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浅谈初中生初学文言文二法

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主要保存在浩如烟海的古书里,我们要继承这份遗产,做到古为今用,就必须先读懂古文。读懂一些简单的文言文,要读懂文言文中牵涉的多种问题,其中最基本的是语言问题,只有懂得了文言文的语言,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解释才可能是正确无误的。

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初中生来说,打基础尤为重要,针对这种情况,在这里归纳两种方法。

一、咬文嚼字法。

咬文嚼字,就是仔细地读,研读每一个字词,句子,进行透彻地理解。咬文嚼字是一件严肃而重要的工作。一般地说,要抓好以下两点。

(一)解释字义、词义、串讲句义。

宋代学者程颢说: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意不晓而见意者也。文义即文字和文句的含义,这是浅层表面的东西。要弄清文义,当先排除词语障碍,这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事情。特别是有些词语和句子初看仿佛好懂,但真正理解起来却又会似是而非,一切不能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尤共对初中生来说,必要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如二册教材一十六课《狼》中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各自译为:少时:一会儿。径:在,前:前面。此句的含义就为:一会儿,其中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诗人臧克家几十年如一日攻读《古文观止》。他说:我读古人书沈圈密点,旁注,十分认真,一字一句也不放过,以求吃尽书中味。作家孙梨,一部《聊斋志异》读了十五年,仅复吟诵,精心阅读,细心揣摩,无不得其领,达到学以致用。可咬文嚼字的重要与必要。

(二)突破个别文字障碍。

所谓擒贼先擒王,攻克了句中的老大难字词,整个句子也就容易理解了,在读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结合课文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做标记,以备质嶷,初中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首先攻破句子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二、朗读吟诵法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学习文言文也离不了诵读的方法。诵读分吟读和朗读两种。前者是声音较轻有节秦地读,后者也称朗读,是放开声音去诵读。我国的优秀古典名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其有很强的音乐性,适合于吟读。

诵读有利于思索,诵读的时候必须做到以下准备:

(1)要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

诵读是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言,因而是诵读时要精力集中,不能分心,要做到声入心随,嘴也念,耳朵听,心中想,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容,意境。进入一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不仅能领略到景色的美好,而且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按层次,由易到难诵读课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

(一)是读得准确、清楚所谓正确、合理是指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达到这个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平时随口练习。

(二)是读得流畅所谓流畅,一是指语句流利,二是指音韵铿锵,如《桃花源记》

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可读出对衬感来,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三)是读得有感情这个较高的朗读层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达成。

诵读,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既要广读,又要精读,正如苏东坡所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生在学会以上两法,养成习惯后,可让学生自学疏通文意,养成分类整理习惯,把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整理下来,积少成多。

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就会让这些难懂的静止的文言文活动起来,达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中去,为将来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

1.掌握归纳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

①信息提取法。准确地归纳核心信息:人、事、景、情、理等。

②题面验证法。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2.把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具体方法

①借助整体阅读归纳主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先要整体上解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了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借助文体特征分析观点。史传散文中作者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简略的评价;咏物散文中作者观点态度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③借助关键信息分析观点。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

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等。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归纳分析出文章观点。

④借助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观点。近年湖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常选用非传记类文章,作者一般为教材介绍过的作家,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理解观点。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等是我们解读所供文言要义的一把钥匙。

⑤辩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做好“分析概括”的工作,还要学会辩证的分析方法,切忌片面性。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作者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要注意的是,对文章中作者欠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实际情形来作出恰如其分的评析。

3.明确答题步骤

首先通读原文,了解大意。其次,对照原文,排查错误。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被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凡是对原文内容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的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应该特别小心。由于题干常常设计为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此类题的错误常常是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或故意曲解。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中考文言文翻译失误面面观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 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 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 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智子疑邻》 课文: 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其(他的)子曰:“不筑(修补),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老人fǔ)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而(表转折,却)疑邻人之父。 1.本文选自战国末期着名思想家韩非的着作《韩非子》。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4.写出文章的寓意: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 《塞翁失马》 课文: 近(靠近)塞上之人有善(擅长,善于)术者(的人),马无故(原因,缘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都)吊(安慰)之,其父曰:“此何遽(就)不为(是)福乎(呢)”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富有)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摔下)而折(折断)其髀(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拉)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此(这个人)独以(因为)跛(瘸腿)之故(原因,缘故),父子相保(保全)。 1.本文选自西汉(朝代)淮南王刘安编着的《淮南子》,此书又名《淮南鸿烈》。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有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4.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②友人惭,下车引之③其邻人之父亦云 ④人皆吊之⑤故时有物外之趣⑥驱之别院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新课标)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小说阅读 新人教版

