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学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学案

课前检测:

1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是对哪一个重大事件的描述

A文艺复兴B新航路开辟C英国的殖民扩张D工业革命

2马克思认为帮助欧洲“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的中国古代发明是:

A.火药 B.印刷术材C.造纸术 D.罗盘针

课堂导学: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第一个题目,根据课本提供的材料,找出以下问题。

1、必要性:

根本原因:

社会根源:

商业需要:

宗教因素:

2、可能性:

主观:

客观:

练习1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原因是

①到东方寻找黄金②一切为了香料③生产力的发展④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达·伽马 B.哥伦布 C.麦哲伦 D.迪亚士

练习3 16世纪从英国到印度最近的航路是

A.英国——大西洋——印度洋——印度

B.英国——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印度

C.英国——地中海——奥斯曼土耳其——印度

D.英国——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印度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练习3、(2006上海卷)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练习4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课后练习

1、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哪里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A.非洲

B.美洲

C.亚洲

D.欧洲

2、世界市场形成的的直接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 包买主的出现

C.西班牙、葡萄牙进行殖民活动

D.商业资本的巨大作用

3、新航路开辟对后世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B.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开始疯狂的海外殖民掠夺

C.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学案)

姓名班级

课前检测:我落实好了!

1、15世纪为什么会出现大规模的海上探险活动?

2、海上探险的代表人物是谁?

课标要求: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自学导引:相信自己一定行!

二、荷兰的殖民活动

1、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

2、主要竞争手段:

3、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有之称。

思考:“海上马车夫”是什么意思?荷兰为什么会获得这个称号?

三、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1、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1)近代早期:英国的行为得到了政府的鼓励,英国被称为。(2)17世纪时:英国实力渐强,为了,进行了。

到18世纪下半叶:

2、英国主要的殖民活动:

(1)活动:

(2)影响:

思考:1、请用图示说明你对“三角贸易”的理解。

能力提升:动动脑,锻炼锻炼吧!

在早期殖民扩张重,先后崛起的殖民帝国有哪些?最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哪国?简要分析其获胜的原因。

探究:“欧洲殖民扩张与掠夺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开始。欧洲殖民者把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对商品市场及原料产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他们把殖民扩张的魔爪伸向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世界市场得以进一步拓展,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世界历史》

(1)根据以上材料,思考殖民扩张有什么影响?

材料1:在三个世纪里,西班牙从拉丁美洲掠取了255万公斤的黄金和1亿公斤的白银,葡萄牙仅从巴西就掠夺了至少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钻石。

材料2:英国东印度公司除了在东印度拥有政治统治权外,还拥有茶叶贸易、同中国的贸易和对欧洲往来的货运的垄断权。印度的沿海航运和各岛之间的航运以及印度内地的贸易,也由公司所垄断。

材料3:1703年英国在立法会议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镑;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镑;1744年马萨诸塞湾的一个部落被宣布为叛匪以后,规定了这样的赏格:每剥一个12岁以上男子的头盖皮得新币100镑……每剥一个妇女或儿童的头盖皮得50镑!——《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2)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殖民扩张还有哪些影响呢?

反馈练习:小试牛刀,瞧我的!

1、新航路开辟后,最早争夺殖民霸权的是:

A 葡萄牙和西班牙

B 英国和西班牙

C 英国和荷兰

D 荷兰和西班牙

2、17世纪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欧洲国家是

A葡萄牙B西班牙C荷兰D英国

3、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A出现过几何形国家边界B爆发民族独立战争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D遭受媳妇殖民侵略

4、英国确立海上霸权的标志是:

A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B 16世纪末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C 1600年东印度公司的建立

D 18世纪下半叶取得一系列商业战争的胜利

5、奴隶贸易的影响不应包括:

A 使西欧大西洋沿岸许多城市兴盛起来

B 促使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C 使非洲得到开发

D 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6、荷兰获得“海上马车夫”称号的原因是:

A.工业发达,商品运销世界各地B.商业发达,转运世界各地的商品

C.军事发达,打败其它海上霸国D.殖民地广阔,控制各地殖民贸易

7、18世纪,西方人所谓的“乌木”买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重要的资本积累方式。“乌木”是:

