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商业

中国古代商业

中国古代商业
中国古代商业

第一,中国商业的萌发、形成很早。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生产者之间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以后又有了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和居间的商业出现。古代中国商业的起源,就是从物与物的交换开始。

古代中国使用货币始于夏代。司马迁提到夏代的货币有“龟贝”。“龟”在夏代用于占卜,不可能成为货币流通;“贝”作为货币流通完全可能。“货”字从贝从化;化,变化,含交易的意思;而交易则用“贝”。由此可见,“货”字本身暗藏着货币起源于海贝的信息。在汉字中,跟货币有关的字大多带“贝”旁,如贡赋、贿赂、贫贱、買賣(买卖)、赏赐、贮、贪、赈、贩、赊、贷等等。这说明早在汉字形成之前,贝已经作为货币在交换中充当媒介了。这个认识得到考古材料的支持。

夏代既有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玄贝和专供交换的市场,又有专门从事交换,以牟利为已任的商人,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说商业在夏代已经初具雏形,这绝不是无稽之谈。如果保守一些,把古代中国的商业形成推迟到商代早期,在学术界没有疑问。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章中说:“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是在于商品本身,货币分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的那样,货币是交换的结晶,由于交换的扩大与加深,发展了在商品性质中睡眠着的使用值价与价值的对立。为了方便交易,把这种对立外部地表现出来的需要,要求有一个独立的商品价值形态,从而促使某种商品变成其他商品的等价物——货币。换句话说,那就是货币是在交换过程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与其他商品相对立的特殊商品。

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并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情况下也不一样。比如工具——斧、刀、镈、牲畜——牛、羊、猪,外来交换品——珠、玉、贝等,都曾取得过货币形态。这种情况,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古代世界,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充当货币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它们当中,以海贝充当货币的时间为最。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从夏商至秦统一,贝币使用长达1300年;在古代中国边地云南,从春秋晚期到明末清初,贝币使用长达2100多年;而两者衔接起来,在古代中国,贝币使用长达3400多年。

第二,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就是由官府垄断的。商业主要由官办官营是上古中国商业的又一特点。这对后世影响很大。

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见《国语·晋语》。所谓“工商食官”,就是工商奴隶为官府生产商品,从事交换,为操纵工商大权的奴隶主贵族服务;而工商奴隶的衣食由官府供给。这种工商业由官办官营。

官办官营的商业性质,在商周时代体现在商业的所有环节上。据《周礼·考工记》讲,周朝国都建设格局是“面朝后市”。侯国都城也仿效这种制度建设。周天子的王宫位于王城中心,市场设在王宫后面,即北面。市场分三个部分:大市居中间,日中交易,商品是奴隶主贵族所需要的奇珍异宝、奢侈品和奴隶。朝市居东面,早晨交易,供往来商旅和官府商贾进行大宗商品批发贸易。夕市居西面,傍晚交易,供小商小贩经销一般平民所需要的东西。市场的设立,主要是为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提供方便。

官府对市场上经营的商品有严格限制,准许卖什么东西,不准卖什么东西,规定得很详细。凡是体现奴隶主贵族身份品级的礼器,如命服、命车、圭壁金璋、宗庙器物,禁止买卖;凡是武器,如弓、矢、剑、戈等,禁止买卖;凡是没有成熟的瓜果谷蔬不许上市。

总之,商周时期,官府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对商业实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和监督。官办官营的商业占主要地位。

第三,古代中国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出现很晚,而且给私商自由发展的春天非常短暂。

中国商业早在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但是,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到春秋后期才出现。

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就由国家垄断,官办官营商业占主导地位,私商受到严格限制,很难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交通日益发达,地区之间贸易联系不断加强,然而自春秋时期起,周天子的权威却逐渐衰落,“工商食官”的格局逐渐被打破,私人工商业得以兴起。

商业能给统治者提供货贿珍宝,能给政府提供财政收入,也能满足各阶层人民生活的需要,所以列国的统治者都重视商业。例如齐桓公,他捐弃前嫌,大胆任用商人出身的管仲为相。管仲不赞成盐铁全由官府经营,不准百姓插手的政策,允许人们在农闲季节煮盐;允许人们开矿冶铁,但要给官府交税。正是因为当时列国统治者重视商业,商业得以迅速发展,春秋时期几乎达到农工商并重的地步,所以当时人们衡量一个诸侯国的强弱经常是以农工商三者是否并盛作为标准。《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晋师将攻楚,隋武子进行劝阻,陈述不可伐楚的理由之一是:“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值得注意的是,隋武子竟然把“商”放到了“农”与“工”的前面,足见商业对一个诸侯国的重要。

春秋时期是商业自由发展的春天。东周王城洛邑居天之中,周人“巧伪趋利,贵利贱义,高富下贫,喜为商贾”。那时鲁国人“好贾趋利,甚于周人”。宋国更是“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经商形成热潮,身份自由、独立经营的私商大量涌现,是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后期,一个极其突出的现象。私商作为一个很有势力的社会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子贡、范蠡成为他们的杰出代表。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是孔子的学生。《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意思是说,子贡不愿继续当官,辞职后专门经商。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子贡既学于仲尼……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就是说,子贡驾御着成队的车马,凭借雄厚的财力跟诸侯结交,所到之处,国君都以迎接贵宾的礼仪款待他。由此可见,子贡是一个富商大贾。

