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1030六年级上册小古文文言文成语故事

20181030六年级上册小古文文言文成语故事

20181030六年级上册小古文文言文成语故事
20181030六年级上册小古文文言文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刻舟求剑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摘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词语注释、涉:过,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遽jù:立即,匆忙。、契qì:用刀刻。、是:指示代词,这儿。、吾剑:我的剑。、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矣:了。、若:像。、此:这样。、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行:<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之:指“剑”。、坠:落。、求:寻找。、于: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舟止,止:停止。

揠苗助长

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词语注释

[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宋国有个忧虑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禾苗的人。宋,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一带;闵,同“悯”,担心,忧虑;揠,拔[芒芒然归]一说茫茫然。很疲劳地回到家里。芒芒然,疲劳的样子;归:回家[其人]他家里的人。[病矣]累极了。[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赶快跑去看禾苗。趋,急行,跑;之,代词,它,代禾苗。[苗则槁gǎo矣]禾苗却枯死了。则,却;槁,枯槁,枯死。[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不想帮助它生长的人是很少的,寡,少。[以为无益而舍之者]认为帮助禾苗生长没有好处而抛开禾苗不管的人。想,没想好处;舍,抛开不管。[不耘苗者也]那些不苗者也]那些不去锄草的人。耘,锄草。[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不但没有益处,反倒害了禾苗。非徒,不但,不只;之,代词,它,代禾苗。

守株待兔

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出自《韩非子·五蠹》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词语注释

株:树桩。触:撞到。走:跑。折:折断。因:于是,就。释:放,放下。耒lěi:一种农具。冀:希望。复:

又,再。得:得到。为:被,表被动。身:自己。为:被。欲:想用。

自相矛盾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词语注释

楚人:楚国人。鬻yù:卖。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利:锋利。以:用。弗:不。应:回答。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掩耳盗铃

原词是掩耳盗钟。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译文: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词语注释

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得:得到。钟:古代的打击乐器。负:背、驮。走:跑。则:但是。以:用。椎chuí:槌子或棒子。“况”huàng然:“况”地;况,拟声词,形容钟声。遽jù:急速地。

画蛇添足

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画蛇添足"这句成语,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人们喝。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

词语注释

.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相谓:互相商议。.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引酒且饮之:拿起

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子:对人的尊称,您;你。.安能:怎么能;哪能。.为:给;替.遂:于是;就。.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终:最终、最后。.引:拿起。.且:准备。.成:完成。.余:剩余。.足:脚。

足:画脚.亡:丢失,失去。.为:给,替。.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谓:对......说。

郑人买履

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词语注释

郑:郑国。且:将要。欲:将要,想要。者:定语后置,怎么样的人。先:首先,事先。度du?:衡量。动词,用尺子度量的意思。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置:动词,放,搁在。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其:其它。坐:同“座”,座位。至:等到。之:动词,到……去,前往。操:动词,拿、携带。已:时间副词,已经。得:得到;拿到。履:名词,鞋子,革履。乃:于是就。持:动词,拿,在本文中同“操”。度dù:名词,量好的尺码。之:代词,代量好的尺码。操:携带。及:等到。反:通“返”,返回。罢:结束。遂:于是。宁n ìng:副词,宁可,宁愿。自信:相信自己。以:用。市罢:集市结束。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何不试之以足:之,代词,代指他想买的那个鞋子,是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何不以足试之?" 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

铁杵磨针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词语注释

眉山:古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世传:世世代代相传。世,世世代代相承的。传,流传。成:完成,实现。去:离开。.逢:遇见,遇到。.媪ǎo:对老年妇人的尊称。年老的妇人。.方:正在。.铁杵chǔ: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棒槌。.欲:想要。.感:敬佩。.还:返回。.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卒业:完成学业。.今:现在。.氏:姓。.太白感其意:李白被她的言行感动了。感,感动。意,心意,意图。

五十步笑百步

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候,孟子跟梁惠王谈话,打了一个比方,有两个兵在前线败下来,一个逃跑了五十步,另一个逃跑了一百步,逃跑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逃跑了一百步的,说他不中用。其实两人都是在逃跑了,只是跑得远近不同罢了。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

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我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有人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

词语注释

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魏国的国王。因魏国的首都是大梁,故魏国亦梁国。之于:对于。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焉耳矣,这三个字都是句末语气词,虚词。连用表示增强语气,相当于“啊”。河内:魏国跨黄河两岸,“河内”指黄河的西边。凶:歉收,饥荒。亦然:也是这样。察:看。加:更。好:喜欢。请:请允许我。以:用。喻:打比方。填然:拟声词,模拟鼓声。形容宏达震耳的鼓声。填,象声词。然,词尾。然:...的样子。鼓之:敲起鼓来。鼓,敲鼓。之,句末语助词,无实义。兵刃既接:双方已经交锋。兵:兵器,武器。刃:交锋。既,已经。接,接触。曳:拖着。走:跑。或:有人。止:停止。直:通“只”,只不过。

狐假虎威

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原文: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也,犹如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江一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词语注释

之:取独。畏:害怕。果诚:果真。何如:像这样。莫:没有人。求:寻找。而:承接。子:你。使:派。长:做首领。是:这。逆:违抗。以……为:认为……是。信:诚实。为:相当于“于”,在。以为:认为。然:对。遂:就。与:跟随。之:代词,代指狐狸。方:方圆。甲:士兵。专:单独,独占。属:交付。犹:好像。走:跑。

