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梯安装维修工》专业设置标准

《电梯安装维修工》专业设置标准

《电梯安装维修工》专业设置标准
《电梯安装维修工》专业设置标准

《电梯安装维修工(五级)》培训机构职业(工种)设置标准
师资配备
硬件配备 其它要求
1. 专业理论课教师 (1)人数:3~4 人 (2)学历或职称(专业领域):有教师资格证书 (3)技术等级:高级以上 (4)专业经验:专业对口 (5)从教经验:3 年 (6)师生配备比例:1:10
2. 实习指导教师 (1)人数:3~ (2)学历或职称(专业领域):具有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书 (3)技术等级:高级以上 (4)专业经验:从事电梯专业 5 年以上 (5)从教经验:3 年 (6)师生配备比例:1:8
3. 其他要求:任课教师应掌握通用的教学技能,并掌握现代职业教育
的教学方法 1. 场地要求
参见实习操作场地
《电梯安装维修工(四级)》培训机构职业(工种)设置标准
师资配备
1. 专业理论课教师 (1)人数:3~4 人 (2)学历或职称(专业领域):有教师资格证书 (3)技术等级:高级以上 (4)专业经验:专业对口 (5)从教经验:3 年 (6)师生配备比例:1:10
2. 实习指导教师 (1)人数:3~ (2)学历或职称(专业领域):具有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书 (3)技术等级:高级以上 (4)专业经验:从事电梯专业 5 年以上 (5)从教经验:3 年 (6)师生配备比例:1:8
3. 其他要求:任课教师应掌握通用的教学技能,并掌握现代职业教育
的教学方法
1

硬件配备 其它要求
1. 场地要求 参见实习操作场地
(以上教室、设备视需要与可能,可兼用)
《电梯安装维修工(三级)》培训机构职业(工种)设置标准
师资配备
硬件配备 其它要求
1. 专业理论课教师 (1)人数:3~4 人 (2)学历或职称(专业领域):有教师资格证书 (3)技术等级:技师以上 (4)专业经验:专业对口 (5)从教经验:5 年 (6)师生配备比例:1:10
2. 实习指导教师 (1)人数:3~4 人 (2)学历或职称(专业领域):具有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书 (3)技术等级:技师以上 (4)专业经验:从事电梯专业 10 年以上 (5)从教经验:5 年 (6)师生配备比例:1:6
3. 其他要求:任课教师应掌握通用的教学技能,并掌握现代职业教育
的教学方法 1. 场地要求 参见实习操作场地
(以上教室、设备视需要与可能,可兼用)
2

xxx大学新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办法

xxx大学新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办法 (校教务〔2020〕2号) 为了促进学校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进一步规范学校对本科专业的设置、调整、管理工作,加强新专业建设,依据《xxx大学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一、新专业设置原则 (一)新专业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规划,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及交叉学科专业等。新设专业应有利于专业(类)之间的相互支撑,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学校本科专业结构的优化。 (二)新专业要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优先设置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新专业。 (三)新专业要紧跟世界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成果,把握学科不断分支又不断综合的趋势,发展与构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性学科的新专业,不断探索新领域的专业发展方向。 (四)新专业的增设应与学校整体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院(系)每年新增专业数一般不超过1个,学校每年新增专业数一般不超过3个。 二、新专业申报条件 (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二)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 (三)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

(四)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学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六)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三、新专业申报程序 (一)申请新专业的院(系),应在每年6月15日前向教务处提交以下材料: 1.院(系)本科专业发展规划; 2.新专业的建设发展规划; 3.专业设置申请表; 4.可行性论证报告(简要说明设置或调整专业的理由,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及其它情况,拟设专业与国内外相关或相近专业的分析比较;拟设专业的办学条件分析等); 5.经过专家论证过的人才培养方案; 6.其它有关办学条件等补充说明材料。 (二)学校每年7月份召开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题会议,对申报院(系)的专业建设方案、申报材料、新专业必需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场所等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审议论证。经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通过的专业,在学校网站进行公示后,于每年7月31日前向教育部专业申报网站提交相关材料。 (三)新专业经教育部备案(审批)后,方可正式招生。 四、新专业建设管理 (一)新专业获批准后,专业所在院(系)应进一步组织制定详