范蠡,字少伯,是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国雪耻的主要谋臣。越灭吴后,范蠡弃官经商,定居陶邑,自称朱公。他采用老师计然的商业理论,“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并且一再散财济贫。范蠡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商人、大慈善家。

子贡、范蠡对后世商人影响巨大。“端木生涯、陶朱事业”,是后世商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古代中国商业自由发展的春天十分短暂。春秋时期,列国统治者允许商业自由发展,春秋一过,到战国中期,商鞅就在秦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标志着古代中国商业自由发展的春天即将结束。

为什么古代中国商业自由发展的春天十分短暂呢?

因为古代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游商蓄贾采取囤积居奇的恶劣手段,残酷地剥削农民,侵袭农业,掏空了列国政权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威胁着列国君主的统治。《管子·国蓄》上说:“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商,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意思是,蓄贾游商丰年谷贱,大量收购囤积,待到荒年青黄不接,政府急征赋税时,高价出售,国家管不了,商人们成百倍地赚钱。其结果,“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国君以货币形式征税,而各种财物价格被商人压低一半,实际上是一半财物被商人征去。所以《管子·轻重甲》上说:这样相当于“一国而二君二王”了。《管子》一书中反复讲这个问题,这说明,在齐国商人对齐国君主的统治构成巨大威胁,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国家也是一样。卫国商人吕不韦将囤积居奇的商业谋略由经济领域伸向政治领域,从贩运货物进而买卖国君,终于窃取了秦国的权柄。虽然这在历史上是特例,但这个特例只能发生春秋战国这个允许商业自由发展的春天里。吕不韦当政后,企图改变秦国的抑商政策。他褒奖大牧主乌氏倮,令与封君相比;他礼遇挖丹砂致富的巴蜀寡妇清,为其筑“女怀清台”。但是,秦王赢政亲政后,罢黜吕不韦,打破了商人企图跟地主争夺统治权的梦想。秦统一全国以后,全面推行抑商政策,对春秋战国时期侵蚀封建经济破坏农业生产的商业资本进行了总清算。允许商业自由发展的春天就这样匆匆过去了。

第四,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因为中世纪西欧实行庄园制,其经济单位远远大于中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大部分生产和生活用品可以在庄园内解决,不必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而中国农民家庭仍然需要以自己生产的部分产品去换那些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尤其是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如犁、锄等。

一般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发达,是资本主义的前提。然而,在古代中国,无论其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怎样发达,却始终不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这是由古代中国传统的市场模式造成的。古代中国的商品市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城市市场;另一类是乡村墟集市场。城市市场处于封建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其主要功能是满足皇室、贵族、官僚、绅士的享受消费,而不是供生产者之间交换的。只有城市手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的交换,才能为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乡村墟集市场狭小,分散,处于相当封闭的状态,它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第五,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重农抑商思想、重农抑商政策占据着统治地位。商业始终不能按照其特有的规律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而是受到种种封建主义枷锁的羁绊,举步维艰。这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最为突出的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建立在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是基础薄弱和生产力不高的简单再生产。要保证再生产过程顺利地进行,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变易;是保守,而不是革新。生产的不断变革,社会关系的不断动荡,都与封建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相违背,都与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相抵触。中国封建统治者早就看出商业是引发变革的起点,是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所以,“重农抑商”是他们历代沿袭的基本国策,企图以此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维护传统的一切社会关系,并使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墨守陈规。

历代封建统治者行使抑商政策的主要手段有三种:第一种是禁榷制度,就是用法律形式把销售量最大、利润最高的一些工商业完全垄断在政府手中,实行官营,禁止私营。西汉政府首先实行盐铁专卖,后来又扩大到酒、茶、矾、香药宝货等。实行这个政策的实质是把最容易赚钱的买卖掌握在封建政府手中,不允许私商经营,防止私商迅速发财致富。第二种是土贡制度。所谓土贡制度,就是将统治者所需要的大量奢侈消费品,越过商业买卖程序,越过公开市场,而以任土作贡的方式,直接向人民索取。土贡范围广泛,无所不包,从宗庙祭品、军旅装备到服饰玩物、瓜果蔬菜、珍禽异兽、花鸟鱼虫等等,只要统治者需要,都在上贡之列。实行这个政策的实质,是把私商排挤于最大的主顾和最广阔的市场之外,以减弱私商对农业和手工业的促进作用。第三种是官工制度。所谓官工制度,就是对土贡仍不能满足统治者奢侈需要的部分物资,由官府自设作坊或工场直接生产制造,如织染、陶瓷、军器工业,等等。实行这个政策的实质,是割断工商之间的产销衔接,尽量缩小私商经营范围,使其不能无限制地自由发展。

