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报学概论论述题总复习20051105

情报学概论论述题总复习20051105

情报学概论论述题总复习20051105
情报学概论论述题总复习20051105

情报学概论论述题总复习

1.分析情报学学科环境与情报学实践的变化P65-67

一.情报学学科环境的新进展

如今,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传统的情报学生存环境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学科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来看待这种变化。

1.外部变化

(1)社会的信息化和信息的社会化,产生的今天,全球信息是急剧增长,信息化社会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要求日益高涨。

(2)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信息需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导致了信息工作产业化的趋势。

2.内部变化

(1)从信息工作者、信息机构所收藏的内容多样化,手段制度化,人们对信息工作的要求随人们自身观点的变化而变化。

(2)有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有关院系、专业纷纷改名。

(3)从情报学实践看,信息机构所提供的传统的情报服务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一方面使丰富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使社会上巨

大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情报学实践

1.信息机构成分变化

过去由国家组织成立的各级情报机构以及科研、大专院校附设的情报机构组成各种集体、民办、私营的新形式的信息机构不断出现。

2.信息咨询进入寻常百姓家

信息咨询不再位大专亚和科研机构所独有,社会各阶层信息咨询都全面发展。

3.广播、报纸、电视信息服务趋势日增

4.大专院校相应新专业的兴起

5.情报学刊物改名或报道内容的变化

从情报学内外环境和实践变化来看,情报学实践正呼唤着新理论。

2.比较情报学和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特点P11

第一,对于档案和情报的概念、属性、价值的研究,两门学科的共同点都在于概念定义的探讨。最后归结于从各自的基本属性出发来定义。两门学科都重

视对属性的研究、种类划分的研究,价值实现的研究。

第二,档案工作和情报工作都是实践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都非常重视工作基本矛盾和规律、工作性质和基本原则的研究。

第三,档案和情报事业发展受政治、政策的影响较大,有必要通过国家改革,利用先进的思想和手段来加强以科学的管理。

3.事实信息需求与利用研究的意义P119-121

事实信息的含义:

信息活动的传递对象除了有人类再社会实践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以外,还有关于各种活动记录、传报的消息和关于各种事件、事实、社会现象的原始记录积累的资料这样一类非知识型信息,我们可以吧这类非知识型信息称为“事实信息”。

事实信息的产生、传递及利用规律的研究使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1.受国际社会发达国家已经和正式进入信息社会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深入,又受到社会各行各业利用市场经济求生存、求发展、社会信息需求数量、类型不断增多的影响,90年代开始,我国全面感受到了信息冲击波。

(1)表现在“信息”成为大众媒介,人们日常生活中实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2)各行业、各部门竞相成立信息机构,它们面向社会,注重交流并有偿开放,信息组寻称为热门行业。

(3)广播、电视通过延长时间、增设新的信息台等方式,报纸通过扩版、增版等方式纷纷增加信息栏目。这些冲击波绝不仅仅是由知识信息单独形成的,更多的

是由事实信息同知识信息一起构成的。

2.事实信息一直受到传统情报学的忽视,原因在于,事实信息数量巨大,分布分散,零乱,人们要从众多的信息中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意向本身就是及很困难的事;况且,人们对事实信息的需求动机、目的各异,所以传统的情报学缺乏对事实信息的深入研究。

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事实信息的需求量、重要程度以及保障程度都有增大、增强的趋势,事实信息的研究也就成了情报学的研究课题。

3.由此可见,在我国改革开发逐步深入的情况下,信息日益称为国家、集团、个人日常生活之必需,整个社会的信息需求方向已经有所调整。

(1)面向科研部门的,以知识信息为主的信息需求不再是绝对的重心,社会信息需求向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

(2)传统情报学的内涵也应发生相应的改变,在将研究对象拓展到某些信息领域的同时,非知识信息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的研究就显得横重要了。这一方面

是情报学实践所提出的迫切要求。

另一方面也是情报学生存的内外环境变化对情报理论发展的一种推动促使其如此。

4.比较知识信息需求与事实信息需求的特点P124

知识信息需求和事实信息需求具有不同的特点,前者从已有的理论,观点出发,引用、借鉴、吸收、批判前人的认识而完成自己的认识过程,后者从事实、数据、资料、消息等原料出发,分析综合,验证已有的观点和形成自己新的观点。

知识信息需求的特点:

知识信息需求一直是传统的情报工作所满足的主要对象,主要原因—是传统情报学在图书馆学、文献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沿袭了图书馆学、文献学的习惯,也主要把为决策和科研服务当成自己的主要目标。二是由于知识信息需求本身也是一种较为稳定的信息需求,知识信息是首先得到保障的一类需求。

事实信息的特点:

事实信息一直受到传统情报学的忽视,原因在于,事实信息书记量巨大,分布分散,零乱,人们要从众多的信息中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意向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况且,人们对事实信息的需求动机,目的各异,所以传统的情报学缺乏对事实信息的深入研究,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事实信息的需求量、重要程度已经保障程度都有增大、增强的趋势,事实信息的研究也就成了情报学的研究课题。

知识信息去修和事实信息需求又有密切的联系;表现在:

第一,各类型的拥护,有可能同时存在着知识信息需求和事实信息需求,两类信息共同为用户服务。

第二,两种需求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可见,知识信息需求和事实信息需求是辨证统一的。

5.较用户及其需求研究的直接调查法与间接调查法P133

一.直接调查法

直接调查法是有用户本身参与的调查研究方法。其优点是调查可涉及广泛的范围,不受当前用户和潜在用户及具体需求和表达情况的限制,可获得较全面、详细、可靠、具体的材料。

直接调查法既可爆竹我们了解用户的个性特点,又可帮我们归纳统计同一类用户或用户整体的共性特点,既可帮助我们从用户的角度看待信息的使用价值,信息的服务方式优劣、信息系统的易用程度,信息保证程度,又可帮助信息工作这了解用户信息产生及表达情况,信息交流渠道的选择、吸收和利用信息的过程和所需的时间,帮助我们了解用户,了解用户眼中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

