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编辑与出版

中国近现代编辑与出版

中国近现代编辑与出版
中国近现代编辑与出版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编辑与出版

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西方列强不断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逐渐为欧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所打破,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一时期,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和中西文化的冲突尖锐,也给中国近代编辑出版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编辑出版业无论是内容或形式上都发生着从古代编辑出版模式向现代编辑出版模式的转变,中国编辑出版业进入了近代变革时期。

第一节近代中国编辑出版业

一、近代印刷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也是中国编辑出版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在编辑出版活动的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先进印刷技术的引进和运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德国金匠美因斯·J·谷腾堡在1440——1450年间发明了铸字盒、冲压字模、铅合金活字、木制印刷机和印刷油墨等印刷必备的工具和工艺,使活版印刷成为一门成熟的技术,还用压印原理制成木质印刷机来代替手工的印刷。

谷腾堡印刷术从1463年起开始先后传入意大利、法国、英国,在欧洲掀起了印刷业高峰。至1500年,欧洲已有250多个城镇开设了活版印刷所。仅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共出版了4万多种共9百多万册图书,而之前全欧洲手抄本图书还不到1万册。

真正使编辑出版业发生根本改变的则是19世纪初开始的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滚筒式印刷机的出现.使编辑出版的功效比以往人力印刷机得以成十倍的提高.

在我国,滚筒式印刷机的传入是1844年,当时美国基督教新教长老会在澳门设立了我国第一家活字印刷厂“花华印刷房”。这标志着我国机械出版印刷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可以说,编辑出版现代化进程的开始,就是以工业革命即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运动的启动为前提的。正是蒸汽机的发明及其运用于工业生产中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进步,才为编辑出版现代化准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为具有现代特征的专门编辑出版机构的诞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一)机械化印刷术的传入

19世纪后半叶,西方凸版印刷机开始传入中国。

凸版印刷是指使用凸版即图文部分凸起的印版进行印刷的技术,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及各类活字印刷都属于凸版印刷。西方近代机械化印刷主要也是建立在铅活字排版基础上的凸版印刷。

除了凸版印刷外,平版印刷技术也开始传入中国。

平版印刷与凸版印刷的区别,在于它使用的是平版,即印刷的图文部分和非图文部分几乎处于一个水平面上,肉眼很难区分。印刷时,利用油、水相斥的原理,使图文部分抗水亲油而着墨,非图文部分抗油亲水而排墨,通过压印,将图文部分的油墨转印到印刷纸上。较之于凸版印刷,其印制质量更高,而且制版费用低,还适合印制大幅面的印刷品。

马克思曾在《经济学手稿》中认为,印刷术是“科学复兴的手段,是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恩格斯也把印刷术同蒸汽机、电的发明视为一种革命。可见印刷术在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西方先进机械化印刷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大范围的应用,推动了中国印刷业逐渐走上现代化之路,也为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现代化准备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二)中文铅活字的研制与改进

19世纪掀起了一场汉文字研制的热潮。

1807年,马礼逊为印《圣经》研制中文铅活字。

1836年,法国人葛兰德采用字模来铸造铅活字。雕造字模2000多个,并采用拼排字的方法,

单刻偏旁部首,再各个拼接。

1838年,伦敦教会牧师台约尔在马六甲英华书院雕刻钢模,冲制铜字模,再制活字,制成大字模

1845枚及一部分小字模。鸦片战争后,书院迁香港,继续完成小字模的制造。台约尔逝世后,由美国人谷玄继续刻模铸字。因这套铅活字制造于香港,故称“香港字”。

中文铅活字研制成就最大者,当数美国传教士姜别利发明的电镀汉文字模法。

姜别利采用电镀方法创制汉字。其方法是:用纹理细密的黄杨木刻阳文汉字,镀成紫铜子模心,镶嵌在黄铜壳模上。姜别利采用这种方法,仿照西文字体先后制作了大小不同的7套中文字模,排序为1—7号,成为“美华字”。这7种字体成为此后中国出版机构最通用的字体。然而,由于铅活字的研制主要是外国人,其印刷只是几家外国教会印刷机构及报社使用,范围很窄,其所制作的铅活字大多生硬呆板,缺乏美观,难以被习惯于雕版印刷的中国出版印刷业所接受,故未能在中国全面推广。尽管如此,此次汉文铅活字研制的热潮对中国印刷出版也仍有着深远的的影响,它奠定了汉文铅活字的基础。

之后,由中国人自己创制的铅活字正是在此基础上取得了成功。从此,汉字铅活字印刷成为20世纪中国印刷业的主导。

二、中国近代报刊的编辑出版

(一)中国古代报刊的编辑出版

报刊,是报纸和期刊的总称。

我国古代最早的报刊是起源于汉唐时期的“邸报”。“邸报”属于中国古代官报,是封建王朝的政府机关报。

邸报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内容上看,主要发布皇帝的诏书、命令和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王朝的法令、公告,皇室的动态,政府官员的升黜、任免、赏罚、褒贬;

第二,从传播范围看,只在封建统治机构内部发行,其读者主要是分封各地的皇族和各级政府官吏、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和地方豪绅富商等;

第三,从形式上看,邸报没有报头、没有标题、不分栏,只是材料的简单堆砌,而且形式不定型,与现代报刊形式相去甚远。

到了宋代,邸报又被称为“判报”,虽然在管理上仍沿用唐代体制,但编辑和发布制度更为完善,并建立了新闻审查制度,传播范围较唐代更广。

除邸报外,在宋朝还流行一种半官方的小报。其内容主要是邸报尚未发表或不准发表的材料。这类小报在元明清也有出现,被称为“新闻”,这也是“新闻”一词的最早来源。

(二)我国近代报刊的编辑出版

虽然我国最早的报纸是邸报,但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并不是由邸报直接发展而来的。它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我国后,并使我国半殖民地化的同时开始产生的。

我国近代的报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国人创办的,一类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

1.外国人在华办的报刊

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报纸葡萄牙文的《蜜蜂华报》

还有外国人在我国境内发行的中文报刊,如《六合丛谈》、《申报》、《上海新报》等。其中,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的《申报》是我国最早的日报也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纸。也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纸。。

2.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1839年林则徐在魏源的协助下创办《澳门新闻纸》。

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办的《中外新报》是我国自办的第一种近代化的中文报刊。

1874年,由王韬、黄胜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是我国第一份传播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报纸。

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了当时影响最大的宣传维新变法的《时务报》,以梁启超任主笔。这也是由国人自办的第一种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

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开始创办自己的报刊。

1900年,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日报》,被称之为“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

1905年11月,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宣传“三民主义”,由享有“以文章排满的骁将”之誉的章太炎任主编,领导了与保皇派《新民丛报》之间的一场有关革命与否的思想论战,以革命主张的胜利而告终,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

