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离岸外包与在岸外包

第八章离岸外包与在岸外包

第八章离岸外包与在岸外包
第八章离岸外包与在岸外包

第八章离岸外包与在岸外包

8.1 离岸外包概述

8.1.1离岸外包的定义

离岸外包是企业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企业外部资源进行产业转移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指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将生产和服务外包到发展中国家。与外商直接投资(FDI)相比,由于离岸外包更具有降低成本、强化核心能力、扩大经济规模等作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离岸外包作为国际化的重要战略选择。离岸外包兴起于制造业,但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水平不断提高,而且保持了低成本优势,大量的服务业离岸外包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因此,承接新一轮跨国公司服务业外包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实现经济增长的新途径。新一轮跨国公司服务业外包也无疑为中国服务业发展和有效利用外资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离岸外包,它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必然趋势,又是一个必须谨慎对待的重大商业战略。

离岸外包属于复杂的重要商业决策,事前必须细心分析研究,既要明白离岸外包带来的效益与商机,也要清楚相关的业务风险。

8.1.2离岸外包的分类

(一)按业务领域分类

1.信息技术服务外包(ITO)。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其外部的信息技术服务商,利用其专业技术和服务资源为本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功能。包括数据转换、数据库管理、用户帮助、内容开发、应用开发、系统管理、主框架、网络管理、网站建设等。

2.业务流程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是指一个企业将其经营过程中的某个业务流程环节分离出来,外包给其外部的服务提供商的管理模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3年电子商务与发展报告》,此类业务流程外包常见于金融(包括银行和保险)、资产管理、保健、客服、人力资源、营销以及与互联网有关的其它服务中,涉及部门相对分散。

3.知识流程外包(KPO)。知识流程外包,是指企业把自己业务中的知识创新、研发环节的工作外包出来。这个外包过程涉及到要求领域专业技能的知识密集型业务流程。包括:知识产权研究、金融和保险研究、业务和市场研究(包括竞争情报)、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决策支持系统等。

(二)按外包业务的简繁程度分类

离岸服务外包按其简繁程度,从低端到高端可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后勤办公。如数据输入和转化、文件管理等。

2.顾客服务。如呼叫中心、在线顾客服务、远程营销等。

3.普通公司业务。如金融、会计、人力资源、采购、信息技术服务等。

4.知识服务和决策分析。如研究咨询、顾客分析、证券分析、保险索赔、风险管理等。

5.研究开发。如软件开发、数据中心、医药检测与分析、技术系统设计、工程设计、建筑设计、新产品和新工艺设计等。

8.2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8.2.1全球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一)全球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全球离岸外包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制造业领域,到90年代,随着跨国公司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转移,许多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从事贴牌生产活动,全球制造业外包达到高潮.进入本世纪以来,伴随着跨国公司制造业外包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制造业具有支撑性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越来越强,由此发生了大量服务业的离岸转移。与此同时,发展

中国家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经济环境不断改善,已经具备了承接发达国家离岸外包的条件。因此,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服务业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由此产生了新一轮的外包浪潮——全球服务业离岸外包。

全球服务外包的潜在市场规模巨大,2007年已达4650亿美元,其中IT应用服务、业务流程外包、IT基础设施服务和设计研发服务潜在市场分别为900亿美元、1700亿美元、850亿美元和1200亿美元;到2010年潜在市场规模可望增长到6000亿美元。目前,在4650亿美元的潜在市场中,仅有9%实现了离岸外包,分别为IT应用服务170亿美元、业务流程外包100亿美元、IT基础设施服务10亿美元和设计研发服务120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行业仍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占63%,欧洲占26%,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占11%。接包市场主要是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巴西、菲律宾、爱尔兰等国也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见表8.1。

表8.1 2007年全球外包承接地国家

续表8.1

注:除了领导者国家,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

离岸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以下特点:

(l)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美欧拥有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当今世界的离岸服务外包交易规模日益增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离岸服务外包的总额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IT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950亿美元左右,并且每年以近6%的速度在增长,见表8.2。其二,离岸服务外包所提供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目前,从发包国流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承接国的白领工作岗位数量急剧增加。波士顿一家咨询公司估计,在过去3年里,美国约有40多万个白领服务业工作岗位被转移到海外。

在这场由美国引起的离岸服务外包浪潮中,美国仍然担当了领头羊的角色.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包市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接包市场之一,其接包商的竞争力居世界第一。欧洲的英国和德国是离岸服务外包发展较快的两个国家。亚洲国家(日本、韩国等)虽然有不俗的表现,不过总体上仍落后于美国和欧洲。

表8.2 2006—2011年全球IT服务市场规模

单位:亿美元

(2)离岸服务外包以ITO和BPO为主(见表8.3和表8.4),业务不断拓宽ITO和BPO是目前离岸服务外包领域的两大主要业务。在当今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中,ITO是主要的业务形式,BPO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但有关专家预测,BPO将成为未来服务外包的主流业务。相对于ITO业务,BPO业务对外包承接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有更高的要求。

