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摘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式,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启蒙思想、学习语言、发展智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朗读,使朗读成为小学生学习中的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审美;情趣;学生智力

朗读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智力的提高、审美情趣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在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朗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多朗读、会朗读,使朗读成为学生的习惯,以下是我对朗读的一些看法。

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

朗读中体味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还要对文中那些精彩的语句,巧妙的修辞,精心设置的结构等细心体会。例如,《长城》中有这样的话:“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对于这样的语段,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一种缓慢抒情的语调去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在心中就会浮现出现了劳动人民用双手建造这浩大的工程的场面。课文感染了学生的情操,懂得了劳动人民的艰辛,领悟了我国伟大的古代奇迹。通过朗读,学生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感憾,民族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是角色错位。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二是学而不思。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三是思而不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2)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的研究。 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3)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

刍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刍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摘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在朗读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本文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推进朗读教学的关键;激发心中的情感是推进朗读教学的基础;关注学生的性格是推进朗读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兴趣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歌,在教学中,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活动。在教改的今天,朗读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一、了解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表现能力之一,在和一个人交流了几句之后,我们就对这个人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对一个陌生人的了解一般是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的,所以,一般人们都非常重视表达能力。例如,有一位大学生,他是理工科的天才。他在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始终都是班里的佼佼者,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语文成绩也很好,这是因为他勤奋。但是他就是不喜欢朗读,他虽然背书的速度很快,但是他一般不喜欢喊出来。所以长此以往,他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喊出来过,一直保持着默读的习惯。当他走入大学的时候,每次看到同学们在演讲会上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时候,他是非常羡慕的。他的脑子里固然有很多的想法,但是他都表达不出来。所以,这样的集体活动,他基本上是作为幕后的角色来参与的。他在底下帮助同学们出主意,但是他从来没有勇气走上讲台。后来他大学毕业后走进了工作岗位,他发现,一个人如果表达能力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无论是在跟同事交流还是跟公司领导交流,这些都成为了他进步的障碍。后来他对症下药,开始重点培养自己阅读的好习惯,而且他每次看书都喜欢大声读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他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且他的用词能力也非常强了。这就说明,其实阅读和朗读能力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个技能也是非常容易锻炼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重视学生的朗读问题。 二、把朗读作为检测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 朗读是考察学生理解程度最简洁的手段。学生对字、词、句的认读,对课文文句、情节、结构的了解,对课文感情的体会、特色的把握,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判断。并可通过朗读来强化读者和听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朗读来检验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认读情况。在新课文预习之后,教师开讲之前,就让学生先朗读课文,教师马上就可以检验到学生对字词句的认读情况,为教师“以学定教”、调整教学计划、决定下一步将要为学生解决哪些问题提供依据,动态地生成教学内容。通过朗读来检验学生对文句、情节、结构等课文内容的把握状况。学生对文句、情节、结构等课文内容的把握程度,可以通过朗读的节奏、重音等有力地反映出来。我们只要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就可根据他们对其节奏、重音等的把握情况,了解他们对句意的理解程度。并通过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停顿、重音,准确而流利地朗读,来深化对句意的理解,无需作繁琐的分析和讲解。通过朗读来检验学生对课文情感、特色的理解程度。阅读课文,不仅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那怎样了解学生对文章感情、特色的把握情况呢?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朗读。 三、多管齐下,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 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在课堂上,要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读好一个字音、一个词、一个句子,反复指导、示范、领读,直到学生读准、读好为止;(2)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民主教学,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读书,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孩子们只有爱上了读书,才能发展语言能力,进而理解力,创作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培养语感。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二、朗读时间要充分,知意悟情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多重讲解,轻朗读。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如在预习时的朗读,教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呢?学生往往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更别提读通课文了,认识字词了,朗读俨然成了“花架子”。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至读通课文,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学生无非是一个个“面塑的听者”,无非是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他们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如此剥夺学生的朗读时间,学生必然会失去理解的个性。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让此时的学生由“听者”变成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情,领悟自己的理而我们教师给学生担兰“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二、精读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