中国人自办的其它报刊也丰富了中国编辑出版活动形式和内容。

1900年由杜亚泉在上海创办以他名字命名的《亚泉杂志》是国人创办的第一种自然科学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杂志。

截止于1912年,全国报刊已达495种,为1901年的4倍

三、我国近代图书的编辑出版

(一)早期传教士创办的出版机构

1818年成立于马六甲的英华书院,1838年成立于新加坡的华英书院。

1842年后,外国传教士以上海为中心,开办了一批出版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有墨海书馆、土山湾印书馆、美华书馆等。

(二)我国近代图书编辑与出版机构

1.晚清官办的编辑出版机构

一是地方官书局。主要有1864年曾国藩办的金陵书局,扬州的淮南官书局、杭州的浙江官书局、北京的直隶官书局等数十家。

二是洋务派办的出版机构。第一所官办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创办于1862年。

洋务派开办的工厂中,亦有附设翻译出版机构的,其中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最为有名。该馆先后译书160种,是晚清时期译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机构。

2.近代民营出版机构

随着西方新式印刷设备,技术的输入和近代学习西方、普及教育浪潮汹涌而来,以点石斋石印书局、同文书局、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营出版机构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点石斋石印书局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石印书局,由英国商人美查于光绪五年(1879年)创办于上海,作为《申报》馆的附设机构。

同文书局是光绪八年(1882年)由徐鸿复、徐润创办于上海,是由中国人自己集资创办的第一家石印书局。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由夏瑞芳、鲍咸恩等人合资创办于上海。

1902年,商务印书馆开设编译所和发行所,成为一家出版、印刷、发行全能型的新式出版机构。首任编译所所长由蔡元培兼任。聘请当时著名学者张元济主持,还聘请了大批知名学者做编辑。

早期编辑业务有4类:一是大量编印教科书,行销海内外。二是大量翻译介绍西方文化名著。三是出版新式工具书,如《辞源》、《新字典》、《四部丛刊》等。四是兴办各种期刊,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绣像小说》等。

辛亥革命后,近代中国编辑出版业进一步发展,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由陆费逵、戴克敦、陈寅等人在上海创办,该馆筹备于辛亥革命前,挂牌于民国元年元旦。是仅次于商务印书馆的全国第二大出版机构。

1912年至1949年,中华书局共出版各类图书6000种,包括教科书、古籍、字典、词典、书画碑帖等,还出版了《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实业界》、《大中华》、《中华妇女界》等期刊。

第二节现代编辑出版活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编辑出版活动更为突出,涌现了大批报纸、期刊、书籍、宣传小册子,为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革命的开展和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一)“五四”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月刊,由群益书社发行。

1917年,《新青年》随着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而迁往北京。在《新青年》的旗帜下,汇聚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来担任编辑工作,主要有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鲁迅等。

《新青年》实行编辑集议制,“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仁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在编辑业务上进行了不少改革和创新,设立“读者论坛”、“通讯”等栏目,主张自由讨论;提倡白话文写作,使用新式标点。

这一时期创办的进步报刊还有:

1918年12月,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主编的《每周评论》在北京创刊,该刊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宣传新思想的时事政治周刊;

1919年1月,由北京大学进步学生组织的新文化社团“新潮社”创办的“新潮”杂志,负责人为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

1919年7月,由李大钊在北京主办的《少年中国》,由毛泽东在长沙创办的《湘江评论》;1920年1月,由周恩来等人在天津创办的《觉悟》

“五四”新文化开创了中国编辑出版业的新时代,催生了一批富有新思想新知识的新一代编辑出版人,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毛泽东等为代表的革命人实现了新文化与新出版的融合,他们既是“五四”先驱者,又是新出版的实践者。他们“正是借助这个时代的出版媒体,瓦解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文化,建构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编辑出版活动

1919年,李大钊将自己主办的《新青年》第6卷第1期办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并在该期发表了他“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中文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1920年7月,毛泽东等人在湖南创办了文化书社,公开发行马克思主义书刊,出版发行了《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等著作,编印了《工友们》、《农友们》、《一个士兵的生活》等书。

1920年春,恽代英在武汉创办了利群书社,出版发行了《互助》、《我们的》等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董必武、陈潭秋等均在刊物上发表文章。

从1921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直接创办了许多报刊图书出版机构。除《新青年》外,中国共产党还在上海创办发行了党的机关刊物《向导》周刊。

成立了人民出版社(1921年9月1日),由当时担任中央宣传主任的李达主持。

192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上海书店,由毛泽民负责。

1926年11月,在武汉创办了长江书店。

1927年成立了中央出版局, 1931-1932年在河北保定设立了北方人民出版社。

1937年在延安成立了解放周刊社。

还有各解放区设立的战时出版社、大众日报社等

中国共产党还通过各种方式领导设立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的民营出版机构。19世纪20年代末,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在上海等地创办了一些新书店( 有的是左翼文艺团体出版书刊),如创造社、太阳社、南强书店等,出版发行了不少进步书刊。其中最有影响的有19世纪30年代先后创立于上海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出版了大量的革命书刊。

生活书店。1932年由邹韬奋创办于上海,出版了大量进步的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类书籍,在全国开设了56处分店,是国统区最重要的进步文化出版阵地。据统计,从1932年至1948年,生活书店先后出版发行了30多种期刊,1200多种图书,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郑振铎主编的大型丛书《世界文库》,茅盾主编的《中国一日》。

早在1926年,邹韬奋就创办了《生活周刊》,后又主编了《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全民抗战》等进步报刊。周恩来曾经说过:“我们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主要是通过韬奋主编的刊物传播到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知识分子中去的。”

此外还有:

新知书店,1935年由钱俊瑞、徐雪寒、薛暮桥等人创办于上海;

读书生活出版社,由艾思奇、郑易里出资,邀黄洛峰于1936年在上海创办。

这三家出版机构于1948年在香港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37年1月,中共中央从陕北的保安迁至延安,由张闻天、秦邦宪、凯丰等组成中央党报委员会,下设出版科、发行科。4月24日,发行科以新华书局(10月改称新华书店)的名义发行书报杂志,并同广大读者和各地书业界联系。

1939年9月,中共中央成立了出版发行部(后改名为中央出版局),统一领导出版发行工作。在党的领导下,解放社、新华书店以及在各解放区设立的战时出版社、大众日报社等编辑出版活动十分活跃。这些出版机构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出版了大量的革命书刊,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据统计,从1937年到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出版的图书和报刊5642种,4624万册,至1949年9月底,全国新华书店分支店已达735处,印刷厂29处,职工8100多人。这支队伍加上当时三联书店13处分店的职工,就成为团结全国私营出版业职工、发展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骨干力量,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编辑出版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国民党统治下的编辑出版活动

国民党办的出版机构:

早期有1922年创办的民智书局,出版有孙中山著的《建国方略》、《三民主义》,廖仲恺著的《全民政治》等。

1928年以后又相继成立了新生命书局、独立出版社、正中书局、拔提书店、胜利出版社等。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