A、在亚洲掠夺的檀香木

B、对非洲黑人的蔑称

C、在殖民地掠夺的煤炭

D、对美洲棉花的反称

8、早期殖民扩张对西欧资本主义最大的作用是:

A、让西欧资产阶级获得了丰厚利润

B、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扩大了世界市场

第九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学案1

姓名班级

课堂导学:

1、据材料分析,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可以结合课本)

材料一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材料二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英国还在劳动力供应方面占优势;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共产党宣言》

2、角色:假如你是英国曼彻斯特一棉纺织厂的工厂主,将分别参加1851年伦敦世博会和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上

情景二:在两次展会上你可能会看到哪些先进的展品?

情景三:你认为两次展会中国的参展品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情景四:看完中国的展厅后,你迫切想去中国是为什么?

情景五:参观完展会后,你去当地的工业考察,发现生产组织方式和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工业革命是怎样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

4、归纳世界市场形成的经过

5、世界市场的影响

积极

消极:

课后练习:

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第九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学案2

课前检测: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

A.瓦特改良蒸汽机,它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凯伊发明飞梭,加快了织布的速度,引起该行业技术的连锁反应

C.麦克亚当发明碎石路,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史蒂芬孙制造第一列火车机车,使人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工业革命的威力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居领先的两个部门是()

①棉纺织业②冶金业③铁路业④采矿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交通工具中最先发明的是()

A.汽船

B. 汽车

C.火车

D.飞机

4、推动工业革命开始和扩展的基本动力是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工场手工业的蓬

勃发展

C.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D.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5、“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这一发现”是指

A.蒸汽机的发明 B.电的发明 C.蒸汽轮船的发明 D.内燃机的发明

课堂练习1、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

①国际贸易的发展②人口和资本的流动③武力威逼④科技革命的推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有史学家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主要是指( )

A.政治纷争加剧B.军事对抗升级 C.文化差异加大 D.贫富差距拉大3、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比例是1:2,19世纪初上升为2:3,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流入城市 B大量外来移民涌入英国

C大批人口前往殖民地D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人口布局

1876年,美国为纪念建国100周年,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当时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作为中国工商业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这也是中国人首次参加世博会。请回答4-5题。

4、李圭参观1876年世博会机器院时,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竞无一物

于此”,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A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突出B中国的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阻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刚刚起步D中国腐朽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5、在1876年世博会上,日本馆大于中国馆,且展品较为丰富,但日本仍从世博会上订购了大量机器产品,其直接目的是A 满足本国封建统治者的生活需要B 适应工业革命的进行C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D发展军事工业,加快对外扩张步伐

19世纪下半叶,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使人类进入到了电气时代。请回答6-8题。6、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

A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加强 B发生的范围十分广泛

C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 D各国统治者重视程度加强

7、19世纪末,在世界上引起交通领域重大革命的是()A蒸汽机和轮船试制成功

B内燃机车的发明和使用C发电机制造成功 D电动机车运转

6、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们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包括①文化生活②衣料③照

明④交通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大题:材料一: 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

放会使气候变暖。在他以后,瑞士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世界很多工业化国家经历了“建设—破坏—治理”的老路。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II

材料二: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

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党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

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

封建制度是一去不返了。”______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右图《12英尺的战利品》是美国摄影家达利尤斯于

1908年拍摄的。这张照片构图精巧,显示出大自然造物的伟大和人的

渺小。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是以迅速消灭森林为代价的。图中几位伐木工人正骄傲地炫耀即将被他们伐倒的巨树,这种场面在20世纪初仍被认为是人类的杰作。巨树轰然倒下,随之而来的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_____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II

材料四:19世纪末,纽约一家报纸惊喜的报道:“这种灯不会产生有毒的气体,也不会释放出烟和难闻的气味;它没有火焰、没有危险,也不需要用火柴去点燃。这是一个阳光球,是真正的阿拉伯神灯。” ______岳麓版教材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结合所学所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认识工业革命?

