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6.28早产儿营养及指南推荐

2014.6.28早产儿营养及指南推荐

2014.6.28早产儿营养及指南推荐
2014.6.28早产儿营养及指南推荐

早产儿营养及指南推荐

早产儿:<37孕周(259天)的活产儿

LBW:<2500g

VLBW:<1500g

ELBW:<1000g

原则:尽早开始肠外营养,尽快达到目标值,同时条件允许下,尽早肠内营养,尽早达到全肠内营养。

生后第1天即提供至少2g/Kg.d的蛋白质(2.2-2.4g/Kg.d),并尽早增加到目标量。

生后第1天即可提供脂肪乳(0.5-2g/Kg.d不等),逐渐增加目标量。

根据糖耐受情况,逐日增加葡萄糖(4→10-12mg/Kg.min),静脉营养中应包括钙,磷,镁在内矿物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静脉通路:UVC/PICC/外周静脉

计算方法:NICU静脉营养管理软件NICUTPN

肠内营养

AAP指南18推荐的能量摄入量:105-130Kcal/Kg.d

ESPGHAN指南19推荐的能量摄入量:110-135Kcal/Kg.d

小于胎龄儿(SGA)比适于胎龄儿(AGA)需要更多的能量,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推荐能量摄入量:110-135Kcal/Kg.d

AAP指南18推荐的蛋白质摄入量:3.0-4.0g/Kg.d

ESPGHAN指南19推荐的蛋白质摄入量:体重<1000g:4.0-4.5g/Kg.d(3.6-4.1g/100Kcal)

体重<1000-1800g:3.5-4.0g/Kg.d(3.2-3.6g/100Kcal)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推荐蛋白质摄入量:足月儿2-3g.kg-1.d-1

早产儿3.5-4.5g.kg-1.d-1

<1kg, 4.0-4.5g.kg-1.d-1

1-1.8kg, 3.5-4.0g.kg-1.d-1

AAP指南18推荐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10-14g/Kg.d,占总能量40%-50%

ESPGHAN指南19推荐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10.5-12.0g/100Kcal,(11.6-13.2g/kg.d)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推荐碳水化合物摄入量:10-14g/Kg.d,占总能量40%-50%

AAP指南18 ESPGHAN指南19

钙100-220mg/kg.d 120-140mg/kg.d

磷60-140mg/kg.d 60-90mg/kg.d

钙磷比-- 1.5-2.0

铁2-4mg/kg.d 2-3mg/kg.d

VitD 150-400IU/kg.d 800-1000IU/d(此处不按体重计算)

VitA 700-1500IU/d 400-1000ug/kg.d(1ug=3.33IU)

潜在的肾溶质负荷(PRSL):如果不参与组成身体组织,所有必须经过肾脏排出的水溶性废物,来自饮食中的蛋白质(氮)/电解质(钠,钾,氢和磷)。

早产儿配方奶PRSL的范围22-32mOsm/kcal21。

高渗透压可能对喂养婴儿不利,有引起腹泻的风险,或不利于腹泻的恢复。

APP建议婴儿配方奶粉渗透压上限450mOsm/kg水

推荐生后尽早母乳喂养,实施早期微量“首次”喂养,每2-4小时给予1ml。长时间无法乳头喂养早产儿。应使用胃管喂养。早产儿可选母乳和早产儿配方。

母乳和婴儿配方乳适合新生儿各种方法和途径肠道喂养。1.首选母乳2.母乳强化剂(HMF):如果母乳喂养量达到50-100ml.kg-1.d-1推荐体重<2000g的早产儿使用HMF,初始时半量强化,根据耐受增加全量强化3.早产儿配方:适于胎龄在34周以内或体重<2kg早产儿。

对NEC有保护性的物质

1.硝酸盐/亚硝酸盐

2.L-精氨酸

3.谷氨酰胺

4.HMO

5.乳铁蛋白

6.生长因子

《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

开奶时间: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严重疾患、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尽早开奶;出生体重>1000g者可于出生后12h内开始喂养;有严重围产期窒息(阿氏评分5min<4分)、脐动脉插管或出生体重<1000g科适当延迟至24-48h开奶。

喂养方法:1.母乳喂养,尽早母乳,尤其是早产儿。2.人工喂养:经口喂养、管饲喂养(口/鼻胃管喂养、胃造瘘术/经皮穿刺胃造瘘术(PEG)、或经幽门/幽门后喂养)

适应症:1.胎龄<32-34周早产儿。2.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全、不能经口喂养者。3.因疾病本身或治疗的因素不能经口喂养者。4.作为经口喂养不足的充足。

新生儿管饲喂养用量与添加速度(ml.kg-1.d-1)

出生体重(g)间隔时间开始用量添加速度最终喂养量<750 q2h ab《10(1周)15 150

750-1000 q2h ab 10 15-20 150

1001-1250 q2h ab 10 20 150

1251-1500 q3h 20 20 150

1501-1800 q3h 30 30 150

1800-2500 q3h 40 40 165

>2500 q4h 50 50 180

a因为可能造成母乳分层,不建议母乳进行持续喂养;b.可以从1ml/12h开始逐渐过渡为q2-3h。

体重约2000g的婴儿在临近出院前需要过渡喂养,营养能量介于早产儿配方奶和标准配方奶之间。能量密度在22-24Kcal/oz(即74-81Kcal/100ml)左右。

出院后营养支持

母乳强化剂(HMF):出院时仍生长迟缓的早产儿应使用经强化的母乳喂养至少持续到矫正胎龄40周。或根据生长情况持续到矫正胎龄52周。

早产儿出院后配方:适用于早产儿出院后持续喂养,出院时仍有生长迟缓的早产儿,建议定期监测生长指标已做出个体化喂养方案选择,生长指标达到生长曲线图的25-50百分位左右(用矫正年龄),可以转换成普通配方。