2018各专业教学标准

附件2 XX专业教学标准(参考格式)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二、入学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基本修业年限 解读:表格力求体现出专业与行业、职业等的对应关系。专业方向区分度大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细分。 职业面向内容包括: 专业大类与专业类(对应2015版专业目录大类和中类) 对应的行业(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 主要职业类别(主要对应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到小类) 主要岗位类别(需调研行业企业现行通用岗位类别) 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举例(社会和行业认可度高的) 五、培养目标 解读:通用内容: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技术技能,面向×××等行业/职业类别/技术领域,能够从事×××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专科毕业后3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同时还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培养目标应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素质 (二)知识 (三)能力 解读:培养规格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描述。这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起点和终点。 思想政治素质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注意落实2017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 文化素质 提出对毕业生文化素质的普遍要求,也可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面向提出进一步要求。 职业素质 一般应包括在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信息素养、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方面的要求。可综合写一条,也可分写2-3小条,200-300字。注意与中职和本科的区别。 身心素质 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普遍要求,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面向提出有关要求。 能力 专业的技术技能是最核心的能力,应结合专业特点,结合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或规范、主要岗位(技术领域)要求等,注意对接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在“职业面向”的基础上应细化出若干条目。600字以内。 注意,高职是高等教育一部分,作为高校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应提出要求。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体系 XXXX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标准

专业设置与专业动态调整标准 一、专业设置标准 1、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应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职教特色,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2、学校设置或调整专业,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和布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设置;应符合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及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专业设置标准,并按有关程序办理。 3、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2010修订)设置专业。开设新专业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全面分析,以当地或相邻地区支柱或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通过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掌握专业职业领域的内涵与外延,确定专业范围,界定专业技能(专门化)方向。要有专家论证报告,内容包括:拟设专业的人才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职业背景的调研与论证以及专业发展前景分析,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适应的职业岗位、专业知识和能力及素质结构,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分析等。每两年对老专业进行开展一次专业调研论证。 4、增设新专业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须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满足学校专业结构与布局优化需要,有相对稳定、数量足够的人才需求。有利于学校专业建设错位发展,形成优势,办出特色。 5、依据国家有关文件和部颁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建设规划,制定完整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相关教学文件。 6、专业年招生不少于两个平行班,其专业教学条件、专业教师配备不少于两个年级需求(特殊专业如体育、艺术专业一般不少于30人)。 7、根据专业设置标准或专业教学主要内容,具有开设专

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以下简称高职专业)设置管理,指导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其他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四条教育部负责全国高校高职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受教育部委托,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负责对本行业领域相关高职专业设置进行指导。 第五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校高职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 高校依照相关规定要求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 第六条各地和高校应做好高职专业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设置专业,避免专业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 第二章专业目录 第七条教育部负责制定、修订和发布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是高校设置与调整高职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组织招生、指导就业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职专业布局、安排招生计划、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就读高职专业、社会用人单

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试行) 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我院高职专业设置和管理,优化专业结构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促进我院高职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以下简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高〔2004〕4号,以下简称《办法》)有关规定,及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豫教高〔2004〕222号)和河南省普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高〔2005〕486号)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我院的专业设置及调整,应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需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线,有利于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学校专业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既要根据办学条件和相对稳定的专业,努力办出优势,办出特色,又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改造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第二条我院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应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行业经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体现我院的办学特点与资源优势。 第三条我院的专业设置及调整,应符合教育部和河南省教育厅的相关规定,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二章专业设置 第四条专业设置及调整的原则: 1、坚持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主动适应我省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原则。 2、坚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业务要求和工作方向,本着立足需要、确保质量的原则,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原则。