表8.3 按细分市场划分的全球ITO市场规模

单位:百万美元

表8.4 按照细分市场划分的全球BPO市场规模

单位:百万美元

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服务外包所需的技术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全球知识型服务外包(KPO)逐渐兴起。许多公司不仅将数据录入、文件管理等低端服务转移,而且将风险管理、金融分析、研发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业务外包出去,从而产生了金融外包、医疗服务外包、研发外包等新的外包业务,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3)参与离岸服务外包的国家或地区日益增多,且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发包商将业务外包的目的是想通过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服务质量。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目前服务外包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大公司,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一些中小发包商甚至个人为了降低成本也将部分业务外包出去,外包的客户范围不断延伸。与此同时,外包的承接国家也越来越多,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参与到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行列中来,如印度、中国、马来西亚等,见表8.5。

表8.5 离岸服务外包承接国排名(2007)

注:三大服务类别的权重分布为40:30:30。金融结构的衡量等级0-4,人力与技能的利用率,以及商业环境的衡量等级为0-3。

另一方面,离岸服务外包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发包国多数为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大部分在外包中扮演着发包商的角色,发展也比较成熟。接包国方面,除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外,多数为发展中国家,见表8.6。

表8.6 历年“全球外包服务100强”各国入选企业数

(二)全球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技术创新的加快,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变得越来越多,结构也更加复杂。这使得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事所有的价值链活动,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成为企业重要的生存法则,因而离岸服务外包成为越来越多企业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商业措施。尽管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离岸服务外包将得到快速发展。联合国贸发会议2004年针对欧洲500强企业进行的调查发现,仅有39%的企业有过离岸服务外包的经历,这些企业已经创造离岸就业岗位2万多个;另外有44%的企业计划在未来几年中外包部分业务。其他研究证实,离岸服务外包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更多的离岸服务外包正在进行当中。中国软交会透露的信息表明,2007年至2010年将是世界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市场不断扩大的重要时期。据Gartner公司预测,到2010年,外包总值将达到8000至10000亿美金。

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已经显示出不可逆转的势头,将在各个行业和许多国家迅速蔓延。迄今为止,离岸服务外包被认为主要是大企业的行为,但中小企业很快就会追随大企业的趋势。事实上,一些小型跨国公司已经在从业务外包中寻找机会。企业所面临的日益强大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家们寻求新的途径改善竞争力,促使离岸服务外包进一步发展。所有这些,都代表着离岸服务外包呈现出良好的商机和发展前景。但是,由于竞争的激烈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离岸服务外包的进程也将变得更加艰辛。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离岸外包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的停滞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使各国的服务外包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8.2.2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现状和前景

(一)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现状

面对世界范围内服务外包业风起云涌的变化,中国的服务外包业也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在全球的服务外包业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经济是世界上发展最快和最具有活力的,而且有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法制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大量

的低成本劳动力,因而中国成为很多跨国公司发展外包业务的目的地,像IBM、HP等跨国公司都将他们的外包业务放在中国。在这些发包商的带动下,中国的离岸服务外包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内大部分企业选择ITO和ITES/BPO业务作为经营方式,为这些跨国公司提供外包服务,相继出现了一些发展离岸服务外包比较快的城市,如大连、北京、上海、西安、深圳等。

中国的离岸服务外包在发展程度、市场对象、市场区域以及基地城市建设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l)发展程度——主要以承接软件外包为主,外包形式逐渐多样化。中国大部分企业选择ITO和ITES/BPO业务作为提供外包服务的方式,相继出现了像东软、海辉、浙大网新等为代表的软件外包承接商,见图8.1。除此之外,全国还有千余家规模不等的软件外包承接商。正是这些企业带动着中国离岸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截止2008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收入203亿元,增长超过100%。目前,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和市场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大连等几个城市为主的区域外包中心。比如,在北京,软件外包营业额超过300万美元的有大约15家,他们的总收入占到北京软件外包的60%以上;在大连,前10家主力企业占全市软件外包服务收入的比例超过90%.

图8.1 2008年第3季度软件离岸外包市场及厂商软件离岸外包业务收入分析

在全球服务外包浪潮的影响下,业务流程外包(BPO)近几年在中国兴起,外包形式逐渐多样化。中国发展业务流程外包的成果比较显著,以西安为例。西安已经成功举办三次BPO 国际论坛,引起了国际重视。其以软件产业为依托,产生了像炎兴科技、用友科技等以BPO 为服务方式的代表企业。大连、成都等城市以软件产业为依托的BPO服务外包方式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总体来讲,中国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以ITO为主,BPO为辅。

(2)市场对象——就目前国内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企业来说,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一些跨国公司。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大型发包商,是我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的主要驱动力。“依据对这些跨国公司的调查发现,担当中国离岸外包服务出口主力的外资企业进入的途径主要有:建立独资形式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对国内企业进行资本投资、战略合作,在此基础上承接公司内外的业务流程外包。”根据一份上海市对BPO贸易业务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总体

上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服务提供商承接国外发包企业业务流程转移的BPO服务。跨国公司往往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中国建立共享服务中心,为本企业或其他发包商提供业务流程服务。中国本土的外包承接企业显得很薄弱,大多数业务来自跨国公司在国内的子公司。中国企业通过在国内市场承接业务,间接为外国发包商提供服务。

(3)市场区域——由于文化、语言、地理位置等原因,中国离岸服务外包的市场份额主要集中于日本、韩国等东亚发达国家,欧美的市场份额较小,参见图8.2。来自日本的服务外包业务一直占中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50%以上。按照Gartner日本的统计,日本服务外包离岸业务,占日本国内市场需求的5%,而日本离岸服务业务的70%发到了中国,2007年日本到中国的业务总量为18亿美元。开拓欧美服务外包市场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目前面对欧美市场行业用户的离岸服务外包的案例较少。现有的欧美业务,多数来源于欧美跨国服务供应商的转包服务(如IBM、HP、微软、埃森哲等),直接进入欧美行业市场的企业极为有限。而且多数企业在为跨国服务提供商做下游开发和测试工作,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由此可见,国内多数服务外包企业,还没形成行业咨询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在海外行业市场上竞争力较弱。