抑商政策,主要抑制的是中小私商,相反地,却使那些官商合流的权贵富豪从中获利发财。官吏经商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旧唐书·王处存传》记载:王处存的父亲王宗历任检校司空、金吾大将军,“宗善兴利,乘时贸易,由是富拟王者。”宋初丞相赵普,“广殖资产,邸店之多、甲于京师”。商人出资得官入仕途的更多,如唐高宗时,安州人彭志筠,献出绢布三万段助军费,被赐奉议郎名号。到唐代中期,“富商豪买,尽居缨冕之流”(辛替否《陈时政疏》)。商人加官势,赚钱更容易。然而,这种与官府勾结的商人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在古代中国大官僚、大商人、大地主三位一体最稳妥,自由独立的大商人是站不住脚的。商人把赚来的钱不是用来扩大商业,而往往是买田置宅。

总之,重农抑商政策堵塞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道路,窒息了商品经济应有的活力,扼杀了商品经济变化的动力,从而导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发展迟缓,甚至停滞不前的状态。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它很难凭借自身积蓄的力量突破厚实的封建冻土。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商业史 一、商业发展进程 1﹚北宋 益州﹙今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明清 出现会馆 晋商、徽商 例1 ﹙2013·重庆文综﹚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答案:D 例2 ﹙2014·新课标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B 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 例3 ﹙2014·全国大纲﹚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说明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明显,故本题选择A;B和市场有关系;C和D不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1)先秦: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后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战国后期的吕不韦。 (2)南北朝: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建康(南京)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草市(农村集市)开始出现,含义有二:一是贩饲马料之市;二是草草构成之市。 (3)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隋唐商业的四个特点如下:一是交通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二是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远通宝);三是市场发达(场所固定——市;官员管理——物价和税收等;邸店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店铺限定——营业面积;时间限定——市的买卖时间;夜市草市——繁华大城市里有夜市,偏远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四是商人众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 (4)宋元: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设立市易务,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国内商业繁荣(市场大——国内市场扩大、品种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品种达到两百余种、贩运快——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向农村——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对外贸易艰难(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2.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得发展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与手工业得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得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得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得繁荣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得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得变迁。第一目“重农抑商下得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得产生、发展与繁荣得重要表现;第二目“市得变迁与城市得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得重要场所“市”得变迁及城市职能得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得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得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得影响。教材提供了大量得图片与资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业得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与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得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得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与繁荣得重要表现;市得变迁与城市得发展;古代得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得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得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得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得关系。 (3)认识与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得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得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得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得产生就是经济发展得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得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得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得信心。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具有得重要地位与作用。商业得发展就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得结果;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得财富,对社会得发展作出了巨大得贡献,但就是她们得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与压制商业得发展,阻碍了中国新得富有活力得经济形态得诞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

论中国古代商业广告的发展及表现

论中国古代商业广告的发展及表现 易浪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世界商品物欲横流,令人目不暇接,取得的这些功劳是离不开广告的宣传与传播的.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未来广告的发展,我们就简单地研究一下中国的古代商业广告. 随着城邦的形成、城市国家的发展和城市商业的繁荣,商业广告首先在分布于全国不同地区的商业城市出现;随着商业贸易的兴盛,跨地区的商业广告活动也日益频繁,在不同的地区逐渐形成商业贸易中心,各地名优产品也打破地区限制在全国各地流通,商品交换的空间和地域空前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广告也冲破“市”、“坊”的桎梏而成为遍布于街头巷尾、深入民众生活之中的普遍现象. 关键词:广告商业产品

一、中国古代商品广告的出现 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时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广告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一种新的广告表现形式---商品广告的出现,而这个时期的广告以“实物陈列”和“口头叫卖”为主,这种最为简单、最为原始的广告形式出现以后,一直延续了几千年,时至今日,简单的陈列展示与口头叫卖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一)商品广告出现的物质基础 商品广告的出现,有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这一时期人类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人类已创造出更丰富的社会物质基础,这是商品广告出现的物质基础;二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促进了行业的形成和商品产生及商品交换的出现,这是商品广告出现最直接的动因. (二)社会分工的出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这也就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出现.由于社会分工,使劳动者的技术呈现出专业化的倾向,使各个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所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都不相同,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产品的种类逐渐增多,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多,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人们开始了产品交换,为促成交换,则进一步刺激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三)商品生产和交换是最直接动因 第一,商品交换的数量、区域、范围不断扩大;第二,商品交换的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而日趋成熟;第三,相对固定的交换场所出现. 二、中国古代商品广告的发展 (一)夏、商、周时期商业广告的发展 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到隋代,中国古代社会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实现了从封建割据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建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商业经济也得到不断发展.在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商业逐步繁荣过程中,商业广告也得到初步发展.而在这一时期,城市商业的出现和“市”、“肆”的形成,使口头广告和实物陈列及展示广告已成为夏、商、周时期商业活动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广告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商业史上第一次繁荣时期,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间贸易更加活跃;二是城市商业更趋兴盛,这就促使了旗帜广告、悬物广告的产生及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概况

