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北朝史料

南北朝史料

南北朝史料
南北朝史料

南北朝史料文献略考

一、南北朝历史概述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相互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三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南北对峙的时期,但在文学和史学的发展史上,却是大放异彩、成就辉煌的时期。

(一)南北朝历史概述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股势力之间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状况,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439年—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1.南朝概况。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寒族或次级世族担任,因此南朝各国皇族主要是寒族或次级世族。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社会状况较为清明。皇帝受声誉深重的主流世族拥护,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的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因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局面形成,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这种情况为梁武帝改善,加上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梁武帝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离心力渐强,导致了很多原南朝权贵军阀跟随归顺南梁的侯景发动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也完全崩溃,为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方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2.北朝概况。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其中北魏深受五胡文化影响,皇室多为鲜卑族,朝中的汉族官员,多与胡人通婚,带有胡人血统。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薰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由于北方的柔然牵制北魏,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朝的突厥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最后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北周在立国时鲜卑军不如北齐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齐及南朝梁,所以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文化以消除胡汉隔阂。最后北周形成团结的关陇胡汉集团,得以攻灭因政治混乱而衰退的北齐,而汉族也逐渐成为北周军队的主力之一。周武帝去世后,汉人杨坚依靠外戚身份掌握朝廷,并在篡夺北周建立隋朝之后,发兵南征灭南朝陈,统一了中国。

(二)南北朝史学发展概况

我国古代长期经史不分。至东汉以后,大分裂大动乱的社会状况在各个方面形成巨大冲击,反映在思想文化方面,异彩纷呈的新思想摧毁了经学的固有地位,经学日趋衰落之势不可避免。南朝末年,陈吏部尚书姚察说:“观夫二汉求贤,率先经术,近世取人,多由文史”①自魏晋以来,史书日增。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宋文帝时,谢灵运造《四部目录》;齐永明时,谢胐造《四部书目》;梁任昉编《四部目录》,都将史书区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这种分类方法定型于东晋,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对我国史书的搜集、整理和考证辑校工作都有巨大贡献。

梁武帝时,“笃好坟史”的阮孝绪撰《七录》,最先在《纪传录》中把史部详细分为十二部,其后,《隋书·经籍志》再将史部书分为十三类。由此可见,以史部书为书名开始于魏晋以后并在南北朝时期有很大发展。宋文帝时设立学校,有学生百余人,分置儒、玄、史、文四科,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学家、无神

论思想家何承天则设立了史学科,将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单列出来,说明人们对史学价值和地位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而史学的分立正是史学日趋发展的反映之一,这一切都说明在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史学的发展。刘宋王韶之“私撰《晋安帝阳秋》,既成,时人谓宜居史职,既除著作佐郎,使叙后事,迄义熙九年(413)善叙事,词论可观,为后代佳史”②。徐爰为著作郎,

撰《宋书》六十五卷。许亨“领大著作,知梁史事……撰《梁史》”③.。这些史臣撰史,多由亲身经历或见闻,常能记录大量的原始资料。一方面私人修史在此时有很大发展,史书层出不穷且史书质量、价值都有大的进步;另外一方面,政府对史书撰写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这都为唐初国有史馆、政府掌握史书修撰权制度的建立创造了基础,并促进了当时史学的昌盛。

二、南北朝史料文献的主要特点

在170年的历史中,经由三国两晋时期儒学独尊的地位被破除后,到了南北朝时期思想已经形成多元化的局面。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和“无君论”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世游仙的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玄学思想。其后,佛学的传入也为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成分,以此为契机,儒释道的相互碰撞和融合时期开始。因此,史学的昌盛、玄学的兴起和儒释道的合流,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最突出表现。

在这样一个总的历史环境中发展着的史学,一方面受着前代史学和史学传统的影响,一方面受着当代社会的启迪、要求和推动,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风貌:

(一)从私人撰史的兴盛到官方修史的发达。

南北朝时期,私人撰史趋于兴盛,成为中国古代史学上一大壮观景象。察其原因,主要有三条。第一,是史官制度的不健全,担任修史的人往往任非其才,以致促使私人撰史的发展。《隋书·经籍志二》大序说:“自史官放绝久矣,汉氏颇循其旧,班、马因之。魏晋以来,其道愈替。南、董之位,以禄贵游,政、骏之司,罕因才授。故梁世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如何则秘书。’于是尸素之俦,盱衡延阁之上,立言之士,挥翰蓬茨之下。”这很形象地概括了当时官史、私史不同的发展情景。第二,是门阀政治与门阀习气的推动,《隋书·经籍志二》杂传类后序援引《周官》古义说:“闾胥之政,凡聚众庶,书其敬敏任者,族师每月书其孝悌睦姻有学者,党正岁书其德行道义者,而入之于乡大夫。乡大夫三年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举其贤者能者,而献其书。……是以穷居侧陋之士,言行必达,皆有史传。”显然,作者是以此来说明魏晋以来所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及其影响下的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于是,“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同书谱系类后序称:“晋世,挚虞作《族姓昭穆记》十卷,齐、梁之间,其书转广。后魏迁洛,有八氏十姓,咸出帝族。又有三十六族,则诸国之从魏者;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者,并为河南洛阳人。其中国士人,则第其门阀,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及周太祖入关,诸姓子孙有功者,并令为其宗长,仍撰谱录,纪其所承。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从“晋世”至南北朝,重家传、尊本望、撰谱系,成为时尚,著者蜂起。第三,是史学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的推动,晋南北朝时期,《史记》、《汉书》已是“师法相传”;梁、陈至隋,“《汉书》学”已经形成,为世所重。编年体史书也有类似的情况,不少学者“以为《春秋》则古史记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体。”如荀悦《汉纪》,“言约而事详。辩论多美,大行于世。”即便是《楚汉春秋》、《越绝书》、《吴越春秋》一类的杂史。“其属辞比事,皆不与《春秋》、《史记》、《汉书》相似,盖率尔而作,非史策之正也。灵、献之世,天下大乱,史官失其常守。博达之士,其废绝,各记闻见,以备遗亡。是后群才景慕,作者甚众。”可见,史学自身的影响,是推动这一时期私人撰史之风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私人撰史,多有名家,南朝宋之范晔、齐之臧荣绪、梁之吴均,以及北魏之崔鸿,皆声名卓著。这个时期的史官也涌现出一批人才,刘知畿论北朝史官,于北朝提到崔浩、高闾,于北齐、北周则称“若魏收之擅名河朔,柳虬之独步关右”,“亦各一时也”。

②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3.05

④这表明,南北朝时期,官史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而从私人撰史的兴盛到官方修史的发达,中间经过两个转折。第一个转折,是隋文帝于开皇十三年(593年)下诏明确宣布:“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⑤隋皇朝表明:官方不仅要垄断修史,而且要垄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却使私人撰史成为畏途,史学发展不能不受到严重阻碍。第二个转折,是唐太宗于贞观三年(629年)设史馆于禁中,正式成立了修史的专职机构,并在20年中修成了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纪传”和《晋书》,奠定了官方修史走向发达的基础。唐代历朝皇帝的起居、实录以及贯通的国史,都由史馆撰写出来。李延寿撰《南史》、《北史》共180卷,刘知畿著史学评论著作《史通》,杜佑著《通典》,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等,这些名作虽出于私人撰述,但都跟史馆或官方其他机构所提供的条件有直接关系。今存《二十四史》,有三分之一撰成于唐代,足以表明这一时期官方修史发达的程度。宋、元、明、清等皇朝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在官修史书方面不断做出了重要的成就,而私人撰史也相应地得到发展。这一转折,在中国史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史书种类与数量的迅速发展。

南北朝时期,史书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发展。这可以从《隋书·经籍志》同《汉书·艺文志》各自著录的史书的比较中,以及从《新唐书·艺文志》序提供的数字同《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史书数量的比较中得其大体;《汉书·艺文志》撰成于1世纪末,它以史书附于“《春秋》类”之后,著录西汉时人的历史撰述6种343篇。《隋书·经籍志》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上去班固去世之年(92年),凡564年,其中前120余年是东汉中后期,后60余年是隋与唐初,中间的370年左右是魏晋南北朝。《隋志》史部后序说:“班固以《史记》附《春秋》,今开其事类,凡十三种,别为史部”。它著录史书817部,13264卷;通计亡书,合874部,16558卷。⑥它们约占《隋志》所著录四部书种数的五分之一弱,卷数的三分之一强。这些史书,除极少数是东汉人及隋朝人所撰,绝大部分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隋唐,这种发展更为明显。《新唐书·艺文志》序称:宋代以前,“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⑦如以唐代学者所著书平均分配于四部,史部应得7100多卷。这是唐朝开国以后大约100年间的成就。以这个数字的年平均数,同魏晋南北朝370年间史书著述的年平均数相比,则多出一倍左右。这是盛唐时期的情况,中、晚唐时期可能会有些变化,但不会相去太远。这就证明,隋唐时期史书在数量上的发展,又超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史书的品种、类别也增多了。南朝梁武帝时阮孝绪撰《七录》,有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技术录、佛录、道录。阮孝绪考虑到“史家记传,倍于经典”,特“分出众史”,立为记传录。记传录包含“众史”又分为12类:国史、注历、旧事、职官、仪典、法制、伪史、杂传、鬼神、土地、谱状、簿录等。史书不仅需要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而且必须按其所记内容进行仔细分类,这是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正史”地位的突出

《史记》创纪传体通史,《汉书》继承《史书》而断汉为史,从而创立了“正史”。而“正史”的地位,在南北朝隋唐时期,不仅得到了确认,而且得以不断高扬而显得非常突出。《隋书·经籍志》史部以“正史”为13类之首,集中地反映了人们对“正史”地位的尊崇。其正史类后序说:自《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三国志》相继问世后,“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一代之史,至数十家。……今依其世代,聚而偏之,以备正史。”它所著录的,自《史记》以下有西汉史、东汉史、三国史、晋史、南朝宋、齐、梁、陈史,北朝北魏史、北周史等以及有关的注释和评论,凡67部、3083

④司马光,《稽古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

⑤宋祁,《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73.05

⑥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3.05

卷。这是中国史学上在官修史书中第一次把“正史”的名目用以统称纪传体历代皇朝史,并将其置于史书的显赫地位,这从两个方面加强了人们的历史意识:一是对于“正史”的反映一代社会历史面貌之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化了,一是对于撰述前朝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更加自觉了。这从唐初李渊的《修六代史诏》、李世民的《修晋书诏》看的十分清楚。自《隋志》以后直至清修《四库全书总目》,“正史”的这种地位从来不曾有所改变。从今天的认识来看,《二十四史》即历代正史,仍然是人们研究、认识中国古代历史面貌的基本依据。

(四)家史、谱牒和别传的大量涌现

家史、谱牒和各种名目的别传大量涌现出来,是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这一时期门阀风气在史学上的表现形式。家传是家史的一种形式。家史的另一种形式是家谱,家谱则是谱牒的基本构成因素。当然,谱牒之书并不限于一门一姓,有一方之谱,也有全国性的或一个皇朝统治范围内的总谱。这是谱牒同家史的一个区别。它们之间的另一个区别,是家史多撰自私门,而有影响的一方之谱和全国性的总谱多出于官修。《隋志》谱系类著录的谱牒之书,有帝谱、百家谱、州谱、家谱凡34种,是属于魏晋南北朝所具有的特定意义的谱牒之书。其实际上的数量自然比这要大得多,仅《世说新语注》引用的谱书46种,就有43种不见于《隋志》著录,可见佚亡的或失于著录的数量之大,进而可以推见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撰述之盛。谱牒撰述之盛推动了谱学的产生和发展,东晋、南朝谱学有两大支脉,一是贾氏谱学,一是王氏谱学,而后者源于前者。贾者谱学的奠基人是东晋贾弼之。萧子显《南齐书·文学·贾渊传》记:“先是谱学未有名家,渊祖弼之广集百氏谱记,专心治业。”晋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年),贾弼之在朝廷的支持下,“撰定缮写”成书,并经其子匪子、孙渊“三氏传学”。此书包括“十八州士族谱,合百帙七百余卷,该究精悉,当世莫比。”这就是《姓系簿状》一书,是为东晋、南朝谱学之渊薮。南朝刘宋时,王弘、刘湛“并好其书”。王弘为太保,“日对千客,不犯一人讳”;刘湛为选曹,乃撰《百家谱》,“以助铨序”。⑧萧齐时,王俭重新抄次《百家谱》,而贾渊与之“参怀撰定”;同时,贾渊亦自撰《氏族要状》⑨篇及《人名书》。其后,贾渊之子执撰《姓氏英贤》100篇和《百家谱》;贾执之孙冠,承其家学,亦有撰述:这都是王氏谱学兴起以后的事了。⑩王氏谱学兴于梁武帝之时。时尚书令沈约指出:东晋咸和(326-334年)至刘宋初年,晋籍精详,“位宦高卑,皆可依案”;后来由于晋籍遭到篡改,使“昨日卑细,今日便成士流”。他认为,“宋、齐二代,士庶不分,杂役减阙,职由于此。”于是,梁武帝乃以王僧孺知撰谱事,改定《百家谱》。这次改定是:“通范阳张等九族以代雁门等九姓。其东南诸族别为一部,不在百家之数”,撰成《百家谱》30卷。他还集《十八州谱》710卷,撰《百家谱集抄》15卷、《东南谱集抄》10卷。

