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有牡丹真国色_花开时节动京城_唐诗与牡丹文化_付先召

唯有牡丹真国色_花开时节动京城_唐诗与牡丹文化_付先召

唯有牡丹真国色_花开时节动京城_唐诗与牡丹文化_付先召
唯有牡丹真国色_花开时节动京城_唐诗与牡丹文化_付先召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诗与牡丹文化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付先召

商丘师范学院历史学与社会学院

牡丹诗是牡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牡丹诗从多个侧面映射出牡丹文化的内涵。唐代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有关牡丹的诗歌。这些诗歌或是唯美的/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0(1);或是叙述的/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0(2);或是担忧的/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0(3);或是落寞的/他皆宴牡丹,独又出长安0(4),,这些诗歌从多个视角真实记载了唐代牡丹文化,值得我们深入其中,斟酌体味。

一.自然美之描述

诗人们歌咏牡丹,首先是从栽培牡丹的自然之美开始。牡丹枝繁叶茂、花朵硕大、色彩绚丽、芬芳馥郁,让诗人们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很多牡丹诗就着眼于牡丹色、香、型的描绘,巧词丽句,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花色上来看,唐代牡丹已呈现出了多种颜色。从诗人的描述中,出现最多的是白、粉、紫、红等色。如王贞白的/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0(5)写白牡丹;如/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0(6)写牡丹由初开粉红后转为紫红的变化;如/高低深浅一阑红,把火殷勤绕露丛(7)0写诗人夜晚赏红牡丹;如/长安年少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8)0写长安人到街西争赏紫牡丹的情景。由此可知,唐代牡丹已经具备了牡丹色系中的基本花色,并开始幻化出其近似色。这些都为后代牡丹花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牡丹虽有多种颜色,但时人的喜好是有所选择的。/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0。(9)可见白居易怜爱白牡丹。/始知无正色,爱恶随人情。,,君看入时者,紫艳与红英。0(10)当时人们更喜欢色彩浓烈的牡丹如红、紫,且这种牡丹价格昂贵/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0。(11)白牡丹与深色牡丹相比显然要便宜很多,如张又新在5牡丹6中写道:/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0(12)而唐人之所以喜欢色彩浓烈的牡丹盖与唐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牡丹不仅花色多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还奇香无比。牡丹花开时节,流香吐馥,芳馨袭人,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具有强烈的心灵震撼力。不少诗歌对牡丹之/香0颇有赞誉。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0(13)传遍千古,亦是牡丹被誉为/国色天香0的由来。文人用各种手法写牡丹花香的感受,常用其香对比其色。如王建的5赏牡丹6:/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0(14)牡丹的香气能迫使以香著称的苓菱萎死,其色之艳令杜鹃枯萎。温庭筠的5牡丹二首6:/蝶繁经粉住,蜂重抱香归。0(15)用蜂、蝶的举动使牡丹的香、艳跃然纸上。又如李山甫赞道:/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0。(16)诗人的描述似乎使我们也感受到了牡丹的异香。

有诗人赞牡丹为凝香、冷香、馨香。李白在5清平调三首6里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0;(17)薛能的5牡丹6称:/浓艳冷香初盖后,好风乾风正开时0(18);唐彦谦的5牡丹6:/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0(19)。牡丹的色艳、奇香正如皮日休在5牡丹6中夸赞:/竟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0(20)!

除了色艳和奇香外,牡丹还有让其它花卉垂涎三尺的是)))花朵硕大、姿态婀娜。这显然很符合唐人的审美标准。刘禹锡曾感叹浑家的牡丹/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0(21)。罗隐在5牡丹6中亦写道:/艳多烟重欲114

115

116

117

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0繁华一场,忽然零落,既让人感叹牡丹,又感叹人生和国家之命运。徐夤在5惜牡丹6(57)中亦感叹:/今日狂风揭锦筵,预愁吹落夕阳天。0对他们来说,繁盛的唐朝犹如昨夜梦境,不堪一击。

晚唐诗人还借对牡丹的怀念抒发对故国家园的怀念之情,如王贞白的5看天王院牡丹6(58):/前年帝里探春时,寺寺名花我尽知;今日长安已灰烬,忍随南国对芳枝。0这首诗描写的是长安在黄巢之乱前后情景的强烈对比,可见诗人悲凉之情。唐末朝士的5睹野花思京师旧游6(59)也表达了相似的心情:/曾过街西看牡丹,牡丹才谢便心阑。如今变作村园眼,鼓子花开也喜欢。0

参考文献:

(1)(3)(23)(27)(50)白居易:5牡丹芳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703。

(2)(25)徐凝:5寄白司马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5378。

(4)许棠:5春暮途次华山下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6964。

(5)王贞白:5白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8062。

(6)王建:5题所赁宅牡丹花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3398。

(7)温庭筠:5夜看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6730。

(8)裴士淹:5白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1231)1232。

(9)(10)白居易:5白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662。

(11)(30)(49)(52)白居易:5买花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676。

(12)张又新:5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5452。

(13)(唐)李睿撰:5松窗杂录6,[M]中华书局,1958。

(14)王建:5赏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3400)3401。

(15)温庭筠:5牡丹二首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6760。

(16)李山甫:5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7377。

(17)(宋)郭茂倩辑:5乐府诗集6,[M]中华书局,1979。

(18)(40)薛能:5牡丹四首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6503。

(19)唐彦谦:5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7684。

(20)(明)彭大翼:5山堂肆考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1)刘禹锡:5浑侍中宅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104。