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院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年)>的通知》(教职成[]号)有关规定,结合我院专业建设与发展状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原则 、设置的专业必须符合学院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符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统筹考虑生源市场、就业市场,必须有相对稳定的人才需求量。 、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与布局,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 、专业设置与调整应以职业岗位、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为依据。同时,应对所属专业群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或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专业设置与调整应结合区域产(行)业结构的特点,积极建设与当地产(行)业尤其是主导产业和行业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专业,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专业的示作用,带动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 二、专业设置 (一)专业设置的基本条件 、有详实的专业设置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应基于充分的市场

调研,明确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指向、就业前景、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专业定位等要素。 、有科学、规、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案。专业人才培养案应符合教育部公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省教育厅公布的相关专业技能抽查标准、毕业设计工作和成果要求等质量监控文件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工学结合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工作;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完整。 、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辅助人员,且“双师型”专业专任教师比例达。有本校的副高以上职称专任教师担任专业带头人和名以上专业核心课教师。 、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和校舍、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所、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满足教学要求,实训项目开出率能达到。 、有保障开设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专业设置申报程序 、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学院的专业建设规划,由学院提出当年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指导性意见; 、各系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每年月日前向教务处提交设置新专业的报告和相关材料; 、学院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根据《学院新设专业评审标准》(见附件)进行评审,确定拟设置专业。

【标准】高职专业教学标准

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教学标准 二○一三年七月

目录 铁道车辆专业教学方案(三年制) (1)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教学方案(三年制) (11)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方案(三年制) (23) 铁道车辆专业教学方案(五年制) (39) 汉语预科教学方案 (63)

铁道车辆专业教学方案(三年制) 一、专业名称:铁道车辆 二、专业代码:520203 三、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学校毕业生 四、学制与学历: 学制:三年 学历:专科 五、就业面向 1、就业职业领域 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铁道车辆部门,从事铁道车辆的检修与运用工作,也可在铁道车辆制造单位从事相关的工作。 2、初始岗位 初次就业岗位为中级工;目标岗位为高级工、技师。 3、发展岗位群 职业发展岗位为高级技师、工班长、车辆调度员、值班员、车间主任等。 六、培养目标与规格 1、培养目标 以培养铁道车辆专业职业能力为中心,使学生的、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高;培养具有铁道车辆检修、运用、管理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职业岗位 主要从事车辆钳工、制动钳工、轮轴装修工、车辆电工、货车检车员、客车检车员、发电车乘务员、车辆乘务员等岗位的工作。 3、职业核心能力 (1)专业能力

①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和熟悉常用专业软件; ②具有中级检车员(或车辆钳工、车辆电工)的操作技能,并依据劳动部门的要求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③具有客、货车主要零部件一般检修的操作技能; ④具有编制一般检修工艺文件的初步能力; ⑤具有简单的车辆运用检修有关组织能力; ⑥具有简单的车辆检修装备的改造、设计方面的初步能力; (2)方法能力 具有自觉、快速、有效学习铁道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能力;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正确分析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有效利用网络、图书、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合理制定铁道专业及相关专业施工方案、技术文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从生产实践、人际交往等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和积累技能的能力;能接收他人和社会评价的心理承受能力。 (3)社会能力 具有社会责任心、诚信的品质、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工作负责、作业规范、注重细节等职业人格;具有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语言交流能力;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运用法律正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4、毕业标准 本专业的毕业方式为完成毕业设计,成绩、学分、取得证书符合要求准予毕业。 1、课程成绩要求:在规定的年限内,考完本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且考试成绩合格。 2、学分要求: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本专业规定学分,学生的毕业学分不少低于128分。 3、证书要求: (1)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CCT),并获取相应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设置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设置标准 (供参考) 一、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 1.通过社会调查和就业形势分析,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必要的论证。 2.有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办法。 3.有完备的申报和审批手续,符合规模效益和合理布局的原则。 二、专业教学组织 1.设置相应的专业教学机构,根据需要可下设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设备控制技术等教学研究组,相近课程可以合并建组。 2.专业负责人一般应具有高级职称,有较高的教学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教学研究组负责人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专业师资配备 1.专业教师应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及其以上学校的教师任职资格。 2.以每年招生两个班为基数,本专业的专职教师不少于6人,教师数与学生数之比为 1 : 25?1 : 35。专职教师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者不低于40%,高级职称者不低于20%。 3.专业设置课程中的40%以上的授课任务由经过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和一定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担任。 4.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可聘请一定数量、相对稳定的兼职专业教师。兼职专业教师应具有 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及中级以上职称,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5年以上。 5.每年至少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进行相应的专业实践。 四、专业教学实施 1.本专业应配备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技术、设备控制技术等专业实验室,并达到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合格标准。具备其他相关课程的实验条件,实验设施可与其他专业共用。 2.专业课主要实验设备,见附表。 3.专业课的实验开出率应达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70%以上。 4.具有专业教学所需的挂图、教具、视听教材等,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书籍和期刊杂志总数不低于45 册/每位学生。 5.具有一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录放像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备有相应的 专业教学录像片、多媒体课件等。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以下简称高职专业)设置管理,指导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其他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四条教育部负责全国高校高职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受教育部委托,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负责对本行