(五)佛教史学的兴盛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佛教撰述借用了史书的形式和名称表现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史学即佛教史学。《法显传》、《高僧传》、《大唐西域记》、《海内寄归传》、《往五天竺国行传》、《续高僧传》等,都是出于佛教僧人之手的名作。如南朝梁时僧人慧皎(497-554)所撰《高僧传》14卷,分为10门,即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亡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记东汉至梁初中外僧人257人,附见200余人。所分10门,也是“类聚区分”之法,为中国史学第一部类传体佛教史籍,“后之作者,都不能越其轨范。”唐时僧人道宣(596-667)所撰《续高僧传》30卷(明、清藏本为40卷),仿《高僧传》之体例而略有变通,所分10门是: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全书收录自梁初至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160余年间485位僧人,附见者219人。(28)它们不仅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史料,而且也是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重要史料。值得注意

⑧严可均,《全隋文》

⑨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

的是,这些佛教史籍,还记载了中西交通的情况和一些域外情况,对于说明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六)创新意识与批评意识的增强

南北朝时期,在封建皇朝的历史意识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史学家的主体意识也在进一步提高,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史学家的创新意识的增强,一个方面是史学家的批评意识的增强。在创新意识方面,如《五代史志》(即《隋书志》)汇南北于一体,综五朝为一书,总括了梁、陈、齐、周、隋五个朝代的典章制度;李延寿继承父志,贯通南朝史与北朝史,撰《南史》、《北史》,使各自成编而史事互见,删南北相互诋毁之词以张一统之格局,是继《三国志》后历史编篡上的又一杰作;这些成果,反映出了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生机勃勃的局面。在批评意识方面,南朝梁人刘勰以文学批评家的身份,视史著为一文体而加以评论,撰《文心雕龙·史传》篇,涉及到自先秦至东晋的史学发展的历史、史学功能、信史原则等,论述之中,于人于书,多有批评。刘勰不是史学家,但他的史学批评思想对启迪这一时期史学批评意识有重要的作用。其后,北周史官柳虬论述史学功能与直笔形式的关系,抨击了史官“密为记注”的记事方法;所有这些史学批评上的成就,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史学在理论方面的进展,是中国古代史学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当然,上述六条并不足以说明南北朝史料的全貌,先进性大体概括,以论述南北朝时期史料学的基本发展状况与特色。

三、南北朝史料举隅

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秦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气势恢宏的文化成就令后世引为自豪。但是自东汉后,期以来,政治黑暗,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灵涂炭。3~6世纪,中国历史处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体到南北朝的基本特点是:封建国家处于分裂、对峙的状态,但同时也是一个比较开放,弃旧图新的时代。在这新旧交替的大变革背景下,人民和时代都在不断的选择之中,并为未来的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经济有了发展、中国农业经济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逐渐改变。同一时期,外部世界也有很大的变化,欧亚几个文明中心各具特色,分别出现了几个强大的政权。总体而言,虽然政治上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社会的发展进程,但在许多方面我国仍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反映在文化层面,就是魏晋玄学、佛学与史书的兴盛。

(一)南北朝基本史料举隅

1.《宋书》《宋书》是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较多的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该书篇幅很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

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出身江南大族。历仕宋﹑齐﹑梁三朝﹐曾自称“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齐永明五年 (487)时﹐任太子家令兼著作郎﹐奉诏撰《宋书》。他依据宋代何承天﹑苏宝生﹑徐爰等修撰的《宋书》及其他记述宋代历史的书籍﹐增补宋末十几年的事迹﹐只用一年时间﹐到六年二月就完成本纪﹑

列传七十卷﹐侯又续修八志三十卷。沈约以文字称世﹐有文集九卷。

宋朝国史的修撰,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就已开始。当时由著名科学家何承天草立纪传,编写了天文志和律历志。此后,又有山谦之、裴松之、苏宝生等陆续参预编撰。但他们任史职的时间都很短。大明六年(公元四六二年),徐爰领著作郎,他参照前人旧稿,编成“国史”,上自东晋义熙元年(公元四○五年)刘裕实际掌权开始,下讫大明时止。隋书经籍志著录徐爰宋书六十五卷,可见他的书曾和沈约宋书并行,现在太平御览等类书中,还保存了徐爰宋书的残篇零段。但徐爰不久为宋朝所斥退,宋朝“国史”的修撰也就停了下来。南齐永明五年(公元四八七年)春,又命沈约修撰《宋书》。这时沈约为太子家令,兼著作郎。他依据何承天、徐爰等人的旧作补充修订,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永明六年(公元四八八年)二月完成纪传七十卷。沈约在当时的奏文中说“所撰诸志,须成续上”,可见《宋书》的八志三十卷,是后来续成的。在八志中,符瑞志改称鸾鸟为神鸟,是避齐明帝萧鸾的讳;律历志改“顺”作“从”字,是避梁武帝父亲萧顺之的讳;乐志称邹衍为邹羡,是避梁武帝萧衍的讳。可见《宋书》的最后定稿,当在齐萧鸾称帝(公元四九四年)以后,甚至在梁武帝即位(公元五○二年)以后了。与沈约同时或稍后,南齐时有孙严著《宋书》六十五卷,王智深著《宋纪》三十卷,梁代有裴子野著《宋略》二十卷,王琰著《宋春秋》二十卷,鲍衡卿著《宋春秋》二十卷。但这些著作都已亡佚,关於刘宋一代的史书,比较完整的,现在就只有沈约的这部《宋书》。沈约历仕三朝,宋时为尚书度支郎,齐代做到五兵尚书、国子祭酒,在齐梁政权交替之际,他力劝梁武帝萧衍代齐称帝,因而在梁朝被封为建昌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尚书令、领中书令。沈约的著作很多,但现在除了《宋书》一百卷和文集九卷外,其他如《晋史》、《齐纪》、《梁高祖纪》、《宋文章志》等,都已亡佚。沈约先世,本是吴兴士族,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晋书·周处传》附周札传)。沈约一门,在宋、齐、梁三代,也都仕宦显赫。梁萧统文选载沈约奏弹王源文,对於某些士族地主“婚宦失类”的情况大加抨击。因此,沈约在齐梁时期撰成的《宋书》,也就带有其时代和阶级的特点,它的一个突出内容,就是颂杨豪门士族,维护门阀制度。譬如《宋书》列传中,有关地主阶级中代表人物高门士族的传,几乎占了半数。仅就王、谢二族来说,《宋书》里王氏立传的达十五六人,谢氏立传的也近十人之多。像陈郡谢弘微,传中写他如何忙於经营谢氏产业,传末却又吹捧他为人“简而不失,淡而不流”。又如琅邪王微,传中只是连篇累牍收载他给友人的信,却说他“内怀耿介,峻节不可轻干”。这两个人因为都是高门士族,所以《宋书》都为他们立了“佳传”。《宋书》中对於士族中的人物,总说什么是“前代名家”、风度“简贵”、“风格高峻”、“世重清谈,士推素论”等等。但《宋书》仍有比较高的史料价值。《史通书志篇》说:“宋氏年唯五纪,地止江淮,书满百篇,号为繁富。”《宋书》百卷,记述六十年间的史事,保存了不少历史资料,尤其是它收载了当时人的许多奏议、书札和文章,可以从中看出那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实际情况。如卷八十二《周朗传》载周朗上书,讲到赀调的为害,严重阻碍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卷五十六《孔琳之传》、卷六十《范泰传》、卷六十六《何尚之传》所载关於改铸钱币的争议,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如何在钱币改铸中加紧对人民的剥削。卷五十四《羊玄保传兄子羊希附传》,收载西阳王子尚上书,提到南朝初期农村两极化的发展,“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樵苏无讬,至渔采之地,亦又如兹”。卷六十七《谢灵运传》载谢灵运的《山居赋》全文,提供了研究大地主庄园的材料。从《宋书》的记载中,还可以看出那时的农民起义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地域很广,规模很大。如景平元年(公元四二三年),有富阳孙法光领导的起义(少帝纪、褚叔度传)。元嘉九年(公元四三二年),有广汉赵广领导的起义,人数有十多万人,起义军围困益州治所成都达数月之久(文帝纪、刘粹传弟道济附传)。另外,在元嘉初年,有淅川、丹川的少数族起义;到元嘉末年,荆、雍、豫三州的少数族人民,起义就更加频繁,参加的人数有发展

到百余万人以上的(《夷蛮传》、《张邵传》、《沈庆之传》等)。这些记载虽然是极不充分,而且还是经过严重歪曲的,但终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线索。此外,宋书的《谢灵运传》及传末的史论,谈到了魏晋以来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沈约自己关於诗歌声律的主张,是研究六朝文学批评史的重要资料。《夷蛮传》对於南朝前期我国和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友好交往,也作了适当的叙述。在宋书八志中,有些志是比较可取的,如《律历志》收了杨伟的景初历全文,以及何承天的元嘉历、祖冲之的《大明历》全文,这几种历法都是能够反映当时自然料学水平的著作。《乐志》保存了许多汉魏乐府诗篇。《州郡志》对南方地区自三国以来的地理沿革,以及东晋以来的侨置州郡分布情况,讲得比较详细。而且在每个州郡名下,都记载着户口数。这些户口数固然不尽准确可信,但多少使人得知当时南方人口分布的一个大概输廓。

《宋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不少散佚,到北宋时,竟有漏脱数页或全卷的。据北宋末年人晃说之所说;“沈约《宋书》一百卷,嘉祐末诏馆阁校讐,始列学官。尚多残脱骈舛,或杂以李延寿《南史》。”(<高山集卷十二读宋书>)据前人的考订和我们整理过程中所考查到的,《宋书》卷四《少帝纪》有阙页,为后人所补。卷四十六除《到彦之传》阙而未补外,其余都是后人用《南史》等书补足。卷六十二《张敷传》和卷五十九《张畅传》,补阙者没有通检全书,把《南史·张邵传》后的张敷、张畅附传也一起钞录进去。这样就出现了《宋书》有两篇《张敷传》和两篇《张畅传》的情况。卷七十六《朱脩之宗悫王玄谟传》,原卷也有阙失,由后人采《南史》等书补入。又如在卷一百《沈约自序》中叙沈亮事,於“联事惟忝,忧同职同”下,各本都注“阙”字,於叙其父沈璞事,“璞有子曰”下也注“阙”字。叙沈伯玉事,“先帝在蕃”下也注“阙”字。书中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2.《南齐书》《南齐书》是一部记载南齐封建割据政权历史的书,齐梁皇族萧子显作。全书六十卷,现存五十九卷。南齐是南北朝时期继宋以后在南方割据的封建王朝。公元四七九年,萧道成(南齐高帝)建立南齐,传了三代。四九四年,萧道成的侄子萧鸾(南齐明帝)夺取了帝位,传了两代。五○二年,萧衍(梁武帝)灭了南齐,另建了梁朝。南齐的统治只有二十三年,是南北朝时期最短促的一个朝代。它建都在建康(今南京),统治的地区西到现在的四川,北到淮河、汉水,萧鸾时期又在淮河以南失去一些地方。当时同南齐对立的,是割据北方的北魏封建政权(公元三八六到五三四),北魏的军事力量要比南齐强些。

萧子显(约公元四八九到五三七),字景阳,南兰陵郡南兰陵县(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是萧道成的孙子。他父亲豫章王萧嶷在南齐前期曾煊赫一时,他本人在梁做到吏部尚书。他虽然还是梁朝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但这时他家的政治地位已经衰落下来。萧子显入梁以后,还是积极地为巩固梁朝政权效力。萧衍曾当面向萧子显兄弟表示,希望他们作梁朝的“忠臣”。萧子显也就特别利用了自己的文史才能为梁朝的封建统治服务。他曾奏请编纂萧衍的文集,赞美萧衍挂名主编的通史,并在国学里讲解由萧衍题名的五经义。他还编写了五卷《普通北伐记》,这书虽已不可见,但顾名思义,应是颂扬萧衍在普通年间(公元五二○到五二六)的军事活动的。他编写《南齐书》,也是经过奏请的。萧子显还著有《后汉书》一百卷、《贵俭传》三十卷、《文集》二十卷,都没有流传下来。南齐初年,萧道成设置史官,命檀超、江淹等编集“国史”。在梁代,沈约著有《齐纪》,吴均著有《齐春秋》。萧子显的《南齐书》,多取材於檀超、江淹等的书稿,而他们的稿子没有流传下来。沈约、吴均的书约在十一世纪以后也散佚了。关於南齐历史的著作最早的只有这部《南齐书》。《南齐书》六十卷,见於《梁书·萧子显传》。到了《旧唐书·经籍志》著录这部书,就只有五十九卷了。刘知几《史通·序例》曾说过《南齐书》原有序录,后人从而推论《南齐书》佚失的一卷就是。萧子显虽然是以封建史臣的观点来修史的,但他以当代人记当代事,在《南齐书》里保留了

一定数量的比较原始的史料。关於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及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倾轧残杀,书中都有所记载。对当时唐禹之领导的农民起义,《豫章文献王嶷传》、《竟陵文宣王子良传》、《沈文季传》等也提供了材料。此外对南齐一代的文学史、思想史、科学史方面的情况也有一定的反映。如科学家祖冲之的生平事迹,在《南齐书》里就有一篇比较详细的传。总的来说,《南齐书》是一部研究南齐历史的重要史书。