浅谈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摘要:国学经典蕴含了我国历代圣贤智慧,传承和发展国学经典也成为当前教 育事业的重要工作内容组成。本文以小学语文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意义入手,着 重探讨了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引言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经典诵读在语文学习中起到 的重要作用。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更是民族精神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其教育意义并不局限于学生能够通过诵读熟读背诵多 少佳作,更是需要实现寻文化之根的深层目标。寻中华传统文明之根,增强小学生的民族文 化认同感,这是当前新课改形势背景下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意义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水平及自身素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启蒙启智时期。语文学 科作为一门极具人文性质的基础学科,承担着引导学生持续积累语文知识,不断增强人文素 养的重要培养任务。但在当前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渗透极容易对小学 生的思维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使命,经典 诗词作品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极具丰富内涵和优美意蕴。语文教学需要重视经典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让中华文明能够深植于学生的心中。对于小学生而言,身心素养还处于发 展阶段,很难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经典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 需要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策略及方法,运用至语文教学课堂之中,经典诵读教学模式便是其 中之一。 诵读实质上是一种极具主观性的个体活动,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及感受。学生在诵读过 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眼、耳、口等多个感官的协同作用,全面调动注意力,让思维活动能够在 短时间内集中于文本内容之中,进而能够有效拉近诵读者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增强心理 层面的亲近感。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较难实现长久的集中,如果仅专注于用眼睛 这一感官的文字阅读,则极容易出现走神等问题。因此经典诵读模式的运用能够契合小学生 的身心发展特征,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逐步提升,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时下面临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经典教学时间有限 一方面,小学素质教育中,教学时间有限,小学科目也较多,导致在经典诵读方面的教 学力度大大减弱,教学时间存在长短不定等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对经典文化也就渐渐失去 了兴趣。另一方面,时间上具有不主动性,绝大多数地区的上课时间都是取决于老师,这样 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大多时间都耗费在了玩耍上,因此 也导致经典文化的学习时间减少。 (二)用于教学的经典作品参差不齐 国学经典的数目繁多,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经典的选取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一些经典文 章晦涩难懂,小学生背诵理解都十分困难,这样对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会有一定的影响。

谈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谈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1.朗读形式“喧宾夺主” 语文课上,学生还未开读,教师就绘声绘色的读了起来,而且一读到底,过后,示意孩子学着老师朗读的样子读一读、练一练。可大部分的学生连生字关都未过,哪谈得上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又怎能遂了教师范读时的美好心愿,实现教师的期许呢?此种范读得不到实质性的效果。 2.朗读方式“放任自流” 低年级的一节公开课上,教师教态可掬,微笑着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说“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话音刚落,学生立即顾自低头读起课文来。一观察,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在轻声读课文。的确,“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是一种张扬个性的读书好方法,可学生还未掌握几种读书方式时,就一味的放任自流,漫无目的地跟着感觉走,教师的美好初衷终成为一句空谈,其教学效果也值得怀疑。 3.朗读时间“昙花一现” 曾有教师对某地区的64节语文阅读课用于朗读的时间进行统计,发现每节课用来让学生接触文本进行朗读练习的时间平均只占6分39秒。试想:仅以如此少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其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殊不知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这些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往往蕴涵着极其深刻的道理,储备了巨大的向上发展的潜能! 4.目标落实“好高鹜远”