小说阅读 知识点总结 考试说明对小说这部分的要求是: 1、了解小说特点 2、掌握小说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小说所表达的内容 小说知识点概述: 一、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二、小说要素 1、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2、完整的故事情节 3、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三、方法归纳 解答小说阅读题,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一、看背景思人物。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需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典型环境)下去理解,也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人物。 二、观描写重细节。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分析小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三、读情节理构思。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 四、获主旨多思考。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 常见考法 小说在这几年的高考中占的分量比较重,一直是考纲要求的文学体裁,注意鉴赏小说的角度。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把握主题等,我们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小说的考试形式多问答题。 误区提醒 看病 一碟 年轻的白大褂微笑着把林森请到了桌前。 林森身体好。以前在农村时,就没上过医院,没想到一调进城里,身子骨就像放了大量的酵母菌,一个劲儿地发酵膨胀,到现在连楼梯都快爬不动了,他不得不来到陌生异常的市中心医院来检查身体。挂了号,刚跨进候诊室,就被并不认识的值班医生像熟人一样请到桌前。年轻的白大褂一边给林森把脉,一边跟他拉呱儿。原来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所以林森一进候诊室就被他认出来,受到了一次莫名其妙的优待。谈话中林森也就知道了白大褂的姓名——魏力,并且得到了他的一张名片。 “魏大夫,我的病……”林森见白大褂专心扯闲篇,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句。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大全 本文是关于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一) 春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朗润.yùn 水涨.zhǎng 嫩.nan 宛.wǎn转应和.ha 撑.chēng伞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 niàng) 酝酿鸟(cháo) 巢披(su ō) 蓑戴(lì) 笠抖(sǒu) 擞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 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卖弄:炫耀。 (2)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烘托:衬托。 点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4.用恰当的动词填空。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贬的。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春》最后三段。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体裁)。 2.《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称谓),著名的散

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第12课济南的冬天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暖和.huo 着.zhu?落一髻.jì白花镶.xiāng 宽敞.chǎng 贮.zhù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清秀文雅,这里指小山秀美小巧。 (2)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响晴:晴朗无云。 (3) 设若.. 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设若:假若。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第13课山中访友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栀zhī子湛zhàn蓝犬吠fai 津jīn津乐道禅chán心 2.解释下列词语。 (1)唱和: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2)玄奥:玄秘深奥。 (3)德高望重:道德高,名望重。 (4)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你好,瀑布大哥! 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山中访友》的作者是李汉荣。第14课秋天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伐木声丁.丁zhēng 鳊.biān鱼乌桕.jiù寥.liáo阔枯涸.h? 清洌.lia 梦寐.mai 2.解释下列词语。

初中课外文言文大全

初中课外文言文大全 一.自知之明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韩非子》。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二.文章翻译 原文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加点字楚庄王欲伐(攻打)越,庄子谏(劝谏)曰:“王之伐越何(为什么)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担心)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成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停止)。故(所以)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译文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军队薄弱。”庄子说:“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队的弱点。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政权的混乱。大王政治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庄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认识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说:“能够真正了解自己才是明智的。” 三.内容理解 (1)楚庄王要讨伐越国的原因是越国正处于政乱兵弱的状态。 (2)这个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是要多了解自己的弱点,而不是别人的弱点。 (3)做到自知之明是很难的。

中考必备手册——人教版初中语文每课重要知识点汇总

中考必备手册——人教版初中语文每课重要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战争记忆 第1课新闻两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dí溃kuì退泄xiè气阻遏è 绥suí聿yù 2.解释下列词语。 (1) 业已:已经。 (2)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2.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则新闻的作者是毛泽东。2.新闻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3.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2课芦花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fang 疟yào子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zè歪转弯抹mò角 (点拨:注意“提”、“喝”、“抹”等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2)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2)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撤。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第3课蜡烛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的内容,具体内容:在中考考试来临之前,做好人教版语文知识点的复习,会让你在考试中如鱼得水。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一)《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 在中考考试来临之前,做好人教版语文知识点的复习,会让你在考试中如鱼得水。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一)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知识点归纳: 1、写景中蕴含凄请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 2、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的句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亭花。 3、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4、本诗最后两句用的是曲笔,怎么理解?

