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

一、填空题(5空10分)

课上笔记,主要集中在第一章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和中国马克思史学

二、名词解释(4个20分)

1.二重证据法

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1925年在清华研究院讲课时,正式提出的历史研究新方法。即把文献分析和考古证据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用来解决古史研究的重大问题。二重证据法的提出,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首先,王国维明确体现了近代学者自觉的科学精神和对学术体系性的要求,肯定近代学术方法的发展方向,其次,二重证据法适应了20世纪初以后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的形势,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者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再次,它为研究者提供了综合运用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献的成功范例,扩大了历史学家的视野,扩展了史料的范围,揭示了新材料的发现对近代史学发展的重要价值。

2.历史

广义的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生活史。历史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人们不能从某种主观愿望出发使历史重演或凭主观意志将其任意改铸,但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着一种延伸的过程,历史有它独特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规律,按照自己的内在逻辑而发展,人们可以认识历史、描述历史、诠释历史、探究历史。狭义的历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人类社会的历史的记录和研究。前者含义是客观的,后者含义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因为在撰写历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将记录者、描述者的思想观念渗透其中,会表现出某种主观性。

3.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历史学的任务是描述历史和揭示规律,其根本任务是揭示历史规律。历史学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为理论部分、主体部分和史学辅助学科及史学分支学科等部分。理论部分是对历史、历史学的理论思考,主要包括史学理论、历史理论,主体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主要有文献学、目录学等。史学结构中各部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是僵化不变的,它们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发展。

4.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系统的理论认识,它是历史本体论的核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历史观是在史学实践和历史教育、历史学习、社会实践及其体验反思中形成的。由于历史观是一种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和不同的阶级地位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社会生活,因而历史观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因此历史观具有多样性。历史观作用在于可以成为指导历史研究的导向性的方法,决定历史研究的方向和能否揭示历史的真相。

5.五朵金花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中国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讨论面广、时间长、影响重大的五

个问题被誉为史学研究的“五朵金花”。它们分别是:中国古代史分期、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汉民族的形成。“五朵金花”问题的讨论虽然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并承担了相应的使命,但它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五朵金花”为标志的对各种历史问题的讨论,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确立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历史实际进行的研究讨论,重视史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开拓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

6.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人类为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必须积累生产经验和知识,继承前人积累的生产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生产力,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生产关系的形式及其演变起着支配作用。生产力的特点在于,第一,生产力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之中发挥作用。第二,生产力不仅仅指生产工具的改进,或生产的物质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包括了劳动者自身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革新。第三,制度也是生产力。

7.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主要要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劳动和活动的分工与交换关系,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和费用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反作用。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

8.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分工关系、交换和分配关系、消费关系、所有制关系,这些生产关系共同你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是经济范畴的结构,又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9.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宗教、法律等的制度和机构,以及社会意识形态诸如政治、法律、道德、哲学等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也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政治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包括政治法律制度、政治组织、政治法律设施。思想上层建筑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社会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0.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也就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实践中的人是社会形态的中心。马克思、恩格斯有时为了突出社会形态的经济方面的特征,也称为社会经济形态或经济的社会形态,有时还称之为生产方式。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终极原因,仍然是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社会形态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

三、简答题(4题40分)

1.广义的历史(自然史、人类史、两者关系)

广义的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

然史和人类生活史。

自然史和人类史是辩证统一的的关系。二者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

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

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

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3.两者的联系:相互依赖

①人类史是自然史的一个特殊阶段和部分

②自然史的某些部分会渗透到人类史之中,成为人类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的活动也可以改变自然环境。

2.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性质: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是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历史的通史著作,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内容:该书着眼于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重视不同形态的阶级斗争研究。

主要贡献:

第一,否定了旧史书以帝王将相为历史主人的传统观点,肯定了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第二,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划分中国历史的段落,改变了旧史书以朝代划分阶段的循环观点。

第三,指出中国历史走着大螺旋式和无数小螺旋式的发展路线,认为这是封建社会延续很久的一个基本原因。

第四,对于历史上阶级斗争的表述,着重讲腐化残暴的统治阶级如何压迫农民和农民如何被迫起义。对于民族间的矛盾,着重写了民族英雄和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

第五,注意写出生产斗争的具体面貌和古代的科学发明,以及有关农业、手工业年的知识。

3.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具体补充看笔记)

主要内容:(1)什么是历史?(2)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3)什么是历史学(4)史学的要义

(5)历史学的系统(6)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

(7)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

理论价值:1.对史料、历史和历史事实的区分,具有重要的认识论价值。

2.对历史学性质的论述,都构建科学的历史学学科的设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3.在宏观的近代学科的视野下,提出了自己的历史学的系统,对于建

设了科学的历史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4.历史存在、历史客体特性

●历史存在的特性:对于历史认识主体来说,它不仅是一种自在之物,完全独

立于史学家的意识之外,表现出不以任何认识主体的思想、意志、目的和愿望为转移的客观性。

●历史客体特性:

1.是历史客体的双重社会性。即一个是他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性,另一个是认识主体给与它的社会性。

2.历史客体处在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新的历史资料的不断发现,越来越扩大着主体的历史视野,使历史客体也随之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变换、社会的发展呢、主体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推动着主体不断从新的角度去选择历史客体,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从而使历史客体处在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

5.马克思主义史学发生期的特点

特点:1.力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系统介绍和全面理解,并强调运用这一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从实际出发,并且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2.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建工作。

6.历史研究方法(比较方法、口述方法)

●比较史学是指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一套理论和方法体系。历史比较方法是指

运用某种理论和方法对各种历史现象的异同及其原因进行实证的比较研究的实践。

历史比较方法的作用和局限:

作用:(1)为探究历史规律提供了重要而有效的认识手段

(2)可以增强历史论证的鲜明性,将历史事物的特征明显而直观地突现出来(3)可使研究者突破具体历史事物的局限,获得认识历史的新角度。

(4)可以打破年代序列和严格的地域、国界限制,将似乎没有联系的历史现象,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对照,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5)是使历史“近似地”重演的重要方法之一(类比)

局限性:比较研究都有特定的思维角度,是从事物的某些侧面进行比较考察,而暂时地有条件地撇开其他方面,这就决定了比较研究结论的非全面性、相对性。

●口述史学方法既是指史学家搜集和记录口述史料的方法,又是指史学家部分

或全部依据口头史料撰写历史著作的方法。口述史料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口述回忆,指人们回忆自己以前的经历和见闻的口述材料;二是口头传说,指那些以口碑形式流传了若干年代的对以往人物、事件的叙述。

口述史学的价值与局限:

价值:1.口述史学发现并矫正文献记载的缺失,使历史学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

2.开拓了新领域,扩大了新视野,补充了新资料。

3.口述史学可以增强普通民众的主体意识,从而有助于历史学的教育和启迪功能的实现。

局限:1.口述包含各种不真实成分,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它是建立在人们以往情况回忆的基础上的,而回忆的情况往往是难以保证准确的,这里既有因年代久远、记忆不清而出现的失实,也有回忆者因自己的立场、观点所致的偏颇,如果将这

样的口述材料不加分析地运用于历史著作,那将导致历史著作与历史事实的背离,口述史学方法的优势、功用将无从谈起。

2.口述方法适用的时间段有限。

7.历史认识的一般形式

历史认识的一般形式:

一、考实性认识

考实性认识的目的:弄清历史客体的客观面貌,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牢靠的基础。考实性认识的步骤:一是,以史料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书的真伪错谬,弄清史书的原貌;二是,以历史客体为对象,考证史事的真实与否,弄清历史之真。考实性认识的意义:它是全部历史认识中最基础的一步,只有弄清历史现象的原始面貌,才能展开分析、综合、判断等一系列研究过程,也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二、抽象性认识

抽象性认识在考实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历史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抽象性认识的任务,就是要洞察历史的深层,发掘历史客体所蕴含的最本质的联系。

三、价值性认识

价值性认识是以客观事物与人类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内容。

8.唯物史观基本概念(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四、论述题(2题30分)

1.结合毕业论文写作,谈谈自己如何实现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历史主义原则、阶级分析原则、整体研究原则)?

2.历史具有一度性,为何我们还能探究其规律?

(1)虽然历史具有一度性,但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的辩证思维对科学规律的揭示都是至关紧要的。

(2)人的社会行为受人的社会意识支配,而社会意识又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因此,史家可以通过各个时代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的物质生产,探索各种社会意识产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揭示各种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演变的规律(P59)。各个时代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的物质生产,则是通过“史料”呈现出来的。(3)史料虽然只是历史过程的部分或否,但是辩证思维在历史认识中可以发挥作用。辩证思维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科学抽象与具体、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

3.为什么历史发展呈现阶段性、连续性?(含义和原因)详见笔记

4.历史客体、历史存在、史料客体概念和三者关系?

●历史存在:包括人类以往整个历史活动的全部内容,它的过去性的特点,使

它已经凝固不变,而且与现实的人类活动远远地隔离开来。

●历史客体:是主体所认识到的历史存在,是历史存在的一部分。

●史料客体:作为对历史客体的一种反映,以文字描述的形态而存在的史料,

就叫它史料客体。它是主体为认识历史客体而必须首先去认识的一个中介性客体。

三者关系:

●历史客体属性对其整体的影响。

1、历史客体的客观性对主体的影响。为历史认识的主体提供了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结论具有科学性的可能。

2、历史客体的历史性对主体的影响。要求认识主体对客体的历史环境有准确的

把握,并揭示其中的历史联系。

3、历史客体的过去性对主体的影响。使主体无法直接感知客体,就使主体的认识失去了重要的经验基础。就使历史认识具有了间接性特征,历史学家只能通过史料客体去恢复历史的原貌。这种认识的间接性,一方面使主体的认识活动受到史料的客观状况的局限,不能对历史材料进行充分的自主性选择;另一方面,它也使史家主体获得了解释历史的充分权利及其自由。历史客体的过去性,还造成历史认识检验的特殊困难。