我们知道,朗读的目标总体有“正确、流利、有感情。”此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关联、螺旋上升、缺一不可的。可是在现今的语文课堂里,轻“正确、流利”的读,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现象仍屡见不鲜。许多教师总花较少的时间来落实“正确、流利的朗读”这一目标,往往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上,孰不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训练时决不可“缺斤少两”“随意挪用”。否则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会留下“后遗症”,表现在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既费时又费力,可大部分学生还是没有达到朗读的基本要求。 5.指导过程“高耗低效” 在指导有感情读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对朗读的效果不满意时,会出现连续叫好几位同学站起来重复朗读的场面“你读”,“你读”,“你来读读看”……一直叫到满意的才停。这样的朗读既费时又低效。还有一些教师,虽注意了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却忽视了将之扩大到全体的;或是有进行指导,但训练未到位匆匆过场的,形式痕迹重,真正的效果欠缺.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读好“朗读”这本书,让学生因扎实的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 1、赏读与创设情境 赏读,即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设想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设 想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专家对加强朗读教学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俞平伯先生在论及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时,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从我省类似课题研究情况来看,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对朗读教学十分重视,曾撰写了《研读:一个正向我们走来的课题》等系列文章。特级教师王崧舟开展了“小学课堂语感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提出朗读教学要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己体察、展开想象。宁波市东海实验小学开展了“研读型变式”语文教学法课题研究,提出了“初读感知→细读深究→精读顿悟→熟读涵泳”的变式朗读教学结构。诸暨市赵家学校开展了“朗读教学在语文课中运用微探”课题研究。省外的不少学校在这方面也已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的“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课题研究、江苏省东台市琼港学校的“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课题研究等。所有这些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既增强了我们开展好课题研究的信心,也为课题实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学生在朗读上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寻找“新的构思”,“新”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乐读、会读、读好。 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有目的地朗读、有个性地朗读、有重点地朗读、多种方式地朗读等,学生朗读后的评价与反馈也能在很在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呢? 一、语文教学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阅读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进行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应重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对同样内容的朗读,能读出各自的韵味,让学生在反复、有效的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的点滴妙处。 (一)、有目的地朗读 如今课堂形式花俏,朗读看似很多,确没有实质性的目标。在预习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字词读准确。在上课时,要让学生感知全文,看看全文说了一件什么事,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只有明确目标,读才会发挥其意义。(二)、有个性地朗读 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课文的朗读就会显得单一、乏味、没有感情。让全班读对,读完,读好,就成了走过场。只有对课文有一个自己的理解,才能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读出语言气势,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既诠释了朗读课文的核心,又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由此看来,朗读的最终目的不是大家都读的多一致,而是每个人在朗读中,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2.表情和动作 人的声音和表情是分不开的,声音和情感也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内心的情感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表情在传达的。读高兴的内容表情就开心,读悲伤的内容就应该戚戚然。因此,指导学生用表情来辅助朗读,有很好的效果。当你喜欢的时候,不光可以用声音,也可以用表情、眼神来表达。 (三)、有重点地朗读 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一定要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本上圈点、标划,突出重点词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当拿到一篇具体的文章时,怎样才能朗读好?这要教学生四点要求:(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感情基调;(3)注意文中表现中心或人物形象的重点词句;(4)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本节课的教学中,三种层次的读循序渐进,完成了感知——理解——融情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朗读时,教师只要辅以适时的点拨,就能使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四)、多方式地朗读 课堂朗读本应该形式多样,这样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但因为课堂实际教学的限制和教师的喜好不一,造成了课堂朗读形式的单一,单调的一种形式的读,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将朗读形式的多种运用,将改变这一面貌。有如下几种常见的朗读形式: 1、教师范读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分 析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都强调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朗读教学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可以提高学生语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就从学生兴趣、习惯、文体角度、学段特点这几个角度入手,谈谈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关键词】朗读教学;文体角度;学段特点“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文章时,只有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

重的地位,学校和教师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朗读上,这更突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一、朗读教学的现状目前教学中,大家都在强调朗读的重要,强调朗读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对朗读的安排并不够到位,比较随意、简单化。其实,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在主导着人们,多读总没有坏事,多读反正有好处,所以,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就是在整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路读过来,教师也用了比较多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读,读完,分析完,文章就讲结束了。 二、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从现状看来,小学朗读教学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

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其次,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过于单调,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还有,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三、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和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段的儿童有不一样的朗读特点,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

