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致良知心得

致良知心得

致良知心得
致良知心得

学习致良知心得

将近3个月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过重中有因为文言文读起来费劲而想要放弃,但每次在读第二遍的时候都能获取到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而且都能使自己茅塞顿开,于是坚持了下来。从中深切地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其中第一章节“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对我的启发特别大。该文讲到了四个方面的重要性。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阳明先生说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弦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阳明先生教我们的第一步,一个人的心是什么样子的他的生命就是什么样子的。心中充满阳光,生命就会充满力量。我们的立志有多高道路就会走多远。一个人如果没有清晰的志向,那么他做的事情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另外学不勤者皆因立志不笃。回想自己的这几年,不是不曾立志,而是立志不坚,所以导致了常年立志,随波逐流。

另外阳明先生还说过: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这句话仿佛是一个警钟,时时提醒着自己,要谦恭,有礼,要谦虚,不懂就问,不懂就承认,不能不懂装懂,还要逞强自己什么都会,听不进别人的劝言,别人的建议。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必然难进半步。看到阳明先生的这句话,心变得更加平和了,更懂得如何去倾听别人了,也更懂得放下自己,跳出自我,去看自己了。

最后让我收获颇多的事阳明先生说到的:“尽己责”。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与此相反,人生最乐就是在于尽责。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惟精惟一,教师是一份良心职业。那么,身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在教学方面,备好每一堂课。做到先学后教,设计多种课堂活动,做好各种计划。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主动的学习,让学习真实的发生。其次我们经常抱怨一些孩子作业不自觉,上课不认真听。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应该先包容孩子,然后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而不是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推到家长身上,多想想这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最后在班级管理方面:除了凡是都想到是自己的责任以外,也应当教授孩子如何承担责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尽几责的表现。

总结起来必须对“致良知”有一颗至诚之心,事上磨,时时磨,心上学,心上觉。立下自己人生志向,并该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过程中做到勤确谦恭为上,尽到自己的责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尊重爱护他人,才能抵达良知。

致良知读书心得

致良知读书心得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致良知》读书心得在我以前的高中思想课上,教材说王阳明的心学属于唯心主义范畴,不是我们作为马克思唯物主义者的学习对象。但是,多年后的现在有幸在公司的推荐下阅读度阴山先生的着作《王阳明:知行合一》,也是消除了自己之前的片面了解和误解。 书的前半部是有点类似写王阳明的传记那样介绍了王阳明的一生以及当时明朝中期的历史背景信息,然后作者分析了心学的主要内容并作出了点评,我不是一个学历史的人,也不是学哲学的人,仅是单凭看过这本书之后发表一下自己从中的收获。 首先是经典一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传奇,前半生是努力治学为实现经略四方的理想,后半生是几乎戎马生涯和讲学同在,一边为大明帝国剿匪患和安定百姓,另一边就是广泛传播他的学说并引导了众多弟子在实践。其中最为传奇的应该是他在江西剿匪前,前几任的剿匪指挥官花了大量人力物力都没办法做到的事情,王阳明1年半左右就完成了,看上去很神奇,不过看过王阳明的学问就明白,这些都是他平时的积累,善于格物,并且一心为民才能实现的,面对困难他不退缩,而是想尽办法去解决,即使看上去困难重重,他仍是会找到突破口然后逐步解决问题,这对我们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也有很大启发,办法总比困难多,所以不要有畏难情绪,处理完困难之后发现其实这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 之后是心学的核心: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自己本身就有的,只是有些人的良知在各自的遭遇里被私欲或者其他消极的东西蒙蔽,才会有人逆着良知做事,并且对自己和对别人甚至对国家也没有好处。所以,王阳明认为圣人其实都很容易做到,只要每个人都能依照良心去做事,都不会伤害别人和社会,其实也就是按照最好的自己去做,对父母孩子、对朋友、对工作、对国家都按照仁孝、义理、敬