4、历史客体的复杂性对主体的影响。不可能把握客体全部的复杂关系,而只能抽象地认识其复杂性。认识主体往往只能从一个角度或几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于是也就只能窥见历史客体的一个侧面或几个侧面,很难达到对历史客体全部复杂关系的把握。

史料客体及其对主体的局限

1、历史内容的无限丰富要求记录者必须对历史的内容有所取舍,而决定其取舍的标准则是记录者的主观条件。

2、历史记载的完整性、连贯性的要求,使得记录者、作史者不能不求助于丰富的想象力,用合理的想象、猜测和推理去弥补材料的不足,填补历史材料的缺环。

3、历史客体的主观性和简约性,严重的局限着史家主体的认识活动及其成果。

4、严重的限制了史家主体能力的发挥,使历史认识带有某种不容选择性。史料客体的存在情况,决定了历史认识只能达到一种相对正确的程度,认识主体不可能求得绝对正确的历史结论。

5.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怎么理解?(详见笔记)

6.人们为什么能通过碎片化历史探索到历史的规律?(答案与第二题相同)

史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2011-2012第一学期《史学概论》复习题 1、广义“历史”定义。 定义: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2、狭义的“历史”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以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特征: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 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 (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4、狭义“历史”二者间(人类客观的历史与历史撰述)的关系如何? (1)区别:①客观性:②主观性: 历史记录(一次主观化)、历史著作(至少二次主观化) (2)联系:客观的历史:是被反映对象(被加工物) 历史撰述:是反映结果(加工处理的产品)

5、何谓“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6、历史学的学科特性?根本任务? 学科特性:是科学,而非艺术。 根本任务:揭示历史规律。 7、历史学的学科群是怎样划分的? (1)、理论部分(以历史、历史学为研究对象) 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主题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 按时间划分: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史等 按内容划分: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者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 按区域划分:美国史、日本史、中国史、中东史等 按专题划分: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等 (3)、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 ①目录学(搜集史料);②版本学;③校勘学;④辑佚学;⑤辨伪学;⑥考据学; ⑦训诂学;⑧史料学。(②-⑧,获得真实的史料) 8、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课本14页) 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尊在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9、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关系:①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哲学世界观的理论指导,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渗透在历史研究方方面面,成为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历史学位哲学提供经验拿和史实的依据。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1. 史家四长:指的是要想做为一个史家必须具备的四种资格:即:史德、史学、史识、史才。史德是对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史学是指要具备史学知识。史识是讲历史学家的观察力。史才是讲作史的技术。 2. 史学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 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 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3. 三统三正: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历史循环论,并对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稍加变通后提出的理论, 以不同正朔为标志的改制法则。“三统”是指黑统白统赤统,中国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黑、白、赤三统循环的神秘主义历史观。“三正”是指夏正商正周正,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法制度。这种改制只是为了表明新的皇帝重新受天命统治人民,其实质却没有丝毫改变,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4. 计量史学方法: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即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历史资料进行数据处理,进行史料分析从而得到结论的一种方法。从17 世纪到19 世纪,统计学方法的发展和统计资料的日益完备,已使历史研究引入了计算,逐渐形成了历史统计学,主要研究经济史和人口史,但由于计算手法的初级,研究的性质、对象与传统史学大同小异,所以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计量史学。进入20 世 纪之后,新史学家们对历史的定性研究感到日益不满足,他们认为某种历史现象仅靠描述和定性往往是错误的,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通过定量研究有可能对特定主题产生较精确的、有说 服力的认识。计量方法远未能成为取代其他方法的唯一科学的手段,并不能完全排除主观因素。特别是其成果的枯燥,使其日益远离普通读者,失去了史学的社会功能,这些都是计量史学亟需解决的大问题。 5.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6. “五德始终”历史循环论:一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的理论。如中国战国末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说” ,认为历史变化和王朝更替,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继更替,周而复始循环的结果。主张人类社会的变化是简单的重复循环过程的历史理论。 7. 历史解释:即历史的主体(历史学家)通过历史的中介(主要是历史资料,如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对历史的客体(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规律等)作出相应历史观的解释。 8. 历史遗产:即人类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综合,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物质文化” ,诸如各种生产工具、设备、生活用具、居住房屋、衣饰装束、交通工具等;一类是“精神文化” ,诸如科学文化知识、理想和情操、道德和礼仪、习俗和风尚、生活方式、情趣、爱好等。 9. 历史系统方法:用系统论方法研究历史,它要求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观念出发,认识历史运动的整体过程,并进而从历史过程发展所表现的整体与部分(历史要素)结构、层次、环境的关系中,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历史系统方法的根本特点和要求。 【问答】 1.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运动的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它可以通过人们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才能实现,因此历史必须重视研究人的活动和人本身的价值,重视人在历 史过程中的地位。 2)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必须深入到人们的社会存在中去研究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从社会存在中去寻找产生的原因和答案。 3)社会性质、社会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存在于生产方式之中,必须用社会经济结构去说明社会的政治结构,用社会经济的变化去解释社会文化、哲学、宗教、科技、政治、军事、伦理等的变化,去说明社会历史的运动。 4)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与历史上特有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相联系。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研究阶级社会中历史现象的基本线索和基本方法。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是研究历史的 基本要求之一。