(22)罗隐:5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7611。

(24)(五代)王仁裕等撰,丁如明辑校:5开元天宝遗事十种6,[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6)刘禹锡:5赏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119。

(28)(37)归仁:5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9294。

(29)王睿又:5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5743。

(31)(54)柳浑:5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2014。

(32)(51)(55)(唐)李肇:5唐国史补6,[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3)罗隐:5扇上画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7532。

(34)(明)陶宗仪辑:5说郛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35)(宋)欧阳修:5洛阳牡丹记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36)岑参:5左仆射相国冀公东斋幽居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2039。

(38)白居易:5伤宅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674。

(39)裴说:5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8268。

(41)白居易:5议婚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673。

(42)白居易:5惜牡丹花二首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847。

(43)(56)韩琮:5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6548。

(44)(45)元稹:5酬乐天劝醉6、5和乐天秋题牡丹丛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489。(下转129页)

118

装饰花纹的选择、色彩运用方面,往往考艺人的即兴创作,没有蓄意雕琢的痕迹。

4、花草纹装饰

浚县/泥咕咕0的装饰花纹几乎都是用花草纹装饰,种类繁多。花草纹继承了唐代花草纹细腻流畅的特点,这些纹样是民间艺人依照传统纹样的基本样式,对于日常生活的记忆和提炼的结果。这些花纹还可以再次组合,构成一个新的图形,强化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应劭(东汉)著,赵泓译注:5风俗通义全译6[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07,P12-14。

(2)克里斯蒂娜#霍莉(英)著:5西方民俗传说辞典6[M].合肥:黄山书社,1990-11,P90-112。

(3)张从军:5鸠杖与汉代敬老习俗6[J].5民俗研究6,2005(01),P52-59。

(4)刘明杉:5鉴藏年少独名家澄心定性惟治学)))追忆我国著名学者、文物鉴赏家史树青先生6[J].5鉴宝6,2007 (12),P6-17。

(5)张新词:5浚县/泥咕咕0艺术特色和审美意义6.装饰.2005(02),P35。

Xun Couty.s Ni Gugu Art and Ancient Bird Worship under Agricultural Culture

Zhang Xinci

(Henna insti 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nan xinxiang453003)

Abstract:Xun Couty.s Ni Gugu,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ocal fine arts.its main themes involve traditional military,figures,animals and mythical animals in opera and legends etc.wi th extensive folklore meaning.This paper made a discussion on the inner relation between Xun Couty.s Ni Gugu art and bird worship.It also made an explanation on turtledove.s styles aesthetically.

keywords:Xun Couty.s Ni Gugu,bird worship,style charact

(上接118页)

(46)白居易:5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768。

(47)白居易:5重题西明寺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4844。

(53)王建:5闲说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3415。

(57)徐夤:5惜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8151。

(58)王贞白:5看天王院牡丹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10006。

(59)唐末朝士:5观野花思京师旧游6,5全唐诗6.[M]中华书局,1960.4:8849。

129

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

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 摘要:月亮在中国人的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古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到各类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惊叹月亮的纯洁与美丽。同时月亮也深深牵动着游子的心,每当十五满月,月圆人缺,这是何等的伤感,思乡之情在此时完全迸发出来,勾起他们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在唐诗宋词中月亮的意象有离别与相思;故园与思乡;永恒与惜时;美的象征。 关键词:唐诗宋词月亮意象 月亮在中国人心中有一个不可磨灭的地位,从中国文化开始之时就有关于月亮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假如没有这一轮晴新明亮的的月光,那么中国的神话传说就少了一份神秘而又浪漫的色彩,中国的文学史上也将减少许多优美的诗篇。对月亮的偏爱这世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和中国人相比。唐朝诗人李白在创作的诗共1059篇,其中有314篇是关于月亮的。月亮这样一个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离别等。这说明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已经超过了她原来的本质了,她的意象正是中国人心中的情感代表。 一、借月亮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古代,交通是非常不发达的,一旦离开自己的家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能回去。这对于古人来说,思乡之情无疑是常有并且痛苦的。别是在他乡的夜晚,看到天上有一轮圆圆觉得月亮高挂空中,月圆人圆,而此时自己却和家人相隔千里,思乡之情倍增。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表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几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首诗前半部分描述的是无限开阔的边疆之地,下半部分就表达了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思念,“来由征战地,不见几人还”,一旦离开家乡,出征边塞,能活着回去的有几个人呢?月亮刚从天山那边出来,还伴随着一阵长风吹的人的心都凉了,那些“戍客”们的思乡之情都寄托在这轮明月上。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在外漂泊的旅客,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只有靠近江边的月亮离自己最近,也是最熟悉的。让游子的内心不由的多了几分惆怅。 二、用月色的悲凉凄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遭遇被贬的悲剧心境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科举考试中,张继落榜了,倒睡在归家途中的客船上,面对漆黑的夜和刚刚沉下去的又像在逃避的月,他辗转难眠,尽管四周非常安静,唯有江枫、渔火而已。兴许,月也不忍见到这么颓废的张继,暗自伤叹一隅。夜深了,月更沉默了,只听得寒山寺里钟声一波一波传入耳鼓,像敲打着诗人脆弱的心。没有了辉煌的未来,没有了自豪的壮气,躺下的志气也被黑夜吞噬了。这深刻的失落,这铭心的万分感慨,都由这黑夜、这孤月翻出了新意。 古人一般都是为官清廉,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结果许多正直的文人遭到排挤被贬。而月亮光洁的颜色,象征着他们纯洁的秉性,还有孤高,无人理解和赏识的那种痛苦。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是一首咏物词,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词的开头,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冷的气氛,为下文孤鸿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作者借对这只离群失伴、形单影只孤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在受到政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心情。这和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尓。”相照应。