第一,中国商业的萌发、形成很早。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生产者之间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以后又有了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和居间的商业出现。古代中国商业的起源,就是从物与物的交换开始。 古代中国使用货币始于夏代。司马迁提到夏代的货币有“龟贝”。“龟”在夏代用于占卜,不可能成为货币流通;“贝”作为货币流通完全可能。“货”字从贝从化;化,变化,含交易的意思;而交易则用“贝”。由此可见,“货”字本身暗藏着货币起源于海贝的信息。在汉字中,跟货币有关的字大多带“贝”旁,如贡赋、贿赂、贫贱、買賣(买卖)、赏赐、贮、贪、赈、贩、赊、贷等等。这说明早在汉字形成之前,贝已经作为货币在交换中充当媒介了。这个认识得到考古材料的支持。 夏代既有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玄贝和专供交换的市场,又有专门从事交换,以牟利为已任的商人,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说商业在夏代已经初具雏形,这绝不是无稽之谈。如果保守一些,把古代中国的商业形成推迟到商代早期,在学术界没有疑问。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章中说:“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是在于商品本身,货币分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的那样,货币是交换的结晶,由于交换的扩大与加深,发展了在商品性质中睡眠着的使用值价与价值的对立。为了方便交易,把这种对立外部地表现出来的需要,要求有一个独立的商品价值形态,从而促使某种商品变成其他商品的等价物——货币。换句话说,那就是货币是在交换过程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与其他商品相对立的特殊商品。 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并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情况下也不一样。比如工具——斧、刀、镈、牲畜——牛、羊、猪,外来交换品——珠、玉、贝等,都曾取得过货币形态。这种情况,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古代世界,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充当货币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它们当中,以海贝充当货币的时间为最。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从夏商至秦统一,贝币使用长达1300年;在古代中国边地云南,从春秋晚期到明末清初,贝币使用长达2100多年;而两者衔接起来,在古代中国,贝币使用长达3400多年。 第二,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就是由官府垄断的。商业主要由官办官营是上古中国商业的又一特点。这对后世影响很大。 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见《国语·晋语》。所谓“工商食官”,就是工商奴隶为官府生产商品,从事交换,为操纵工商大权的奴隶主贵族服务;而工商奴隶的衣食由官府供给。这种工商业由官办官营。 官办官营的商业性质,在商周时代体现在商业的所有环节上。据《周礼·考工记》讲,周朝国都建设格局是“面朝后市”。侯国都城也仿效这种制度建设。周天子的王宫位于王城中心,市场设在王宫后面,即北面。市场分三个部分:大市居中间,日中交易,商品是奴隶主贵族所需要的奇珍异宝、奢侈品和奴隶。朝市居东面,早晨交易,供往来商旅和官府商贾进行大宗商品批发贸易。夕市居西面,傍晚交易,供小商小贩经销一般平民所需要的东西。市场的设立,主要是为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提供方便。 官府对市场上经营的商品有严格限制,准许卖什么东西,不准卖什么东西,规定得很详细。凡是体现奴隶主贵族身份品级的礼器,如命服、命车、圭壁金璋、宗庙器物,禁止买卖;凡是武器,如弓、矢、剑、戈等,禁止买卖;凡是没有成熟的瓜果谷蔬不许上市。 总之,商周时期,官府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对商业实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和监督。官办官营的商业占主要地位。 第三,古代中国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出现很晚,而且给私商自由发展的春天非常短暂。 中国商业早在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但是,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到春秋后期才出现。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业是以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出现与发展为前提的。纵观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呈现 出如下特点: 第一,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 会分工的发展,在氏族部落之间和氏族内部偶尔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 的商业。商朝的商业活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产生了专门通过物品交换牟取暴利的职业 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工商食官”制度的逐 步瓦解,各地涌现出许多商品市场,私营商业应运而生,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 也开始用为货币,形成了许多著名的都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西汉“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魏晋南北 朝时期,社会动荡,北方商业发展时起时伏,波动较大,南方商业小幅发展。隋唐时期, 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明 清时期,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农产品大量涌入市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成为商品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等大商帮。 第二,对外贸易由盛转衰。对外贸易起自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 到中亚,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唐朝陆路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 都得到发展,与亚洲各国都有直接的贸易联系。宋元时期边境贸易、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明朝前期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贸易,最远到达东非海岸和红海海岸地区。从明朝中后期起,由于倭寇入侵,我国政府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多次 下令禁止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严重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 第三,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因为中世纪的西欧实行庄园制,其 经济单位远远大于中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大部分生产和生活用品可以在庄园内解决, 无须通过市场交换获得,有限的交换仅是用于弥补庄园自给自足经济中的不足。而中国农 民家庭仍然需要以自己生产的部分产品去换那些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尤其是再生产所需 要的生产资料。所以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 第四,古代中国的商业没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一般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 起点。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的发达,是资本主义的前提。然而,在古代中国,不管其市场 交换怎样发达,却不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这是由古代中国传 统的市场模式造成的。古代中国的商品市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城市市场;另一类是乡村墟集市场。城市市场上主要进行的不是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其主要功能是满足皇室、贵族、

