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工业文明”和“传统儒学文化”的排斥

“近代工业文明”和“传统儒学文化”的排斥

“近代工业文明”和“传统儒学文化”的排斥
“近代工业文明”和“传统儒学文化”的排斥

论“近代工业文明”和“传统儒学文化”的排斥【内容摘要】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传入东方,这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农业文明相碰撞。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中国和日本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那是不是可以说“近代工业文明”和“传统儒学文化”可以相融合呢?本文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例,从文明性质和文明建立的基础、时间、力量雄厚来分析东西方文明是可结合的,只是需要时间和过程。

【关键词】工业农业文明碰撞

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开始传入东方。火器、大机器生产的生活用品等等。这不断冲击着东方本有的记得文明——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明。在这两种文明的碰撞中,过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不断的再这文明碰撞中坚持与摒弃。其中最典型的是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那么“近代工业经济”与“传统文化”可不可融为一体呢?

一、东方的“农业文明”

(一)中国的农耕文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始终处于基础和主导的地位。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不是就是一个“农业文化”呢?“农业文化”开始了人类的定居生活,是相对于“游牧文化”而言的,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农业文化”相比较“游牧文化”而言,更具有“稳定”性呢?而这“稳定”又会自然会具有“保守”的倾向。

传统文化转变

寂然疑虑,思接千载 ——中国文化长河奔流不息的思考历经几千年来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滋育和产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沃土。中国文化长河之所以能够奔流不息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现代化,进行自我转化,当然其中的一些优秀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以中国古代农业—宗法社会为基础,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因中国社会的巨变和“西学东渐”的冲击而引发的崩坏、裂变以及趋向现代化的整合与转换,从近代中西文化的接触、碰撞和融会之内容与层面的进程来看,大体上先是物质接触,进而制度借鉴,最后是精神交往。与此同时,西学的传入以及中国人对西学内涵的了解,也历经了一个始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的过程。但这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所作的大略划分,其实,西方不同层次文化的进入,有时是互相交错、并行不悖的。可以说,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及其向现代化的转变,主要是通过中西文化的冲突、重估与扬弃这种形式进行的。 进入近代以后,文明中国渐趋落后于西方。中国传统文化随着“西学东渐”踏上了顺应现代化、进行自我现代转换的艰难历程。但是,当中国传统文化终于艰难走出近代、积极步入现代的时候,又踏入了全球化日隆的新时代,满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构建与全球化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新命题、新任务。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在“急行军”中进行的,这导致了文化现代化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先天缺陷”。在世界进入全球化的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将因应而变,中国传统文化更须汇入全球化的大潮,开出现代转换的新形式、新内容,共同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新文化。这就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必须完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转换的“双重变奏”,任务显得尤为艰巨。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文化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发展趋势;从文化生成的民族性、历史性来看,不同的文化价值有着不同的认知方式,随着世界诸文化的全面交融,不同文化日益表现出了相互超越性和互补性特点,这就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历经百年的被动适应现代化之后,对以西方现代性为主导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建设性意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带来了新的契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的自知性以及对于人的终极关怀等优秀文化传统,无疑是现代中国新文化以及世界文化最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因素,对于弥补西方现代性的种种不足,缓解人与自然、社会的紧张关系,消除人的异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推进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其直接目标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历史实践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其根本立足点是当代中华民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新实践。同时,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换,应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中国传统文化