滥竽充数

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词语注释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

凑数。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使:让。必:一定,必须,总是。南郭:复姓。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请:请求,要求。为:给,替。说:通“悦”,对......感到高兴。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给数百人口粮。廪食:官府给的粮米供奉。廪:粮食;食:供养。有争议,因为可能是拿几百人的口粮供养他以:用,拿。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或遂。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逃:逃跑。立:继承了王位。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

望梅止渴

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曹操非常聪明,在困难面前很镇静,能够急中生智,联系生活实际,想出解决方法。

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译文:曹操带兵打仗,行军的途中没有水源,将士们都干渴难忍,曹操下令说:“前面有梅林,结了很多梅子,酸酸甜甜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一听到梅子,嘴都不由得流出了口水。借着这个状态,曹操的大军才能够到达前面有水源的地方。

南辕北辙

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

原文:“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译文:我今天来上朝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好。’我说:‘你的马虽然很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好,就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词语注释

大行háng:大:宽大。行:道路。大行:宽阔的道路。方:正在。北:面向北方。持其驾:驾着他的车。之:动词,到……去。楚: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将:又。奚:为何。用:费用,钱财。御:驾驭车马。者:…的人。御者善:车夫驾车的技术高超。此数者:这几个条件。耳:语气词,而已,罢了。

五官争功

在大集体中,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作用、过分强调自己的能力,只有把自己置身于群体之中,在团结和谐的集体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原文: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

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

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译文:嘴巴和鼻子争上下。

嘴巴说:“我谈古论今,你有什么能耐待在我上面?”

鼻子说:“所有的饮料食物没有我就不能分辨。”

眼睛对鼻子说:“我近可以分辨毫毛尖端那么细微的事物,远可以观察到天边,惟有可应当排名最先。”又对眉毛说:“你有什么功劳待在我上面?”

眉毛说:“我虽然没有实际用途,也就如同这世上有宾客,他们对主人有什么益处?但是没有就不符合礼节和仪式。如果没有眉毛,那成什么面目了啊?”

曹冲称象

称赞曹冲幼时过人的智慧。年龄不在大小,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

原文: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词语注释

.智:智慧.若:相比.欲:想要.意:意识.咸:都.致:送.及:达到.致:送到.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访:询问.群下:手下群臣.理:办法;道理.校:通“较”,比较.物:物品.悦:高兴,开心.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尝:曾经。.咸:全,都.置:安放。.焉:于,对它.生:长到.少:年少

道边李苦

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分析,认真思考,那样就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蒙蔽。王戎就是因为善于思考,判断出路边无人摘的李子一定是苦的,所以他才没有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受骗上当”。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时曾和众小孩儿一起玩,看见路旁李树上有许多李子,折断树枝,众小孩儿相继跑着抢走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答道:“李树在路边生长而且结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拿来一看,真的是这样。

词语注释

尝:曾经。诸小儿:小伙伴们。游:玩。多子折枝:果实很多压弯了树枝。竞走:争着奔过去。唯:只有。信然:真是这样。

破瓮救友

告诉了我们做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同时也要向司马光学习。面对问题,我们要打破常规,寻找解决方法。困难面前既要机智,又要采取果断的行动。

原文: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司马光传》

译文:司马光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庄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词语注释

选自《宋史·司马光传》。光生七岁司马光长到七岁。光,即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人。北宋大臣,史学家,编撰《资治通鉴》等书。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左氏春秋》又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编撰的一部史书。大指大意,主要意思。指,通“旨”。自是自此,从此。释放下。瓮weng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弃去逃走。迸涌出。退回家。了了解。于在。闻听、听到。“闻”在文言文中主要有种意思听,听到如本文中的“闻讲《左氏春秋》”。听说,知道报告上级用鼻子嗅。声望,威望。如《伤仲永》中的“不能称前时之闻。破打开,打破。

孔融让梨

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学会礼让,有礼貌。

原文: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

译文: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词语注释

诸:众,许多。共:一起。食:吃。辄:就。引:拿。其:他,代指前面的孔融。故:原因。当:应当。

欧阳修苦读

欧阳修苦读是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讲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散文家、词人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环境下,从小至大,“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的勤学故事。可见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惟读书是务”的精神也值得学习。所以要刻苦学习,报效祖国,所以警示后人要加强学习。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dí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词语注释.欧阳修苦读: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孤:小时候失去父亲。.以:用...来干什么。.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及:等到。.稍:稍微。.闾里:乡里、邻里。.士人: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此指读书人。.或:有的时候。.因:趁机,借……的机会。.抄录:抄写。.务:职务。.诗赋文字:诗歌文章。

推敲

推敲一词,比喻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这一个词来自于诗人贾岛的一个典故。

原文: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译文:贾岛初次去科举考试,在京城.贾岛即兴写了一首诗。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这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会儿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词语注释

