盟国宣言等方面打压中国,但中国政府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大局出发,还是积极主动地采取改善中苏关系的基本政策,并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让步。1944年8月,蒋介石任命吴忠信为新疆省主席,实施与苏敦睦邦交。此后中国政府与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苏合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典例之二,是中国务实化解中英围绕“反攻缅甸作战”而产生的矛盾分歧。在反攻缅甸作战问题上,英军不仅对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持反对意见,而且关键时刻独自撤往印度,导致中国远征军因孤立无援而败北和缅甸沦陷;在其后有关反攻缅甸问题的讨论,英国态度消极,使得中英两国间的矛盾与分歧进一步加深。但是,当英印军被侵缅日军围困并处万分危急之际,中国政府还是毅然发起反攻缅甸的战役,并最终帮助盟军取得缅甸战役的胜利。正是中国的务实大度及其实际行动,切实推动了中英分歧与矛盾的化解,维护了盟国内部的团结。可以说,中国政府为同盟各国的团结与抗战大局而做出的务实让步与牺牲,对同盟各国间的团结和联盟的巩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大局做出了重大贡献。(二)国共两党共同推进积极外交,发挥在世界反法西斯联合斗争中的特殊作用。1.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前,中国居中调解斡旋,力促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实现联合。此阶段中国外交努力的方向在于唤起美英苏等大国对亚洲事务的重视,力求促成中美英苏等国共同抗日的局面。还在抗战全面爆发前,中共便于1936年4月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创立全国各党各派的抗日人民阵线宣言》中,提出了“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与国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第20—21页。),以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盗匪们侵略之主张;是年7月,毛泽东又在与斯诺谈话时进一步强调,“中国苏维埃和中国人民,要同各国、各国人民、各党派和各群众组织团结起来,组成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梁柱:《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19页。);而当1939年2月,日本占领海南岛,意图“南进”,威胁到英美法三国在亚洲和太平洋的属地时,中国政府则借机向英、美、法、苏等国提出共同制日的明确主张,尽管对此当时各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反应冷淡,但中国政府并未放弃争取联合的努力。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使得苏德之间、英美与德意日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这也为中国政府开展外交努力谋求联合英美苏抗日提供了契机。于是,国民政府派遣宋子文、胡适、郭泰祺等赴英美两国积极活动;中国共产党人则支持“蒋加入英美集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第534页。),“同英美及其他国家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6页。),力促“中、苏、英、美及其他一切反对法西斯的国家民族一致联合,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同盟”《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第707页。。尽管上述结盟抗日主张暂时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中国政府及国共两党致力于世界反法西斯联合的外交努力更加积极。针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存在所导致的英法美等国对苏联加入法西斯阵营充满的猜疑与戒备,顾维钧(时任驻法大使)、郭泰祺(时任驻英大使)积极展开了居中疏通调解的努力,推动各国搁置矛盾与分歧,注重当前共同利益;同时,中共也借助自己与苏联的友好关系,为国民政府调解大国关系的努力提供了协调与疏通的帮助。尽管中国居中斡旋未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所作出的努力使得苏美英法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之前,都借助与中国的关系加深了对对方的了解;并为能够容纳不同制度国家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2.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穿梭于国际反法西斯外交战场,发挥在世界反法西斯斗

争联合中的特殊作用。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国民政府的外交指明了方向,“一为战时如何加强各国友邦协同作战之效能,以争取反侵略战争之胜利;一为如何与各友邦加强合作,以确立保障世界永久和平之国际组织”

(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742页。)。以此为目标,中国政府在促进反法西斯联盟联合的外交努力中,发挥了自身的特殊作用。首先,1942年2月4日至21日,蒋介石以调解英印关系和强化中印合作为主要目的出访印度,使得中国推动世界联合抗击法西斯侵略所作的重要努力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英国《斯特导报》评价称,中国的“呼吁,劝英、印两方面觉悟其责任,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惟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若能于中国伟大贡献之外,进而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印度各界也纷纷称赞蒋介石访印“增厚中印友谊,亦且促进印人对日之觉悟”(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战时外交》(三),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435、446、443页。)。同时,蒋介石的印度之行在打通中外交通方面,达成了开辟从加尔各答到重庆的中印航空线的协议,又为中国持久抗战大大增加了战时军事物资的供给。蒋介石这次印度之行,加强了中印对日作战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内部的团结,符合中国自身和联盟共同的利益要求。其次,顾全大局,继续做出重大牺牲,艰难支撑抗战后期太平洋地区的对日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联合战线虽已形成,但西方盟国从全球战略考虑,首先实施的是“先德后日”战略,整个战略重心首先放在西线(欧洲战场),这意味着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战场将得不到足够的外来战略物资补给,并仍然要承担主要的对日作战任务,且该战略的实施也使得原定于1943年秋至1944年春进行的全缅作战被搁置。这当然有以牺牲中国战场为代价的成分,自然也导致了国民政府的强烈不满与反对。然而,中国政府仍然顾全大局,中国军队在抗战后期仍坚持不懈地对在中国的日军发动大规模反击,紧紧咬住日军,支持了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战略实施。同时,中共及其领导人客观理解与对待“先德后日”战略实施,毛泽东指出:“今后的问题,是要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这要分为两步,首先打败德国,然后打败日本”(《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8页。);中共在继续保持与苏联友好关系的同时,积极拓宽对外交往渠道,加强了与美英等国的交往,并于1944年夏成功邀请美国派遣的观察组访问延安,并借此向国际社会阐述了积极的抗日主张及自身艰苦的对日抗战,在支持与推动中国政府加强与美、英、苏等盟国的战略协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1945年4月至6月中国政府派出以宋子文为首席代表、包括中国共产党人董必武的中国代表团参与联合国的创建以及中国在此间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则进一步体现出中国积极外交努力对于世界反法西斯联合阵营之贡献。如在托管领土问题上,尽管支持的是小国的意见,并遭到英法美的强烈反对,且美国代表还曾私下以托管理事会永久性席位为诱饵要求中国放弃自己的主张,但中国代表不为所动,始终坚持不仅要对托管领土加上“独立”的目标,而且要对非自治领土添上独立的内容的原则立场,为新的托管制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参见李朝津:《顾维钧与旧金山会议》;参见金光耀主编:《顾维钧与中国外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12—316页。)也使得反法西斯联盟在盟国合力创建联合国的过程中得到了维护,进而起到了维护盟国共同利益的作用。(三)把住国际外交战略关键,开展以美国为重心的外交活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中,军事上参与多个战场的作战,经济上供给盟国大量军需物资,政治上积极创建与维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因此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了以美国为重心的外交活动。1.宋美龄美国之行取得成功。1943年,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再度亲赴美国宣传中国的抗战。她以中国抗战的艰辛历程为主线的演说,推动了美国国会和政府适时调整对华政策:一是美国援华物资迅速上升,由每月的几千吨(1942年至1943年间)上升到34800吨(1944年底),这对急需抗战物资援助的中国无异于雪中送炭;二是美国承诺在政治上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宋美龄访美的成功,促进与加强了中美及其反法西斯盟国间的了解和合作,为反法西斯阵营的联合斗争作出了贡献。2.中国政府助力美国发挥其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的主导作用。如在1943年11月开罗会议上,蒋介石与罗斯福就战时各项事务广泛交换了意见,并达成了多项共识。这对于由美国主导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间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协调行动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可见,中国政府把住了外交关键,准确定位美国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的主导作用,开展以美国为重心的外交战略,在加强了中美两个战时盟国间的了解与合作的同时,也促成了罗斯福政府力推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决心和步伐。综上所述,中国政府坚持联合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外交策略以及为之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务实积极外交努力,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

