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转动词变异的本与度
- 格式:pdf
- 大小:193.44 KB
- 文档页数:4
汉语词类超常活用及典型性探讨作者:廖光蓉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1期[摘要] ;汉语词类超常活用有以下几种情形:名词超常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形容词超常活用为名词、动词或副词;数词先活用为形容词,再超常活用为动词;从主谓复合名词中析出动词,但其义与欲表达之义完全不同;从专有名词析出姓和从外来普通双音节单纯词析出音节组合,活用为专用称呼语;主要表现如下:复杂的概念化,改变形式和概念结构,不合语法,语义艰涩难懂,逻辑结构层次级差超过一;超常成因复杂,超常典型性级差显著。
[关键词] ;词类活用;超常;表现;成因;典型性[中图分类号] H10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9)01—0105—08A Study of Supernormal Word-classShift in Chinese and the TypicalityLIAO; Guang-rong(Foreign Studie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Abstract: Supernormal word-class shift in Chinese is classified into the following types: from noun to verb, adjective or adverb; from adjective to noun, verb or adverb; from numeral first to adjective and then to verb; the verb separated out from a subject-predicate compound noun, whose meaning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to be expresse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urname separated out from a name and the syllable separated out from a bi-syllable simple foreign word, which is used as a new proper noun . The main manifestation is as follows, complex conceptualization,ungrammatical, too much difficulty in semantic understanding, more than one logical structure level across the represented concepts of components in the same frame. The causes are various. The difference of typicality hierarchy is obvious.Key words: ;word-class shift; supernormal; manifestation; cause; typicality一引言词类活用研究角度可多维[1]。
第21卷 第2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1 No.2 2008年3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Mar. 2008—————————————— 收稿日期:2007 - 11 - 16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N05YY08)。
第一作者简介:王文斌(1960 -),男,浙江台州人,宁波大学外国语言学研究所教授,博士,合作博导。
名转动词的认知阐释王文斌1,王 脉2(1.宁波大学 外国语言学研究所,浙江 宁波 315211;2.宁波大学 外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以识解理论中的视角和突显两个方面为基本切入点,探讨名转动词生成的认知机制。
其结论:名转动词的生成与语言使用者的识解方式密切相关,是其特定的视角定位和突显方式所致。
关键词:名转动词;识解理论;视角;突显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08)02 - 0044 - 05一、引言名词转用作动词使用的现象在英汉语中均十分常见。
在英语中,许多名词如“finger、plough、nur - se、brother、shelf、blanket”等都可转用作动词。
汉语中同样也存在着许多诸如“指、犁、锁、油漆”等名词,皆可转用作动词。
虽然对名词转用作动词所做的相关研究由来已久,但就来自名词的动词的称谓却未见统一。
为方便表述,我们在此借用周领顺的“名转动词”(denominal verb)来称呼此类动词。
[1]所谓名转动词,就是指通过词性转换由名词直接转换而来的动词,在其转换过程中几乎不涉及任何词形变换(时、体、态的变化除外)。
英汉语言学界对名词转用作动词的较为系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Jesperson,[2]此后,诸学者主要从词汇语义学、语用学、句法学等方面对名转动词的使用、理解及其句法、语义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和变异分析摘要:许多现代和当代中国小说翻译成英语,对其翻译中国小说的风格进行的调查。
另一位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杨格莱迪斯的译本被作为一个可比的语料库。
结果表明,语料库工具提供的统计数据,如标准化类型标记比、平均句子长度、报告动词的频率和选择性使用报告等,对区分不同的跨语言者的风格没有显著意义。
提出将译者的文体分为两类:s型(源文本型)和T型(目标文本型)。
前者是指译者在处理所有翻译中特定的源语现象时所采取的独特策略所表现出的规律性,后者则侧重于个体译者的习惯性语言行为。
另外,根据目前的语料统计,T型译者的风格似乎属于翻译风格或翻译共性,即翻译语言的共性;而s型译者在翻译研究中更具显著性。
