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的热运动 课件 说课稿

分子的热运动 课件 说课稿

分子的热运动  课件  说课稿
分子的热运动  课件  说课稿

1.扩散现象说明了( )

A.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互排斥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不同分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变

2.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运动

B.布朗运动是组成固体微粒的分子无规则的反映

C.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D.观察时间越长,布朗运动越显著

3.关于布朗运动的剧烈程度,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固体微粒越大,布朗运动越显著 B.液体的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

C.与固体微粒相碰撞的液体分子数目越多,布朗运动越显著

D.与固体微粒相碰撞的液体分子数目越少,布朗运动越显著

4.关于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发生

B.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是分子的运动 C.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是温度越高越明显

D.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是热运动

5.如图7.2–1所示,是观察布朗运动中,每隔10 s记录一次小颗粒所在位置的连线,有关折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是液体分子运动的轨迹 B.是小颗粒运动的轨迹

C.表示小颗粒在做极短促的、无定向的跳动

D.观察时间内小颗粒的实际运动比图示更复杂

6.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反映了分子运动,布朗运动停止了,分子运动也会暂时停止B.固体微粒做布朗运动,充分说明了微粒内部分子是

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C.布朗运动是无规则的,说明大量液体分子的运动也

是无规则的

D.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是由于温度,压强无规则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7.在长期放着煤的墙角处,地面和墙角有相当厚的一层染上黑色,这说明( )

A.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 B.煤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C.分子间没有空隙 D.分子运动有时会停止

8.关于布朗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是指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分子对小颗粒的吸引力不平衡引起的C.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分子对小颗粒碰撞时产生的作用力不平衡引起

D.在悬浮颗粒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温度越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9.下面所列举的现象,不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是( ) A.将香水瓶盖打开以后能闻到香味

B.汽车开过后,公路上尘土飞扬

C.洒在地上的水,过一段时间就干了

D.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做无规则运动

10.较大的颗粒不做布朗运动是因为

A.液体分子停止运动.液体温度太低

C.跟颗粒碰撞的分子数较多,各方向的撞击作用趋于相互平衡,而且分子冲击力很难改变大颗粒的运动状态 D.以上说法都不正弄清什么是布朗运动、布朗运动的特点以及布朗运动产生的条件和原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08306015 唐祯徽 尊敬的林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是一节课前说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特色五个部 分进行说课。首先是第一部分 一、教材分析 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下一单元里 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 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 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第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辨 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置了三维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了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过实验和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 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氯化钠溶液配置说课稿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是学生在初中进行唯一一个定量 实验操作的。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配置溶液书上只给了我们简单的介绍,我们明显可以看出溶液的配制需要三步,而其中的计算是最难的一步,只有计算正确了,下面的步骤才能正确。根据以往的经验,直接讲解例题,学生理解较困难,因为配制前后溶液的质量发生了变化,并且涉及到了体积的计算,可以说把体积、密度、质量、质量分数四者混合在一起,所以这节课的重点还是溶液的稀释的计算。 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b.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c.掌握溶液配置的一般步骤及常用的仪器。 d.复习巩固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 (2)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计算,训练解题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方法。了解称量化学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验配置溶液过程中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 a.有关溶液配制的一般步骤。 b.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c.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的计算。 d..误差分析 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对于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操作过程这一教学重点,我先引导学生分析步骤,仪器选择,每步操作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基本操作。其间我用相机将学生的错误操作记录下来,利用多媒体展示指出出现的问题以及应该的正确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误差分析这一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溶质,溶剂两方面分析突破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形象生动。设置问题从易到难,层层深入,并引导学生积极地交流和讨论,以学生的练习为主,我只是起引导作用。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主