小结

生后尽早开始肠外营养或和肠内营养。

喂养首选母乳,可有效促进肠道成熟,可降低NEC和败血症的发生;母乳营养需要强化,以满足早产儿生长需求。

没有母乳或母乳不足时,早产儿配方奶可满足其较高能量和蛋白质需求。

出生后第1年内应根据生长情况选用营养强化的出院后配方奶或强化母乳喂养。

对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并及时调整喂养方式(个体化营养)。

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标准

附件3 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一、目的 通过对辖区内儿童家长进行母乳喂养、食物转换、合理膳食、饮食行为等科学喂养知识的指导,提高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预防营养性疾病,促进儿童健康。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儿童及其家长。 三、内容与方法 (一)婴儿期喂养指导 1.纯母乳喂养 婴儿6月龄内应纯母乳喂养,无需给婴儿添加水、果汁等液体和固体食物,以免减少婴儿的母乳摄入,进而影响母亲乳汁分泌。从6月龄起,在合理添加其它食物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1)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方法 1)产前准备:母亲孕期体重适当增加(12~14公斤),贮存脂肪以供哺乳能量的消耗。母亲孕期增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可减少妊娠糖尿病、高血压、剖宫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出生缺陷及围产期死亡的危险。 2)尽早开奶:生后2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产后1小时内应帮助新生儿尽早实现第一次吸吮,对成功建立母乳喂养十分重要。 3)促进乳汁分泌 ①按需哺乳:3月龄内婴儿应频繁吸吮,每日不少于8次,可使母亲乳头得到足够的刺激,促进乳汁分泌。 ②乳房排空:吸吮产生的“射乳反射”可使婴儿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乳汁;每次哺乳时应强调喂空一侧乳房,再喂另一侧,下次哺乳则从未喂空的一侧乳房开始。 ③乳房按摩:哺乳前热敷乳房,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有促进乳房血液循环、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作用。 ④乳母生活安排:乳母身心愉快、充足睡眠、合理营养(需额外增加能量500 千卡/日),可促进泌乳。 4)正确的喂哺技巧 ①哺乳前准备:等待哺乳的婴儿应是清醒状态、有饥饿感,并已更换干净的尿布。哺乳前让婴儿用鼻推压或舔母亲的乳房,哺乳时婴

小儿补液计算大全题库

儿科补液 ?一、先记住几个重要的公式: ⑴5% NaHCO3(ml)=(22 –测得的HCO3ˉ)* 0.5*1.7*体重(kg )(有写0.6) =(22 –测得的HCO3ˉ)*体重(kg )(5%SB 1ml=0.6mmol) 补碱的mmol数=(-BE)*0.3*W(kg)即5%SB(ml)=(-BE)*0.5*W(kg) 先给1/2量 估算法:暂按提高血浆HCO3ˉ5mmol/L,计算给5% SB 5ml/kg*次OR.11.2%乳酸钠3ml/kg。 ⑵25%盐酸精氨酸(ml)=[(测得HCO3ˉ-27)mmol/L]*0.5*0.84*W(kg) ⑶需补钾量(mmol)=(4-测得血钾) *体重(kg)*0.6 (1mmol K=0.8ml Inj.10%KCl) ⑷需补钠量(mmol)=(140-测得血钠) *体重(kg)*0.6(女性为0.5) ⑸需补水量(ml)=(测得血钠值-140)*体重*4(kg) ⑹ 二、需要注意和记住的问题 1、计算补液总量: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 180ml/kg. 2、补充低渗性脱水累积损失量:用2/3张的4:3:2液(4份盐:3份糖:2份碱) 3、补充等滲性脱水累积损失量、补充各种脱水继续损失量与生理需要量:用1/2张的3:2:1液(3份糖:2份盐:1份碱) 4、记住——盐:碱始终为2:1(这里“碱”指的是1.4%SB)这样一来才与血浆中的钠氯之比相近,以免输注过多使血氯过高。糖为5%-10%的GS,盐为NS(0.9%NaCl),碱为5%NaHCO3(稀释为1.4%NaHCO3方法:5%碱量除以4,剩下的用糖补足。例如:100ml5%碱稀释为1.4%碱:100/4=25,100-25=75,即为25ml5%碱+75ml糖) 5、补钾:每100ml液体量中10%KCl总量不超过3ml,使钾浓度小于千分之三。 6、扩容:2:1等张含钠液(2份盐:1份碱)按20ml/kg计算,30分钟内滴完。 7、累积损失量在第一个8小时补足,为1/2总量。 三、液体疗法基本原则 “一、二、三、四” 一个计划一个24小时计划 二个步骤补充累积损失量,维持补液。 三个确定定量,定性,定速度和步骤。 四句话先快后慢,先盐后糖, 见尿补钾,随时调整。 三定原则“一”定补液量 轻30-50ml/kg 累积损失量脱水程度中50-100 ml/kg 重100-120ml/kg 继续损失量丢多少 补多少腹泻病10-40ml/kg/d 生理需要量基础代谢60-80ml/kg/day 三定原则“二”定液体性质 等渗:2 :3 :1溶液(1/2张) 累积损失量脱水性质低渗:4 :3 :2溶液(2/3张) 高渗:2 :6 :1溶液(1/3张)