致良知心得

致良知心得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学习致良知心得 将近3个月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过重中有因为文言文读起来费劲而想要放弃,但每次在读第二遍的时候都能获取到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而且都能使自己茅塞顿开,于是坚持了下来。从中深切地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其中第一章节“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对我的启发特别大。该文讲到了四个方面的重要性。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阳明先生说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弦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阳明先生教我们的第一步,一个人的心是什么样子的他的生命就是什么样子的。心中充满阳光,生命就会充满力量。我们的立志有多高道路就会走多远。一个人如果没有清晰的志向,那么他做的事情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另外学不勤者皆因立志不笃。回想自己的这几年,不是不曾立志,而是立志不坚,所以导致了常年立志,随波逐流。 另外阳明先生还说过: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这句话仿佛是一个警钟,时时提醒着自己,要谦恭,有礼,要谦虚,不懂就问,不懂就承认,不能不懂装懂,还要逞强自己什么都会,听不进别人的劝言,别人的建议。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必然难进半步。看到阳明先生的这句话,心变得更加平和了,更懂得如何去倾听别人了,也更懂得放下自己,跳出自我,去看自己了。 最后让我收获颇多的事阳明先生说到的:“尽己责”。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与此相反,人生最乐就是在于尽责。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惟精惟一,教师是一份良心职业。那么,身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在教学方面,备好每一堂课。做到先学后教,设计多种课堂活动,做好各种计划。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主动的学习,让学习真实的发生。其次我们经常抱怨一些孩子作业不自觉,上课不认真听。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应该先包容孩子,然后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而不是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推到家长身上,多想想这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最后在班级管理方面:除了凡是都想到是自己的责任以外,也应当教授孩子如何承担责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尽几责的表现。 总结起来必须对“致良知”有一颗至诚之心,事上磨,时时磨,心上学,心上觉。立下自己人生志向,并该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过程中做到勤确谦恭为上,尽到自己的责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尊重爱护他人,才能抵达良知。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学习王阳明心学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学习王阳明心学感悟 立德,他当官不收贿赂,帮助穷人,不畏生死,仗义执言,智斗 权奸,不因人势小而欺之,不因势强而附会。立功,他平定广西,福 建,广东交界的民变,平定南昌的宁王宸濠之乱,为国家立了大功。 立言,这就不得了了,心学的创始者,他独创心学,提倡知行合一. 我工作多年来,人生经验也渐渐丰富起来,各种起起落落后,对 心学所揭示的强大智慧更加叹服,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足以 让人心定神明,让自身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显露出来,对外在事物能 觉察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势而行,事半而功倍。要明白心学的 全部奥秘是要孜孜不倦的追寻的,但心学的一个好处就是你不一定要 等到把整个心学理论都搞懂了才能能运用,只要你对其中的某一部分 理论或处事方法有感悟,就可以在实际生活实践。以我自身为例来说,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所倡导的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内心与行动的一致性, 近年来就一直指引着我,俗话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现在社会的 浮躁,个人对成功的渴望,很难让自己静下心来实实在在的去做事, 常常在懊悔自己的自控力,为自己的失败气馁时,多对照一下自己 知与行,感受自己内心的追求,往往能让自己找到行动的方向。 心学的著作《传习录》中写道: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 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已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之 良知而已。意思是他认为学习、询问、思考、分辨、笃行的功夫,虽 然有的的人资质低,要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但只要尽自己的心 中的良知,努力到极致,也可致达彻悟本性,明了宇宙规律的功夫。

也就是说天才其实也是努力致极致的结果,而欲达极致,就必须全力以赴。 先生最大的成就在思想领域,独创“心学”,倡导“知行合一”,倡导“存天理,灭人欲”,追求“格物致知”,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有一个永远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东西”在的。他把这个东西叫做“良知”。先生强调说,“良知”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我认为蒙学《三字经》开篇就告诉了人们“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先生认为,“良知”虽然是永远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外在的感觉器官是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事物打交道的,并且它们在与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还往往自作主张、妄作分别,将偏见甚至是虚妄之见当做真理,这样就会使人们的生活偏离“良知”的引导,或者说,“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偏见掩盖和遮蔽起来。这是十分危险的,先生主张“致良知”,一个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第二个要将“良知”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心得体会 2020《致良知》心道德事心得_《致良知》反省心得范文5篇