高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发现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结果。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这是课堂上的难点。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 三、教具 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分别装有二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mL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两个演示实验: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 提问: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 (二)新课教学过程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如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 介绍显微镜下如何观察布朗运动。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最好教师用教鞭指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参考点,让学生看这颗微粒以后的一些时间内对参考点运动情况。 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溶液的形成》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1 第二届“一师一优课”的主题是课型赛讲、有效整合、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员“优课”展示阶段(20xx年10月26日—20xx年元月22日),昨天举行了镇内赛讲,下面是我的说课稿: 一、认真研读,分析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是《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里“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起到重要作用!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溶液的形成,乳化现象,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等。溶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立足课标,确定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③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说课讲解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中的第三个课时《物质的量浓度>>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中学习了溶液的组成,以及前面两课时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探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学习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也了解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初步用定量的方法做实验,特别是又扩充了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以后的化学计算几乎每次都要遇到物质的量浓度,所以也为以后的化学计算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的成败,决定了以后化学计算的成败。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特别是在化学计算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目标分析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溶液的组成和物质的量的概念,也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实验能力及分析数据的能力,而且此时的高一学生刚入学不久,有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和自信心、上课时积极性高。因此上课时要充分利用这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了解化学中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2、初步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3、熟练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完成配制任务(0.1LNaCl溶液,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04mol)并思考其成分的表示方法,使学生逐渐建立起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通过反思实验过程和计算练习深化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溶液的配置方法,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

溶液的酸碱度说课稿

溶液的酸碱度说课稿

————————————————————————————————作者: ————————————————————————————————日期: ?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说课稿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0日点击数: 1034 次字体:小大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说课稿 所街乡中心学校黄星星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第二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二、教学理念 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 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课堂是师生共同质疑、生疑和释疑的地方。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常见酸和碱,以及酸碱中和反应这些知识点之后,是对溶液酸碱性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pH ”的学习既承接了前面所涉及的与指示剂反应的知识,又是对该知识的进行了延伸,即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也就是酸碱度。通过对溶液酸碱度的测定,有助于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并认识酸碱度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的重要作用,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目标 《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知道酸碱性强弱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和教材的设计思路,结合本校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涵义,了解pH 的变化与酸碱度的关系。(重点)2.初步形成测定溶液pH 的实验技能。(重、难点)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溶液酸碱度的广泛应用,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从而形成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 五、学情分析 在学完酸和碱的性质之后,学生已经知道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鉴别出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对溶液酸碱度还没有认识。而物质的酸碱度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着不容忽视的实际意义。 六、教学思路

物理高考复习——分子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 一、选择题 1、已知地球半径约为6.4×106 m ,空气的摩尔质量约为29×10-3 kg/mol,一个标准大气压约为1.0×105 Pa.利用以上数据可估算出地球表面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B (08全国1卷) A .4×1016 m 3 B .4×1018 m 3 C .4×1020 m 3 D .4×1022 m 3 2、对一定量的气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08全国2卷) A .气体的体积是所有气体分子的体积之和 B .气体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气体温度就越高 C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是由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不断碰撞而产生的 D .当气体膨胀时,气体分子之间的势能减小,因而气体的内能减少 3、假如全世界60亿人同时数1 g 水的分子个数,每人每小时可以数5000个,不间断地数,则 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最接近(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取6×1023 mol -1) C (08北京卷) A .10年 B .1千年 C .10万年 D .1千万年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08天津卷) A .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固体颗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B .没有摩擦的理想热机可以把吸收的能量全部转化为机械能 C .知道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和密度可求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D .内能不同的物体,它们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可能相同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08四川卷) A .物体吸收热量,其温度一定升高 B .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C .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过程一定能实现 D .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6、地面附近有一正在上升的空气团,它与外界的热交热忽略不计.已知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则该气团在此上升过程中(不计气团内分子间的势能)C (08重庆卷) A .体积减小,温度降低 B .体积减小,温度不变 C .体积增大,温度降低 D .体积增大,温度不变 7、对一定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7全国2卷) A .在体积缓慢地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气体一定对外界做功 B .在压强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外界对气体一定做功 C .在体积不断被压缩的过程中,内能一定增加 D .在与外界没有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中,内能一定不变 8、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某一平衡状态下的压强、体积和温度分别为p 1、V 1、T 1,在另一平衡状态下的压强、体积和温度分别为p 2、V 2、T 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D(07全国广东卷) A .p 1 =p 2,V 1=2V 2,T 1= 21T 2 B .p 1 =p 2,V 1=2 1V 2,T 1= 2T 2 C .p 1 =2p 2,V 1=2V 2,T 1= 2T 2 D .p 1 =2p 2,V 1=V 2,T 1= 2T 2 9、分子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物质的宏观热学性质。据此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 A .显微镜下观察到墨水中的小炭粒在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这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B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一定先减小后增大 C .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可能先减小后增大