阵营联合抗击法西斯同盟的进程,为最终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贡献。

三、中国政府主导与推动持久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在艰苦卓绝的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进程中,中国政府制定并领导实施了对日持久抗战(蒋介石还在1938年2月的《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一文中强调,“我们现在与敌人打仗,就要争时间。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参见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131—1132页。同年毛泽东在其《论持久战》一文中,全面而深刻论述了坚持对日持久抗战的重要意义,成为指导中国全民抗战的纲领性文献。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39—518页。),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已为学界与世人所公认。第一,中国最早发起、最晚结束,且持续时间最长地坚持对日本法西斯侵略暴行的抵抗。由于最早遭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中国人民自九一八事变后便打响了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枪,神州大地也最早开辟了反法西斯战场。在欧战全面爆发之前的1931年秋到1939年夏,中国军民就已经在广袤的国土上坚守了八年之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同时,无论以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或是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国政府代表呈交投降书,抑或是10月25日台湾光复作为中国战场战事结束的时间,中国战场都是最晚结束抗战的战场。在抗战最后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三支力量中,美日交战不足4年,苏日交锋仅一周而已,中国坚持抗战则长达14年之久。第二,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要战场。作为在东方开辟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战场,中国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主力,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牵制和歼灭日军最多、做出巨大贡献的一个主要战场。据统计,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将陆军21个师团(全部陆军共计24个师团),占陆军总兵力87%的强大兵力投入到中国战场。1938年增设10个师团兵力后,日本陆军总兵力达到34个师团。为了尽快结束侵华战争,日本将32个师团(近卫师团留守日本本土,另一师团侵占朝鲜)全部投入侵华战争(占陆军总兵力的94%强)(参见马垚、杨尔珵:《日本战时经济概况》,中央银行研究处,1943年重庆版,第71页。)。但由于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大量日军被牵制和消耗,日本损失惨重。据东条英机供称:“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以来,死伤数十万人,遗族更不止此数,而且更有几百万的军队及一亿的国民在后方含辛茹苦,且所费国币已达数百亿”(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1946年)“抗日战争会战经过概见表”;参见浙江省中国国民党历史研究组编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料选编》第1册,1986年,第320—328页。)。而据中国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中日双方交战的兵力最多时高达1000万人(其中中国军队500万,民兵200万,日军200万);中国军队进行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日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的伤亡仅89万人,在远东被苏军击毙仅约8万)”(《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中国抗日战争》(图文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88页。);此外,被牵制在中国大陆的日军“直到停战时,仍有111万左右”,这个数目超过了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各岛的日军总和,大约相当全部海外日军274万人(除关东军外)的1/2弱(《关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我国抗日战争的几个主要数字》,《党史通讯》1985年第10期。);仅以中共所领导的人民武装抗日统计数据论,对敌作战达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668页。)。可见,中国战场消耗和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使得日军既无法迅速“南进”;也始终未能实现“北进”的战略,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主要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构成了中国获得大国地位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三,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在人员伤亡方面,中国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以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667页。);郭沫若在1951年2月世界和平理事会议上也提到:“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据不完全的统计,中国损失生命1000万以上”;国务院1991年11月发布的《中国人权状况》指出:“在1937年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中,2100余万人被打死打伤,1000余万人被残害致死”。经济损失方面,现藏于台湾“国史馆”的行政院赔偿委员会统计材料显示中国抗战财产损失(直接损失、间接损失与战费损失)合计为559.4亿美元(参见袁成毅:《关于中国抗战财产损失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2期。);朱玉湘则认为加上战争本身的消耗,直接损失应为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5000亿美元(参见朱玉湘:《抗日战争与中国经济》,《文史哲》1995年5期。)。而战时中国经济状况较好的1936年的

国民收入仅为77.36亿美元(参见吴英:《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初探》,《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可见,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付出惨重代价。总之,正是由于中国坚持旷日持久的抵抗日本侵略,并为之不惜付出重大的民族牺牲,才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毋庸置疑,没有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持久抗战和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的大国地位是无从谈起的。