新生儿静脉营养

新生儿静脉营养 新生儿静脉营养即新生儿个体代谢和生长发育所需的液体、热卡、矿物质和维生素全部(全静脉营养)和部分(部分静脉营养)由静脉内输入供给。 适应症:患有不能经胃肠喂养的疾病,生命危急时。 全静脉营养: 1、体重1kg的极低体重儿 2、肠瘘 3、严重的慢性腹泻 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5、慢性肠梗阻 6、大面积烧伤 部分静脉营养: 1. 日龄一周内的早产儿,出生体重1kg-1.5kg之间,热卡摄入<90kcal/Kg/d 2. 日龄一周以上的早产儿,热量摄入<80kcal/Kg/d 相对禁忌症:黄疸、肝功能异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BUN>12.5mg/L)、高脂血症、血小板减少、出生三天内的极低体重儿。 输入途径:中心静脉或周围静脉 热卡与液量: 热卡:生后1-3天为25-60kcal/Kg/d,逐渐递增至90-120kcal/Kg/d,其中5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40%由脂肪提供,10%由氨基酸提供。碳水化合物由葡萄糖供给,由初始6-10g/Kg/d逐渐增至18g/Kg/d。生后3天开始使用复方氨基酸,由0.5g/Kg/d逐渐加至2.5g/Kg/d;生后第5天使用20%中长链脂肪乳剂,由0.5g/Kg/d开始逐渐增加至2.5-3.0g/Kg/d,血清甘油三酯≥200mg/dl时减量,胆红素>170mmol/L停用,必要时光疗。适当补充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在静脉营养的同时尽早按1-2 ml/Kg/h 人乳或配方乳喂哺低体重儿。静脉营养时间为7-25天。 正常新生儿所需热卡为110kcal/kg.d,其中用于基础代谢的为50kcal/kg.d。静脉营养过程中,非蛋白热卡达70kcal/kg.d可使体重增长,而在非蛋白热卡中,脂肪供热不应超过60%。热卡供给比例:蛋白质20% ,碳水化合物35-50% ,脂肪40-50%。 液量与热卡供给之比值为1.5ml/1kcal、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草案)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草案) 第一部分总论 第二部分成人营养需要量 第三部分营养风险筛查(NRS) 第四部分肠外营养素 第五部分输注路径 第六部分疾病营养支持 一.术后糖电解质输液 二.围手术期肠外营养 三.围手术期肠内营养 四.危重病 五.成人烧伤 六.胰腺炎 七.短肠综合征与胃肠道瘘 八.炎性肠病 九.肝脏疾病与肝移植 十.心血管疾病 十一.神经性疾病 十二.糖尿病 Ⅱ.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2006 版)(草案) 第一部分总论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大中规模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CSPEN组织我国临床营养、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于当年制定和公布了第一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登载。这是我国首个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出版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 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 在2005年版的基础上,2006年1月,CSPEN开始组织《肠外和肠内营养临床指南》修订工作。在广泛听取和收集国内同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2006年4月,召开了2006版指南第一次“共识工作会议”,讨论重

读《科学膳食幼儿营养健康指南》心得体会

《科学膳食幼儿营养健康指南》心得体会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0—6岁是人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因此,很好地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该书《科学膳食幼儿营养健康指南》运用营养学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幼儿园饮食实践经验,从概念和具体方法上给予了初步介绍,对婴幼儿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这本书方便托幼机构的工作者日常生活中给幼儿营养配餐,便于计算幼儿的营养是否充足,评估幼儿的生长发育是否达标,及时调整饮食结构来补充所需营养,达到膳食平衡、合理营养的目的。 该书共包括六篇:第一篇,营养基础,主要阐述了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水、维生素、膳食纤维等七大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和供给量;第二篇,食物营养,主要介绍了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类、肉类及水产类、奶类、蛋类、菌藻类等食物的营养价值及合理食用方法;第三篇,幼儿营养,主要从婴幼儿生理特点阐述了营养需求及营养状况的评价;第四篇,膳食指导,主要阐述了我国居民膳食指南以及特定人群的膳食指南;第五篇,膳食制度,主要介绍了我国关于幼儿园膳食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第六篇,食谱举要,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常用食谱以及具有特殊功能的食谱、营养食谱,包括食物组成、烹调方式和保健作用,还另外介绍了某些有促进幼儿体格和智力发育的特殊食谱。 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膳食需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八条意见: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2、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3、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4、每天饮奶,常吃大豆及其制品;5、膳食清淡少盐,正确选择零食,少喝含糖高的饮料;6、食量与体力活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手册范本

肠外肠临床营养指南手册 医学院附属医院营养科二O一一年六月

20世纪60年代末,肠外营养(PN)与肠营养(EN)相继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许多病人得到康复,同时临床营养的输液技术和疾病代有了广泛、深入的研究。40年来,在营养制剂、输液方法和代理论上,都有着迅速的发展、进步,甚至有些概念也在改变。如在开始阶段提出要给予高热量,应用了Hyperalimenlation一词,经临床实践证明,给予超高热量并不能被机体所接受。在机体应激状况下,即使是根据测定或计算的热量都难以给予,并且还有加重机体代紊乱的可能,从而提出了低热量(hypocaloric)的概念。其后又发现,长期低热量营养有损于机体的恢复,在应用上要有一定的时限性。社会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反复改善而进步的。医学亦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临床营养支持是一门新兴技术,人们对它的认识更是频繁的在更改,逐步深入,不断发展。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制订并发布,是临床营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包括临床营养医生制订规化的序贯肠肠外营养治疗方案,对提高临床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功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如有不明之处,请与营养科联系。 二O一一年六月

常用名词定义 (5) 第一章成人营养素需要量 (6) 一、背景 (6) 二、证据 (6) 三、推荐意见 (7) 第二章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9) 一、背景 (9) 二、证据 (9) 三、推荐意见 (10) 第三章肠外营养素 (11) 第一节氨基酸 (11) 一、背景 (11) 二、证据 (11) 三、推荐意见 (11) 第二节脂肪乳 (11) 一、背景 (11) 二、证据 (12) 三、推荐意见 (13) 第四章营养支持输注系统 (13) 第一节肠营养管饲途径 (13) 一、背景 (13) 二、证据 (14) 三、推荐意见 (14) 第二节肠营养输注泵 (Enteral Feeding Pump) (14) 一、背景 (14) 二、证据 (15) 三、推荐意见 (15) 第三节肠外营养输注途径 (15) 一、背景 (15) 二、证据 (16) 三、推荐意见 (17) 第五章疾病营养支持 (19) 第一节术后糖电解质输液 (19) 一、背景 (19) 二、证据 (19) 三、推荐意见 (20) 第二节围手术期肠外营养 (21) 一、背景 (21) 二、证据 (21) 三、推荐意见 (22) 第三节围手术期肠营养 (22) 一、背景 (22) 二、证据 (22) 三、推荐意见 (23)