答:这两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5、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啊? 答: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6、"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7、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8、"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二)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识点归纳: 1、常用来表达怀念亲友,盼望有时在相聚的诗句;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全诗内容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夜雨寄北》从时间、空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3、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答:烘托人物心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

《世说新语》两则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一词多义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学而时.习之(时常) 3.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义:儿子和女儿)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 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顾客) 4.词类活用 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 5.文言句式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前置)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省略主语) 6.字音字形 谢太傅.(fù)谢道韫.(yùn)陈寔.(shí)尊君在不.(fǒu) 7.重难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家庭聚会) 俄而 ..雪骤(不久,一会儿) 公欣然 ..曰(愉快的样子) 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太丘舍去.(离开) 去后乃至 ..(乃,才;至,到)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下车引.之(拉)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8.文章主旨 《咏雪》写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安家里的一个生活故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的画面。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即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也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9.咏雪诗积累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论语》十二章 1.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 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3.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4.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5.文言句式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择”)6.字音字形 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愠.(yùn)三省.(xǐng) 传.不习乎(chuán)罔.(wǎng)殆.(dài)箪.(dān) 好.之者(hào)曲肱.(gōng)笃.(dǔ) 7.重难词语 学而时习 ..之(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 ...吾身(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人不堪.其忧(忍受)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支付宝首页搜索“933314”领红包,每天都能领。付款前记得用红包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人教版(超详)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语音课标要求; 1、了解《汉语拼音方案》; 2、识记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会标写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 3、识记3500 个常用汉字。 知识回顾: 音节拼音规则: (一)书写字母要规范:1.一律用印刷体小写字母,不可掺杂手写体。2.要安在四线三格上书写 字母的规定写字母。3.拼写人名、地名、国名及专有名词时,第一个字母应当大写,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我看了不少鲁迅的作品。 (二)注意有些声母、韵母不能拼写在一起:声母b p m f 能和o 拼,不能和uo 拼。如:bō(波),不能拼成buō (三)注意拼音规则: 韵母"儿"写成"er" ,用作韵尾时写成"r" 。如:儿童(é r tóng),花儿(huār) y 、w 的使用: 韵母表中i 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要用y 开头。(2)韵母表中u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要用w 开头。(3)韵母表中ü行的韵母, 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也要用y 开头。加y 后,ü的两点要省去。 使用y、w,主要是为了连写时明确音节的分界,y、w 是起隔音作用的字母。如:把"大衣"二字连 写成dai,就会以为是一个音节。用了y,写成 dayi,音节的分界就分明了。 省写:(1)韵母iou ,uei,uen 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优),ui(威),un(温)。如:牛、归、论(2)ü和n、l 以外的声母相拼时都省去两点。 (四)注意标音位置:1.如果一个音节只有一个元音,声调符号应标在元音上。2.如果有两个元 音,声调符号就按a,o,e,i,u,ü的顺序标记。3.i,u 两个元音并列时,声调标在后面的元音上。如:tuī(推),qi ú(球)4.调号恰巧标在i 的上面,那么i 上的小点要省去。5.轻声音节不标调。如:萝卜、桌子标调歌:见了a母莫放过,没有a母找o、e。i、u并列标在后,i 上标调把点抹。 (五)注意使用隔音符号: a,o,e 开头的音节连接爱其他音节后面时,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如:p í'ǎo(皮袄) 正确拼读字可使用下列方法: 1、语境定音法:分析语境,了解语意,从而推断读音; 2、词性定音法:有些词词性不同,读音也不同; 3、记忆积累法:对特殊的,少量的要强行记忆; 4、声旁类推法:据声旁推断读音。 附:容易读错的常用字(按音序排列) A 1.挨紧āi 2. 挨饿受冻ái 3.白皑皑ái 4.狭隘ài 5.不谙水性ān 6.熬菜āo 7.煎熬áo 8.鏖战áo 9.拗断ǎo 10. 拗口令ào B 1.纵横捭阖bǎi hé 2.稗官野史bài 3.扳平bān 4.同胞bāo 5. 炮羊肉bāo 6.剥皮bāo 7.薄纸báo 8.并行不悖 bèi 9.蓓蕾bèi lěi 10.奔波bō11.投奔bèn 12.迸发bèng 13.包庇bì 14.麻痹bì 15.奴颜婢膝bìxī16.刚愎自用bì17.复辟bì18.濒临bīn 19.针砭biān 20.屏气bǐng 21.摒弃bǐng22.剥削bōxu ē23.波涛bō24.菠菜bō25.停泊bó26.淡薄bó27.哺育bǔ C 1.粗糙cāo 2.嘈杂cáo 3.参差cēn cī 4.差错ch ā 5.偏差ch ā 6.差距chā 7.搽粉chá 8.猹chá 9.刹那chà 10.差遣chāi 11.诌媚chǎn 12.忏悔chàn 13.羼水chàn 14.场院cháng 15.一场雨cháng 16.赔偿 cháng 17. 偿佯cháng 18.绰起chāo 19.风驰电掣chè20.瞠目结舌chēng 21.乘机chéng 22.惩前毖后chéng 23.惩创chéng chāng 24.驰骋chěng 25.鞭笞chī 26. 痴呆chī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汇总(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复习 《孙权劝学》 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四)课文分析 精品文档