(一)编辑出版活动的规范与发展(1949年至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了出版总署,作为国家领导全国编辑出版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由胡俞之任署长。这一时期,出版总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社会主义编辑出版事业。

新中国的编辑出版事业在机构和体制上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和调整。

1.实行出版、印刷、发行的专业分工

2. 陆续建立一批国营出版机构

3.对私营出版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建立了编辑出版规章制度

这一时期,出版了一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经典著作,并于1955 年开始出版《列宁全集》,共出版了39集,1956年开始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共出版19集,出版了《毛泽东选集》4卷。出版了一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优秀文学作品,如《铜墙铁壁》、《保卫延安》、《三里湾》、《青春之歌》、《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林海雪原》、《三家巷》、《苦菜花》、《上海的早晨》等长篇小说。五四运动以来的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的多卷文集也有系统地成套出版;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经过整理校注,出版了新的版本。一批学术问题讨论集和有关论著也纷纷出版。

这一时期,全国出书品种和印数持续增长,共出版各类图书36万种,总印数211.49亿册(张)。书刊印刷业也有较大发展。1949年全国书刊铅印印刷约13万令,到1965年增长到472万令;胶印印刷1949年仅7万令,1965年达到444万令。

图书发行网点建设加快,图书发行量大幅上升。1950年全国销售图书2亿册(张),到1965年,年销售图书18.6亿册(张)。

(二)编辑出版活动的停滞、倒退(1966年至1976年)

这一时期,许多出版机构被撤销,出版工作者被遣散,大批图书被当作“封、资、修毒草”付之一炬,编辑出版业十分萧条。在书店门市部中,除了毛泽东选集、“革命样板戏”和“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社论等汇编的小册子外,其它书刊品种寥寥无几。1966年全国出书品种从1965年的20143种下降为11055种,1967年又猛降到2925种;全国期刊数由1965年的790种下降到1966年的191种,到1969年,只剩下《红旗》等20余种。

在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干扰和“左”的思想禁锢下,文革10年只出版图书9.2万种,虽然总印数达到300.17亿册(张),但其中绝大多数是各种版本的毛泽东著作(含语录本)、毛泽东画像和单张语录,以及“两报一刊社论”、“革命大批判”等报刊的文章汇编,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出版极少。由于政治运动频繁, 大量图书报废。在10年中因政治原因报废的图书达5000种,浪费纸张4万余吨,总码洋损失达2.8亿元。

(三)编辑出版活动的快速发展与空前繁荣(1977年至新世纪)

1.编辑出版机构快速发展,出版能力显著增强

全国出版社数量大幅增长,从文革前的87家发展到2004年的573家,年出版图书种数也由文革前1965年的2.0143万种,发展到2004年的20.83万种,增长了10倍多,居世界首位。2004年图书出版总印数达到64.13亿册(张),是1965年18.14亿册(张)的3倍多。

除了图书出版外,各种报纸杂志社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报刊种数急剧增加。文革前我国期刊数最多的年份为1960年,共有851种,1979年达到1470种,年总印数为11.84亿册,而到2004年则达到9485种,增长11倍;印数达到29亿册。期发行量上百万册的期刊有23家,其中《读者》杂志月发行量突破千万大关。

各类报纸也大幅增加,1976年,我国报纸总数为176种,1999年达到2038种,后通过压缩调整,到2004年为1926种。

2. 编辑出版活动的品种丰富,结构改善

粉碎“四人帮”后,为了缓解“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书荒,国家出版局动员和组织各出版单位多出新书,并重印了一大批曾受封禁的中外革命文学作品,哲学、历史、文化、科技、工具书等,于1978年前后陆续出版发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到1983年基本解决了因“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书荒。

从1986年开始,整个图书出版从注重品种数量转入着重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建立体系的新阶段。图书出版的一批“骨干工程”,如新编中文版《列宁全集》、《中国美术全集》、《郭

沫若全集》、《茅盾全集》、《当代中国》丛书、《祖国丛书》、《中国地理》丛书等陆续编辑出版。

这一时期,图书出版还重视文化的普及与提高,一大批知识性、普及性读物和以金庸“新派武侠小说”为代表的通俗类读物出版发行,丰富了图书的品种结构,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期刊品种结构更加丰富。我国期刊不再是以政治类期刊为主体的结构模式,而是各种期刊品种齐头并进,学术类、教育类、科技类、知识类、文艺类、休闲类各领风骚。

3.编辑社会地位极大提高

1983年,国家出版局和国家人事局制定了《编辑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在编辑人员中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后改为出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按照国家职称改革的部署,这一制度于1986年开始在全国编辑出版单位开始推行。出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分为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四个档次,任职条件和待遇分别相当于教师系列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这一制度的实施,提高了编辑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促进了他们钻研编辑出版业务的积极性,并逐步使编辑出版人员的结构合理化。

1984年,国家教委提出在高等学校设立编辑学本科专业的设想,这一设想在1985年开始实施,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新闻系等一些高校均创办了编辑学本科专业。1986年复旦大学、四川省社科院、河南大学同时招收编辑学研究生,试验培养高层次的编辑学研究人才。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也在不同专业中试招了少数编辑学研究生。从此,编辑学学科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编辑学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

4.编辑出版市场化改革取得成效

1984年,在哈尔滨召开了地方出版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改革出版管理模式,扩大出版单位自主权,实行岗位责任制,促进出版单位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1988年4月,中宣部与新闻出版署提出深化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三放一联”,即:放权承包,搞活国营书店;放开批发渠道,搞活图书市场;放开购销形式和发行折扣,搞活购销机制;推行横向联合,发展各种出版发行企业和企业集团。

1996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培育和规范图书市场的若干意见》。

1994年5月18日,新闻出版署发出了《关于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成立集团问题的通知》。1996年1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第一个报业集团开始在广州日报进行试点,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面世。

1999年2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随即,出版集团化战略全面展开,中央和地方的出版集团纷纷成立。

在报业集团、出版集团纷纷组建、规模不断扩大之际,期刊业也开始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目前已出现《读者》、《知音》、《家庭》、《时尚》、《瑞丽》等集约化经营的刊群。

19世纪前,我国出版的书籍约18万册,而我国目前每年出版的书籍、报刊就有20万种以上,发行数百亿纪册(份)。

中国传媒业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导入和90年代以来的迅速成长,已进入高速增长期,近3年连续以25%的速度增长,1998年其利税总额首次超过烟草业,成为国家第四大支柱产业。

根据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中国众多传媒专家共同编撰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传媒蓝皮书》预测,中国2008年传媒产业总产值将达5440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13%,其中,中国图书出版位居第一位,约为1300亿元。