《点校南齐书》,是用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宋大字本(简称百衲本)作底本,参校了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另外,还参校了沈约《宋书》中的志,以及《南史》、《通典》、《册府元龟》、《太平御览》、《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考异》等书的有关部分。

3.《北齐书》《北齐书》,唐代李百药撰,它虽以记载北朝北齐的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到南宋时,五十卷的《北齐书》仅剩一卷《帝纪》、十六卷《列传》是李百药的原文;其余各卷,都是后人根据唐代史家李延寿所撰《北史》抄补修成的。《北齐书》成书时原名《齐书》,为区别于南朝梁萧子显所撰的《齐书》,始改称为《北齐书》,而称后者为《南齐书》。《北齐书》共有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和列传四十二卷。《北齐书》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经历了三个朝代(北齐、隋、唐)、共六十多年时间。《北齐书》成书前李百药先后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和三年(629年)两次奉诏继续完成父撰《齐书》遗稿,并参考了隋朝史家王劭所撰编年体《齐志》。

李百药(565年-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代史学家。李百药父亲李德林是北齐的史臣,参与撰“国史”;后来也是隋朝名臣,奉诏继续撰《齐史》。隋文帝时李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唐朝以后,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李百药的才能得到隋文帝赏识,一时朝中奏议文告,多出自他的手笔。隋炀帝时他受到排挤,官运蹇滞。隋朝末年农民大起义时,他曾被胁裹到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队伍中。李百药在唐太宗时参加了制定《五礼》及律令的工作。在辅佐太子李承乾之时,对承乾漫游无度的行为数有匡正,对于朝中的其他政事,也不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政治上有些作为。他除擅长文章外,还很善于写诗。现在他的传世之作有诗20余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齐书》。唐朝初建之时,高祖就下令修撰前代缺略各史,可是由于组织不力,经数年竟无成果。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又下诏修前朝史书,李百药接受了撰修齐史的任务。在他父亲旧稿基础上,他几经删改、增补,于贞观十年(636年)修成了50卷的《齐书》(后人为与《南齐书》区别,改称《北齐书》)。《北齐书》的撰修,吸收了前人修史的成果,北齐历史的撰修,从高齐政权到隋朝,一直未曾中断,修成了多部起居注、实录和国史。此外记录北齐历史的专著还有李德林《齐书》24卷,王劭《齐志》20卷,复为《齐书》100卷,崔子发《齐纪》30卷,杜台卿《齐纪》和姚最《北齐纪》20卷等。这些史书经李百药别择去取,充实了《北齐书》的内容。李百药自身经历过朝代更迭之时的盛衰变化,对于总结政治得失的经验教训是很有一些看法的。

他在《北齐书》中集中揭露了以高洋为代表的北齐统治者的淫逸残暴,总结了北齐灭亡的教训。如文宣帝高洋是开国之君,建国之初,还留心政务,注意兴利除弊以安定天下,而过了六七年之后,他原形毕露,肆行淫暴。他征集妇女在宫中与从官淫乱,观之以取乐,又昼夜酗酒,酒后则以杀人为戏。为了满足奢欲,他不惜劳扰民众,使百役繁兴,民不聊生。对于臣下他肆行杀戮,结果把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把天下搅得不得安宁。高洋以后的政治

状况也是“政塞道丧”、“主暗时艰”,结果等待高齐政权的就只能是败亡的命运了。《北齐书》详记了当时阶级斗争的情况,也有很突出的借鉴意味。在原书17卷中记载了杜洛周、葛荣、韩木兰、柴览、卢仲延、田龙、潘集、李延孙、张俭、路绍遵、刘盘陀、杜灵椿、陈暄、郑子饶等数次各族人民起义的事实。这些记载虽稍简略,却是研究东魏、北齐时期有关农民起义的重要史料。这些史料在《北史》中多被删除,更可见其价值的珍贵。

在科学技术方面,通过《北齐书》,我们知道灌钢技术的发明在我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比欧洲的炼钢法要早上1000多年。在学术思想方面,书中记载了佛、道二教在当时的流传情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此的一些看法。书中的《杜弼传》反映邢邵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论辩,具有理论性质。邢邵继承范缜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佛教生死轮回、灵魂不死等教义进行了批判。他说“人死还生,恐为蛇足”,对生死轮回的说法加以否定。他继承东汉桓谭以来用烛与火来比喻形神关系的说法,指出“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有力地回击了佛教灵魂不灭的谬说。邢邵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北齐书》对此加以记述的意义则不言自明。

北齐朝建立于文宣帝高洋,但他的开国事业是由高欢和高澄奠定的。《北齐书》在本纪中首列《神武本纪》和《文襄本纪》,追叙北齐建国前的史事,既可交待清楚北齐建国的历史起源,又可补充北魏晚期的历史事实,是很得史学要领的。这种写法创始于陈寿的《三国志》,魏收写《魏书》改造运用了这一方法。李百药把它运用于《北齐书》的撰写之中,体现了他历史见解的卓越。

李百药修史态度认真,下笔不苟,对于琐言碎语及一些荒诞不经的史实,作了大量删削,这是本书的一个很大优点。但由于作者水平的缘故,捡起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在书中是存在的,这又成了书中的一个缺点。对此刘知几、王鸣盛、赵翼等史家都曾作过评论。其中赵翼的说法比较客观一些。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把《北齐书》和《北史》作了比较,举出实例论证这两部书在记事的繁简方面互有得失。因此从史料价值上看,二书长期并存,互相补充还是比较适当的。对于北齐政权的建立,书中作了一些神异的描写,如写高洋出生前有赤光照室,出生时“鳞身、重踝”,即位时“京师获赤雀”等等,以此证明封建政权的建立是天命所归,这是书中最主要的糟粕所在。

4.《梁书》《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姚察(533—606),字伯审,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先后在梁、陈、隋三朝做官,参与修史工作。他在陈朝时,开始撰梁、陈二史,未成。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他又奉诏继续撰梁、陈二史。据说,姚察“博极坟素,尤善人物,至于姓氏所起,枝叶所分,官职姻聚,兴衰高下,举而论之,无所遗失。”在门阀风气很盛的南北朝时期,史学家的这种学识和修养无疑是很重要的。然而,姚察终于未能完成梁、陈二史,就在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去世了。临终之前,他告诫儿子思廉一定要“续成其志”。

姚思廉继承了父亲遗志,为父亲守丧期满,即上表陈述父亲遗愿,请求继续修撰二史。隋炀帝下诏准许后,他一直在为此努力工作。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他又受诏同秘书

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在父亲遗稿的基础上,他进一步采择谢昊、顾野王诸家旧作,经编纂校注,于贞观九年(635年)修成《梁书》、《陈书》。这两部史书的总论为监修魏征所作,其余部分都是姚氏父子几十年心血的结晶。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梁书》特点:(1)记叙梁朝史事比较全面。如梁朝五十多年历史,梁武帝统治了四十多年,《梁书》六卷帝纪中以三卷纪梁武帝,这对全面记述梁朝史事是很重要的。侯景之乱是梁朝历史上一件大事,《梁书·侯景传》长达一万八千字,详细记载了事件的经过。《范缜传》则收入了这位无神论思想家的杰作《神灭论》,突出地反映了姚氏父子的识见。《梁书》还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海南诸国”的情况,这是它超出以前史书的地方。《梁书》类传中还新增《止足传》,有人说这是首创,我以为这可能是受到许亨、许善心父子所撰《梁书·止足传》的启发而设立的。《梁书》对当时的门阀制度、崇尚佛教等社会特点,也有突出的记载。它的不少传记里还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情况。

(2)文字简练.清代史学家赵翼称赞《梁书》对历史的表述“行墨最简”,文字“爽劲”。“尚简”,是中国史学在文字表述上的优良传统,刘知几的《史通》特别强调了这方面的经验。而姚察文章“精彩流赡”,时人称为“宗匠”;姚思廉则被李世民列于“十八学士”,这同他们在文字表述上的工夫不是没有关系的。

(3)顾及到对社会风气和时代特点的概括.《梁书》除一般评论人物的功过、长短之外,往往还顾及到对于社会风气和时代特点的概括。在这方面,姚察的见解比姚思廉更凝重、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如卷三十五后论,是通过齐、梁二朝在对待“前代宗枝”上的不同态度的比较,说明这是一个关系到全局的问题。卷三十七后论指出:魏、晋时,“时俗尚于玄虚,贵为放诞”;降至东晋、南朝,这种不良风气更加严重,甚至有人身为宰臣,“未尝省牒,风流相尚,其流遂远”,结果是“望白署空,是称清贵;格勤匪懈,终滞鄙俗”,“朝径废于上,职事隳于下”。像这样的史论,在二十五史中,也算得上是佳品。

5.《陈书》《陈书》,唐代姚思廉所著,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陈书》共三十六卷,其中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无表志。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因此本书结构简单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陈书》的史料来源除陈朝的国史和姚氏父子所编旧稿外,还有陈《永定起居注》八卷,《天嘉起居注》二十三卷,《天康光大起居注》十卷,《太建起居注》五十六卷,《至德起居注》四卷等历史材料和他人撰写的史书。

从《陈书》中,我们只见到有两卷本纪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姚察在陈史撰述方面遗留给姚思廉的旧稿比梁史少得多。姚思廉撰《陈书》,主要是参考了陈朝史官陆琼、顾野王、傅縡等人有关陈史的撰述。关于姚察和姚思廉的情况,在《梁书》中已有介绍,此处不再叙述。相比较而言,《陈书》在内容上和文字上都赶不上《梁书》,这一方面反映了姚氏父子在史学功力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多少反映出陈朝时期各方面状况的江河日下。北宋人说:陈朝的特点就是苟且偷安,它没有什么“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以为后世效仿的。这话说得大致是不错的。但是,《陈书》所记载的历史内容,有些还是有意义的。唐朝的魏徵、宋朝的曾巩、清朝的赵翼都认为;《陈书》在记述陈朝“其始之所以兴”、“其终之所以亡”方面,尤其是在揭示陈武帝的“度量恢廓,知人善任”和陈后主的“躭荒为长

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方面,还是有它的历史价值的。另外,《陈书·皇后传》记后主张贵妃干预朝政,“内外宗族,多被引用”;《江总传》记江总位当权宰,不持政务,只是天天同一些人陪着陈后主在后庭游宴,时人把他们称为“狎客”。这对于后人了解陈朝末年的政治腐败,提供了生动的材料。《文学·何之元传》载何之无所撰《梁典》一书的序文,在史学上是一篇有一定价值的文章。《梁典》已不存,但今人可以从这篇序文中了解这部书的体裁、体例和内容。序文说,“开此一书,分为六意”,即《追述》、《太平》、《叙乱》、《世祖》、《敬帝》、《后嗣主》。它还引用史学家臧荣绪的话说:“史无裁断,犹起居注耳。”这也是史学史上的宝贵的思想遗产之一。《陈书》在总体上虽不如《梁书》,但它在编次上却有超过后者的地方,显得更加严谨、合理。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在阅读《梁书》、《陈书》时还需要注意到下面的几个问题。(1)要注意到魏徵为《梁书》、《陈书》所撰写的总论。唐太宗诏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时,房玄龄和魏徵为总监修,而诸史总论都出于魏徵之手。《梁书》总论在卷六《帝纪》之末;《陈书》总论也在卷六《帝纪》之末,此外在卷七《皇后传》之末,他对陈后主、张贵妃等人腐朽生活还作了史实上的补充,间或也有议论。阅读魏徵写的总论,可以作为从宏观方面把握和分析梁、陈二代历史的参考。一般地说,魏徵的见识要高于姚氏父子,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前者是用政治家的眼光来评论历史的。不过在文体上,魏徵史论仍然沿袭六朝以来的四六对仗的骈体文;而姚氏父子(尤其是姚察)却能在骈体文盛行的时代以散文作史论,这是他们在文风上超出魏徵的地方,而且对唐中叶古文运动的兴起也不能没有影响。(2)阅读《梁书》、《陈书》,还要注意把它们同李延寿撰的《南史》进行比较。《南史》是在《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不仅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而且矫正了原书中的许多曲笔,同时还使这四部史书所叙述的历史连贯起来。以曲笔而论,《梁书》对梁元帝的猜忌、凶残,徐妃的淫秽,临川王萧宏的恣意聚敛、懦弱无能等等,都加以回护,曲笔不书。《陈书》为统治者避讳的地方也很多,典型的例子是《刘师知传》对刘师知帮助陈武帝杀死梁敬帝一事只字不提。这些,在《南史》中大多得到矫正。所以这种比较、对读,是很必要的。顺便说说,读《宋书》、《南齐书》也应参照《南史》来读,其中情况与上面说的多有类似之处。(3)深入阅读《梁书》、《陈书》,还应参考《隋书》的志。这是因为,《隋书》的志包含了梁、陈、齐、周、隋五个朝代典章制度的沿革流变,对于了解这五个朝代的历史来说,是非读不可的。