九年级溶液说课稿

九年级溶液说课稿

九年级溶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九单元《溶液》以及第九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我将从课程目标、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处理策略、以及中考考点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是第一部分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对本部分做了以下几点要求: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并掌握溶解度的含义3.掌握溶质质量分数,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 5.通过溶解度和质量分数的学习,掌握基本解题方法6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接下来我对教材部分做了以下分析 教材地位: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教材内容体系: 1、溶液的形成 关于溶液的初步知识,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主要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液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2、溶解度 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3、溶液的质量分数 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使学生通过

高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分子的热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这是课堂上的难点。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 三、教学用具 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分别装有二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两个演示实验: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 提问: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 (二)新课教学过程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如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 介绍显微镜下如何观察布朗运动。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最好教师用教鞭指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参考点,让学生看这颗微粒以后的一些时间内对参考点运动情况。 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观察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 (1)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来。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永远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教学文档

2019年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2019年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通过水和油的小实验,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 课题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 仪器、药品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 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 二、教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许多溶液,如H2O2溶液能分解产生氧气,紫色石蕊溶液遇酸会变红色。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还曾用过或见过哪些溶液? [指导分析] 出示四瓶溶液:H2O2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石蕊溶液、70%的医用酒精 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溶液有哪些共同点? [设问] (1)什么是溶液?溶液就是含水的液体混合物吗? (2)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1)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 (2)你能解释蔗糖、食盐、碘逐渐消失的原因吗?[分析解释] 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a+和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酒精分子的作用下,碘分子均一地分散到酒精分子间隔 中,形成碘的酒精溶液──碘酒。 放多媒体动画:蔗糖溶于水,食盐溶于水。 [指导分析] 用多媒体逐一打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溶液均一性、稳定性的意义。 (2)蒸馏水是溶液吗?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 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 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比赛文稿 一、教材分析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1.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案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教案目标分析2. ①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②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案重点、难点和关键3.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关键:溶液的特征二、教法分析溶液是常见的一大类物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应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溶解过程的微观理解比较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案帮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在生活中的溶液的讨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教材介绍的比较简单,可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完成的,要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交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三、学法指导在前面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已接触到溶液及溶液的形成,在学习过程中要将感性认识理论化、系统化,这就要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的过程,打开视野,理解溶液的概念范畴。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乳化原理。借助探究实验了解乳浊液与溶液的区别。在探究实验中要做到分工合理,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现象。在列举实例的基础上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我们其实是生活在溶液的世界中。四、教案程序1 / 5 目的与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在课前由六位同学准备纯净水、指导学生按要[课前准备]矿泉水、蔗糖水、食盐水、蔗糖食盐求准备,装在透明的杯子水、橙汁汽水各一杯。里。设置真实的情景,观察外观的差异。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组织学生活动,提引入] [请同学品尝。并描述味道和过程入,学生亲身体验,示学生感受在品尝的过程中的感受。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描述并设置悬念,激发好中味道有无差异。猜猜他们喝的是什么。奇心。饮品的配制者揭晓答案,并根据配方及包装上的标签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饮品的成分。由猜测与结果的差][提问外表一样的味道可能不][讨论、归纳科学观的教育。异受到什么启发?一样,味道一样的成分也可能不一样。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除第一杯外,其余提问[]][讨论、归纳从宏观角度探究溶?点么有什共同五的杯、都是混合物,成分中都含有水1液的特征。(根据前面活动的体会并、矿32、味道上下一致,是均一的结合生活经验)物质、糖、盐等成分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蔗糖在水中的溶解、食盐观看动画] [过微观宏观向由在水中的溶解?]提问它们是怎么形成的[渡,从微观角度认识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均匀[描述]为什么各部分的味道是一溶液形成的实质。地分散在水中,而氯化钠以阴阳离子(联系分子的特征样的呢?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理解形成的过程)从微观角度分析五杯饮讨论、归纳][ 品的共同点。生活中说明溶液具有均一、稳[举例]强化对溶液特征的溶液、溶质、溶剂小结[]定特征的实例。理解。的概念;三者间的关系;