业领域相关高职专业设置进行指导。 第五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校高职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 高校依照相关规定要求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 第六条各地和高校应做好高职专业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设置专业,避免专业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 第二章专业目录 第七条教育部负责制定、修订和发布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是高校设置与调整高职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组织招生、指导就业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职专业布局、安排招生计划、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就读高职专业、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第八条专业目录按专业大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划分。部分专业可设置专业方向。 第九条涉及医学、教育、公安和司法等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特殊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为国家控制的高职专业,应在专业目录中单独标注。

护理专业教学标准

云南开放大学“中高衔接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 护理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名称:护理 专业代码:630201 招生对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助产、护理专业一年级在读学生。 学制:中高学制5年,实行弹性学制,最低毕业年限4年,学籍8年有效。 学历:开放教育专科 毕业要求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6学分。 本专业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学生获得的学分满足毕业最低总学分和各课程模块最低学分设置要求,达到最低毕业年限,满足各项毕业条件,可获得毕业证书。 就业面向 1、服务面向 主要面向医疗、卫生、康复和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健康保健工作。 2、就业岗位(群) 护理人员。 培养目标与规格 1、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为体现职业教育服务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特点,通过调研了解市场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及生产过程技术要求等,由此进行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培养目标定位。 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2、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分析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 的人数达到80%以上。”因此需要对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分析,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本专业学生获取下列职业资格证书: 3、培养目标 根据对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和对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的分析可确定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为: 本专业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重点面向基层、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的应用型专门护理人才。 4、培养规格 (1)知识要求 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必须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从事整体护理必须的护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规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操作知识;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伦理学等);熟悉急、难、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熟悉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程序和内容;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程序、文件制作以及科研论文的书写知识。 (2)技能要求 能够很好地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常见、主要问题,做好基层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工作。能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观察,并结合自己实践不断提高;能够独立利用各种机会和工具(包括计算机网络等)查阅、并获取新的护理学相关知识;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撰写医学科研论文;能够和患者、同事以及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正

高职专业目录专业大类、二级类调整方案(第二稿)

专业大类、专业类调整方案(二次修订稿) 01农林牧渔大类 0101农业类0102林业类0103畜牧业类 0104渔业类 02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0201资源勘查类0202地质类0203测绘地理信息类 0204石油与天然气类0205煤炭类0206金属与非金属矿业类 0207气象类0208环境保护类0209安全类 03能源利用大类 0301电力技术类0302热能与发电动力工程类 0303新能源发电工程类 04土木建筑与水利大类 0401建筑设计类0402城乡规划与管理类0403土建施工类 0404建筑设备类0405工程管理类0406市政工程类 0407房地产类0408水文与水资源类0409水利工程与管理类 0410水利水电设备类0411水土保持与水环境类 05制造大类 0501机械设计制造类0502机电设备类0503自动化类0504铁道装备制造类0505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类0506航空装备类0507汽车制造类 06材料大类 0601钢铁材料类0602有色金属材料类 0603非金属材料类0604建筑材料类 07生物与化工大类 0701生物技术类0702化工技术类 08轻工纺织大类 0801轻化工类0902包装类0903印刷类0904纺织服装类 09食品与药品大类 0901食品加工类0902粮食加工类0903药品制造类 0904食品药品管理类 10交通运输大类