直接调查法可分为三种:

1.调查表法:按要调查的内容设计调查表,把要调查了解的问题列入表中,然后将调查表交给用户,由用户等级评分、问答、选择等方式回答表中的问题,最后回收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研究。

调查表进行用户研究时应注意:

1)选择好被调查的对象;

2)调查表的世纪要科学合理,对所调查的项目要分类制表;

3)调查的结果数据要进行科学的统计加工,归纳综合、评价结果的含义,以便得出正确得结论。

2.询问法。亦称问答法。指根据研究目标直接向用户提问从而得出结论得方法。

1)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询问对象

2)要注意准确提出要询问的问题

3)对询问结果要作出客观的分析

二.间接调查法

间接调查法又称文献调查法,是对用户有关的文献和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的方法。间接调查法虽然不与用户直接接触。仅仅使用一些媒介间接地了解用户的情况,但它的调查结

果是客观、可靠、使用灵活、方便、通过分析归纳、综合评价、对比分析、逻辑推理的方法,它同样是了解用户需求的一项重要途径。

间接调查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伯恩(Bourne)交往观察法

2.引文统计法

3.用户资料的调查分析法

4.情报业务资料分析法

6.分析文献计量学的主要定律及其应用价值P173

一.文献增长规律

60年代英国情报雪茄就研究了知识和外呢线的增长趋势。普赖斯根据1750年以来的期刊大约是每50年增长10倍的情况,指出了科学文献与时间成指数函数关系,普赖斯以科学文献量在坐标图上逐点描绘出来,然后以一条光滑曲线连接各点,便形成了一条曲线,这就是著名的普赖斯曲线,它近似地表现了科学文献随时间增长的规律。

以后人们对普赖斯的指数增长理论进行了修正,搜出了科学文献按逻辑曲线增长的理论。

应用价值:文献的增长的一些规律虽然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某些学科领域的文献增长情况,有助于分析文献的增长特征,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状况,也有局限性,利用系统的观点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科学性。

二.文献的分散规律(布拉德福定律德来源及应用)

1948年,英国化学家和目录学家C.布拉德福经过长期的研究,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期刊文章的分布规律,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布拉德福把科学期刊中有关具体问题的论文数量按递减次序排列,把期刊分为三各区,并往每一个区中有关某一具体问题的文章数量相等。第一区名为“核心区”

—n1,第二区名为“相关区”—n2,第三区名为“外围区”—n3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n1:n2:n3=1:a:a2

其中a为常数,约为5.0

应用价值:目前布拉德福定律在情报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可直接用用于考虑核心期刊、进行情报检索等方面。

三.文献老化规律

文献的“老化”是指文献内容日渐陈旧,其利用价值逐渐减弱,甚至最终完全丧失其利用价值。

影响文献老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的增长速度不同,文献增长愈快,文献的半衰期愈短,文献的老化愈快。2.文献种类的不同,不同种类的文献,使用寿命不同,老化速度就不同。3.学科性质不同及学科处于不同发展时期,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与成熟学科,其老化速度不同。

4.信息环境的不同。信息环境影响了用户的构成,需求特点,也对文献的老化产生间接的影响。

四.文献引用规律

文献引用规律最有代表性的是文献具有的引文耦合及被引和自引关系。

引文耦合:指当两篇论文共同引用了一篇或数篇相同的文献时,则称这两篇文献是引文耦合关系。

分析引文关系的作用主要有:

1)引文耦合以及被引和自引关系都很自然地把已发表的文献连结成一个具有其某种属性的相关文献的网络,形成相关文献群,对相关文献群进行研究,我们就可以通过引文现象,揭示文献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2)引用关系显示的文献关系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献检索途径,使我们可以从引文的角度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

3)论文的耦合及同被引关系还可推广至两个学科、两个专业、两个著者、两种科技期刊耦合。帮助我们了解学科、专业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方向以及学科专业间相互渗透关系;了解学科专业人员的结构成分已经相关著者群的情况。了解科技期刊的专业性质,判断科学期刊之间的关系以及确定核心期刊,结实了文献间相互关系的规律,提供了从引文角度进行文献检索的途径。

五.洛特卡定律

表述为:在某一时间里,具有论文数X的著者频率Y与X的平方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为:Y(X)=C/X2

应用价值:可以用洛特卡定律来预测著者的数量和文献的数量研究科学家活动的规律,研究人才的著述特征。

六.齐普夫定律

齐普夫定律表述为:如果将一篇较长的文章种的每个词按其出现的频次,以递减的次序排列起来,并用自然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r,出现频次的最高的为1级,其次为2级……直到出现频次最小的词都得到序号,如果f表示在文章中出现的频次,r表示词的等级序号,

那么:fr=C(C为常数)

齐普夫定律在图书情报领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1.在情报的标引和词汇控制问题上,这些学者按照齐普夫定律的词频分布,可以解决叙词表的选词问题。

2.建立信息检索系统时,齐普夫定律可在数据库的文档组织中得到应用。

3.齐普夫的“最小努力原则”对于信息中心的最佳地理位置,对于信息中心资料库的合理排架方面也有指导作用。

7.分析不同加工层次的信息源及其特点P182

1.零次情报

所谓零次情报时正式经过物化之前的情报,是形成一次情报之前的情报形态。零次情报的特点是数量大,直接性、瞬间性、针对性、适用性强,反馈及时。

2.一次文献

所谓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是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或研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文献,它是使用量最大的信息来源。

3.二次文献

所谓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的加工整理以后形成的一类文献,是专门提供情报线索,供人们查阅信息来源的信息源,也是人们通常所称的检索工具,检索类信息源。4.三次文献

所谓三次文献是在一次、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温习研究和综合概括而成的一类文献,三次文献是高度浓缩的信息,是高级信息产品。

8.分析不同载体形式信息源及其特点P186

1.印刷型信息源

印刷型的文献是有着最悠久历史的一类文献,优点主要有:它不需要借助于任何设

备,便可以直接阅读,使用方便,在使用技术和心理上都更易于读者接受。它的缺

点主要有:比较笨重、体积大、收藏起来占用较大空间,文献的识别和提取难于实

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2.缩微型信息源

缩微型文献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利用光学技术,使印刷型文献缩小了许多倍的一

类文献。缩微型文献的优点有:

1)体积小,便于收藏,大大节省了书库收藏空间;

2)分量轻,规格统一,提取、传递和管理方便;

3)成本低,价格便宜;

4)在恒温恒湿条件下,保存期长;

5)缩微品可以同计算机系统结合起来使用。

主要缺点是:

阅读时需要借助于缩微阅读机,不能像印刷文献那样进行文献的前后部分的比较,在文献上作记号和注释等。

3.视听型信息源

视听型信息源又称声相型文献,通常时应用录音直接记录声音和图像的文献形式,优点是它直接记录声音和图像,给人以直观、生动的感受,使传播的信息易于接收和理解,它能动态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的各种活动过程,具有其它类型文献不可比拟的独特作用。4.机读型信息源

机读型文献亦称计算机阅读型文献,它是以磁带、磁盘、磁鼓、光盘计算机外部存贮介质为载体,以光电转换和电磁波转换为记录手段,通过计算机处理而形成的一类文献。

优点是存贮量大,存贮密度高,存取速度快,信息的传递和利用效率高,能实现一次输入多次使用,并做各种文献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9.分析图书的种类及其特点P191

图书是文献中最古老的一种出版形式,科学的图书,一般都是内容成熟,概括和论述较为系统,全面的科研成果。

科学图书根据读者对象和用途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1.专著

专著是指就某一专门课题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内容比较专深的科学著作。专著的科学性、创造性和专门性很强,重要的专著往往是科学家多年研究心血的结晶。

从情报学的观点看,专著的情报量大,密度高,对科学决策和科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情报价值。

2.教科书

教科书十各高等院校和专业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反映的知识内容比较陈旧,其内容一般是基本的原理和事实。系统概括业已成熟的理论方法,具有内容的科学性和相对稳定性,阐述名词属于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文字表达的通俗性的特点。

从情报学的观点看,教科书中包含的最新知识量少,单在观点的表述、事实和材料的运用和概括理论等方面也有其全面完整的独到之处。

3.工具书

工具书又称参考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检索需要,广泛地汇集有关的知识材料,并按特定的方法排检,以提供资料和最了线索的专类图书。

工具书对于图书、情报、档案工作而言具有双重的意义,因为它那是情报、图书、档案工作的产品,又是科学研究和开展情报工作不可缺少的参考性检索工具。

工具书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种:1)知识性工具书;2)资料性工具书;3)检索性工具书。

4.科普读物

科普读物是一类以向广大读者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而编撰的图书,其特点是其简洁性、知识性、趣味性,它寓教于乐。

5.文集

文集是由多篇文章汇辑而成的图书,按作致的数量可将其分为单一作者文集和多作者文集,所收辑的文章由的是代表作,大多质量较高。

大多数的作者文集都是科研机构、学会、协会的论文集,它是获得会议文件的重要信息源。

10.分析信息交流研究在情报学中的地位P208

从信息交流的过程来看,信息交流总是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下,从信源通过传递通道到达信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需求成文信息川江交流的动力,信息环境的好坏,决定了对

信源的组织管理程度,有序化程度,也决定了信息传递的渠道是否畅通,还决定了信息接收方式是否能充分满足他的要求。

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我们所要研究和关心的问题有如下一些:

第一,信息源问题

第二,交流渠道问题

第三,信息环境问题

第四,信息需求问题

第五,信息接受问题

第六,信息系统问题

从信息交流过程所关心和研究的问题中,我们便可构造出较完整的传统情报学体系,因而,信息交流的过程证明了信息交流问题是情报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11.比较信息交流各种模式的特点P217

根据信息交流的特点,将其划分为三种,即正式交流模式,非正式交流模式和综合式模式。(一)非正式交流模式

信息的非正式交流也称“直接交流”,是指信息生产者与利用者之间直接进行的信息交流。它是由科研人员直接参与下的信息交流活动。其内容包括个人之间的交流、时间、书信往来、参观访问、讨论、学术会议、交换出版物预印本等。凡是不通过文献系统和文献工作者的帮助完成的信息交流,都可以称为非正式交流过程。

非正式交流模式最为明显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无形的集体”或“看不见的学院”。

非正式交流模式的其他表现形式还有情报交换小组和情报网。

非正式交流模式的优点为:

(1)非正式交流过程能以最快的速度传递信息;

(2)非正式交流过程选择性强、针对性强;

(3)非正式交流过程反馈迅速;

(4)非正式交流过程有助于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非正式交流模式的不足之处有:

(1)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较大,直接受益人数有限;

(2)不便于信息的加工和知识的积累;

(3)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可靠程度难以检验;

(4)自发性强,不便于管理。

(二)正式交流模式

信息的正式交流模式也称为“间接交流”,是指借助于文献系统所进行的信息交流。

优点: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直接受益人数大。

2)便于信息的加工和知识的积累。

3)可靠程度高

4)便于管理

类型:

1.多向主动传递

指信息中心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把信息加工整理后,传递给事先设有确定的用户。

2.单向主动传递

指信息中心在调查用户要求的基础上,把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收者。

3.多向主动传递

指事先设有确定的接收者提出选题,随时根据需求者的要求提供服务,其主要形式是文献资料的阅览和传递服务。

4.单向被动传递

指用户将自己的文献需求告诉给信息中心,信息中心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其主要形式是信息中心开展的咨询服务。

四种传递形式之间不是相互排斥和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多向主动传递是信息中心进行的各种传递中最基础的传递类型。单向被动传递是最有效的一种信息传递类型,各种传递类型应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即要照顾不同类型的特点,又要考虑不同类型的联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整个信息交流系统的作用。

(三)综合式交流模式

信息的综合式交流模式是指将非正式交流和正式交流两种形式融合为一,在专职的信息机构的组织作用下,把科学工作者聚集在一起进行的直接的信息交流。

综合式交流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融单向传播和双向交流为一体;