图8.2 2008年中国软件离岸外包市场发包方市场份额

(4)基地城市众多。2006年7月,上海、大连、西安、深圳、成都入选国家首批外包基地城市候选名单,之后又先后有15个城市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北京、杭州、天津、南京、武汉、济南、合肥、长沙、广州、重庆、哈尔滨、大庆、无锡、南昌、苏州。以上海、大连、西安、深圳、成都这五大基地为主的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沿渤海板块、长三角板块、泛内陆板块和珠三角板块四个主要承接区域。

(二)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前景

离岸服务外包虽然在中国发展也不过短短几年,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美、日、英、德等主要发包国家越来越关注亚太市场。根据麦肯锡公司的预测,到2010年,中国可实现离岸外包产业收入180亿美元,到2015年实现收入560亿美元。在未来的几年中,无论是在发展速度、交易规模以及服务外包涉及的行业,都将有很快的发展和提高。市场和需求的持续增长必然导致离岸服务外包在中国未来几年的快速发展。

(l)随着离岸服务外包在世界范围内的展开,中国的市场正在迅速地朝着规范、合理的方向发展,离岸外包服务将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以惠普为例,其服务外包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客户为了低成本和高效率而把一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二是战略联盟

性质,即发包商与承包商缔结联盟,包括兼并重组和资本运作等深层次合作,通过外包服务实现双赢.因而以低成本、高效率以及能够取得双赢效果的服务外包方式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2)ITO将会成为离岸服务外包的主要增长方式。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看中了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在制定其全球外包战略时,纷纷将中国大陆纳入其经营版图。同时,我国的信息技术外包(ITO)起步较早,相对BPO而言,发展已比较成熟。这些都为ITO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3)中国BPO市场迅速发展。虽然中国目前的离岸承接业务主要集中于ITO,但BPO每年以更高的增长率在快速发展,见表8.7。有关专家预测,BPO将成为未来中国外包产业的主流业务。IDC对中国包括人力资源、客户服务、财务会计、采购和培训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的业务流程服务外包市场进行了预测,如图8.3所示,业务流程外包的各个细分市场每年都有较快发展。

表8.7 中国业务流程外包市场情况

单位:百万美元

图8.3 中国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市场细分市场

尽管离岸服务外包在中国的起步比较晚,但由于积极参与到世界服务外包的行列中,中国的离岸服务外包产业经历了近10年的高速发展,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全球经济恶化的趋势对服务外包产业的生命力构成了威胁。中国离岸服务企业在经历了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实施等考验之后遭遇到了更猛烈的冲击。

IDC预测,受全球经济下滑影响,短期内中国离岸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将放缓,2009年市场增速较金融危机前的预测下调6%,至22.9%,增长率同比下降4.5%。但离岸服务外包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短暂的市场需求疲软状况有望在2010年得到缓解。IDC中国软件与服务研究部高级分析师余倩认为,在世界各国都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大环境下,中国服务商的损失也在所难免,但我们应该更关注潜伏在危机之后的机遇。相比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在此次危机中体现出较强的经济抗压能力,并有望成为跨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安全港”,对于中国服务商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8.3我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业的路径选择及对策措施

8.3.1我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业的路径选择

(1)借鉴制造外包成功经验,积极吸引服务业外包FDI

借鉴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经验,积极引进服务外包直接投资,鼓励外资服务业企业来华设立离岸控制中心,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与制造业外包(加工贸易)发展轨迹类似,必然会出现外资服务企业在离岸服务外包领域中独占鳌头的局面。通过外资服务企业的技术外溢和经验示范效应,带动本地企业提高服务能力。

就当前而言,我国采用FDI拉动模式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一是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离岸外包,这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一大批具备国际化水平的服务供应商,提高接单能力,继续发挥在ITO业务领域的优势,特别注重培育承接BPO业务的能力,积极承接计算中心、呼叫中心、数据处理、技术研发、财会核算、售后服务等国际服务业转移,特别是逐步拓展一些具备优势和条件的高端业务;二是要继续开放现代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吸引FDI的质量和层次。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积极引进国际现代服务业的新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内服务业提高水平。同时,要积极进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生产性服务产品,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服务支持。

(2)依托强大的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

充分利用现有制造业基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外包,鼓励在岸外包,限制其离岸外包,通过向我国投资的制造业跨国公司提供商务服务,如: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物流、公共关系、金融服务等,延长制造业产业链条,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让制造业外资落地生根。

我国己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业大国。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共130多万个,就业人员8300多万人,占工业劳动力的90%,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中心,被称为“世界工厂”。事实上,唯有制造业的发展到一定水平,制造企业才有可能将服务外包出去,才能产生对服务外包的需求。我国制造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在大力吸引国际服务外包的同时,可以利用自身的制造业优势积极承接本土制造企业的服务外包,即内需型服务外包。我国自身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服务外包的需求是“域内外包”的内需和“离岸外包”的外需双重叠加,此优势是任何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无法比拟的。