2020《致良知》心道德事心得_《致良知》 反省心得范文5篇 通过学习致良知可以看到自己在一点一点的改变,这个改变没有如何借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改变,建设自己是人生的重大学问。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xx《致良知》心道德事心得_《致良知》反省心得范文5篇,希望你喜欢。 xx《致良知》心道德事心得篇一 阳明心学也称良知学。 了解与接触良知心学已有两年余,之前的学习仅仅是偶尔的阅读与感悟,也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始于这120天与温州致良知学习小组的共同学习。近4个月的学习,是我出社会以来接受最系统最有深度的教育,感慨颇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120天的学习,因为文言文的难懂,因为每日读书写心得点评的费时,有些同修选择了退出,能坚持下来的同修从开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悦,我亲身感受到120天的学习带给一个人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让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

掩传而思,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点心得。 第一点:立志。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如佛学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点:去傲。在107.31《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而哪傲满之心可谓如魅随行,潜藏至深、不易觉察。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满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纳百川千流成其大。 第三点:至诚。

致良知读后感_读书心得范文

致良知读后感_读书心得范文 致良知是心学的核心,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大家读完文章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致良知读后感_读书心得范文

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

《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读书心得,欢迎借鉴参考。 心得体会一 学习致良知到现在一个多月了,从刚开始的不喜欢,到现在爱上朗诵;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自身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感恩师傅给予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的心灵得到一次全新的洗礼!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教会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为人友善、不说谎、不抱怨,用自己的良知去感化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做到知行合一,不空想,理性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既成就了自己又成就了他人。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对我们的心灵、灵魂深处是一种触动。我们需要去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存本领。提高我们分店的菜品结构:真正做到真材料、放心吃。让全体广大师生满意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蜕变可能是暂时的痛苦,改变好了,生活和工作回馈给我们的又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王阳明先生说,“如果一个人胸无大志,即使有伟大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如果一个人立志要学习圣贤的心性修养,则迟

早会达到圣贤的境界。如果每个人都能确定人生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坚持走下去,必将获得成功。” “良知”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只有认知自己的不足,方能成大器,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知行合一: 1、做一个有良知的人,立好志,树立一个目标。天下无不可成之事。 2、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勤奋学习,满足现状只会让脚步停留在原点,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定也。 3、做一个有良知的人,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不搬弄是非,不听信谣言,不以个人感情去决定任何事情,忠言逆耳,都是良药。 4、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改过,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是在错误中成长,只要有改过之心,心中能容事,能为他人着想。不以自己的喜好,去决定、判断事情。理性和感性兼顾,就能成为圣人。 致良知、致青春、致幸福,我深信不疑。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我要更加精进,用更精彩的生命去唤醒和号召更多的生命走上致良知的阳光大道,让他们一起去绽放生命。我深信这是人生积累

知行合一致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读《传奇王阳明》体会

知行合一致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读《传奇王阳明》体会 邱敬书王阳明的伟大,创立了王学是重要原因,但一出世的立志读书做圣贤却显得更为重要,为了这个高远的志向努力了一辈子,终于有了非凡的成就。对后人来说,创造新的学派很难,但立志却是可以做的。而且,立志必须以一生的坚忍不拔来努力实现。 王阳明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原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这一理论学说的提出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具有相当冲击力的行为,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有死读书且鄙夷实践的传统,结果是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却干不了半点圣贤事,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王阳明提出,要改变这种只讲“知”而不讲“行”的毛病,其重大意义可见一斑。我由此想到了现在常讲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实践出真知,理论抽象实践,就是对“知行合一”的进一步发展深化。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时,王阳明创造了“心学”,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良知还有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王阳明后来学生,很多都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古人言,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但真正能实现的很少。王阳明是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的“真三不朽”。 有一次,王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如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谈的是花的存在与花存在的意义的问题,亦是认知活动与审美活动的问题。依认知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的花,在山中自开自落,独立地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无论你看到它与否,它总会存在于此,与我心无关。并且,花的

