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反思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反思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反思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反思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反思

本人在3月27日,进行了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本节的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特点。”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制约。在发展农业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通过本节的学习,为下面两节有关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我利用了书上的两幅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幅图并进行比较,得出两者气候条件不同。为了让学生明确地理位置差异,补充了中国地图,以及我国各地的农业生产,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出不同地理位置上农业生产的差异。因此,学生在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上比较容易,掌握的效果不错。

在具体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时候,我把教材上的顺序进行了处理。教材上先列举出各个影响因素,再通过活动进行练习;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将活动穿插在区位因素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分析活动,得出一个一个的影响因素,最后把所有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这样由现象到结论的处理,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自己分析出结论的成功喜悦感,进而激发兴趣,增加自信。从后面的反馈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的效果很好。同时,我在从课外补充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荔枝”的案例。当学生看到荔枝图片时,表现得很兴奋。在此基础之上,我引用杜牧《过华清宫》中有关荔枝的诗句说明交通因素对于农业区位的影响,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购买荔枝时发现冰块等,从而说明保鲜技术对于农业区位也有影响。接着通过说明我们现在吃到的荔枝是空运而来的,让学生感受到交通等区位因素是变化着的,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农业区位因素变化这一知识的教学。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我在处理“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两个案例时,只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出具体的影响因素,而对于活动中涉及到“西班牙与法国之间的竞争”及有关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大胆舍弃。这些知识在后面的章节中都有详细表述,在本节课上没有必要讲解。

在本节教学中,本人运用换位思考解决问题。比如: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展示了我国的四个地方,对学生说:“假如你是该地一位农民,且有一块地,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你会选择哪一种农业类型?并说出理由。”学生很感兴趣,讨论热烈,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这样的练习,学生解决起来得心应手,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在本次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还不够多,在下次教学时要注意这一问题。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三维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 本观念。 教学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具准备:有关世界地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学过程: [读图]读教材第42页图3.1和图3.2,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一、区位的含义 学生讨论: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3.3)。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 教师评价: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 [教学反馈]根据刚讲的农业区位因素完成第43页“活动题”。 学生讨论回答:略 【合作探究】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农业区位因素 学案

精品文档农业区位因素 【考纲点击】 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设问角度】 一、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因素 二、分析某区域农业区位条件 三、区位条件的对比分析 四、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五、评价区位选择的合理性 【课前预习】 预习指导:请先阅读课本,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完善和细化资料书的“知识框架”;10分钟时间识记,并完成预习检测。 一、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因素 【预习检测】 请说出以下农业的主导因素: 《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橘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 海南的天然橡胶() 横断山区的垂直农业() 上海城郊的花卉、蔬菜() 江南丘陵的茶树() 以色列的无土蔬菜() 新疆的棉花() 【课上探究】 农业区位因素是否可以改造?若可以,请举例说明。二、如何分析某区域区位条件 [2014·全国卷]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开花、结铃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以上,光照充足。15世纪英国开 始出现棉花种植,但其棉 花种植业并未得到迅速 发展。图5示意英国地理 位置及伯明翰多年平均 各月气温、降水量。 (2)分析限制英国棉花 种植的气候条件。 三、区位条件的对比分析 (2013高考题海南卷)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刺,喜光,耐寒,耐旱,果实需人工采摘,可用作调料、 药材。武都(位置见图2)素 有“千年椒乡”之称,古书 有“蜀椒出武都”的记载。 4.与四川盆地相比,武都生 产花椒的气候条件优越的主 要原因有() ①纬度较高 ②海拔较高 ③位于夏季风迎风坡 ④年温差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创新讲义:第9章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考纲展示] 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情分析核心素养思维导图 1.结合区域图或景观 图,考查农业生产的 有利条件、限制性因 素以及不合理农业 活动对区域环境的 影响。 2.结合种植结构、耕 地面积、产量等变化 示意图,考查农业区 位因素的变化和地 区差异。 1.综合思维:结合某区域图文材 料或某作物生长习性,综合分析 影响其生产的区位条件。 2.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农业 生产条件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3.人地协调观:理解农业生产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探讨农业生产 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62页 [基础自查] 知识清单特别提醒 农业区位 因素及其 变化 1.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区位 (1)农业生产活动: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 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 产品。 【辨析】光照条件≠热量条件 影响农业生产的光照条件和热 量条件是不同的。光照条件主要指 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热量