最美家乡——沧州市东光县 农学院11级兽医3班尚晓敏东光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流域下游。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大北京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天津市160公里,距济南160公里,与黄骅港、沧州海关相距90公里,为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冀东南重要的商贸、交通要地。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级千武路横穿而过。刚建设完的京沪高速铁路,还有即将开工的邯黄铁路, 东光县工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化工、包装机械、塑料、棉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被誉为化工之乡,“中国纸箱包装机械之乡”、“江北塑料第一乡”、“河北棉花之乡”。 东光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02年置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里,马致远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清末武术家霍元甲都是东光人。普照公园内的铁菩萨为全国最大的座式铁佛,与沧州铁狮子、景州塔齐名。 东光县旅游资源有: 1、铁佛寺大雄宝殿铁佛寺位于旅游区正中央,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一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仿宋古建筑群。山门正中门楣上"铁佛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鎏金匾额,则出自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之手。铁佛寺内共有佛像33尊,其中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 2、马致远纪念馆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总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坚持建筑景观小巧、精致的要求,追求平和、宁静的氛围,营造起浓厚的文化氛围。马致远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力求创造出元代散曲、戏剧浓厚的元代历史文化品位,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3、荀慧生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工程于2006年11月27日奠基,2007年7月31日动工建设,投资140万元,于2010年6月1日建成开馆。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铁佛寺景区内马致远纪念馆北侧,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107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仿清古建筑群,其采用北方四合院布局,与南方园林风格相结合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进人大院,对面墙上是“苟慧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资源意义及其局限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资源意义及其局限性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民族特点的重要概念,其内涵丰富,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非常突出的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天道”之尊,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也具有相当丰富的思想内涵。这种“和”的理念也在日后广泛渗透于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得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也因此弥漫着和谐之气。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认真领会和梳理传统文化中这一思想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给“和谐”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可使我们这一悠久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重放异彩。 一、传统和谐思想的基本内涵 “和”与“谐”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是分开来使用的。《尚书·舜典》中有“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水,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话。在这里,“和”与“谐”字义同。在古文献中,由于“和”字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谐”字,且意义相通,故本文中的“和”与“谐”以及“和”与“和谐”是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的。在传统文化中,“和”的含义极其丰富,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差不多涵盖了社会国家、天地自然、个人精神和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当然,和谐思想由于语境的不同,其中心重点亦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和”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第一,“和”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和协调。“和”字从构造上看属形声字,甲骨文从“龠”,形口吹排箫,声禾。“谐”也是个形声字,形也从“龠”,声“皆”(谐转),所以,“和”与“谐”从本义上都指的是声音相应,和谐地唱或伴奏之意。由于“和”与“谐”最早是从礼乐文化中来,而“乐”要达到悦耳的功效,客观要求多样统一,协调有序,这样才能赏心悦耳,实现其审美功效。故《说文》上解释说:“和,相譬也,又和调也。”事实上,在远古的中国人那里,“和”实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于对象事物、日常生活、社会政治、养生卫体等冲突多样性的协调。“和”的哲学阐述最早见于《国语·郑语》。公元前八世纪,周朝太史史伯在同郑桓公讨论周王衰落的问题时,指出其原因是周幽王在政治上“去和取同”,排除异己。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对此,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 1.绪论 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 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2.1自然地理 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等。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黄宇20031810609 金融6班 祖先留给世界的“四大发明”,留给我们一叠叠厚厚的典籍,一座座古老的建筑,还有“沉重”的思想文化。当每一个人开始打开传统的大门时,瞅着鳞次栉比的故宫千间房,望着活如烟海的发黄的书页,我们张大着嘴巴、目瞪口呆。面对着一大堆宝藏。我们不知去拿哪一件,不知哪一件是我们最需要的,我们想都拿走,却又无能为力,于是不如都不拿吧!存起来吧。另一方面,现代的物质文化是太丰富了,又是那么的简单、直接,何不去享受这些呢!我们对物质的需要得到大大的满足,同时,物质的丰富又大大刺激了我们的需要。千年历史抛给了我们一个难题,怎样去处理两者呢? 建筑、绘画、文学、宗教留给我们的是无遐的思考,在物质基础上,祖先给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其中,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故宫的皇朝的威严、敦煌厚重的信仰、八大山人的空远的意境。在那个时代,哲人、文人们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在文章上耗费了大半生的精力,在极端贫困之中,仍高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今天,我们困惑,吃不饱,为什么不去工作,不去挣钱,文化能支撑一个人的生活吗?我们身在高度物质化的社会里,和社会的频繁接触中偶尔会思考一些,偶尔会欣赏一下古代的思想,但那些内容太多、太枯燥、太晦涩,我们用电视剧的形式去“篡改”历史,没有人反对,多么生动形象,符合现代生活气息。不知道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不过如此,知道的人痛心疾首。我们堂而皇之的在历史前面加上了现代。现代的历史——多有现代气息的一个词。 北京的古建筑正在受到“围剿”,那些古老的胡同正在消失,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正受到“侵蚀”,南京的古城墙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段段地“塌倒”,这便是现代人的态度,至少是许多人的“传统”意识。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真是越来越虚弱,正颤抖着迈向21世纪。也许是中国人被传统束缚的太久太久,所以反抗的精神也越大,摆脱的力量也越大。传统文化的外在物质表现建筑、绘画等的逐渐消失是历史的必然,但其中的精华精神文明不应被历史所遗忘,我们能够跳出传统的文化束缚吗?可以在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吗?当然不可能,但我们