2019致良知四合院最新学习心得体会笔记5篇

2019致良知四合院最新学习心得体会笔记5 篇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后感 1,不以聪明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从来不喜欢被别人夸自己聪明,原因是觉得强调了父母遗传的天赋而被忽略了自身的努力,但却未深入思考,被夸聪明,可能是因为表现出了小聪明,而非真的勤奋好学。 2,立志为里,勤学为表。 立志在人,感愿在事。立志在内心,勤学在表现。勤学不止是勤奋,勤学更是思考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妆点门面,更是要真知真行,知行合一,不断自我提升。 3,人格的力量与真理的力量。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就是人格的力量。学习的知识,方法,技能,工具,技巧,就是真理的力量。两者需要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看心得 1、知行合一,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在做,但这个”知行本一”不一定就是好的、正确的。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好,知道道理是一回事,

内心想的是另一种念头,那行为表现出来的一定是自己心里想的,而不是那个应该知道的道理。比如沉迷游戏、吸烟等等,一定是心里觉得这样让自己更好,才会一直去做。 所以,正确的”知行合一”,是要在正知正行上下功夫。正知才会正行,正行即正知。 2、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外在的艺术表现、技艺技术,其实是内在精神、心里的感受的呈现。 3、中庸是中华智慧,是不偏不倚、不前不后,是顶天立地。 4、中华文化是真正的利他,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 5、影响他人从提升自己开始,身教重于言教。 6、善意的谎言是缺乏智慧的处理方式,一个连善意的谎言都没有的人,是一个真正值得信任的人。 7、如何让心平静,在纷杂事务中还能静心学习?还是需要通过学习,有了正知正念,就会有清晰的评判标准,就能高效快速做出抉择。团队共同的学习,共同的进步,就能提升整体的素质,就能解决学习与事务之间时间调配的问题。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看体会 “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心即理”为前提,简言之,还是自古以来人为什么而活着的老问题。知行之外,另有一个真正的底层动因。那就是主体,也可称自我。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价值。所以古哲人把认识自己作为哲学的最高智慧。 “致良知”。“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心得体会-致良知读后感 精品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一 吴萍 致良知包含致知和实行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我的良知能够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且能确保这种选择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另一方面,我又必须按照我的选择去实施我的行为,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的知。 所以致良知既反对坐而论道,亦反对随事体认天理一边实践,一边体会所实践之事所蕴含的天理,因为前者会流于空谈,后者则会导致将天理当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而把良知与人的现实行为割裂开来。 致良知是伴随着格物展开的,联系阳明学中的行知合一以及对意义世界的构造,我们可以明白,虽然良知普遍的先验存在,但阳明学中包含对扬弃良知主体意识的超验性,所以良知若不致,即使承认良知本体的存在,但也对我们的意义世界毫无益处,也就是可以看作在良知意义上的不存在。 而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就是为了能够在世上流行发用,怎么可能会忽视良知意义呢?从阳明生前与两位最得意的门生的天泉论道中我们也可以找出证据。 阳明面对王龙溪的四无说表示在本体上的肯定,但也对钱德洪从工夫实践上展开对良知理解表示肯定,即使在本体上阳明确实认同良知的超验,先验性,但是在良知的意义上,他不忘用致,用实践来突出良知在意义世界中的作用。 结合到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在心中已经明觉到了自己的孝顺之心,明白了孝顺的含义,但无法在我们的意义世界中表现出孝顺的行为,那么我只能说,我们掌握的是孝的概念,而非孝。 同样,如果只是在本体上将良知给致穷尽了,而不在工夫上将良知给致实践,那么我们掌握的只是良知的本体概念,而非全部的良知。 所以这两个致都是不能够忽略的,真正的致良知中的致便是在本体与工夫上同时开展对良知的体悟,用康德的话来讲,一者是对纯粹理性的感悟,一者是对实践理性的体悟。 通过学习致良知,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 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有同修则善砥砺,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和事。