6.《魏书》《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0卷。

早在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就曾由邓渊编写代记十余卷,以后崔浩、高允等继续编写魏史,都采用编年体。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李彪参加修史,始改为纪传体,大概编写到拓跋弘统治时代。以后,邢峦、崔鸿等先后编写了高祖(元宏)、世宗(元恪)、肃宗(元诩)三朝的起居注。北魏原有邓渊所撰《代记》、崔浩所撰《国书》等编年史,和李彪、崔光改修的纪传体史书等,为魏收取材所资,今皆亡佚。南朝著作如沈约《宋书》等,魏收当亦得见。他于天保二年(551)奉诏撰魏史,五年(554)完成。虽有高隆之任总监,房延佑等六人协助斟酌,主要由魏收执笔。

魏收(505-572),字伯起,北齐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他15岁已能属文,显露才华。入仕后,曾任太学博士等职。26岁迁散骑侍郎,典起居注,并修国史,兼中书侍郎。在东魏,官至秘书监,兼著作郎,定州大中正。入北齐,

任中书令,兼著作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他正式受命撰魏史。这距他开始接触有关魏史的工作,已有二十年的历史了。他的年辈小于温子升、邢劭,而文誉齐名,世称“三才”。温子升死后,他与邢劭是北齐文坛两大派的领袖,“邢赏服沈约而轻任□,魏爱慕任□而毁沈约”,“各为朋党”,互相讥讦。当时人祖□评论说:“任、沈之是非,乃邢、魏之优劣也。”(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大体中肯。

《魏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的史书是记载汉族的历史。其实,这个看法并不是很妥帖的。自《史记》、《汉书》开始,历代“正史”中都有少数民族历史记载的专篇。十六国时,出现了许多记述各个割据政权史事的专书,可惜大部分都失传了。《魏书》记述了我国北方鲜卑族拓跋部从四世纪末叶至六世纪中叶(即北魏道武帝至东魏孝静帝)的历史,内容涉及到它的发展兴盛、统一北方、实现封建化和门阀化的过程,以及北魏、东魏与南朝宋、齐、梁三朝关系的历史;《魏书·序纪》还追叙拓跋氏的远祖至二十余代的史事,虽未可尽信,但却大致阐述了拓跋氏的历史渊源。因此,研读《魏书》,对于认识我国历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这一客观事实,必定会有很大的收获。《魏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作者在反映时代特点方面的自觉性。除了它的列传具有比《宋书》更突出的家传色彩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志。《魏书》的志,新增《官氏志》、《释老志》两篇。魏收在《前上十志启》中说,这两篇志所记述的内容是“魏代之急”、“当今之重”。《官氏志》首记官制,后叙姓族,是反映北魏统治封建化、门阀化的重要文献。《释老志》记佛、道二教,以记佛教为主。它叙述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详细记载了它在北魏的兴衰史。重姓族,崇佛教,这正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历史特点。

以上所说夫人这两个特点,也可以看作是《魏书》的主要成就。历史上有不少人批评《魏书》,仅刘知几《史通》一书,批评魏收及其《魏书》的地方,就有数十处之多。但历史上也是有人肯定它的。唐初,许多史家认为《魏书》“已为详备”;李延寿更是称赞它“追踪班、马,婉而有则,繁而不芜,持论序言,钩沉致远”。隋唐时期,重撰魏史者甚多,但千载而下,诸家尽亡,《魏书》独存,说明它是经得起历史的选择的。以今天的眼光看待《魏书》所引起的这场风波呢,至少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在门阀地主居于统治地位的时代,死人的历史地位直接关系到活人的现实利益,这比封建社会任何其他时期都更为突出。唯其如此,门阀地主对其家世、郡望、先人的职位才这样敏感,这样关心。《魏书》的风波,不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地主直接干预史书编撰工作的一个突出例子罢了。第二,不论是当时的人以《魏书》在记述门阀地主家世时的某些“不实”为理由。还是后人以《魏书》“党齐毁魏”(维护北齐而诋毁东魏)为口实,把《魏书》称作“秽史”,都是不妥当的。曲笔,一向为正直的史家和读者所唾弃,无疑是应当反对的;但也不能因为一部史书存在某些曲笔就全然否定它,以致谥为“秽史”。曲笔和秽史,既有联系,又不可完全等同起来。否则,就会把许多存在曲笔的史书都视为“秽史”,那是极不妥当的。《魏书》的风波所造成的影响,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消失。因此,澄清这些问题,是后人研读《魏书》所必要的。

《魏书》在宋初业已残缺,嘉祐六年(1061年)曾命馆阁官校勘魏书和宋、齐、梁、陈、北齐、周书。今魏书前有目录序,署名为刘攽、刘恕、安焘和范祖禹,不记年月,大致当在治平四年至熙宁三年(1067--1070)间。二刘和祖禹都是宋代有名史学家,尤其刘恕精熟南北朝史事。他们作了较细致的校勘,查出本书残缺为后人所补各卷,并比对了修文殿御览、北史和唐人各种史钞、史目,将补缺各卷的来源“各疏于逐卷之末”,目录中也注明那一些卷“阙”或“不全”。今将补阙各卷的宋人校语移入校记,目录传本错误,有原阙无注,或不阙而注阙,今皆改正。通计全阙二十六卷,不全者三卷。北宋初刻的确切年月无考,据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至迟不晚于政和中。这个初刻本当时就流传不广,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曾在四川翻刻魏书和其他六史,这两种本子都没有传下来。传下来的魏书最早刻本也是南宋翻刻,但传世的这个本子都有元、明二朝补版,即所谓“三朝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所谓“宋蜀大字本”,其实也就是这种三朝本。北京图书馆藏魏书善本三部,也都是三朝本,该馆善本书目七三五四号一种和商务印书馆影印所据底本相近。

7.《周书》《周书》,唐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本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总体而言,《周书》文笔简洁爽劲,清代史家赵翼说它“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周书》不只是记述西魏及北周皇朝的史事,内容兼顾了同时代的东魏、北齐、梁与陈等四朝的重大史事,对于帝位更迭、重大动乱,皆详加载明,反映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及纷繁的历史事件。

令狐德棻(583~666),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在唐初颇有文名,多次参加官书的编写。武德五年(622),任秘书丞,向唐高祖李渊提出:梁陈和北齐还有记载保存,而由于隋末战乱,周隋文献多有遗缺,现在耳目所及,还能得到可以凭信的史料。唐因隋继承北周历数,唐朝祖先建立功业都在周时。因此令狐德棻建议,修梁、陈、齐、周、隋五朝之史。高祖采纳其意见,并给每一史都委派了主持人。时过数年,修史事业未能成就。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李世民又下令修撰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周史由令狐德棻和秘书郎岑文本负责,德棻又推荐殿中侍御史崔仁师协助。贞观十年成书。北周诏令文书多仿先秦文体,《周书》如实照录。但书中叙事纪言,也往往过于文雅,华而失实,不能恰当反映北周当时风气,因而《周书》在《史通》中多处受到刘知几的批评。令狐德棻的祖父令狐整为北周大将军,父亲令狐熙北周位至吏部中大夫、仪同大将军。唐高祖时,任大丞相府记室,后迁起居舍人、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太常卿、弘文馆、崇贤馆学士等职。唐初奏请重修梁、陈、北齐、北周及隋朝正史,被采纳。龙朔二年(662年),德棻八十高龄,加金紫光禄大夫。卒于家。曾主编《周书》。德棻做了两件历史意义的事。其一,奏请购募天下书—至唐太宗即位,已“于宏文殿聚四部群书二十余万卷”;其二,修史。

《周书》的特点有:

(1)体例特殊.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关于西魏史的表述。北齐承东魏,故以东魏为正统;魏收在北齐撰《魏书》自亦以东魏为正统、以西魏为僭伪,因而于东魏所记甚详,于西魏则斥而不书。正因为如此,所以唐代史学家撰写北齐史,只须上承《魏书》就可以了。然而,撰北周史却无法上承《魏书》,这里不仅有个“正统”观念问题,而且在北魏、北周之间也不能空白了西魏一朝史事。为了表明北魏-西魏-北周这样一个“正统”的继承关系,也为了解决西魏史事在表述上的困难,令狐德棻等便在《周书·文帝纪》中以西魏皇帝年号记事,详细记述了西魏文帝、废帝、恭帝共二十二年的政治、军事大事。《周书》中的一些人物传记,也反映了自北魏末年经西魏至北周的若干史事。其次,是关于后梁史事的表述。《周书·萧詧传》及其众多的人物附传,记载了后梁政权的历史。后梁是梁朝宗室萧詧在西魏扶持下建立的一个封建小朝廷,都江陵(今湖北江陵),属地仅有江陵附近数县,先后是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传三世,历三十三年(555—587年),灭于隋。应当注意的是,后梁不像陈朝那样可以上承于梁,而且它又是在西魏的扶持下建立起来的,不把它的历史写入《梁书》而载入《周书》,这种在体例上的特殊安排,反映了《周书》作者的匠心。

(2)视野开阔.《周书》虽然只是记述西魏,北周皇朝史事的史书,但它着意于反映当

时的历史全貌这一显著特点,表明它的作者具有很开阔的历史视野。这表现在《周书》所记内容兼顾了同时代的东魏与北齐、梁与陈等四朝的重大史事,如帝位更迭、重大动乱,皆一一载明,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全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及纷繁的历史事件。《周书》的这一特点,不仅《梁书》、《陈书》、《北齐书》赶不上,就是后来李延寿所撰的《南史》、《北史》与之相比,也还有一些逊色的地方。这显然跟令狐德棻在事实上负责“五代史”的编撰工作有关,使他对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能够有一种全局的观点。

(3)文笔简劲。《周书》文笔简洁爽劲,为后人所赞许。清人赵翼说它“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如《王罴传》记王罴守荆州时与将士同甘共苦的精神,仓促间乃“袒身露髻徒跣”迎击敌人的气概,以及“老罴当道卧,貆子安得过”的决心,都写得简洁有力,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又如《韦孝宽传》记韦孝宽守玉壁之战,作者把他的机智、胆识和慷慨激昂的精神都写得栩栩如生,读来令人感奋。宋人叶适说,这两篇传,“学者能详看,所长气力不少”,这就不仅是从文笔的简洁而且还从历史文学的教育作用来推崇《周书》了。历史文学是指史学家对历史表述的艺术性,这是中国史学上的优良传统之一。《左传》、《史记》、《资治通鉴》在历史文学上的成就是众所公认的。《周书》在这方面的成就虽不如它们突出,但也确有值得注意和总结的地方,《王罴传》和《韦孝宽传》只不过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例子罢了。

关于《周书》史料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旧史,包括西魏史官柳虬所写(可能周代史官曾经续写)的官史和隋代牛弘没有完成的周史;二是唐初为了修史而征集的家状之类。牛史是本书的盖本。刘知几曾经说过,《周书》只凭牛史,“重加润色”,“不能别求他述,用广异文”,可见《周书》根据的资料是很贫乏的。而且在很有限的资料范围内,考核修订的工作也是很草率的。我们曾将庾信为当时官僚贵族所作的碑志和本书有关列传比对,年月历官常有出入,其中有些可以确定是本传错了的。还有不少记事记年自相矛盾的地方。

8.《南史》南史》,唐朝李延寿撰,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当李大师开始编纂南北史的时候,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南齐书》、魏收的《魏书》已经流传很久,魏澹的《魏书》和王劭的《齐志》等也已成书。而当李延寿继续编纂南北史的时候,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的编纂工作也正在进行或定稿。既然关于南北朝的史书已有多种,那么,李氏父子为什么还要另外编写这一时期的历史著作呢?李延寿的自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他的父亲“常以宋、齐、梁、陈、魏、北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于是发奋成就《南史》与《北史》。《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蓝本,共566卷,又参考“杂史”千余卷,删繁就简,事增文省,其中删《魏书》、《宋书》最多,删文多为诏诰、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但无〈表〉、〈志〉。显然,在隋、唐全国统一的局面形成后,人们很需要综合叙述南北各朝历史的新著。同时,分裂的封建政权互相敌视的用语如“索虏”、“岛夷”之类,已与全国统一后南北各民族大融合的形势不相适应比李延寿时代稍后的刘知几也强烈反对这种称谓。所以李氏父子打破了朝代的断限,通叙南北各朝历史,又在书中删改了一些不利于统一的提法,正是反映了当时历史的要求。这也是南北史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大师(公元570年--628年),字君威,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他熟悉前代历史,长于评论当代时事,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各朝的断代史,彼此孤立,记事重复,又缺乏联系,打算仿《吴越春秋》体例,采用编年体撰写《南史》与《北史》,使南朝与北国各代的历史,分别统编于这两部史著之中,后因事一度中辍。他在隋末参加了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任礼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会州(今甘肃境内),后遇赦放回。当他再执笔从事史书撰述时,已是武德九年(626),贞观二年(628)去世。他在临终之前,因“所撰未毕,以为没齿之恨”。此后,由其四子李延寿继续撰成。

李延寿,字遐龄,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史学家。他的生卒年月史书失载,现在可知他的政治与学术活动基本是在唐太宗初年至唐高宗初年这三十年间进行的。大约卒于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他任过东宫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符玺郎、兼修国史等官职。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修史是他一生的主要事业。他参加了唐代官修史书《隋书》、《五代史志》(即《经籍志》)、《晋书》和唐朝当代国史的修撰工作。还独自撰写了30卷的《太宗政典》(已佚),又继承其父李大师遗志,以十六年功夫,独立修成《南史》和《北史》,《新唐书》对两书评价颇高,称“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