《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济源市思礼镇思礼学校语文课题组 课题类型:重点课题 课题编号:2008-JKGHA-06 负责人:王克振 课题时间:2008年9月16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灿烂文化,这是世界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中国心、民族魂,深远而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记。从小多读些诗词,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还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阐明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更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在朗朗上口的吟诵中,中华民族的美德已经在悄悄地雕琢着无数童稚的心灵。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升下一代的全面素质,继往开来,激活传统,努力探索有特色的、成功的教育路子,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很深远的理论意义。“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教育应倍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最近几年来,我市各个学校也相继开展了“书香校园”,打造读书氛围。伴随着优秀诗文的阅读内容而来的是诵读方法的兴起,让学生去整体感悟、吟咏、体味。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听说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三、四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错过了这些机会,学生进入了小学高学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却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从教将近十年的观察分析,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只关注朗读技巧的训练,而忽视文本内涵的感悟。因此,朗读指导显得过于理性,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老师如此指导孩子:“这句话朗读时,语速应当快一点!”“某某词应当读得重一点!”“某某词语之前应当稍作停顿!”“这是个问句,句尾的那个词语音调应当往上扬!”……在老师如此“具体”地指导下,虽然孩子们也能读出教师期待的那种效果,但可悲的是,孩子们只能读“好”这一句、这一段或者这一篇,倘若换了读的内容,往往就不会读了。 问题二:一味注重文本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而轻视朗读技巧的指导。因此,朗读训练往往显得感性。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教师不太着边际的指导:“你能读出春天的五彩缤纷吗?”“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现有了火之后人们的幸福生活。”“中朝人们情深似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体现吧!”“小珊迪太可怜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小珊迪的可怜吧!”……在老师云里雾里的指导中,孩子

们凭借着已有的经验“云里雾里”地朗读,有时也会“声声泪,字字血”,有时也会“声音高亢,群情激昂”,但是,这种朗读训练有增量吗?鬼才知道。 问题三: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作者的情思。 问题四:学生缺乏朗读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自控能力差,无法让学生自觉进行朗读。有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句一句地硬读,存在为了朗读而朗读的现象。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也有这样一种情况,老师读的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导致学生没有了朗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从细小处入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问题五:朗读的方式单一。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利用到教学中朗读的较少,大部分是利用早读时间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而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不是假读,就是不读,集体朗读时还拖音明显,节奏性差,有时还不整齐。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我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1、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 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 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 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朗读训练不仅是课堂教 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 缺少的重要手段。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笔者也来谈一谈。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 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 需要教师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 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速度和轻重 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 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 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 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 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指导学 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 基础。 二、教给方法,指导朗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方法 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目标中都指出:“(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在一定方法指导下的朗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也只有教给了学生朗读方法,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初读、再读和品读。 初读,读正确。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再读,读流利。古人说得好:“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念口生。”读书,读书,贵在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品读,有感情。要咬文嚼字地品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情感,读 出文章的轻重缓急和停顿。为此,要善于抓住文章重点段落进行训练。课文的重点段落,往 往词语准确生动,句子含义深刻,很有意境。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深 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三、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朗读课文也必须养成良 好的习惯,特别是低年级的朗读习惯,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机会。对于低年级 的孩子,任何事情的教学,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教师要以身为范。比如要求学生点读,你 就要在课堂上示范动作并朗读,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对于低年级主要达成的是 识字目标,这里也是要求我们教师本身的普通话在教学实践中达到一定水平的。另外,要随 时随地地及时给学生纠错,他们在唱读的时候一定要打断,并给出正确的示范;有不正确的 断句停顿时,要马上指出来,加以简单的释疑,帮助他们正确朗读。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设想(终审稿)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设想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设想?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专家对加强朗读教学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俞平伯先生在论及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时,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反复朗读的意义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下面是我校李秀芬老师《桂林山水》的两个教学片段,听后,我感受颇深。 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评析】: 李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 【建议】: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片段二: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小学经典诵读教案

《诗歌诵读》教案 活动一:童真童趣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活动方式: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稚嫩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出示《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场小学莫璐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形式技巧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之所以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

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尽量摒弃纷繁复杂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真正的发挥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虽然不曾在研究领域销声匿迹,但也时有沉浮,且在理论深度上的探讨有待挖掘。自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时,朗读之风盛行,并很快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同时,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朗读”这个题材上大做文章,但是不少还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例如:仅仅从朗读的形式上来作文章,这无疑不能确实而有效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朗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读,而是要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能真正地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 主要参考文献: 1、《对当前朗读教学的审视》,2002,(14) 2、《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2001,(15)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