(2)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①绝对区位: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②相对区位: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 (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2)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产业基础等。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以改造。 (2)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影响很大。条件主要指气温(积温)高低。【点拨】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1.主要区位因素 指某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符合的所有因素(条件)。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如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产业基础等。 2.主导因素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3.限制性因素 指某地区农业发展不足的条件。如水源是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1) 【学习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了解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根据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能分析影响农业区 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结合生活实际和相关资料,能够说明某一地区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学习重难点】 结合案例,能够分析影响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事例说明如何进行 农业区位的选择 区位含义: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 、政策、、劳动力 区位 农业 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 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区位选择实质:对农业土地的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处于之中 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 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环境因素比较 ,对 农业区位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 ,对农业区位影响 风气候、地中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下节课提问。 区位

【问题探究】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罗列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完成教材P43活动题,根据活动题分析: 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知识点拨】: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 (1)主要因素:指一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2)限制因素: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在判断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甘蔗种植分布、甜菜种植分布,其主导因素为气候;西北地区水源对农业影响最大,则限制因素为主导因素。

2021年浙江高考地理复习练习讲义:专题八 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讲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专题八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讲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探考情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内容解读要求5年考情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考查点 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1.产业活动的区 位条件 ①现代产业活动 的种类 ②不同产业活动 的主导区位 b b 2019浙江4月选 考,1,2分 2018浙江11月选 考,1—2,4分 2017浙江11月选 考,29(3),5分 2017浙江4月选 考,17,2分 2015浙江10月选 考,29(1)(2),10分 电商企业 创意产业 产业活动 的区位条 件 产业活动 中地域联 系的主要 方式 产业活动 的区位条 件 ★★★★☆2.产业活动中的 地域联系 产业活动地域联 系的主要方式 b 二、农业区位因素3.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技术 经济因素、社会 经济因素对农业 布局的影响 d 2018浙江11月选 考,20—21,4分 2018浙江4月选 考,4,2分 2017浙江11月选 考,8,2分 2017浙江11月选 考,29(1),3分 2017浙江4月选 考,29(1)(3),7分 2016浙江10月选 考,20,2分 影响小麦 生长的因 素 棉花种植 的区位条 件 农业区位 因素的变 化 发展立体 农业的出 发点 农业区位 因素 ★★★★★

农业生产布局的特点 三、农业地域类型与地理环境4.农业地域类型 ①常见的农业地 域类型 ②水稻生产的地 区分布及区位条 件 d d 2018浙江4月选 考,3,2分 2018浙江4月选 考,29(4),3分 2017浙江11月选 考,26(2),2分 2017浙江4月选 考,28(3),3分 2016浙江4月选 考,26(3),3分 常见的农 业地域类 型 农业地域 类型的对 比分析 地中海式 农业的特 点 降水对农 业生产的 影响 乳畜业发 展的气候 条件 ★★★★☆ 分析解读本讲内容是考试考查重点。考查频率高、占分值大。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的考查题型一般是选择题,难度不大。重点理解三种地域联系方式的含义,结合工业生产的产业链知识进行掌握。 农业区位因素注重考查农作物的生长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常常联系其他专题的内容进行分析,且需要结合题目的材料和区域情境进行全面分析,重点理解和掌握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合农作物习性,区域自然条件等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内容,要突出变化、动态等角度。 农业地域类型常借助农业生产过程图,考查区域农业的发展条件和生产特征等。主要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试题一般结合区域,复习时要结合区域特征,判断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农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真题探秘】