《南史》的主要特点:(1)没有采取编年体。《南史》没有采取编年体,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纪传汇合起来,删烦就简,以便阅读。列传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孙,以家族为单位合为一卷,对于了解门阀制度盛行的南北朝社会,有一定的方便。对各朝正史以删节为主,但有应删而未删的,如宋、齐、梁、陈四朝受禅前后的九锡文和告天之词等官样文章;有过求简练以致混乱不确切的,如把都督某某几州诸军事、某州刺史的官衔,一律省成某某州刺史加都督;也有由于对原书史文未能很好领会而把重要字句删去的。《南史》中也有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等书中所未载的材料。虽然细微琐事较多,而且杂以神怪迷信,但也不乏有意义的史料。《宋书》未立文学传,《南史》以因袭为主,因而文学传不包括宋而从南齐丘灵鞠开始。这说明李延寿撰写《南史》、《北史》的体制是汇集正史的纪传,因而拘泥于原书,没有达到李大师横则沟通南北,纵则贯串几代,综合成为新著的意图。《新唐书》李延寿传的评语说,“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是不恰当的。(2)文字简明.《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以王、谢等大家为主,《列传》多附传,附传的人物多属家族成员,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达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余年,乃至于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

9.《北史》《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记述北朝从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北史》主要在魏、齐、周、隋四书基础上删订改编而成,但也参考了当时所见各种杂史,增补了不少材料。总的来看,《北史》虽有内容偶呈芜杂之弊,但毕竟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练,在后代颇受重视,以致魏、齐、周三书唐以后皆残缺不完,后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补足。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

(二)其他史料

以上所列的九本书,都是我们在研究古代史时首选不可或缺且名列二十四史的重要史著。下面我们将看到的是在二十四史之外的其他史料。

1. 《建康实录》,二十卷,唐许嵩撰。嵩自署曰高阳,盖其郡望。其始末则不可考。书中备记六朝事迹,起吴大帝迄陈後主,凡四百年,而以後梁附之。六朝皆都建康,故以为名。其积算年数,迄唐至德元年丙申而止,则肃宗时人也。前有《自序》,谓今质正传,旁采遗文,具君臣行事。事有详简,文有机要,不必备举。若土地山川,城池官苑,各明处所,用存古迹。其异事别闻,辞不相属,则皆注记以益见知,使周览而不烦,约而无失云云。盖其义例主於类叙兴废大端,编年纪事,而尤加意於古迹。其间如晋以前诸臣事实,皆用实录之体,附载於薨卒条下。而宋以後复沿本史之例,各为立传,为例未免不纯。又往往一事而重复牴牾。至於名号称谓,略似《世说新语》,随意标目,漫无一定。於史法尤乖。然引据广博,多出正史之外。唐以来考六朝遗事者,多援以为徵。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以证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画品。郑文宝《南唐近事》,引以证元武湖。刘羲仲《通鉴问疑》载《宋书?高祖纪》景平二年书日食舛误,刘恕修《长编》,定日食在是年二月癸巳朔。皆取此书为据。又陈後主时覆舟山及蒋山松柏常出木醴,俗呼雀饧之类,《陈书》遗漏不载。王巩《甲申杂录》亦取此书为据。谢尚谓蔡谟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案《劝学》,《荀子》第一篇,“蟹有六跪二螯”即是篇之语,)《晋书》误作“勤学”。姚宽《西溪丛语》亦据此书驳正。又裴子野《宋略》,当时所称良史,沈约自以为不及者,今已不传。《资治通鉴》载有论赞数条,亦多首尾不具。而是书於刘宋一代,全据为蓝本。并子野论赞之词,尚存什一。是亦好古者所宜参证矣。《新唐书志》载入《杂史类》,盖以所载非一代之事,又不立纪传之名,尚为近理。《郡斋读书志》载入《实录类》,已不免循名失实。马端临《经籍考》载入《起居注类》,则乖舛弥甚。至郑樵《艺文略》编年一类,本按代分编,乃以此书系诸刘宋之下,与《宋春秋》、《宋纪》并列,尤为纰缪。今考所载,惟吴为僣国,然《三国志》已列《正史》,故隶之於《别史类》焉。

2.《高僧传》,十四卷,亦称梁高僧传,南北朝时南梁高僧慧皎(西元四九七~五五四年)撰。所载传法高僧传记,始於後汉永平十年(六七),终於梁天监十八年(五二九)。其间四百五十三年,计本传二百五十七人,另有旁出附见者二百四十三人,依其德业分成十科。起初三卷曰译经,记自摄摩腾以下三十五人。自卷四至卷八曰义解,录朱士行以下一百零一人。卷九、卷十曰神异,录佛图澄以下二十人。卷十一曰习禅,记僧显以下二十一人,及明律的慧猷以下十三人。卷十二记遗身(亡身)的僧群以下十一人,及诵经的昙邃以下二十一人。卷十三记兴福的慧远以下十四人,经师的帛法桥以下十一人,及唱导的道照以下十人。卷十四为序录,是撰者慧皎的自序及本书的总目录。此外,又别录了王曼颖和释君白(慧皎之号)的往复文书二篇。在序中提到,此书以前的法济、法安、僧宝、法进等僧传,只是就特定的事迹而记传,非全般性的。另外,宣验记、幽明录、冥祥记、益部寺记、京师寺记、感应传、搜神录等书也多疏阙。他如齐竟陵文宣王的三宝纪传、琅琊王巾的僧史、僧佑的三藏记、郄景兴的东山僧传、陆明霞的沙门传、张孝秀的庐山僧传等传记,或简略,或限於一地。慧皎遇览以上群作,再搜检正史、地理杂篇、孤文片记,且博谘古老,而完成此书。然而影响此书最深的,还是梁宝唱撰的名僧传并序录目三十一卷,宝唱是出三藏记集撰者僧佑之弟子,於梁天监十三年(五一四)完成了名僧传,全体分成八科,集录了四百二十五人的传记。慧皎曰:“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故省名音代以高字。”

名僧传今不传,日本的宗性於南宋端平二年(一二三五),抄出名僧传抄一卷(附名僧传说处),存於续藏经中。

3. 《弘明集》,十四卷,南朝梁僧佑律师(445-518)撰。师建业(江苏)人,俗姓俞。幼入建初寺礼拜,欢喜乐道,不肯返家。父母怜其志,听许入道,师事僧范。十四岁,家人密为访婚,佑知而避,至定林寺投法达法师。及年满受具足戒,执操坚明,又随法颖深究律部,竭思钻求,无懈昏晓,遂精通律部。

齐竟陵文宣王每请讲律,听众常七八百人。齐永明中(483-493),奉敕入吴试简五众,并讲《十诵律》及受戒之法。凡所得信施,皆用以资助定林、建初二寺及修缮诸寺,并举行无遮大会、舍身斋等。又造立经藏、搜校经典,使寺庙广开法言无坠。深受梁武帝敬重,有关僧事硕疑,皆敕师审决。晚年罹患脚疾,敕听乘舆入内殿,为六宫授戒。着有《出三藏记集》、《弘明集》、《释迦谱》等,僧俗门徒达一万一千余人。

4.广弘明集》,是唐释道宣编撰的一部佛教思想史料集。全书选收魏晋至唐初有关佛学的各类文章二百八十多篇,作者一百三十余人。《广弘明集》的版本,据唐宋以来的各种官私书目著录,主要有两种:一是三十卷本,一为四十卷本。宋、元和明吴惟明刊本(吴本即《四部丛刊》所据印之本)等单刻本,宋、金、元入《大藏经》本,如北宋《开宝藏》、南宋《资福藏》、宋元《碛砂藏》、金《赵城金藏》和据《开宝藏》翻刻的《高丽藏》、据宋元明诸藏刊刻的日本《弘教藏》、《大正藏》以及据《弘教藏》排印的《频伽藏》本等,皆为三十卷本。明《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和明《径山藏》(即《嘉兴藏》、《支那藏》)、清雍正年间重刊之《龙藏》以及中华书局据常州天宁寺刊本印行的《四部备要》本等,皆作四十卷。《广弘明集》的这两种版本,在内容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然此书自明代以来,之所以会出现一个四十卷本,主要是因为三十卷本中多有一卷篇幅过长的情形,刊刻者有意识地将一卷析为两卷或三卷,于是便产生了四十卷本。

《广弘明集》承《弘明集》而编,其编纂动因和宗旨是一致的。僧佑律师编纂《弘明集》,是有慨于佛教传入中国不久,世人崇信者少而疑惑、排斥者多,尤其是来自道教的非难和攻击较多,因而才“志深弘护,静言浮俗,愤慨于心,遂以药疾馀间,山栖馀暇,撰古今之明篇,总道俗之雅论”(《弘明集序》),成《弘明集》十四卷。所谓“弘明”,就是要阐明佛学义理,弘扬佛教精神。而道宣编撰《广弘明集》,同样是不满于“中原周魏,政袭昏明,重老轻佛,信毁交贸”的状况。所以才在《弘明集》之外,更扩而大之,“寻条揣义,有悟贤明,孤文片记,撮而附列,名曰《广弘明集》一部三十卷”(《广弘明集序》)。其弘法护教,扬佛抑道的旨义是十分明显的。

5.《法苑珠林》,又名《法苑珠林传》或《法苑珠林集》。一00卷。唐代道世法师据各种经典编纂而成。师京兆(西安)人,俗姓韩,字玄恽。学识博洽,与道宣律师共扬律学,移风化俗,严持净戒,著述是务。着有《诸经要集》二十卷、《四分律讨要》五卷、《四分律尼钞》、《金刚经集注》等。

“法苑”,指佛法的荟萃;“珠”,是美石,比喻佛陀教法融通无碍;“林”,法义丛集名为林。由此可知,《法苑珠林》是汇集一切佛法教义精华的一部重要典籍。全书约百万余字,博引诸经、律、论、传等四百多种。从《劫量篇》到《传记篇》,依其内容性质分为百篇六六八部。其中各篇除广引佛教经论说明外,有关感应的文章,则旁采百家之书以明其验。举凡历史、笔记、诸子、掌故、小说等,都是本书撷取的范围,因此,所采用的外典就有百余

种之多。又凡所引事例,皆注明出处,若是当代事迹,也一一注明为何人所说。由于引用经论之多,使本书成为检寻一切经典的工具书,堪称一切佛经之索引,与《经律异相》、《诸经要集》同为研究佛学、弘法布教的宝典。素有佛教百科全书之称,是中国佛教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史料。

6.《洛阳伽蓝记》。此书向来与《水经注》一道被人们誉为中国北朝散文著作的双壁。《水经注》是一部以记载水道为主的地理性质的著作,而《洛阳伽蓝记》则是以记佛寺为纲的具有文化与文学价值的历史文献。所以,在介绍这部书之前,有必要简单谈谈当时佛教发展与佛寺修建的有关情况。

印度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汉明帝在洛阳建立白马寺,经过魏晋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繁衍和佛寺的众多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江南春》中的名句,为我们约略勾画出当时南朝佛寺的兴旺景象,而当时北朝寺之多则更为惊人。北魏信佛以建功德求福祉为主要特征,早在5世纪初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便已在云冈大量修建庙宇,雕塑佛像。太和十八年(494年),魏孝文帝为摆脱鲜卑贵族保守思想的影响,加强对中原人民的统治,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大量积累,佛教寺院更是大规模兴建起来。据史书载,到公元536年东魏分裂、孝静帝迂都邺城前,全国僧尼已达二百万,佛寺多达三万余所,仅洛阳城内外就有佛寺一千三百七十六所,“寺夺民居,三分且一”。

北魏统治者兴建那么多寺院,大多尽一切财力物力而为之。一方面,它们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庄严富丽的建筑物与风景优美的园林;另一方面,它们的建成又是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映,是北魏中后期社会生活的侧影。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北魏中后期佛教的兴盛,寺院的大量兴建,是跟孝文帝改革带来的经济繁荣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当北魏统治阶级内部爆发了尖锐矛盾,从建义元年(528年)起连续发生大规模战乱以后,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佛寺建筑也就萧条衰落了。

《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炫之(有的书中“杨”误作“羊”,也有写作“阳”的,都不可作为依据),《魏书》、《北史》均不立传,生平事迹不甚可考,有的说他曾任北齐期城郡太守,也有的说他官至秘书监,都不知道确否。不过从本书本卷首署名及卷中自述来看,作者曾任北魏抚军司马,担任过奉朝请,并且亲身经历了北魏中后期的全盛与变乱。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年),杨炫之因有事重经洛阳,看到“城郭崩毁,官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见《洛阳伽蓝记》原序),昔日金碧辉煌、鳞次栉比的寺院宫观都成了鸟兽出没之所与牧童野老往返之地,于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之余,写下了《洛阳伽蓝记》一书。伽蓝,梵文Samgharama(僧伽蓝摩)音译的略称,意思是“众园”或“僧院”,即佛教寺院。他之所以写这部书,不单是为了记录北魏佛教全盛时期的概貌,也是为了记叙当时社会的富庶,追溯祸乱的由来,悲慨繁华的消失。因此,这绝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北魏佛寺的书,而且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史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很有价值。

当然,正如其书所显示的,作者的记述是以洛阳的寺院为纲而展开的。全书共分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卷。作者先从城内开始,由里及外,并且表列门名,兼记远近市里、官署、道路、桥梁、时人第宅与名胜古迹。全书记载了洛阳大大小小八十多所寺院(按,此指洛阳城内外寺院,《闻义里》篇中所记西域寺院不包括在内)。记寺院先记立寺人、立寺

时间、寺院方位,再记建筑经构、周围环境并其兴废沿革。市里、官署、道路、桥梁、时人第宅及名胜古迹等也多交待其地理位置,有的还兼记遗闻佚事。这些记载都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根据它我们完全可以正确地绘出一张北魏时期京城洛阳地理图。而且,作者特别对那些较大的寺院建筑作了详细的描绘渲染。这些描写既有微观的,也有宏观的;有立体的,也有平面的;有单个的建筑,也有综合的建筑群。它不仅使我们领略到了一千多年前那宏丽优美的宗教建筑艺术,更使我们通过它想见到北魏盛时佛教的繁荣兴旺景象。书中对《永宁寺》宝塔的描写,对《瑶光寺》中西游园的描写,对冲觉寺寺塔佛殿的描写,以及景林寺、河间寺园林的描写等就是很好例证。至于书中所写景明寺四月八日的法会,更是把人们带入一个动态的宗教氛围之中,使我们看到了当时从皇帝到王公大臣,从僧侣到庶民百姓,其信佛达到何等狂热的地步!