1001铁道运输类1002道路运输类1003水上运输类 1004航空运输类1005管道运输类1006城市轨道交通类1007邮政类 11电子信息大类 1101电子信息类1102计算机类1103通信类 12医药卫生大类 1201临床医学类1202护理类1203药学类 1204医学技术类1205康复治疗类1206公共卫生与卫生管理类1207人口与计划生育类1208健康管理与促进类 13财经商贸大类 1301财政税务类1302金融类1303财务会计类 1304统计类1305经济贸易类1306工商管理类 1307市场营销类1308电子商务类1309物流类 14旅游大类 1401旅游类1402餐饮类1403会展类 15文化艺术大类 1501艺术设计类1502表演艺术类1503民族文化类1504文化服务类 16新闻传播大类 1601新闻出版类1602广播影视类 17教育与体育大类 1701教育类1702语言类1703体育类 18公安与司法大类 1801公安管理类1802公安指挥类1803公安技术类1804侦查类1805法律实务类1806法律执行类1807司法技术类 19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 1901公共事业类1902公共管理类1903公共报务类1904文秘类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用标准及规范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用标准及规范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用标准及规范 1 行业法规及管理规定 1.1 化工厂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88)化基设字第251号] 1.2 化工厂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中有关内容更改的补充[(92)化基发字第695号] 1.3 自控专业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HG 20506) 1.4 化工装置自控工程设计规定(HG/T 20636~20639) 1.4.1 自控专业设计管理规定(HG/T 20636) 1 自控专业的职责范围(HG/T 20636.1) 2 自控专业与工艺、系统专业的设计条件关系(HG/T 20636.2) 3 自控专业与管道专业的设计分工(HG/T 20636.3) 4 自控专业与电气专业的设计分工(HG/T 20636.4) 5 自控专业与电信、机泵及安全(消防)专业的设计分工(HG/T 20636.5) 6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的任务(HG/T

20636.6) 7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的程序(HG/T 20636.7) 8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质量保证程序(HG/T 20636.8) 9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文件校审提要(HG/T 20636.9) 10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文件的控制程序(HG/T 20636.10) 1.4.2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文件的编制规定(HG/T 20637) 1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文件的组成和编制(HG/T 20637.1) 2 自控专业工程设计用图形符号和文字代号(HG/T 20637.2) 3 仪表设计规定的编制(HG/T 20637.3) 4 仪表施工安装要求的编制(HG/T 20637.4) 5 仪表请购单的编制(HG/T 20637.5) 6 仪表技术说明书的编制(HG/T 20637.6) 7 仪表安装材料的统计(HG/T 20637.7)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doc

附件3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教育部 2012年9月 -59-

-60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专业)的设置与管理,落实和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以及相关的备案与审批等管理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专业目录 第四条教育部制定和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61 -

第五条《专业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其代码分别用两位、四位和六位数字表示。 第六条《专业目录》包含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基本专业一般是指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特设专业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所设置的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T”表示。 第七条《专业目录》中涉及国家安全、特殊行业等专业由国家控制布点,称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在专业代码后加“K”表示。 第八条《专业目录》实行分类管理。《专业目录》十年修订一次;基本专业五年调整一次,特设专业每年动态调整。 第三章专业设置 第九条高校设置专业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二)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 (三)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 (四)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六)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62 -