儿童喂养及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 一、目的通过对辖区内儿童家长进行母乳喂养、食物转换、合理膳食、饮食行为等科学喂养知识的指导,提高 6 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预防营养性疾病,促进儿童健康。 二、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儿童及其家长。 三、内容与方法 (一)婴儿期喂养指导 1.纯母乳喂养 婴儿 6 月龄内应纯母乳喂养,无需给婴儿添加水、果汁等液体和固体食物,以免减少婴儿的母乳摄入,进而影响母亲乳汁分泌。从 6 月龄起,在合理添加其它食物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 1 )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方法 1)产前准备:母亲孕期体重适当增加(12 ?14 公斤),贮存

脂肪以供哺乳能量的消耗。母亲孕期增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可减少妊娠糖尿病、高血压、剖宫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出生缺陷及围产期死亡的危险。 2)尽早开奶:生后 2 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产后 1 小时内应帮助新生儿尽早实现第一次吸吮,对成功建立母乳喂养十分重要。 3)促进乳汁分泌 ①按需哺乳: 3 月龄内婴儿应频繁吸吮,每日不少于8 次,可 使母亲乳头得到足够的刺激,促进乳汁分泌。 ②乳房排空:吸吮产生的射乳反射”可使婴儿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乳汁;每次哺乳时应强调喂空一侧乳房,再喂另一侧,下次哺乳则从未喂空的一侧乳房开始。 ③乳房按摩:哺乳前热敷乳房,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乳房,有促进乳房血液循环、乳房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作用。 ④乳母生活安排:乳母身心愉快、充足睡眠、合理营养(需额外增加能 量500 千卡/日),可促进泌乳。 4)正确的喂哺技巧 ①哺乳前准备:等待哺乳的婴儿应是清醒状态、有饥饿感,并已更换干净的尿布。哺乳前让婴儿用鼻推压或舔母亲的乳房,哺乳时婴儿的气味、身体

ICU危重病人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指南流程图(精)

ICU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指南流程图(EN)1表: CSPEN-ICU 禁忌证: 难以耐受经口EN 到ICU <24小时 需进一步监测、评估 禁忌证:急性胰腺炎 肠管吻合术后 肠管缺血损伤肠痿 急诊肠切除术急诊内窥镜 术肠梗阻 高位鼻胃功能损伤炎性肠 病加重 *仍然需要营养支持 开始TPN: 应用加入谷氨酰胺的TPN 每12小时评估EN指证 开始TPN适应证:应用加 入谷氨酰胺的TPN 每12小时 评估EN指证增至100% 达到目标?

ICU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指南流程图(EN)1表: CSPEN-ICU 病人能经口进食吗?是 ----- ?经口进食(能摄入80%以上的营养)「否 胃肠是否'有功能?----------------------- ? 肠外营养有11是预消化配方 消化吸收功能? ---------------- ? r否是 肠道功能问题? (腹泻便秘)疋 ---- ? 膳食纤维配方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ICU—营养制剂的选 择 标准配方

ICU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指南流程图(EN)1表: CSPEN-ICU 患者腹泻? 大便形态具有临床阳性体征? 临床应用药物 适应证? 患者临床应用 敏感抗生素? 持续EN 否?原医嘱执行 疋调整药物及营养素 ■适应EN 是 选择不同营养素 ■辅助EN EN患者禁忌证: 1腹泻临床阳性体征 1水样便〉300ml每天 2)大便失禁〉4次每天 3)导管或创口污染风险 2、EN后明显腹胀、反流 3、增加腹部并发症风险 4、临床需要胃肠负压吸引 5、胃潴留〉200ml EN后 选择 要素营养素? 腹泻好转? 是 . 恢复EN 原医嘱执行 药物引起腹泻原因: 灭吐灵; 氨茶碱;镁剂; 红霉素; 木糖醇; 磷制剂; 奎尼丁; 甘露醇; 减少量或次数直到好转 恢复EN 原医嘱执行

肠外肠内营养指南汇总1

附录1 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2006 版) 第一章制定指南的“指南” 引言 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CSPEN)于2004年12月在京成立。作为一个多学科学术组织,CSPEN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营养支持的实践,促进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合理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具有良好效价比的营养治疗。 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护理工作者、营养师、药剂师和患者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和/或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提供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1月- 9月,是我们分会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CSPEN常委们在中华医学会的直接指导下,组织了我国肠外肠内营养学工作者及儿科、外科、内科等多学科专家成立了第一届《肠外肠内营养指南》编写委员会。按照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参比国内国外的临床研究报告,制定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症指南。 在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的“第一届全国临床营养周”大会上公开征求意见后,又做了大范围的修正和大范围的补充,于当年12月完成了第2005版《肠外肠内营养学临床―指南‖系列一:住院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虽然该指南范围窄,仅是住院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适应证的内容,但仍然受到业者的重视。已经先后在《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等三本核心期刊杂志登载。发表后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也为2006年完善方法学和扩大内容打下了基础。 一、2006年版指南制订过程

新生儿肠外营养诊疗指南

新生儿肠外营养诊疗指南 肠外营养是指当新生儿不能耐受经肠道喂养时,完全由静脉供给热量、液体、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来满足机体代谢及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支持方式。 【适应症】 各种原因造成较长时间不能经胃肠喂养者; 极低体重儿喂养困难,NEC,消化道畸形手术前后,顽固性腹泻,频繁呼吸困难等; 由于早产儿胃肠道的不成熟或疾病的影响,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无法经口摄入足够的营养素,需要肠外营养的支持。 【禁忌症】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NEC等抗生素治疗病情稳定前; 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循环衰竭纠正前; 慎用减少剂量; 肝肾功能不全,尿素氮>12.9mmol/L; 严重缺氧,血小板严重减少者。 【方法】 1. 输注原则:严格无菌操作、液量由少→多、浓度:淡→浓

