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介绍一位文学家

介绍一位文学家

介绍一位文学家
介绍一位文学家

李白名字由来的有趣故事

李白出生后一直都没有正式的名字,父母亲也都是叫着他的乳名,就这样一直到七岁了还没个正式名字。

李白的父母都特别喜欢读书,更喜欢教李白读书,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他们饱读诗书,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文采出众,做个高雅的文人雅士,而不是随其发展成什么样子就算什么样子。可以说对他是极尽所能地教导。

一天他们两人在教授完李白当日的课程之后,就又一次聚到了一起开始探讨孩子的名字问题。他们努力的翻阅书籍,努力的想到底要用哪些字,有好的文字就摘录下来,以备之后所用,但是即使这样依旧没找出个满意的。

这时他们看见李白在庭院前的树下玩耍嬉闹,他的父亲突然灵光一闪,哎呀,有了!还吓了妻子一大跳,妻子忙问缘由,李白父亲激动地说:“我们既然给孩子选不出合适的没名字,那为什么不让他自己来做决定呢?”妻子一想,对呀,这真是个好主意!

两人商量一番后,走到了庭院中,叫住正在玩闹的儿子,父亲说:“我和你母亲来考考你怎么样啊?”李白也是饱读诗书的当然毫不畏惧,自是爽快地应下了。

父亲看看院子里葱葱郁郁的树木和吐露着芳香的花朵,计上心来说:“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李白的母亲又接着说道:“火烧叶林红霞落。”很显然他的母亲想让他补充最后一句。李白在园中站了一会儿,看见梨树上盛开的清丽花朵,突然有了结尾,他说:“李花怒放一树白。”父母惊讶于他的机敏,更喜欢他的诗句,父亲有了答案,既然姓李,那么用“白”这个字多好,清清白白,明明白白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啊!所以就有了“李白”这个名字!很有趣吧!

安徒生的励志故事

小伙伴们早上好。我是——。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文学家,他的名字叫安徒生。

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被誉为现代童话之父,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的童话作品一直深受全世界儿童的喜爱,我们一直听着、读着他的故事成长起来,然而我们却不知道安徒生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他的一个小故事。

安徒生很小的时候当鞋匠的父亲就过世,留下他和母亲二个人过着贫困的日子。一天,他和一群小孩获邀到皇宫里去晋见王子,请求赏赐。他满怀希望地唱歌、朗诵剧本,希望能获得王子的赞赏。表演完后,王子和蔼地问他:“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安徒生自信地说:“我想写剧本,并在皇家剧院演出。”

王子把眼前这个有着小丑般大鼻子,和一双忧郁眼神的笨拙男孩从头到脚看了一遍,对他说:“背诵剧本是一回事,写剧本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劝你还是去学一项有用的手艺吧!”

但是怀抱梦想的安徒生回家后不但没有去学糊口的手艺,却打破了他的存钱罐,向妈妈道别,到哥本哈根去追寻他的梦想。他在哥本哈根流浪,敲过所有哥本哈根贵族家的门,没有人理会他,他从未想到退却。他一直写作,可惜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虽然伤心,仍然坚持写了下去。

1825年,安徒生随意写的几篇童话故事,出乎意料地引起了儿童的争相阅读,许多读者渴望他的新作品发表,这一年,他30岁。直至今日,《国王的新衣》、《丑小鸭》等许多安徒生所写的童话故事,陪伴了世界上许多儿童健康地成长。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无论环境如何的因苦,不要向它低头,要坚持。沙地虽然贫瘠干燥,绿色的仙人掌还是挺直身躯,让自己开出缤纷的花。

我的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莎士比亚的故事

莎士比亚的故事:莎士比亚少年时,在一家剧院当杂工。当时和他一起做杂工的还有别的人,它们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糊口,但是莎士比亚的心思却并不在钱上面,他更在意的是更够在这里看戏。

每当戏院上演戏剧时,别的杂工都趁机休息,莎士比亚却一个人来到戏院门口,透过门上的小孔或者缝隙津津有味地观看里面的戏剧。

莎士比亚的这一举动被戏院院长发现了,他问莎士比亚在门口干什么,莎士比亚说自己很喜欢看戏,但又买不起票,只好到戏院来做杂工,借机看戏。院长很欣赏这个少年,破例给了他几次直接进去看戏的机会。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状况下,莎士比亚看完了一部又一部戏剧,对戏剧的创作和演员的特点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在之后的日子里,莎士比亚开始了他疯狂的创作。每一部作品出来,都会成为戏院最吸引观众的剧目。