在翻译之中,“他”在语料中可起到照应功能,出现和语法变异的特征,因此人称代词语法的显化成为汉语翻译的特征之一。
关键词:汉语文学;人称代词;变异;显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译者的词汇变化似乎也会发生细微的变化。
然而从整体上看,Goldblatt的译文中所使用的句子的词汇多样性和难度是一致的。
由于译者的风格应该是“将译者的作品与其他人的作品区别开来”的“翻译方式”(Saldanha 2011b:31),因此我们使用了Gladys Yang的翻译作品作为可比语料库。
另一位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杨宪益也与丈夫杨宪益一起翻译了许多中国当代小说,还有许多中国古代或现代文学作品。
人称代词的照应功能可按照词和名词性成分关系进行分析,按照现行调和代调的位置关系分为前向照应、后相照应。
1.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译者的风格有三个特点:(1)独特性——译者的风格是特定译者的独特的翻译方式,这可能会使他或她与其他译者有所区别;(2)考虑了ST和TT的译者导向性,只要被研究的具体翻译方式是译者选择的结果;和(3)一致性,一种特殊的翻译方式,不管它是源于潜意识习惯性的语言行为,还是有目的地根据ST构建的,在同一个翻译人员的所有翻译中保持一致性。
从英日汉对比分析看汉语动名兼类、转类和动词的名词化问题1吴怀成(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234)摘要:现代汉语实词的分类问题是汉语语法的热点问题之一,从五十年代的词类问题大讨论至今,一直没有间断过。
本文打算从语言对比的角度对汉语动名兼类、转类和动词的名词化问题做一个探讨,尤其是关于动词的名词化问题。
我们认为名词化是语言的一种共性现象,但是名词化又具有层次性。
文章把名词化分为短语层面的名词化和词汇层面的名词化,这对认识汉语动词的名词化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标记,因此人们常常把不同层面的名词化问题混为一谈,这也是造成“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到底有没有名词化之争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兼类;转类;短语层面名词化;词汇层面名词化;句法化0 引言0.1现代汉语实词分类问题是汉语语法的热点问题之一,因为讲语法就必然讲词类。
沈家煊(2009)对汉语词类问题的讨论很新颖,富有启发性。
该文主要讨论汉语词类问题研究中面临的两个困境及其解决办法。
第一个困境是,做到“词有定类”就“类无定职”,做到“类有定职”就“词无定类”;其解决办法是“关联标记模式”;第二个困境是,满足“简约原则”就违背“扩展规约”,满足“扩展规约”就违背“简约原则”2;其解决办法是提出汉语的词类系统中实词类属于“包含模式”,图示如下:形动名0.2我们认为沈文对第一个困境解决得较好,本文不做讨论。
本文重点通过英日汉对比1本文曾在“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宣读(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4月11日),会后做了较大的修改。
在此向对本文提出宝贵意见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文中不足之处盖由本人负责。
2所谓的“简约原则”是朱德熙(1985:77)反对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一个主要理由,这种词类体系违反了语法分析的“简约原则”,即不要增加不必要的步骤和名目。
所谓的“扩展规约”是指以一个成分为中心加以扩展,扩展后的结构的语法性质跟中心成分的语法性质一致。
英语翻译技巧中词性的转化策略分析
翻译是一门艺术,旨在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意义,同时保持原始表达的风格和语言特点。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源语言中的词性转化,即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词性
的单词在翻译过程中转化成目标语言中相应的词性。
在翻译过程中,词性的转化不仅涉及到语法规则的适应,还需要考虑语义的准确传达。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词性转化策略分析。
1. 名词转化为动词:源语言中的名词在翻译为动词时,可以通过在目标语言中添加
一个动词词尾来实现。
将"decision"(名词)翻译为"decide"(动词)。
此转化策略常用
于英语中的动词化名词,如"computerize"(计算机化)。
词性的转化在翻译中至关重要,它涉及到语法和语义的考量。
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
上下文和语境,选择合适的转化策略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翻译技巧中的词性转
化策略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传达意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英语词汇的三变:变性、变形、变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少初学英语的人都会发现,英语的词形变化是比较复杂的,所以觉得很难把握。
但事实上,只要你把握了其变化的原则或规律,就不会那么难记了。
一般来说,可以词形变化可以归纳为三大类,那就是“三变”:一是“变性”,二是“变形”,三是“变态”。
1,“变性”:就是改变词性。
在一个英语句子中,一个词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在句子所充当的角色(作用)就不同,所以要以适当的词性表现自己(如:动词变成名词、形容词变成副词等),这就叫做词位定词性。
2.“变形”:就是改变词形(谓语与非谓语、名词单数变复数、代词的单数与复数、主格与宾格、形容词的原级变比较级或最高级等)。
1)一个动词在具体的语境中,往往要按照语境的需要在词形上发生适当的变化。
语境就好比一个“舞台”,不同的动词就像不同的“演员”。