四、中国与同盟大国间构成的是互为支撑的战略格局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后,尽管盟国之间存在种种分歧,但都能坚持打败法西斯主义侵略的原则立场,从而使得同盟各国能在政治上相互协商、在军事上相互配合,这也对迅速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就中国与各同盟国大国间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中国本着团结对敌、共同抗战的精神,通过自身的努力极大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另一方面,同盟各国、尤其是美苏英等国,也对中国艰苦卓绝的抗战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量援助。中国与同盟大国彼此间展现的是相互支持抗战、相互引为各自战略支撑点的态势,而绝非单方的“恩赐”或“赐予”。从中国方面来看,中国以美英苏等同盟大国为战略支撑点,以自身的抗战支持了盟国的抗战。前文所述中国推行务实积极外交的各项具体举措,如等待国际局势变化务实对日正式宣战,开展以美国为中心的外交,务实处理中国与美英等大国间的矛盾,国共两党及其政府都支持与接受了西方盟国实施的“先德后日”反法西斯战略,这些都深刻体现出中国将美苏英等同盟大国引为自身战略支撑点,从而十分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积极务实且颇具成效的外交活动,进而为中国的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军民始终坚持着对日的持久抗战,使得日本长期深陷中国战场,从而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其他战场的作战。第一,使日军“北进”计划破产,支援了苏联作战。按照日本参谋部作战计划,日本要“北进”占领朝鲜、“满蒙”,并在时机成熟(苏德战争爆发)后北上与德国夹击苏联。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被中国抗战死死拖住而始终没能进军苏联,为苏联解除了被两面夹击的后顾之忧,有力地支援了苏联在欧洲战场的作战。日军“北进”计划缘何破产?日本驻德国特命全权大使大岛浩道出了个中玄机:由于日军深陷中国战场,“日本(虽然)老早就有意对俄用兵,但目前还没有足以这样做的力量,(若)把全部兵力调到北方去,就意味着南方的惨败。于南进同时北进,对日本说来是不可能的”(〔苏〕拉金斯基、罗森布立特:《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世界知识出版社,1955年,第274页。)。第二,延迟日军“南进”步伐,支援了美英作战。由于深陷中国战场,日本无奈推迟“南下”计划达一年之久,这不仅有力支持了美英的欧洲作战,而且大大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既缓和了英国当时的处境(1942年4月,英军在缅甸仁安羌地区被日军围困,中国远征军奉命救援,取得了著名的“仁安羌大捷”。此役,中国远征军共救出了包括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在内的7000余官兵和美英传教士、随军记者500余人。),又为美国加强战备提供了宝贵时间。正是由于对中国的持久抗战给予盟国作战起到的巨大支援作用有着客观公正的认识,罗斯福总统才在致其子的信中写道:“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美〕伊里奥?罗斯福著、李嘉译:《罗斯福见闻秘录》,上海:新群出版社,1949年,第49页;转引自侯成德:《二战期间大国关系中的中国战场》,《世界历史》1996年第4期。)。从盟国方面来看,美苏等同盟大国同样也以中国为其整个战略发展的支撑点,对中国抗战给予了巨大的援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感受到了双线作战的巨大压力,因此,罗斯福希望中国充分发挥自身战争潜力,以保障美国在太平洋战线的稳定,这显示出美国将中国引为其亚洲战场重要战略支撑点的意图。同样,苏联和英国在战时大力援助中国,是因为他们也将中国视为其战略(尤其亚洲战场)的重要支撑点,并且都需要倚仗中国为其抵抗强大的日军,以避免多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于是,美英苏等大国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中国的抗战给予了必要且是互利的援助。作战物资方面,苏联政府自1938年至1941年向中国支援了飞机1235架,各类火炮16000门,汽车和坦克共1850辆,以及其他枪支弹药与作战物资(数据来源于〔苏〕杜宾斯基:《中日战争时期的苏中关系(1937—1945)》,第85页。参见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第339页。)。美国在1940 年两次宣布对华借款总额达4500万美元后,在同年11月又再次声明将向中国提供1亿美元的巨额贷款。随后英政府也因同样的原因宣布给予中国1000万英镑的贷款。政治方面,美国力排众议,坚持使中国成为战时“四强”之一,给予了中国

巨大的政治与道义支持。此外,“驼峰航线”、“中印公路”、“飞虎队”等一个个永为历史祭奠的名词也折射出同盟国对中国抗战的重要支援。总之,中国与同盟大国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展开了广泛的合作,支持了彼此的抗战,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美苏英等同盟大国将中国视为战略支撑点,本身就说明了中国通过自身的世界性贡献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大国地位,这为中国作为大国在战时和战后国际事务中发挥巨大作用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国地位获得的四大关键因素中,中国的国土、人口资源和民族精神等所构成的国家综合实力优势奠定了中国大国地位的国力基础,中国政府实施的务实积极外交策略对世界反法西斯联合阵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政府主导与推动的对日持久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具有巨大贡献,中国与同盟大国间构成的支持关系则是一个互为战略支撑的相互支持格局。它们是中国获得大国地位的内因和关键因素,而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罗斯福政府的正确对华政策,则只是中国大国地位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重要催化性因素而已。此外,我们还应特别正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间相互支持抗战、相互引为战略支撑点的相互支持格局,本身就凸显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也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中国所以获得大国地位的关键因素。而将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的取得说成是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的“赐予”或“恩赐”,显然是未能在全局上把握上述四大关键因素所起到的合力作用,进而将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大国地位取得的外部“催化”作用过分夸大,且有将中国大国地位取得的次要因素误为全局或关键因素之嫌。(本文作者温锐,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涛,江西财经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论抗日战争的中国农民