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为我国的生产性服务外包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此外,要留住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制造企业,进而吸引其将更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内,必须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发达的生产性服务外包。实际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扩大的投资空间,早已跳出了制造业领域,生产性服务外包已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因为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繁荣本身就会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空间。我国部分制造业企业率先建立了创意产业中心和创意设计中沙心,建立了包括模具设计、软件设计、工程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玩具设计、印刷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设计平台。这些制造业企业将研发、设计外置,取别人所长,补自己所短,取得了巨大成果。生产性服务外包的业务还包括:供应链与物流、装备制造业融资性租赁、第三方品质检验、第三方产品测试、ODM(委托设计)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将上述类似的非核心生产环节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发展。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生产性服务外包发展水平仍然处于滞后状态。在世界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外包占服务业的70%。而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在2006年才刚刚突破40%。可见,以我国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利用生产性服务外包模式发展我国的服务外包潜力巨大。

(3)发挥区域的特色和功能,建设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

尽管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基础,但其产业特色的形成则取决于所在区域的特定功能。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依托于资源、察赋、区位、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所构成的功能,

突出其区域优势和特色,建立起与区域功能相吻合的服务业产业体系,从而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增强服务业的辐射效应。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而形成的集聚区,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效应和品牌效应的特征,客观上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而通过品牌效应,服务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度和占有率,进一步提高该区域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竞合机制,又提高了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拓宽了市场空间。

在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过程中,利用服务外包集聚区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我国区域特色鲜明,为建立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利用集聚区模式发展服务外包。以上海为例,服务外包集聚区的建设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规划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海力图通过政策聚焦,打造一批服务外包集聚区,鼓励在各区符合条件的专业产业园区或服务业集聚区内建立外包产业基地,各有侧重的发展服务外包。这些点状的集聚区通过产业链或创新链彼此相通、有机相连,使上海的服务外包整体辐射能级进一步提升和放大。在大连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内,发展的重点应定位于承接日韩市场的软件外包市场,通过承接日韩的离岸软件外包,将大连服务外包产业园建成为对日软件外包的产业集聚区。在深圳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内,发展重点应立足于深港合作,通过建立香港接包,深圳加工的服务生产模式,既利用了香港高度国际化的市场,又发挥了深圳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从而在发展离岸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实现共赢。其他地区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应立足于本地优势,积极承接具有地区优势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从而实现与其他集聚区错位竞争的格局。

(4)在承接服务外包的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推动中国企业积极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不仅能够在将来有效弥补外资流入的不足,而且中国企业在与海外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促进企业进一步国际化,从而树立企业的服务品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为企业走出去打好基础。以印度离岸服务外包企业为例,TSC、Infosys、Wipro等国际大型服务外包企业,通过承接美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逐渐掌握了外包领域的行业标准和技能,企业实力逐步增强,为扩大业务承接规模,开始在美国本土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从而解决了由于外包合同的不完备属性所带来的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企业的服务产品更加贴近发包方的需求,从而树立起企业的品牌,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针对我国离岸服务外包的承接企业,在通过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并做大做强的基础之上,鼓励有实力的外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鼓励国内企业与国外外包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导与欧美一些大型跨国公司进行分包合作,帮助国内企业在欧美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力。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国内外包企业选择适当时机到欧美市场开设办事处或分公司,直接去建立自己的市场能力,通过海外市场直接承接业务外包,充当一级承包商,不但有效提高了业务盈利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获取了整体项目开发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升了企业整体技术实力和承担大型项目开发的管理能力。我国著名外包企业东软集团和浙大网新公司,就是通过在发包方国内建立联络点,与发包方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机制,从而承接了大量日美大型企业的外包业务,迅速成长为国内前沿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服务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8.3.2提升我国离岸服务外包承接能力的对策措施

离岸服务外包相对于制造业外包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世界主要的发展中经济体都想借助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实现本国产业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在印度、爱尔兰等国家已经领先的背景下,如何发挥自身相对优势,形成有竞争力的服务外包承接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加快开放和发展服务业市场

完善和规模庞大的服务业市场是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强有力支撑。建设成熟的服务业市场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建立公平、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资金投入服务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提高非公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打破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推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其次,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鼓励生产型企业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附加值。第三,坚定不移的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把承接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管理、会计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第四,准确定位,放宽服务外包市场领域的准入限制。明确服务外包的定位,在明确界定概念的基础上制定鼓励服务外包发展的具体政策,由商务部和国家相关部委,将服务外包业务列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鼓励类,并将其列入国家支持和扶助主要对象所在省、市优势产业指导目录,给予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前置审批和工商登记等方面的便利,扶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

(2)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的金融支持

服务外包企业遇到的困扰之一就是资金压力。由于提供服务外包一般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回笼资金,所以资金压力始终困扰着服务外包企业的快速发展。对此,适应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重点支持服务外包发展,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自身业务范围内积极支持服务外包发展,推动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专项信贷额度;鼓励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积极开发新型险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为大型服务外包项目提供项目信贷保险服务;对服务外包企业办理外汇收支提供便利,大力支持服务企业对外承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调整优化各地地方扶持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逐年提高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资金比例,并对服务外包企业购买大型设备、自主创新、建设自主品牌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或奖励。此外,对入驻服务外包集聚区的中外著名服务业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在购地、建设、买房租房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3)完善以网络和通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互联网、通信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高带宽骨干网络,扩展高速路由交换设备容量,增设国际专用数据通道,提升跨地区企业间大容量数据传输能力,为具有数字特性的服务外包产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降低电信业管制,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理的降低电信资费减少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企业经营成本。加大机场、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开直达日本、美国、欧洲等重要离岸外包发包城市的直航航线,降低发包方和接包方实地交流的成本,使双方面对面的沟通更便捷,成本更低。