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 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 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木兰诗》 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 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 精品文档

(完整word版)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专项练习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 一.导语: 课标定位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掌握情况,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2.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理解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概括诗词曲的大意,感知诗词的艺术形象,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千古佳句。 二.考点分析 文言文的命题主要依据课标要求,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与理解、鉴赏与评价。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多选自浅显易懂的的课外文言文。考点通常有: 1.文言朗读与节奏。 2.文言实词。 3.文言虚词。 4.文言句式。 5.文言翻译。 6.内容理解。 7.思想情感。 8.迁移理解。 1.理解内涵。 2.感知形象。 3.探究情感。 4.品味语言。 5.分析技巧。 三.备考方法 从近几年中考情况来看,古诗文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形成迁移能力,不能学以致用。 2.没有正确理解材料内容,不能准确概括文意。 3.没有理解诗词一般规律,缺失品读诗词的方法。 4.没有理解人物内涵,不能准确进行评价。 针对上面所存在的问题,同学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2.梳理归纳,注重迁移。 3.掌握规律,准确评价。 4.发散思维,联系实际。 四.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⑴通假字⑵一词多义⑶古今异义⑷词类活用 ⑴通假字: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是一种较特殊的语言现象。通假又叫“通借”或“假借”,是古人书写时本有其字而未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代替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同“披”,意思是穿着。 ⑵.一词多义:在文言文的不同语境中,同一个词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这种现象被称作一词多义。如“寻向所志”的“寻”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不久”。 ⑶.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些词的古义与今义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古今意义有别﹙古今异义﹚。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和“绝境”都是古今意义有别的词。“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男人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走投无路的境地”。 ⑷.词类的活用: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在某种特殊的语境中,在它本来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①使动用法。如“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劳”意思是“使……感到劳累”。 ②意动用法。如“固以怪之矣”中的“怪”意思是“对……感到奇怪”。 ③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是“鞭打”。

2018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全部知识点整理汇总【精品推荐】

人教版初中语文全册知识点整理汇总 七年级(上) 第1课在山的那一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痴.chī想诱.y?u惑喧.xuān腾 点拨:不要把“诱”误读成xiù。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 幻想 (shùn) 瞬间 (níng)凝成 3.解词。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重点句子 1.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三、文学常识 1.《在山的那边》的作者是王家新 2.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看,诗歌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三种,《在山的那边》属于哲理诗。 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啜.chu?泣纳罕.hǎn 峭.qìao壁目眩.xuàn 颤.chàn抖闷.mēn热屡.lǚ次。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训(jia) 诫瘦骨(lín xún) 嶙峋 小心(yìyì) 翼翼 (sǒng) 耸立 3.解词。 (1) 纳罕:惊奇,诧异。 (2)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二、重点句子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点拨:本句是主旨句,含义深刻。) 三、文学常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第3课生命生命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擎天撼.hàn地糟蹋 ..zāo tà庸碌.lù小憩.qì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āo) 骚扰 (gū) 辜负 3.解词。 (1) 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 (2) 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 (3) 庸碌:形容人平庸,没有作为。 (4) 应许:答应。 二、重点句子 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三、文学常识 《生命生命》的作者是台湾(地名)女作家杏林子,她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第4课紫藤萝瀑布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瀑.pù布迸.bang溅忍俊不禁.jīn 盘虬.qiú卧龙伶仃 ..líng dīng 绽.zhàn放 穗.suì伫.zhù立仙露琼.浆qi?ng 沉浸.jìn 2.解词。 (1)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2)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二、重点句子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三、文学常识 1.《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是当代 (时代)女作家宗璞。2.散文按表达方式分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最重要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第5课童趣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童稚.zhì拟.nǐ作藐.miǎ小鹤唳.lì怡.yí然土砾.lì壑.ha癞.lài虾蟆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 (一)《陈涉世家》梳理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史记》,作者就是司马迁,文学家、史学家,鲁迅赞誉它就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重点词义梳理。 辍耕之垄上之:到往 苟富贵苟:如果 若为佣耕若:您 会天大雨会:适逢 度已失期度:估计 等死等:同样 楚人怜之怜:爱戴 诚以吾众诈自称诚:果真诈:假称 卜者知其指意指意:意图 固以怪之矣固:本来 又间令吴广间:暗中 并杀两尉并:一起 敬受命敬:愿意 从民欲也欲:愿望 为坛而盟盟:盟誓 徇蕲以东徇:攻占 比至陈比:等到