我国编辑活动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编辑出版业已成为朝阳产业,成为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排版印刷取代了传统的手工铅活字排版印刷,编辑出版媒体由单一纸质材料发展到纸、磁、光、电等多媒体并存,新世纪的编辑出版活动告别了“铅”与“火”的过去,走进了“光”与“电”的时代。

思考题:

1.中国古代的报刊

2.外国人在华办的报刊

3.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4.最早的民营出版社及其创办人

5.共产党领导的编辑出版机构

6.文革后,编辑出版活动的快速发展与空前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谈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应必备的知识结构

谈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应必备的知识结构作为北京印刷学院编辑出版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在这学期我学习了王彦祥老师的《出版技能讲座》,通过聆听几位专业人士对出版现象的讲解,我在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习上也有了自己一定的认识,对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应必备的知识结构也有了自己一定的了解。 首先,我觉得我们应该掌握编辑出版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学好出版学理论能规范我们对出版专业的认识,理论知识以思维逻辑和概念框架的形式向我们传达着出版学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让我们更好的去把握、描述和解释编辑出版中出现的现象。通过学习理论,我们能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规范我们的出版实践活动。 其次掌握专业出版软件也是一名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所应必备的技能。在大三上半年,我们接触了indesign、pagemaker、dreamweaver、photoshop和方正飞翔等出版软件。我深刻认识到了网络科技对于编辑出版学的积极推动作用。“鼠标”大大的方便了编辑者的出版校对工作。通过各种相关软件,我们能有效的对版面进行设计,对图片进行美化加工处理,对文章能够实施快捷准确的校对。总之,我觉得精通这些相关软件能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我们有义务也有必要加强自身对这些软件的学习。例如在大三的小学期,我们有设计模拟书的作业,通过indesign软件我们学会了排版,懂了了如何图文搭配,大致了解了一下出书的基本流程。我们可以知道新技术的应用为编辑扮演好自身角色提供了各种先进手段,同时,新技术成为编辑角色转变的推动力,技术创新带来的新领域要求广大编辑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 扎实的语言文化功底也是一个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所必备的技能。在处理作者稿件的过程中,如果一个编辑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那我们很难想象他能够较好的处理作者的作品。只有编辑自身的文化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他才能够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读作者的作品,对稿件进行审核加工,使之能够达到编辑出版的要求。但是,我们也必须认清编辑和作者的关系。并不是所谓的能写好文章就能当一个好编辑,作者在感性思维和语言驾驭上可能有自己的特色,他们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因此,我们必须熟练运用出版知识,用理性的思维对稿件进行处理加工。 编辑出版学不是一门空洞的学问,它需要编辑涉猎多学科的知识。我们不仅

如何正确认识近代中国买办

如何认识中国的买办 对于“买办”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为:殖民地半殖民的国家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而中国的买办,则是指1800年-1910年,帮助欧美国家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这类人被外商雇佣的商人通常外语能力强,一方面可在中外贸易中充当翻译的角色,另一方面可处理欧美国家商界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沟通,另外,这类商人还能自主经营商铺,因而致富者颇众。 历史上对买办大多持批判否定的态度,认为买办帮助了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了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的解体,从而使中国经济出现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民不聊生,在某种意义上,正如严中平1先生所指的那样,“买办在外国资产阶级的操纵、只是和庇护下,发挥为外国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作用,通过为外国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的方式,以积累自己的资本”。㈠但我认为,此类观点不免有些偏颇,现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时期,我想对于旧中国的买办阶层更应有正确客观的认识。 由于中国在早期近代化运动时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上丧失了独立自主的权利,在经济上是强大但已经在解体的自给自足的封建主义小农经济结构,加之,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以及清政府自身的腐败,都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而且最高统治阶1严中平(1909--1991),江苏安东(今涟水)人。中国经济史学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顾问、研究员。

级的贪图享乐又使国家财政陷入崩溃的边缘,因而那时整个中国没有独立运行早期近代化的经济实力。虽然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甚至是清末新政的“预备立宪”,都或多或少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化与民主化,但实际上,中国在资金、技术上要依靠外资的管理经验,这样买办就成了洋人和政府的媒介。㈡ 对于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一般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很难与封建地主阶级、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相抗衡,而发展壮大。而在此状况下,买办作为一个“两面性”职业,拥有一般商人或资本家所没有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他们不仅是洋行的雇佣,同时又是自营生意的商人或工矿企业的所有者;不仅是商业货物的经纪人,同时又是或者;不仅赚取薪金和佣金,同时还赚取大大超过两者的商业或工业利润㈢,所以我认为,买办不是单单的为资本-帝国主义服务,用来压迫、掠夺中国人民的“强盗的帮凶”,而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有能力逃脱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压迫的,能自主积累财富的阶层,正是他们的特殊性质,能在旧中国这样一个背景下能在较短的士气内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成为近代中国的“暴发户”。㈣ 任何国家的近代化运动都是全民族的运动,需要以国家政府为主题的领导阶层,具有现代意识的社会精英和各种利益集团,人民群众三个层次在思想行动上充分协调,一致行动之后,才有可能实近代化的目标。㈤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步入近代化的进程,开始卷入近代资本

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历史性剧变,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越来越多外来文化的挑战,它不再是中国人所接触的唯一文化。从鸦片战争英国打开中国国门,到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猛加快,经济上的全球化势必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发生改变,而它到底发生了哪些改变,人们又是如何去适应这种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不失其内涵的情况下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中国历史悠久,在古代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文化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在封建统治的时代里,整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相对于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是值得骄傲的,这也使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极强。也正是这种认同感和优越感让中国一度孤立于世界,然而,最终,这一千多年来沉淀下来的优势被西方一次工业革命彻底赶超,当英国的使臣来到大清国试图劝说乾隆皇帝放宽港口贸易,与英通商时,得到的却是一脸的不屑和拒绝,“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一句话暴露了当时中国的闭塞性,也注定着清朝的灭亡。同时,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也很难让中国人快速的转变,所以19世纪的历次改革失败也无不与这有关,然而,中国人终究还是醒了,面对列强的侵略,他们一方面感叹西方文明的强大,一方面也开始反思自己,中国是该改革了。 改革的步伐是艰难的,当辛亥革命摈除了譬如缠足,留辫子,跪拜礼等陋习,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这为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为中国政治最终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一次大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沉浸在革命胜利的喜悦之中,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化由于与外部隔绝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然而文化大革命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严重摧毁,且不说政治层面的迫害对我国经济,政治产生的恶劣影响,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采取了极端的态度,在文革十年期间内,很多文物被摧毁,诸如孔子这样的伟大思想家和诸葛亮这样历史杰出人物,都被极端的扭曲化,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在新中国发展阶段各种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挑战,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一种纯粹的破坏,许多历史古迹被破坏,这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一场灾难。 后来,改革开放的序幕在中国拉开,经济建设迅猛发展,我们在大量吸收外来资金的情况下也在潜移默化的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西方文化,在享受物质文