《洛阳伽蓝记》在记录北魏寺院的盛况时,还叙述了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永宁寺》中就曾提到后来被尊为中国禅宗始祖的波斯国菩提达摩曾经到过洛阳,法云寺专门记载了乌场国沙门昙摩罗在洛阳收徒授法之事,而《永明寺》则集中反映了当时外国僧人来华盛况。当时住在永明寺里的异国沙门有三千多人,他们当中最远的西至罗马帝国,南至今天的马来半岛,甚至一些“世不与中国交通”的国家的僧人也来了。北魏佛教的发展,不仅吸引佛徒东来,也引起了僧侣西行求法的要求。卷五《闻义里》就是一篇专门记载沙门惠生与敦煌人宋云往西域求取佛经的文字。宋云与惠生往西域求法在晋法显后而在唐玄类以前,沿途经历凡二十七国,历时两年多,是中国佛教史同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伽蓝记》中的记载为我们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文献。

7.《华阳国志》是中国现存最早而又基本完整的一部地方志书,是由东晋著名史学家。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常璩编纂的。

《华阳国志》成书于公元355年之前,记载了中国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之远古典籍、神话、传说、沿革、地理、风土及人物史事。其时间则从上古直到[东晋]初年,即所谓“肇自开辟,终乎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全书共十余万字,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十二卷。第一至四卷以各区地理为主,相当于纪传体史书中的地理部份;五至九卷则按年代顺序叙述了西南地区的公孙述、刘焉父子、蜀汉、成汉四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晋时期的历史,相当于纪传体史书中的本纪部份,但更详;十至十二卷则记载了历代的名人,相当于纪传体史书中的列传部份,但较略。常璩首创历史、地理、人物综合编定方志的体例,一扫方志“述而不作”、“史地人分家”等弊端,对以后历代地方志的编修,影响极为深远。

常璩本人生长在四川,为官在四川,见闻广博,资料熟悉,认真吸收了前人成果,所以他编的《华阳国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加之编纂得法,内容充实,议论诚笃,结构严谨,历来被人们所推崇。宋代吕大防谓“蜀记之可观,未有过于此者”;清代廖寅则谓“后有修滇、蜀方志者,据以为典”。历代多数史学家都认定为地方史志之佳作。直到今天,《华阳国志》仍是我们了解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历史的最重要的典籍。

8.《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时期的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根据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考证,参考古代地理书籍的记载,为汉魏时的地理专著《水经》作注。这就是著名的《水经注》。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涿州郦亭(今河北省涿县南)人。他出身仕宦之家,少年时随父官居山东,喜好游历,酷爱祖国锦绣河山,培养了“访渎搜渠”的兴趣。成年后历任多地多种官职。他利用任职机会,周游了北方黄淮流域广大地区,足迹遍布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区。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道形势,溯本穷源,游览名胜古迹,在实地考察中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为完成给《水经》作注做了充分准备。

《水经》是汉魏时的一部地理专著,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郦道元认为《水经》虽记述了河流但未记述水道以外的地理情况,而且地理现象是经常变化的,所以他决定以水道为主,进而描述经常变化中的地理情况,使《水经》的内容更详尽,更符合实际。

《水经注》全书40卷,近30万字。注文为原书文字20倍,引用书籍430多种。其内容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在自然地理方面,所记大小河流有1000多条,从河流的发源到入海,凡干流、支流、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经的急流、瀑布、险滩、湖泊等等都广泛搜罗,详细记载。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瀑布60多处。所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丘等,低地有川、野、平原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植物地理所载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所载种类超过100种。自然灾害中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在人文地理方面,所记的县级城市和其它城邑共2800座,古都180座,小于城邑的镇、乡、村等约有1000处。交通地理中仅桥梁就记有100座左右。经济地理方面记载有农田水利工程、屯田、耕作制度等;在手工业生产方面,包括采矿、冶金、机器、纺织、造币、食品等。此外,还有兵要地理、人口地理、民族地理等。

《水经注》除丰富的地理内容外,还有许多学科方面的材料。如书中记各类地名约在2万处上下,其中解释的地名就有2400处,所记中外古塔30多处,宫殿120余处,各种陵墓260余处,寺院26处以及不少园林等。这些对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水利史学、民族学、宗教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名著,而且还是古典文学名著。它“写水着眼于动态”,“写山则致力于静态”,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散文的集锦。神话传说的荟萃,名胜古迹的导游图,风土民情的采访录”。

《玄申记》曰:天下之多者水焉,浮天载地,高下无不至,万物无不润。盖江河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十分之七以上。如无载水之江河海洋,即不成其为地球;地球如果无水,一切生物和人类即无法生存;自古及今,水乃不可须臾离者。固然水之为害也,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漂没生命财产,数以亿计。然若禾苗无水,必至枯槁;厂矿无水,必将停产;土地无水,沃壤亦将成为沙漠。是则对于水,务在治之得法,去害为利而已。所以古今中外,莫不以治水为经国大计。职是之故,关于水之记载,不绝于书。

我国古有桑钦之《水经》,载水流一百三十七条,注之者有郭璞、郦道元两家。郭注久佚。郦之《水经注》载水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抑且沿流之山陵川泽,城池关隘,名胜古迹,莫不备载。览郦注者不仅可以知水流之支分派别,亦且可以兼知该处之人文史地,鉴住知今,乡所裨益。因此,斯书自宋版以来,有多种版本,笺校讨论者颇不乏人。《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收有郦氏《水经注》三种版本:一为《永乐大典》本。二为清朝沈炳巽所撰《水经注集释订讹》四十卷本,沈氏据明朝嘉靖时黄省曾本加以注释厘订。三为情朝赵一清所撰《水经注释》四十卷、《刊误》十二卷本,赵氏采全祖望氏之说撰成。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五部分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系统分为文言小说(成熟形态是唐传奇)和白话小说(成熟形态是宋元话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文言小说,此时小说可以统称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上流社会的奇异故事、人物逸闻轶事或者其只言片语。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作者的创作意图仅仅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缺少艺术的虚构,还不是成熟的小说形态。 一、小说的起源与在魏晋南北朝的兴盛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最初指琐屑的言说,无关政教的小道理。 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是小说家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小说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七略) 1、神话传说。(尽管记载十分简略,但从中可以看到故事情节和 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因素)神话传说一部分被采入正史,逐渐凝固; 一部分不断发展丰富并且被记录下来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 ——《穆天子传》《燕丹子》 2、寓言故事。(不少人物性格鲜明,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小说源头 ——《庄子》《韩非子》 3、史传。(写人叙事为小说提供了素材和经验) ——《战国策》《三国志》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15家小说,均已亡佚。 今存题为汉人所著的小说,其实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伪托汉人的作品。——托名东方朔之《神异论》托名班固之《汉武帝故事》 二、志怪与志人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志怪小说记载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很多作品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志怪小说的兴盛与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很大关系。 1、地理博物。——张华《博物志》 2、鬼神怪异。——干宝《搜神记》曹丕《列异传》分类 3、佛法灵异。——王琰《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代表人 物 代表作品特点 建安文学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桀、 徐干、 阮瑀、 刘桢、 应玚 蔡琰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 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 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 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 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 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 "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 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 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 "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 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 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 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 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 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 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 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 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 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 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 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 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 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 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 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 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 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 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 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 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 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 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 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 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 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 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 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 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

风貌。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2)慨叹历史人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3)表现自己的胸怀、志向、气概。 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卓、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其特点一是皆平典似道德沦,建安风力尽矣;二是在写山水游乐的同时,抒发佛理。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诗歌才重新焕发艺术的生机,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界,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作的先锋。

十大经典穿越小说最新

十大经典穿越小说最新 1.《步步惊心》 “不再看天上太阳透过云彩的光,不再找约定了的天堂,不再叹你说过的人间世事无常,借不到的三寸日光......”那年大街小巷 唱着《三寸日光》,《步步惊心》那一抹复杂而又教人悲伤的情感 纠葛深入人心。《步步惊心》讲述女主张晓因车祸穿越到康熙年间,身陷九子夺嫡纠葛,动情在八爷四爷间,看透所有人命运却无法掌 握自己结局的她身心俱疲,爱恨嗔痴之间,生命如一阵清风,掠过 每个人的夜空,留下永世难忘的回忆。 2.《宫锁心玉》 “我用尽一生一世来将你供养,只期盼你停住流转的目光......”貌似这首《爱的供养》江湖传唱率更高一些,当年晴川妹子从天而 降到了花魁选举的舞台上,一举拿下了冠军阴差阳错进入皇宫,结 识众阿哥并周旋于八爷、四爷之间,各种扑朔迷离戏份上演,真假 晴川让人想起当年真假美猴王的戏码,面对四阿哥苦苦痴缠晴川做 出了怎样的选择,一幕幕构成了戏剧的激烈矛盾,而这部剧也深得 大家喜爱。 3.《梦回大清》 梦回大清,浮生萦云。故宫里的一次迷路,竟然像命运的圈套,九子夺嫡再次上演,命运的安排何去何从。热情如火的十三爷,深 沉内敛的四爷,身为天地一粟,抉择不能由己,一次又一次无奈上演,还能不能保持本心静待佳缘,这部清穿鼻祖够经典够细腻。 4.《独步天下》 四百年轮回换来一场美女之旅想来也挺值哒,女摄影师古墓探险,意外跨越四百年时空灵魂依附在女真第一美女东哥身上,这个“一 女亡四国”成为努尔哈赤生命中“七大恨”之一的奇女子到底遭遇

了怎样起伏转折的故事。这场穿越堪称浪漫经典,现代灵魂与神秘 女性的奇妙结合,会创造出怎样的奇闻异事? 5.《唐朝穿越指南》 如果说《步步惊心》是少女情怀的浪漫架空作品,那么《唐朝穿越指南》真是一部穿越教材,这部风趣的作品是作者森林鹿被错误 百出的历史向作品刺激,一怒之下奋书急笔的杰作。如果你一觉想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唐朝,不要惊慌,拿一本《唐朝穿越指南》 悉心学习,唐朝语言酷潮打扮样样学起来,说不定过些时日,你就 已经像土生土长的唐朝人一样如鱼得水呢,真是一部唐朝乐活宝典啊。 6.《庆余年》 撇开甜腻腻悲戚戚的穿越不谈,我们来谈江湖的快意恩仇式穿越。《庆余年》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主人公范闲因一 次经历穿越到完全不同的世界,成为伯爵府私生子一枚,自此展开 修行功诀踏足官场继承商团的人生旅程,三代风云人物起起落落明 暗交叠,庆国几十年起伏画卷在眼前铺展,看别人的快意恩仇,过 自己的人生。 7.《回到明朝当王爷》 穿越回去谈恋爱可以,穿越回去升官发财照样可以呀。《回到明朝当王爷》中乌龙九世善人郑少鹏阴差阳错间回到了大明正德年间——那个多姿多彩的时代,京师八虎邪恶,四大才子风流,东厂西 厂锦衣卫之争,国家与个人的命运交缠纠葛,浑浑噩噩周旋在这形 形色色人物间,历史会不会因他的出现而改写呢? 8.《不负如来不负卿》 世间哪来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女主作为实验小白鼠一只, 几次三番进入时空穿越机,终于伴随着冥冥中命运的牵绊,遇到了 千古高僧鸠摩罗什,千年岁月横亘,乱世纷争满目,赤子之心一心 向佛,爱恋悄然而生,要怎样才能两全。佛与法,情与爱,怎样才 能不负如来不负卿。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1.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联系在一起的。 2.()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文学自觉最终还是表现在对()的自觉追求上。 4.论述文学自觉的标志。 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 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形成的共同主题有()、()、()。 3.钟嵘《诗品》中提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 4.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5.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生死主题中提到对人生的态度有哪几种? 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1.()阻碍了寒士的仕进之路,()和()的对立成为魏晋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2.()的大量出现与()有直接关系,文学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与政治权利一起世代相传。 3.重视门第的风气在文学作品还表现在对()和()的强调。 4.门阀制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1.魏晋南北朝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的离乱形态就是()。 2.从()到()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3.真和自然有相通之处,他们不仅属于()的范畴,有属于()的范畴。 4.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和名理之辩。 5.什么是魏晋风流? 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1.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其影响波及的()和()极其广泛,其中阶 层是指()。 2.佛教已经为魏晋南北朝文学造成一种新的()和()。 3.杨衒之所撰()记述北魏洛阳佛寺,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作品。 4.论述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1.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开始的。 2.在文学史上,正史文学的重要代表是()和()。 3.西晋末年,在士族清淡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 4.()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的人物。