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 第一讲土地利用的经济法则 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地租理论 第一章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一、报酬递减的规律的含义: 影响实物产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的品质,二是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生产要素的品质越高,产出越高,如良种的使用使得产量增加。 报酬递减规律是研究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与实物产出之间的关系的。 含义:当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配合以生产某一个物品时,倘如其中有些因素的数量固定不变(如土地),而其他生产要素的数量不断递增单位,则起初每增加变量因素一单位,所增得的报酬是大于它前一单位的所增的报酬;及至某点以后,产量报酬又依次递减,即每次变量因素增加一个单位,所得的报酬是小于它前一个单位的。即边际报酬最终会递减,这就是报酬递减规律。 总产量 边际产量 平均产量 图: 1、边际产量最大时,总产量达到最大点。 2、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在平均产量的最大处相交。 3、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切线的斜率就是这一点的边及产量。 4、总产量曲线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就是这一点的平均产量。 第二章生产成本理论 地租理论之前,需要首先讲解西方的“生产成本理论” 一、成本的概念及分类 边际成本:生产最后一个单位的物品所支付的成本。 平均成本:总成本/总产量 总成本: 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会计成本: 我们一般所说的成本指的是会计成本,也叫显成本,是指企业在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经济学上所研究的成本一般是指经济成本。 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隐成本(Implicit Cost):对自己拥有的、且被用于生产的要素应支付的费用。不在帐目上反映。如自有房屋作厂房,在会计账目上并无租金支出。 机会成本:在资源有多种用途时,使用目前这一种用途而损失的其他各种可能的用途所能带来的最高收入,就是使用目前这一种用途的机会成本。 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经济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总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会计利润=总成本-会计成本 正常利润:厂商对自己提供的企业家才能支付的报酬,是隐成本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二、短期成本曲线 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盈亏平衡点:总收入-总成本=0 停止营业点:总收入-可变成本=0 第三章地租理论 第一节西方的地租理论 契约地租 经济地租 准地租 第二节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矿业地租 第一节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地租的含义 ?地租理论的发展 一、地租的含义及其分类 1、地租(rent)rent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ndita,含义是指报酬或收入(return or yield)。 2、分类: ?契约地租(contract rent)或商业地租(commercial rent): ?经济地租(economic rent )或纯地租(pure rent) 契约地租:是指物主将土地或者财物租给他人使用时,由契约所规定的佃户按期需交纳给物主的租金。 纯地租:利用土地或者其他生产要素所得的报酬,减去利用所费的成本后的剩余。 两者的关系: (1)契约地租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地租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2)先有经济地租然后才有契约地租,即一块土地由人们利用以从事某项

(完整版)农业的区位选择习题及答案

第一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基础题组 读北美洲五大湖附近地区部分农业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1.(2017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期中)若乙地大量种植玉米,则乙地附近湖泊对该地玉米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 ) A.夏季降水增多 B.夏季气温降低 C.冬季降水增多 D.冬季气温升高 “花果同树”是指果农用“留树保鲜”技术,使鲜花和果实同时出现的一种奇观。下图是某旅游爱好者在成都平原拍摄的柑橘照片。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该照片拍摄的季节最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花果同树”景观产生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和水源 B.市场和技术 C.地形和土壤 D.政策和交通 河西走廊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道,也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近年来,该地制种业结构发生变化,蔬菜、瓜果、花卉等制种规模迅速扩大。下图示意河西走廊地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2017安徽淮北二模)与黄淮海平原制种基地相比,该地成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最明显的优势是( ) A.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较近 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 D.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 5.(2017安徽淮北二模)该地制种业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源 B.机械 C.土壤 D.市场 第十二届昌平区苹果文化节上,市民们见到树体矮小、幼童伸手可摘的苹果树。“矮化密植”技术使果树树冠缩小,结果更早、更多、含糖量更高。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6.(2018吉林长春普通高中质量检测一)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矮化密植”技术( ) ①充分利用了光热条件②提高了土壤肥力 ③降低了科技投入④改良了作物品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18吉林长春普通高中质量检测一)本届苹果文化节上还引入“互联网+”的形式,大量苹果微店的开通( ) A.拓展了销售市场,提高了经济收益 B.宣传了苹果文化,提升了市民素质 C.应用了网络技术,提升了政府业绩 D.便利了产销沟通,提高了产品价格 提升题组

高中地理(新教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导学案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人们利用土地的□01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 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02季节性和□03周期性很明显。 3.农业区位的含义 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4.主要自然因素 (1)气候:在自然因素中,□04热量、□05光照、□06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很大,使农业具有明显的□07地域差异。 (2)水源:便于□08灌溉的地方,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 (3)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09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10林业