农民占中国人口80以上,是中国最为深厚的抗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抗日战争实质上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农民是抗日战争中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大承担者和战争的直接参与者,没有农民的合作与广泛参与,中国就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抗日战争中,中国农民表现出了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首先,农民是最主要的兵源和最具战斗力的士兵。中国军队,无论是国民党军队还是共产党军队,绝大多数都是穿军装的农民,还有遍布广大城乡的农民武装,如农村自卫队、民兵、游击队、各种义勇军等,他们同正规军密切配合,成为打击敌人最深厚的战争伟力。农民收到日本人压迫与残害最为严重,日本侵略者的刀枪上染红了谈们亲人的学,谈们要报复,压迫复仇因而,他们是最激进的抗日者,他们奖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发回的淋漓极致。坚决不妥协,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他们坚决将抗战进行到几。 其次,农民是军粮的供应者。。粮食是战争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抗战初,军粮供应与平时并无两样,从1939年开始,由于军队人数和人均日定量大增,生产条件又日益恶化,沦陷区和战区人口大量迁往后方,加上中国出入口被日军封锁,所以粮食需求大量增加,粮价暴涨,粮食一时成为“当前贯彻抗战,争取胜利唯一之要政”。因此,中国农民承受了保障粮食供应的沉重压力。据记载,在大后方和正面战场,农民虽然年收入不好,生活困难,但购买军粮亦皆遵令办理无误。在敌后解放区战场,广大农民群众为了支援战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根据地经济基本自给,战胜了严重的物质困难,为抗战胜理坚定了物质基础。 再者,农民是战勤的服务者。战争既要有直接参战的穿军装的正规武装和不穿军装的农民武装,还要有大量的战争勤务人员,如破坏交通、运送物资和伤员、侦察、向导、袭扰敌人、坚壁清野,等等。对此,农民有着杰出的贡献。在平津、淞沪抗战中,战地附近的农民群众踊跃出粮草、出民工,参加构筑工事、修筑道路,为部队送水、送饭、抬担架、救伤员侦查,向导,袭击敌人等等。在他们的协助下,中国的抗日战争减少了很多阻碍。 最后最重要额是,中国农民具有血战到底的用雄起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日战争期间,从白山黑水到宝岛台湾,从敌后战场到西南后方,各个民族的农民,不分男女老幼都“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都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民族存亡的关注,都为抗日战争贡献了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和智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发挥,他们创造了如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围困战、破袭战、轮战队、武工队等适应山地、平原和水上不同特点的作战形式和方法,其威力之大,作战方式之灵活,

抗日战争著名战役

抗日战争著名战役: 1------------第二次淞沪会战2------------徐州会战 3------------武汉会战 4------------平型关大捷 5------------雁门关伏击战6------------台儿庄战役 7------------百团大战 8----------南昌会战

1第二次淞沪会战(1937.08.13 - 11.12)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 作“‘八一三’淞沪战役”。 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变以后,即在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派驻重兵,专设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驻沪兵力有海军陆战队3000余人,大批日本舰艇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沿岸巡弋。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七·七”事变,侵占平津后,企图侵占上海,而后进攻南京。8月9日,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驱车闯进虹桥机场进行武装挑衅,被中国保安部队击毙。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挟中国政府撤出上海保安部队,亦向上海增兵。 8月1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以虹口区预设阵地为依托,向淞沪铁路天通庵站至横滨路的中国守军开枪挑畔,并在坦克掩护下沿宝山路进攻,被中国守军击退。 8月14日,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同时,军事委员会以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任总司令,辖3个师1个旅及上海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等部,担负反击虹口及杨树浦之敌任务;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8集团军,张发奎任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 并扫荡浦东之敌。 8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声称“为了惩罚中国军队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觉醒,于今不得不采取之断然措施”。同日,日本下达编组上海派遣军的命令,以松井石根上将为司令官,下辖第3、第9、第11师(欠天谷支队)等部,作战任务为“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占领上海及其北面地区的重要地带。” 与此同时,蒋介石下达全国总动员令,将全国临战地区划为5个战区,沪杭地区为第3战区,冯玉祥任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并任命陈诚为第3战区前敌总指挥。决定以主力集中华东,迅速扫荡淞沪敌海军基地,阻止后续敌军登陆。 8月17日,中国军队再次向虹口、杨树浦方面之敌反击。第87师攻占日海军俱乐部,并击退敌多次反扑。第88师在八字桥、法学院、虹口公园等处与敌反复争夺。8月19日,中国军队又一次发起攻势,以从西安到达的宋希廉所属第36师加入战斗,与第88师、第87师一起,经昼夜激战,突破日军阵地全纵深,攻入汇山码头。日军凭借坚固工事顽抗待援,中国军队进展困难。第36师第215团第2营300余名官兵攻入华德路十字街口,突入巷内与敌展开白刃格斗,不料被日军以坦克阻塞路口,遭到火力袭击,全部壮烈牺牲。 在此期间,中国军队亦与日本航空队展开激战,并积极攻击进犯的日本陆军和舰艇,击落日机47架,炸沉日巡洋舰1艘,中国空军队员阎海文、沈崇诲等壮烈牺牲。

近代史论文——抗日战争

广石化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谈中华民主之抗日战争 前言:在日益严峻的国际大环境底下,我们更应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让后 日铭记着我们先辈的共荣历史,从而警醒后人。 一、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恶性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 军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 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然而,日本就开始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发动九一 八事变、制造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各种各种都是日本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 故意制造的虚假事件。日本的残暴的殖民统治对我们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 难。它不仅将宝岛台湾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还在东北扶持了“满洲国”,企图将东北从祖国怀抱分割出去,最后还诱降汉奸汪精卫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 政府”。然而,最令人发指的就是日本对中的大规模侵略对中华人民造成了无法 弥补的伤害。无论是“南京大屠杀”、还是“慰安妇”,这些词语真是无声地控 诉着日本侵略者得无耻的面孔。 除此之外,日本侵略中国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成立了“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满洲重工业股份公司”两大垄断企业,独占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肆意掠夺矿产资源。在关内就由日本“华北开发股份公司”和“华中振兴股份公司”分别主管对华北和华 中的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产品。他们还推行“粮食出荷”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统制和垄断,强迫农民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