再来一批福利 继续 部小说 全部完本 书荒必收藏

再来一批福利,继续推荐10部精品小说,全部完本,书荒 必收藏!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懒猫荐玄幻,暨连续推出32本精品小说后,获得广大书友好评,有书友逼我再来16本。。。!!!本猫真是疯了!绞尽脑汁,付出半个脑死亡的代价,重新聚起来10部完本精品(实在是所读有限,后续再有了再补充)。 1.《骑士的战争》(已完结)作者:夜摩类别:东方玄幻简介:我,闪族的法普,从一介平民而入军旅,在南方休法战争中,失去平生最尊敬指挥官——夏亚大人后,很快就卷进了王国之叛乱。原神圣骑士团团长——德拉科普高举之叛旗毁掉了上千年历史的圣亚鲁法西尔王国,也迫使我和我的伙伴走上了流浪的道路……评价:这部小说的文风颇为悲壮,往往一场战役以后,自己人敌人都死了七七八八,需要大大的补充新角色,另一个特点是文中并无男欢女爱,儿女情长的描写,只是纯粹的战争,以及下一场战争。但战争场面描述的相当传神,冷兵器对决时悲壮的美感,可以从字里行间深刻的体会到。人物以及场所的命名有中世纪的风格,很值得一看。 2.《十州风云志》(已完结)作者:知秋类型:东方玄幻简介:自寻道,向前找,自有人间道,水和山走了多少数不着。天不老,保我家乡永远的好。看尽尽是青山,青山处处是雨箭风刀,故园路,怎么是走不尽长路。道人道,道神道,自求

人间道,妖与魔都说自己好,风疾雷暴,天地鬼哭神号,旧日江山为什么变成了血海滔滔。故园路,怎么是不归路。问人间,到底道在那里找。评价:一部带有武侠小说神韵的仙侠小说,它有着一个极为惊艳的开头,一个个面容鲜活的配角,以及一个略显没用但是性格颇为讨人喜欢的主角。以主角夏道士的人物经历为主线,串起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各个小故事之间又互相关联,架构起一个似曾相识的东方奇幻世界。波谲云诡间,幕后的真相逐渐显露,然而直到最后你才发现,所有的这一切,不过都是一个更波澜壮阔的变革时代的前奏而已。作者对于儒释道的描绘相当惊艳,细节把握极为出色,精雕细琢,非常值得回味的一部佳作,非快餐。另外喜欢倒叙的手法的书友不妨看看《永生之酒》《魍魉之匣》3.《隋乱》又名《家园》(已完结)作者:酒徒类型:架空历史简介:故事讲述的是隋炀帝年间,河北上谷地方的一个少年李旭,逃避兵役而进入大草原。在草原中收养了一头银狼,被草原民族视为圣物,他在草原结识了汉人徐大眼(徐茂功),与流落草原的中原人学得箭技和兵书等。帮助寄身的部落成为一个大部落,后因得罪突厥贵族,于是回归中原,参加了炀帝的首次征高丽,遂得赏识,于是成名,故事由此展开...评价:这本书最出色的应该是大场面的描写和情绪的渲染,战争上的谋略也算出色。整本书可以说是浩然壮怀,澎湃热血,这在现在的历史演绎小说里已经很少见了,

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

建安抒情小赋的文学价值 姓名:蒋程安学号:200440101559 指导老师:李洪亮 摘要:作为两汉主流文学形式的赋,发展到东汉末年,其创作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张衡的《归田赋》开始,大赋渐渐向抒情小赋转变。到了建安时期,则形成了以抒情小赋为主的创作高潮。比如曹植赋,除8篇仅存数句而无法详勘内容外,现存44篇,骚体赋2篇,散文大赋1篇,而抒情小赋却有41篇。这时期的小赋相对于汉大赋来说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描写对象上的转变,二、人性的回归,三、形式上的灵活风格,四、艺术风格——楚骚传统的回归。 关键词:抒情小赋建安时期文学价值 赋是两汉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样式,但到了东汉末年,赋体文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由以体物、叙事为主的大赋向抒情小赋发展的趋势。到了建安时期,抒情小赋则成了赋创作的主要形式。所谓的抒情小赋是一种灵活多变的赋体,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在汉大赋兴盛的同时,小赋已有所发展。这些小赋一般没有大赋的主客对答结构,句式则以韵文为主,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多变,“或借物抒情,或序志述行”。[1]刘勰曾评价这类小赋:“至于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斯又小制之区畛,奇巧之机要也。”[2]汉代的抒情小赋的特点是既吸收了屈骚浓烈的抒情性,又去掉了其中纷沓繁密的想象,语旨清俊明丽,篇幅也相对短小,结构简朴,句法则与汉大赋的骈散结合有所不同,明显地趋于对偶整齐。在汉代,抒情小赋虽已兴起,但作为文人创作的主流仍然是大赋。到了建安时期,铺张扬厉的大赋才为抒情小赋所取代,篇幅明显的缩短,像汉代“古赋”那样的长篇巨制已经少见了,本文拟就建安抒情小赋的产生及文学价值作一探讨。 一、产生的原因 要了解抒情小赋在建安时期兴起的原因,首先,我们要弄清“建安”这个文学概念,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公元196年——公元220年)。但中国文学史上“建安文学时期”实际上要略长于此,建安文学通常指汉末到魏初这段文学时期,上可追溯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下延伸到魏黄初十年,即230年前后的四十多年的文学,被称为建安文学,这段时期就是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这一时期作家众多,典型的代表是“三曹”、“七子”。“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是围绕在曹氏集团周围,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人。 众所周知,东汉中叶以后,多数皇帝年幼,导致局势日趋混乱,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迭

【推荐】经典架空历史小说_架空历史小说排行榜-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经典架空历史小说_架空历史小说排行榜 导语:近年来,架空历史小说饱受好评,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好看的架 空历史小说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小说推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庆余年 小说介绍 《庆余年》作者是猫腻。小说讲述了叫范闲的年轻人的成长路程,庆国几十年起伏的画卷慢慢地呈现出来。几十年的历程里,我们看到的是三代风云人物的起起落落、轮转更替。两条线索,范闲的成长、叶轻眉的一生贯穿着整个 小说,一明一暗,把几十年的庆国风雨尽揽其中。 2. 庶女攻略 小说介绍 《庶女攻略》作者是吱吱。讲述了一个地位卑微的庶女,嫁给了侯爷为继妻,该怎样以自己的才智生存下去的故事。鸟啼远山开,林霏独徘徊。清雾闻折柳,登楼望君来。锦缎珠翠之间,她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庶女,后来嫁给了侯爷为继妻,侯府的深宅大院,她该怎样以自己的才智生存下去。 3.唐骑 小说介绍 《唐骑》作者:阿菩,大风狂飙,席卷万里,马蹄踏处,即为大唐!大战的前夕总会有许多的征兆,从听说回纥开始在城西集结军队,张迈就知道一场巨 大的对决即将来临。“法信大师,”张迈向法信传达了命令,法信的年龄比他 大二十多岁,而且至今是和尚的身份,虽然人在军中,但张迈还是依足了礼貌。当他将命令传达完毕之后,法信和尚的脸上有一种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不解, 甚至惊讶,诚然,他是一个对战场起不到帮助的出家人,张迈在这一刻让他离 开去办另外一件事情并不意外,而且张迈要他去执行的那个计划听起来也庞大 得惊人,以至于张迈传达了命令之后还问他是否需要郑渭来做他的帮手。“当然,郑参军也没法全力投入到这件事情里头,他身上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

《经典历史网络小说大合集》第二季

《经典历史网络小说大合集》上古先秦 1《大争之世》作者:月关 2《铁血大秦》作者:风华爵士 3《春秋小领主》作者:赤虎 秦汉三国 4《风流三国》作者:浴火重生 5《大汉帝国风云录》作者:猛子 6《商业三国》作者:赤虎 7《恶汉》作者:庚新 8《混在三国当军阀》作者:寂寞剑客 9《刑徒》作者:庚新 10《三国董卓大传》作者:吴老狼 11《三国真髓传》作者:真髓 12《北地枪王张绣》作者:赢放勋 13《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作者:司雨客 两晋隋唐 14《江山美色》作者:墨武 15《天宝风流》作者:水叶子 16《上品寒士》作者:贼道三痴 17《名门》作者:高月 18《调教初唐》作者:晴了 19《家园》作者:酒徒 20《开国功贼》作者:酒徒 21《朔风飞扬》作者:阿弩 五代十国 22《皇家娱乐指南》作者:贼道三痴 23《黄沙百战穿金甲》作者:小桥老树 24《夏鼎》作者:彭元吉 两宋元明 25《步步生莲》作者:月关 26《回到明朝当王爷》作者:月关 27《纳妾记》作者:沐轶

28《宋风》作者:戒念 29《窃明》作者:大爆炸 30《朱门风流》作者:府天 31《铁血大明》作者:寂寞剑客 32《高衙内新传》作者:斩空 33《新宋》作者:阿越 34《边戎》作者:阿菩 35《大宋时代周刊》作者:戴小楼 36《明》作者:酒徒 37《指南录》作者:酒徒 38《陆海巨宦》作者:阿菩 39《清明上河图》作者:淡墨青衫 清史民国 40《篡清》作者:天使奥斯卡 41《北洋》作者:戒念 42《1911新中华》作者:天使奥斯卡 43《光绪中华》作者:妖熊 44《长风》作者: 紫钗恨 45《迷失在康熙末年》作者:小楼明月 46《二鬼子汉奸李富贵》作者:无语中 架空历史 47《庆余年》作者:猫腻 48《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作者:随波逐流49《时光之心》作者:格子里的夜晚 50《极品家丁》作者:禹岩 51《权柄》作者:三戒大师 52《江山》作者:沙漠 53《三千美娇娘》作者:紫钗恨 上古先秦 1《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作者:老酒里的熊2《龙图腾Ⅰ》作者:蔡晋 3《龙图腾Ⅱ》作者:蔡晋 4《墨香风韵》作者:思雨 秦汉三国 5《三国之宅行天下》作者:贱宗首席弟子6《曹贼》作者:庚新 7《主公》作者:望平安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表(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1、夏:约前22世纪末约至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2、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3、周:A.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B.东周:前770——前256 春秋时代:前770——前476 战国时代:前475——前221① 4、秦:前221——前206 5、汉:A.西汉②:前206——公元25 B.东汉:25——220 6、三国:A.魏:220——265 B.蜀:221——263 C.吴:222——280 7、西晋:265——317 8、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十六国③:304——439 9、南北朝:A.南朝:a.宋:420——479 b.齐:479——502 c.梁:502——557 d.陈:557——589 B.北朝:a.北魏:386——534 b.东魏:534——550 c.北齐:550——577 d.西魏:535——556 e.北周:557——581 10、隋:581——618 11、唐:618——907 12、五代:A.后梁:907——923 B.后唐:923——936 C.后晋:936——947 D.后汉:947——950 E.后周:951——960 13、十国④:902——979 14、宋:A.北宋:960——1127 B.南宋:1127——1279 15、辽:907——1125 16、西夏:1032——1227 17、金:1115——1234 18、元:1206——1368 19、明:1368——1644 20、清:1616——1911

21、中华民国:1912——1949 附注: 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9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王朝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 凉、后汉(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十六国”。 ④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 吴、前蜀、吴越、楚、闵、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十国”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声明:上面相关信息均来自《智趣多功能学生字典》2001年素质教育版田占山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P762——P763.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隋朝建立(489),前后约40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战争频仍,军阀割据,朝代更迭,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文学艺术极为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转变,且极富创造性时期。 一.政治状况 1、.战乱不断、国家分裂,朝代更迭: 曹操迎汉献帝,定都许昌,改年号为建安(196—220年) 建安25年(220)曹丕称帝,随后孙权、刘备相继称号建国,形成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265年,司马炎灭魏自立,建立西晋王朝 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 南北朝长期分裂: 北朝:“五胡十六国”(304—429) 南朝:刘裕代晋自立宋(420),后来是齐、梁、陈,历史上把这四个朝代称为南朝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二社会思想及文人心态 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显得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建安时期,受经学思想影响,文人重新审视自我,抒写人的感情、欲望和个性。 魏晋之际,环境险恶。士人为逃避祸端,开始从老庄那里寻求精神寄托,他们喜好清谈,发言玄远,正始玄学便是这一产物。他们推崇《老子》、《庄子》和《周易》,并称之为“三玄”。他们用玄学理论和清谈方式来讨论“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也是这一时期思想领域中重要现象。 三文学概况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 1、.文学的觉醒与独立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文史分开,把文章区分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 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 曹丕把文章体裁分为四科八类,并且剖析了各自特点和要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 重抒情,重形式美,重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由文学的功利倾向走向非功利。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 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汉文学史纲要》中用“药、酒、女、佛”四个字来概括魏晋六朝文学现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从而形成了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