2. 品种:单独静脉通道、持续(16~18 h)均匀,勿>24h。 3. 输入方式:全合一制剂输液泵静脉输入。 4. 输入途径:PICC周围静脉 5. 具体剂量 (1)出生后2小时内开始给予氨基酸 起始剂量1.5 g/kg/d,增加1 g/kg/d,并逐步增加到最大3.8-4.0 g/kg/d (2)生后24小时内给予脂肪乳剂 1.0 g/kg/d增加0.5 g/kg/d,并逐步增加到3-4g/kg/d (3)葡萄糖起始剂量为4 mg/kg/min ,血糖正常情况下每天增加1-2 mg/kg/min,足月儿15-18 g/kg/d(<12.5mg/kg/min) ,早产儿12-16 g/kg/d(<11mg/kg/min) 在肠内喂养量超过总摄入量90%前,不要停止PN (4)早产儿能量、蛋白质需求 表1-9 能量需求 生后第1天kcal/ kg/d 过渡期 kcal/kg/d 生长期 kcal/kg/d

婴幼儿辅食添加营养指南2020版

婴幼儿辅食添加营养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健康足月出生的满6月至24月龄的婴幼儿进行辅食添加基本原则和分年龄段辅食添加指导及辅食制作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满6月至24月龄内婴幼儿辅食添加的营养指导。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婴儿 infant 年龄在0~12月龄以内的儿童。 2.2 幼儿 toddler 年龄在12~36月龄的儿童。 2.3 辅食 complementary foods 辅助食品 婴幼儿在满6月龄后,继续母乳喂养的同时,为了满足营养需要而添加的其他各种性状的食物,包括家庭配制的和工厂生产的。 3 婴幼儿辅食添加基本原则 3.1 辅食添加时间 纯母乳喂养到6月龄,且在孩子健康时添加辅食。婴幼儿进餐时间应逐渐与家人一日三餐时间一致。同时,继续母乳,建议母乳喂养到2岁及以上。 3.2 辅食种类 种类由单一到多样,每次只添加一种新的食物,添加量由少到多。每引入一种新的食物应适应3d~5d,观察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适应一种食物后再添加其他新的食物。逐渐增加辅食种类,最终达到每天摄入七类常见食物中的四类及以上,参见附录A。 3.3 辅食添加的数量与营养要求

辅食添加量由少到多,关注婴幼儿的饥饿和饱足反应,主要依据孩子的需要而定。满足母乳及辅食提供的能量及主要营养素摄入量的需求,参见附录B。 3.4 辅食性状与质地 随着婴幼儿口腔及胃肠等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发育,辅食性状和质地应由稀到稠、由细到粗,从肉泥、菜泥等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步增加食物硬度和颗粒大小,过渡到肉末、碎菜等半固体或固体食物。 3.5 顺应喂养 随着婴幼儿生长发育,喂养者应根据婴幼儿营养需求的变化,提供多样化且与其发育水平相适应的食物,保证婴幼儿健康发育。喂养过程中,应及时感知婴幼儿发出的饥饿和饱足反应,并做出恰当地回应,应耐心鼓励和协助婴幼儿进食,培养儿童合理进食行为,帮助婴幼儿学会自主进食,遵守必要的进餐礼仪,逐步形成健康的进餐模式。 3.6 监测与评估 定期监测和评估婴幼儿体格生长发育指标,评估营养状况。当辅食营养摄入无法满足需求时,应及时调整,可合理进行营养素补充。 3.7 辅食添加的安全与卫生 应使用清洁安全卫生的食材和餐用具进行辅食制作。有些食物或进食行为容易导致进食意外,为保证安全,婴幼儿进食时须有成年人看护。 3.8 患病期间的喂养 暂停添加新的辅食。除特殊情况外,鼓励进食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辅食。病愈后,及时恢复正常饮食。 4 分年龄段辅食添加指导 4.1 满6~8月龄 4.1.1 辅食种类:首先补充含铁丰富、易消化且不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稠粥、蔬菜泥、水果泥、蛋黄、肉泥、肝泥等,逐渐达到每天能均衡摄入蛋类、肉类和蔬果类。 4.1.2 辅食频次:由尝试逐渐增加到每日1~2餐,以母乳喂养为主。 4.1.3 辅食数量:每餐从10 mL~20 mL(约1~2勺),逐渐增加到约125 mL(约1/2碗)。各类食物推荐摄入量参见附录C。因考虑到辅食摄入量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以不影响总奶量为限。 4.1.4 辅食性状:从泥糊状逐渐到碎末状。 4.1.5 辅食质地:可用舌头压碎的程度,如同软豆腐状。 4.2 9~12月龄 4.2.1 辅食种类:在8月龄基础上引入禽肉(鸡肉、鸭肉等)、畜肉(猪肉、牛肉、羊肉等)、鱼、动物肝脏和动物血等,逐渐达到每天能均衡摄入蛋类、肉类和蔬果类。 4.2.2 辅食频次:规律进食,每日2~3餐,1~2次加餐,并继续母乳喂养。 4.2.3 辅食数量:每餐逐渐增加到约180 mL(约3/4碗),各类食物推荐摄入量参见附录C。 4.2.4 辅食性状:碎块状及婴儿能用手抓的指状食物。

肠内营养治疗指南(精校版本)