(2)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20世纪人类的杰作”?材料四中的“真正的阿拉伯神灯”指的是什么?

(3)上述材料中贯穿了什么样的核心思想?

[解题思路]: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第一问主要在分析两则材料的基础上,综合认识工业革命的两方面影响。第二问要求学生认识工业革命的成就是建立在对环境的巨大破坏的基础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是电力的发明和使用。第三问主要让学生综合上述材料,认识工业革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答案]:

(1)影响:工业革命成果的运用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社会风气的转变,有利于消除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一方面又带来了严重的工业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认识: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引起了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巩固了资本主义在各国的统治,推动了民主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是工业革命也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如工业污染、环境的破坏、东方落后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认识: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是建立在人们对环境和自然的极大破坏的基础上的。电力的发明和使用,电灯。

(3)思想:在发展和进行工业化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不能再重复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老路子。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姓名班级

课前检测:1、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到电影院看电影B人们可以乘坐火车外出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A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B人类进入电气时代C新产品大量涌现D科技发展与工业生产迅速结合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交通通讯工具发明B社会分工的扩大C工场手工业的发展D工业革命的推动

课堂导学:1、洋务运动代表企业

2、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你是否同意?

3、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4、概括本节课知识框架结构:

课堂练习:1.1864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弱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上述材料反映的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B.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 C.松太地区棉纺织水平下降D.中国手工棉纺织品价格下跌

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社会环境不包括: A.沿海城市逐步开放B.地方官员倡导自强新政C.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D.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3.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其体现上述思想的活动是A.创立发昌机器厂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C.创办北洋海军 D.创办开平煤矿

4.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其最大的影响是: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洋务运动出现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阶级矛盾尖锐

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始终居主导地位的是: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B、洋务运动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开始解体的自然经济

6、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有①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加快②近代企业开始出现③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④各地经济发展日趋平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最早出现在哪一个时期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 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瓦解 D 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课后练习:

1、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取得优势地位

B.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的茶叶和生丝的出口量持续增加

2、下表反映出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呈现的特征是

A 中国民族工业两次发展都是外向型的

B 帝国主义不愿中国实现工业化,而要中国永远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C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利用了大量资本

D 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压制

3、小明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时发现这样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这家公司的性质是

A 洋务企业

B 外商企业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4、阻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B 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

C 长年战争的破坏

D 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

5、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说明

A受外商企业和洋务派企业的刺激 B 清政府扶植沿海地区兴办企业

C 东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D 沿海地区适宜使用机器生产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案

课前检测:1、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初步发展的原因?

2、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消失: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基本消失。

课堂练习:1、阅读材料:

材料1 1914-1922年8年间,荣氏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厂,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荣氏企业已稳操“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可是,好景不长。1922年,西方列强在医治好战争创伤后,带着他们的商品和资本卷土重来。荣氏企业的产销在下降,从盈余转为亏损。

问题:20世纪初的20年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0年代后,荣氏企业怎么会走下坡路呢?

材料2看投影:英法德等国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量1918年同1913年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阅读以下材料:1、1900年10月,荣氏兄弟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着实让荣氏兄弟欢欣鼓舞了一阵子,政府也大力倡导实业。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瑕东顾,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中国市场进口面纱锐减。

荣氏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同时抓质量、创名牌,强化企业管理,不遗余力。他们还别出心裁使用促销手段,在部分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一袋面粉没吃完,顾客突然发现一个光灿灿的铜元!真是一个好彩头,让迷信的人喜出望外。1915年,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后,国内掀起“抵制日货,爱用国货”运动,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荣氏企业已稳操“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桂冠。

1927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及其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荣氏面粉和纺织再次大放异彩。“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的桂冠,重新落在兄弟俩头上。……《历史教学设计》

结合荣氏企业发展简史,分析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以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问题探究:刘鸿生在重庆的“大老板”是指谁?他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说明了什么?

课后练习:在民国时期的经济大家庭中,既有又老又保守的“婆婆”,也有年轻且掌握大权的“丈夫”,民族资本主义就像一个可怜的寄人篱下的“童养媳”,仰人鼻息,举步维艰。问题探究:1.从材料分析:民国时期主要有哪几种经济成分?