(4)加大ITO和KPO领域的科研和技术投入

在离岸服务外包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外包(IT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领域,由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度较高,一般需要接包方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从国家角度看,积极在网络、信息技术和医药研发等领域建设大型实验室,提升技术和研发能力,突破技术封锁;加大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外包技术或研发公共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参与技术和科研开发,提升行业技术水平;设立科研创新基金,为服务外包领域的高技术企业给予奖励,如:《商务部关于做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企业认证和市场开拓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且取得行业CMM、150等国际认证的信息技术的外包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资助具有行业应用前景的技术开发项目,如:软件开发、系统设计、医药研发等外包项目;严格把握服务外包企业的认定标准,对R&D投入大的外包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重点引导ITO和KPO领域的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从企业发展角度看,应加大自身科研和技术资金投入,开发核心技术,从传统的嵌入式软件开发、系统周边小型应用软件开发等劳动密集型领域向系统开发、工业设计等高端服务拓展,提升企业技术能力。

(5)培养语言和技能双强的服务外包专业人才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教育,借鉴德国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有目标的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同时兼顾高等教育,培养高端服务外包人才,在承接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的基础上,努力向产品价值链高端延伸。探索外语教学新模式,提高服务外包企业从业人员外语水平,突破交流障碍。涵盖一批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设计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开发远程教育课程以及制定教员培养计划。学习国外先进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全国性服务外包人才认证体系(如包括语言、专业技能、行业知识、项目管理)。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大规模、多形式、针对性强的培训体系。设立专项资金为开展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提供支持,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积极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8.4 在岸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8.4.1 在岸服务外包的定义

从地域来看,服务外包可划分为在岸外包、近岸外包和离岸外包,在岸外包是指外包商与其外包供应商来自同一个国家,因而外包工作在国内完成。

8.4.2在岸服务外包的国际趋势

在岸服务外包的国际发展趋势,一表现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二表现在制造业对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

1.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

1980年代以来,大部分OECD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如美国由80年代的68.1%上升到2005年的76%;英国则由60%上升到75.9% (表8.8) 。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比重有显著提高,如美国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28.7%提高至2005年的32.2%;日本由24.4%提高到27.5%。但传统的批发和零售、旅馆和餐饮业增长幅度不大(表8.9) 。

表8.8 OECD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单位:%

表8.9 1995、2005年OECD国家的主要服务行业占GDP的比重单位:%

2. 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

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是商务服务业。其中的战略性商务服务业,如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处理服务、研究开发和技术服务、营销服务、人力资源发展服务以及商务组织服务等在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度在逐渐提高(见表8.10) ,而对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提高得更快(见表8.11) 。从表8.10可以看出,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到90年代中期,加拿大、英国对服务业的依赖度均提高了1倍左右。而从表8.11可以看出,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日本、加拿大、法国同期增长了1~2倍(表8.11) 。

表8.10 制造业对服务业依赖度的国际比较单位:%

表8.11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依赖度的国际比较单位:%

8.4.3 我国在岸服务外包的现状与问题

1.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偏低

200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64561.3亿元,占GDP的40.4%,到2007 年达到100053.5 亿元,但占GDP的比重却降为40.1%。200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69%,我国不仅远远低于美国(76.7%)、日本(68.1%)等发达国家,而且比巴西(49.6%)、印度(53.2% )等发展中国家也要低很多。这表明我国的服务业并没有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发展相对滞后。

2. 在岸外包仍处在起步阶段

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我国制造业国内外包指数由1997年的3.31上升到2002年的4.745,

2005年再下降至4.563,离岸外包指数平均值由1997年的0.165上升到2005年的0.948(见表8.12),表明我国制造业服务外包处在起步阶段。

表8.12 我国一、二产业的服务外包指数单位:%

说明:表中数据根据1997年、2002年和2005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

根据表8.12,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是服务业的服务外包系数整体高于制造业的服务外包系数。2005年服务业的服务外包系数平均为13.24,而第二产业仅为4.577。长期以来,服务业一直被当作不创造新价值的非产出部门、辅助性部门,导致政策多支持制造业,而服务业的发展多受到政策歧视,这是导致制造企业不愿意将服务部门外置的重要原因。

二是离岸外包系数的增长快于在岸外包系数的增长。1997年第二产业在岸服务外包系数平均为3.295,2005年为4.577,增长了39%;而离岸服务外包系数则由1997年的0.168增长到2005年的0.958,增长达5倍,这说明国内的服务业供给不足。目前我国的服务企业自身发展有许多不足,如存在垄断导致的高价格、低质量;相对部分服务企业的国有背景,制造企业处于弱势,因而外包质量令人担忧,或即使企业有发包意愿,但在国内也找不到合适的承接方,只能发展离岸外包。

三是整体的服务外包系数不高。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发包意愿不强、承接能力较弱、政策歧视等。此外,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法制、诚信环境恶化等也是阻碍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原因。