廉价出卖给伪政府,除保证侵华日军的需求外,大部分粮食被运往日本国内,为了它那对外扩张的野心作准备。 二、中华民主抗战的转变 众所周知,在反侵略战争的开始,作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国民党,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这大大地降低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热情。这时,中国共产党率 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又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参加和推动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而且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中共中央以及东北党组织先后选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中共 满洲省委及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力量。东北抗联同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 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 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 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伟大目标,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进行“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依然实行了“兵谏”,扣留了蒋介石。紧接着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成为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中国内部矛盾有了初步的缓解,开始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战争是 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积极投入抗日洪流。民族工商业者踊跃为前线捐赠钱物,一些人还不避艰险,把工厂迁往大后方。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等,一致拥护国共

中国抗日战争历程必掌握70题

中国抗日战争历程必掌握70题 2015年8月12日10:54 阅读2131 1.1927 年6 月27 日,针对中国大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形势,为制定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外务省在东京召开了(),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会上宣读了《对华政策纲要》,表明了日本对华动用武力的强硬政策。 A.“北方会议” B.“东方会议” C.“西方会议”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这一事件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 A.万宝山事件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八事变 3.九一八事变后,面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的情况,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奉行的方针和政策是()。 A.“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和“不抵抗”政策 B.“一致对外”的方针和“积极抵抗”政策 C.“全面抗战”的方针和“不抵抗”政策 4.九一八事变后,1931 年9 月20 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明确提出坚决反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等主张。 A.《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B.《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C.《对日战争宣言》 5.1932 年5 月5 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该协定是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退让政策的产物,规定日军可留驻上海,为日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条件。 A.《淞沪停战协定》 B.《何梅协定》 C.《秦土协定》 6.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失败后,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临刑前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著名将领是()。 A.冯玉祥 B.杨虎城 C.吉鸿昌

7.1934 年7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中国工农红军第7 军团为主,由军团长寻淮洲率领,准备进行抗日斗争的部队名称是()。 A.北上抗日先遣队 B.抗日义勇军 C.抗日同盟军 8.1935 年10 月1 日,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发表了著名的()。 A.《八一宣言》 B.《战争指导方案》 C.《自卫抗战声明书》 9.1935 年12 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北平学联组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抗日爱国示威游行,史称()运动。 A.五四 B.一二九 C.一二一六 10.1935 年12 月17 日至25 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着重讨论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并相应地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11.1935 年12 月27 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报告,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利用地主买办营垒内部矛盾的可能性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 A.《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B.《论持久战》 C.《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2.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着重争取在西北的国民党军队上层人士是()两位著名将军。 A.宋哲元与王以哲 B.冯玉祥与吉鸿昌 C.张学良与杨虎城 13.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作战,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1935 年 11 月,()在反对日、伪军对哈尔滨东部地区的“讨伐”中在左撇子沟与敌人激战一日,不幸受伤被俘,1936 年8 月英勇就义。 A.杨靖宇

浅谈抗日战争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抗日战争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历程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和影响。而这些影响一直延续到了当代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思想和文化等各方面,并且这些方面是相互交织,互相作用的。它对文化的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关键词:影响巨大、相互交织、持续、发展 抗日战争,这场对近代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卫国保卫战是是20世纪中期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战争,战场主要在中国大陆。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中共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中国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抗日战争后,虽然还经历了内战。但是,共产党的星星之火从抗日战争中就已得到了很好的积累,为接下来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抗日战争也可以说是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中国的成立;抗日战争也改变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我国从此开始以大国的身份走向世界舞台;抗日战争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从而为民族的复兴和腾飞造就了一定的前提条件。 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历程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和影响。而这些影响一直延续到了当代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思想和文化等各方面。 在政治上,“抗日战争”就如同一个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的领导人,要勿忘国耻,要领导中国不断发展,使得中国不断壮大,屹立于民族之林,同时也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努力! 也是因为这场战争,深深的影响着当代的中日关系,使得在政治上中日之间大国关系变得尤其敏感。当代的中日关系,可以说是重要的、紧密的和不可或缺的。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当代,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给中日双方带来了互惠、双赢的巨大利益,进而加深了两国经贸关系的相互依赖程度。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1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877.2亿美元,2002年为1019亿美元,2003年为1335亿美元,2004年为1680亿美元,2005年为1845亿美元,2006年为2073.6亿美元。同时,据日本海关统计,2010年1-6月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1384.9亿美元,增长35.3%。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684.7亿美元,增长47.9%;自中国进口700.2亿美元,增长24.9%。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和得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两国贸易联系日趋紧密。但是,两国之间虽然有着如何密切的经济联系,却由于日本对于抗日战争的态度和一些日本政界发出的不当言论,多次深深的伤害了我们,中日关系始终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其实,抗日战争影响我们的这几个方面是相互交织,互相作用的。它对文化的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抗日战争对于文化以及其连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它传递了爱国、团结、坚韧、宁死不屈、不畏艰难险阻等的一系列充满正能量的思想,也是我们爱国教育绝好的教材。当今的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中国已作为一个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大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但抗日战争所体现的民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日本正式投降,9月3日在南京举行了中国战区的受降仪式。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在这个附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可以说,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历经14年的历史任务,使中国人民在世界中站了起来,不再软弱,不再受压迫,真正有了立足之地。在胜利后的这50多年中,我们没有忘记先辈们的艰难困苦,没有忘记是因为他们才有现在的生活,如今,战争没有了,艰难的日子没有了,可是我们仍然要学习战争,学习其中的道理、经验、原因和意义,下面就简单剖析一下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在14年浴血奋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广泛的民众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真正的人民战争,决定了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首先,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真正觉醒起来,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之中。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不论是男人、妇女,不论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之中,有多少人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有多少人毁家纾难,捐资破敌;有多少人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场面,到处是汹涌澎湃的救亡图存浪潮,到处是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景象。这样,日本帝国主义面对的不再是少数人,而是拥有四亿五千万人民的整个中华民族,是四亿五千万人民用血肉筑起的新的长城!正如毛泽东所说,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遭到失败的命运。 其次,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地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在全国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自1927年以后,国共两党进行了持续10年的内战。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的关键时刻,如果两党不能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就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鉴于此,中国共产党首先发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中国国民党也顺应历史潮流,放弃内战政策,从而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国人民有了团结的核心。 第三,放手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根据敌强我弱、敌宜速决我宜持久的客观形势,广泛开展人民战争,充分采用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战场,使敌人无时不受到惊扰,淹没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通过人民战争,敌后战场有力地消耗了敌人,壮大了自己,逐渐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态势,并且积极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抗日战争中,中国民众的动员和参与是历次反侵略战争中最深入、最广泛的。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还有很多,以上三条是比较主要的,其他的在此不一一列举,通过以上论证,可以看出中国广大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他们是主力中的主力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使我们军队的力量更加强大。抗日战争胜利了,虽然我们付出很大代价,但它也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下面则简单说一说。 抗日战争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因战争失败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弘扬;光复了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失地;废弃了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长达百年之久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之一和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抗日