牡丹花诗集

牡丹花诗集 清平乐:李白: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

干。 红牡丹:王维: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牡丹:刘灏清: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买花:唐白居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牡丹种曲:唐朝李贺: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属春草。水灌香泥却月盆,一夜绿房迎白晓。美人醉语园中烟,晚花已散蝶又阑。梁一老去罗衣在,拂袖风吹蜀国弦。归霞帔拖蜀帐昏,嫣红落粉罢承恩。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 题益公丞相天香堂、宋杨万里:君不见,沉香亭北专东风,谪仙儿词天无功。若不见,君王殿后春第一,领袖众芳捧尧日。此花可令转化钧,一风一雨万物春。十分整顿春光了,收黄拾紫归煤表。天香染就山龙裳,余芬却染水云乡。青原白鹭万松竹,被渠染作天上香。人间何曾识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呼洒抚招野客看,不醉花前为谁醉。 赏牡丹:唐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买花白居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屋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清平调词三首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 牡丹:唐皮日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惜牡丹花二首、唐白居易七绝: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牡丹花:唐罗隐七律: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牡丹花二首:唐徐夤七律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天纵秾华刳鄙吝,春教妖艳毒豪奢。不随寒令同时放,倍种双松与辟邪。万万花中第一流,浅霞轻染嫩银瓯。能狂绮陌千金子,也惑朱门万户侯。朝日照开携酒看,暮风吹落绕栏收。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