海明威的故事

海明威在创作期间的表现异常独特,因为作家在创作期间一般都是坐在椅子上进行创作。然而海明威却不这样,他几乎每次都是站着进行创作。有人问海明威为什么他要选择这样的创作方式,而海明威的回答是:“站着会让自己变得更容易疲劳,而疲劳便会督促自己挑精华部分写,而不需要写一些不必要的话语。这样作品的含金量就会更高。”除了站着写作之外,海明威还经常喜欢在冬天进行创作,尤其是那种格外寒冷的天气,在这样寒冷的天气海明威也不会穿很厚的衣服,他依旧穿那种很单薄的衣服在寒冷的环境中创作。这也是为了追求作品的含金量。

高尔基的故事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

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之外,还写了剧本和大量的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

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十分爱读书,常常因得到一本好书而不食不眠。她从不像其它的女儿家对胭脂水粉兴趣浓厚,反倒痴迷醉心于读书。所以平时李清照出门逛街的时候,很少买针线首饰之类的东西,她最爱去的地方便是书市。

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给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让她在清明时节踏青时穿。自然景色固然是好,可是李清照改变不了自己的痴迷爱好,竟不由自主地来到书市。

她就这样走到了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落。那里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只守着一个小摊,上百放着一摞书。老者看起来风度翩翩,并不像普通的商贩,更奇怪的是,他并不招揽顾客,好像并不希望自己的书卖出去似的。李清照觉得非常有意思,便走了过去,想和老者说几句话。可是她突然被地上的书吸引住了,书皮上以篆字写着《古金石考》。她不禁大吃一惊,这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古书,这部书流落民间几乎失传,所以她找过好多人帮着购买,结果都没有买到。现在的李清照只见书本,不见老者,抑制不住自己的惊喜,拿起一本便翻看起来。

过了很久,李清照仍在忘我地读着《古金石考》,越看越着迷。不知什么时候,她突然猛醒这是人家要卖的书。她抬起头不好意思地对老者笑了笑。老者带着慈祥的笑容对她说:“没关系!”李清照手里紧握着书,急切地问:“老伯,您这套书可是要卖的?”老者点点头:“是啊,这是家传的一部古书,按理讲是绝不能卖的。唉,也是小老儿没用,祖上虽然是诗书世家,到了我这一代,竟然只能做个教书先生。也是时运不济,家遭变故,实在是没有可以救急的对象儿了,只好忍痛将这部书拿来典当啊!”李清照微笑着问老人:“老伯,

您需要多少钱来应急?”老者说:“唉,应急至少也得三十两吧。姑娘你看着给吧,只要能好好地保存它,就是少点也没什么。”

没等老者把话说完,李清照把自己随身带的钱全部倒出来,仔细查点也不过十两左右,出门时只想闲逛,没想着要买什么,没有多带钱啊。李清照显得有些着急,对老者说:“老伯,我今天出门仓促,没有带那么多现钱,你明日可否还在这里?我一定带多于三十两来拿书,好吗?”老者很是为难地说:“姑娘,不是我不答应你,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三天才等到你这个有缘人,可是我的盘缠早就用得差不多了,不可能再在这里住上一晚。更何况我和家人已经说好,今天日落,无论这书卖不卖得出去,都要和他们一起出城回家的。”

李清照一听,急忙抬头望天,这时已近日暮,就算雇车回家也未必能赶上。她一时间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看着李清照着急的模样,老者也有些于心不忍,只好安慰李清照说:“姑娘,你也不用太过着急,唉,就当是你和它没缘吧!也许有一天,你还能再碰上它呢。”李清照听着老人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不但帮不了老者,还失去了保存古书的机会。她不自觉地握了一下衣角。这一握让李清照有了办法,她立即对老人说:“老伯,您只要再等我一会儿,只一会儿就好!一定要等我啊!”然后转身就跑,留下不知所措的老人站在那里。

过了半个时辰后,老者见李清照只穿一件内衬的单衣,跑了回来,手里拿着银两。原来,她把自己的新衣给典当了,换了二十多两银子,连同自己原来的十几两银子,一起交到老人手中。老者看着一个年轻姑娘家竟然为了一套书,不惜当街只穿着单衣薄衫,十分感动。