《西方文化史》参考书目

西方文化史课外阅读书目 (带★者为必读书目) ★1.《圣经》(和合本) ★2.李泽厚著《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3.姜守明、洪霞著《西方文化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6.〈法〉伏尔泰著《风俗论》,商务印书馆,上册(梁守锵译)1996年版;中册(梁守锵等译)1997年版;下册(谢戊申等译)1997年版。 ★7.〈英〉汤因比着《历史研究》上、中、下(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裔昭印著《世界文化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版。 ★9.王佐良等主编《欧洲文化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10.〈荷兰〉彼得·李伯庚著《欧洲文化史》(赵复三译),上、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1.郑敬高编著《欧洲文化的奥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2.〈德〉古斯塔夫·施瓦布著《希腊古典神话》(曹乃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13.〈美〉G. F. 穆尔著《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4.张久宣编《圣经故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15.〈苏〉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室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上册(严摩罕等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6.〈苏〉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室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下册(严摩罕等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7.〈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东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8.〈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19.〈美〉贝尔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20.〈美〉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21.〈德〉利奇德著《古希腊风化史》(杜之、常鸣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德〉奥托·基弗著《古罗马风化史》(姜瑞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德〉爱德华·傅克斯著《欧洲风化史·文艺复兴时代》(侯焕闳译),辽宁

史学概论题目整理

史学概论 1,谈谈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天命神学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它的突出特点是把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切现象及其变化的终极原因归结为天命或种种神灵意志。 阶段 (一)古希腊史学 1.希腊神话 2.《荷马史诗》:是一部反映希腊原始社会历史某些片段的英雄史诗,史料价值很高。 3.希昔阿德:他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并赋予历史变化以某种连续性和方向性,向真正意义的历史学迈进了一步。《田功农时》描述的不是神和英雄的活动,而是凡人的劳动生活。 4.希罗多德:他努力从人事的角度探讨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战争的结局,注意观察分析历史事变之间的因果联系,充满了人本主义精神;他注重史实的考订。草创了历史叙述体。《历史》(《希波战争史》) 5.修昔底德:他具有比希罗多德更为彻底的人本主义精神,他认为“人是第劳 重要的,其它一切都是人的 动成果。”他注重利用原 始资料,对一切资料都加以严格的批判考证;发展完善了

历史叙述体。《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二)古罗马史学 1.李维:《罗马史》(《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他大力宣扬爱国主义,赞颂罗马 的历史及罗马人祖先的美德和业绩,讴歌罗马历史上的英雄,用罗马先人的美德来针砭时弊,唤起人们继承和发扬祖先的美德。 2.塔西佗: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以“道德史家” 著称。他的历史著作被后人称为“惩罚暴君们的鞭子”。在史学思想上,他主张记事载言须摒弃一切主观不良动机。《历史》、《编年史》 (三)罗马人统治时期的希腊史学 1.波里比阿:《历史》(《通史》)把整个地中海地区视作一个统一体加以研究,注意各不同地区历史事变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通史。他研究历史,不限于陈述历史事件,还努力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他提出了一套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他主张历史研究的目的和功用是以史为鉴,因此,历史研究的任务是求真;波里比阿还对史学家的素养提出了要求。波里比阿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四)中世纪史学一基督教史学

史学概论 论述题 考试内容(标准打印版)

1、历史、史料、史学三者关系 历史:广义: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狭义:人类社会发生、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史料: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的痕迹 历史学: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科学,是历史固存的记载,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 关系:历史是历史学主要研究对象,史料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是历史研究的起点。2、史学的功能 社会功能:①揭示性的功能:历史规律,发展趋向,来树立对社会人生的正确信念 ②教育性的功能:明是非,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借鉴性的功能:总结教训 ④服务性功能:文物资料、陈列文物 学术功能:①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②增添人类知识宝库 3、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 ①“以往一切历史理论,之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 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②与此相联系,“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其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 史人物的活动。 4、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①最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基本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阶级的存在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⑤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5、历史认识过程中三种形式及其各自解决什么问题? ①考实性认识(回答了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确认了历史现象和人物存在形态,判断历史 史料和历史现实的真实性,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②抽象性认识(解决了历史统一性、规律性和内在联系),确定个别现象外部形态,规律 性包含了必然性,进行了抽象性认识 ③评价性认识,研究历史现象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 6、历史认识对象的特点: ①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以往人类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一维性 ②历史作为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变化的 ③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有阶段性可分 ④历史是一个继承扬弃的发展过程,考察历史应该是双方面的 ⑤作为客体的人类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产 物 7、当代史学方法论的总原则:整体化,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从运动中考察历史,从联系中解剖 历史 当代史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综合、立体、系统、比较、运动 8、历史主义基本内容: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概要) 一、名词解释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类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二、论述 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①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时间(上古史、中古史、古代史、近现代史) 空间(美国史、中东史、欧洲史) 内容(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 综合(秦汉专题史) ②以特定对象和特定方法为轴心的综合研究科目 (历史文献学、器物学、考据学、历史地理学、年代学) 第一章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意谓书中所论及的都是为匡时救国被迫非说不可的问题。