每个演员走进舞台后就要要根据剧情的需要以不同角色和形式(穿上不同的“服装”)来表现自己。
其中谓语动词是主角,非谓语动词是配角。
2) 形容词、名词、代词等在具体的语境中也要根据需要适当变形。
3.“变态”:就是改变形态(时态、语态)。
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而每个谓语动词的表达又要受到时间的限制。
所以在不同的时间背景下,要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现自己。
这就好比一个演员上台表演一样,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年龄段或不同的动作就要穿上不同的服装或不同的面孔来展现自己。
附:例句:1. It's of great_____(important) to learn English well.(变性:形容词变名词 important--importance)2.1)Yesterday he wrote (write) me a letter telling(tell) me he would come(come) to see(see) me soon.(变形:谓语与非谓语)2) He is one of the tallest boys in our class.(形容词和名词的变形)3. Finally the thief was caught(catch) by the police.(变态:时态与语态)。
3本文是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指导项目:“英汉新词语发展探究”(编号:02S JD740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领顺(1963-),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对比与翻译收稿日期:2002-05-29;2003-01-10(修改稿)2003年第4期总第169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2003,№4Serial №169名转动词变异的本与度3周领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摘 要:本文界定了名转动词的研究范围,剖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文体学的角度入手,考察了名转动词的变异之本与变异之度。
本文还讨论了英汉语法学界对词类问题的研究,分析了名转动词发展的一些倾向。
关键词:名转动词;范围;变异;倾向 Abstract :The paper narrows the scope of the study of the denominal verb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its research ,and explores the causes for the deviation and its fea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search of the denominal verb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circles ,and some trends in its development.K ey words :denominal verb ,scope ,deviation ,trends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4-0014-04一、引言:研究对象与存在问题本文讨论的由名词转化而来的动词,经常以不同的称谓行世,在汉语界如此,于外语界亦然。
当论及通过转化法(conversion )而使词性发生转换(含名转动词)这种现象时,汉语界称之为:假借、名物化、非本用的活用、本性说、转类、转品、虚实、变性、变位、孳生、词类转变、一词多类、词类活用、词性活用、实词活用等,外语界称之为:verbalization by zero suffix ,derivation by zero suffix ,zero derivation ,denominal verb ,名动转用、(N →)V 、转品词、名源动词、转类词,等等。
周领顺(2001)据李临定对形转动词的研究,认为把由名词转类为动词的词称为名转动词较妥,英语名称则借用Eve V.Clark 和Herbert H.Clark 的denominal verb 。
“名转动词”泛指一切由名词转类为动词的词。
依照周领顺(2000a 和b )的研究所得,名转动词实际上包含名转动词的活用词、兼类词、惯用词和非常态转性词。
可图示为:名转动词1.活用活用部分仍滞留在活用期(未被词典收录)定型后走向兼类(已被词典收录)2.兼类部分原属兼类由活用定型所致———语义分化后转为新的活用3.惯用分成方言动词等5类(未被词典收录)修辞意识与修辞效果均不明显4.非常态转性不自觉状态下所使用的转性词儿童语言及一切不连贯话语中的转性词因驾驭语言能力低下而造成的转性词情急之下所使用的转性词但无论从修辞、构词的角度看,或从语义、语用和语体的角度看,我们所关注的名转动词都只能是前二类:活用的名转动词和已完成兼类的名转动词。
名转动词中的惯用类包括方言动词、书面动词、成语动词、口语动词和术语动词等5类,因其修辞意识和修辞效果均不明显,自然不是我们关注的主要对象,而非常态转性的名转动词多为误用,因此在名转动词的研究中往往不予涉猎。
本文是继前三文(周领顺2000a 、b 和2001)的后续研究,主要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名转动词,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作一些英汉方面的比较。
关于其他学者对名转动词这类现象的论述,本文在引述时,一律以名转动词称呼之。
英汉语言学界对英汉语言中名转动词的研究由来已久,在语法、修辞、语义、文体等方面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汉语界,经过50年代的词类大辩论后,词类问题就一直是汉语语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已有多本著作和数百篇论文出版,近期在汉语词类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1991年语文出版社结集出版的《语法研究和探索》第五辑以及1997年胡明扬主编的《词类问题考察》一书。