贾岛: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人。初:第一次,首次。赴举:参加科举考试。京师:京城,此指长安。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吟哦:吟颂。时时:不时。引手:伸手。引:举。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讶:对……而感到诧异。韩退之:指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权:临时代理。仪仗队:仗队是军队中执行礼仪任务的分队,由陆、海、空三军人员共同组成或由某一军种人员单独组成。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长官。车骑:车马。这里指由马车组成的车队。第三节:指京兆尹出行仪仗队的第三节。尚:还,依然。夜静更深:夜深了,人们都安静下来。形容夜深寂静无声。俄:不久,旋即,指时间短。具对:详细回答。具,详细,具体。神游像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游,离开。象,物象。立马久之:韩愈让马停下来很久。遂:於是,就。并辔:坐骑的马头齐平,表示平等。辔:驭马的韁绳。留连: 舍不得离开。布衣:平民,百姓。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情。此时贾岛尚未做官。至:到。节:这里指仪仗队的一部分。始:最初,开始。势:样子,态势。止:停,停下。

怀素写字

学习要勤学苦练,要想方设法,要坚持不懈。

原文: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 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译文: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文泼墨,把他的庵叫做“绿天庵”。先是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木板,涂上漆,当做砚台和练字板。天天磨墨,天天写,墨干了再磨,磨完再写;写完就擦,擦净再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

王冕好学

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选自《元史·王冕传》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词语注释

牧:放牧。陇:田埂。窃:偷偷地,暗中。辄:总是常常、就。或:有人;有的人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挞:鞭打。痴:入迷。曷:通“何”,为什么。去:古义—离开,离去。今义:到……去。潜:暗暗地、悄悄地。执策:拿着书卷。旦:早晨,天亮。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恬:心神安适。异:意动“被”通“披”:穿戴亦:也

王冕学画

宋濂嗜学

学习要勤学苦练,要想方设法,要守信。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阅读很多书。

词语注释

余:我;宋濂自称。嗜:喜爱。无从:无法。致:买。假:借。手自:亲手。自:亲自弗之怠:即“弗怠之”,宾语前置,不懈怠,不放松抄写。毕:完成。走:快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以是:因此。因得:于是能够。

叶公好龙

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原文: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⑽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此文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词语注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子高:叶公的字。钩:衣服上的带钩。写:画。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文”通“纹”。以:在。闻:听说。下之:到叶公住所处。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牖yǒu:窗户。施yì:延伸,同“拖”。堂:厅堂。还xuá走:转身就跑。还通假字,通“旋”。走:逃跑。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是:由此看来。好:喜欢。夫:这,那。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买椟还珠

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

,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连结,用翡翠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词语注释

.楚人:楚国人。.其:代词,他的指楚国人。.珠:珍珠。.于:在。.郑:郑国。.者:.....的人。.为:做,制造。.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之:的。.柜:盒子。.薰:香草;这里作动词,用香料熏染。.以:用。.桂:桂木..椒:花椒,香料。.缀:点缀,装饰。.珠玉:珠子和宝玉。.饰:装饰。.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辑:同“缉”连缀。.羽翠:翠鸟的羽毛。.椟:盒子。.而:却。.还:退还。.此:这,指代楚人的行为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可:可以,能够。.谓:说,认为。.善:擅长,善于。.未:不。.鬻yù:卖。

弈秋学弈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huì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w?i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词语注释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 ?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弈:下棋。、秋:人名。、通国:全国。、之:的。、善:善于,擅长。、使:让。、诲:教导。、其:其中。、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之:指弈秋的教导。、鸿鹄:“鸿”指大雁,“鹄”指天鹅,本文中主要指天鹅。、将至:将要到来。、思:想。、援:引,拉。、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之:天鹅。、之:他,指前一个人。、弗若:不如,比不上。、矣:了。、为:因为。、其:他的,指后一个人。、与:文言助词。、曰:说。、非:不是。、然:代词,这样。

纪昌学射

好学的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导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射箭高手。通过这则寓言表达了在良师的引导下,要刻苦学习,有恒心,有毅力,终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原文: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尅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译文: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兽就倒下,鸟就落下,百发百中。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织布机上的梭子练习不眨眼睛。几年之后,即使锥子尖刺在他的眼眶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面向南远远地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几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用这种方法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中间,但绳子却没有断。纪昌又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得抬高脚踏步,跺脚,拍胸膛。说道:“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纪昌把飞卫的功夫全部学到手以后,觉得全天下只有飞卫才能和自己匹敌,于是谋划除掉飞卫。终于有一天两个人在野外相遇。纪昌和飞卫都互相朝对方射箭,两个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最后飞卫的箭射完了,而纪昌还剩最后一支,他射了出去,飞卫赶忙举起身边的棘刺去戳飞来的箭头,把箭分毫不差的挡了下来。于是两个人都扔了弓相拥而泣,互相认为父子,发誓不再将这种技术传给任何人。

词语注释

甘蝇:古代传说中善于射箭的人。彀ɡ?u弓:张弓,拉开弓。飞卫:古代传说中的善射者。纪昌:古代传说中的善射者。偃卧:仰卧。机:这里专指织布机。牵挺:织布机上提综的踏脚板。因其上下动作,故可练目不瞬。锥末:锥尖。眦zì:眼角。靠近鼻子的为内眦,两翼的为外眦。氂máo:牛尾毛。燕角之弧:用燕国出产的牛角做成的弓。朔蓬之簳ɡǎn:用楚国蓬梗做成的箭。朔,当为“荆”字之误。荆,楚国,出产良竹。蓬,蓬草,杆可做箭。簳,箭杆。膺yīnɡ:胸膛。