试论唐诗中_桥_意象的文学特征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12古典文学新探 摘要意象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在唐诗中,桥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桥这一交通设施本身。对“桥”意象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对我们了解唐代的文学发展、情感流变、文学特征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桥”意象的发展流变,并对其意象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唐诗桥意象渊源和发展文学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桥,自古以来就是人民生产生活中所经常遇到的、必不可少的交通设施。新华词典上对于桥的解释是:“架在水道上或者空中有利于通行的建筑。”据不完全统计,在所有的唐诗中,涉及到“桥”的作品就有1096首。用今天的话说,“桥”可以算是唐诗中热门的词汇了。而所谓意象,是指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的心理形态,同时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现之中,它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唐诗中“桥”的意象,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客观的景物或者设施,而是蕴含了诗人特有的情感因素,承载了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桥这一交通设施本身。对于这一意象特征的综合分析,对于我们了解唐代的文学发展、情感流变、美学特征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桥与唐诗的渊源及桥在唐诗中的流变发展 前文中已经提到,桥首先是一种交通工具。在原始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踏着石头过河,顺着遛索过山,后来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逐渐有了桥的出现,它将水的两岸,山的两边连接起来,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不但延伸了人类的脚步,扩展了人类的道路,也发展了人类的思维。桥在人民的心中逐渐演化为一种连接,一种结合,一种伸展,一种离别。 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封建王朝,随着唐王朝的大一统局面的产生,中国的版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最大化,而疆域的扩大,也带来了地理环境的多变,产生了对桥的需要。加之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国力强盛,科技先进,使得建造各种材质、类型的桥,有了可能。在《平江图》这幅画中,仅苏州的桥就有395座之多,苏州一地就已如此,可见当时全国桥的数量之多。而唐代诗人们多喜欢缘水路出行,各种桥的意象也因此尽收眼底。在桥上行走,且歌且咏,好不畅快!而当时的人的迎来送往又多喜欢在桥边把酒话别,桥也自然就带有了许多感伤、离别的色彩。众多数量的桥以及发达的唐诗文化,使桥自然成为了唐诗中被频频引用和描绘的意象之一。 二唐诗中关于桥的作品简述 唐代的桥应有尽有,杜甫《野望因过常少仙》中的“野桥齐度马,秋望转悠哉”;赵璜《七夕诗》中的“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李白《秋登宣城谢北楼》中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岑参《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得霁字》中的“泉浇阁道滑,水冻绳桥脆”等等。各种类型、材质的桥在诗人的笔下姿态各异,气象万千。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些具体的桥的描写,它们作为桥中的杰出代表,常常出现在不同诗人的作品中,例如灞桥。灞桥位于今西安城东12公里处,唐代时,这座桥上曾经设有驿站,凡是要出门远行的亲人朋友,多在这座桥上分手,所以唐诗中对于这座桥的描写大多都带有伤感的色彩,例如,黄滔《壬癸岁书情》中的“惆怅灞桥路,秋风谁入行”;裴说《柳》中的“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谭用之《寄岐山林逢吉明府》中的“莫役生灵种杨柳,一枝枝折灞桥边”等等,每一句带有对灞桥描写的诗歌,背后都有着一个伤感的故事。又如渭桥,在今咸阳东10公里处,它是当时长安最为繁华的桥之一,也正是由于其所处的繁华位置,使其常常成为众多诗人描写的对象,例如:韩《羽林少年行》中的“骏马牵来御柳中,鸣鞭欲向渭桥东”;费冠卿《久居京师感怀诗》中的“马嘶渭桥柳,特地起秋声”;白居易《马上晚吟》中的“上阳落叶飘宫树,中渡流澌拥渭桥”。因诗人笔下的渭桥,角度、姿态和情感色彩各不相同,从而使这座古老的渭水桥,成为集各种情感于一身的名桥。此外,还有板桥。从名称上看,顾名思义,就是木板桥,这类桥没有灞桥的气势,没有渭桥的繁华,也没有二十四桥的著名,但是正是这些无名的板桥,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任由风吹雨打,却没有一句埋怨,有的只是浓浓的、质朴的生活气息,像是我们的劳动人民一样平凡而又坚韧。而诗人们对它们的描写,就像是描写一个日常景物一样随心、自然、真实。例如:刘长卿《赴江西,湖上赠皇甫曾之宣州》中的“流水通春谷,青山过板桥”;韩《送崔秀才赴上元兼省叔父》中的“烟开日上板桥南,吴岫青青出林表”;卢纶《送宋校书赴宣州幕》中的“春行板桥暮,应伴庾公还”;王建《雨过山村》中的“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等等。 三唐诗中“桥”意象的文学特征探析 1穿越时空变幻的历史之桥 (1)见证了大唐由盛到衰的历史进程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一座座桥就像是一个个历史的老人,见证了一个个王朝由盛到衰的全部过程。自唐太宗李世民以来,唐朝的发展逐渐成上升趋势,诗人们通过对桥的描写,记录了这一段盛世时期,如杨师道《阙题》中的“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崔颢《渭城少年行》中的:“渭城桥头酒新熟,金鞍白马谁家宿”;还有王昌龄的“汾桥之上,旗盛车隆,依仗庄严;万国相从,盔明甲亮。”从诗人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初唐盛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盛况。而随着中唐的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诗人们也把桥作为借物抒情的对象,进而表达他们对国家、对民 试论唐诗中“桥”意象的文学特征王浩宇 肥兆 雄羽 雄羽 131

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大全

古诗词中的意象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象征正直、 不从俗、有气节、积极向上。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柳”谐音“留”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常作留 客之意,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杨花:象征离散。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花草类: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芳草:常喻离恨。 ?桃花:象征美人。 ?兰花:高洁、美好。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高洁、脱俗。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 ?梅子:成熟的梅子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浮萍、飞蓬:表现漂泊之感。 ?连理枝(比翼鸟):喻思爱夫妻。 ?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宋代牡丹诗词节选分析

宋代牡丹诗词选(下) 牡丹(宋·朱长文) 奇姿须待接花工,未必妖华限洛中。 应是春皇偏与色,却教仙女愧乘风。 朱栏共约他年赏,翠幄休嗟数日空。 谁就东吴为品第,清晨仔细阅芳丛。 牡丹五首(宋·黄裳) 一 衮衮群芳已失真,超然奇秀始离伦。 晚得天真独有余,百花荣谢英相须。 二 夜游说与雕栏客,费尽天机老却春。 无穷春思包含尽,但问熏风有也无。 三 香色兼收三月尾,声名都压百花头。 东秦西洛累相望,只候花开是醉乡。 四 天真无处窥神化,栏畔新妆却自羞。 曾见玉香毬最好,樽前何独说姚黄? 五

夜对金莲犹婉,晓窥清照转精神。芳教更共人长久,岂待能言始恼人。 次韵牡丹四绝(宋·李之仪) 一 朝阳烁烁欲争流,已过群红盍日修。交尽妖妍犹未歇,天机终待几时休。 二 云低雨细静无风,似暮精神染异红。驛辇慈恩赏佳句,若论今日定谁工。 三 蓬莱宫阙有神仟,解释春风欲斗妍。不是殊犯曾迁物,肯将飞燕谓当前。 四 我老愈疎合灌园,强来乘障负初暄。多情似识伊川蓓,宛是韩公第一根。 庭下牡丹(宋·李复) 春晚午景迟,气暄因妍姿。 乘酣意纵放,霞裾半给披。 晨起露风情,肃肃争自持。 相对默无语,含羞畏人知。