二、列举 1.修史制度论 (1)君举必书----慎言行 (2)人君不观史 (3)设官修史,唐代开始 (4)整体修史制度 2.新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史学观点或着作 (1)梁启超 三阶段:1901----1905年:服膺进化史观 批判传统史 1912----1920年:中西结合,因果关系,“据事直书” 1920年以后 着作: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新史学》 1901年《中国史叙论》 (2)章太炎 史学观点:历史是“人群和社会的进化”进化论,生存竟争解读历史;评历史人物;

将人类学运用于历史研究中。 着作:《訄书》论文集 (3)夏曾佑 史学观点:天演论,历史进化论;历史功能论;历史阶段思想 着作:《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4)陈黼宸 着作:《独史》、《史地原理》、《中国通史》、《诸子通义》和《读史总论》3.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三个层次 (1)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 (2)异族之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证 (3)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考证 4.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及其相关代表作品 A、史学思想:“求真实,供借鉴”精义 B、学术信念: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广博的知识,严谨的学术 (2)重视制度史,社会阶层的分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史学史考试

一、名词解释 1.曼涅托《埃及史》:作者曼涅托是希腊化时期希腊化了的埃及人,他用希腊文写成了《埃及史》,奠定了埃及历史学和年代学的基础。书中把自传说中的美尼斯国王到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之前的历史分成古、中、新三个王国,其间有第一、第二两个中间期,亦可分为31个王朝,使古埃及历史有了纵向发展的序列和框架,奠定后世编写埃及史的基础。 《埃及史》作者曼涅托(约前四世纪末至前三世纪初),古埃及历史学家和祭司。用希腊文著《埃及史》三卷。本书在当时未能获得足够重视,但遗留下来的残章片段使后人认识到它的重大价值。它划分埃及古史为三个时期(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三十或三十一个王朝,这一分期法大体为后人所采纳。 曼涅托Manetho(活动时期公元前四世纪末—公元前三世纪初),古埃及祭司和历史学家,用希腊文写成《埃及史》一书,该书有片段为教会历史学家保存下来,成为今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史料。曼涅托把埃及历史划分为30个王朝和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三个时期,这种分期法有一定的准确性,至今仍为学术界所沿用。 2.希罗多德:古希腊纪事家。代表作《历史》。《历史》是西方最早一部历史著作,视野广阔;史料丰富;文笔华美,语言生动;不抱偏见,具有一定求真精神;歌颂民主;重视道德教育,歌颂正义,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叙述生动,引人入胜。但天命观念明显,过多引用神谕、梦兆,且存在史实错误。他首次将视野扩大到希腊人已知的世界,强调历史的垂询功能和历史批判思想,为西方历史编纂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被称“历史之父”。 3.修昔底德:古希腊史家,西方史学上第一位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史学家,被誉为“求真的人”。代表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资料可靠,结构严谨,思想深刻;强调历史的实用性;叙事客观,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精神;成为希腊化时期罗马史家采用的范本,民主政治理念也影响深远。他全面发展了人本史观,轻鬼神,相信必然性,用理性的目光来审视历史事件的真正动因。写作方法独特,演说词首开先河,叙事生动,文字优美,文情并茂,且具有良好的史德。 4.色诺芬:古希腊史家,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家”。代表作《长征记》、《希腊史》。《希腊史》是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写,带有偏袒斯巴达的倾向。《长征记》是西方第一部军事理论名著,对战略战术有参考价值,他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叙事生动,引人入胜,有较高史料价值,是继希罗多德之后深入介绍波斯情况的又一力著。该书对腐朽波斯帝国的描写为后来亚历山大战胜波斯有鼓舞作用,并明显反映了希腊民族特性。他更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富有文才,人物描写生动逼真。 5.波里比阿:希腊化时代重要史家,被誉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古希腊唯一与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齐名的历史家。代表作《通史》。《通史》以罗马武力扩张和政治制度演变为中心讲述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至第三次布匿战争和罗马建立东地中海霸权的史实,其完整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是西方史学史的典范。该书视野开阔,描述范围是罗马人所知的世界;强调历史的真实性,重视历史的垂训功能。这两点可谓是兼具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优点。他注重历史文献、历史地理和政治史,但缺少文才,著作流传不广。 6.普鲁塔克:罗马帝国初期希腊史家。代表作《希腊罗马名人传》,乃一希腊名人与一罗马名人的“合传”,反映了希腊与罗马文化的交流,材料丰富,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文学色彩浓厚,戏剧性强,感染力强,注重道德实践,《道德集》与之相辅相成,注重道德伦理阐述。作者以名人事迹反映道德伦理,垂训后世。他扩大了希腊罗马历史研究视野,首创传记体例,成为典范。其对后世有激励作用(如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就受其鼓舞),影响深远。 7.李维:古代罗马史学家。代表作《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简称《罗马史》)。英国诗人拜伦评价“李维的历史著作像是生动的画卷。”柯林武德则说“李维和塔西陀并肩而立,成