.善:擅长,善于.彀弓:张弓、拉开弓。彀:满.伏:倒下,倒伏。.学射于飞卫。于:向.而巧过其师。而:但是。过:超过。巧:本领。句译:而且技艺超过了他的师傅。.尔:你.不瞬:不眨眼,瞬:眨眼.而后可言射也。而:表承接。后:然后。言:谈及。.偃卧:仰面躺下。.以目承牵挺。以:用。承:这里是由下向上注视的意思。牵挺,织布机的踏板。.虽锥末倒眦。虽:即使。倒:尖向下落下。眦:眼眶。句译:即使用锥尖刺到了纪昌的眼眶。.以告飞卫:把这件事告诉飞卫.未也:还不行啊.亚:次;再.视微如著:微:微小.南面:面向南.旬日:十日.浸:渐渐.承:这里是由下向上注视的意思.以睹余物:用这种眼光看其他的事物。乃用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乃:于是,就。燕角之弧:燕国燕地牛角做的弓。弧,弓。簳:北地蓬梗做的箭。朔:北方。簳:箭杆。.贯:穿透。.而悬不绝绝:断句译:指悬虱的毛不断。.高蹈:跳高。.拊:拍。膺:胸。.汝:你.得:掌握.绝:断。.承:提。.牖:窗户

蜀鄙二僧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主要说学习并没有难易之分,也没有天资聪明与否,劝人们要行动,要尝试,而不是空谈难易。

原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词语注释

、资:天资,天分。之:助词。、倍人:“倍于人”的省略。、屏:同“摒”,除去、排除。、圣人:指孔子。卒:终于。鲁:迟钝、不聪明。、鄙:边远的地方。、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何恃:“恃何”的倒装。恃,凭借、依靠。、钵:和尚用的饭碗。、买舟:租船。买,租、雇的意思。、顾不如:难道还不如。顾,难道。、自败者也:判断句,表示肯定,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师旷论学

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的道理。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建本》

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词语注释

.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于:向。吾:我。.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恐:恐怕,担心。.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指“晚”的意思。.何:为什么。.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安:怎么,哪。.戏:作弄,戏弄。.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闻:听说,听闻。.而:表并列,并且。.阳:阳光。.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

样?”。.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善哉:说得好啊!.善:好。.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好:爱好。.为:作为。.少:年少。.欲:想,想要。

歧路亡羊

字面意义是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现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一个固定目标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杨子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羊。这位邻居已经率领了他的家属亲友等人去追寻,又来请求杨子的童仆帮忙去追寻。杨子问道:“哎,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说:“岔路太多了。”追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邻居:“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没有追到,还是让它跑掉了。”杨子问:“为什么会让它跑掉呢?”邻居回答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它到底从哪条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来了。”

词语注释

.杨子:对杨朱的尊称。.杨朱,战国时哲学家。.歧路:岔路;小道。.亡:丢失。.获:获得,得到。.党:朋友,有交情的人。.竖:小童,小听差,这里指的是杨子的仆人。.岐:岔开的。.奚:怎么。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

破釜沉舟

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

原文: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遗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译文: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词语注释:釜:煮饭用的一种锅;舟:船。打破饭锅,凿沉渡船。比喻决一死战。

惊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原文:异日者,更羸gēng l?i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发而陨也。”

译文:从前,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可以不射中鸟就能使鸟掉下来。”魏王说:“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更羸说:“可以。”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更羸随便射了一箭,箭没有射中大雁,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魏王惊叹道:“箭术难道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地步!”更羸解释说:“这是一只有伤的鸟!”魏王更纳闷了:“先生凭什么知道它呢?”更羸回答说:“它飞得慢,鸣声又凄厉。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鸣声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听见弓弦响声便奋力向上飞,引起旧伤迸裂,才跌落下来的。”[-]

词语注释

异日:往时,从前。更羸gēng l?i:战国时的名射手。京台:高台。谓:对…说。引:拉。虚发:不射中目标。下鸟:使鸟落下。然则:既然如此。乎:吗。有间:过了一会儿。以:凭借。孽:通“蘖”,病,孤独。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怎么就。徐:慢慢地,缓慢。故:旧的原来的。失:迷失。未息:没长好。息,痊愈。去:消除。引:伸展翅膀,这里意味奋力向上飞。故:旧、原先。括号中的“发而”两字是根据文意补充的。陨:从高处坠落。

塞翁失马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译文: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词语注释

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塞上:长城一带。塞,边塞。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善:擅长。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算命等。胡:指胡人居住的地方故:缘故。亡:逃跑。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居:过了。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指经过的时间。将:带领。为:是。富:很多。好:喜欢。堕:掉下来。髀bì:大腿骨。大:大举。引弦xián:拿起武器。近塞:靠近长城边境。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跛:名词,指腿脚不好,走路失去平衡,一拐一拐的;瘸腿。保:保全。化:变化。极:尽。

扁鹊见蔡桓公

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

原文: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 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词语注释

扁鹊qua:战国时期医学家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姓秦,名越人,郣海郡鄚人今河北任丘人,师承于长桑君,是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开宗立派的宗师。《禽经》:“灵鹊兆喜”,扁鹊秦越人长期在诸侯各国行医济世,犹如通灵的喜鹊一样能给人带来希望和欢喜,给病人解除病痛,所以人们用“扁鹊”称呼秦越人。扁鹊秦越人精通临床各科,随俗为变,《史记》:“扁鹊言医,为方者宗”。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脉经》中记载了大量的扁鹊脉学内容。《黄帝内经》,《难经》与扁鹊秦越人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扁鹊,他就是生活于春秋末期的秦越人。