图书馆管理系统ER图

长沙理工大学 《程序设计实践》课程设计报告 邹松林 学院计通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计算机03-05 学号27 学生姓名邹松林指导教师卢曼莎 课程成绩完成日期2006年9月20号 图书馆管理系统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学生姓名:邹松林指导老师:卢曼莎 摘要: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读者信息管理模块,图书信息管理模块,借阅信息管理 模块,系统信息管理模块等组成。其中又各自分成读者注册,证件修改,用户注销,图书查询,操作记录等子模块。在设计本系统过程中,我们第一步由自顶而下的需求分析概括设计出系统总模块的数据流图,再设计个子模块的相应数据流图,列出数据流信息及数据字典;第二步概念设计在需求分析基础上用E-R图表示出数据及相互间联系,采用先作子图,再合并成初步E-R图,进行修改和重构后得到基本E-R图;第三步逻辑设计,在SQL Server的设计环境下把图书馆管理系统E-R图转化为成逻辑数据模型表示的逻辑模式,同时实现数据模型的优化和数据模式的规范化;第四步进行物理设计设计数据的内模式,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存取路径,存储空间分配等等,具体形式为表,视图,索引的建立。 关键字:数据库,SQL语言,MS SQL Server,图书管理 1 需求分析 用户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种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询,这就要求数据库结构能充分满足各种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收集基本数据,数据结构以及数据处理的流程,为后面的具体设计打下基础。 在仔细分析调查有关图书馆管理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我们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 1) 用户需求:图书用户要求计算机系统和SQL Server所工作的范围; 2) 应用资源:数据库应用的平台包括物理平台和图书等; 3) 应用质量和可靠性要求:包括操作人员素质和系统的纠错能力等 项目名称: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 项目背景和内容概要 对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详细地分析后,我们将系统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借阅管理模块、借书证信息管理模块、图书信息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其主要功能如下: 借阅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如下:

近代中国与世界

1.历史的由来:英语历史意为“一个人的点查记录”;汉语的“历史”是历和史两个单音节词的合成词,意为“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客观的记录”。 2.历史的主要含义:历史,或简称史,历史的第一个含义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 3.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考古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社会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4.学习历史的原因:连横在《台湾通史·序》中写道:“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虚,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国,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国可灭而史不可灭’。然而台湾无史,岂非台人之痛欤?” 5.“世界”一词,来源于佛经,追溯其源头乃出于佛教。“世”为时间意,即迁流之义,时间上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迁流。“界”为空间意,指方位。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 6.(1)中国传统社会的“天下观”:“天下观”是古代中国思想界利用空间概念建构出的一套世界秩序观。它具有鲜明的人文和政治含义,既体现了“天下一家”的高级旨趣,又显示了森严的尊卑等级特征。 (2)“天下观”的具体含义:一、古代中国对世界秩序在空间上的一个构想 二、一种人文与政治的构想 1、体现了“天下一家”、“王者无外”的一元观念 2、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和尊卑秩序的思想 华夏 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7.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土地兼并 日益严重; 广大人民生活困苦 二、社会经济:以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农业经济,构成社会经济的主体。 三、军事上:鸦片战争前清朝政府的武装力量,八旗兵约有20万,绿营兵约有60万(1812年),另外还有临时招募的乡勇。除京都以外,驻地高度分散。当西方军队已经使用用中国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炮时,清朝士兵仍沿用数百年来的旧式“冷兵器” 四、思想上:严酷的统治思想、科举考试的束缚 五、对外政策上: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天朝大国”自居,形成盲目自大、闭目塞听的局面。至十八世纪中期,西方殖民者开始对我国东南沿海进行侵扰,对此,清朝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闭关自守、限制贸易的对外政策。但是,这项政策没有将

中国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一、名词解释 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朝政治和经济的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文字。殷墟甲骨文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具有完备体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辞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时王记实文辞。 2,杀青:将竹简放在火上将水分烘干,以防蠹朽的工序,在烘烤的过程中,新鲜的竹条上有水分的渗出,类似人的出汗,且颜色由青变黄,故又称汗青。 3,帛书:是指写在缣帛上的书籍,缣帛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故帛书又称为素书或缣书。 4,藩刻体:指明代各地藩王所刻的书。 5,馆阁制度:在宋代修史时正式形成。宋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三馆,秘阁,崇文院统称馆阁,是国家的藏书机构,兼有国家典籍的编校和收藏功能。 6,史馆制度:太宗贞观三年,于中书省置秘书内省,专职撰修五代史。另设史馆于门下省,开我国设馆修史之例。史馆的主要职责是受命编修前代史书和本朝国史典志等,即官修史书。7,史官制度: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8,宋初的四部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9,坊刻: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10,殿本:武英殿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所刻大多为皇帝钦点之书,然后通过赏赐,颁行,发卖等多种渠道流通天下,世称殿本。 11,活字印刷术:毕昇总结雕版印刷术的经验,发明出活字印刷术,即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12,陈起:从事编著、出版、卖书和藏书诸业,书铺所刻图书在当时负有盛名,流通古藉数万计。以刻技精湛、字体俊丽、工料上乘,成为坊刻精品,为后世珍重。 二、填空 1,铜器铭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具有历史内容的篇章,又称金文。商代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2,第一部篇幅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明代 3,现存篇幅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清代 4,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5,内廷四阁: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 6,唐代的四大类书:欧阳修《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虞世南《北堂书钞》 7,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杜佑《通典》 8,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南朝刘勰 9,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东魏贾思勰 10,上海为孤岛时期出版的两部书:《资本论》,《鲁迅全集》 11,陆费逵中央书局和商务印书馆教科书印制的竞争,《中华大字典》,《辞海》,《四部备要》 1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系统分类目录《七略》,刘向,刘歆父子开创图书六分法体系。13,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山海经》

最新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

第十六单元中国近代现代的文化 [复习目标] 1.依据具体史实概括近代前期、近代后期、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准确掌握其思想、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以及史学等方面的成就。 2.掌握梁启超、严复、李大钊、鲁迅、郭沫若、李四光、陶行之、钱学森、施今墨等著名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活动。 3.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文化发展与政治斗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不同社会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4.比较分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封建旧史观与资产阶级新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区别、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落后和社会主义科技、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原因。 5.运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的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正确认识这些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本身的阶级性。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中国近代前期(1840年-1919年)、近代后期(1919年-1949年)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化,主要涉及思想、科技、文学、史学、教育、艺术等的发展。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中,也都呈现出来。无论是旧民主主义文化还是新民主主义文化,都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爱国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文化领域也充分反映出来。 近代前期文化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封建文化发生动摇,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 近代后期文化中除原有的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外,还产生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特点是进步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并成为近代文化主流。 社会主义时期文化除了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可喜成就,文化领域生机勃勃。 2.思想领域的巨变 (1)近代前期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

