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12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观的自然回归,广大数学教师越来越呼唤和重视生成性的数学教学课堂的构建,无比期待那种充满灵动的、富含生命力的智慧课堂的出现。不经意间,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究竟是应该“预设”还是“生成”的讨论硝烟四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是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全面了解学生,理智认识生成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学生,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例如,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做出怎样的回答?……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工夫,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之前,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万以内数的感性认识,有大部分学生会读写部分万以内的数,只是还没有具体完整的读数方法,显然学生的现实起点大大高于教材的逻辑起点。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了重新定位——从原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调整为自主发现、概括读法,并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调整和补充。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摆数、读数,组建学习材料,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这些数进行分类概括,发现总结读数方法,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既随心所欲,又学有所得。

三、精心设计弹性方案,适时促进生成

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在备课

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富有弹性、留有空白的预设,使课堂教学体现出更大的自由度和宽容度,从而给生成留足空间。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课时,我清楚地认识到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年、月、日的知识绝不是一张白纸。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改变了“凡是书本上有的和本节课要学习的都作为新知按部就班、从头学起”的观念,而是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已经了解的年、月、日的知识。这样既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

四、灵活驾驭教学过程,巧妙运用生成

1、在生成中灵活选择预设。课前,教师要对每节课的教学方案进行多维预设,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课时,我出示了“1时=_____分”一题让学生讨论,这时除少数学生保持沉默外,许多学生未经讨论就脱口说出了答案。于是,我在“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两种预设中,灵活地选择了“对猜想的验证”,通过“拨学具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提高了教学效果。

2、在生成中机智整合预设。在对教学方案的预设中,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式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时教师应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对学生在上课生成的各种信息做出快速分析,并恰当地整合到课前的各种预设中,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例如,在一节新课的巩固练习中,我通常会预设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简单应用,巩固认识;第二层是灵活运用,形成策略;第三层是综合运用,获得技巧。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跳出课前第一预设(巩固认识)和第二预设(形成策略)而直接进入第三预设(获取技巧),这时,教师就应该机智地对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通过质疑与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

五、有效调控课堂节奏,机智应对非预设生成

所谓非预设生成是指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和学生开展操作获得的结论等,是教师预先所没有料到的;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因为非预设生成是课堂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它会给课堂带来意外的感受,或是精彩,或是尴尬。那么,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非预设生成,教师可以采取这样一种策略:“他刚才说的什么问题?谁听明白了?”这是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机。如果学生提供的非预设生成能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或能够引起学生的争论,不妨就临时组织学生探究和讨论。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两者间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在精心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动态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努力达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平衡,让动态生成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绽放教学的精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