蔡桓公:齐国国君,田齐桓公,因迁移国都至河南上蔡被称为蔡桓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称“齐桓侯”。

立:站立。有间jiān :一会儿。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腠c?u 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恐:恐怕,担心。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医生喜欢治疗没有病的人来邀功。好hào,喜欢。

另解:好hào,习惯。医生习惯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读法: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好hào,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发作的疾病。自古上工治未病。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肌肤:肌肉。将:要。应:答应,理睬。居:用于表时间的词语前,表示已经经过的时间。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益:更,更加。

望桓侯而还xuán走:远远地看见桓侯,小步后退着走。还,返回。走,小步快走。

故:特意。

另解:于是。

汤tàng熨wai: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熨,中医治病的方法之一。汤,用热水或药水敷治。这个意义后写作“烫”。熨,用粗盐或艾草等东西外用热敷。

及:达到。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用砭石制成的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

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调配,调剂。这个意义后写作“剂”。

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命的神。属,隶属,管辖。

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是以:以是,因此。

另解:请,询问。使:指使,派人。索:寻找。遂suì:于是,就。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知音难觅和知己难求的现象。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词语注释

善:擅长,善于。鼓:弹奏。听:倾听。绝:断绝。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曰:说。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峨峨:山高。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洋洋:广大。念:心里所想的。必:一定,必定。之:他。谓:认为,以为。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乃:就。复:再,又。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阴:山北或水南为阴。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两小儿辩日

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原文: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子也不能判断这件事的对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词语注释

此文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文题为后人所加。

东游:向东游历。见:看见。辩斗:辩论,争论,争辩。其:代词,代“两个小孩”。故:缘故,原因。以:认为。

始:刚刚,才。去:离。日中:正午。初:刚刚。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及:到。则:就。盘盂yú: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为:说,通“谓”。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决:判断。笑:在这里不是嘲笑,采用了反问的句式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孰shú:谁。汝rǔ:你。知:同“智”,读zhì,在这里指智慧。[-]

关尹子教射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规律,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不然你永远都只在不知其根究的情况下学习。

原文:作者:列子选自《列子·说符》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译文: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请教关尹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

列子回去再练习。

过了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

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掌握住之所以能射中的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就能每发必中。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所以圣人不关心结果,而注重清楚的了解整个过程。”

词语注释

射:射箭。中:射中靶心。请:请教。子:你。者:原因。弗:不。曰:说。未可:不可以算学会。报:汇报。知之矣:知道了。守:掌握。勿:不。独:只是。为国与身: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存亡:结果。所以然:过程。

凿壁借光

又称凿壁偷光,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词语注释

不逮:烛光照不到。逮:到、及。乃:就。穿壁:在墙上凿洞。邑人:同县的人。大姓:大户人家。文不识:指不识字。一说,人名。与:帮助。佣:雇佣。佣作:做雇工,劳作。偿:报酬。求:要。怪:感到奇怪。愿:希望。资给:借,资助。以:用。遂:于是。大学:大学问家。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指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原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而不知黄雀在后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说苑·正谏》

译文: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停留在高高的树上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自己的身后;螳螂弯曲着身体贴在树上,想扑上去猎取它,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人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三个家伙,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词语注释

吴王:指吴王阖闾。欲:想要。伐:征讨,讨伐。荆,指楚国。谏:规劝。以下劝上为谏。舍人:门客。少孺子:年轻人。怀丸操弹:怀揣子弹,手拿弹弓。操:持、拿。三旦:三个早晨,三天。三,泛指多次。天,古汉语里“旦”就是“早晨”的意思。子:你。悲鸣饮露: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古汉语中悲并不一定指代“悲伤”。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附即“跗”,脚背,这里代脚。委:曲折。曲:弯曲。傍:同“旁”,旁边。延颈:伸长脖子。延,伸长。颈,脖子。务欲得其前利:力求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务:一定,必须。利:利益。顾:考虑。患:忧患、灾祸。善哉:好。罢:停止。

杞人忧天

这则寓言,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

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汝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汝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依托,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词语注释

崩坠:崩塌,坠落。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晓:开导。无处无气:没有一处没有气。汝: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果:果然,果真。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中伤:伤害。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四虚:四方。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何:怎么样。

智子疑邻

主人家看来,儿子是非常机智的,邻居的老人是非常值得怀疑的。通常拿来做交浅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训。听别人的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智子疑邻的做法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的。

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应该实事求是,决不能智子疑邻。

原文: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有一天下雨那个富人家的墙被毁坏。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他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词语注释

、宋:宋国。、富人;富裕的人。、雨yù:下雨,名词作动词。.、坏:毁坏,损坏。、筑:修补。、盗:小偷,在这里动词活用为名词。、父fǔ: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亦云:也这样说。云:说。亦:也。、暮:晚上。、而:表修饰。、果:果然。、亡:丢失。、家:指这家人。、甚:很,非常。、智其子:意动用法,以……为智。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智认为…聪明。、而疑邻人之父:表示转折关系。

杯弓蛇影

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同时也讽刺了在虚幻的现象面前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的人。

原文:杯弓蛇影

乐广字彦辅,迁河南尹,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译文:乐广字彦辅,在河南做官,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恶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于是,他再次请那位朋友在原来的地方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词语注释