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历史性剧变,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越来越多外来文化的挑战,它不再是中国人所接触的唯一文化。从鸦片战争英国打开中国国门,到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猛加快,经济上的全球化势必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发生改变,而它到底发生了哪些改变,人们又是如何去适应这种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不失其内涵的情况下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中国历史悠久,在古代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文化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在封建统治的时代里,整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相对于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是值得骄傲的,这也使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极强。也正是这种认同感和优越感让中国一度孤立于世界,然而,最终,这一千多年来沉淀下来的优势被西方一次工业革命彻底赶超,当英国的使臣来到大清国试图劝说乾隆皇帝放宽港口贸易,与英通商时,得到的却是一脸的不屑和拒绝,“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一句话暴露了当时中国的闭塞性,也注定着清朝的灭亡。同时,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也很难让中国人快速的转变,所以19世纪的历次改革失败也无不与这有关,然而,中国人终究还是醒了,面对列强的侵略,他们一方面感叹西方文明的强大,一方面也开始反思自己,中国是该改革了。 改革的步伐是艰难的,当辛亥革命摈除了譬如缠足,留辫子,跪拜礼等陋习,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这为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为中国政治最终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一次大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沉浸在革命胜利的喜悦之中,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化由于与外部隔绝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然而文化大革命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严重摧毁,且不说政治层面的迫害对我国经济,政治产生的恶劣影响,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采取了极端的态度,在文革十年期间内,很多文物被摧毁,诸如孔子这样的伟大思想家和诸葛亮这样历史杰出人物,都被极端的扭曲化,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在新中国发展阶段各种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挑战,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一种纯粹的破坏,许多历史古迹被破坏,这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一场灾难。 后来,改革开放的序幕在中国拉开,经济建设迅猛发展,我们在大量吸收外来资金的情况下也在潜移默化的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西方文化,在享受物质文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姿势文化的深远关系?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不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习惯影响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传统文化之京剧。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2]其内涵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文献、文物等,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思想、观念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内化于人,形成整个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并且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升华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诸子百家、艺术、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多种形式!至今,我们仍能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传统文化是柄双刃剑,既是现代文化的垫脚石,又是现代文化的绊脚石!这话我甚是赞同,下面请让我表出个人对传统文化现实意义愚见!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词解释 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鹅湖之会: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 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 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经过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根据山西省芮城县境内黄河东岸西侯度遗址发现的180万年前远古人类用过的石器,可以相信,早在18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已有人类在活动了。西侯度出土了30余件石制品,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上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存中最早的代表。 西侯度文化中用动物骨角制造工具和用火的资料,不仅在黄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国内其他地区和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于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的,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 蓝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与陈家窝发现,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于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发现,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 ——现代人是由新人直接进化而来的,分为4个阶段: 细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