浅谈中国古代品牌广告传播

分类号密级 U D C 编号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谈中国古代品牌广告传播 系别视觉传达系 专业名称视觉传达 年级 06级 学生姓名张醒 学号06131100 指导教师周亚齐余昭陈柏寒李琳 二0一0年四月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说明) 诚信承诺书 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所设计撰写的《浅谈中国古代品牌广告传播》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文中所引用的插图均已注解说明来源,本人愿意为由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本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学校所有。 学生(签名): 2010年04月28日

目录 中文摘要 (4) 英文摘要 (5) 一、品牌的定义 (6) 二、中国古代品牌意识的萌芽 (6) 三、中国古代的品牌广告传播策略 (7) 四、总结 (10) 参考资料及注释 (11)

内容摘要: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商家发现了品牌的重要性,并且把品牌策略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在中国古代,工商业者们也十分重视品牌的树立和维护。本文从品牌的定义、品牌意识的萌芽、古代的品牌广告传播策略三个部分详细的介绍了古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性品牌的广告传播策略和商业性品牌的广告传播策略,包括口头广告、招幌广告和古代品牌广告传播中的商标等内容。阐述了中国古代品牌意识的产生以及各种各样的品牌广告传播形式。 关键词:品牌品牌传播口头广告招幌广告商标

Abstract:In today market competition, more and more businesses discover the importance of the brand and the brand strategy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competition. In ancient China, businessmen were also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brand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the brand, brand awareness budding, the ancient three-part strategy for brand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ocial and political nature of the brand's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commercial brand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oral advertising, recruit of advertising and brand advertising in the spread of the ancient trade mark and so on.. Describe the ancient Chinese brand awareness generation and a brand advertising various forms of communication. Keywords: Brand Brand Communication Oral Advertisements Posters Advertising Trademark

中国古代商业与政策

中国古代经济 (一)商业的发展 1、商业发展的表现 (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原始商业。 (2)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流动为商,坐地为贾。) (3)周朝时期:“工商食官”,商业为政府服务。 (4)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都会,金银成为货币。(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吕不韦资助嬴政他爹。邯郸、临淄、宛、成都着名商业中心。一字千金,) (5)秦朝:颁布管理“市”的法律。 (6)汉朝:县以上设置管理“市”的机构,通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7)南北朝:出现“草市” (8)隋唐时期:外国商人来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发达。邸店、柜房、飞钱。 (9)宋朝时期: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严格监控;打破了坊市限制,取消了营业时间、地点限制;出现纸币,集镇、夜市、草市兴盛,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 (隋唐时期,商业的经营范围还在固定区域,长安城有东市和西市,所以现在我们把购物叫买东西跟这有关系。当时是实行宵禁的,黄昏时分击鼓四百下城门就得关闭,做生意就赶紧收拾东西回家,鼓声六百下坊门就得关闭,行人得赶快回家,慢了就要挨板子了。虽然有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感觉当时是夜生活丰富,其实也都是一些官员,他们有特权。到了宋朝,夜市才算是真正红火起来,据南宋吴自牧所着的《梦粱录》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十分热闹,什么衣帽扇帐,盆景花卉,鲜鱼猪羊,糕点蜜饯,时令果品,应有尽有。) (10)元朝时期:广泛流通纸币,大都成为国际大都会。 (11)明清时期:江南商业市镇兴起并出现专业化趋势(清乾隆《嘉定县志》记:“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四大商业名镇位于交通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简史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简史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先后发生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产品有了剩余,为了互通有无,不同部落间的交换活动成为经常的现象。这种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是最原始的商业活动。传说神农氏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原始商业的反映。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尚书·酒浩》记载有殷人“肇牵牛远服贾”,意思是说商代有人专门用牛车到远处做买卖。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代后期出现了铜币。但是,当时商业行为主要发生于方国部落之间,并且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只起着微小的作用。西周时,商业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但是,商业由奴隶主官府垄断,并没有专门的职官来管理市场。《周礼·地官·质人》记载:“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亻卖者质剂焉。”“质人”就是管理市场的经纪人。市场交换的商品有奴隶、牛马、兵器、珍宝等,凡成交的商品都要由“质人”给买卖双方立书契券约。那时的商人和百工一样,是属于奴隶主贵族的,称为“工商食官”,他们主要是替奴隶主贵族经营,为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服务。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私商兴起,有的大商人周游列国做生意,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和各国之间的交际,能和诸侯“分庭抗礼”。弦高假借郑国君命犒秦师的故事是很出名的。可见当时大商人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地位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更加促进商业的发展。到了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城、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各中等城市均设有市,连军队驻地、屯戍地区也设有军市。当时城市的市场有固定的地点,叫做“市井”。长安城最初有东、西二市,后增至九市。市井同宅区严格分开,周围有墙,叫,市门叫。市内设有供摆设出卖商品的店铺“商肆”(又叫“市肆”),同类商品集中在一起,称做“列肆”。另有存放货物的仓库“店”,或称“邸 舍”、“廛”。官府对市井控制、管理很严,市门有专职的门吏掌管。市内设官署,置“市令”或“市长”管理、监督交易,还有专管治安的官吏。市井官署设于市楼(旗亭),楼皆重屋,上悬大鼓,以击鼓来通知开市和闭市。闭市后,市门关闭,不再有任何营业活动,逗留市内不去的人要处罚。凡在市井营业的商人,须向市井官署登记,交纳市租。四川新繁出上的汉代市井画像砖,较全面地表现了当时城市中的市井容貌,是我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历史知识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高中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著名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重农抑商”政策: 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基本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影响: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基本含义: A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B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时期: 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表现: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隋唐时期: 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宋朝: 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中西方商业文化差异研究