史学概论练习题

史学概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史学概论》课程是阐述有关(历史学)学科学习与研究基本问题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2.历史学的核心内容是(历史观)。 3.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著作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一书。 4.“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开创了西方史学的历史叙事体先河。 5.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标志着唯物史观理论的正式形成。 6.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著作是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一书。 7.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代表作有《日耳曼尼亚志》、《罗马史》、《编年史》。 8.意大利第一位著名的人文主义史学家是(布鲁尼),代表作有《佛罗伦萨史》。 9.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汤普森)的代表作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10.20世纪中国新考证历史学派中最有史识的史学家是(陈寅恪)。 11.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代言人,著作有《元史学: 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的比喻:文化批评论集》等。 12.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 13.古代希腊史学中,最有代表性的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诺芬。 14.唯物史观从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15.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巨著。 16.现代科学形态的考古学萌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17.20世纪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杰出史学家代表是(布罗代尔)。 18.20世纪西方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史学流派是法国的(年鉴学派)学派。 19.1955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最先提出“全球史”的概念。 20.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关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代表作是(侯外庐)主编的《中国 思想通史》。 二、单选题 1.1930年( B )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是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开山之作。 A、梁启超 B、郭沫若 C、胡适 D、王国维 2.中国古代自( C )正式设立史馆,史官制度开始趋于规范化。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 此版本尚存在不少错误,望各位帮忙更正,亦希望各位能帮忙补充和完善,谢了啊 另,文中蓝色字体是我无法辨认出来的,我记录的时候写得太龙飞凤舞了,结果连我自己都认不出来了,汗…… ――――超华-------------------------------------------------------------------------------------------------------------------------------------------------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 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史学史和史学理论; 3.公元五世纪希罗多德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史学之父”的殊荣; 4.欧洲中世纪的史学观主要是基督史观; 5.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6.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 7.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 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 8.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9.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或社会形态的不可跨越性和可跨越性的描述精辟地阐明了客观 限定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10.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 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2.法则式归纳方式又称实证归纳; 13.归纳性方法是由众多的个别事实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14.演绎性方法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导出个别性判断的方法; 二、多选题 1.历史学与下面哪些学科间有着既相互交叉又相互渗透的密切联系() a)哲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地理学 2.移情式领悟方法也被称作() a)将心比心式的领悟方法个别描述式的表现方法艺术式的表现方法 3.“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倡导者有() a)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 4.国内史学界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包括() a)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关系各种因素的合力 5.历史文献学科包括哪几个部分() a)经史子集档案文献地方志甲骨和金石铭类外国人著述 6.人本主义思潮中的某些代表人物() a)萨特尼采叔本华 7.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为科学经历了那些阶段() a)天命史观人性-理性史观唯物史观神学史官 8.中国古代持有历史循环论观点的是() a)孟子邹衍 9.古代希伯来哲学大致上由哪些关键概念确立起来() a)对唯一神的信仰受神恩赐或被神“选择”的观念神授法律的重要性 10.孔德的实证主义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a)观察比较 11.史学功能有() a)资鉴史观垂训史观经世史观史学无用论 12.史实的考证中常用到的方法有()

西方史学史考试

西方史学史考试

名词解释(12个) 政治史之父(P12) 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或450—前400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他是古典史学中最伟大的史家。他生活在雅典和希腊的鼎盛时代,BC424年由于安菲波里斯失陷,被控通敌被放逐,后开始收集史料,著成《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在史学思想上,他抱有科学理智的态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批判精神的史学家。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首开西方传统史学的政治军事的先河,他认为历史记载主要应该记述政治史方面的内容。这一先例被20世纪前的史学家所继承,因此他被称为“政治史之父” 教会史之父(P65) 攸西比乌斯(约260—340)中世纪基督教史学家,被后人称为“教会史学之父”。他是巴勒斯坦恺撒里亚的主教,他充分利用恺撒里亚保存完好的图书馆在313年君士坦丁堡承认基督教这种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写了大量的书。主要著作有《编年史》、《教会史》、《巴勒斯坦殉教者行传》、《君士坦丁传》等,他的著作最明显的价值在于史料的保存方面,《编年史》被认为是教会史中最大的一部,《巴勒斯坦殉教者传》开创了圣徒传这种以