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浐河东岸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距今约600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设纺织城时发现,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青铜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铁器文化 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郑仓城发现的春秋铸铁遗址,在河南卫辉市固围村发现的战国墓葬遗址,在西安周围发现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遗址等。 中石器时代,是连结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或中间环节。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在陕西大荔县的沙苑地区发现15处遗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点,共采集到3000余件标本。根据这些石器的特点,认为它们是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从而将其命名为我国的第一个中石器时代文化——沙苑文化。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中石器时代的特征是:社会经济生活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属于自然经济,还没有出现农业。在中石器时代,细石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狩猎和采集经济的发展。数十年来,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大量以细石器为主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可能填补我国新旧两大石器时代之间的缺环,而且还显示出我国中石器时代细石器工艺最发达的地区就是黄河流域。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正是在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细工艺传统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其后,才在黄河流域发展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此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 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

《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80、0 分) 1 ()从社会治乱出发,认为应该“兼而爱之”。(1、6分)1、6分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正确答案:B 我得答案:B 答案解析: 2 民粹主义主张以()为中心。(1、6分) 1、6分 ?A、 个人 ?B、 国家

政党 ?D、 群众 正确答案:D 我得答案:D 答案解析: 3 ()得诗称为文天祥在狱中得精神支撑。(1、6分)1、6分 ?A、 李白 ?B、 孟浩然 ?C、 杜甫 ?D、 李商隐 正确答案:C 我得答案:C 答案解析: 4 务实哲学传统得积极意义不包括()。(1、6分)1、6分

有利于接受唯物主义 ?B、 有利于促进树立全民宗教信仰 ?C、 使中国人具有天然得革命传统 ?D、 有利于中国得改革开放 正确答案:B 我得答案:B 答案解析: 5 国外关于传统得代表性著作《论传统》就是()得著作。(1、6分)1、6分 ?A、 巴特勒 ?B、 希尔斯 ?C、 庞德 ?D、 弗罗斯 正确答案:B 我得答案:B 答案解析:

6 中国人崇尚真理得悲剧精神最初体现在()。(1、6分)1、6分 ?A、 儒家经典 ?B、 远古神话 ?C、 唐宋诗词 ?D、 明清小说 正确答案:B 我得答案:B 答案解析: 7 在先秦各家中,()特别强调自由。(1、6分) 1、6分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墨家 正确答案:C 我得答案:C 答案解析: 8 经验主义哲学容易导致()。(1、6分) 1、6分 ?A、 肯定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 否认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C、 只承认直接经验,不相信间接经验 ?D、 只承认间接经验,不相信直接经验 正确答案:C 我得答案:C 答案解析: 9 从义离不开利这个角度上说,利就就是()。(1、6分)1、6分 ?A、 善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四大阶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 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原始艺术主要有:模仿劳动动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 1.时间:夏、商、周时期,具体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约1800多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2.各代文化特征 夏文化特征:尚忠。 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知,恪尽职守,英勇无畏,实干苦干,是夏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商文化特征:宗教色彩很浓,可称之为神本文化。 西周文化特征: (1)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即人本文化取向。 (2)农耕文化取向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的总特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是最杰出的思想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总特征:制度化、模式化、程序化。 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 ①开拓、进取、创新是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②思想文化统一。最重大的文化活动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社会虽动荡,但文化多元,生动活泼,是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②兴起了一股新的文化思潮——玄学。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着眼点在于思考个体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崇尚精神自由。这影响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 ③佛教与道教勃兴,发展到隋唐时期,与儒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成熟期(隋、唐——南宋) 隋唐时期: ①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隆盛时代,气度恢宏、史诗般壮丽。有一种“有容乃大”的气派。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唐型文化”的特点是:开放、外倾、色调热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复习过程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 域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 1.绪论 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2.1自然地理 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