2.内容新颖、可靠;

3.信息浓缩度高;

4.现实性强,能反映动态性信息;

5.针对性和选择性强;

6.富有启发性;传播效果好;

12.比较主题法的各种类型和特点P265

主题法的种类很多,主要的类型有如下几种:

(一)主题法语词标识的组配特点可将其分为先组定组式、先组散组式和后组式三类。

先组定组式是指文献标识在词表种固定组配好,标引时,只需直接选取。

先组散组式是指文献标识在词表种单独的,未进行组配,标引时和检索时可根据文献的主题内容予以组配。

后组式指文献标识在词表种或在标引时都是单立的,检索时才根据需要按一定的方式组配查找。

(二)按词语的规范角度可将其分未规范主题法和自由主题法

规范主题法又称可控主题法,受控语言,是指对词类、词义、词型和词间关系事先进行了严格控制,加以规范的主题法,如标题法、单元词法、叙词法,它们检索效率高,但成本高。

自由主题法又称非控主题法,指不进行严格规范,直接从文献中所用的自然语言中选取主题词的主题法,如关键词法。

(三)按词语的类型可分为标题法、单元词法、关键词法和叙词法四种,这是当前最常用的对主题法的类型划分方法。

1.标题法

标题法是主题法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指用规范化的自然语言来作为文献的标识,并将其按字顺排列,提供字顺检索主题的途径。

2.叙词法

叙词法是主题法系统中较晚出现的,也是较为先进的一种检索语言,叙词法是以自然语言为基础,以概念组配为基本原理,适应现代检索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信息检索语言。

3.单元词法和关键词法

单元词法是为改革标题词法的先组式标识方式而出现的,它是后组式主题检索语言的先

驱,其中多原理为在其后出现的叙词法所继承。

关键词法是一种用自然语言、语词来作为标识的检索语言,关键词法将文献本身多用的能描述主题概念的那些具有关键性意义的词抽出,不做规范或只加少量的规范化处理,按字顺排列,以便于提供检索途径。

特点:关键词法同其他主题词法不同,它不编制关键词表,它对所选词汇不加或只加少量规范化处理,它的质量较差,但它对编目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不高,编制的速度快,特别是利用计算机编制的关键词索引可大大缩短检索刊物的时差。

13.文献的各种类型特点P290-293

(1)按信息内容成分划分为社会动态信息和学术文摘。社会动态文摘又称为新闻文摘,是指对反映社会发展过程的事实、数据、情况的原始文献所作的文摘,反

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现实性、浅显性、趣味性、广泛性的特点。

学术文摘是指差的社会科学学科和其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分支学科领域内学术论文或科学数据的文摘。

(2)按选取范围和角度可分为总括性文摘和分选型文摘。

分选型文摘是将原始文献种的一部分或某一论点、某一论据甚至事实或数字这些更小的知识单元取出来,进行加工而制作的文摘。这类文摘的名称由文摘员根据分解出的那部分内容的主题,以突出所选部门的内容特点。

(3)按内容压缩程度划分为指示性文摘和报道性文摘。指示性文摘是简短地反映原文献主题内容和目次,主要以帮助用户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原文为目的的文摘。

一般不包括具体事实,结论等方面的内容,只指示读者原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报道性文摘是比较详细的提供原文献关键内容,使读者不需要阅读原文便可知原文要点的摘要。它的信息量大,参考价值高。

(4)根据载体和出版形式的不同可划分为印刷型文摘、机读型文摘、缩微型文摘。

印刷型文摘是以纸张为载体的文摘;印刷型文摘是最早出现的和目前最常用的文摘类型。

机读型文摘是存贮在磁带或磁盘上,缩微型文摘以缩微胶片,胶卷或光盘、COM为载体的文摘,缩微型文摘存贮密度高,体积小,管理方便。

(5)按编者分为作者文摘和第三者文摘,作者文摘是由原始文献作者自己所编写的文摘,表达明确,但编写格式不规范。,主观成分大。

第三者文摘是由作者以外的文摘员编写的文摘,这类文摘编写规范,内容客观,质量较好。

(6)按文摘发表的时间不同可分为首次文摘、同步文摘和滞后文摘。

首次文摘是在原文发表之前先发表的文摘,又称超前文摘、期前文摘。

同步文摘又称期同文摘,是同原文同时发表的文摘,可以以作者文摘或第三者文摘的形式出现。

滞后文摘又称为期后文摘,是在原文发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所发表的文摘。

(7)按刊登地址分为同址文摘和非同址文摘,同址文摘是与原文献刊登在同一资料上的文摘;非同址文摘是与原文刊登在不同资料上的文摘。

《文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黄淮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教育 ————学年第 ———— 学期 《文学概论》试卷(A卷) 一、一、多项选择题(选出两个以上的 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计 20分) 1、文学创造中的艺术概括是从 () A、一般出发 B、个别出发 C、以对特殊事物即有特征的事物的描述为途径 D、概念出发 2、文学对社会的反映是() A、纯客观的反映 B、原生态的摹写 C、零度反映 D、有选择有改造的反映 E、反映外部世界,也反映作家的精神 3、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上看,它是()A、功利性的 B、无功利的 C、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D、直接是无功利的 E、间接是有功利的 F、无功利性是功利的手段 4、徐悲鸿绘画中的马是() A、客观生活中的真实的马 B、生物学中的马 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马 D、象征人类精神的马 E、具有深刻寓意的马 F、具有审美价值的马 5、对待文学遗产的错误态度是() A、全盘继承 B、全盘抛弃 C.、批判的继承 D、只能继承形式 E、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6、文学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 A 、直接的 B、间接的 C、紧密的 D、有距离的 E 、无关的 7、文学作为话语是() A、社会性话语活动 B、单纯的个人话语活动 C、是社会的产物 D、审美意识形态 E、是对现实的反映 .