观牡丹(宋·邹浩) 去年寒食已为客,今年寒食未还家。春前莫负一杯酒,山后聊观三朵花。 对牡丹(宋·邹浩) 轻云笼日雨收尘,天作奇花照眼明。莫道岭边无好况,吾今春在洛阳城。和蒋秀才牡丹次韵(宋·慕容彦)如霞如锦色何鲜,映日欹风特地妍。独占一春疑得势,平欺群卉若当权。自知丽艳能倾国,须放香苞趁禁烟。花市试询桃李价,从今不直半分钱。 打剥牡丹(宋·李新) 大芽如荫肥,小芽瘦如锥。 我今取去无厚薄,不欲气本多支离。绿尘堕地哪复数,存者屹立珊瑚枝。姚黄魏紫各王后,肯许闟冗相追随。姬周祧庙曾祖祢,主父强汉疏宗支。昔人立朝恶党盛,败群杂莠何可知。一母宜男竞衰弱,岂有如许宁馨儿。吾惧生蛇为龙祸,又畏百工无一师。故今披剥信老手,如与造化俱无私。

论明清黔诗中的北盘江意象

论明清黔诗中的北盘江意象 摘要:北盘江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区域代表,而且还有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涵。许多关于北盘江意境的诗出现在明清时期。本文就是通过对这些诗的梳理,对北盘江意象进行透视分析,进而归纳出北盘江五个方面的地方意象,即漫天瘴气、地势险阻、荒凉僻远、羁旅客愁和边塞寒苦,由此来认识北盘江在明清时期的微妙地位和有关对北盘江富于时代特色的地理感知。 关键词:北盘江地域形态黔诗诗歌意象文化感知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曾说过:“诗是人生世相的反照”,诗歌里面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真意。一个个特定的诗歌意象就象是一面面镜子,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文化心理以及文化发展历程等方方面的信息。近几年来,有关诗歌意象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单以地域诗歌意象为对象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大量的都是以盛行的唐代诗歌为出发点,且以某一具体的物为对象,如月亮、风、兰花、鹤等等。而以某一地域为研究对象的不是很多,在这些地域意象的研究当中,大多是以某个比较大的区域,如江南、岭南、萧关、边塞等区域。如左鹏的《论唐诗中的江南意象》、罗媛元的《唐人在岭南诗歌意象中的书写》、安正发在《唐诗中的萧关及其文化意蕴》以及李智君的《诗性空间:唐代西北边塞诗意象地理研究》等。而单单以一个比较具体的地方为研究对象的少有人提及,且只在探讨明清诗歌意象方面研究论的著相对来说就更少了,尤其是边疆与民族地区,作为汉族文化精英想象中的“异域”与有待教化之区,更是少有相关的研究涉及了。本文试图以范围较小且较具体的贵州西南部的北盘江为特定对象,只归纳明清黔诗中所描绘提及的北盘江,从而来探讨明清诗人笔

诗词赏析:李白《咏桂》

诗词赏析:李白《咏桂》 咏桂 唐代: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译文 选拔官员,都是官僚子弟优先。 都想找门路找捷径,好趁春风得意。 像桃李花那样的,很难长久保持艳色荣华。 他们不知道南山上的桂花树,常年绿叶垂阴。 在桂花的树阴下乘凉,凉爽又芳香,你何不把桂花种植在你的庭院? 赏析 桂花概括 桂花,别名木犀、岩桂、十里香。桂花因其叶脉形如“圭”字而得名,据宋代诗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载:“凡木叶心皆一纵理,独桂有两道如圭形,故字从圭。”桂花之名由此而来。

桂花是我国传统名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据文字记载, 桂花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就提到:“招摇之山,其上多桂。”屈原在《九歌》中也吟道: “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桂浆指的是用桂花酿造的美酒,桂旗是用桂花做成的旗帜,以装饰车辆;《九歌·湘君篇》中也 多次出现“桂舟”、“桂棹”、“桂栋”等词汇,这说明,当时楚国 的人们在酿酒、生活用具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已经广泛使用桂花树了。《吕氏春秋》中对芳香馥郁的桂花更是赞赏,称之为“物为美者,招摇之桂”。 汉代以后,桂花的观赏价值逐渐显现出来,人们开始将自然野生 的桂花引种驯化,实行人工栽培。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初 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奇花异树,其中有桂十株;武帝破南越后,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司马相如的 《上林赋》中也相关于栽种桂花的描述。唐宋时期,桂花已经从宫廷 栽种普及到了民间庭院栽植,于是,咏桂吟桂也蔚然成风。 桂花桂花 唐张九龄赞美桂花是:“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感遇》)李白在《咏桂》诗通过与桃李趋势媚俗的对比,赞颂秋桂清雅高 洁的品性。诗人王绩的《春桂问答》也通过对比的手法,衬托出桂花 超凡脱俗、刚劲凛然的美质,其诗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颇具特色,“问春桂,桃李正芬华,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春桂答:春华讵 能久,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 古人云:“凡花之香者,或清雅或浓郁,二者不可得兼。”而唯 独桂花之香既清芬飘逸又浓郁致远。宋代诗人洪适的《次韵蔡瞻明木 犀八绝句》一诗对桂花的香气做了形象传神的描述:“风流直欲占秋光,叶底深藏粟蕊黄。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桂花所 以也被人们称为“十里香”;而宋代邓肃赞誉桂花的香味是,“雨过 西风作晚凉,连云老翠入新黄。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