选自《晋书·乐广传》。《晋书》,唐代房玄龄等著,纪传体晋代史,共一百三十卷。《风俗通》一书也记有类似故事。尝:曾经。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久阔:久别不见。阔,阔别,离别,疏远。广:即乐yua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南阳附近人。蒙:受,承蒙。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意甚恶wù之:心里十分厌恶它。恶,讨厌,憎恨;之,代词,指蛇。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病,身体不舒适。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洛阳一带,是西晋首都所在。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

亦作“厅事”。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在弓上画了蛇。意:意料,想。不fǒu:同“否”。不,多用在表示疑问的句子末尾。乃:便所以:因由,原因。豁hu?然:于此形容心怀舒畅。意解:心里的顾虑被打消。沉疴ch?n kē:久治不愈的病。疴,重病。顿:顿时,马上。故:原因。愈:恢复。

井底之蛙

指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

白话文: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会。或者只露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蚪,谁也比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止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旱,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井里的青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愚公移山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词语注释

太行: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王屋: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方:方圆,指面积。方七百里,表示纵横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仞ra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冀州:古地名,包括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

辽河以西的地区。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且:副词,将近。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即住在山北。惩ch?ng:戒,这里是“苦于、为什么所苦”的意思。塞sa:阻塞。迂yū:曲折、绕远。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一带。汉阴:汉水南岸。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与“阳”相对。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献疑:提出疑问。以:凭借。曾c?ng:副词,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损:削减。魁父kuífǔ: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丘:土堆。且: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之于”。隐土,古地名。荷ha:扛的意思。夫:成年男子。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叩,敲、打。箕畚jī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京城:复姓。孀shuāng :孀妻,寡妇。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始龀chan:表示年龄,约七八岁。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始:才、刚。龀:换牙。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叟sǒu:老头。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明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其:在“如什么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长息:长叹。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匮kuì:竭尽的意思。苦:愁苦,这里指担心。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帝:神话中的天帝。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什么感动。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负:背。厝cu?:同“措”,放置。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陇断:即垄断,山冈阻隔。“陇”通“垄”,高地。断,隔绝。[-]

亡羊补牢

意思是羊逃跑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原文:《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译文: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半途而废

本义为路走到一半停了下来,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做事有头无尾。含贬义。

原文: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译文: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惠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严厉地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

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邯郸学步

比喻一昧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原文: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庄子·秋水》

译文: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就赶去邯郸跟人家学习步法。可是,他不仅没有掌握邯郸人走路的独特技能,而且忘记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结果只好爬着回家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两败俱伤只能让第三方得利。

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一木难支

一根木头难以支撑整座大楼,现比喻一个人的力量过于薄弱,很难撑起大局。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扞和峤呴曰:‘元裒如北厦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后以“一木难支”谓崩溃的形势非一人所能挽救。喻艰巨的事业非一人所能胜任。

译文:南北朝刘宋顺帝的时候,萧道成把持政权,杀害忠良,横行恣肆,大有篡夺王室的企图,当时大臣袁粲和刘东两人,秘密商量要杀死萧道成,但事机不密,被萧道成同党褚渊知道了,把秘密告诉萧道成,萧道成十分恼怒,立刻派部将戴僧静率领了很多人马去攻打袁粲,把城池团团围住了。这时,袁粲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房屋的崩塌,但为了名誉义节,不得不死守下去。”

后来,戴僧静率领部下越墙冲进城里去,在敌人的刀枪下,袁最勇敢地用身体去掩护他的父亲,这时,袁粲对他的儿子袁最说:“我是个忠臣,你是个孝子,我们死而无愧。”结果他们父子俩都为正义而牺牲了。后人便把袁粲当时所说“我明知道一支木柱不能支持一座房屋的崩塌”这句话,引伸成为“一木难支”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到了艰难危急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

矮子看戏

矮子夹在人群里看不清戏的演出,只能人家说什么他也说什么。比喻跟着别人随声附和,没有创见。

也比喻见识不广。贬义

原文: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七:“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原文:“如矮人看戏相似,见人道好,他也道好。”比喻见识低下,评论事物无主见,人云亦云。

译文:古时候有个小镇,镇上有个小矮人,身高不足三尺,他特别喜欢凑热闹。一天,他在街上闲逛,忽然听到一阵锣鼓声传来,心想:“真热闹,是干什么的?去瞧一瞧!”他顺着声音找去,只见不远处聚集着一群人,不知道里面在干什么,他急忙跑过去看个究竟。小矮人试图进去看一看,可是人太多了,挤也挤不进去。他的个子又太矮了,即使跳起来也看不到里面。“里面干什么呢?里面干什么呢?”他看不到,只好向旁边的人打听。“里

成语故事文言文训练

寓言、成语故事文言文训练 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2.翻译句子: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二、(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翻译句子: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三、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至之.市 2.翻译句子:宁信度,无自信也。 四、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西蜀之去.南海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 2.翻译句子: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五、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⑥曷不 ..听其所为? 2.翻译句子: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 (2)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肆: 2.翻译句子: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七、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②,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2)使侄录.之() (3)侄罔然 ..而止()(4)执所书.问曰()(5)诟.其侄曰() 2.翻译句子: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八、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①。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②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陛:宫殿的台阶。②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景公之时,雨雪 ..三日而不霁。()(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 ..()(4)寡人闻命 ..矣。()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第二十一课时,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学习感悟其中的道理 2,积累文言文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3,掌握文言文常见语法现象。 课堂笔记: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 )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 )契其舟,曰:“是( )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 )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 ),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 )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 )者,先自度(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 )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 )归取之。及反,市罢( ),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 )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 )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 )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涸辙之鲋

初中语文文言文成语故事.