中西方商业文化差异研究 当今世界,随着各国交流的持续密切,文化差异引起的各种冲突持续 显现。在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中,各种商业活动接二连三。很多外国 企业纷纷来中国展开商业活动,而中国的大企业也大步跨到国际市场。他们在实行着各种商业活动的同时,都同样面临着不同的商业文化所 带来的冲突。商业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商业中发挥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尤其是商业文化差异,能协助我国企业适合其国际商业伙伴的文化环境,从而在竞争中取得 优势,获得商业活动的成功。 一、文化与商业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人类通过 社会实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关于文化的定义,国内外学 者提出过各种观点,但都无法形成统一的看法。A.L.Kroeber和ClydeKlukhohn1就曾在他们1952年发表的著作《文化:概念与定义之回顾》(Culture:ACriticalReviewofConceptsandDefinitions)中 收集了近300个相关文化的定义。著名学者胡文仲认为:1)文化是人 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点、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3)文化是人们的 行动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4)文化并非生而有之,而是 后天所学会的。5)价值观点是文化的核心,能够根据不同的价值观点 区分不同的文化。2而商业是人们从事的经济贸易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商业也随之逐渐成熟,从最初的只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 使用的需要,演变成越来越注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精神方面的体验。而要提升商品的体验价值,就要给商品注入一定的文化因素。同时, 消费者的消费观点和消费水平也在持续地变化,他们不再仅仅简单地 追求实用,而是更看重商品的文化价值。所以,商业和文化的关系越 来越紧密,文化对商业的影响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商业决策的重要因 素之一,所以,商业文化也就这样悄然地出现了。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商业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所创造的成果自然也是人类

我国古代招牌广告的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招牌广告的发展过程 文法系汉语言(新闻学) 08级8班 贾佳 0810106

我国古代招牌广告的发展过程招牌广告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商业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由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悬帜广告发展而来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交换活动的频繁,招牌广告的内容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其表现形式也开始多样化。中国古代社会的招牌广告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洋溢着丰富多彩的商业民俗气息。 一、招牌广告的萌生 招牌广告是从先秦时期的悬帜广告发展起来的。悬帜广告最早 出现在战国时期,这是坐贾出现以后所采用的一种广告形式。悬帜广告能够在整个贸易时间内,起着招引顾客的作用。只要人们眼力所及,都能看到迎风飘动的旗帜。它的出现不但说明当时已具备了这种广告形式产生的物质条件(如织染、缝制技术等),而且说明了商人广告宣传意识的增强。 同时,由实物广告发展而来的悬物广告也起着招牌广告的作用。它是店铺前悬挂与经营范围有关的物品或习惯性的标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西汉文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就是在酒店前垒土为垆,安放酒瓮,卖酒的坐在垆边,称为“当垆”。垆即是卖酒的标志。其他店铺也有这样的情景。如中药店的药葫芦,铁匠铺前的锄头镰刀等。 二、招牌广告的发展 招牌广告在唐五代时只是集中于官府统一管理的市场内,至宋代

遍及城乡,都市商店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招牌名称。宋代招牌广告的使用非常普遍,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招牌有横额、竖牌和挂板的多种形式。从宋代张择瑞得《清明上河图》中,也可以看到当时北宋汴京的繁荣和众多商店使用招牌的景象。据有人统计,画面仅汴京州城门外十字街口,就有各家商店设置的招牌、横匾、竖标、广告牌等30余块。同时,广告上也有文有图,文字写明店铺的名称、性质,图案则显示其行业性质。如药店画药葫芦,膏药店画膏药,铁铺门前画钳、刀等标记。 这一时期,招牌广告已成为当时商家最基本的广告形式。招牌广告已不单是局限用文字写出店名,还具有介绍商品,宣传商品的功能。从《清明上河图》中,还可以看到,在闹市区的赵家药铺门前放有四块招牌。招牌上大致内容是介绍这家医药铺药的功效以及医生医术的高明。此外,《梦梁录·茶肆》条里也载有“俞七郎茶坊”、“蒋检阅茶肆”等招牌名。这些店铺的名字招牌使人一看就明白茶坊的性质特征。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竞争的激烈,店铺的门面修饰也成为广告竞争的主要手段,起到了招牌广告的作用。《东京梦华录》说:汴京城内,“御街东朱雀门外,西通新门瓦子,以南杀猪巷,亦妓馆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过龙津桥南去,路心又设朱漆杈子如前”。这杈子,是用红绿木条制成,固定临街房屋之外,用以阻挠人马成为茶楼的装饰,这是门外装饰。又有“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这里所说的彩楼、欢门,是一种