描写牡丹花的诗词

清平乐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椅栏杆。 红牡丹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白牡丹韦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吉祥寺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苏轼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语花应恨,直恐明年花不开。 惜牡丹花二首白居易 一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二 寂寞菱红低向南,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赏牡丹一首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吟邵雍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牡丹花,娇艳多姿,雍容大方,富丽堂皇。自古以来引起许多骚人墨客的讴歌、赞美,是很自然的。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一百三十多人,二百七十余首。包括象王维、李白、李贺、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一些很著名的诗人在内。仅苏轼一人,

就有三十多首。金元明三代,六十余人,九十多首。清代,三十多人,五十余首。近代和当代文人,也写了不少咏牡丹的诗。 总观牡丹诗,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赞美牡丹花的娇艳多姿,富丽堂皇。娇含嫩脸春妆薄,红蘸香绡艳色轻。早晚有人天上去,寄他将赠董双成。(唐徐夤)用拟人的手法,写牡丹的艳丽。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用对比的手法写牡丹花的艳美多情。虚生芍药徒劳娘,羞杀玫瑰不敢开。(唐徐凝)也用了鲜明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写出了牡丹超群芳的特点。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徐夤),用形象的比喻写牡丹花的洁白、鲜艳。有些诗人更进一步直书牡丹为万万花中第一流(徐夤)天然国色美无双(清陈确),宋代欧阳修赞美说:天下真花独牡丹。 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开时,桃、梨、杏花都已败落,牡丹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以花喻人,风格高尚。 如唐朝李山甫的牡丹诗: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元代诗人李孝光的《牡丹》诗,颇能表达人们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富贵风流拔筹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上有香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第二,借花抒情,伸述心志。白居易的诗中有始知无正色,爱憎随人情。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的话。流露出诗人对世道混浊,忠奸不分的不满情绪。他在《白牡丹》诗中说得更明显:白花冷淡无人爱,京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白赞善,自指。元和年间,白居易任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表请求严惩刺死宰相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受到冷遇,闷闷不乐。他在《秋题牡丹丛》中写出了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的凄楚心境。在《惜牡丹花二首》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情绪。 徐夤在《郡庭惜牡丹》中,那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更是动人: 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 两宋之交的诗人陈与义的牡丹诗,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第三,描写了人们爱花、种花、理花、惜花、忆花的情景。欧阳修在古诗《洛阳牡丹图》中,写了洛人爱花的情况: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资。白居易有《移牡丹栽》诗: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时百处开。陆游的牡丹诗其中也写了他栽牡丹、剪牡丹、赏牡丹的生活乐趣,良辰乐事真当勉,莫道匆匆 一片飞。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老子龙钟逾八十,死前犹见几回开。(《剪牡丹》) 李商陷有一首牡丹诗是写醉花阴的情景,十分生动、形象: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此外,有的牡丹诗中,还写了冬季温室育花,入朝进贡的事,出窑花枝作态寒,密房烘火暖春看。年年天上春先到,十月中旬进牡丹。

唐诗中月亮的意象

唐诗中月亮的意象 一、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不直抒胸臆,而是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当天边的一轮圆月打上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能动地反映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月”的意象在这方面总结起来有五点: 其一是借“月”的意象表现作者对于自然世界的思考。作者通过月亮表达的思考是双重的,一方面借月亮的意象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大自然。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的“月”反映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对天地寄予无限希望的真实流露。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则把月亮升华到了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在人类的印象中,月的盈亏往往又与圆满、欠缺等事物相联系,所以借月亮表现的是对茕茕孑立,回避自然,消极出世的思考。尽管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谢灵运也写过“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对月抒发愁苦的思索在唐代的诗歌中依然有很大的反映。除了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外,还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凄恻孤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潸潸泪下……在历代文人的笔下,月作为人类对于自然的思考所表露的意象,构思巧妙而想象丰富,笔法空灵而抒情婉转,从而获得了后人极高的评价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其二是送别之作中以“月”体现离别的意象。古人离别之苦甚于其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离别时的那种落寞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我寄愁心与明月”,此时此刻的月亮相应的更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由于古代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往往“劝君更尽一杯酒”之时就是今生诀别之日,因而这些送别作品中所写的月亮都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象征团圆的“圆月”、“满月”,而是所谓的“残月”、“新月”。萋萋满别情,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纯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时,大多启程于黎明之时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点便是残缺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新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描写。二是从心理角度分析,“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这些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钩月,正是对应了分离的痛楚,是离别之人内心伤感的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其三是关于“月”的情爱意象。古人认为天人感应,因而月就变成了心中爱情的倾诉对象。恋人孤枕难眠,夜之将半,能陪自己的或许就只有那天边的那一轮圆月了。对月形单,多少人在月的柔光中继续着自己梦一般的爱情。爱情作为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历代诗歌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空间,那些描写男女间纯真爱情生活的作品,读来让人有一种纯朴温馨之感,回味无穷。而在这类表达爱情的唐诗作品中,“月”的意象除了用来烘托渲染幽会时那种恬静温馨、柔情蜜意的氛围之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洁无瑕来象征青年男女间爱情的纯真,给人以美的享受。“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的缠绵,“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的悲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寂寥,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月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孟郊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深挚的情与爱,化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

