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考研真题精选 论述题)【圣才出品】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考研真题精选 论述题)【圣才出品】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考研真题精选 论述题)【圣才出品】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考研真题精选 论述题)【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

1.大遗址保护的意义、注意的问题,举例说明。[四川大学2012年研]

答:“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在我国已公布的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余处是大遗址,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一部分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主体和典型代表,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遗址所在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在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的同时,加强展示和宣传工作,对于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新考古学学派所指出的“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问题?[南京大学2012年研]

答:(1)“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含义

该问题是1973年英国考古学家戴维·克拉克在其发表的《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一文中提出的,后被中国文博考古界翻译成中文版。他指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新考古学背景下,考古学学科意识的扩展是以学科纯洁性的丧失为代价的,代价虽高,收获却也颇丰,而纯洁性的丧失已是不可挽回的了。

“纯洁性丧失”的内涵是指,考古学在新方法、新仪器设备、新观察、新哲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目标等学科意识扩展之后的新知识生产方式。

(2)“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主要表现

①考古学的整体性受到挑战。考古学被分解,考古学分支学科增加,学科进一步细化为更具朝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领域,整体性受到挑战。

②新研究分析方法的出现。获得信息的手段和分析研究的方法,尤其是相对微观层面的研究,传统考古学来应付已是力不从心。

③学科交融的特点愈发明显,一些非传统考古学学科兴起。

(3)对“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思考

①事实上,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采纳了多学科的精华,体现了交叉学科的特点,纯洁性一说似可商榷。

②其他学科和考古学是相互渗透的,其中考古学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体现了它强大的活力,通过整合其他学科,考古学的独立性会逐渐增强。

③考古学将人直接带入到历史层面去获取未知信息的特质,也注定考古学的独立性不会丧失。

3.考古发现中植物和动物的遗迹对判断遗址的作用和意义。[南京大学2011年研]答:(1)考古发现中动物的遗迹对判断遗址的作用和意义

①确定遗址的年代

通过对动物群的特征、组合与更替,以及对其中的绝灭动物属种与现代属种的对比及比例统计,可帮助确定遗址的相对年代及划分地层。

②环境与气候

分析出土动物的种类,还可以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情况。

③经济与文化

全新世早期,家畜在世界各地陆续出现。研究这一时期遗址中的动物骨骼,可以究明家畜的起源。通过对世界各地区遗址中出土的兽骨的对比研究,还可以究明各种家畜饲养业在地域上的发展和传播,从而了解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对野生动物骨骼与家畜骨骼的数量统计和比重研究,可以推断出渔猎经济与畜牧经济在当时人类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如果墓葬中发现的动物遗骨及骨制品所用骨料不属本地区所产的动物,则可以据此推断当地居民和外地居民之间存在着交往与交换关系。

(2)考古发现中植物的遗迹对判断遗址的作用和意义

①确定遗址的年代

通过对古代遗址中苔藓、蕨类植物的孢子和种子植物的花粉遗存的分析,可以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对石器时代的断代有重要意义。

②生活环境与文化发展

对植物遗存的研究,还可以复原古代人们的生活环境、了解其文化发展状况。例如,根据文化层中农作物花粉显著增加的现象,可以推测当地居民栽培作物经济的增长。

③农业

利用“碳-14测定法”来研究古代农作物遗存,可以了解早期农作物的栽培区域,农作物的变更时代,以及农业的发展水平。通过对植物种子的鉴定和数量统计,可以了解农作物的品种和居民的生活条件。

④其他

遗址和墓葬中常见的植物遗存有木材、纤维和种子(谷粒、果核和瓜菜种子)等。通过对木材的鉴定,可以了解各种木器的材质,进而推定它们的制法和用途。通过对纤维的鉴定,

可以了解纺织品的质料和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4.论述史前铜器的发现与意义。[西北大学2013年研]

答:(1)史前铜器的分布

冶铜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最重要技术成果之一。目前已发现最早的铜器或与制作铜器有关的遗迹、遗物,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陕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仰韶和龙山时代诸文化中。

①仰韶时期的铜器

a.1942年,在山西榆次源涡镇发现一块陶片上附有铜炼渣,经化验应为冶铜剩下的炼渣,其年代为仰韶文化晚期。

b.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一房址的居住面上出土有一块半圆形铜片。该房址属仰韶文化早期,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铜器残片。

c.1977~1978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类型地层中,发现一把铜刀,经化验分析其属于青铜。其年代相当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晚期,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刀。

②龙山时期的铜器

a.黄河中游地区

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郑州牛砦村龙山时期遗存中,发现熔化青铜的炉壁残块;1975年,在河南临汝煤山遗址龙山时期灰坑中发现有一泥质熔铜炉底残块;1977~1981年,河南登封王城岗发现铜容器残片1件,表面平整,可见一小段合范缝。这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铸造铜容器残片;1979~1980年,在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时期城址中发现一块铜渣;1983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铃形铜器1枚,为红铜铸造。

b.黄河下游地区

1974年,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龙山文化层中,发现两段黄铜锥;1978年,在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现1块铜片;80年代以后,先后在山东栖霞杨家圈发现一段残铜锥,并有许多铜炼渣和炼铜原料。在山东长岛北长山店子发现1块圆铜片,牟平照格庄发现有青铜锥等。

c.黄河上游地区

1975年,在甘肃永登蒋家坪文化马厂类型地层中,发现一把残青铜刀,相当于龙山时代晚期;继马厂类型之后的齐家文化,是龙山时代最晚,出土铜器最多的文化,其后期可能已进入青铜时代。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大量铜器;甘肃永靖大何庄、秦魏家遗址以及广河齐家坪遗址都发现一定数量的铜器。

(2)史前铜器的铸造

从考古发现上讲,中国铜器及其制作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史前时期黄河流域发现的铜器有自然的红铜,也有人工冶炼的合金铜,但并非有意识配制的,而是由共生矿冶炼而得到的。史前的铜器多为小型的手工工具和生活用具如刀、锥、镜、环等,有锻造,也有单范铸造的。

(3)以石器为主体的史前时代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虽然出现了铜器,但数量和品种都很少,当时绝大多数的生产工具仍是石器。铜器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所起的实际作用不大,地位不高。直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才正式进入青铜时代。

5.简述二里岗青铜器特征。[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二里岗类型是早商文化的主体类型。以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为代表,其分布范围西越华山,东近豫、鲁、苏、皖等邻境地区,北面基本以黄河为界,南面大体在桐柏山以

北。中心区域为郑洛地区。较著名的遗址还有山西省垣曲商城以及河南省巩义市稍柴、登封市王城岗、郑州市上街、陕县七里铺等。

其中,郑州二里岗商城于1950年首次发掘。碳-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1620年,下限不清,大约相当于商汤立国时期。出土计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烹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其特点如下:

(1)较早的器类比较简单,但是爵、觚、斝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现。二里岗上层青铜器有的器壁已相当厚重,器形更为发展,商代青铜礼器的体系已形成。属于二里岗下层时期的青铜器,器壁则普遍很薄。

(2)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三足食器,其中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柱状足或锥状足的鼎、斝等器的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则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一律为扁体平底。

(3)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的主体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其中二里岗上层的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青铜器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则仍是纹饰而非文字。

6.秦汉墓葬制度,地面设施和陪葬品。[吉林大学2015年研]

答:(1)墓葬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