一作品,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受到史学家色诺芬的深刻影响,称之为新色诺芬,熟于军事,战争的胜负在他的笔下就成了英雄的个人意志对凡夫俗子的胜利。他重视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认识到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在质量上的差别。 希罗多德(P9) (约前485—前425年)古希腊著名史学家,是第一位有完整作品传世的记事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晚年因政治迫害而被流放。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马基雅维利(P83) (1469—1527)意大利人,是继布鲁尼之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最出色的史家,同时也是卓越的外交家、政治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剧作家。史学与政治的结合在他那里表现得更为突出,代表作《君主论》,他的史学思想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以政治统治为目的的逻辑展开,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政治家提供历史经验教训,以利于统治的实施,他十分重视时势的变化,以政治本位的功利主义史学,对循环论的破解同时还表现出他对未来社会进步的殷切期望,及隐藏于心中的乐观主义精神。晚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着作。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着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撰工作。主修《湖北通志》,惜未定稿,现存遗稿数十

西方史学史试卷

西方史学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总计30分) 1.《长征记》的作者是() A色诺芬B老伽图C波利比阿D希罗多德 2、《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 ) A狄德罗B康德C伏尔泰 D 孟德斯鸠 3、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历史著作是() A《历史》B《伯罗奔尼撒战争史》C《希腊史》D《罗马帝国衰亡史》 4、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是() A凯撒时代B奥古斯都时代C屋大维时代D伯里克利时代 5关于西方古典史学的优良传统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 A求真探索的精神B理性主义观念 C宏宽的历史眼光D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6、下面哪位史学家来自德国() A休谟 B 伏尔泰C莫泽尔D吉本 7、下列不属于口述史学的特点的是() A生动性B广泛性C性D真实性 8、人文主义史学的基本特征() A初步运用了历史批判方法B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C排斥古典史学批判、反思的精神D强调独立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记载 9、属于凯撒的史学作品的是() A《高卢战记》 B 《日耳曼尼亚志》C《罗马历史源流》D《罗马古物考》 10、下列不属于19世纪美国历史主要学派的是() A浪漫主义学派 B 废奴派C盎格鲁-撒克逊学派D边疆学派 二、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_____ ,______ ,______。 2.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商人__________,撰写了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描写中国历史, 文化和艺术的作品《_______________》。 3.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__________时代”。 4.__________是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他被称为“爱国史家”。 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维的_________又称《罗马史》。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_________、_________、文笔优美。 7.奥古斯丁著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8.罗马三大史家有撒路斯题乌斯、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被称为“政治史之父”,他的《__________》是政治军事史的例, 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10.文艺复兴这个词最早是由__________世纪的法国学者尔·德金尔克提出来的。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建城以来史》的作者是匹克托。() 2.“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3.公元4世纪至前3世纪的希腊社会,史称“古典时代”。() 4.波里比阿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机家。() 5.著名的“剑桥三史”是《剑桥古代史》、《剑桥中世纪史》、《剑桥近代史》。() 6.狄德罗撰有《路易十五时代》和《百科全书》。() 7.18世纪的西方史学,总的来说是以理性主义为主导思想的。() 8.文艺复兴的一个特征是恢复了人在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9.西方史学的直接源头是古罗马史学。() 10.老伽图用拉丁文字写作罗马史,首开拉丁史学之先河.( ) 四、名词解释(共2题,每题5分,总计10分)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doc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规律论等。 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地理环境论等。 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经世史观等。 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训诂学、辨伪学等。 6、《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 7、意大利史学家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8、史的初意是 9、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这里的“史”是的意思。 10、历史的基本属性是 11、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12、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的基础。 13、历史学是的科学。 14、历史是的过程。 15、历史学的学科结构可分为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分支学科和的分支学科。 16、版本指、印本也兼及写本。 17、刻本按刊刻者又可分为殿本书、、、私家自刻。 18、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圣人史观。 19、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20、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补正 2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三个部分。 2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和。 23、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刻本书是公元年中国唐朝刊刻的《》卷子。 24、陈垣的《古教四考》是、、和《摩尼教入中国考》。 25、陈垣在元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和《元秘史意音用字考》。 26、顾颉刚在《》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27、公元五世纪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史学之父”的殊荣。 28、西方古典的世俗的历史学特点是 29、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和两部分组成。 30、古罗马最杰出的史学家是和,而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31、中世纪的史观主要是 32、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33、14-16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与为主题。 34、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以和为主题。 35、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前期的西方史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后期是,下半叶是。

西方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简答题:一、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 1. 民主政治及学术自 2. 殖民运动与东方文化的影响A.铁器和农耕技术B.货币和商品经济(地中海沿岸的人很早就开始从事商业贸易,后来吕底亚人发明了金属铸币,并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传入希腊,同时商品经济也传入,希腊成为一个典型的商业民族) 3. 各种思想材料,包括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建筑学、医学、天文历法,尤其是腓尼基的字母文字等。二、古典史学的特1. 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立意求真,竭诚探索,试图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这也许是西方古典史学传统的核心。 2. 人文主义观念;西方文明的出发点是人,史学亦然。 3. 宽宏的历史眼光;在有代表性的西方