在外语界也有多人多文讨论过转性词(包括名转动词)的问题(国外研究见Bauer ,1983:§2.14),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主要有Clark (1979),Quirk et al (1985),徐盛桓(1981、2001),邵志洪(1997),高芳,徐盛桓(2000a 、b ),刘正光(2000)和周领顺(2000a 、b ,2001)。
可喜的是,其中一些文论与汉语中的研究及汉语中的同类现象结合比较紧密,逐渐在克服如许国璋先生所说的外语研究“从汉语例子着手不多,以解释汉语为目标的更少”这样的弊病。
但在进行英汉比较时,外语界往往因缺乏对汉语中同类现象的洞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周领顺(2000b)就指出了我国外语界对汉语中转性词的三种错误认识。
司显柱(1992,1995,1996以及司显柱、徐梅生,2000)发表了4篇研究名转动词的论文,尤以在《外国语》1996(3)发表的《英汉名转动词比较研究》为重,但有些说法未免绝对了,难以使人折服。
如,司文在论述名转动词的词义结构时认为:1.“被原生名词表达的事物造成(导致)……”(英语名转动词没有此种语义结构),如烟了眼睛,这堵墙都碱了,等。
回答:Clark(1979)所说的S ource verb即是。
如to fog the city。
2.名转动词与其原生名词构成动宾关系”(这种词义结构也是汉语名转动词所仅有的),如:画画,尿尿,等。
回答:这种情况在英语中见之非鲜,同源宾语(the C og2 nate Object)即是。
张道真(1982:431)说,“少数动词(包括一些不及物动词)的宾语可能是与它们同源的名词。
”如:1)He smiled a contemptuous smile.2)She dreamt a sweet dream.3)He sighed a sigh.3.“汉语中的名转动词只发生在普通名词中……。
”“汉语的缩略词不可能转为动词而英语则可以。
”回答:汉语中专有名词转作动词使用的并非付之阙如。
(例见吕叔湘,1990:27;刘正光,2000;周领顺,2000a)。
有的人虽认为古汉语中的专有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却断言“现代汉语中专有名词已不能活用作动词了”(施栋琴2000)。
关于缩略词,“责编”(即“责任编辑”)就常用作动词,如“我责编了一本书”。
其他缩略语,如“大小便”(大便和小便)、“教研”(教学和科研)、“土改”(土地改革)等也经常用作动词。
刘正光(2000)在论述名转动词转换中的语义问题时认为,“英语名词动用的结果是它被词汇化而收入词典,但在汉语中一般视为特定语境中的修辞性功能转换而并未词汇化”,并把它看作N→V过程中的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
事实上,在这一点上英、汉语是一致的。
词汇化而收入词典的是词汇已完成了习语化过程,是活用走到了兼类,此时出现了“词性裂变”(邢福义,1997)现象,尚未被词典收入的只是初用、试用,尚未被大众广泛接受,Clark(1979)所拟出的词性转化的循环链(6个阶段)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刘文所说的“特定语境中的修辞性功能转换”指的只是活用的名转动词。
汉语中被收入词典的名转动词不胜枚举,司显柱(1996)文中列举的“铲煤”、“磨面”、“别多嘴”、“指向远方”、“背山面海”等都已词汇化被收入了词典。
正是这些词早已完成了习语化过程(有的词从一诞生就兼有一类以上的词性也未可知),所以早已失去了修辞色彩。
英语中反倒有很多名转动词虽历经弥久,至今仍未收入词典,如Clark(1979)所举的to T itanick,to747等等。
Clark文中所收录的1300多个名转动词中,大多数都未被词典收入,比如:extract2o f2beef the bread(Punch),lint the clothes(C onsumer Reports),The people on the street were handbilled with information(NBC),tent along the frontier(T ime),warehouse the alinens(C BS),housewife the m oney(Defoe),bulled his nose(Farris),She Lincoln Tunneled her way to New Y ork(Vogue),hotel it,and inn it,and pub it (Jerome),等等。
以上所述旨在说明,外语界学者若能在洞悉国学的前提下,作英汉比较研究,会更有助于发现祖国语言中规律性的东西,使之更加健康地发展。
二、变异:本与度名转动词是语法脱离常规的一种变异,是创造性运用语言的一种体现。
变异得体、恰切,就能有效地表达作者或讲话人的思想,使一个常用词获得偶有语义(nonce meaning),这样的“破俗语”(iconoclastic language,H.L.Mencken语)能产生“异感”(邢福义语),造出新奇别致的语境。
如莎士比亚的K ing Lear中的“He childed as I father’d”;Anthony and Cleopa2 tra中的“It beggared all description”等都给读者造成了强烈的震撼力,这些在文体学和修辞学著作中多有分析,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但变异并非是无度的,若在多数情况下都使语言脱离常规,那么,变异所带来的异感便无从谈起,而语言规范和语言规律便成了子虚乌有的事。
“变异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
变异的目的在于造成一种‘突出’(foregrounding)……变异虽然可以引人注目,造成突出,但不反映作者意图的变异是不具有艺术价值的……为变异而变异并不是创造性运用语言。
”(秦秀白,1997:100)虽然不少文论在对使用名转动词作修辞上的分析时,总认为它们具有能够使措辞生动、用词经济、行文简洁等明显的优势,但现实生活中,名转动词(主要指活用的名转动词)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当然,早已形成兼类(如to silver,to fan,to seat)并已转化为大众语的一部分的名转动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