1、掩耳盗铃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 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2、请君入瓮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 【原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文】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3、高山流水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文言文成语故事

1、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连粥也不喝一口,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抓了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所以不能用它来教育孩子。”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寓意: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 启示:曾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启示:它告诫人们,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不可不检点,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3、执竿入城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选自【笑林(三国魏)】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六年级的儿童成语故事

六年级的儿童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 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 蠡坚持不允。 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 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 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 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 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 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 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 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含义:飞鸟射尽,打鸟的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 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 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 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捕风捉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 风捕景,终不可得。 谷永,字子云,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成语故事

第一编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话题一成语故事 (一)闻鸡起舞 名篇阅读: 初,范阳祖逖①(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②,同寝,中夜闻 鸡鸣,蹴③(cù)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祖逖:晋朝人,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操,博览古今书籍。 ②司州主簿:官名。 ③蹴:踢。 标题解读: “闻鸡起舞”原意为半夜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带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________________ (2)此非恶.声也________________ (3)因.起舞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1)中夜闻.鸡鸣。________________ (2)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鸡起舞”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揠苗助长 名篇阅读: 宋①人有闵②(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③(yà)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视之,苗则槁⑧(gǎo)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①宋:周代诸侯国。 ②闵:忧虑。 ③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指他家里人。 ⑥病:累坏。 ⑦趋:快走。 ⑧槁:草木枯干。 名篇解读: “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把禾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现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它的规律,仅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 实战演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闵其.苗之不长(那些) B. 芒芒然归.(回来) C.谓.其人曰(对……说) D.予.助苗长矣(我) 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翻译)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1030六年级上册小古文文言文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刻舟求剑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摘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词语注释、涉:过,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遽jù:立即,匆忙。、契qì:用刀刻。、是:指示代词,这儿。、吾剑:我的剑。、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矣:了。、若:像。、此:这样。、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行:<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之:指“剑”。、坠:落。、求:寻找。、于: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舟止,止:停止。 揠苗助长 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词语注释 [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宋国有个忧虑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禾苗的人。宋,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一带;闵,同“悯”,担心,忧虑;揠,拔[芒芒然归]一说茫茫然。很疲劳地回到家里。芒芒然,疲劳的样子;归:回家[其人]他家里的人。[病矣]累极了。[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赶快跑去看禾苗。趋,急行,跑;之,代词,它,代禾苗。[苗则槁gǎo矣]禾苗却枯死了。则,却;槁,枯槁,枯死。[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不想帮助它生长的人是很少的,寡,少。[以为无益而舍之者]认为帮助禾苗生长没有好处而抛开禾苗不管的人。想,没想好处;舍,抛开不管。[不耘苗者也]那些不苗者也]那些不去锄草的人。耘,锄草。[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不但没有益处,反倒害了禾苗。非徒,不但,不只;之,代词,它,代禾苗。 守株待兔 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出自《韩非子·五蠹》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词语注释 株:树桩。触:撞到。走:跑。折:折断。因:于是,就。释:放,放下。耒lěi:一种农具。冀:希望。复:

六年级成语故事【三篇】

六年级成语故事【三篇】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说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 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 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 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反复推敲】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 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 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 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 是‘敲’字好啊!”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 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莼羹鲈脍】 这个成语不简单,短短四个字便囊括了两道名菜——莼菜羹和鲈 鱼脍。可要是因为名字是两道菜,便觉得这个成语“很好吃”的话, 那就闹笑话了! “莼羹鲈脍”要表达的感情是十分沉重的,它包含了游子对远方 家乡的思念。《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代有一个人叫张翰,字季鹰。他曾多年在洛阳任齐王司马炯的 属官,官职不高,难以施展抱负。又因官府诸事繁杂,颇多不顺心之处。加之他预见到司马炯将要垮台,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祸退隐。 他曾对同郡人顾荣说:天下战乱纷纷,战祸持续。凡有名气的人 都想退隐。我本人是山林中人,对官场难以适应,对时局又很绝望。 看来,也该防患于未然,考虑一下以后的事了。 不过要断然放弃眼前的功名利禄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他迟迟未作 出最后的决定。 一年秋天,季鹰在洛阳感受秋风阵阵,似乎带来了泥土的芬芳, 他突然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绪。接着,他又回忆起家乡吴地莼菜羹和 鲈鱼脍等佳肴美味,更觉得乡情无法排遣。 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人生一世应当纵情适意。既然家乡如此 值得留恋,我又为必定要跑到几千里之外,去博取什么名位呢?接着他 坚决果断地辞了官,千里驱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后人用“莼羹鲈脍”或“季鹰思归”等来形容人不追求名利,凡 事顺乎自然,或用以形容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成语典故文言文

(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1)[诵]背诵。少(sh4o):小时候。③辍(chu^)然:突然停止的样子。辍:中止。④諠(xu1n):因为分心而遗忘。⑤裂其织:割断她自己织的布。织:这里指织的布。⑥戒:警告。⑦自是:从此。 译文: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选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1)[媪]ǎo,年老的妇女。(2)[卒]完成。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 凿壁偷光(《西京杂记》)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 1.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3.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4.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6.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六年级成语故事【三篇】

