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名言警句(个人摘选,excel,3类,下载可见)

中华名言警句(个人摘选,excel,3类,下载可见)

中华名言警句(个人摘选,excel,3类,下载可见)
中华名言警句(个人摘选,excel,3类,下载可见)

霸王之所始也,从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得民则威立,失民则威废。蛟龙待得水而后立其神,人主待

得民而后成其威。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汉代刘向列土为疆,非为诸侯;张官设府,非为卿大夫,皆为民也。汉代班固以人为本,以财为末。人安则财赡,本固则邦宁。唐代陆贽民者,弱而不可胜,愚而不可欺也。

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宋代苏舜卿国无民,岂有四政!封疆,民固之;府库,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职,民养之,

清代唐甄奈何见政不见民也!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清代黄宗羲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

。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

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

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汤、武爱天下,故王;桀、纣恶天下,故亡。

民,善之则亲;利之用则和。用则有任,和则[不]匮。

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居上不宽则伤厚,而民弗亲,弗亲则弗信。汉代董仲舒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汉代刘向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量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代范仲淹君必自附其民,而后民附之;君必自离其民,而后民离之。明代庄元臣

君子之为君子也,一人死而万人寿,一人痛而万人愈,一人忧而万人乐,一人劳而万

明代庄元臣人逸。

利而勿害,战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君子有利于民,则进爵禄,不辞富贵;无力于民而旅食,不恶贫贱。

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安上在于悦下,为己在于利人。晋代陆机有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古人善政者,贵于足食;欲求富国者,必先利人。

归罪于己,推恩于民。唐代吴兢虽官有百职,职有百务,要归于养民。上非是不以行赏,下非是不以效治。清代唐甄无德于民,不足以兴。清代王夫之治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

帝王之道,莫尚乎安民。安民之术,在于丰财。

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唐代吴兢善为水者,引之使平;善化人者,抚之使静。唐代魏征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

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汉代王符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汉代荀悦

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汉代刘向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人主移于贾而国本凋,士大夫移于贾而廉耻丧。清代王夫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乱其教,繁其刑,其民迷惑而堕焉,则从而制之,是以刑弥繁而邪不胜。

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提防之,不能止也。

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心而理其行。心精苟正,则奸匿无所生。汉代王符

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三国·蜀诸葛亮凡治民之体,先当治心。心者,一身之主,百行之本。

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迁善日进而不自知也。

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宋代晁说之

上无礼,下无学,而后贼民兴。清代王夫之

舟车饰,台榭广,则贼敛厚矣;轻用众,使民劳,则民力竭矣。赋敛厚,则下怨上

矣;民力竭,则令不行矣。

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

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用财不可以啬,用力不可以苦。用财啬则费,用力苦则劳。民不足,令乃辱;民苦

殃,令不行。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

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唐代吴兢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代吴兢

不求不争于民,而民知逊;不求不贪于民,而民知廉。宋代杨万里

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明代张居正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

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

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取利。明君慎观三者,则国法可立而民能可得。

民进则欲其赏,退则畏其罪,知其能力之不足也,则以为继矣。以为继,知,则上又

从而罪之,是以罪召罪。上下之相雠也,由是起矣。

乱国之使其民,不论人之性,不反人之情,烦为教而过不识,数为令而非不从,巨为

危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

决其善志,防其邪心,启其善道,塞其奸路。

因民之所善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

情可顺而不可徇,法宜严而不宜猛。明代张居正

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主之所求于民者二:求民为之劳也,欲民为之死也。民之所望于主者三:饥者能食

之,劳者能息之,有功者能德之。民以偿其二贵,而上失其三望,国虽大,人虽众,

兵犹且弱也。

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此之

谓土崩。

顺人心,安情性,而发于众心之所聚。是以令出而不稽,刑设而不用。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

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

民之从有道也,如饥之先食也,如寒之先衣也,如暑之先阴也。故有道则民归之,无

道则民去之。

政必合乎民。

国无怨民曰强国。

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

唱而民和之,动而民随之,是知引其天性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也。如是则言虽约,

说必布矣;事虽小,功必大矣。

三皇之为君也,无常心,以天下心为心;五帝之为君也,无常欲,以百姓欲为欲。顺

其心以出令,则不严而理;因其欲而设教,则不劳而成。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宋代程颐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