2.你认为“童养媳”在“家庭”中的地位如何?

【材料一】自从民族工业这个“童养媳”进了家门,自然经济这个“婆婆”的地位便日益受到威胁了。

【材料二】范旭东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当他兴办的永利碱业公司出碱时,英国卜内门公司跑来要求“合作”,遭到范旭东的拒绝。打破了卜内门独霸中国碱业市场的企图。【材料三】通过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不难看出,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重大运动的发生,都是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不开的。

问题探究: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思考:有人曾经把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形象地概括为“春”﹑“夏”﹑“秋”﹑“冬”,你是怎么理解的?“春”﹑“夏”﹑“秋”﹑“冬”,分别指什么?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案

姓名班级

课前检测:

1.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呈现出什么特点?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竞尚洋装”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

B.西方服饰具有时代特征

C.民国政府以法令形式推行新服饰

D.人们思想解放,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课堂练习:

1教材中[新国民小传]一段话,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提示]:受西方近代文明和近代服饰的影响,中国社会的服饰习惯、语言结构以及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开展有何鲜明的政治特色?

3、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布《剪辫通令》的目的是

A.移风易俗,破除陋习

B.以示同满清政府彻底划清界线

C.学习西方的近代文明

D.用以体现自由平等的思想

4、民国时期的礼仪革新有何积极作用?

5、民国时期,废除旧的礼仪,制定新礼仪的主要意图是

A.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

B.适应国际惯例的要求

C.彻底消除旧制度的影响

D.提倡和树立新的风俗习惯

6、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呈现出什么特点?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课后练习:

1关于中山装和旗袍的的出现,说法正确的是

A.说明当时洋装以取代了中国传统服饰

B.是中国服饰改良和中西合璧的产物

C.中山装的造型开襟敞袖,颇为活泼

D.他们都符合国民政府颁布的服制条约的规定

2 民国时期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的直接原因是

A.西式服饰的传入

B.民间服饰的变革

C.官定服饰法令的推行

D.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的变化

3西式服装始终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服饰,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传统服饰的优越性

B.西式服装的高档化

C.中国民众的顽固性

D.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

4下列有关“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政治色彩

B.二者同时被取消

C.“去辫”首先是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发生的

D.放足受外国教会极力宣传的影响

5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不缠足运动普及很快

A.①②都正确

B. ①②都不正确

C. ①正确,②不正确

D. ①不正确,②正确

6下列现象不属于近代风俗习惯变化的有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见面称呼“老爷”

D.婚姻自由

7下列现象属于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有①穿西装②读报③吃面包④住洋房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小资料阅读:

孙中山先生与中山装

谁是中山装的创始人?他就是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一九二三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衣上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用携带随身必需品。

当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的(当时这些东西多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从这里可以看到,即使在服装这样的日常生活用品上,中山先生也是从本国的实际条件来考虑的。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的。

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孙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

课前检测:

近代社会变迁的原因?

课堂导学及练习:

一、铁路

思考:

材料一:吴淞铁路在江湾附近压死一人,迷信风水的人说这条铁路会破坏上海的风水,要求清政府干涉。结果清政府把铁路给拆除了,机车和车辆沉入江底。

材料二:当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将要在我国开辟运输新纪元的时候,朝廷的大臣们却害怕这惊天动地的火车头会震坏了“皇陵”的风水,竟指令用马匹来拖拉,结是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马拉火车”的笑话。

材料三:宫廷铁路落成后,慈禧迷信风水,害怕火车汽笛声会破坏京城“气脉”不用蒸汽做牵引动力。每车以内监四人拖拉。

1、从这些材料我们知道,铁路事业最初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怎么样?

2、后来有没有好转?

2、水运与航空

归纳发展进程:

3、近代中国邮政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4、教材中的[大清邮票·大龙票]图片,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课后练习:

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材料一 1835年德意志仅有铁路6公里,1875年的德国铁路已达27960公里。有学者认为,那里稠密的铁路网“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路对当时德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3)根据保路运动发生的原因,分析20世纪初国人对建设铁路认识的转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