赞美牡丹的经典诗词大全

赞美牡丹的经典诗词大全 【第一首】:《卖残牡丹》 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此诗为唐代鱼玄机所作,其中描写赞美洛阳牡丹花的经典诗句为:“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意思是:等到把花移植到皇宫上林苑,王孙贵族才为没有买而遗恨。 此诗感怀了自己向上不能高攀,因清高不被赏识;向下不能低就,因才高不被接纳;最终只能落得独自终老的际遇。然而这却不是鱼玄机一人的命运。在男权社会里,女人始终如同商品,靠提升自己的卖相供掌握着社会话语权的男性世界消费,才能保证自己最最终有一个好的归宿。千百年来这一直是女性存在的模

式。此诗的思想意义就在于作者把这种模式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第二首】:《牡丹种曲》 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斸春草。 水灌香泥却月盘,一夜绿房迎白晓。 美人醉语园中烟,晚华已散蝶又阑。 梁王老去罗衣在,拂袖风吹蜀国弦。 归霞帔拖蜀帐昏,嫣红落粉罢承恩。 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 此诗为唐代李贺所作,其中描写赞美洛阳牡丹花的经典诗句为:“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意思是:公子哥儿和小姐们都到哪儿去了,楼台上月光明亮,夜空中只有燕子叽叽叫。 此诗前四句写栽种、花开。中间四句既写花期不久,亦写贵族富贵不常在。全句说,老一代的贵族渐渐老死(势力渐微),但是他的下一代仍穿着罗衣,合着音乐赏花玩乐。后四句接上文,

继续借物寓人,以花写人。 【第三首】:《昭君怨·牡丹》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此诗为宋代刘克庄所作,其中描写赞美洛阳牡丹花的经典诗句为:“君莫说中州,怕花愁。”意思是:请不要说起中州的惨境,恐怕花也要哀愁。 此诗构思精妙,对比鲜明,感情深沉,达意委婉。虽是一首小词,却做到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并且结构严谨,层层相扣。借咏牡丹而生发出一个富有积极意义的主题来,是与词人的一腔爱国热情紧紧相连的。感时伤世,寄情于花,充分表现了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时刻关注。

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大全

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大全 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象征正直、不从俗、有气节、积极向上。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柳”谐音“留”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常作留客之意,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杨花:象征离散。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花草类: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芳草:常喻离恨。 桃花:象征美人。兰花:高洁、美好。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菊:隐逸、高洁、脱俗。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梅子:成熟的梅子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浮萍、飞蓬:表现漂泊之感。连理枝(比翼鸟):喻思爱夫妻。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 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哀伤,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沙鸥: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鸟:象征自由。 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梦蝶: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蝉:古人以为

关于赞美牡丹的诗句合集

关于赞美牡丹的诗句合集 1、牡丹盛折春将暮,群芳羞炉。 2、病眼看书痛不胜,洛花千朵焕双明。 3、今日花间天色明,向人艳冶百媚生。 4、擎玉花头取次妍,鞓红从此不论钱。 5、结成幽洞自深沈,荫此芳醪更奇绝。 6、半醉西施晕晓妆,天香一夜染衣裳。 7、浓紫深黄一画图,中间更有玉盘盂。先栽悲翠装成盖,更点胭脂染透酥。 8、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馀。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9、欲持藤榼沽春碧,自傍朱栏翦牡丹。 10、山丹丽质冠年华,复有余容殿百花。 11、侍中宅畔千余朵,兴庆池边四五枝。 12、檀晕吐,玉华滋,不随桃李竟春菲。 13、天下花王都洛京,清明寒食走香軿。 14、天真无处窥神化,栏畔新妆却自羞。 15、晚得天真独有余,百花荣谢英相须。 16、无穷春思包含尽,但问熏风有也无。 17、无数天香国色,枝枝带洛浦嵩山。 18、五花结队香如雾,一朵倾城醉未苏。

19、香色兼收三月尾,声名都压百花头。 20、叶叶鲜明还互照,亭亭丰韵不胜妖。 21、应是春皇偏与色,却教仙女愧乘风。 22、曾见玉香球最好,樽前何独说姚黄? 23、紫玉盘盛紫玉绡,碎绡拥出九娇娆。 24、洛浦风光烂熳时,千金开宴醉为期。 25、几时流落在人间,半间仙露,馨香艳冶,吟看醉赏,叹谁能留住。 26、国艳天然,造物偏锺赋。独占风光三月暮。声名都压花无数。 27、停杯醉折,多情多恨,绝艳真香。只恐去为云雨,梦魂时恼襄王。 28、春晚午景迟,气暄因妍姿。 29、绿烛间红花,绝艳交相照。 30、花姥来时,带天香国艳,羞掩名姝。 31、寒过春光还漏泄,酴醾架上花如雪。 32、衮衮群芳已失真,超然奇秀始离伦。 33、芳丛不遣雪霜封,已是青腰独见容。 34、对立亭亭真妙绝,可将近侍乏雌丹。 35、不奈风吹兼日晒,国貌天香无物赛。 36、龙须初开翠幔长,玉质全看素英缀。 37、聊将芳晋发微殷,岂是冰肌不耐寒。 38、今岁芳菲未尽忙,去年二月牡丹香。