F、具有阶级性话语的性质 8、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是() A、世界文学排斥民族文学 B、形成了世界性就取消了民族性 C、既有区别又相联系 D、世界文学的形成以民族文学的发展为基础 E、世界文学的形成促进各民族文学的发展 9、文学创作是() A、私人化行为 B、社会活动 C、纯粹个人的事情 D、作家与社会的对话 10、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相比,() A、生活真实更丰富、生动 B、艺术真实没有生活真实具体、典型和有感染力 C、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超越生活真实 D、艺术真实比现实更理想、更美、更有感染力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0分) 1、文学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是对社 会生活()的反映。 ( )相生的形象系统。 3、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 )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4、灵感是一切创造性劳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周恩来用长期积累,( )八个字对灵感产生过程作了科学的概括。 5、文学风格具有稳定性、独创性和( )特点。 6、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 )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7、根据“文学”的语义分析,文学至今仍具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即广义的文学、狭义的文学、()。 8、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所谓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 9、王国维将意境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和()。 10、人们形容美好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或者说读完某部作品“余味无穷”等,讲的都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效果。 三、概念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共鸣: 2、文学风格: 3、文学的认识属性 4、典型: .

最新徐州市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徐州市继续教育----素质教育概论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激活每位学生(D)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 A 学习潜能 B发展潜能 C 素质潜能 D个性潜能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B )地学习。 A持续性B自发性C开创性D创造性 3、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B)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主动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A科学内化B个体内化 C知识内化D教育内化 4、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在于(D)。 A给学生传授多少经验、知识B开出多少实验C培养哪些技能D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5、(A)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素质教育 B目标教育C成人教育D高等教育 6、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B)判断。 A精神价值B内在价值C外在价值D实际价值 7、(D)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其充分地发展自己并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A科学教育B社会教育C家庭教育D基础教育 8、(C)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 A 个人品德修养B科学文化素质C独立人格素质D思想道德素质 9、教育思想或(A)始终同教育的根本职能、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是教育者对整个教育现象的总体认识,是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全面把握。 A施教思想B教育水平C教育经验D教育方法 10、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市(D),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范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B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11、(A)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用。 A施教态度B师德教育C学历教育D文化素质 12、经过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D)。 A 适应时代、社会需要的共有素质B体现不同学生个性特点的独特才能 C为人类做出特有贡献,进行优秀的文化积淀 D 以上都正确 13、素质教育目标是稳定性与(D)的统一。 A 持续性B创新性C 延续性D 发展性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分享 首次分享者:◇﹎ゞ丫丫℡已被分享11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语言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 语言学概论作业1 导言、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历时语言学——就各种语言的历史事实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它的“亲属”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叫历时语言学。 2、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3、符号——符号是用来代表事物的一种形式,词这样的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任何符号都是由声音和意义两方面构成的。 4、语言的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其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 5、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所谓“社会”,就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另一方面,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变异、不同的风格。 二、填空 1、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三个学派。 2、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3、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左半球控制语言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4、一个符号,如果没有意义,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声音,我们就无法感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5、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 6、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特点。 7、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 8、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组合和聚合。 9、组合是指符号与符号相互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聚合是指符号在性质上的归类。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钩,错误的打叉) 1、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这说明语言是有阶级性的。(×) 3、在现代社会,文字比语言更加重要。(×)

语言学纲要的简答、论述题

一.简答题 1.广义上的应用语言学 答:指的是运用理论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和基础研究成果,来阐明、解决其他学科领域中出现的各种与语言相关的问题。包括语言教学理论、语言学的一般应用研究成果和语言学的跨面研究成果。 2.结构主义的特点 答:①把语言确定为研究对象;②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③重视口语的研究;④重视详细描写语言的结构;⑤用联系和系统的观点观察语言要素,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⑥注重对立成分的分析。 3.语言的系统性 答:①首先体现在它是一个层级体系;②还体现在语言符号各层次之间的根本关系上——语言成分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以及二者彼此之间的关系。 4.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答:㈠区别:①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②语言有限,言语无限③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创造的;㈡联系:一方面,语言以言语的形式存在,因为语言离不开言语,没有说话和说出的话就没有语言;另一方面,言语离不开语言,没有大家认可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就无法说话。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 5.元音与辅音的区别 答:①发元音时声带颤动、气流在发音通道上不受阻碍,发辅音时声带颤动或不颤动、气流在发音通道的一个或多个部位上受到阻碍;②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部位均衡紧张;辅音则形成阻碍的部位特别紧张;③发元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弱,拉长音而音质不变,辅音一般不可以拉长音,气流较强。 6.语音的社会性质 答:社会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①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采纳了100以上的音素的,各种语言使用哪些语言完全由其社会成员约定的;②语言表达意义,但什么样的声音形式与什么样的意义相结合;③每一语言或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系统,从语音的物理性质和生理性质分析得出德尔某一语音现象或语音成分,在不同系统中可能有不同作用和不同心里感知。 7.语法构词法 答:就是利用语言中原有的语素材料构造新词。其方法有复合、附加、内部屈折、重音位置变化、词组缩简等。 8.研究语言演变的凭借 答:①通过对照方言和亲属语言可以获知;②通过对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的分析可以获知;③通过对古代的借词的分析可以获知。 9.构词法与构形法的区别 答:构词法是构成新词的方法,构成的新词的词汇意义与各构词成分的词汇意义有关但并不相同。构形法虽然与词的结构有关,但它并不构成新词,不引起词汇意义的改变,只是表