等。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中原文化受制于黄河,荆楚文化受制于长江和洞庭湖,内蒙古文化受制于草原,青藏文化受制于高原,千姿百态的山水造就了林林总总的文化。 2.2气候的特征及其变化 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地势高低悬殊,幅员辽阔,使得气候形成三个大陆性气候强,其三是气候类型多样。复杂的气候影响着中国各地的民俗和人文,导致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气候方面,5000年前的中国气候普遍比现在温暖湿润。 2.3人文地理 古代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条大川有众多的支流,构成了广大的空间。不仅如此,在中国的辽河、准河、珠江等流域都有文化发生。在河与河之间、河与湖之间、山与水之间都容易形成文化区域。山川绵延,文化交融,形成几个特点: 其一,大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大的文化土壤,在中国本土,历史上形成了大的民族、大的国家。尽管在历史上有分分合合的局面,但中华民族一直保持大一统格局,统一是总趋势,代表了人们的愿望和心声。在大的时势运作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有关人员: 一、课题题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 班级:高一【4】班 起止时间:2014年07月24日至2014年09月08日 二、学科领域:历史文化类 三、指导老师:肖金明 四、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张宇成:负责上网查阅资料 徐铭扬朱炜涵:负责邀请指导老师参与并询问老师相关问题 楮文才:负责整理资料 王世杰:负责将讨论结果写为研究报告并上交 课题小组组长:王世杰 课题小组组员:楮文才徐铭扬朱炜涵张宇成 课题小组指导老师:肖金明 内容提要: 首先,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然后,我们的课题小组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采取注重实事求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有:上网,上书店查找资料;询问历史科老师、对历史颇有研究的人士;小组讨论、分析。 其次,经过我们课题小组的努力,克服了种种阻碍,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成功。 最后,通过我们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我们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与流变,曾经有过五次大的西学东渐过程。虽然使我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它的质与核还是很本色的。这是由于我国民族文化构成的特殊性所致。这其中是有了儒、释、道、法、名、阴阳等类文化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能,而由这些类文化构成的我国传统文化,又极其充分地适应了中国人的攻守进退等各个方面的生存与繁衍的需要。这之中既有它的社会性,也有它的自然性;既有它的群体性,也有它的个体性;就个体讲,有心理调节的需要,也有一个人年龄、体质、细胞活力和“力必多”的原因。所以我国传统文化比起其他诸如西方文化来要牢固得多,包容性要强得多。它不仅在种种冲击下,保持了自己本体性,而且还兼容和同化了许多我国其他民族的文化,如蒙古族文化和满族文化等,以及其他外国文化。 本次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有何影响?对于这一影响我们有何启示?正文:

黄河流域文明与文化

黄河流域的文明与文化对中华民族 的文化与文明的影响 一、黄河 黄河是大自然献给中华民族的厚礼,是我们伟大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从青海高原奔腾而下,流经五千多公里,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形成宽广美丽而富饶的冲积大平原,为黄河文明和文化的诞生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大约一万七千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就有人类生存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在这里勇敢顽强地劳动和开拓,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二、黄河流域文明 1、文明 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人员聚集、生产方式和物质基础上的,黄河文明也不例外。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2000多年至公元前4000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从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岸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侯度猿人开始,到距今3700~2700年前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为止,中华民族的先人就一直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在吸纳各地区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直根系。黄河文明历经五千年而不衰,一直绵延至今,这不仅与他本身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有关,还和它不断选择适宜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 2、发展特点 ①黄河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文明中心。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黄河文明的中心不断转移。每一个文明中心的形成,都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环境的变化是黄河文明中心不断转移的重要原因。 ②黄河文明中心是随着黄河转移的。当中游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黄河文明就将中心转移到中下游,当中下游黄河泛滥频繁时,黄河文明中心转移到中游,如此多次反复。 ③气候的冷暖是黄河文明中心转移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当气候寒冷时,文明中心转移到黄河中下游,当气温温暖时,文明中心转移到黄河中游。黄河文明中心转移与气候寒冷有着重要的联系。 三、黄河流域文化 1、文化 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产物。文化因人而生,任何文化的主体都是人。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我们的先人从泱泱大河中获取智慧和灵感,演绎了光辉灿烂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体文化。 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有两个层面。从自然层面来说,它作为一条河,给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