《致良知》读后感8

《致良知》读后感之八 柏金辉 2017年10月16日 了解与接触良知心学已有半年余,之前的学习仅仅是 偶尔的阅读与感悟,也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近4个月 的学习,是我感觉自拜读阳明先生著作以来最系统最有深 度的学习,感慨颇多,因为文言文的难懂,因为读书写心 得的费时,从开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悦, 我亲身感受到学习带给一个人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 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 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 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据此,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点心得。 第一点:立志。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 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故立志而圣 则圣,立志而贤则贤。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 飘荡奔逸,终无所成。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回想走过的

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 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 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 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 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 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如佛学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点:去傲。在107.31《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 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 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而哪傲满之心 可谓如魅随行,潜藏至深、不易觉察。活到老,学到老, 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 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 知的人越傲慢。傲满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 滞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纳百川千流成其大。 第三点:至诚。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通灵,至诚即道,一 诚抵百术。阳明心学致良知、大学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 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门宗教,”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

《致良知》学习心得3篇

《致良知》学习心得3篇 引导语:知行合一是一个人的行为品德,我们要正确地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下面是为大家的几篇《致良知》学习心得范文,欢迎大家参考。 近期公司组织致良知学习,我们卡车服务站在孟站长的带领下也认真学习了致良知里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触。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善良。“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颗宽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对,与其做无所谓的挣扎,还不如放下心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所谓的困难,用自己的努力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只要打通心灵的一些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适应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时候,问下自己“要是圣人处于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让自己做事情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首先要培养自己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一些负面情绪,以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对于企业的“良知”就是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为一名员工,做任何事情要从公司利益出发,公司的利益就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要正确地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就进步了!企业也就发展了! 学习致良知到现在一个多月了,从刚开始的不喜欢,到现在爱上朗诵;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自身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感恩师傅给予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的心灵得到一次全新的洗礼!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教会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为人友善、不说谎、不抱怨,用自己的良知去感化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做到知行合一,不空想,理性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既成就了自己又成就了他人。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对我们的心灵、灵魂深处是一种触动。我们需要去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存本领。提高我们分店的菜品结构:真正做到真材料、放心吃。让全体广大师生满意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蜕变可能是暂时的痛苦,改变好了,生活和工作回馈给我们的又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公司员工读《致良知》《寄》有感

公司员工读《致良知》《寄》 有感 公司员工读《致良知》《寄》有感 读《寄》有感 读过《寄》之后,心中突然有豁然开朗,风轻云淡之感,不禁感叹了一本有益身心,可常备案头的读物。 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多做善事,常检讨自己所做的错事与所犯的错误,通过坚持不懈,积极引导自己的命运像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若一切复合自然,又利人利己,便不会因为因循二字耽误一生,正是应验了孟子那句:求则得之。难怪古之圣贤都是“有志于功名的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的必得富贵”。而现世的不成功,并非现世中不确定与无法把握的因素太多,而是我们自己不够奋发,不懂得从自己的方向去把握时机,不懂谦和与因果相连的道理,还总是抱怨诸多。心本无尘,谁又能乱我心智? 读此书时,每到精辟之处,不免联想起

我过去一年的境遇,也会有些感叹悔恨过去如梦幻般的生活,审视自己,那般对自我宽容,有时常乖戾嚣张,有时还显出自己的才智以凌盖别人,不耐剧烦,不懂谦逊,不思进取又不懂悔过,或醒时能操持或醉后便放逸,总是率意行事,轻易发言,屡犯多言耗气的大忌。不应该得,也是自己为自己创了那薄福之像,即便再过努力,也会因为德不加修,而业不加广。 了凡先生见过云谷禅师后,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誓行三千善事求子,得子之后又许诺要行一万善事而求功名,发心真切,且无杂念,使万民受惠,最终改变并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让我想起《周书》有云:天命无常,修德为要。曾以为这是古人欺人的话,但看过了凡先生的生平事迹后,让我相信“所有的幸福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都是可以求得的”。若是说,祸福是天所掌握,是天所注定的,就是世俗浅识人的言论了。 而此书中,第二训:错误的改正,与第四训:谦和的效益,对我影响甚深,现在终于明白,想要得福而远祸,暂且不论善行,