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取得之关键因素

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取得之关键因素 ——兼评中国大国地位“赐予”说温锐陈涛2014年09月24日16:34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戮力抗战所成就的中国大国地位问题,学术研究更加深入;然而,将中国大国地位的取得说成是西方大国“赐予”的观点则在学界流传且未能得到应有澄清。本文从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奠定了中国大国地位的国力基础、中国政府实施的务实积极外交策略对世界反法西斯联合阵营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国政府主导与推动的对日持久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巨大贡献、中国与同盟大国间构成的是互为支撑的战略格局等方面,分析论证了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取得的四大关键因素,兼对“赐与”说予以评析。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所取得大国地位问题之评价渐趋客观,并涌现了大量成果。然而,将中国大国地位之取得说成是西方大国“赐予”的传统观点至今犹存,且该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澄清,这导致了人们对于中国大国地位取得之原因的认识出现偏颇。“赐予”一说,即认为抗战期间中国的大国地位是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赐予”或“给予”的。例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中国的“大国地位”是“美国给予国民政府的”,“并非中国、更绝非英国或苏联的成就”(〔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324页。)。国内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战时跻身世界四强,仅仅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军民抗击强敌的肯定,国际战略与外交的需要”,“中国成为四强,不是自己的实力,完全是被动的”(张君劢:《确立中华民国对于四强系统之关系及其地位》,《民宪》1944年第1期。)。有的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确实提高了,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地位还是西方大国出于其战略利益的一种给予”(王真:《现实大国与虚幻大国——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的二律背反》,《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2期。)。有的学者则明确指出:“由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就经济实力而言,根本无法和西方大国相匹配,再加上抗战爆发后,日本的疯狂掠夺,中国的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中国的大国地位,只能等待大国的赐予”(吴英:《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国地位初探》,《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还有的学者也有类似的提法:“中国成为世界四强,仅仅具有象征性意义与战时战略”,“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四强,几乎是不战而胜”(马克锋:《抗战时期中国的“四强”地位及其影响》,《河北学刊》2014年第1期。)。其实,相似于上述中国大国地位为美国“恩赐”的认识,其他学者也自觉不自觉地有所流露或认同,即便是对“赐予”说持否定观点的学者,其理由也仅立足于中国抗战的军事贡献,而没能对中国大国地位的获得原因加以论证和澄清。(参见路小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大国关系》(未刊稿),中国现代史学会2013年年会暨“中国抗日战争与现代国际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不难看出,“赐予”说依据主要有二:一是中国的经济实力,特别是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造成重大破坏后,无法与美国等西方大国相匹配;二是中国的大国地位之取得是出于西方大国战略利益的需要,名实难副。诚然,“赐予”说观点,看到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尤其是与美国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在经济实力方面;也看到了当时中国所能取得的大国地位的局限性,尤其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阵营形成之前。这些当然也是事实,但绝非问题的全部,更非问题的主体;加上有些学者肯定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时又仅仅强调军事贡献,结果就自然导致了关于中国大国地位获得认识的偏颇:一是仅仅将中国与美国这样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强国相比,无法客观反映中国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的抗战实力,对中国政府与人民反侵略战争潜力与实力基础存在着严重的低估问题;二是所比较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层面,忽视了其他方面、尤其是中国人口与国土资源方面的优势对于反法西斯战争持久化的重大作用;三是只看到战前状况,没抓住战争进程中各国实力的变化,忽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其进程对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全新调整;四是忽视了中国政府的主观努力对其在整个反法西斯阵营中地位大幅度上升的助力作用;五是没能正确把握中国与同盟大国间构成的是一个互为战略支撑的相互支持格局的实情。其实,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及其战争发展的进程,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对比不断发生新的升降变化:除美国因战场远离其本土而未受严重影响外,法国败亡,英国、苏联同样遭到重创。而中国这样一个战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弱国,虽然因独力抵抗日本侵略数年而遭受削弱,但中国军队在反侵略的民族精神指引下却越战越强。中国政府立于持久抗战的军事战略和世界反法西斯联合战线的外交制高点,通过主观努力,发挥自身人口与国土资源大国优势,贯彻务实积极外交,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持久抗战,力促反法西斯同盟阵营的形成。不仅一度独立支撑对日