文学概论复习

文学概论复习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徐州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422页包过)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C)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2. ()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D) 以上都是 3. ()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C) 思维素质 4. 素质教育试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素质教育过程的()。(C) 同步性 5. 自主健康成长要求学生(),能在现实环境中找到社会需要、自己乐为而又可为的奋斗目标。(A) 健康成长 6.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 (A) 教育思想 7.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D) 以上都是 8. 在全社会倡导()之风,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弘扬民族精神的大事。(D) 素质教育 9. ()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A) 课堂教育 10. ()是非学科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A) 活动课程 11. ()是提高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B) 精神审美素质 12. 优良的()是师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B) 教学环境 13. 素质教育理论本质上从属于(),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尽管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但是并不妨碍作为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C) 教育基本理论 14. 提出教育内容的适度综合,并非主张取消教育内容的分科设置,而是针对()中分科过细且相互割裂的现象而言的。(C) 现实教育 15.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整个社会对人、对人的()的高度重视的必然产物。(A) 素质 16. 教育要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素质的发展,必须通过青少年儿童的内部原因,即()才能实现。(D) 内部矛盾 17. 任何素质的形成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决定了()必须与困难同行。(A)素质主体 18. 素质教育()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超越,它体现着教育工作者的主观意志,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愿望。(A) 目标 19.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D) 创造性 20. ()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 素质教育 21. 科学思维训练既应统一组织进行,又要体现个别性和个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运用()实习教学和科研锻炼。(D) 社会 22. ()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C) 独立人格素质 23. ()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普遍或主干发展得到教育保障。(C) 集体学习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简答与论述题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简答与论述题(1) 1、简要叙述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关系? 答: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之间不是完全相同的。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是非常复杂的,具体的发音人人不同,一个词具体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不同。例如,“说话”一词,不同的人可以在中间加入不同的助词“了、着、过”等;还可以加入不同的语气词“呢、啊、嗯”等。而把这一词记录为“说话”已经是一种主观的概括。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语言学家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语言学的研究就是要拉近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距离。 2、书面语产生的重大社会意义? 答:口语是转瞬即逝的,在没有书面语的社会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的交际范围极其有限,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极其缓慢。书面语的产生克服了这种局限,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的速度和传播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现代生物考古学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书面语产生后大大地加快了。因此,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 3、论述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和区别? 答: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而且大多数语言在其存在的历史上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的书面语。任何一种书面语又都只能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并且或迟或早总是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书面语。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但是,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头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没有记录这些成分,而只记录了词语,即口语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关键成分,同时,书面语是经过推敲的,因此更简练、精确。另一方面,书面语为了补充口语交际时的语境等非语言成分,又不得不添加一些成分。确切地说,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另外,书面语一旦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史。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书面语和口语在多数情况下一般是基本一致的。即指基本的语言成分是一致的。如果书面语和口语严重脱节,那么,或迟或早最终还是要适应口语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因为口语是第一性的,因此,研究语言首先应研究口语,并且当书面语和口语发生严重分歧时,应以口语为准。决不能由于重视

语言学概论知识点2017

语言学概论知识点 名词解释: 语言: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说话的行为和结果。 语言的任意性:构成符号的声音和意义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语言的离散性:语言可以进行切分,被切分成的每个单位有独立的存在,彼此不相互混淆,但又可以灵活组装。 符号:是人们有意识用来指代某种特定事物的、可为人们感官感知的标记。 狭义符号:符号的“能指”(物质外壳)和“所指”(意义) 语言符号:语言是以语音为能指,以语义为所指的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线条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是语言中最基本的两种关系。 组合关系:组合关系就是两个以上连续的语言符号有条件、按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 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互相替换、具有相同性质和作用的语言符号之间的类聚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 语音: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有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表现形式)。它使语言成分物质化,是语言的载体。 音素:音素是人类语言在一次发音中按照音色的不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元音:元音也叫“母音”,发音时气流自由呼出,不受任何阻碍,发音器官各部分肌肉紧张均衡,声带振动、可以自成音节。 辅音:辅音又叫“子音”。发音时气流在发音器官某一部分受到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出音来,发音器官各部分呈紧张状态,声带有时颤动(浊辅音)有时不颤动(清辅音)。音标:广义的音标指一切标记语音的符号,如国际音标、音位音标、音节音标、语音结构音标,狭义的音标指标记音素的音标→最通行的是“国际音标”【专门用来记录语音的符号】国际音标:被各国语言工作者采用的,不带民族特色的记录语音的语音符号。 音位: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在多次发音中划分出来的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 超音质音位:根据音高、音强、音长的特征归纳出来的功能差别单位。超音质音位主要指调位、时位、量位。超音质音位不局限于一个音的音位,常附在音段音位的序列上面,所以又叫做超音段音位。 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属于同一音位但却没有变异的作用,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代表。 (条件变体自由变体):【1】条件变体是只能出现在某种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是一个音位在不同环境中受不同条件影响而产生的。 【2】自由变体指自由变体指能自由地出现在某种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不受条件地限制,可以随意地、自由地替换,不区别意义。 语流音变:特定语流中的音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或者由于所处的位置特殊,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也叫连读音变。大多数情况下,语流音变都发生在音位范围内条件变体的替换。 语调: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声调是属于音节的,但是句子也可以有高低抑扬轻重的变化,这就是语调。狭义的语调又叫句调,指全句高低升降的变化,他表达说话人的情绪要求等

文学概论形考任务论述题答案4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文”,这里的“文”包含多层次的内涵,请结合教材内容,作简要分析、梳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写作能力,实质上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能力。写作者只有首先过了语言关,才能形象、生动地叙事,才能优美、动人地抒情,才能深刻、精辟地说理。这样,你的文章读者才会喜欢、爱看,编辑眼睛会为之一亮,阅卷老师也会因有“亮点”而打高分。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黄庭坚说“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所以,本期独眼龙要特别地提醒同学们,作文除了要注意材料、立意和构思外,还须尽量做到语言有文采。 我们先来看看湖南地质中学刘有志同学《壶瓶之秀》中的一段文字: 一座连绵不断的山头,一眼望去,灰绿、墨绿、深绿、油绿、浅绿、嫩绿,无所不绿,绿中有绿,层层叠叠,整齐的林木有秩序地排列在山头,像一支穿着绿色军服的威武之师。 这就是有文采的语言。作者像一个高明的小画师,精心调配他的色板,由远及近,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了壶瓶山绿海中的不同层次。让人称道的是,在短短的百来字的文中,竟连续用了10个绿字,观察既细致,词汇亦丰富,美景美文,赏心悦目。 隐忍是司马迁为完成《史记》一书,含垢忍辱,隐忍而行,终成一家之言,为后人敬仰;隐忍是刘邦鸿门宴上谦卑而行,随机应变,蛰伏关中,在乱世中成就一番霸业;隐忍是刘备降低身份,三顾茅庐请得卧龙出山,铸造“天下三分”的精彩。 这段文字选自山东莱芜市第二中学李新同学《刚强如水隐忍如山》一文。语言干净利落,言简而意丰。例举了三个人三件事,全部文字却不到100个,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一系列成语及四音节词组的成功使用,它不但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度,而且音节匀称,节奏优美,读来朗朗上口,“觉得口腔是舒服的”(老舍)。我们很多同学作文,要么无语可说,要么写出来干巴巴的了无韵