必复失之。

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

宋代苏轼有财。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农夫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主

失人心则亡。

国之命,如人之命。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宋代杨万里吏知民心则明,明则政平矣;民知吏心则信,信则令行矣。宋代李靓民心离,士心不附,上有余怨,下有溢怒,国家必随之以倾。清代王夫之言而不信则民不附,行而贼暴则天下怨。

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言必信,行必果。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言诺而不与,其怨大于不许。

言顾行,行顾言。

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士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

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

同言而民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民化,诚在令外也。圣人在上,民迁而化,情以先

之也。

众疑无定国,众惑无治民。疑定惑还,国乃可安。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汉代王充治国之要有三:一曰食,二曰兵,三曰信。三者国之急务,存亡之机,明主之所重也

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

唐代吴兢下则危身。

天之所辅者仁。人之所助者信。唐代吴兢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宗。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

《管子·霸言》

《管子·形势解》

《老子·四十九章》

《左传》

《左传》

《孟子·尽心章句下》

《荀子·大略》

《说苑·建本》

《白虎通·封公侯篇》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资治通鉴·汉纪十八》《旨匦疏》

《潜书·明鉴》

《明夷待访录·原臣》

《六韬·国务》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国语·周语中》

《左传》

《老子·六十六章》

《列子·说符篇》

《商君书·弱民》

《荀子·君道》

《吕氏春秋·适威》

《春秋繁露·仁义法》

《说苑·政理》

《三国志·魏书·曹昂等传》《三国志·吴书·陆凯传》《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叔苴子外篇》

《叔苴子内篇》

《六韬·国务》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战国策·赵策二》

《五等诸侯论》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旧唐书·韦坚传》

《贞观政要·刑法》

《潜书·考功》

《读通鉴论》

《淮南子·齐俗》

《三国志·魏书·杜恕传》《贞观政要·务农》

《隋书·李义传传论》

《管子·治国》

《管子·牧民》

《国语·鲁语下》

《荀子·大略》

《潜夫论·爱日》

《申鉴·政体》

《说苑·政理》

《淮南子·主术》

《读通鉴论》

《论语·为政》

《孟子·尽心章句上》《荀子·宥坐》

《汉书·董仲舒传》《潜夫论·德化》

《将苑·习练》

《周书·苏绰传》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晁氏客语》

《读通鉴论》

《管子·权修》

《管子·权修》

《管子·权修》

《管子·版法》

《礼记·大学》

《老子·五十七章》《荀子·王制》

《贞观政要·辩兴亡》《贞观政要·君道》《见执政书》

《论时政疏》

《六韬·文启》

《六韬·文韬》

《礼记·大学》

《国语·越语上》

《商君书·算地》

《商君书·算地》

《吕氏春秋·适威》《吕氏春秋·适威》《淮南子·泰族》

《淮南子·汜论》

《陈六事疏》

《六韬·发启》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墨子·非乐上》

《淮南子·兵略》

《资治通鉴·汉纪十》《管子·君臣上》

《管子·五辅》

《管子·形势解》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商君书·去强》

《黄石公三略·下略》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正贯》《白氏长庆集》

《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书》《资治通鉴·汉纪三十》

《上神宗皇帝书》

《壬辰轮对第一札子》

《直讲李先生文集》

《读通鉴论》

《管子·形势解》

《管子·小问》

《论语·子路》

《论语·学而》

《老子·十六章》

《礼记·表记》

《礼记·中庸》

《礼记·表记》

《荀子·不苟》

《吕氏春秋·贵信》

《淮南子·缪称》

《黄石公三略·下略》

《论衡·问孔篇》

《全晋文》

《贞观政要·诚信》

《贞观政要·纳谏》

《资治通鉴·周纪二》

《资治通鉴·周纪二》

《资治通鉴·汉纪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