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 【颁布单位】教育部 【颁布日期】20000501 【实施日期】20000501 第一条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配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品德高 尚、熟悉高等教育、具有高等学校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校(院 )长和副校(院)长,同时配备专职德育工作者和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 术职务、具有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经历的系科、专业负责人。 第二条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配备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人数应与专 业设置、在校学生人数相适应。在建校初期,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 任教师一般不能少于70人,其中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 数不应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副高级专业技 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的"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每门主要专业技能课程至 少配备相关专业中级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 第三条 设置高等职业学校,须有与学校的学科门类、规模相适应的土地和校 舍,以保证教学、实践环节和师生生活、体育锻炼与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建校初期,生均教学、实验、行政用房建筑面积不得低于20平方米; 校园占地面积一般应在150亩左右(此为参考标准)。 必须配备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必要的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置和 图书资料。适用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在建校初期不能少于600万元 ;适用图书不能少于8万册。 第四条 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 计划总课时40%左右(不同科类专业可做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中规定 的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 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 一般都必须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并配备相应的设备。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附件1: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引导中等职业学校依法自主设置专业,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第三条国家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符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 第四条中等职业学校依照相关规定要求,可自主开设、调整和停办专业。 第五条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专业应以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为基本依据。 第六条各地和中等职业学校应做好专业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 — 3 —

置和专业结构,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区域产业结构情况设置专业,避免专业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 第七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宏观指导,制定并定期修订《目录》。 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领域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设置的指导工作。 第八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 市(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职责由各省(区、市)自行确定。 第二章设置条件 第九条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专业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制定的、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整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和相关教学文件; (二)开设专业必需的经费和校舍、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所,以及图书资料、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基本办学条件; (三)完成所开设专业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教师队伍、教学辅助人员和相关行业、企业兼职专业教师; (四)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从事该专业教学的专业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应保持相对稳定。 — 4 —

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

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名称会计 专业代码620203 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等技校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 3年(全日制) 就业面向 本专业主要就业面向是中小企业、金融行业、非营利组织等单位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工作管理、涉税业务办理、财务管理岗位及会计师事务所查账验证、会计咨询等工作岗位。会计专业初始岗位群包括:出纳岗位、材料物资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其他资产核算岗位、职工薪酬核算岗位、往来结算岗位、税务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总账报表岗位;会计师事务所查账验证、会计咨询助理岗位。会计专业发展岗位群包括:总会计师、主办会计、会计主管等会计岗位群;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财务管理岗位群统筹性工作;会计师事务所项目经理、会计咨询主管岗位。 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中小企业、金融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非营利组织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具有诚信、合作、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会计、涉税管理、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业务,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管理、年报审计等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从事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的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证书 本专业毕业生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为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鼓励毕业生取得初级会计师证书。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一、课程体系架构及说明

二、专业核心课程 初级会计实务:本课程主要学习会计要素核算的原则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能以原始凭证为依据,按照企业经济业务的处理流程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 财务会计:本课程主要学习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原理、具体方法和业务流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具备会计系统思维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复杂业务的处会计理能力。 成本会计:本课程主要学习企业成本计算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学会成本费用归集与分配的方法,能应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并能进行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 会计电算化:本课程主要使学生能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操作,胜任出纳、审计、税务、成本核算、总账报表等会计岗位工作。 财经法规:本课程主要学习我国会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理解企业及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应遵守的会计法规,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使之在会计职业活动中,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为今后会计工作打下良好的法律意识基础。 。 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设置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设置标准 (供参考) 一、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 1. 通过社会调查和就业形势分析,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必要的论证。 2. 有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办法。 3. 有完备的申报和审批手续,符合规模效益和合理布局的原则。 二、专业教学组织 1. 设置相应的专业教学机构,根据需要可下设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设备控制技术等教学研究组,相近课程可以合并建组。 2. 专业负责人一般应具有高级职称,有较高的教学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 教学研究组负责人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专业师资配备 1. 专业教师应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及其以上学校的教师任职资格。 2. 以每年招生两个班为基数,本专业的专职教师不少于6人,教师数与学生数之比为1∶25~1∶35。专职教师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者不低于40%,高级职称者不低于20%。 3. 专业设置课程中的40%以上的授课任务由经过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和一定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担任。 4. 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可聘请一定数量、相对稳定的兼职专业教师。兼职专业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及中级以上职称,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5年以上。 5. 每年至少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进行相应的专业实践。 四、专业教学实施 1. 本专业应配备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技术、设备控制技术等专业实验室,并达到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合格标准。具备其他相关课程的实验条件,实验设施可与其他专业共用。 2. 专业课主要实验设备,见附表。 3. 专业课的实验开出率应达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70%以上。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职成厅(2010)9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 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教职成厅〔2010〕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规范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引导中等职业学校依法自主设置专业,我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 二○一○年九月十日 附件:1.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doc 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外专业报表.doc