最新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1)复习进程

素质教育概论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激活每位学生()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 A 学习潜能B发展潜能C 素质潜能D个性潜能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 A持续性B自发性C开创性D创造性 3、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主动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A科学内化B个体内化C知识内化D教育内化 4、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在于()。 A给学生传授多少经验、知识B开出多少实验C培养哪些技能D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5、()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素质教育B目标教育C成人教育D高等教育 6、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判断。 A精神价值B内在价值C外在价值D实际价值 7、()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其充分地发展自己并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A科学教育B社会教育C家庭教育D基础教育 8、()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 A 个人品德修养B科学文化素质C独立人格素质D思想道德素质 9、教育思想或()始终同教育的根本职能、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是教育者对整个教育现象的总体认识,是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全面把握。 A施教思想B教育水平C教育经验D教育方法 10、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市(),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范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B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11、()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用。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语言”的定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B.语言就是人们说出来的话 C.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D.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2.关于“言语活动”、“语言”和“言语”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语言”等于“言语活动”减去“言语” B.“语言”是主要的,而“言语”是次要的 C.“言语”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 D.“语言”是从“言语活动”抽象出来的一个均质的系统 3.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为C A.传统语言学 B.历史比较语言学 C.结构主义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 4.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B A.音渡 B.音素 C.音位 D.音节 5.[p‘]的发音特征是A A.双唇送气清塞音 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C.舌尖前送气清塞音 D.舌尖前不送气清塞音 6.下列各项中,都是不圆唇元音的一组是D A.[i,u] B.[e,o] C.[A,y] D.[?,a] 7.说话人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识地加上去的句重音是D A.节律重音 B.语法重音 C.固定重音 D.强调重音 8.下列关于语汇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D A.语汇是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B.语汇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C.语汇是固定词组和熟语的总汇 D.语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语的总和

9.从词的构造方式看,汉语“健儿”一词属于C A.单纯词 B.派生词 C.复合词 D.简缩词 10.下列各个汉语词语中的“子”是词根语素的是C A.笼子 B.鸽子 C.瓜子 D.日子 11.下列关于语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语法是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B.语法是说本族语的人的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 C.语法是与语音、语汇等要素互不相关的规则 D.语法是与语音、语汇等相比变化较慢的现象 12.在“这些书我看过了”这个语言片段中,“这些书”和“我看过了”的性质是A.既是成分也是组合 B.是成分,不是组合 C.是组合,不是成分 D.不是成分也不是组合 13.下列关于词义模糊性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 A.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模糊,中心区域明确 B.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明确,中心区域模糊 C.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中心区域都模糊 D.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可能模糊 14.“哈巴狗”和“狮子狗”指的是同一种狗,二者在词义上的主要差别是C A.理性意义不同 B.语体色彩不同 C.形象色彩不同 D.语气意义不同 15.下列各项中,含有降级述谓结构的是C A.他申请去北京进修 B.你去请他比较好 C.他取下了挂在墙上的地图 D.他害怕老师批评他 16.下列各项中,甲和乙之间是预设关系的是B A.(甲)他有一件西服——(乙)他有一件衣服 B.(甲)他的西服破了——(乙)他有一件西服 C.(甲)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红楼梦》——(乙)那个人借给他一本《红楼梦》D.(甲)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红楼梦》——(乙)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书17.1956年我国推行汉字简化方案,将繁体字改成简体字,这属于A A.正字法改革 B.字符类型改革 C.文字类型改革

(完整)文学概论复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①名词解释②辨析题③简答题④论述题⑤作品分析题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要素:作品、作者、作品、读者 关系: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 统。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 话语伙伴关系。 二、文学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发展:(1)社会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条件(2)人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根据(3)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原因:经济的制约;上层 建筑间的相互作用;本民族文学的纵向继承;各民族文学的横向交流】 三、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标准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而在于,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 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四、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概念: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2)形象与理性(3)情感与认识【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 五、文学的含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六、话语蕴藉 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七、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 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宗教是建立在虚幻基础上,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 八、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 的自然;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 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 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九、艺术构思的概念、心理机制以及构思方式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 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 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心理机制:1、回忆与沉思 2、想象与联想 3、灵感与直觉 4、理智与感情 5、意识与无意识 构思方式:1、综合 2、突出和简化 3、变形与陌生化 十、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十一、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1)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高尚品格与功利取 向就是善的价值追求。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 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只有有了 高尚品格与正确的功利取向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2)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所谓诚挚的情态,是指文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

r (C) 教育经验 r (D) 教育方法 个选项正确 ()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 识信息(技能)传递交流。 [分值: ()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 人类教 育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分 值: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 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 会的发展进 步。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单选题:只有唯 1. (A) 高效快递 (B) 质量传递 (C) (D) 咼质效传递 2. (A) 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高等教育 (D) 初等教育 3.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4.在国家、 [分值: 民族、阶级和政党都存在的社会,影响人们正确行动的首先

[分值:]5.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进行科学取舍和深刻 加工。 [分值:]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 [分值:]素质教育的()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需要的新观念。 (A)传统课程观 ()。 (A) 政治思想 (B) 思想素质 (C) 个人行为 (D) 社会行为 (A) 教学经验 (B) 素质教育 (C) 教育内容 (D) 教学方法 6. () 进一步提升。 (A) 深爱学生 (B) 忠诚职位 (C) 严于律己 (D) 铸造忠诚 7.