8.4.4 发展我国在岸外包服务的对策

1. 加快国有部门改革,解决服务外包发包的动力问题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服务外包的动因主要是降低交易成本。然而,目前我国的很多国有部门(包括国有企业、政府机构)降低成本的动力不足,服务业不能从这些部门分离出来,致使服务外包发展不足。

从促进服务外包的发展来讲,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行政管理色彩,促进企业按照市场规律配置资源,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促进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外包,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国有企业应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除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外,应该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等形式,逐步改制为多元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容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推动各类企业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的创新。笔者建议通过企业家的公平竞争来解决国企改革的关键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管理层的任命应该采用聘用制。同时要加快培育企业家市场,建立企业家人才库,按照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优化经营管理人才资源配置,打破人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格局,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对政府来讲,要强化预算约束,推进政府服务外包。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管理服务均可以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由市场来生产,这对于提高公共服务效率、质量,培育市场服务主体具有重要意义。如在电子政务领域,国外的实践证明,外包模式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精简机构、减少开支的发展方向,许多国家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与运行都是委托给市场化的专业外包服务公司,政府工作人员只承担行政管理职能、进行信息加工分析、提出对公众服务的项目要求。我国可以采取“建设—拥有—运营”

(Building-Owning-Operation, BOO ) 的模式进行外包。BOO由企业投资并承担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培训等工作,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产权归属企业,而由政府部门负责宏观协调、创建环境、提出需求,政府部门每年只需向企业支付系统使用费即可拥有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使用权。

2.推进服务标准化,降低服务外包的监督成本

企业将一些临时的、不常用的服务外包出去,应当以服务业的标准化为前提,这是降低监督成本、保证服务质量的重要条件。然而,我国服务业标准化的不足导致企业不愿意将业务外包出去。如在物流行业,很多企业包括海尔这样的国内外知名企业,都在自建物流体系,实行物流服务的自我供给,而不是使用市场上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部市场上的物流服务企业不够专业化,服务的效率、质量、成本等难以满足企业的多方面需求。由于标准化程度较低,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常常就货损率、及时率等产生争议,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使企业不得不以内部物流替代物流外包。生产性服务业要实现快速、跨越式发展,必须走有序、高质和标准化发展之路。标准是产业发展的技术方案,服务产业结构的调整应以标准为导向,引导服务企业走产业化、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制定服务业发

展标准,要研究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各国标准化机构关于现代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发展动向以及服务业标准化产生的效果等,特别要关注世界服务贸易方面的标准化信息。为此: (1)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企业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2)要通过制定服务标准,一方面在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等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现代服务领域尽快搭建标准化平台,促进这些领域形成规模经济,使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针对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制定相应标准,提高进入市场的门槛,促使职业化、专业化水平高的企业进入市场,淘汰技术低、水平差的企业。(3)要实质性参与国际服务业标准化活动,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标准化水平,尽量采用国外先进标准或国际标准。

3. 消除土地政策歧视,解决服务外包的交易成本问题

土地资源对于服务业发展十分重要,这种重要性并不是体现在土地的总量上,而是体现在服务业可以使用土地的数量和价格方面。由于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城市,但城市的土地价格非常高,再加上我国目前对于服务业用地是采用招拍挂的方式出让,而工业用地是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取得,这就使得服务业用地成本比工业用地的成本高。笔者认为,对于某些重点行业服务园区(企业)占地,不应视为商业用地因而采取招拍挂的形式出让,而应视为工业用地而以协议出让的方式转让,降低服务业用地成本。

4. 加强环境建设,解决服务外包的后顾之忧

(1)加强服务业法制建设,降低司法成本。服务外包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转向服务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陆续制定了关于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如1977 年~1978年制定了“航空规制缓和条款”,1980年提出了“铁路和汽车运输的条款”,1984 年制定了“航空条款”,1991年颁布了《多式联运法》等关于物流服务的法规,1999年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之后又陆续制定了《电子信息自由法案》等一系列关于信息及金融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的制定大大促进了美国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中国应当借鉴国际经验,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构建服务业法律体系。在完善法律方面要特别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是阻碍企业服务外包的重要因素,如华为将研发部门设在印度,就是考虑到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因此,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对违反知识产权的整治力度,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研究和保护等。二是要对持续性服务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如培训、中介服务等是非一次性的,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发生服务质量问题,为此,对这些服务门类应该加强立法。三是降低法律成本,提高司法公正性;强化依法长效管理,避免突击整治。

(2)加强诚信环境建设。应健全信用征信制度,对市场主体的资信状况进行系统调查、收集、加工、评估和保存;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信用数据库的建立是信用制度体系的基础,应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可以被征集的信用范围、征集的方式、信息共享的条件和范围以及有关的法律责任,用法律的形式规范公共信息、征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应通过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创建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步伐,加快征信立法建设,完善征信制度,并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标准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征信体制。

8.5 案例与分析

案例:IT业国际外包

(一)案例综述

近几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仍然是产业布局调整的重心,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服务业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外包的趋势也渐趋明显,成为新的热点之一。目前,服务业业务外包己广泛应用于IT业、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服务等多个领域。其中,IT业外包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的很多证券公司和银行也将软件升级、服务器管理和维护、公司网站的建