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课 题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型讲授课授课人 上课时间 审核人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知识与能力:通过列表,从纵横两方面归纳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比较唐代、北宋都城——长安、东京的商业状况,理解古代城市变迁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历史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列表,比较;品读、观察丰富的历史文献、图片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品读、观察丰富的历史文献、图片资料,培养多角度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及“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同时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列举古代优秀商人的言行,感悟其诚信经营的理念,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重点城市变迁与商业发展 难点梳理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集体备课内容个案补充 教学过程[播放视频]首先,请大家欣赏小品《打工奇遇记》片段 [提问]一杯掺白开水的二锅头180一杯,大家觉得巩汉林扮演的商人怎么样呢?

[过渡]很狡猾,很奸诈,!是否商人都是这样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古代,了解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群体。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主要要求我们掌握两个问题: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课程结构]所以我们这堂课主要探讨三个问题:首先让我们进入探究一,了解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 探究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难点) [PPT呈现表格] [分析表格]依照时间顺序,古代商业可分为四个发展个阶段; 兴起:商周、春战国,发展:秦汉, 繁荣:隋唐宋元鼎盛:明清 从横向来看,我们可以将教材内容归入商业的六个基本要素:发展阶段、国家的商业政策、商业发展的媒介(主要是货币的发展)、商人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和对外贸易得发展情况。 [布置任务]下面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第一目,根据朝代特点,完成政策、媒介、商人的发展情况? 1、中国古代商业政策和商人是如何变化的呢? [讲解]商周:政府重视、鼓励发展商业,商业完全由官府垄断,经营商业的人是政府官员,这叫做工商食官。 [PPT]“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国语·晋语》 (王公依靠进贡物生活,大夫依靠自己封地生活,士依靠自己的田地生活,庶人依靠出卖劳力生活,工商依靠服务官的所得而生活。) [讲解]商人的称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商朝,商人就是指商朝人。

特色商业街5大开发模式(文化时尚历史艺术主题)及12个成功案例详解讲课讲稿

核心提示:本文从三里屯village、世贸天阶、蓝色港湾、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成都锦里、天津鼓楼文化街、南锣鼓巷、798艺术区、美国City Walk、天津音乐主题商业街、日本秋叶原动漫商业街12大知名案例全面分析特色商业街的开发模式与成功因素。 一、时尚+商业 1、三里屯village 定位:集文化、艺术、休闲和购物于一体的全新空间。 艺术建筑: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独立品牌大楼,以三维建筑去宣示品牌形象。 不规则的楼体、色彩斑斓的外观,到大胆的建筑材料的运用,以及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连接的多层空间设计,使得建筑整体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趋势:世界一线品牌购物终端的发展史,大多都经历了从只重视店铺内的设计,到重视整体建筑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 业态:业态丰富,南区偏重年轻时尚,北区定位更高端,多为国际一线品牌。 南区业态 定位:南区更偏重年轻时尚,中高端为主。 领域广泛:业态涉及时装/配饰、美容、家居、电子产品、书店、餐厅、影院和艺术文化,经营范围延伸到了家电和儿童乐园的领域,如香港知名大型儿童教育品牌WiseKids,也是三里屯Village的特色之一,同时也是进入北京的首家店。 配比:业态比餐饮等。

北区业态 定位更高端,瞄准国际一线品牌。品牌旗舰店装修风格前卫、时尚。 品牌—特色体验 接连不断的创意、艺术、展示、活动使得三里屯village成为北京时尚潮流地标。 2、世贸天阶 京城时尚旅游新地标。 定位——定位为“结合美食、娱乐、空间艺术、时尚信息橱窗以满足看、听、嗅、味、触的全感官之旅的休闲购物场所”,将为CBD内的中高收入的白领提供流行时尚零售业态及商业服务设施,将集6星级Night Club异域特色主题餐厅、家居生活、Spa、美食广场、品牌旗舰店等于一体。 京城独一无二的巨型天幕使世贸天阶成为时尚旅游新地标。 品牌——世贸天阶汇集了世界各地时尚特色品牌,其中包括很多北京首家店铺及旗舰店:o西班牙时尚品牌ZARA北京第一家旗舰店; o MissSixty/Energy 北京旗舰店; o FUBU北京唯一店; o直营概念店Adidas Heritage;