清照后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女词人,与她对知识的热爱,对书的痴迷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痴迷她才可以有所放弃,即使是姨母赠送的新衣服也可以典当出去。

冰心的故事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在小的时候就是个书迷。那时,他们几个表兄妹最爱听大人讲故事。冰心的舅舅每天晚饭后必给孩子们讲一段《三国演义》,小冰心津津有味地听着,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每段故事都打动着她幼小的心灵,她恨不得让舅舅将所有的故事一股脑儿地全倒出来。但是,舅舅每次只讲半个钟头,就停下来干他自己的事了。而冰心那颗对书籍焦渴的心使她根本不能满足舅舅只讲半个钟头的故事,于是她就自己找了本《三国演义》,看了起来,一开始她看不太懂,但却坚持着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慢慢地居然越看越懂了。文水平在当时可见一斑,这也为冰心日后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读书中找到了乐趣,冰心又接着寻找下一个目标。这时她看到了母亲针线箩里放着一本《聊斋志异》,可是故事是用文言文写的,虽然有些生涩难懂,但是她依旧坚持着,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地读下去,她竟读通了。对于文言文故事的阅读,她的作文水平竟然也大大地提高了,因为当时的作文,都是要求用文言文写的。因此,她的很多习作都得到了老师的赞扬,有一篇作文上老师所给的评语是“柳州风骨,长吉清才”,其作文水平在当时可见一斑,这也为冰心日扣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说勾起了冰心无限的兴趣,她不停地阅读下去。这时,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也进人了她的视野,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并一发不可收拾。

11岁时,冰心在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茶花女遗事》,她觉得很好看,从此,她又开始阅读外国名著。那时只要她手里有钱,就要买外国小说来看,通过阅读外国小说,她了解了不少国外的人情世故。12岁时,冰心开始阅读《红楼梦》,起初她并没有太大的兴致,因为年龄小,其中的好多东西都不太懂,但她还是一直坚持读完。

就这样,少年时期的冰心就已经读了很多的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读书成为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后来她自己写文章、著书,成为中国著名的作家。

犹太人说“书本是甜的”,国人也都认为万事唯有读书高。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有一句诗:“呼憧不应自升火,待饭未来还读书。”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要读书,要挤时间读书。

鲁迅抱病救车夫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20世纪上叶的旧中国,人力车夫作为下层社会的一部分饱受歧视和压迫,然而鲁迅先生与一位人力车夫之间发生了一件感人的故事。

1936年初,鲁迅先生开始生病,虽然一直在抓紧治疗,但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身体也一天比一天虚弱。在一个黄昏,天气十分寒冷,鲁迅的侄女随父母去看望伯父。快走到鲁迅家的后门时,他们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样子十分痛苦,三个人赶忙上前打问情况。车夫告诉他们说,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鞋,只好光着脚四处拉活,跑到这个地方时没有留神,光脚猛然踩在了一堆碎玻璃渣上,锋利的玻璃渣瞬间插满了两个脚心底,他抱着鲜血淋漓的双脚疼痛难忍,虽然过路者不少,却无一人施以援手,那个刚下车的客人见状也逃之天天。听完车夫的诉说后,周建人急忙跑去向学过医的大哥求助。

周晔在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道“不一会,爸爸和伯父两人拿了药品和纱布出来,那个车夫被扶上了车子的座垫上,伯父和爸爸,一个蹲,一个半跪在车夫的面前,伯父原学过医学,爸爸也稍懂得一些解剖,这时,便由爸爸把车夫脚底嵌在肉里的玻璃碎片,用钳子钳出,伯父把他的脚心底用硼酸水清洗干净,二人分工合作,替他敷药扎绷带,不多一会,包扎完毕,车夫说他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他的家也离此不远。于是伯父又掏出钱来,叫他在家里多多休养几天,又把余下的药和绷带给了他。”

1936年,是鲁迅先生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于当年10月19日去世。当他在救治车夫时,尽管天气寒冷,尽管已弱不禁风,但他全然不顾这些,仍坚持在寒风中抱病为一个素昧平生的穷车夫包扎脚伤。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他严肃的容貌仪态中,却有一颗天下至仁至爱的心,他的心,他的血,他的情,是如此的热切,如此的真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