肠内营养治疗指南 营养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对患者来说,合理、平衡、及时的临床营养治疗极为重要。营养治疗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治疗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治疗,而前者又分为饮食治疗和管喂营养治疗。危重病人的营养治疗非常重要,俗话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营养即在其中。任何时候都应遵循,如果胃肠存在,就应首先考虑使用肠内营养。与肠外相比,肠内营养经济、安全、方便,符合生理过程。 肠内营养制剂按蛋白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氨基酸型和短肽型(要素型)制剂(冬泽力);另一类是整蛋白型(非要素型)制剂(冬泽全)。每一类型的制剂中又可分为平衡型和疾病特异型。肠内营养制剂在国外还包括组件式肠内营养制剂。 为提高临床营养治疗效果,规范临床营养治疗程序,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冬泽特医专家的经验,制订营养治疗指南,供临床应用参考。 一、适应证 1、意识障碍、昏迷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炎等所致的昏迷患者,老年痴呆不能经口进食或精神失常、严重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者等。 2、吞咽困难和失去咀嚼能力:如咽下困难、口咽部外伤及手术后、重症肌无力者等。 3、上消化管梗阻或手术:如食管炎症、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食管狭窄梗阻、食管癌、幽门梗阻、吻合口水肿狭窄、胃瘫等。 4、高代谢状态: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所致机体高代谢、负氮平衡者。 5、消化管瘘:通常适用于低流量瘘或瘘的后期,如食管瘘、胃瘘、肠瘘、胆瘘、胰瘘等。对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空肠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效果最好。 6、术前准备和术后营养不良:如术前肠管准备期间、术中有额外营养素丢失者等。 7、炎性肠管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s病等。

新生儿肠外营养(第四版)

计算方法 仅供修正 全合一 法国学者Solassol 于1974年提出,将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水、电解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微量元素),按一 定的比例和一定的配制程序混合配置,再存放一玻璃瓶或塑料袋中,统一输注给人体。这种输注技术称之为全合一(all in one )输注[1] 。维持全合一营养液(主要是脂肪,包括油水不分层、脂肪颗粒完整等)的稳定性是此技术的关键。80 年代,美国FDA 批准全合一。主要优点:1. 减少污染机会。2. 提高氮的利用。3. 减少高血糖及肝损害等并发症。4. 简化操作,便于护理。5. 氨基酸有助于脂肪乳的稳定。6. 满足“脂肪乳输注最好>16小时均匀输入”的要求[2] 。 由于目前国产营养袋规格为1升及3升,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每日需要总液量仅为几十毫升,故需专门配制。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以下情况禁用:严重感染、严重代酸、呼吸衰竭、明显循环障碍、严重出血倾向、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等。以下情况慎用:上述情况不严 重时;当高脂血症、高胆红素血症时,应用脂肪总量应<1.0g/kg.d [4,5,6] 。 例1:2kg ,第三日龄,肠外营养第二天,总液量100ml/kg.d 。蛋白质及脂肪1g/kg.d (均从0.5g/kg.d 开始,每日递增0.5g/kg.d 至3.5g/kg.d [3]);Na +3.0mmol/kg.d ;第1周后或K +<4mmol/L 时再补K +1.5mmol/kg.d [2,3,6]。(对于LBW 可予Na +2.6mmol /kg.d ,K +0~0.2mmol/kg.d [3])。 总量 200ml -20ml(长期医嘱10%GS20ml+抗生素等)=180ml 20%中长链脂肪乳 2g/20%=10ml 8.5%乐凡命 2g/8.5%≈24ml Na + 精确固定每日给Na +量,以便于日后根据血Na +水平增减给Na +量。 为使Na +/Clˉ接近血浆141/103,即3/2,故将总Na +量的2/3由氯化钠供应,1/3由碳酸氢钠供应。 今日共需6.0mmol ,故需10%氯化钠4/1.709≈2.3ml ,5%碳酸氢钠2/0.595≈3.4ml 。 K + 不补或少量补10%氯化钾不超过1.5mmol/kg×2kg /1.342mmol/ml ≈2.0ml 。 糖 180ml -10ml -24ml -2.3ml -3.4ml -水乐维他2ml -维他利匹特10ml -安达美2ml=126ml , 按葡萄糖6~8mg/kg.min (VLBWI 为4~6mg/kg.min [9])计算,需配制糖浓度约9%。 即加入10%葡萄糖115ml+50%葡萄糖10ml 。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输注速度和浓度 10%Glucose 115ml 50% Glucose 10ml 10%氯化钠 2.3ml 5%碳酸氢钠 3.4ml 水乐维他 2ml 维他利匹特 10ml 安达美 2ml 肝素 90U 8.5%乐凡命 24ml 20%中长链脂肪乳 10ml ivgtt(9ml/h) 配制顺序:电解质、水溶性维生素(要求最好避光)、微量元素等高渗液体可破坏 脂肪乳剂的完整性,故先将它们与葡萄糖 溶液混合稀释,再加入脂溶性维生素、氨基酸,最后加入肝素+脂肪乳,边加边摇,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配好后于24 h 内用完,输液泵输注 [2,5] 。 注意: 1.尽早经口微量喂养。最初的喂养予10ml/kg/24h 连续鼻饲管滴注或每2~3小时间歇经管喂养。如果能耐受,每天增加10~15ml/kg ,不超过20ml/kg [7]。每日总液量参考文献5、6、10。 2.热卡:葡萄糖20g×4kcal/g+脂肪5ml×1.9kcal/ml ≈90kcal 。可只计算非蛋白质热卡,>100kcal/kg.d 且无严重应急状态时LBW 体重可增加15g/kg.d [6,7]。LBW 能量需要(kcal/kg.d ):静息消耗50,间段活动15,偶尔寒冷应激(体温调节)10,摄食的热作用8,大便丢失12,生长另需25,共120。但由于TPN 时(尤其是LBW ),大便丢失少,寒冷应激少,活动少等,实际需要80~100即可[3]。 3.张力:Na +6+Clˉ4+HCO 3ˉ2=12mmol ,12mmol/0.180L :300mmol/L ≈ 1/5张。Na ++K +最好小于150mmol/L ,否则易引起脂肪颗粒破坏[7] 。 4.脂肪乳:(1)脂肪乳输注最好>16小时,否则易导致肺氧合功能不良(肺内脂肪聚集)及脂肪超载综合征(血中脂肪聚集→发热、肝脾肿大、WBC 升高、贫血、PL 减少、PT 延长、肝脏损害、高脂血症) [2,4]。(2)即使是患病的LBW 生后即用脂肪乳,亦未见短程副作用,还能保护肺脏免受