附件1: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引导中等职业学校依法自主设置专业,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第三条国家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符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 第四条中等职业学校依照相关规定要求,可自主开设、调整和停办专业。

第五条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专业应以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为基本依据。 第六条各地和中等职业学校应做好专业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区域产业结构情况设置专业,避免专业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 第七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宏观指导,制定并定期修订《目录》。 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领域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设置的指导工作。 第八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 市(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职责由各省(区、市)自行确定。 第二章设置条件 第九条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专业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制定的、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整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和相关教学文件; (二)开设专业必需的经费和校舍、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所,以及图书资料、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基本

专业设置调整管理办法

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动态调整实施办法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职成厅【2010】9号)和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自我调节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立足学校实际,合理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平衡和良性互动。 2.特色发展原则。以学校学科优势和办学传统为基础,依托行业背景,突出专业特色;坚持调整与改造、淘汰与增设相结合,促使特色、重点和一般专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办学特色为主线的专业群,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规模稳定原则。根据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坚持专业建设与学校总体发展相结合、需求预测与办学实际相结合,合理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规模,促进规模与效益相协调。 4.动态调整原则。充分发挥就业导向和招生计划调控引导作用,建立能上能下的专业调整机制,实行专业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 5.持续建设原则。以促进专业长效发展为目的建立相关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自我评价机制,保障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工作目标 加强专业设置引导和调控,建立健全专业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实行招生计划、就业情况与专业发展“三挂钩”,合理控制本科专业数量,逐渐形成与地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实现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的规划化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条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年颁布)和《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 第二条本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条本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必须与学校办学目标和整体发展规划相适应;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必须有利于形成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必须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第四条学校在继续保持和深化发展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基础上,优先发展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专业,优先发展符合社会需求、且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专业,优先发展教学条件达到要求、教学质量有保证的专业。积极设置能够支撑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 第五条本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必须符合教育部制定和发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有关要求,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二章专业设置 第六条设置专业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规划; (二)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 (三)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

(四)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六)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办学基本条件,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第七条鼓励和控制以下专业: (一)鼓励设置的专业有: 1.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专业; 2.能够支撑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包括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 3.填补上海市空白的专业; 4.经过调整或改造的传统专业。 (二)控制设置的专业有: 1.毕业生签约率和就业率过低、招生调剂录取率过高的专业; 2.重复设置较多的专业; 3.与本校已设专业的师资队伍严重重复、课程设置严重相似的专业; 4.预警专业。非特殊情况,原则上不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推荐申报此类专业。 第八条学校将按照本科生的培养规模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确定总的专业设置数,严格控制专业数的增长,以内涵建设为中心,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各学院每年新设专业原则上不超过1个,学校每年新设专业原则上不超过3个。 第九条教育部对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备案或审批工作每年集中进行一次。专业设置管理由教务处归口管理,以学院为单位统一申报。 第十条根据《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审核后报教育部备案。 (一)申报材料。申请设置专业时学院需准备以下材料: 1.《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备案专业适用) 2.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不少于6000字)及专家论证意见 3.相关支撑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