2020编辑出版学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

2020编辑出版学专业大学排名一览 表 “编辑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起注意的新兴学科,目前还不成熟,但社会对编辑人才的需求量已经越来越大,表明了它的发展势头是好的。编辑出版学更偏重文科(科技编辑专业除外),要求有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以及编辑数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起来了解一下编辑出版学专业大学排名吧! 编辑出版学专业 排名 高校名称 开此专业学校数 1武汉大学542中国传媒大学543四川大学544北京印刷学院545浙江大学546北京大学547华东师范大学548南京大学549陕西师范大学5410安徽大学5411上海理工大学5412合肥师范学院5413武汉理工大学5414上海师范大学5415湖南师范大学5416河北大学5417河南大学5418南开大学5419浙江工商大学5420济南大学54 本科教育 本科生教育应按"大出版"观念宽口径地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通识教育、宽口径教育成为世界大学教育的潮流,中国教育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精神是要求压缩专业,强化素质教育、通才教

育。根据教育部的精神,中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首先应进行专业整合,对分得太细的本科专业如编辑专业、出版管理专业、印刷专业、图书发行专业等,按照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进行整合,以便明确教学重心,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是明确培养目标,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以及WTO规则框架下,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出版物编印发一体化的宽口径要求,注重培养系统掌握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研究生教育 硕士学位在中国学位体系中是一级独立学位。华中师范大学早在2000年就在文学院设立编辑出版学方向招收研究生,现在则在新闻传播学院的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硕士点招生。在设有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中,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和河南大学文学院招收的是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发行,学生毕业后的学位是传播学硕士学位;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招收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也是编辑、出版、发行,但授予的学位却是管理学硕士学位。其他高校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因其专业挂靠的学科不同而被授予不同的学位。这种状况在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

本系统结构简单,功能不多,供初学者参考使用! 需求分析 我所设计的系统主要包括学生登陆模块和管理员登陆模块,并设置了简单的权限处理(只有帐号和密码全都正确时方能进入系统)。但并未尽善尽美,有些地方存在漏洞,主要内容及功能如下: 学生登录模块: 1.图书查询(包括对书名,作者,分类号(即是编号),出版社,出版时间,价格,总库存量及现库存量的查询)。 2.图书排序(可对各个图书信息的项目进行从小到大排序)。 3.浏览全部图书(输出全部图书信息) 4.借书系统(每人只可借一本书) 5.还书系统 6.修改密码(查看密码是否修改成功时,需要进入查看个人资料,用新密码进入) 7.查看个人资料(图书名与分类号初始为0,意味着尚未借阅任何图书) 管理员登陆系统: 1.图书查询 2.图书排序 3.浏览全部图书 4.添加图书信息(可逐个添加,也可批量添加) 5.删除图书信息(输入时,需要输入图书的分类号) 6.修改图书信息(可修改图书名,作者名等相关图书信息) 头函数名: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welcome();//欢迎用户使用 int denglu1(struct student s[],int i);//学生登陆 int denglu2();//管理员登陆 struct book * creatbook();//创建链表,将文件中的图书信息写入链表int inputchoice();//选择菜单 int inputchoice1();//学生选择菜单 int inputchoice2();//管理员选择菜单 void pmenu(struct book * head);//学生主功能选择菜单 void menu2(struct book * head);//管理员主功能选择菜单 struct book * addbook(struct book * head);//添加图书信息 int chashu(struct book *head,char m[20]);//查找分类号是否存在struct book *insert1(struct book * head,struct book *p);//增加接点void printbook(struct book * head);//图书查找 int putchoice();//选择查找内容 void chaname1(struct book * head);//按书名查找 void chaprice(struct book * head);//按价格查找 void chacnum(struct book * head);//按分类号查找 void chazuozhe(struct book * head);//按作者名查询图书信息 void chatime(struct book * head);//按出版时间查找

中国式买办的前世今生

中国式买办的前世今生 中国式买办的前世今生——群魔乱舞的买办时代 分享到:时间:2018-05-13 10:57 龙语天下事 ·作者: 巨龙 ·浏览:1134 评论:0 历史是一面镜子。虽然现在中国严厉禁毒,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的买办力量,特别是渗透在体系内的两面人,却还是非常深入,短期看似乎危害还不算大,长期的危害呢?不要忘记,今天是5.12汶川地震10周年,即使在抗震救灾中,各种NGO和宗教组织,都在往里面渗水。 上一章写到,买办们(其实包括所有的私营资本),其生存原

则,就是“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 其实除了资本,中国的千年官僚体系,也差不多是一样的原则。到了清朝统治的后半阶段,维护延续清朝最出力的,不是八旗子弟和满清贵族,而是汉族的地主豪强士族阶层,因为他们本能地意识到,维护清朝的统治,对他们所处的阶层最有利。 因为清政府与官僚豪强阶层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这也是为 什么晚清出现了那么多鞠躬尽瘁的“裱糊匠”,比如晚清四大 名臣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人。力主禁烟的林则徐,实际上一生也是在践行“福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清政府给了最高谥号“文正公”,但是另一头的绰号是“曾剃头”(根据人口学家估算,太平天国运动导致超过7000万人的死亡,绝大多数都是汉 族人);抬棺进入西北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平定“同治回乱”有功,也是有力“ 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大功臣;即使是“洋务运动”,也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本质上也是为了维护统治。 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生存在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在帝 国主义、封建王朝、地主豪强、买办阶层、宗教势力的战争和勾结中,遭遇了一轮轮“割韭菜”式的惨烈大屠杀。论绝对 死亡的人口,近代史没有任何族群,付出了这么大的死亡数量代价。——中华民族的崛起,实际上是以上亿人口的牺

编辑出版学专业个人简历模板原创

……………………….…………………………………………………………………………………姓名:杜宗飞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 院校:浙江大学学历:本科……………………….…………………………………………………………………………………手机:×××E – mail:×××地址:浙江大学

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今天我怀着对人生事业的追求,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您毛遂自荐,希望您在百忙之中给予我片刻的关注。 我是编辑出版学专业的2014届毕业生。大学四年的熏陶,让我形成了严谨求学的态度、稳重踏实的作风;同时激烈的竞争让我敢于不断挑战自己,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 在大学四年里,我积极参加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相关的竞赛,并获得过多次奖项。在各占学科竞赛中我养成了求真务实、努力拼搏的精神,并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在大学就读期间,刻苦进取,兢兢业业,每个学期成绩能名列前茅。特别是在编辑出版学专业必修课都力求达到90分以上。在平时,自学一些关于本专业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工作上,我担任编辑出版学01班班级班长、学习委员、协会部长等职务,从中锻炼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 我的座右铭是“我相信执着不一定能感动上苍,但坚持一定能创出奇迹”!求学的艰辛磨砺出我坚韧的品质,不断的努力造就我扎实的知识,传统的熏陶塑造我朴实的作风,青春的朝气赋予我满怀的激情。手捧菲薄求职之书,心怀自信诚挚之念,期待贵单位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倍加珍惜。 下页是我的个人履历表,期待面谈。希望贵单位能够接纳我,让我有机会成为你们大家庭当中的一员,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为贵单位发挥应有的水平与才能。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2014年11月12日 唯图设计因为专业,所 以精美。为您的求职锦上添花,Word 版欢迎 下载。