读致良知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致良知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致良知有感(一) 江萌 闲暇之余继续拜读《致良知》,越发感觉到温暖的、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催人向上的情感,这是正能量的意识折射。尤其适宜领导者修身养性,以感染团队,凝心聚力。 凡举大事,必须其情而使之,因其势而导之,乘其机而动之,及其时而兴之;是以为之但见其易,而成之不见其难,此天下之民所以阴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正如《道德经》所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也就是说,最好的领导者,下面的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亲近、赞美他;再次一等的领导者,人们畏惧他;最差的领导者,人们轻视、侮辱他。孔子将是否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看成是否能成为君子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在公司经营和团队建设中,也可以成为衡量职业管理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管理者对自己的部下不只拥有管理权,更对他们负有责任感。要管理好团队,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时时处处身先士卒做好表率,这就是“修己以敬”。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管理者自己素质低下,办事不认真,怎么可能让部下素质提高,办事认真。一个原本素质较高的部下,一旦长期处于素质低下的管理者手下,很可能也会变成素质低下,因为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往往很难,而要想堕落,却是很快、很容易的。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领导尊重员工,员工才有可能尊重领导,领导的威信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赠予的,也就是要“修己以安部下”。 远通集团的经营理念提倡以服务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以人为本,建设学习型团队,规范化管理,系列化服务,不断改善,让客户更满意。我们每每提出要求提高客户满意度,首先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其自然而然的成为企业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激发其干事创业的激情,从而创造应有的价值。 尚客优集团总裁马英尧先生说过:在一个平庸的管理体系里,总经理好比是发动机,中层干部和员工几乎都是齿轮,都属于被动运转,消耗掉大量的功率。如何打造一个伟大的公司,为更多的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员工提供更公平的薪酬做制度,让每位员工都能成为主角,主动参与经营,让每一个成员的才华都能得到施展,从而焕发工作激情,使得各层的骨干员工都能成为发动机,而不是齿轮,从而实现全员经营。 或许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团队的力量是伟大的,而领导的态度和行为,就是团队前进的风向标。因此,领导要主动放弃特权,杜绝“特例”,自觉执行规章,带头遵守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大家都被一种温暖、快乐、积极的情绪包围着,都有着一种阳光心态,这个组织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正能量,也一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读致良知有感(二) 马克森 集团号召学习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才发现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阅读学习了,长时间都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现在通过学习致良知感觉真的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一静,思考下自己一步的发展了,虽然是简单地阅读但也有了些许收获。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感知到不立志,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就如同

致良知心得

学习致良知心得 将近3个月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过重中有因为文言文读起来费劲而想要放弃,但每次在读第二遍的时候都能获取到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而且都能使自己茅塞顿开,于是坚持了下来。从中深切地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其中第一章节“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对我的启发特别大。该文讲到了四个方面的重要性。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阳明先生说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弦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阳明先生教我们的第一步,一个人的心是什么样子的他的生命就是什么样子的。心中充满阳光,生命就会充满力量。我们的立志有多高道路就会走多远。一个人如果没有清晰的志向,那么他做的事情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另外学不勤者皆因立志不笃。回想自己的这几年,不是不曾立志,而是立志不坚,所以导致了常年立志,随波逐流。 另外阳明先生还说过: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这句话仿佛是一个警钟,时时提醒着自己,要谦恭,有礼,要谦虚,不懂就问,不懂就承认,不能不懂装懂,还要逞强自己什么都会,听不进别人的劝言,别人的建议。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必然难进半步。看到阳明先生的这句话,心变得更加平和了,更懂得如何去倾听别人了,也更懂得放下自己,跳出自我,去看自己了。 最后让我收获颇多的事阳明先生说到的:“尽己责”。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与此相反,人生最乐就是在于尽责。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惟精惟一,教师是一份良心职业。那么,身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在教学方面,备好每一堂课。做到先学后教,设计多种课堂活动,做好各种计划。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主动的学习,让学习真实的发生。其次我们经常抱怨一些孩子作业不自觉,上课不认真听。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应该先包容孩子,然后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而不是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推到家长身上,多想想这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最后在班级管理方面:除了凡是都想到是自己的责任以外,也应当教授孩子如何承担责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尽几责的表现。 总结起来必须对“致良知”有一颗至诚之心,事上磨,时时磨,心上学,心上觉。立下自己人生志向,并该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过程中做到勤确谦恭为上,尽到自己的责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尊重爱护他人,才能抵达良知。