抗日战争十大战役

抗日战争十大战役 分别是:淞沪会战,上高会战,南京保卫战,长沙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桂南会战,滇缅之战,湘西会战,太原会战 1.淞沪会战 简介 淞沪会战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军以日租界和黄浦江上的军舰为基地,向闸北一带进行炮击,我军奋起还击开始,至11月12日我军西撤结束。[1] 这次战役,日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总司令,先后投入陆,海,空与特种兵部队近30万人,动用舰船130余艘,飞机400余架,战车300余辆,狂妄地宣称1个月内占领上海。当时的国民政府先由冯玉祥,后由蒋中正(兼)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指挥。先后调集中央部队,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部队和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以及部分省市保安总队,总计兵力约70万余师,奋勇迎战。 战果 淞沪会战挫败了日军中央突破,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粉碎了他们3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它是我国从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 这次战役,日伤亡6万多人,被我军击毁击伤飞机200多架,舰船20余艘。但是我军以落后的武器死守被日军优势火力控制的战线,加上指挥失当,伤亡重大,有大约30万将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军团级干部损失过半,导致我军中下层出现断层,致使我军战力在后续出现下滑。 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 2.上高会战 “上高战役”闻名中外,又称“锦江会战”。上高会战,中国军队击毙日军少将指挥官岩永、大佐联队长滨田,歼灭日军16000余人,击落敌机1架,缴获日军军马2800余匹,辎重物资无数。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将称之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蒋介石对担任攻击主力的74军甚为满意,特以军委会名义授予74军“飞虎旗”一面,此为国民革命军中最高奖励。 背景 当时,日寇企图拔掉驻守在上高的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这颗钉子,于元月份开始,盘踞在南昌的日军,陆续将派往鄂西及武汉的部队调返原驻地,并积极补充兵员,增加给养。日军积极进行渡河及夜战演习,并有侵华日空军第3飞行团主力先后飞抵南昌机场。日军拟兵分三路,总兵力约6.5万人,配有战车40辆,飞机150架,以第11军团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为总指挥。 战斗过程 1941年3月15日,圆部和一郎指挥2个师团、1个独立混成旅团,由安义、南昌等地分3路向上高地区进攻,企图攻歼国民党军第9战区第19集团军主力。 安义;中路日军第34师团占领高安后,向官桥、泗溪等地继续攻击;南路独立混成第20旅团一部在独城、经楼地区被国民党军第49军阻击,主力被阻止在灰埠,被迫渡江北上与第34师团会合。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于19日下决心:利用既设阵地,逐次抗击,诱日军进入上高地区予以围歼。当即电令:“严饬各军积秀对敌猛攻,务将深入之敌,歼灭于高安锦河南北地区。”为了增强罗集团的攻击力量,第战区长官部抽调王陵基川军陈良基、傅翼两个师由三都导区兼程南下。各军慑于军律之森严,又知援军即将到达,士气大振,奋勇争先与敌搏斗,围歼日军第34师师团之战于上高地区展开。 日中路军第34师团本已陷入绝境,而第34师团夺取上高的野心却未死,自19日经余程万师阻止于泗水东岸泗溪附近后,20日第34师团又采取锥形突入之战术,集中大炮十余门、飞机30余架,集中轰击泗水西岸唐、港西罗地区,阵地被毁,敌军遂乘机分由档口、港西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影响 伟大的抗日战争作为自鸦片战争爆发100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为人类和平、进步与正义事业做出了彪炳千秋的历史贡献。 对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是伟大的胜利。非正义的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一、中国人民的彻底觉醒 抗日战争是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一场战争。这种命运的改变,首先得益于民族的觉醒。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与重大的牺牲,但同时也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起了极大的召唤、促进作用。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与国民党的软弱,使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华民族要复兴,不仅要驱逐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要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的危险处境中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出路,为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严国群说,这种民族的彻底觉醒,是抗日战争之前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不屈斗争所无法比拟的。毛泽东主席曾风趣地说:“日本的南乡三郎见我时,一见面就说:‘日本侵略了中国,对不住你们。’我对他说,我们不这样看,是日本军阀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因此教育了中国人民,不然不会觉悟,不会团结,那么我们到现在也还在山上,不能到北京来看京戏。就是因为日本皇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别无出路,才觉悟起来,才武装起来进行斗争,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所以日本军阀、垄断资本干了件好事,如果要‘感谢’的话,我宁愿‘感谢’日本军阀。” 这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毛主席说过的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不忘历史,牢记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唯有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才可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如果每个有志的青年都这么做了,那么我们就不会让历史重蹈覆辙,祖国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 二、中国获得了政治大国地位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此后世界