设和管理外包给国外的公司,以集中力量于自己的主营业务。此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服务业项目外包市场近年来也在迅速扩张,由单个项目逐步发展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正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20万亿美元的规模。其中,IT服务项目外包是当今服务业项目外包中的热点。全球仅软件项目外包市场每年就有13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80%以上是离岸项目外包47。印度目前是IT离岸外包市场的中心和最大的软件项目外包承接国,每年能拿到300亿美元外包项目。根据McKinsey 的调查,印度是迄今为止最受离岸外包业务青睐的地区,这主要得益于其在成本和质量上的综合优势。爱尔兰和以色列可以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多语言人才,但费用过高。有些国家则是质量和成本之外的因素较为突出。例如,中国可以提供较低成本和有特殊技能的软件专业人才,以完成那些文档已丢失的项目。与印度相比,中国的竞争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但在质量上远远落后。其它外包目的地则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包括中国、菲律宾、俄罗斯、墨西哥、新加坡、爱尔兰、北爱尔兰、以色列、南非、东欧和巴基斯坦等。这些国家的排序比较模糊,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陷。

IT业的离岸外包如今正逐渐升级,相关人士呼吁,这一动向理应引起美国有关决策机构的关注。最近,离岸外包问题果真引发了极大的争议。新泽西州的议员准备通过一项议案,限制与该州政府有供应关系的公司把工作转移到海外。而联邦政府电子政府与信息技术办公室的政策分析师DavidMuzio称,联邦政府不会考虑把项目外包到海外,也禁止其承包商这样做。IDC预测,到2007年,美国所消费的IT服务中有23%将来自国外的供应商。而研究公司Forrester也在去年发布报告称,美国到2015年将有330万工作机会转移到海外,其中以IT服务工作为甚。而据印度的国家软件与服务协会提供的数据,印度的IT服务市场从1997年到2002年保持了56%的年均增长,去年又增长了22%。上述议案美国的方案提供商面临着一个大难题,提供开发服务的方案提供商更是如此。如果要招募员工从事编程工作或与呼叫中心相关的工作,雇佣海外劳工当然更加节省成本。研究公司YankeeGrouP提供的数据显示,根据工作性质和所需技能的不同,采用海外劳工可降低20%到70%的成本。不过,虽然美国政府有理由限制IT企业的离岸外包,但鉴于海外的人力成本确实要低于美国,这些限制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更何况,离岸外包确实符合自由市场的理念。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方案提供商更应该致力于提供高端的增值服务。在此过程中,将创造出更多的新工作岗位,以代替转移到国外的工作机会。

针对美国公司IT工作转移到海外的趋势,一种观点认为,事实上,在美国国内也能找到节省成本的方法,不一定非要把工作外包到海外。离岸外包往往能引发多种问题,包括安全、语言障碍和时差等问题。鉴于此,这种模式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对各企业的高层人士来说,应该在美国国内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离岸外包己成为美国IT业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其严重性可由以下几点看出:据研究公司Forrester预测,未来10年内美国将有300万以上的白领职位转移到海外,其中有50万是IT职位。部分人士表示,当前离岸外包的趋势实际上是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转移,体现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原则。他们指出,一些企业通过离岸外包节省了开支,整体经济形势也随之得到改善。这样,离岸外包虽然损失了部分工作职位,但经济形势好转又将创造出新的工作职位。按照这个理论,目前众多富有经验的美国IT人士将不得不改行,同时降低自己的薪资要求。这对工T从业人员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离岸外包纵然可以被描述成“正常市场转移”,却不能保证损失的工作机会和薪资水平会得以恢复。事实上,美国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制造业工作岗位转移到海外后,再也没有恢复过,这给美国的蓝领阶层造成了很大打击。实际上,把工作机会转移到印度、中国等地,所节省的费用远远不及人们通常的想象。离岸外包意味着要在海外部署基础设施,意味着大量的出差和培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所节省的费用。此外,离岸外包还直接或间接的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以下将列举几例:1、IT安全问题。使用海外员工会引起诸多安全问题,

包括知识产权侵害问题和商业机密泄密等。2、业务延续性问题。中东和东南亚存在着恐怖主义组织,美国企业如果把工作外包到当地的话,将面临着因恐怖袭击而造成业务中断的危险。而诸如印巴冲突这样的政治事件也会给外包到当地的业务造成冲击。3、客户的信任问题。客户很看重数据的安全性。如果1T企业把工作外包到海外,将很难使客户或潜在客户相信数据是绝对安全的。如今,的确应该谨慎对待离岸外包了。其实有很多办法既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又不会减少员工的工作机会。RTTS和Softsol等公司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实践,把工作外包给了美国国内的企业。其它公司的高层们是否也要学习这两家公司的做法呢?毕竟,很多美国家庭都依赖于家人所从事的这些IT工作。

(二)案例分析

以上案例表明,承接IT服务业国际转移能够带来诸多方面的好处: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外包市场上的份额有限,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因首先在于软件企业流程管理的缺失,其表象就是随着规模的扩大,管理成本迅速上升,消耗了企业的绝大部分利润。软件行业的项目资源调度很复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功能型部门和项目团队的冲突、知识员工的个性化和团队运行模式的冲突等,而国内大多数企业没有一个流程化的管理制度进行解决。2、有利于提升我国IT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关部门或研究机构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为国内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引导它们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外包市场,承接外包项目,与外国服务企业进行有效合作。3、有利于创造大量新的工作机会。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高素质服务业人才仍然短缺。要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应国际服务业要求、熟练掌握外语的实用型服务人才。同时,正如美国经济咨询委员会(TheConfereneeBoard,简称TCB)发布的名为“谨慎对待离岸外包:决策制定体系”的报告中所说:很多进行离岸外包的公司项目管理水平低下,内外部交流不足、过渡阶段计划设计不当;不少公司注意了安全方面的风险,却忽视了其它因素,如对公司名誉、社会责任和人力资本的损害,法律法规的困难等。离岸外包属于复杂的重要商业决策,事前必须细心分析研究,既要明白离岸外包带来的效益与商机,也要清楚相关的业务风险。“如果没有规定充分的条款,那么客户将会发现向新服务供应商的转变,其代价既大又可能引起混乱”。因此,公司若考虑将工作转向海外发展,就不仅要考虑收益,而且还必须考虑风险。