美国营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指南

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 (摘自ASPEN “Guideline for the use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in adult and pediatric patients ”) 前言 ASPEN(美国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曾在1993年出版了“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旨在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一个指导性的规范,1999年ASPEN再次组织专家小组对其进行修订,并于今年年初推出了这个2002年修订版本。 临床营养的发展及其对现代医学的贡献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在我国,近些年来临床营养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水平进步也相当快,而目前我们在基层临床仍缺乏一个具有普遍指导能力的应用规范或原则,ASPEN发布的这个“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然而我们仍然非常需要一个针对中国临床符合中国国情的“临床营养应用原则”,希望本文,美国版的“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的摘要译文,为广大中国临床医生提供临床营养的参考指导的同时,能早日呼唤出相应的“中国版本”,以促进我国的临床营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的3个目标: 1.必须真实地反映出营养支持在目前临床实践及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2.必须为临床医生及专业从事营养支持的医务人员提供表述清晰、具有临床实践依据的建议指导; 3.将作为一种工具,为政策制定者、健康卫生机构、保险公司和从事临床营养的专业人员提供参考,以进一步改善医疗体系及与临床营养支持相关的政策、规定。 指导原则所依据的可靠程度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标示在下文的括号内): A. 其可靠性根据前瞻的、随机的研究结果;

全肠外营养对早产儿营养、免疫功能及行为发育的影响

全肠外营养对早产儿营养、免疫功能及行为发育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全肠外营养对早产儿营养、免疫功能及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4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全肠外营养。观察比较两组早产儿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行为发育差异。结果实验组早产儿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行为发育同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早产儿采用全肠外营养可以显著改善其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促进行为发育,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全肠外营养;早产儿;营养;免疫功能;行为发育 早产儿体重偏低、免疫能力和消化功能发育不全,极易感染各类疾病,直接威胁新生儿的健康发育[1]。营养支持用于改善早产儿免疫功能在临床得到广泛认同。本文通过对本院收治的46例早产儿随机分组,讨论全肠外营养对早产儿营养、免疫功能及行为发育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4年9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4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实验组男9例,女14例,胎龄30~34周,平均胎龄(31.52±5.75)周;对照组男10例,女13例,胎龄29~35周,平均胎龄(31.92±5.16)周。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早产儿均应用常规治疗,包括:补液、吸氧、对症治疗等,实验组早产儿应用全肠外营养,静脉输注全营养混合液,蛋白质剂量为0.5 g/kg,碳水化合物剂量为6 g/kg,脂肪剂量为0.5 g/kg,液体量为100 ml/kg,根据早产儿的实际情况调整递增量,其中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应用剂量参考早产儿具体情况给予。 1. 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早产儿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行为差异。营养状况评价标准[2]:日平均增长体重、前白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免疫功能评价指标:检测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行为发育: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 1. 4 统计学方法数据资料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实验组与对照组早产儿营养状况比较实验组早产儿营养状况较对照组

《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

《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 医学界儿科频道昨天 近期,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编写的《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正式在《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发布。该指南是按照《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总体目标和2002年5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55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的总体规划特别编制的,以达到保障婴幼儿健康、促进生长发育的目的。 该指南指出,出生后数年的营养和健康是实现儿童生存、发展和千年发展目标的基础,婴幼儿期的营养不良可导致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后果。近期表现为体格和智力发育迟缓、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远期后果为影响儿童智力潜能的发挥、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生殖能力及患慢性病的危险性增加。 指南指出在婴幼儿喂养过程中,由于婴幼儿群体生长发育迅速和对食物供给需求的特殊性,有几种营养素较难满足供给需求,易导致缺乏,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铁、锌等,当母乳和辅食添加不能满足婴幼儿生长需要的时候,采用辅助营养补充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途径。 1 维生素A

维生素A缺乏症是全球范围最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营养问题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儿童严重感染和死亡发生的最主要营养影响因素之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指出:维生素A缺乏被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重点消灭疾病之一。 2000年我国14省0-6岁儿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维生素A缺乏及边缘缺乏的发生率超过50%,6个月以下婴儿发生率接近80%,以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亚临床缺乏)为主,第九版《儿科学》已将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归为维生素A缺乏。 通过对2006-2016年我国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进行检索和整理,共得到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其中0-6岁儿童的数据共涉及18个地区。由于不同地区的样本量、分布等略有差别,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只能作为粗略的参考,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的分级方法(血清视黄醇浓度< 0.70μmol/L计算患病率): o <2%,不构成公共卫生问题; o o o 2-10%(不含10%),轻度公共卫生问题; o o o 10-20%(不含20%),中度公共卫生问题; o o o

小儿营养不良防治指南

小儿营养不良防治指南 营养不良指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因饮食不足,需要量增加,损失过多或体内利用过程障碍所造成的一种营养缺乏状况。 一、病因 (一)膳食摄入不足: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对热能与营养素需求量大,如今是量过少,热能于蛋白质供给长期不足,同时膳食维生素或铁、锌等微量元素摄入过少。可发生营养不良。 (二)不良的饮食习惯:挑食、偏食、吃零食过多,或以大量饮料代替食物等都是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或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有些青少年追求"体型美",不恰当的节食减肥,也可导致蛋白质。热能不足,造成营养不良和低体重。 (三)疾病:儿童少年时期某些疾病,如胃病、慢性肠炎等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龋齿疼痛影响咀嚼功能:肠道蠕虫感染,如蛔虫、钩虫、鞭虫等大量消耗营养素,直接导致营养素吸收不足: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肝炎等营养素消耗量大;若供给不足或不及时,都可导致营养不良发生。 二、症状 营养不良是一种营养素缺乏的综合征,多见于各种慢性病中,可有不同的表现。营养不良必须根据具体病情分析,判断缺乏那种营养素。如蛋白质缺乏,其症状有疲劳乏力,对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喜坐卧,学习、工作效率低,消瘦,皮下脂肪萎缩,皮肤松驰,浮肿,多尿,循环及消化系症状,代谢紊乱,贫血等。 三、防治 1、保证合理营养:学龄期儿童和青春期少年处在旺盛的生长发育阶段,须供给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浆、豆腐、鱼、肉类、蔬菜水果等。合理安排膳食,实现营养素的平衡摄入。 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应从小培养,纠正挑食、偏食、吃零食过多等不良习惯,定时、定量进餐。