读《知行合一》有感2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知行合一》有感20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知行合一》有感2000字 尊敬的公司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城建大厦项目部的张玉姣,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本读过的好书 ——《知行合一》。接下来我将从王阳明简介、心学精髓、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知行合一》进行阐述。 说到《知行合一》大家自然想到的是圣人王阳明先生,其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 晚年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出生于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由于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尤其是各种圣贤书,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树立了以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从而创建了东方哲学史上五百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 ——心学。 《知行合一》这本书的作者度阴山是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辉煌传奇的一生,从而向大家 王阳明先生的内心也经历 深刻的的剖析”知行合一”的无穷智慧,即是”宁静于内,无敌于外”, 了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到”知行合一”的一个过程。而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同样也悟到 了”读圣人书,学圣贤智慧,直面人生困惑,悟内圣外王之道。” 不得不提的是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两个半完人,一个当然是万世师表的孔夫说到”完人”, 子,另外一个就是开创了心学的王阳明,还有半个,即后来晚清实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而五百年来折服无数中外名人,包括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均 王阳明的”心学”, 对其称佩不已。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学”呢? 《知行合一》则是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同时也在这 个过程中将”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其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 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曾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 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这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 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 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指的是”良知”, 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 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现实社 会中,许多人仅仅理解为先知而后行,这就彻底理解错了王阳明大圣贤的思想和意思。多年以来,究竟有多少人做到了”知行合一”?由于许多人理解错了古人的思想,都在”有选择地知,因此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知”和”行”是”行”就是”知”,” 知”就是”行”的关系,有选择地行”, 分开了就是空想不干和苦干不思的人,这是许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所在。 良知是何物,良知既是道,是人对善恶的批判,是恒定的做到这两点,即是”致良知”. 世界观。 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

致良知四合院2019演讲分享心得体会笔记总结5篇

致良知四合院2019演讲分享心得体会笔 记总结5篇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后感 第一个步骤: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有怎样的心就能成就怎样的事业,所有的一切都源于我们自己这颗心。 第二个步骤:发现前所未有的机会,这种机会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需要,但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第二方面也是社会需要,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第三个步骤:建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无形的心与心的链接,这份链接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也是最强有力的,是别人学不到的。 当我们与同事、员工、客户、业主、用户建立了心与心的链接时,这就会为我们生命中最大的财富,是创业成功最根本的驱动力。3.0的项目之所以能像雪球一样“滚”下去,一般而言,是因为有志愿者的出现。3.0项目本质上是利益人心的事业。当人们在内心感受到阳光和温暖,当人们的生命焕然一新之时,当用户成为志愿者的时候,我们的口碑就会被广为传播,因而形成良性闭环。

第四个步骤:为了成就利益人心的使命,我们要履心成地,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然后为那些与我们有缘的民众带去心灵的温暖和光明。同时,我们也能拥有真正的成功:以健全的心灵品质,依道而行,达成目标,同时拥有幸福自在乃至圆满觉悟的人生。 从这四步骤来说,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利他心。做一个质朴,有梦想的人。用行动及心灵感悟身边的人,这是我的心灵感悟。 作为一名即将创业者来说,如何发现机遇以及把握机遇,这些都和心灵相关联。事业做的大小,成败,很多方面都和心灵相关。阅读这四个步骤。感觉发现自己的心灵宝藏,发现了机遇。加油。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看心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通过马老师,接触到《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这本书,走进了致良知四合院,刚开始的时候对致良知四合院是一种朦胧的感觉,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组织啊?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它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但是通过几次老师的分享和线下的学习,我大概知道了致良知。 为此,对于自己浅薄的学习,分享一下自己在学习当中