或□11畜牧业。 (4)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12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5.主要人文因素 (1)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13类型和□14规模。 (2)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15运输、□16存储费用和□17运输时间。 (3)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18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19价格等。 (4)其他人文因素:□20资金、□21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 1.判断正误。 (1)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2.下列各地区农业与地形因素最密切的是() 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B.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 C.江南丘陵种植茶树 D.吐鲁番种植葡萄 答案 A 解析横断山区立体农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吐鲁番种植葡萄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江南丘陵种植茶树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 3.目前,财政部安排的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逐年增加。这反映了哪个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提示政策。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讲义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讲义 一、单选题 1、社会的老龄化划分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按国际通行的标准界定,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老龄化率达到7%并不断增加、而同时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30%并逐渐缩小的现象。 2、人口的发展类型(金字塔) 3种类型:No.1 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长期都高的结果(+); No.2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0); No.3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 3、中国城市划分的标准 国际上采用的指标一般为:(1)人口规模;(2)人口密度;(3)非农人口比重;(4)行政地位;(5)服务设施;(6)建筑物集聚程度等。 1955年我国第一个市镇设置标准公布; 1963年的调整提高了建制镇设置标准,并撤消了一批市建制; 1986年对设市标准又作了较大调整,除人口指标外,又增加了经济指标。目前,我国所采用的市镇设置标准是1993年重新调整和公布的。 设镇标准: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总人口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和从事非农产业自理粮人口2000人以上,或占全乡人口20%以上;特殊地区可适当放宽(少数民族、人口稀少地区、矿区、物资集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 设市标准:非农业人口数量(县级市,县城镇中≥8~12万;地级市,市区人口中>25万);国内生产总值(县级市全县≥6~10亿,地级市市区GDP>25亿);工业总产值及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县级市≥60%~80% ,地级市>80%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县级市>20% ;地级市市区>35%);财政收入(县级市≥60~80元/人,≥4000~6000万元;地级市>2亿;基础设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农业的区位选择

考情概览·备考定向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 [知识整合] 1.区位含义 (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再是决定因素。

温室大棚内水果、蔬菜口感较差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大棚内光照不足,昼夜温差较小。 (2)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深度解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 1.总体评价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图中某种农业发展的条件。 该类问题解答的基本方法为:一是“全面思考(各因素),重点评析(主导因素),依分作答(条理清晰)”;二是“利弊均等,客观公正。” 2.关键因素法 从影响某种农业区位的众多因素中,找出该种农业发展的关键区位因素。关键区位因素可分为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三大类。

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农业区位图上反映的问题。 4.比较分析法 找出两者或两地区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形态的影响。 [对接高考] 命题角度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2013·课标Ⅰ,1、3)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读下图,完成(1)~(2)题。

第十二章 社区讲义

第十一章社区 讨论:社区在你的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像?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一、什么是社区 ●1、社区概念的来源与演变 ●Community and Society ●《社区与社会》————藤尼斯 ●至滕尼斯之后,社会学家从各种角度对社区概念进行界说。基本上可以把社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由相互关联的人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组成的社会共同体; ●一类是从地域出发,认为社区是在某一特定地区内共生的有组织的人群。 一、什么是社区 社区概念的涵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l)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集镇、村落等,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然而,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个“区”乃是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在同一地理空间可以同时存在许多社区。 (2)社区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3)在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如共同的文化传统、民俗、归属感等。他们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互动,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并由此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社区。 社区的历史演变 ●早在社会学者形成社区这一概念之前,社区这种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现象就已存在。人类总是合群而居的。人类社会群体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体聚居、活动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是农业发展的产物。 ●在远古游牧社会中,居民逐水草而居,并无固定的住地。严格说来,那时的游牧氏族部落只是具有生活共同体性质的一种社会群体,不是今天所说的社区。 ●其后,随着农业的兴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个地区,于是出现了村庄这样一种社

2018年步步高大一轮复习地理题库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选择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1~3题。 1.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 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 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 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 解析第1题,巴西为发展中国家,技术条件逊于美国;巴西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可开垦的土地资源丰富,大豆增产潜力大。第2题,和美国比较,巴西的科技水平、劳动生产率和专业化水平较低,巴西大豆价格低的主要原因应是劳动力成本低。第3题,依据材料可知,我国大豆生产面临的主要问