中国文化近代史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 论文题 目: 指导教师: 2012年12月20日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一、人物简介: 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国之大器,百年不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生平主要事迹 1、创建淮军 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太平军的攻击下,失去了整个长江下游的最后一支主力军。李鸿章临危受命,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再后来,它发展成为了清政府军队力量的后备支柱、清廷的国防军。 2、倡导洋务运动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利箭,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各行各业。还创办了江南制造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等等,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这些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洋务运动不仅开放了中国的封建大门,引进了很多先进技术和文化,还使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走进了近代社会,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组建北洋海军 李鸿章组建的北洋海军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他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实力、增强本国军事力量。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黑暗,以财力空缺为由,下令停止向西方国家添船购炮。自此,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闭、倒退的困境。但是,李鸿章所创建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却做出了前所未有的伟大贡献,

用VC++制作一个图书出版管理系统

案例三用VC++制作一个图书出版管理系统关键词:DAO数据源创建系统集成消息函数数据记录导航器制作 3.1 系统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出版社图书出版管理是一个庞大的任务,传统方式的图书管理将会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因此能否实现计算机管理呢?回答是可以的。本案例将用VC++制作一个图书出版管理系统,他可以基本实现图书出版管理的大部分功能。本案例将采用简化的过程代码和完整的系统集成技术,并采用DAO数据源创建方法。在以DAO方式创建数据环境时,实现了数据源的引入和应用程序的制作。在程序中我们利用了消息函数,并自己创建了一组数据记录导航程序和数据修改程序,程序利用了简单的消息映射过程代码,实现了对数据集的导航、浏览、增加和删除的功能。 3.2 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数据处理功能,如数据录入、增加、修改、删除等,另外,本系统将涉及多个对话框及对话框之间的相互切换。 3.3 数据库与数据表的设计 本系统将首先创建一个“图书出版管理系统”数据库,并在它之中创建三个数据表,一个是“出版图书基本信息”数据表,一个是“图书分类”表,一个是“图书出售信息”表。 3.3.1定义数据表结构 数据表是数据库中的“元素”,数据库是数据表的集合。数据库和数据表是任何数据库应用系统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因此我们需要首先创建数据表。先定义“出版图书基本信息”数据表的结构,如表3.1所示,他专门用于记录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的基本情况。 表2.1 “出版图书基本信息”数据表结构

“图书分类”数据表的结构定义如表3.2所示。 表3.2 “图书分类”数据表的结构 “图书出售信息”数据表的结构如表3.3所示。 表3.3 “图书出售信息”数据表的结构 3.3.2 数据库与数据表创建过程 利用Microsoft Access创建数据库及其数据表的步骤如下: (1)启动Microsoft Office 2003中的Microsoft Access 2003应用程序,出现图3.1所示对话框。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编辑出版学专业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编辑出版学专业介绍 1.编辑出版理论方向 本方向是编辑出版专业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着重研究编辑出版的基础理论和前沿发展态势,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新闻出版政策理论水平、深厚的编辑出版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级理论型人才。 本方向综合现代新闻传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媒介编辑业务的理论、实践以及发展趋势,研究媒介出版业务的理论、实践及其发展趋势,探索媒介编辑出版业务各个环节的发展特点及一般规律。相关学科为哲学、文化学、历史学、新闻学、传播学等。为了强化理论研究密切联系实践,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要参加两个学期的专业实习,全面了解出版流程和出版的各个环节。 本方向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出版政策理论水平,具有扎实的编辑出版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了解国内外出版业最新态势,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毕业后可进入报刊社、出版社、广播电视台以及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从事相关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雄厚,并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第二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每位学生入校后均配备一名第二导师,均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专家。除开设编辑出版理论、编辑出版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出版政策与法规等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出版前沿问题研究、编辑出版流程、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 本方向鼓励新闻、传播、法律、社会学等非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报考。 2.出版经营与管理方向 本方向是编辑出版专业的新兴热点研究领域。进入后改制时代,我国出版业在面临大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出版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需走出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成为新型的现代企业,出版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理论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们的高度重视。本方向旨在为出版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并具有一定创造才能的高级出版经营与管理人才。 本方向重点研究现代出版业经营与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出版业管理创新、经营创新的先进经验,探索出版业经营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出版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并且强调理论研究要密切联系实际,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两个学期的专业实习,全面了解出版流程和出版的各个环节。

葛兰素史克:中国买办经济的活标本

葛兰素史克:中国买办经济的活标本 所谓买办,即是替外国资本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从近期爆出的葛兰素史克贿赂门来看,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GSKCI)内部高管和推销团队的经营方式,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现代买办经济的核心特征。 一、不给在华分公司核心技术,利润大头汇往国外母公司 葛兰素史克主打推销的药物大部分是在境外生产,在华分公司进口销售,即便有国内工厂,也只是贴个标签。以知名药品贺普丁为例,其真实成本为15.7元,在韩国卖只有18元,而该药在境外生产后进口到中国工厂的口岸价已经是73元。因此,只要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卖得多,哪怕在华分公司本身不挣钱,巨额的利润已经流向境外了。 这是跨国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种主要方法。在原产国分公司把要赚的利润确定好,把确定后的(原产国)零售价作为销往另一个国家分公司的成本价。[1] 二、炒作概念,漫天要价 据报道,新药进口到中国前,公司便会启动“倒推计算”价格过程:就是先开展国内市场价格调研。一是参考其他跨国药企相同或者相近的药品确定价格;二是如果属于原研药,“想卖多高的价格就定多高的价格”。 所谓原研药、进口药,都是可以炒作的概念。GSKCI在中国销售的药品大多冠以海外原研药名义,在药品进口前通过转移定价的方式,增高药品报关价格,在将巨额利润预提在境外的基础上,设定高额销售成本支撑贿赂资金。否则就不可能出现同样的药品在韩国卖18元在中国卖142元的奇葩现象了。 三、造不如卖,“市场换技术”成空谈 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中国有研发中心和6个生产基地,有5000多名员工。而据犯罪嫌疑人、人力资源部招聘总监郭建华介绍:2009年销售部门突然开始加速“扩军”,每年招入数百到上千人不等,至今为止,销售人员总数已达5500人。可见,现在的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就是一个靠买药为生的空壳公司。研发生产根本不是其主要业务。 加入WTO以前,在外商投资方面,我国制定了对外国投资者的外汇平衡、出口实绩、当地含量、技术转让等规定。而加入WTO以后这些要求都被取消,外商控股、独资企业大量增加,对我国在关键产业部门的控股以及实施“市场换技术”、通过国产化带动国内产业升级等带来不利影响。葛兰素史克正是在2004年末中国政府兑现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开放医药分销市场后成为国内首家外商独资的药品经营企业的,之后便开启了“销售为王”的战略转型,成了一个庞大的销售帝国。[6] 这个庞大的推销集团几乎具备了买办的一切特点:不事生产,没有技术,受雇外资,垄断销路,收取佣金,行贿受贿,官商勾结…… 四、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危及人民利益和民族产业 为了垄断销路,葛兰素史克不惜进行巨量的商业贿赂,形成了自营药品销售、外包药品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一、解释名词: 中国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研究内容的学科。 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圆满进入出版程序者。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社会专业文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图书:图书是人类记载事实、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由记录载体和表达一定知识内容的记录符号(主要是文字)组成。 编年体: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实录:实录是一种编年体大事记,记录各朝皇帝在位时的史事,作为编修国史的基本史料。 类书: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唐代三大类书: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以及白居易的《白氏六帖事类集》,三者合称为唐代三大类书 三通:南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杜佑《通典》合称“三通”。 印刷:所谓印刷,是指用油墨把反体或翻转的文字或图形翻印到纸张或其他材料表面上去的技术。 摹拓:所谓摹拓,就是把石碑或器物表面上刻写的文字或图形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方法。 官刻: 政府刻书的统称,指由中央政府机关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出资或主办的印刷出版活动。