十部必看经典穿越小说_应用文

十部必看经典穿越小说 穿越小说是网络小说最热门题材的一种。其基本要点是,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从其原本生活的年代离开、穿越时空,到了另一个时代,在这个时空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情情爱爱多为主线。下面是橙子精心为您整理的十部必看经典穿越小说,希望您喜欢! 十大经典穿越小说推荐 1.《步步惊心》 “不再看天上太阳透过云彩的光,不再找约定了的天堂,不再叹你说过的人间世事无常,借不到的三寸日光......”那年大街小巷唱着《三寸日光》,《步步惊心》那一抹复杂而又教人悲伤的情感纠葛深入人心。《步步惊心》讲述女主张晓因车祸穿越到康熙年间,身陷九子夺嫡纠葛,动情在八爷四爷间,看透所有人命运却无法掌握自己结局的她身心俱疲,爱恨嗔痴之间,生命如一阵清风,掠过每个人的夜空,留下永世难忘的回忆。 2.《宫锁心玉》 “我用尽一生一世来将你供养,只期盼你停住流转的目光......”貌似这首《爱的供养》江湖传唱率更高一些,当年晴川妹子从天而降到了花魁选举的舞台上,一举拿下了冠军阴差阳错进入皇宫,结识众阿哥并周旋于八爷、四爷之间,各种扑朔迷离戏份上演,真假晴川让人想起当年真假美猴王的戏码,面对四阿哥苦苦痴缠晴川做出了怎样 1 / 4

的选择,一幕幕构成了戏剧的激烈矛盾,而这部剧也深得大家喜爱。 3.《梦回大清》 梦回大清,浮生萦云。故宫里的一次迷路,竟然像命运的圈套,九子夺嫡再次上演,命运的安排何去何从。热情如火的十三爷,深沉内敛的四爷,身为天地一粟,抉择不能由己,一次又一次无奈上演,还能不能保持本心静待佳缘,这部清穿鼻祖够经典够细腻。 4.《独步天下》 四百年轮回换来一场美女之旅想来也挺值哒,女摄影师古墓探险,意外跨越四百年时空灵魂依附在女真第一美女东哥身上,这个“一女亡四国”成为努尔哈赤生命中“七大恨”之一的奇女子到底遭遇了怎样起伏转折的故事。这场穿越堪称浪漫经典,现代灵魂与神秘女性的奇妙结合,会创造出怎样的奇闻异事? 5.《唐朝穿越指南》 如果说《步步惊心》是少女情怀的浪漫架空作品,那么《唐朝穿越指南》真是一部穿越教材,这部风趣的作品是作者森林鹿被错误百出的历史向作品刺激,一怒之下奋书急笔的杰作。如果你一觉想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唐朝,不要惊慌,拿一本《唐朝穿越指南》悉心学习,唐朝语言酷潮打扮样样学起来,说不定过些时日,你就已经像土生土长的唐朝人一样如鱼得水呢,真是一部唐朝乐活宝典啊。 6.《庆余年》 撇开甜腻腻悲戚戚的穿越不谈,我们来谈江湖的快意恩仇式穿越。 2 / 4

历史朝代时间表格全

历史朝代时间表格全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1、夏:约前22世纪末约至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2、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3、周:A.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B.东周:前770——前256 春秋时代:前770——前476 战国时代:前475——前221① 4、秦:前221——前206 5、汉:A.西汉②:前206——公元25 B.东汉:25——220 6、三国:A.魏:220——265 B.蜀:221——263 C.吴:222——280 7、西晋: 265——317 8、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十六国③:304——439 9、南北朝: A.南朝:a.宋:420——479 b.齐:479——502 c.梁:502——557 d.陈:557——589 B.北朝:a.北魏:386——534 b.东魏:534——550

c.北齐:550——577 d.西魏:535——556 e.北周:557——581 10、隋: 581——618 11、唐: 618——907 12、五代: A.后梁:907——923 B.后唐:923——936 C.后晋:936——947 D.后汉:947——950 E.后周:951——960 13、十国④: 902——979 14、宋: A.北宋:960——1127 B.南宋:1127——1279 15、辽: 907——1125 16、西夏: 1032——1227 17、金: 1115——1234 18、元: 1206——1368 19、明: 1368——1644 20、清: 1616——1911 21、中华民国: 1912——1949 附注: 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魏晋南北朝诗赋的骈俪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诗赋的骈俪化发展 摘要:从骈俪化的起始看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四六法海》说:“自李斯《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 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 是骈体文之渐也”。可以看出,虽然骈俪化的萌芽初生于周秦两汉时期,但真正应用于诗、赋创作中,并成为作者的一种自觉形式上的感情诉求是在汉末魏晋始时期。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骈俪化发展至高峰。其诗、赋中的骈偶句所占比例也比较重。齐梁以后则相对下降, 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 谐美的理性思考。本文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作,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 骈俪化的发展,并阐述其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诗赋、骈俪化、发展 一、骈俪化的初始阶段 汉字的形式是一字一音,特别是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较多。所以古代诗 赋者在创作时组词成句的过程中,在结构和音步上都较容易拼成骈偶句。骈俪 化是汉语中天然的一种特点。因此在诗与赋中,作者对于骈句的运用也有其自 然性的一面,但根据相关考究发现,周秦诸子时作者已经可以创作骈句,其影 响一直延至秦汉时期,一些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骈句在诗歌中的作用,以至 于发展成为了一种骈俪化的风气。 骈俪化的倾向在魏晋时期的诗与赋中已经较为明显了。从代表作家看,主 要是曹植和陆机。1曹植所作的赋,根据其自己的《前录自序》称有 78篇之多, 就现如今所保存的文献看来, 骈俪化的程度都很高, 如《洛神赋》中所计包括 赋序在内一共有共 178 句,其中的对句就有27联,54句, 约占全赋的30%左右;而在《节游赋》共 51句, 对句 11联, 22句, 约占全赋的43 %左右。可以看出,骈俪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再说到陆机,根据《晋书 . 陆机传》,陆机在吴亡后曾“退居旧里, 闭门勤学, 积有十年”。2十年期间,他对前人的文 学贡献作出了仔细的清理,从理性的角度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并揭示了其 中的规律。他指出,文学作品要用美德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怀。在遣词造句方面,应该追求词句的精巧完美。从他的作品中看,其骈俪化的程度也是相当高 1胡应麟,诗薮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 2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 210.

2012穿越小说排行榜

2012穿越小说排行榜 序 作品作者类型总字数周点击数号 1 《绝世唐门》唐家三少玄幻女强49.6万1187850 2 《拽妃,算你狠》寒浅陌香架空历史26.2万915823 3 《皇后在上,朕在下》叶阙架空历史21.5万798176 4 《傻妃狠嚣张》景珞轩架空历史13.2万575301 5 《兽妃:皇上的小萌宠》苗淡淡玄幻女强31.2万560157 6 《王爷,你被捕了》雪妖儿架空历史35.6万396469 7 《别惹七小姐》云惜颜架空历史89.7万374619 8 《蛮后揍扁皇上》多勤玄幻女强12.9万356107 9 《邪凰:狂妃驭兽》随风妖月玄幻女强7.8万321746 10 《莽荒纪》我吃西红柿架空历史118.3万317949 11 《异世女王之敢惹我试试》伊水染玄幻女强12.5万317907 12 《天才狂女》艾依一玄幻女强11.7万311031 13 《兽妃:鬼王的魔后》狐狸红色玄幻女强38.6万307511 14 《暴君假爱真做》桃妖妖架空历史 3.1万306883 15 《兽宠:猫妃你太萌》花絮架空历史 3.6万296093 16 《破天女帝》小小小米苏玄幻女强 6.2万295373 17 《冥王绝宠:特种兵王妃》安向葵玄幻女强 4.8万291204 18 《湿身为妃》扇伽蓝架空历史64.4万280445 19 《兽妃:狂傲第一夫人》皇邪儿架空历史41.7万275459 20 《嚣张蛇宝:妈咪我不敢了》佳心不在架空历史 5.7万265206 21 《王牌刁妃【完结】》如沫架空历史64.1万260172 22 《傲世狂妃》萧家小七玄幻女强 6.1万255858 23 《【完结】拽妃,本王要你负责》图兰朵架空历史50.5万233722 24 《神秘皇叔我要了》星诺琉玥…架空历史37.9万218287 25 《极道女王在异世》宫千叶玄幻女强50.9万216975 26 《嫡妃狠狂野》隋缘宅斗重生26.9万206242 27 《代嫁丫鬟【完结】》源生碧架空历史34.2万199329 28 《【完结】妖孽魔妃不好惹》糖@果儿玄幻女强64.3万198372 29 《斗气魔妃太狂傲》月光幽然玄幻女强 5.2万197047 30 《绝色傻妃》沫小狸丶架空历史57.3万192581 31 《冷王,本妃吃定你》冬至猫玄幻女强13.6万183715 32 《【完结】暴王的傻妃》薄倾架空历史48.8万180494 33 《莽荒纪》我吃西红柿架空历史154.3万178055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文学简介: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

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辑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历代过程: 魏晋南北朝一是全国长期分裂。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为时不过二、三十年,接着又是连年混战和南北大分裂,直到隋重新统一。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二是政权更迭频繁。整个魏晋南北朝,除了东晋和北魏存在的时间超过一百年外,其余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代,最长的宋立国约六十年,最短的齐才二十多年。三是社会动乱。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各种力量为了夺取统治权或扩大统治范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同时并立的政权之间总不免互相征伐,新旧王朝的更代大多也是通过战争实现的。即使没战争,统治集团中的权力之争同样充满着杀气。在不断发生的社会动乱中,不但普通民众蒙受了巨大的灾难,许多上层人士也难免杀身之祸。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魏晉南北朝文學 建安文學 三曹 曹操 《薤露行》(詩歌) 《蒿裏行》(詩歌) 《短歌行》(詩歌) 《龜雖壽》(詩歌) 《觀滄海》(詩歌,通過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是我國詩史上的一首比較完整的寫景詩) 曹丕 《燕歌行》(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 《雜詩》(五言詩) 《清河作》(五言詩)- 《典論》(我國文學批評史較早的專門論文)- 《與吳質書》,《又與吳質書》(散文)- 《答繁欽書》(散文) 曹植 《白馬篇》(詩歌前期)- [充滿豪壯的樂觀的精神] 《雜詩》(詩歌後期)-[表現了壯志不得施展的憤激不平之情] 《贈白馬王彪》(詩歌後期)-[表現了豐富的複雜的感情,客觀上深刻地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萁豆相煎的殘酷] 《籲嗟篇》(詩歌後期)-[以轉蓬為喻形象地描寫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處境和痛苦心情] 《野田黃雀行》(詩歌後期)-[表現了他對迫害的憤怒和反抗] 七子 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 表现政治理想和宏大的 抱负 描写男女爱情和离愁别恨 写对深厚的爱情的向往 悼念亡友,凄楚感人 体现建安文学的时代精神

孔融 《論盛孝章書》(散文) 《薦禰衡表》(散文) 《汝潁優劣論》(散文)-[表現精神境界和性格情操] 《六言詩》(最早的完整的六言體作品,詩歌)-[熱情讚揚曹操] 《臨終詩》(詩歌)-[對自身最後遭遇做總結,有自省,更有責人 ] 《雜詩》(詩歌)-[ 寫悼子之情,哀痛欲絕] 陳琳 《移豫州檄》(書檄)-[討曹操之文] 《為曹洪與魏太子書》(章表書記) 《飲馬長城窟行》(詩歌,樂府歌辭)- [揭露了當時繁重的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 《武軍賦》(賦) 《神武賦》(賦) 王粲 《七哀詩》(詩)-[ 是漢末現實的真實寫照] 《登樓賦》(賦,抒情小賦)-[ 寫思鄉懷土之情,表現了作者處於亂世壯志不得伸展的沉痛感情] 《從軍詩》(詩)-[對曹操的讚頌和自身的功名欲望] 《鶯賦》(賦) 《出婦賦》(賦) 《寡婦賦》(賦) 《七釋》(賦) 《仿連珠》(賦) 徐幹 《中論》(論文)- [抨擊儒者之弊 ] 为推荐人物 而作 叙征战

魏晋南北朝文学精彩试题库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 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曹操,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短歌行》。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建安之英”。 4、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5、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 6、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蔡琰,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悲愤诗》。 7、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阮籍和嵇康。 8、阮籍,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部兵。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9、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0、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11、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潘岳的《悼言诗》影响。 12、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郭璞。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抒怀。 13、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14、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15、最为杰出的北朝民歌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16、北朝民歌中有一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的诗篇是《敕勒歌》。 17、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18、在南朝诗坛上,并称“颜谢”的诗人是颜延年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和谢灵运、谢眺。 19、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结构多半用“记游写景说理”这种章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