题是大豆的品质下降,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 答案 1.C 2.D 3.A 下图表示三种农业部门单位面积纯收入的空间变化。读图回答4~6题。 4.各农业部门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由小到大的排列是() A.xyz B.xzy C.zxy D.zyx 5.造成各农业部门单位面积纯收入随空间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市场价格B.交通成本 C.国家政策D.技术水平 6.代表农业部门分界线的字母是() A.oq B.pq C.mp D.np 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随着距市场距离的增加,三类农业部门的收益下降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xyz,因此各农业部门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由小到大的排列是zyx。第5题,距市场越远,运费越高,因此各农业部门单位面积纯收入随空间发生变化。第6题,在m以内,x农业部门的收益最高;在mp间,y农业部门的收益最高,在p以外,z农业部门的收益最高。 答案 4.D 5.B 6.C 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当年1月平均温度是3 ℃。据此完成7~8题。

高中地理 3.1农业区位的选择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学习目标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课前预习学案】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 (2)农业与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 3.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土壤、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政策、科技等。 (3)探究讨论:农业区位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 答:不是。自然因素发展变化比较稳定,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探究讨论:同一农业地域内,有何共同特征? 答: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发展方向等相同。 3.成因:是发展农业、农业土地的结果。 【课内探究学案】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农业的区位因素: 读P42图3.3,说出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1)自然条件: :

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要以机械化为基础 典型例题一:影响某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很多,但其中必然会有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主导因素)。找出下列某地影响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 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限时训练

地理:人教版必修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师讲义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 3.了解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地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五、教学难点 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地区。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七、课时安排建议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列举有关农业生产和农业布局的案例,设置相关探究性问题,以此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美人与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时有感而作。杨贵妃喜食荔枝,但荔枝的保质期特别短,为了能让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每逢荔枝成熟季节,唐玄宗就下令用驿马从南方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 【思考】荔枝为何要从南方运入,而不进行北方种植?

1.识记:农业区位的概念、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的概念及特点。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应用:掌握评价某一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思路与方法。 学生用书[P41]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主要区位因素 3.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变化比较快。 [图表导读] 1.读教材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如何? 提示:(1)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自然灾害、机械、传统习惯、食物偏好、化肥、良种、冷藏保鲜技术、环境等。 (2)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府政策、科技等。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影响最为突出;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混合农业 (1)概念: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 (2)分布: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欧洲、北美洲等地。 (3)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主导因素。 [图表导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能理解分析人类对一些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而发展农业的一些典型事例。2.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农业生产所选定的①____________,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②____________)各因素的③____________。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④____________。 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⑤________、⑥________、土壤。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政策。 (3)技术条件: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⑨____________比较稳定,⑩________________发展变化较快。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__________、社会、?______ ____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形成:?________________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混合农业 (1)概念: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2)分布: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欧洲、北美洲等地。 (3)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主导因素。 我的疑惑 1. 2. 3. 探究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探究材料】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九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考纲 呈现 考点 解读 考情 分析 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重 学生用书P126 一、工业区位因素 1.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土地、①水源、②原料、燃料。 (2)社会因素:③市场、④交通、科技、劳动力、⑤政策、农业基础等。 2.主导因素与区位选择

(1)石油开采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而石油加工业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 (2)电子装配工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而电子工业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3)普通服装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而高级时装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4)家具厂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但若建在原料丰富的地方则为原料导向型工业。 微探究1 电子元器件厂、感光材料厂对环境有何特殊要求? 答案 要求空气比较洁净,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地区。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交通和科技的发展???? ? 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 加强了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2.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1)大气污染型工业―→布局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 (2)水源污染型工业―→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3)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工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3.政策以及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有时会成为主导因素。 三、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人与环境的关系。 2.不利影响 (1)使?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微探究2 许多发展中国家污染工业正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是否合理,为什 么? 答案 不合理。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地区之间的有关环保法规差别较大,一般农村地区治污费用少、治理要求低,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逐利润,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农村,应该受到环保法规和有关部门的有效制止。 学生用书P127 考点一 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学案: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并能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农业区位因素 1.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 2.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_________________。 4.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_因素。 5.读教材P55图3.3“农业主要区位因素”,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有哪些?除图中列出的因素外,你还能想到哪些? 6.判断影响下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在干旱环境下发展灌溉农业。()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 我国南方地区被称为“茶的故乡”。() 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那就是“订单农业”。()乳畜业、花卉种植、蔬菜种植、禽蛋养殖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7.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人文因素有哪些并举例说明该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_______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_______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_______的发展变化。 2._______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3.______________的改善和农产品_______、_______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三、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巨大变化 1.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__________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在远离城市的广大__________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__________的需求。 3.经济发展也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__________的限制。 4. 城镇化的推进使得__________大量减少,同时__________迅速推广,促使农民选择__________的农作物生产。 5.江浙地区__________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因此需要耗用大量劳动力的传统桑蚕业逐渐萎缩,而广西则利用__________优越、______________且_______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桑蚕业。 6.拉萨蔡公堂乡的冬暖式大棚是该市蔬菜的供应地,海南是全国的蔬菜基地。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海南岛与拉萨相比,蔬菜生产具有哪些自然条件上的优势?拉萨是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发展蔬菜生产的? (2)塑料大棚主要改变农业生产的什么条件?试分析拉萨发展塑料大棚的有利条件。 【随堂小测】 1.下图中,正确反映我国城市郊区农业变化大趋势的是()。