高中物理之分子的热运动知识点

高中物理之分子的热运动知识点 分子的热运动 扩散现象 1.定义: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原因: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 3. 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4.扩散现象说明 (1)直接说明了组成物体的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分子间有间隙 布朗:英国的一位植物学家。1827年,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花粉微粒悬浮在静止水面上的形态时,却惊奇地发现这些花粉微粒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布朗经过反复观察后,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我确信这种运动不是由于液体的流动所引起,也不是由于液体的逐渐蒸发所引起,而是属于粒子本身的运动。” 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气体)中的固体微粒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 追踪一个微粒的运动 将每隔30s观察到的微粒的位置,用直线把他们依次连接起来。

花粉微粒的运动是无规则的。不同的花粉微粒的运动路线是不同的。 图中的连线是不是花粉微粒运动的实际路线? 不是 布朗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大量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时,对悬浮在其中的微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即:液体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布朗运动是观察到的悬浮小颗粒(足够小)的无规则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但它间接反映了气体、液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 布朗运动跟什么因素有关 布朗运动是分子的运动吗? 布朗运动是悬浮于液体中微粒的无规则运动,这种微粒

是由成千上万个分子组成的集合体,因此它的无规则运动不是分子的热运动。液体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微粒运动的无规则性反映了液体内部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为什么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为什么随着温度的升高微粒的布朗运动越加激烈? 温度升高,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液体分子对微粒的碰撞次数将增加,而且每次撞击作用将增强。这就使微粒受到来自各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的不平衡现象加剧,引起微粒的布朗运动越加激烈 布朗运动的特点 无规则; 永不停息; 温度越高,颗粒越小,运动越激烈; 布朗运动能够在液体和气体中发生。

化学:9.1《溶液的形成》说课教案(第一课时)(1)(人教版九年级下)

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可用动画模拟讲解,并注意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联系实际→知识升华→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玻璃片、玻璃棒、五试管溶液(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硝酸铵固体。 学生用具:仪器:小烧杯、玻璃棒、小试管、药匙、滴管、酒精灯、火柴、温度计; 药品:食盐、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水、乙醇、植物油、洗涤剂、洗衣粉、纯碱、硝酸铵、氢氧化钠。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溶液。 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情境]展示五种液体:红色(晶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发言]如: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五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第九单元溶液

高中物理 第1章 分子动理论与统计思想 3 分子的热运动教师用书 教科版选修3-3

3.分子的热运动 学 习目标知识脉络 1.知道什么是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 象产生的原因.(重点) 2.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理解布朗 运动产生的原因.(重点) 3.通过对布朗运动产生原因的分 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重点、难点) 4.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理解 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难点) 扩散现象 [先填空]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产生原因:是由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3.发生环境:物质处于固态、液态和气态时,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4.意义:证明了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5.规律: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6.应用: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分子的扩散在纯净的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其他元素来生产半导体器件. [再判断] 1.在一杯开水中放上点糖,整杯水变甜了,是扩散的原因.(√) 2.冷水和热水都能使红墨水扩散,说明扩散快慢与温度无关.(×)

3.扩散现象是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证明.(√) [后思考] 扩散现象是否是由对流和重力引起的? 【提示】扩散现象不是由对流和重力引起的,是由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引起的. 1.影响扩散现象明显程度的因素 (1)物态 ①气态物质的扩散现象最快、最显著. ②固态物质的扩散现象最慢,短时间内非常不明显. ③液态物质的扩散现象明显程度介于气态与固态之间. (2)温度:在两种物质一定的前提下,扩散现象发生的明显程度与物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显著. (3)浓度差:两种物质的浓度差越大,扩散现象越显著. 2.分子运动的两个特点 (1)永不停息:不分季节,也不分白天和黑夜,分子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无规则:单个分子的运动无规则,但大量分子的运动又具有规律性,总体上分子由浓度大的地方向浓度小的地方运动. 1.如图1-3-1所示,一个装有无色空气的广口瓶倒扣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上,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当抽去玻璃板后所发生的现象,(已知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高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导学案