二、离岸外包案例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离岸外包的大潮来了,席卷美国,冲击欧洲,也波及到了亚洲国家,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必然趋势,又是一个必须谨慎对待的重大商业战略。国内的企业应该有所警醒,并思考自己的经营管理之道,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趋势的必然性。在跨国公司将目光投向发展中国家的今天,离岸外包正是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我国企业应当如何面对离岸外包热潮所带来的挑战呢?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离岸外包能够大大降低成本,带来非常明显的效益。分工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经营模式向横向一体化转变。外包使企业的各项活动在空间上分开,而在时间上并行,促使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而全”或“小而全”的腰鼓型结构发生改变,使企业由追求规模至上转向效益至上。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专注于价值链上的某一节点,集中资源培育核心技术优势,逐渐形成品牌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产业价值链的企业群,以少量资产与风险控制整个产业链;中小企业也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集中策略,专注于特定的细分市场,努力进人产业价值链的某一环节,充当大企业的外包合同商,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与合作伙伴的不断变化的需求。及早采取离岸外包战略的企业,预计可节省约两至三成的成本开支以及其他额外开支。这些开支主要包括劳动力开支、招聘费用、国家保险费用和房地产等。单是劳动力开支这一项,印度员工的薪酬可能只有美国员工的十分之一左右。总之,离岸外包

有助于加强企业竞争力,原因是工作团队遍布世界不同时区,可以全日24小时不停运作,缩短开发应用方案所需的时间。离岸外包战略作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企业变革提供了思路,将对我国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实施业务外包战略可以精简一些非核心业务,对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使组织结构更精干,更有应变性,提高了对市场反应的敏捷度。虽然企业采取离岸外包策略多数是出于削减成本的需要,但是成本压力并不是新近出现的问题。那么为什么离岸外包当前如此风行呢?这是因为多个方面的发展推动离岸外包成为现实。部分业务外包后,企业目标更明确,人员结构更合理,信息沟通也更顺畅,组织文化更融合,组织效率也更高。同时,外包企业依托于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网络,将不同资源优势的企业组合成一个经济实体,实现内、外资源的整合。15年前,一些金融服务和高科技制造领域的先锋企业启动了离岸外包战略,这些企业大都获得了成功,由此带来了“滚雪球”效应,为其他行业树立了典范。通信技术的发展是另一个重要因素。以前,离岸外包企业的行为协调总是受到距离的限制,但是通信技术的突破消除了这一障碍。更廉价、更便捷、更先进的通信技术使得相距半个地球的沟通变得像面对面一样容易。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成为吸引外国企业的原因。以印度为例,每年有200万大学生毕业,其中绝大多数具有流利的英语交流能力。许多评论家希望中国也能普及英语技能,以适应离岸外包企业的需要。此外,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科技热潮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供不应求,一些企业转而寻找国外雇员。在这些雇员当中,大部分是外国移民,少部分在海外以离岸外包的形式工作。而无论是哪种情况,企业和他们的客户都逐渐习惯了与外国工人进行交流,这就形成了今天离岸外包潮流的基础。

再次,虽然离岸外包具有种种好处,但是绝不要轻易作出决定,对于该战略带来的风险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离岸外包也不例外,它是一柄“双刃剑”,在带来收益的同时必然蕴含着潜在的风险。企业在进行业务外包战略决策时,要全面衡量实施外包业务的收益与风险,避免盲目外包,导致外包失败,给企业造成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离岸外包最大的忧虑就是它可能会带来运营复杂性的增加和失控的风险。因为,无论如何,把工作转向海外并实施远程管理总比在国内要复杂得多,并且与第三方或是与合资企业进行外包合作也增加了复杂性。运营商必须制订新的业务运作流程,以确保妥善监控产品开发及客户支持活动,从而达到优质的服务水平。离岸外包还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各国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知识产权条例的保障程度不同,增加了沟通失误的可能性。例如在签订法定合约方面,上述差异可能会影响沟通效率或产生误会,阻碍工作进度。来自国内团体及组织的反对,例如工会、反全球化人士及来自内部员工的阻力,均会影响离岸外包的效益。外包目标国家的政局不稳或运营商欠成熟均会影响业务进展及保密程度,可导致离岸外包服务投资付诸流水。此外,使用海外员工会引起诸多安全问题,包括知识产权侵害问题和商业机密泄密等。跨国公司应具有众多选择,不应视离岸外包为所有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在一些情况下,只要改善某项程序(例如发单程序),效益可能比离岸外包更佳。无论采取何种战略,离岸外包均属复杂的重要商业决定,事前必须细心分析研究,既要明白离岸外包带来的效益与商机,也要清楚相关的业务风险。

小结

习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