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辅导讲义+课后练习:农业地域类型(2份)第14讲 农业地域类型 讲义

第14讲农业地域类型 主讲教师:田佩淮北京市地理特级教师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课程标准】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 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和形成条件: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农业地域特点: 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亚洲水稻种植业形成条件分析(东南亚为例);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世界主要的混合农业生产方式;混合农业的分布地;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 一、把握农业地域类型特点 题一:读图,回答相应的问题。 (1)指出乙、丙两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与乙区相比,说明丙区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 读图,回答相应的问题。 (2)下图是“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良性生态系统”示意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澳大利亚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题二:读有关厄立特里亚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厄立特里亚气候干旱,降水量小而且不稳定。2007年人均国民收入仅270美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粮食不能自给,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如在平原、山地斜坡主要采用传统地面灌溉和引洪灌溉的方式,很少实施喷灌、滴灌。目前我国和厄立特里亚正在开展农业方面的合作。 1.由于受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的影响,厄立特里亚除农业游牧畜牧业以外,农业地域类型还有_____农业,其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_____,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什么? 2.简述厄立特里亚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 题三:下图为某国简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国南部海域属于洋。该国地形、地势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九章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练习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某设计师设计的“蓄水菜棚”工作原理示意图。“蓄水菜棚”和普通大棚相比,可以将地面蒸发掉的水分收集再次利用。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2019扬州模拟,13)设计师设计“蓄水菜棚”的理念是( ) A.回收利用污染物 B.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C.减少废弃物排放 D.保护生态系统平衡 答案 B 据题意分析可知,“蓄水菜棚”可以将地面蒸发掉的水分收集再次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 2.(2019扬州模拟,14)蓄水菜棚主要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中的( ) A.光照和水源 B.热量和水源 C.热量和土壤 D.光照和土壤 答案 B 据题意分析可知,蓄水菜棚主要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中的热量和水源。 规模优势指数(SAI)是指某一地区某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占该地区所有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与全国该比例的比值。下表为“2006、2015两年我国某农作物规模优势指数表”。读表完成以下两题。 规模优势指数2006年2015年SAI>2.0 吉、辽吉、辽、黑 1.5

0.52.0的省级行政区种植该农作物最具优势的自然条件是( ) A.地形更平坦 B.土壤更肥沃 C.热量更丰富 D.水源更充足 答案 B SAI>2.0的省级行政区有吉、辽、黑,土壤主要是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0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29 农业的区位选择

学案29 农业的区位选择 [目标定位] 1.掌握并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掌握中国、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分布。3.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依据,结合具体农业区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等。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①__________(绝对区位)。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②__________(相对区位)。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主要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③______、地形、土壤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④________、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文化、⑤______等。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⑥__________。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⑦________和一定的⑧________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⑨________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3.成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____________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差别:由于动植物的地域分布不同,以及自然条件、?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5.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分布地区:东南部和西南部。 (2)区位因素:地势?____________、灌溉条件较好、气候温暖、?__________、机械化程度 高。 (3)生产模式:“土—草—畜—市场”。 (4)措施:天然草场改良为?____________;播种优质豆科牧草并施肥。 【问题思考】 1.想一想: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 (1)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2)吐鲁番盆地生长长绒棉和葡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议一议:我国某山区某年柑橘普遍大丰收,而有的地方却出现了橘熟无人摘,甚至出现橘树被毁的现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