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引导自学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引导自学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鼎湖山听泉》引导自学教学设计

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夏一峰

【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思考。”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要学生学会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明确提示学生“要发声读,读的正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读后,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但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会学生“读中悟,悟后读,读后思,把感悟、理解和欣赏统一起来。”

【教材分析】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散文。课文以游踪为线索,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学习本文可使学生提高朗读技巧,积累语言,明白游记散文的写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贯穿始终。

【学情分析】

听泉,令人耳目一新,课文又是令人向往的风景游记类题材,学生看到课题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上学生会学得比较投入。且初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本课语言生动易懂,学生可以在读中领略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教学目标】

1.能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

2.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比喻、拟人、想象等方法运用的含义与作用。3.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式】

重视朗读,以读为本。在读中想象,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式】

朗读和默读相结合,局部展开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资源】

多媒体辅助教学,收集鼎湖山的相关图片和泉水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课前自学】:学生自读并熟悉课文,自行划出并了解生字词的音和义,能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至少五个方面的疑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几幅鼎湖山的山、湖、树与泉水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用一个词来笑容自己的感受。

教师组织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一诗,提问:这首诗是从哪个感官角度来写的?从诗题上哪个字就知道?(视觉——“望”)而本文的标题却是——

明确:通常写景以目赏为主,听觉处于次要的地位,然而作者谢大光在游览鼎湖山时却来个颠倒,主要从听觉来写,让人们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显得空灵多姿。

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鼎湖山,一起去聆听鼎湖山美妙的泉声吧。(板书:鼎湖山听泉)

二、览文释题

迅速浏览课文,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点拨析题的角度,如“何时何地写何人何事”“为什么文章主要写泉”“为什么要写听泉”等)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一个“听”字,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独特的美。

三、快速朗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重要词语:

流连忘返生意盎然迥然不同

万籁俱寂可见一斑翩翩起舞

2.整体感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圈点关键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明确:这篇散文主要写作者游览鼎湖山听泉时的见闻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揭示了人生哲理。

四、自学指导——理清行文思路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作为游记散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划出文中的依据。

2.文中有几次集中描写了听泉?找到相关信息。

明确:作者行踪顺序是:到达鼎湖山——过了寒翠桥——进入山中——行至半山(补山亭)——庆云寺——寺旁客房

随着作者的行踪的变化,景物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写作方法就是“移步换景”。

还有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入夜

指出文中四次听泉的时间、地点:

第一次(近黄昏、过寒翠桥)

第二次(进山后)

第三次(补山亭)

第四次(入夜、寺旁客房)

体会课文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4.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教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学生讨论后回答:(多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三部分(第4—7段)补山亭仰望、庆云寺漫步

第四部分(第8—10段)枕泉而眠,得到感悟

五、自学指导——吟哦讽诵,体会情感

1.指导学生运用“吟哦讽诵”的方法诵读课文1—3节,并将自己预习读书时对于朗读方面、对于作者情感方面的质疑汇总起来,准备交流。(分小组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要领)

2.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再次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3.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4.总结诵读方法(多媒体展示)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揣摩作者的情感,把喜悦读出来六、课堂小结

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围绕“听”字组织材料,本节课我们侧重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七、布置作业

运用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找出作者在四次听泉中所听到的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课后自学】

1.积累好词佳句,自己摘抄。

2.运用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体会好词佳句的妙处。

【附: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三部分(第4—7段)补山亭仰望、庆云寺漫步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枕泉而眠

行踪顺序:(结合时间顺序)

登岸——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黄昏)△△△(晚饭后)——(入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出泉声的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出泉声的美。

难点: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课前自学】:

1.找出作者在四次听泉中所听到的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

2.运用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体会好词佳句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作者在山途中观景听泉,感受到了泉声之响,泉水之多,泉声之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反馈

1.指名学生说出作者的行踪:(多媒体展示)

登岸——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黄昏)(晚饭后)——(入夜)

2.学生交流:作者在四次听泉中所听到的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

泉声:(妙不可言、变化莫测、变化多端、清纯悦耳、欢快活泼、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抑忽扬、不绝于耳……)

感受:(顿生雀跃之心见泉思女,萌生爱意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越发悦耳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三、自学指导——品味美语,感悟哲理

通过同学们的初步阅读,作者笔下鼎湖山山泉之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还是模糊了一些,下面请同学们细读文章,划出文中表现泉水优美的词句,加以赏析看看鼎湖山的泉水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阅读,划出相关词句赏析,可以畅所欲言,侧重于他们的主观感受)

提示:从关键词、修辞、结构等不同角度来赏析写泉声的语句的精妙之处。

1.学生赏析语句,自由发言。

例句:“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中“沉甸甸”一词,极为形象地描写了雨后山林湿漉漉的情景。

又例:“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泉声和钟声互相应答、此起彼伏的情景。

(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赏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水清脆、厚重、雄浑等特点,让人眼前仿佛呈现出鼎湖山泉水的美丽景象,表现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2)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

赏析:一个“送”字能让人体会到鼎湖山的“殷勤、好客”,“枕边”比“耳边”更确切,“枕边”除含有“耳边”的意思,还说明“我”已“躺在床上”,静下心来。

(3)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赏析:作者在玄思妙想中捕捉到了生活的真谛,字里行间蕴涵着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催人奋进之情,突出了大自然对人心灵的净化作用。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重点欣赏精彩段落第8段)

2.同学们,读了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能感受到这么有层次的泉水交响乐?

明确: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就是源于对清泉的喜爱,使作者能感受到这么有层次的泉水交响乐。让我们来品读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的第8段。

4.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其他人。(指名同学朗读)

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来聆听泉声(播放课件)

5.我们也来发挥想象,试着仿写几个句子

(1)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句子;

(2)同组推荐同学上讲台评点赏析。

(提示:是否运用了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自学指导——总结作者写景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移步换景——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方法,将景色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深刻的感受了作者奏出了一首奇妙的泉水交响乐,人的灵魂是否也如泉水一样清澈,能在漆黑的夜里,发出多层次的音响与节奏,扣人心魄,引人思索呢?作者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六、课后作业

以“听雨”为题写一片断,要求仿照第8节“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一段,用比喻的修辞从各个角度来写雨声,写出雨声的层次感。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从仿写片段开始。)

【课后自学】:美文推荐

通过推荐阅读同类题材的名家散文让学生自学,既从比较中拓宽视野,又迁移风景类写法的锻炼,让自己有更丰富的体验。

(1)《东山魁夷的世界》或《听泉》——东山魁夷

(2)《雨中登泰山》——李健吾

(3)《登泰山记》——(清)姚鼐

【附: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泉水:妙不可言、变化莫测、变化多端、

悦耳、欢快、轻柔、清脆、厚重、雄浑

作者情感: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