学习《致良知》心得体会

学习《致良知》心得体会 在学完《致良知》后,竟时时有被电流击中之感,真如大地惊雷,轰然惊醒梦中人。 阳明哲学归纳起来,即是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阳明哲学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致良知,就是发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杂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 提升心性,磨炼灵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练灵魂?劳动有战胜欲望、磨炼精神、创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获得生存所需粮食。获取生存所需的粮食只不过是劳动的附属功能而已。所以,专心致志、认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的尊贵的"修行"。 如果有闲工夫抱怨不满,还不如努力前进、提高,即使只是一厘米。每日检查自己的行动和心里状态,是否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举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养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心怀感激的心性,提倡行善、积德,特别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积德有好报。不要总是忿忿不平、杞人忧天、自寻烦恼。 中国的古代先贤常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一个君子的行为准则,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为他人创造了多少福利。有

人说:自己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怎么能转手赠与他人。其实仔细想想,所有人的财富并非是靠一己之力创造的,譬如一棵果树,它的茁壮成长要靠土壤的养料、水分的灌溉、园丁的照料,所以当它成材以后,它理所当然要承担起固化土壤、锁住水源,以及用自己的果实回报园丁的责任,否则,当水土流失、园丁离去的时候,这棵果树自然就枯萎了。 看看身边的人,同时踏入工作岗位,若干年下来,成就高的往往是那些一开始看上去比较木讷,但是比较踏实、比较敬业的人。很多人自视过高,却眼高手低,看看哪里也容不下自己,领导也不如自己、同事也不如自己、一肚子怀才不遇的情绪,天天琢磨着跳槽。且不论他是否有真才实学,试问这样的职工,哪一个领导肯重用?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热情或者说工作态度却是个人成败的关键。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没有良知的人,犹如行尸走肉。虽然活着却已死去。在喧器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头上一片蓝天,心中一方净土”,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出卖了灵魂,违逆了自己内心的准则。

2019致良知四合院学习心得体会笔记5篇

2019致良知四合院学习心得体会笔记5 篇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后感 1,不以聪明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从来不喜欢被别人夸自己聪明,原因是觉得强调了父母遗传的天赋而被忽略了自身的努力,但却未深入思考,被夸聪明,可能是因为表现出了小聪明,而非真的勤奋好学。 2,立志为里,勤学为表。 立志在人,感愿在事。立志在内心,勤学在表现。勤学不止是勤奋,勤学更是思考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妆点门面,更是要真知真行,知行合一,不断自我提升。 3,人格的力量与真理的力量。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就是人格的力量。学习的知识,方法,技能,工具,技巧,就是真理的力量。两者需要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9致良知四合院观看心得 1、知行合一,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在做,但这个“知行

本一”不一定就是好的、正确的。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好,知道道理是一回事,内心想的是另一种念头,那行为表现出来的一定是自己心里想的,而不是那个应该知道的道理。比如沉迷游戏、吸烟等等,一定是心里觉得这样让自己更好,才会一直去做。 所以,正确的“知行合一”,是要在正知正行上下功夫。正知才会正行,正行即正知。 2、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外在的艺术表现、技艺技术,其实是内在精神、心里的感受的呈现。 3、中庸是中华智慧,是不偏不倚、不前不后,是顶天立地。 4、中华文化是真正的利他,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 5、影响他人从提升自己开始,身教重于言教。 6、善意的谎言是缺乏智慧的处理方式,一个连善意的谎言都没有的人,是一个真正值得信任的人。 7、如何让心平静,在纷杂事务中还能静心学习?还是需要通过学习,有了正知正念,就会有清晰的评判标准,就能高效快速做出抉择。团队共同的学习,共同的进步,就能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