中国近代史学与文化自信的重建,史学范文.doc

中国近代史学与文化自信的重建,史学- 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能够在未来继续发展的一种信念,是其民族前进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动力。张岂之先生最近谈到:“中国今日正处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刻。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反映了历史变化后民族整体的提升。”(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北京日报》2013年11月11日)张先生从文化的角度谈民族复兴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谈建立文化自信的问题。张先生又认为:“中华文化的连绵不断与史学的繁荣昌盛密切相关。”(同上)在这里,张先生指出了历史学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近代,就会发现近代以来中国人努力重建文化自信的过程,与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近代史家们为重建中国文化的自信提出了种种有价值的思想。 文化自信何以有“重建”之说?盖自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向来在文化自信上不成问题,古代的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怀疑过中国在东亚文化圈中的领导地位。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这种观念在史学上的表现也很明显,柳诒徵曾指出:“三二纪前,吾史之丰且函有亚洲各国史实,固俨有世界史之性。”(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册)中国史便是“世界史”,中国俨然为“世界”之中心。在这种情形下,实际上无所谓“文化自信”的问题,因为在中国人眼里,并没有一种中国文化以外的文化系统能与中国文化相抗衡。 然而,近代欧洲列强的侵略,在使中国蒙受巨大民族耻辱的同时,也在文化上给中国人敲了一记警钟:中国文化相较于西

方文化是否优秀?中国文化是否有其存在的价值?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一系列问题猛烈地冲击着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灵。近代历史学家们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回答,并试图重建中国文化的自信。 晚清史学家已经注意到了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魏源著《海国图志》,他想要告诉中国人,世界上不仅仅有中国,还有其他文化系统,“其要旨以西人谈西事,言必有稽,因其教以明统纪,征其俗尚而得其情实”(左宗棠:《重刻(海国图志)序》)。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实际上已经指出了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势。所以梁启超说《海国图志》“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实际上就是说魏源提出了中国文化自信重建的基本路径——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并将其融入中国文化内。在魏源之后,黄遵宪、王韬等史学家发扬了他的思想,都主张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 20世纪初,梁启超掀起新史学思潮,倡导“史界革命”。他在《新史学》中批判旧史学道:“虽尽读全史,而曾无有足以激厉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者。”(梁启超:《新史学》)他指出历史学的作用在于能够凝聚国人的精神,进而向着一种理想而奋斗:“史之精神维何?日理想是已。”(梁启超:《新史学》)梁启超所倡导的新史学,归根到底是要启发民智,激发爱国心,创造崭新的中国文化,从而使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改变中国落后的地位。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史学的发展更加灿烂夺目。胡适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胡适:《新思潮的意义》)的十六字纲领,并指出新思潮的意义:“新思潮对于旧文化的态度,在消极一方面是反对盲从,是反对调和;在积极

编辑出版学考研攻略

从考研的方向选择而言,主要分为专业方向(编辑出版学方向)、非专业方向的两类。非专业方向的主要有:传播学、新闻学、文学等相关学科。如省内高校中,武大属于编辑出版专业方向,武汉理工大学、华科大属于传播学方向,华师大属于新闻学方向。下面结合我所了解的情况,主要谈下编辑出版学方向的学科特点和备考事项。 一、编辑出版学考研学科特点 1、新 编辑出版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历年考研情况来看,由于一般考生不太熟悉该专业,不知道或不轻易选择报考该专业,这就为本专业学生报考提供了竞争优势。而文学、新闻、外语等老牌专业,每年的报考人满为患,竞争激烈。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事实上,现在每年非该专业学生报考会占较大的比例。这说明非专业考生越来越认同和选择编辑出版学专业,尽管未进行专业课知识学习,还是大胆跨专业报考。因此,专业学生考研的竞争对手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 2、高 首先,编辑出版考研的报考学校层次较高,如省内的武大、华科、武汉理工大等重点大学,省外也是以名牌大学为主,如北大、清华、复旦和南开等高校。 其次,每年考研考生的总分高(指考生第一名得分高)。比较而言,中文、新闻专业的考研分数高,且密集度大,而编辑出版学考研总分高,有时还会超过前面几个专业,而密集度小。也就是高分和低分差距大,两极分化。这要求考生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力争考得高分。结合05级编辑出版学考研情况来看,有一个考取武汉理工大学的同学总分比较高,排名第7,且被公费录取。而其它有几个同学的考研初试成绩过了国家线,也参加了复试,但未被录取,主要原因是总分不高,其初试总分排名名次刚上线,在复试惨被淘汰。 最后,研究生学习完成后可继续向博士和博士后的方向发展,毕业后多会进入高校、大出版机构等单位高就。 3、专 编辑出版学作为一门专业,有其自身的学科属性。首先,各课程基础理论和概念要比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要把握专业学科的特点。 其次,要将专业知识与出版业发展、改革实践联系起来。考研专业课是获取高分的决定条件,专业课试题比较重视理论知识在出版业实际中的应用,学习与备考则要有的放矢,时刻关注出版业现实问题。 最后,要能够全面、思辨性的分析问题。从去年的考研情况看,图书营销学课试题中出现了一些分析类题目,也称之活题,其特点是考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探索性的思考出版业的具体问题,这需要在学习中反复练习,不断尝试,养成创造性、多维度看问题的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