皆来会计事会计:集会商量 将军身被坚执锐身:亲自 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3、通假字梳理。 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强迫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首发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4、一词多义梳理。 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临时驻扎数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卒数万人数:几 书乃丹书帛“陈胜王” 写,动词得鱼腹中书字条,动词 5、古今异义梳理。 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古义:逃跑今义:死亡 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暗地里今义:中间 往往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今义:常常 6.词类活用梳理。

陈胜王王:名作动,当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作动,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分别指铁甲与武器 尉果笞广笞:名词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7、句子翻译梳理。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现在逃跑也就是死,起义也就是死,同样就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好不?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现在果真用我们这支队伍假借公子扶苏、项燕的名义,作为天下人的倡导,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译:即使能够免于斩刑,那么因守卫边疆而死的也必定会达十分之六七。况且大丈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举大事成大名呀,王侯将相难道天生就就是贵种不? 8、课文内容梳理。 ①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各就是什么? 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②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作了哪些准备? 丹书“陈胜王”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鱼腹藏书) 篝火狐鸣) 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作“鬼火”, 学狐狸的叫声大叫“大楚兴,陈胜王”( ③陈胜吴广提出了什么口号? 口号: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④从文中您可以瞧出陈胜就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瞧出陈胜具有非凡的胆识与过人的机智,有准确的判断力,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词类活用 七、词类活用 知识点总结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8)意动用法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word版本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初一语文) 第一单元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字词 菜畦桑葚油蛉缠络斑蝥臃肿蟋蟀珊瑚确凿收敛 脑髓鉴赏觅食罕至竹筛倜傥秕谷鼎沸书塾宿儒 蝉蜕锡箔叵攒成菜畦斑蝥好高骛远 二、感悟中心 1)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 2)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描写,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三、重点句解析 1、如何把握“先生”这一形象? 为人正直,具有反帝的爱国思想。和蔼可亲,爱护学生。博学,但受封建思想影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比较束缚儿童的发展。 2、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给百草园增加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第一自然段中,“确凿”“似乎”两个词是否矛盾? 不矛盾,因为它表达了两种意思。“似乎”是指作者对那次见面印象不深刻;“确凿”是指追忆童年生活,那种快乐历历在目,故用肯定的语气。 2、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字词 衣襟掸子徘徊肿胀栅栏骊(lí)歌叮嘱恐惧花圃抽屉 廊檐玉簪花蒲公英知交半零落 二、感悟中心 通过对“我”参加毕业典礼前后过程的描写,及其所引出的爸爸对“我”教育的一系列回忆,刻画了一个严厉而慈爱的父亲形象,也表现了“我”对爸爸的崇敬和怀念,同时也写出了自己真正体会到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写出了一份爸爸和女儿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厚重情感。 三、重点句解析 1、“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2、连续两次写到“快回家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我”急于想回家向爸爸汇报一天的情况和自己的收获的心情,以及对爸爸的挚爱的感情。 3、"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却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爸爸的眼里让“我”严格要求自己,爸爸的鼓励也让“我”坚强。当爸爸去世时,“我”的镇定意味着“我”已成熟。 4、文章最后两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