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看法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看法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如同和医疗体制改革一样:是失败的.

虽然中央不承认教育的产业化,但实际上已经这样运作了.

先说高等教育.

普通理工科的大学学费4500元,重点理工科的大学学费为5500元,

其他如艺术外语类的收费更高.

这样的收费的价格已经超出了中国普通城市居民的承受能力,2004年中国普通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为875元/月,年平均收入不到一万元,农村地区我没有统计资料,收入状况更差.一个农民家庭需要20年不吃不喝才能供一个大学生完成4年的学业.

在民国时期,大学分国立,私立,教会大学三种.

国立大学,如国立中央大学基本免收学费,国立北平大学学费为年60银元,师范类学府不收食宿费和学费.国立大学被称为平民大学,很多清苦的学生都是读国立大学毕业的.

私立大学:如私立天津南开大学收费是80多银元,其他如上海私立复旦大学收费标准是87银元.

教会大学:如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圣约翰大学,收费偏高,年收费为120银圆以上。

按现在的市价估计:民国的一银元=现在人民币30元.

那么,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收费一般为年1800元人民币,师范类甚至免费.

私立大学为收费标准为年2400元,

教会大学为3600元人民币/年,有些偏高,为贵族大学.

民国那时候,普通知识中产阶级的月收入为15-20银圆左右.那时候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可以轻松供应一个大学生读国立大学可现在不行.

民国时期的教授收入在社会阶层中收入最高,比高级军官还高,政府没有干预大学,大学实行教授治学,在民国时期,国立浙江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很多学科在当时已经有了和国际上一流大学对话的资格.

52年院系调整,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各失去了自己的工学院和文学院,很多优秀的综合大学被拆分.96年又开始搞大学合并,大学更名,大学收费并轨,学费从500元飞涨到5500元.大学盲目扩招,造成就业困难.

我认为:扩招,提高国民教育素质,是正确的,但要适度,我们大学用10年不到的时间走了英国美国半个世纪的路,急于求成,盲目扩招,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犯了"冒进"的错误.

但国立大学不应扩招,扩招的任务可以教给一般大学和私立大学(民办)去完成,去承担普及高等教育的任务.国立大学主要完成"提高"任务,搞高精尖,培养理论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这方面,国家教育部部门又犯了"瞎指挥"错误.

中国目前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总结如下:

1、体制因素

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行政力量对高校的干预相当严重,高校的科研及教学在其干预下已经背离正确的发展理念。

如展开来讲,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科研因素,科技部掌握了大量的科技经费,高校为了争取这些科研经费会大量的申报项目,这些项目的验收工作却相当松懈,包括863和973项目。由于后评估环节的失效,申请课题经费最后演变成了“骗经费”,客观上怂恿了高校的科研造假和学术腐败;另一方面是所谓的“本科教学评估”和本科院校等级编制。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的评价标准极其不专业,却用于全国千所本科院校的教学水平评估上,“逼”高校数据造假,劳师动众,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的教学秩序,除此之外,教育部人为给高校分档次,出现了一批“副部级大学”,进一步加大了高校之间的不正常平衡。

2、经济因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事业,功在千秋,其经济效益远远低于其社会效益。国家无视教育事业的社会效益,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无论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需要受教育者承担相当一部份的成本,加大了社会的负担。

3、决策因素

90年代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三个决策失误。一是高校合并,大批高校合并、改名,全力向综合性院校看齐,工科院校合并文理科院校,综合院校再合并医学院,一帮二流一般本科或者是专科学校合并改名成大学,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大跃进”。部分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老校改名称“**科技大学”“**理工大学”,部分专业领域领先的大学被合并,丢掉了老校名这一宝贵的历史财产,同时使大量的已毕业的老校友无何是从。“大跃进”的直接产物就是“吉林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贵州大学”等巨无霸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奇观。第二个失误是大学扩招,必须承认大学扩招使得更多的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但是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开始缩水,扩招导致了一下三大恶果:(1)社会就业压力的急剧膨胀;(2)研究生质量的严重下降,“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硕士,三流的博士”;高等教育金子招牌含金量的直接降低以及中国高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裹步不前。

第三大决策失误就是“211”“985”“111”等工程。利用国家的资金来重点建设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学的发展除了有相应的配套资金以外,还需要有较和谐的人文氛围,光靠金钱不可能造就一流的大学。上述工程最后助长了高校的学术腐败、学术造假之风,同时还引发了“高校排名”等不正风气,影响到了高校自身的健康发展,对于部分高校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损害。

教育的出路:

大学四年期间国家和个人均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按照现行的教育模式,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以及“零工资就业”,实际上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不符合国家“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部,应该适当压缩高等教育规模,包括硕士研究生规模和博士生规模,通过采取严格控制审批硕士和博士学位点、控制各院校招生规模的手段避免各高校再出现硕士生数量和博士生数量的大跃进的情况。同时应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专业技能人员的培养力度,按社会之所需来培养人才。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当高、中并进,同时兼顾基础教育。要继续加大力气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保证大部分人能够享受得到国家的基础教育,并应大力发展中、高等教育,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素质教育”,严格取缔“应试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对高等教育则在适当压缩或者保持现有规模的基础上,一方面重视人才的引进以提升高校的科研精度,另一方面加大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努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为社会所需的专业型、复合型