古典史家那里,这种宽宏的历史眼光有着充分的反映,尤其在那些撰述“世界史”或“通史体例”的史学家中表现更为突出。4. 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5. 注重史学的文字表达和史家的自身修养。名词解释:一、希罗多德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年生于小亚细亚南部哈利卡那索斯一个富有的奴隶主家庭,从小受过良好教育,酷爱史诗,成年后随叔父参与推翻僭主政治的斗争,失败被流放。公元前447年来到雅典,与文化名流交往密切。公元前444年来到意大利南部的一个新城邦图里奥伊,并获得公民权,长居于此。其代表作是《希腊波斯战争历史》。主要论述波希战争前地中海世界各地的民族及波希战争。在史学思想上,《希腊波斯战争历史》视野广阔,有通史的规模,材料丰富,有较强的客观主义态度和求实主义批判精神,歌颂民主自和道德,文笔华美,是世界上第一部文化史著作。希罗多德是西方文化史学的奠基者,被

历史06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历史06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历史06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所谓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遗留下来的遗产是多方面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来的遗产进行清理、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自己创造自己新的生活遗产,扬弃那些不利于创造自己新的生活的遗产。 人们总是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这是人们的普遍需要。历史本来就是世代相传地发展和演变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在先前各代人奠定的基础上生存和发展,因此也就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留下来的遗产加以继承或更新,由此就产生了寻求“史鉴”和“史师”的需要。具有不同利害关系的阶级和阶层,所需要的“史鉴”或“史师”是各不尽相同的,判断其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的标准就是其是否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正是由于人们普遍需要“史鉴”和“史师”,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历史学的本体论 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历史观,构成了历史学的本体论的核心内容。历史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或终极原因或动力?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都是史学本体论的根本性问题。 3、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强调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且认为人的意识、情感和意志等等精神因素具有首要意义。在当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的突出代表有弗洛伊德主义、萨特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第一个特点是,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人性、理性等精神因素是社会历史过程的决定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这是一种主张精神因素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其中包含两种倾向,一是强调领袖、精英人物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二是强调群体的、大众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是前一种倾向的代表者,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是后一种倾向的代表者。 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的第二个特点是,由于它强调人的精神支配下的意志、目的、动机决定历史进程,而人的意志、目的、动机是变化无常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无规律可循的,由此断言历史是没有规律的。 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看到了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比忽视精神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科学主义或结构功能主义的史学本体论胜出一筹;但是它在不同程度上忽视客观条件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制约,尤其看不到引起人们的思想、意志、目的、动机等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源来自于物质生活,看不到其发展演变也是有规律的,并由此否定历史发展规律的存在,从而陷入了谬误。 4、历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及其与本体论的关系 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史学的理论体系。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还直接主导着史学认识论。 5、后现代主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倡导者:法国的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股哲学思潮,它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一系列理念,进行猛烈地批判和否定。由于其否定的对象主要是18世纪以来在西方居于主流地位的“现代理性”,这

南京大学西方史学史讲义

西方史学史 早在希腊神话时期就有历史女神(Clio),她把人世间的一起善恶都记录下来,但西方真正的史学史直到19世纪才出现,在此之前虽有史学史存在,但体系不够科学。 推荐阅读书目: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较为推荐为课本 ·郭圣铭:《西方史学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 第一讲古希腊史学 古典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化 古希腊史学,源于古希腊传说。历史女神clio居于九位文艺女神之首,同时也说明在古代时期是把历史当做文艺来看待,希罗多德的《历史》,在当时差不多是被当成文学来欣赏的。 一、克里奥的童年——古希腊史学的萌芽 1.神话与史诗 古希腊留给后世的神话遗产相当可观 ·古希腊的神话以奥林匹斯山为中心(奥林匹斯山的众神) 宙斯是众神之父。以风暴雷电示怒,并主持天地间的正义。 众神的信使:赫尔墨斯。是宙斯与迈亚爱情的结晶。 智慧女神:雅典娜。希腊的保护神,宙斯之女,据说从宙斯头上长出。雅典娜也是正义的战争之神,是英雄的保护神。 爱与美神:阿佛洛狄忒 ·希腊神话的重要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论” 帕里斯的裁决——特洛伊战争的源起 帕里斯、不合女神厄里斯、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 阿喀琉斯的父亲佩留斯和忒提斯女神结婚 金苹果“献给最美丽的女人” 史诗是从神话传说到历史记录的过渡形式 (1)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城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 历史上发现最早,在巴比伦时期。叙述的是一个叫布鲁克的国王,认识了一个由神创造的人,并且与之结下友谊,他们一起为民除害。在此过程中,也提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为了庆祝鹤嘴锄的发明人们举行了欢庆的仪式,还有“世界洪水”的故事(与诺亚方舟的故事相似)。 (2)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 希腊最早的史籍,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是古代希腊史诗的萌芽。 ·荷马其人 荷马生前是一个盲艺人(游吟诗人),生卒年为公元前750年-650年,他在希腊文化里的影响无处不在。 ·《荷马史诗》(前12世纪-9世纪古希腊人的社会状况) ①《伊利亚特》(Illiad),希腊人征服特洛伊城的经过 希腊人同异族的竞争;描写战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