商业广告史

世界商业广告史期末作业 ——月份牌广告 月份牌简单说就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上海发源的一种商品广告画。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迫开埠通商,外国商人为推销西洋百货,进行广告宣传。起先他们从国外运来一些印有西方历史文化题材的画片,中国百姓反应冷淡,而后雇用中国的画家将中国传统年画、农历、广告三种因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商家印制,免费赠送。这种商品广告因有月历,所以接受者在墙上一贴就是一年甚至几年,商品宣传的效果也就加大了。月份牌因其印制精美,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故而在当时的上海很快流行开来。 月份牌的发展直到20世纪20至40年代,是老月份牌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期主要以旗袍时装美女居多,因而人们又把月份牌俗称为“美女月份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新颖;二是商业广告需要;三是贴近大众生活。在20年代初,社会风气开化,有关女性的传统观念得到更新,女性形象在月份牌画面上逐渐增多,并突破了女性消费品领域。时髦美女在报纸广告等其他新闻媒介也频频亮相,成为社会的一种象征,在多变复杂的社会时尚中,美女形象却是永恒的主题。20年代末身穿旗袍的清纯女学生可谓是时髦中的佼佼者。30年代是月份牌创作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电影红星如蝴蝶、阮玲玉等也都纷纷走进了月份牌画中,成为当时受欢迎的“美女月份牌”。全新包装的时装美女,使那些看惯《点石斋画报》“海上百艳图”中都市仕女的平常百姓,为之耳目一新。月份牌中的时髦美女是都市时尚的代表,她们穿最流行的时装、用最新潮的物品、享受最时尚的消遣,时髦女郎为月份牌与旗袍找到了共同表达的形式,因而旗袍与月份牌得以走着流行的一致步伐,使月份牌中旗袍总是以时尚、新潮出现在人们眼前。 月份牌作为一种传统广告的形式,无论是对当时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当今社会来说它是一种新颖、独特的广告形式,但是它又与现代社会中的广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作为一种传统宣传广告,对当时社会来说,它迎合了人们的需要,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它可以作为一种装饰画,同时又是厂家进行产品宣传的有效手段。 月份牌初期的题材从历史掌故、戏曲人物到民间传说、时装美女无所不包,约从民国元年开始,随着上海中外工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月份牌的题材反而趋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doc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古代货币、城市、外贸发展的归纳,分析三者发展的规律特征,初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貌。 (2)通过探究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3)通过三看商人,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教师的情境设置,自主获得信息。 (2)通过小组探究展示活动,加深小组合作意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古代商人的审视,学生感受古代商人的聪明智慧、诚信经营,辛苦劳作,自觉形成正确的义利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征;探究影响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 教学难点:全面评价中国古代商人群体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问题设计、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小品《打工奇遇记》片段 问:结合小品中巩汉林饰演的商人形象, 谈谈你对商人的印象? 过渡:同学们大多数认为“无商不奸”,历史上的商人是否都是这样呢?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商人群体?学生畅所欲 言 现实导入,设置疑 惑,激发探究兴趣 师生互动交流师:谈到商业,同学们必然有疑问,商业 是从哪来的呢?下面大家看一段材料: 材料: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 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 理解史料,理解商业 与农业、手工业发展

师生互动交流 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材料表明了商业与农业、手工业是什么关 系? 师:商业起源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那 么古代商业是怎样发展的?有何特征? 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 貌和特征——知识构建 师:商业的发展有很多方面表现,请今天 我们共从货币、城市发展、对外贸易三个 方面探讨一下古代商业的概貌和特征。 1货币 师:货币的发展我们选取三个阶段分析一 下: 展示春秋战国到秦统一货币图 问:从商业发展和政治角度分析秦始皇为 什么要统一货币? 得出规律:货币统一是商业发展的需求, 是统一发展的需要。 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唐代出现了柜坊和 飞钱,柜坊是古代银行的雏形,飞钱相当 于汇票,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柜 坊和飞钱? 展示汉代五铢钱、唐代开元通宝、宋代交 子货币图片 问: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出现,分析对商品 交换的影响? 教师总结:纸币的出现是商品交换发展的 要求,同时也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总结货币发展的基本规律:货币由不统一 到统一;由金属货币到纸币出现。是商业发 展的要求,同时又推动了商业的发 展。…… 2城市发展 介绍城与市的概念,强调从市的变迁研究 与商业发展的关系。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的关系 整合教材,突出商业 发展的关键点,不必 做到面面俱到。 为后面探究商业发 展的原因作铺垫。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课前导学材料】 填空题 1.____ 代出现按____结成的商帮,其中势力最为强大的是____和_____。 2.南北朝出现的“草市”的特征有____、____、____。 3. 唐代“雄富冠天下”的城市是____;宋代“市井最盛”的城市是____;清代财富“甲于天下”的城市是____。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概况,如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人及商业都会的形成,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讨论法、分析图表法、问题探究法等方法,获得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学习,了解与认识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的学习,理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的关系以及“无商不奸”与“无商不活”。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学习建议】 了解古代商业发展概况和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学习重点。建议同学:(1)全面了解和把握古代商业的繁荣、市在历代的发展的基本内容,同时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和小字增进对古代商业发展概况的感知。(2)分析古代商业发展和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特点。认识商业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上的重要地位。(3)活动建议:组织课堂讨论,体会商人奔波劳碌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感悟商业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 1.古代中国的商运 (1)远古时代: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出现流通的骨贝和铜贝 (4)春秋战国: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汉代商运活跃(丝绸之路)。 (6)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7)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地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