r (B) 培训经验 (A) 教学经验 (C) 教育方法 (D) 课改方法 9.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分值:] 10.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 者的施教方法 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 (B) 综合课程观 (C) 小课程观 (D) 大课程观 [分值:] 8.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 (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分值:] ri (A) 知识内化 (B) 知识外化 (C) 知识爆炸 (D) 知识传承

语言学概论论述题精编

语言学论述题 1、简要叙述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关系? 答: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之间不是完全相同的。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是非常复杂的,具体的发音人人不同,一个词具体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不同。例如,“说话”一词,不同的人可以在中间加入不同的助词“了、着、过”等;还可以加入不同的语气词“呢、啊、嗯”等。而把这一词记录为“说话”已经是一种主观的概括。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语言学家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语言学的研究就是要拉近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距离。 3、论述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和区别? 答: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而且大多数语言在其存在的历史上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的书面语。任何一种书面语又都只能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并且或迟或早总是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书面语。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但是,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头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没有记录这些成分,而只记录了词语,即口语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关键成分,同时,书面语是经过推敲的,因此更简练、精确。另一方面,书面语为了补充口语交际时的语境等非语言成分,又不得不添加一些成分。确切地说,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另外,书面语一旦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史。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书面语和口语在多数情况下一般是基本一致的。即指基本的语言成分是一致的。如果书面语和口语严重脱节,那么,或迟或早最终还是要适应口语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因为口语是第一性的,因此,研究语言首先应研究口语,并且当书面语和口语发生严重分歧时,应以口语为准。决不能由于重视书面语的研究而忽视口语的研究,更不能认为书面语是语言研究唯一的对象或主要对象。 4、为什么说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答:“民族”和“语言”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绝对化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同一民族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是到处客观存在的。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如:该民族的人民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的融合而使用同一种语言等。所以,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5、在分析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时,西方有的语言学家运用“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请分析此种观点并指出实质? 答:运用“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是由新兴的民族国家的语言和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在那些国家里“语言”、“民族”、“国家”几乎是同义词,虽然不同地区“口音”不同,但相互理解不成问题。因此,所谓“相互理解程度”是指:相互能理解的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语言。同时也指:相互能理解的各个方言从属于同一民族的语言,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属于同一民族;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语言,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属于不同民族。但是,这种观点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单纯依据“相互理解程度”,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差异的程度,来确定几种身份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还是不同的“语言”,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还是几个不同“民族”,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而且很可能在政治上引起严重的后果。而且坚持这种观点的语言学家是持实用主义的“双重标准”的:对弱国坚持自己的主张,强调“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不惜割裂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各个相互通话有困难的群体,拒绝承认他们使用的口头交际语言是同一语言的方言,而坚持认为是不同的“语言”,从而认定这些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社会群体是不同的民族。而他们在处理自己国家和强国的民族问题时却放弃了“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转而充分尊重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尊重这些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感情了。由此可见,“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并非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它不具有普遍性,而且还成为了某些强权主义者和种族歧视者的工具。 7、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 答:我们说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是可以分解的,并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形排列的。语言符号的线形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人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 (A) 高效快递 (B) 质量传递 (C) (D) 高质效传递 [分值:] 2. ()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 (A) 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高等教育 (D) 初等教育 [分值:] 3.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C) 教育经验 (D) 教育方法 [分值:] 4. 在国家、民族、阶级和政党都存在的社会,影响人们正确行动的首先

是()。 (A) 政治思想 (B) 思想素质 (C) 个人行为 (D) 社会行为 [分值:] 5. 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进行科 学取舍和深刻加工。 (A) 教学经验 (B) 素质教育 (C) 教育内容 (D) 教学方法 [分值:] 6. ()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 进一步提升。 (A) 深爱学生 (B) 忠诚职位 (C) 严于律己 (D) 铸造忠诚 [分值:] 7. 素质教育的()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教育化、教育 社会化的需要的新观念。 (A) 传统课程观

(B) 综合课程观 (C) 小课程观 (D) 大课程观 [分值:] 8.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 (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分值:] 9.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A) 知识内化 (B) 知识外化 (C) 知识爆炸 (D) 知识传承 [分值:] 10.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 者的施教方法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 (A) 教学经验 (B) 培训经验 (C) 教育方法 (D) 课改方法

语言学概论复习题

《语言学概论》课程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其代表作《》在语言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语言是人类社会的,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 3.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组合关系和。 4.音位变体可分为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例如汉语某些方言中,声母“l”可以无条件地换成“n”,这两个音位属于。 5.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词以下的规则叫词法。 6.反义词可以分为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两类,例如“老年”和“少年”属于。 7.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使用实物和帮助记忆。 8.地域方言的进一步分化就会发展为。 9.词语的借用过程中存在着往返借用的现象,最典型、最大量的还是存在于和汉语之间。10.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但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 11.中国传统语文学中的小学包括、和文字。 12.美国语言学家的《语言论》,奠定了描写主义结构语言学的基础。 1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展示了人类语言的创造性和规则性的矛盾统一。 14.语言符号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被称之为。 15.“约定俗成”这个成语出自,是语言观的一种体现。 16.提供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有选词、、虚词和词形变化。 17.人们在说话时候,常常把豆腐发音为[touf],这种语流音变现象被称为。 18.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 19.按照语言的谱系分类,汉语属于语系,德语属于印欧语系中的语族。 20.中古汉语中声母为浊塞音和浊塞擦音的平声字在普通话中声母变为了的清塞音和清塞擦音。21.辅音的音质是由和发音部位所决定的。 22.“北平”现在叫“北京”,这在词汇发展中属于词语的。 23.本世纪初的瑞士语言学家_______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24.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语言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25.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左半球控制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26.任何符号都是由形式和两个方面构成的。 27.构成线性系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叫。 28.从物理属性角度看,语音具有音色、音重、音长和四个要素。 29.汉语某些方言中,声母“l”可以无条件地换成“n”,这两个音位属于变体。 30.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词以下的规则叫词法。 31.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happinesses中的“happy”是词根,“ness”是,“es”是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