3、开展营养及饮食卫生的教育:广泛宣传教育营养卫生知识,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改善学生的饮食结构,注意补充含铁、叶酸、维生素B12及各种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有足够的动物性食物和豆类食品。 4、学校体检化验中贫血及营养不良的学生,通知家长对患病学生进行治疗,改善饮食。

肠内营养指南

肠内营养指南(适应症,禁忌,常见并发症,注意事项) 发表者:陈泽涛 3650人已访问 营养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对患者来说,合理、平衡、及时的临床营养治疗极为重要。营养治疗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 治疗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 治疗,而前者又分为饮食治疗和管喂营养治疗。危重病人的营养治疗非常重要,俗话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营养即在其中。任何时候都应遵循,如果胃肠存在,就应首先考虑使用肠内营养。与肠外相比,肠内营养经济、安全、方便,符合生理过程。 为提高临床营养治疗效果,规范临床营养治疗程序,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经验,制订营养治疗指南,供临床应用参考。 肠内营养指南 一、适应证 1、意识障碍、昏迷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炎等所致的昏迷患者,老年痴呆不能经口进食或精神失常、严重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者等; 2、吞咽困难和失去咀嚼能力:如咽下困难、口咽部外伤及手术后、重症肌无力者等; 3、上消化管梗阻或手术:如食管炎症、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食管狭窄梗阻、食管癌、幽门梗阻、吻合口水肿狭窄、胃瘫等; 4、高代谢状态: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所致机体高代谢、负氮平衡者; 5、消化管瘘:通常适用于低流量瘘或瘘的后期,如食管瘘、胃瘘、肠瘘、胆瘘、胰瘘等。对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空肠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效果最好; 6、术前准备和术后营养不良:如术前肠管准备期间、术中有额外营养素丢失者等; 7、炎性肠管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 s 病等; 8、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肠代偿阶段; 9、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肠功能恢复后、慢性胰腺功能不全者。注意喂养管应插入近端空肠10cm 以上,营养制剂只能选用小分子低脂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的要素膳,如维沃、爱伦多、大元素等; 10、慢性营养不足:如恶性肿瘤、放疗、化疗患者及免疫缺陷疾病者等; 11、器官功能不全:如肝、肾、肺功能不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者; 12、某些特殊疾病:急性放射病,各种脏器移植者,包括肾移植、肝移植、小肠移植、心脏移植、骨髓移植等; 13、肠外营养治疗不能满足要求时的补充或过渡。 二、禁忌证 1、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胃肠出血、严重腹腔感染; 2、严重应激状态早期、休克状态、持续麻痹性肠梗阻; 3、短肠综合征早期; 4、高流量空肠瘘; 5、持续严重呕吐、顽固性腹泻、严重小肠炎、严重结肠炎; 6、胃肠功能障碍,或某些要求胃肠休息的情况; 7、急性胰腺炎初期; 8、3 个月以内婴儿、严重糖类或氨基酸代谢异常者,不宜使用要素膳。 三、并发症 (一)胃肠并发症 1、恶心、呕吐:主要是因有些营养液,高渗透压导致胃潴留,输注速度过快,乳糖不耐受,营养液脂肪含量过高等,特别是要素膳的口感差。可按上述病因,作相应处理,要素膳推荐

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完整版)

XX医院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第一节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适应证及其优点】 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可以应用肠内营养支持。 2.要努力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即使暂时不成功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去反复尝试肠内营养,因为临床病人一旦耐受了肠内营养,将受益无穷。 3.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 4.长期持续应用全肠外营养会使小肠粘膜细胞和营养酶系的活性退化,而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5.肠外营养导致内脏血流与心搏出量增加,使代谢营养物质消耗的能量增加。 6.在同样热卡与氮量的条件下,应用肠内营养的病人的体重增长、氮潴留均优于全肠外营养,而且人体组成的改善也较明显。 7.肠内营养较价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简单,易于临床管理。 【肠内营养配方的选择】 1.可供临床选用的肠内营养配方很多,成分与营养价

值差别很大,选择配方时主要考虑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来源及比例,各配方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可能不同。肠内营养制剂发展迅速,配方常有改变,因此要注意所用产品的具体配方。 2.根据病人的营养状态及代谢状况确定营养需要量,高代谢病人应选择高热卡配方,需要限制水分摄入的病人应选择浓度较高的配方(如能量密度为1.5kcal/m1),免疫功能异常的病人应选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配方。 3.肠内营养支持提供的非蛋白热量一般取决于病人的静息能量消耗及其活动情况,一般对于无严重感染或烧伤的病人,提供30~35Kcal/(kg.d)的非蛋白热量较为理想,其中15%~40%的非蛋白热量可由脂肪乳剂提供,热氮比一般为100—150:1。 4.目前常用肠内营养制剂中糖含量一般均较高,容易导致病人体内脂肪堆积而蛋白质合成不足,体细胞群改善不明显。可以考虑督促病人加强功能锻炼,同时添加蛋白质组件以弥补蛋白质的不足,减少糖的摄入。或考虑使用以缓释淀粉为碳水化合物的肠内营养制剂以减少单位时间内的糖摄入。 5.根据病人的消化吸收能力,确定肠内营养配方中营养物质的化学组成形式。消化功能受损(如胰腺炎、腹部大手术后早期、胆道梗阻)或吸收功能障碍(广泛肠切除、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者,需要简单、易吸收的配方(如水解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