论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中下层民众状况

论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中下层民众状况 论抗日战争中得中国中下层民众状况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正式走上全民抗战得道路.抗战历时八年之久,尽管取得了最终胜利,但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得重大损失.中国当时人口论文联盟超过4亿,但由于民众处于一种非常涣散得状态,而且很多人得民族、主权观念缺失,使得抗战中出现了少数人抗战、多数人观战、一部分人投敌得状况. 一、沦落后得都市民众状况 都市沦落后,中国人面临了前所未有得危险和屈辱.日军攻城伊始,首先必是惨绝人寰得抢劫、强奸、烧杀等.其后,为消磨中国人得抵抗意志,也为了加强和美化自己得统治,日军便开展了奴化教育.如在太原得国师附小旧址上,开设“新民学校”,还“另设小学教员训练班及地点人员训练班.”日本人还用留声机,吸引老百姓,为自己得统治作宣传.因此,沦落区一些人没有抗日,相反做了日本人得帮凶,成了不齿得“汉奸”.甘心做汉奸得人中,多是一些品行不良得游手好闲之徒,也有极少数民族观念淡泊、求家人在乱世中能平安而当“汉奸”得人.如1938年9月6日得《大公报》,刊登了“一个汉奸得忏悔”得文章.这是一个没有透露姓名得汉奸寄来得信,他是河南新乡人,日军攻陷新乡时,没逃出河南.他得舅舅是个落伍军人,劝他去为日本人做事.他当时得办法确实是“饭碗咨询题只要解决,妻子老小只要安全,有何不可得.wwWC”做汉奸后,替日本人收集情报,收了很多钞票,倒也十分快乐.但半年后,其妻、表妹等都被日军强暴,这才唤醒了他.因此他写信讲述自己得经历,规劝国人:“凡是用中华精血做成得人,千万不要再当汉奸.”可见,日本人只将他们当走狗待.所以,在沦落区内,存在着一些自发得反日行为.如在天津,“常常地在黑漆得电影院里,会看到同蝴蝶一样地飞起许许多多地白纸片.纸片上写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日本军阀’,‘拥护政府抗战到底’等宣传语”.“在北平,在幽静得小巷里,常常地会看到,黑墙上白粉笔写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参加游击战反对日寇得侵略.”在街上贴着得“完全消灭党军”得标语到夜晚就会被撕烂,日本人刚换新得标语翌日就会被撕碎,甚至连日本人驻军门口得牌子也在夜里被打烂几次. 二、乡村沦落区得民众状况 国民政府时期得农村,是国家操纵力最弱得地区,在生产方式、受教育状况、生活状况等方面都比较落后.日军占据后,各派势力趁机进行权力角逐.以人口只是20余万得河南省内黄县为例,抗战开始后,由于国民党当局非常快溃逃,牢中囚犯出狱大肆抢劫,民众也将县里得义仓抢夺一空.县郊得土匪趁乱攻城,与守城得乡绅民团血战,日军路过时,误以为有抗日武装,又进入村落屠杀、几个月间800多人丧生.其中200多人被日军杀害,其余死于自相残杀.后来,局面依旧混乱,县里乡绅和日军勾结,组织傀儡政权,附近得红枪会则和河南境内得一支国民党军队联手进攻乡绅领导得民团.不久,红枪会投落日军.1940年初,当地得国民党军队也投落日军,被改编为伪军.日军在当地得兵力,也只是一个小队.整个内黄县仅剩下中国共产党得游击队在抗击日伪军.游击队之因此存在和坚持,与中国共产党从上至下得 抗日政策是一致得.而内黄县其他势力则缺乏一个上层领导,也没有明确纲领,各自得行动只是为了各自得利益.因此,沦落区得农村处于一种封闭、被动状态,当日军行动威胁到生命安全时,才会有一些零星得自发抵抗.但当日军统治固定下来,并在乡村中建立伪机构加以维持时,村民们得抵抗情绪被转移了,很多人开始关怀得是自己得生活而非国家、民族得命运.他们虽痛恨日本人和汉奸,但也无能为力,不主动去反对侵略者,正如有得学者所讲:“地点权力得考虑在若干民众内心,大概比抗日情绪来得重要.” 三、国统区和依照地得民众状况 抗战期间,以重庆为中心得国民政府统治地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得抗日依照地由于两党统治方针不同,民众状况也有差不.国统区内法币发行量猛增,加上往常方巨大得物资消耗,导致了通货膨胀得出现,民众生活往往得不到保障.一些官员尚能靠贪污度日,一些下级官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

抗日战争中的经典历史故事

抗日战争中的经典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日军开始进攻上海。日军先后投入30万兵力,动用了300多架飞机、几十艘军舰。中*队将70多万兵力调往淞沪战场。随着日军持续增援,中*队逐渐处于劣势。11月12日,上海沦陷。中*队共毙伤日军4万多人,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开始,中国中央军精锐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第三十六师等部,在京沪警备总司令张治中指挥下,主动进攻,企图一举扫荡驻上海之日本海军陆战队,但因指挥不当,竟未能奏功。8月22日深夜至8月23日晨,日本援军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等,在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陆军大将松井石根的指挥下,在长江口南岸川沙口、狮子林直至吴淞口、张华浜等地强行登陆成功。日本援军在日海、空军的强大支持下,向宝山城、月浦、罗店、浏河镇一线发动猛烈进攻,企图包抄中国上海守军的后路,重施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故技。 历史战争故事: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23日,企图攻占太原的日军先头部队进抵平型关附近,八路军115师决定在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设伏。25日8时30分,日军坂垣师团21旅团的两个联队进入伏击圈,八路军设伏部队居高临下,向敌猛烈射击,将其分成几段,各个歼灭。战至下午1时,日军主力基本被消灭。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的首次胜利,共歼灭日军1000多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轻重机枪20余挺、长短枪1000多支。 1937年9月25日,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第一个重要胜利——平型关大捷。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山西省灵丘县西南的平

抗战胜利相关知识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复习抗战 二抗战的胜利1945 ⑴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6.11 延安) 背景: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内容: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是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了党的政 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 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意义: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⑵抗战胜利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⑶抗战胜利的原因 中国方面: ①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主要原因); ②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倡导和建立统一战线、敌后根据地和抗日游击战争、《论持久战》等; 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国民党台儿庄战役) [放手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国际方面: 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二战)相互配合加速了日本的投降。Eg 白求恩Canada ⑷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斗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维护了国家主权;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2国际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1935,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935,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1936,12/12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初步形成; 1937-9,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正式形成。

10.如何正确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 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拥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共产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变后,蒋政权由“攘外必先安内”转为准备抗日。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应有地位和国共合作抗日,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国共两党合作成为一个历史关键。中国内部新的团结格局由此确定下来。全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亡。中华民族使自己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实现的和虽然经历惊涛骇浪终于坚持到底了的。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来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这是历史事实。 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起主导作用,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蒋政权这时具有两面性格。参加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一面是爱国的,带着革命性的;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带着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后一面违反民族利益。抗战初期,前一面表现得比较明显。战争进人相持阶段,日本对重庆加紧诱降,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很快发展,国民党的态度逆转。蒋介石这时谈话多次拿抗日、反共并列,甚至认为反共重于抗日。他要求美国给予军事经济援助时也把担心“国内中共之猖狂”作为重点。中国因此几度出现国共分裂内战、抗日战争中途夭折的严重危险。 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