古诗中的意象

古诗中的意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

牡丹诗句

题牡丹 五代·捧剑仆 一种芳菲出后庭,却输桃李得佳名。谁能为何无人说,从此移根近太清。清平乐唐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椅栏杆。牡丹 五代·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牡丹 五代·孙鲂 意态天生异,转看看转新。 百花休放艳,三月始为春。 蝶死难离槛,莺狂不避人。 其如豪贵地,清醒复何因。 题南平后园牡丹 五代·齐已 暖披烟艳照西园,翠幄朱栏护列仙。玉账笙歌留尽日,瑶台伴侣待归天。香多觉受风光剩,红重知含雨露偏。上客分明记开处,明年开更胜今年。赏牡丹一首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红牡丹唐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牡丹 五代·唐彦谦 真宰多情巧思新,因将能事送残春。 为云为雨徒虚话,倾国倾城不在人。 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 帝娥婺女曾相送,留下鵶黄作蕊尘。 白牡丹唐韦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看天王院牡丹 五代·王贞白 前年帝里探春时,寺寺名花我尽知。 今日长安已灰烬,忍随南国对芳枝。 牡丹石诗唐李正封 国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问归期 看牡丹 五代·殷益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鬓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色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牡丹唐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牡丹 五代·裴悦 数朵欲倾城,安同桃李荣。 未尝贫处见,不似地中生。 此物疑无价,当春独有名。 游蜂与蝴蝶,来往自多情。 吉祥寺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 宋.苏轼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对花无语花应恨,直恐明年花不开。题牡丹 五代·卢士衡 万叶红绡翦尽春,丹青任写不如真。风光九十无多日,维惜尊前折赠人。牡丹吟宋邵雍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再看光福寺牡丹 五代·刘兼

古诗中的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意象的寓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古诗词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常用的意象,只要你搞定了它们,也就能搞定古诗词! 一.树木类 柳:送别、留恋、伤感。 ②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例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松:傲霜斗雪的典范,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诗人常用它来警世自勉或表达自己高尚的品节。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积极向上。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二.花草类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多赞其品格坚强,气质清高。 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莲花: ①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②用于表达自己的美好品质。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身份地位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梅子:以其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三.动物类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燕子:候鸟,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屋内或屋檐下,为古人所青睐。 ①将其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②燕子素以雌雄颉颃(xiéhóng鸟上下飞),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意象。 在我国古代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他蕴含的意义 基本是固定的。就让我们伴随着意象一起走进诗歌的殿堂。 柳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蕴含极丰富的植物意象,是一种荣格所说的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国文学的特有风貌。而每一诗歌意象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众多创作者不断丰富而完成的。柳意象的形成亦是如此,它发轫于《诗经》,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因此,研究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对研究我国诗歌意象的发展历程无疑有所裨益。 。《诗经》中有四首诗说到柳,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采薇》,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六朝诗歌中就留下了很深的痕迹:“浮云玉叶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萧子显《燕歌行》);“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刘孝绰《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杂桂还如月,依柳更疑星”(陈后主叔宝《宴光璧殿咏遥山灯诗》);“春心自浩荡,春树柳攀折。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等。古代诗人罕有不读《诗经》的,在他们吟读时,《诗经》中柳意象就会潜移默化地进入诗人的心灵,并沉积下来。当诗人创作时,它便会发生作用。 1.民间“折柳赠别”风俗的影响。六朝社会动荡,人生别离也就成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在柳与人之间已具备“心有灵犀一点通”(指异质同构)的情况下,人们就非常乐意把柳当作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亲朋别离,折下一条细柳枝,什么话都不说,便表达了送者对离别者恋恋不舍的挽留之情,也希望离别者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像柳那样成活发达,随遇而安,更希望能把故友的绵绵情丝永远留在心里,早日归来。“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等,或希望远行人早日归来,或希望友谊长存,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不要忘记。汉代出现了第一首专门反映折柳送别的《折杨柳行》,六朝时则有30多首,还出现了《月节折杨柳》这样十三首连在一起的组歌,并由乐府歌词发展到文人的专门创作。六朝时仅梁就有刘邈、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等人写了《折杨柳》。也许折柳赠别更合六朝文人高雅飘逸的心态,故而反映折柳赠别的诗在六朝大量产生。但还须注意的是,当时还有折梅赠别的习俗。贺彻《赋得长笛吐清气诗》中的“柳折城边树,梅舒岭外林”是互文,意思是城边的柳树梅树被折来送别,只有岭外的梅柳才能舒适地生长。陆凯《赠范晔诗》中“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则是折梅表离别之情的名句。但折梅赠别远不及折柳赠别繁盛,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柳比梅种植普遍得多,便于就地取材;二是柳枝弱,枝条长而下垂,容易攀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