六年级成语故事【三篇】 外强中干】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反复推敲】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

把作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莼羹鲈脍】 这个成语不简单,短短四个字便囊括了两道名菜——莼菜羹和鲈鱼脍。可要是因为名字是两道菜,便觉得这个成语“很好吃”的话,那就闹笑话了! “莼羹鲈脍”要表达的感情是十分沉重的,它包含了游子对远方故乡的思念。《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代有一个人叫张翰,字季鹰。他曾多年在洛阳任齐王司马炯的属官,官职不高,难以施展抱负。又因官府诸事繁杂,颇多不顺心之处。加之他预见到司马炯将要垮台,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祸退隐。 他曾对同郡人顾荣说:天下战乱纷纷,战祸不断。凡有名气的人都想退隐。我本人是山林中人,对官场难以适应,对时局又很绝望。看来,也该防患于未然,考虑一下以后的事了。 然而要断然放弃眼前的功名利禄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他迟迟未作出最后的决定。 一年秋天,季鹰在洛阳感受秋风阵阵,似乎带来了泥土的芬芳,他突然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绪。接着,他又回忆起家乡吴地

(完整版)成语故事文言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毛遂自荐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悯――――耽心、忧虑的意思。 长――――生长、发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

一到六年级成语故事

二年级下册 1.揠苗助长:宋国人【启发】事物的发展、人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违背了这个规则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2.守株待兔:宋国人【启发】原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三年级上册: 3.刻舟求剑: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意思】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4.闻鸡起舞: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源了。 【意思】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三年级下册 1.亡羊补牢:【寓意】犯了错误,立即改正,就能减少错误。遭到失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则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 2.南辕北辙:战国时期,魏国人【意思】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3. 惊弓之鸟:更羸与魏王【意思】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4. 叶公好龙:春秋时期,楚国叶地诸侯子弟沈诸梁自称叶公,他特别喜欢龙,他的屋梁、柱子、门窗及所有家具甚至连衣服上都雕刻或绣制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得知后,专程去探望叶公,从窗户上探进头去。叶公一见真龙,吓得魂不附体,连忙逃跑。 【意思】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4、画龙点睛:张僧繇(yóu ),梁武帝时期的名画家于是后来“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画画时,一两句关键的话(画上关键的一两笔)会使它们立刻生动起来。【意思】这则故事原来是说南北朝著名的画家张僧繇绘画技艺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词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四年级上册 1. 胸有成竹: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意思】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近义词】心中有数 2.杏林春满:董奉,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人们喜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妙手回春”这类的话语来赞美象童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也常用这类话语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意思】人们称颂医术高明的医生,经常用“杏林春满”。【近义词】誉满杏林 四年级下册 1.手不释卷: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意思】读书看书入迷,手不舍得松开书,形容勤奋好学。有时也比喻十分喜爱。2.鹏程万里:《庄子·逍遥游》记载【意思】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五年级上册 1.水滴石穿:张乖崖【意思】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也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版)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毛遂自荐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愚公移山

六年级成语故事文字版

六年级成语故事文字版 导读:本文六年级成语故事文字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小巫见大巫】 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魏国作官;一个叫张纮,在东吴作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文学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作品。 有一次张纮见了栩榴枕很是喜欢,专门为此作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出文章让在座的宾客传阅、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耀说:“这篇文章写得多么脱俗清新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同乡张纮写的呀……” 过了不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风格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他在复信时谦虚他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有那么好,是你太夸奖我了。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 【水滴石穿】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

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张乖崖就是根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滥用刑法。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制作成语故事集

《制作成语故事集》教学案例分析 六年级上册 【案例题旨】 《制作成语故事集》这一课是在之前学习的Powerpoint基础上编排的,是对之前的学习做一次综合练习和梳理,通过分类归纳以巩固所学知识。本课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完成操作的能力如何养成?2、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课学习重点是成语故事集的制作,理解PowerPoint的集成功能。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幻灯片基本制作方法,为学习本课操作积累了经验,在幻灯片中插入背景音乐是新知识点,可以从引导学生选择音乐开始,先使用音频解霸播放音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进行操作,做到寓教于乐。 据本案例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从之前所积累的经验中,选择性的把它们综合运用起来。 【案例实录】 导入演示文稿是由多张幻灯片组成,我们今天就把成语故事集用演示文稿展示出来,之后老师演示,学生观察,怎么做呢? 片段一:师演示

1、制作幻灯片首页。 (1)打开已经制作好的“成语集.ppt”演示文稿 (2)插入一张“标题”版式幻灯片;并输入文本 (3)设置字体、颜色、字号 (4)在大纲窗格移动这张幻灯片。 2、添加成语故事 (1)在第二张幻灯片上插入“空白”版式幻灯片 (2)插入艺术字 (3)插入文本框,输入文字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 (4)设置文本背景色和边框线形 (5)重复以上步骤,让学生把幻灯片制作好 生观察后模仿阅读教材,练习操作,同学间互相帮助,培养学生自主操作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片段二:1、放映幻灯片 (1)打开菜单“幻灯片放映”->“观看放映” (2)鼠标点击幻灯片看下一张 (3)注意:也可以用右键选择“上一张”返回上一张 (4)试一试:点击左下角“放映幻灯片”按钮播放幻灯片 还可以按“F5“按钮放映演示文稿 2、添加背景音乐 (1)打开“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 (2)选择一个音乐插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