高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导学案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产生。 (2)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理解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及决定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实验演示与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法、分析推理归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于观察、永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重难点 重点:布朗运动及产生的原因。 难点:布朗运动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流程 (-)引入新课 复习旧知识,趣味小实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过程 观察演示实验 【演示1】将空的集气瓶倒扣在盖有毛玻片的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上,抽去中间的毛玻片,将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引导并补充小棉花的作用。 【演示2】将高锰酸钾溶液滴入一杯清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演示3】同样的现象在固体与固体之间、固体与液体等之间能否发生呢?举例说明? 归纳总结,提出扩散概念。 一、扩散现象

1.概念: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思考:扩散现象让我们知道,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这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分子间没有间隙,能进入吗? 2.意义:反映了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运动的,同时也反映了分子间有间隙。 思考:既然反映了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运动的,那么分子又是怎样运动的呢? (大家猜想)再做一个实验分析。 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这是绘画用的颜料,在烧杯中放入少许,用水稀释后,取出少许液体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简要交代显微镜操作注意事项。 展示观察成果:用液晶显示仪和投影放大展示小组观察成果。 问题1:在这个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继续提问:有运动的,有几乎不动的(后续解释)。那么运动的是什么在动? 问题2:所看到的究竟是分子在动还是微粒在动?(小组讨论) (提示)光学光学显微镜观测限度。 问题3:既然是微粒在动,那么又是怎样运动的呢?(学生回答) 问题4:看起来像是无规则运动,你能设计方案验证吗? (1)提示:我们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时候,有一个频闪照相的方法记录物体的位置。 (2)对生的方案进行分析 (3)演示气垫平台上物体运动,分析它的特点。 (4)简述布朗发现微粒运动的过程。 二、布朗运动 1.概念:后人把悬浮微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 问题:5.为什么悬浮微粒会做无规则运动呢? 对学生观点点评。用实验分析学生的观点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武汉市七里中学罗璇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2.本课题内容分析 本课题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如花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理解乳化现象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可用动画模拟展示,并注意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3. 教学目标分析 ①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3、了解一些常见的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②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

高中物理 7.2分子的热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3

7.2分子的热运动课后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1.了解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的运动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理解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理解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布朗运动产生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于观察、敢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情感价值观:通过实验体验物理基于实验的科学,使学生相信科学,敢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及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教学难点:对布朗运动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区分扩散现象、布朗运动、分子热运动。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实验分析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演示:往地上喷香水,提问:同学们的感受?分析得出:香水分子不停的运动。本节课我们就从实验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一、扩散现象 学生观察三个实验: 1.将盛有二氧化氮的集气瓶与另一集气瓶竖直方向对口接触 ,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子慢慢扩展到上面瓶内。 2.将硫酸铜溶液注入水底部,分界面很清晰,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界面模糊了。 3.把铅块和金块压紧,放置几年后,发现在接触的地方都有对方的分子。 结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彼此进入对方。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 1、定义:不同的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板书) 2、原因: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板书) 提问:那么扩散现象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实验: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滴入几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比较快,而在冷水中扩散较慢。 3、影响因素:温度(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快)(板书) 4、本质:直接反应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板书) 二、布朗运动 回答以下问题: 阅读课本P 5-7 1、什么是布朗运动。 2、布朗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3、影响布朗运动因素是什么? 4、布朗运动反映了什么。 解答:(1)定义:悬浮颗粒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板书) 展示动画:液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撞击悬浮颗粒。 说明:悬浮微粒:宏观上的小(肉眼看不到) 微观上的大(由成千上万个分子组成) 正因为液体分子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导致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2)原因:液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对悬浮微粒撞击的不平衡造成的.(板书) 思考填空: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的液体分子越,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越,布朗运动越。如果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很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的分子数,各个方向的撞击作用接近,布朗运动就。(画图分析) 帮助理解: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兴隆二中付艳荣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是一节课前说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第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辨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置了三维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了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2.通过实验和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 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思维特征: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观察现象、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法与学法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说学法: 直观生动实验是学生最喜欢、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本节课学生以分组实验和探究式学习为主要方法。 四、教学设计 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多媒体辅助,不断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分为体验溶液和认识溶液两大部分 环节一:情境创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